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中学历史教学法》导言

第一章导言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定义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以历史教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教学论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它研究的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这个过程中的诸种矛盾和内在的本质联系即规律。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根据于国家对中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历史知识的特点,来探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的科学。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内容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内容和方法。第一,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第二,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第三,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第四,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历史教学实践中,才能够逐步地总结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目的都是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历史教学不断改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科学属性,是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它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科研成果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并使自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四、中学历史教学法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

(二)历史教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在历史科学理论指导之下,在历史科研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历史科学知识则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五、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现状

当前有关历史教学的刊物:

《历史教学》(天津);《历史教学问题》(上海);《中学历史教学》(广州);《中学历史》(江苏);《史学月刊》(河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以及内部发行的一些刊物等。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专著

北京师范大学四院校合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可琢等人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茅蔚然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学法》(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龚奇拄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赵恒烈编写的《历史教材教法举要》(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叶小兵等《历史教育学》(高教出版社出版)正式出版或内部交流等。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的教材都是运用于有西等人编写的由高教出版社《中学历史教学法》。

六、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意义

1、它是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必备条件

2、它是完成中学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

3、它是创造积累丰富教学经验的必要途径

4、它是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保证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习要求

1、认真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基本理论,力求融会贯通,举一反山;

2、做好技能训练,做到苦练技巧,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技能技巧;

3、密切与中学实际相结合,开展观摩见习、教育实习、顶岗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期课程学习安排和要求

1)课程设置2)授课内容3)成绩记载4)课堂学习要求

七、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意义和要求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任务

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学历史课的地位

1、历史和历史学“历史”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这是人类的全部过去;另一方面,历史指的是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有关人类全部记载都属于历史学范围,历史学的范围极其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现象的各个领域和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包含着许多其它社会科学的材料和基础知识。

2、中学历史课是实现中学培养目标的基础课和必修课。

中学培养目标,指的是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同时为高一级各类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关于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报告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

在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中,强调基础教育历史课的设置是着眼素质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课标强调,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生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历史课的作用

1.中学历史课是实现中学教育目标的基础科学。

2.中学历史课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科学。

3.中学历史课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知识宝库。

二、制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依据

1、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的性质与功能。

3、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一)中学历史的基础知识教学

1、基础知识的概念所谓某门课的基础知识,是指这门课的科学体系要赖以形成的基本构件,它包含这门学科已确定掌握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而排除高深的尖端知识,分类学科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基础知识的范围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因研究的发展而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课标》知识与能力的对基本知识的描述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1)基本历史史实(1)基本史实的概念是指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断或捏造的反映,历史本体的历史现象——遗物、遗址或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事实。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国家等六方面和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三要素。

(2)教学要领基本史实是认识历史,形成概念的基础,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历史,讲清史实,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2)基本历史概念

(1)概念就是人们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质的概括性的认识。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形成规律性认识的必由之路,是对史实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

(2)概念的分类:从反映对象上看,历史概念可分为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形成史实概念要注意史实的三要素;形成理论概念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思想性。

(2)概念的分类: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

是千万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2)概念的分类: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分为简单概念和复杂概念。简单概念如:北京人、史记等。复杂概念如:奴隶社会,就需要学生努力公社的解体、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古代罗马,并形成了剥削阶级、奴隶、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等基础上才能形成。复杂概念又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一般要学生了解整个中国近代史。

3)基本历史线索

(1)概念: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阶段的内在联系、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指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史实之间内在因果联系,它是使历史知识系统化,从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要条件。

(2)教学要领: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4)基本历史规律

(1)概念是根据史实的因果联系总结出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

(2)教学要领讲清史实(分析综合)→概念(推理、判断)→规律。

5)基本历史经验

(1)概念是指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和文化活动中吸取并积累下来的可作为行动性的局部理性认识。

(2)教学要领揭示史实-总结经验。

3、历史知识教学的作用 1)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 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学科能力发展的途径。

中学历史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是具体掌握史实,有意识的强调总结,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形成基本历史概念,并在分析、判断、推理上寻求历史规律和科学结论,发展历史学科能力。

(二)中学历史的能力培养

1、能力与历史学科能力

1)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某些活动的个性心理特点的综合,它表现为能比较迅速而容易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有序地完成某些活动或任务。我们一般理解能力为智力和能力。

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

2)历史学科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3)初中历史课标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基本上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认识历史的方法,使得认识历史时的思维操作的具体方式,是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并进而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发展规律的能力要求;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实际运用,这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能力要求;

第三层含义指的是理论、立场、观点的掌握与运用,使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是历史学生中理论与实际结合。这三层含义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3)高中历史课标的课程性质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

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学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

1)智力开发(1)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知觉活动,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要求:目的性,敏锐性(仔细、深刻)、准确性、条理性。(2)记忆力记忆力是人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层留下的痕迹。“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就没有历史”。阅读《中学历史教学》1995年2月。“关于历史记忆的方法。要求: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介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3)想象力想象力是人们利用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重新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教师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叙述或演示直观教具,唤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根据听到或看到的事实在自己头脑里再现历史图卷。教师要强化自己语言能力训练,提高语言修养。一定要注意真实性和科学性、连贯性;

(4)思维力思维力就是对观察,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揭示其本质,认识其规律的能力。完整的思维过程应当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思维: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推理是从一个判断或几个已知判断中推陈出新出新的判断。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其中概念是基础,是思维的“细胞”。教师要加强启发引导,积极调动学生培养优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培养学生思维力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是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5)注意力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在智力活动中起着保卫、组织、维持作用。

注意力有四种品质,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学生注意力的培养,要及时地明确学生任务,激发学习积极性,启发积极思考,采取各种活动的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培养注意习惯。

1)智力开发《智力学习》中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想象力是智活动的翅膀和宣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保卫、组织和维持者”。

2)能力培养(1)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历史教材,查阅历史年表,观察使用历史地图,记好历史笔记,编写历史学习提纲,剖析历史教材,梳理历史发展线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是社会与时代的要求,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

(2)培养学生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历史科学和其它人文科学的发展;*正确认识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见解;*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独立猎取,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

(3)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必须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跟历史学科知识的教学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必须废止灌溉式的教学方法,而要采用通过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自我发现的探究式教学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中学历史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1、新课程改革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

1)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课程标准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初中)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2、课程标准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高中)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

1)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民对周围事物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态度,也是规范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的意识标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呈现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腐朽的、消极的价值观的影响。历史学科具有教育和借鉴的功能,具有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积极和促进作用。

利用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道德观念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民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和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观念指对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好坏、美丑,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准则认识和评价。

道德与世界观相表里,社会各阶级在现实斗争中,在形成世界观的同时,就形成受世界观支配的体现其阶级利益的道德标准。

道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接受民族文化传统、政治、宗教、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潜力默化而形成的关于善恶、美丑、高尚、卑鄙、荣辱、忠奸等带有民族习俗的个人信念和社会舆论,道德信念一经形成就会产生比保全个人生命的本能还要大的力量。*使学生从道德发展史上使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因而心向往之。*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风尚。*要教育学生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传统。

3)人格取向人格是个人的特质与品质的反映。

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人生的体验、人生的启示、人生的意义。养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

2)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3、强调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的意义

2、课程标准的阐释

3、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

4、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师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并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在精神境界,人格品位和人性善恶方面成人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沟通、理解、互取长短,因此,师生之间要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是历史教育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2)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法上要注意避免过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

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教师不但要把自己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四)中学历史教育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授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活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学生历史的基础,能力的形成,思想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是在知识学生的过程中发展的。

能力的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是历史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

用,有助于对理论、思想、观念的接受、内化和阐发,有助于从知识的底蕴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思想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导向,左右着历史教学的基调。

总之,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有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实施,需要对整个过程和活动周密细致的策划,需要有全盘的构思,要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

阅读文章: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2001.3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内容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及经验

(1)国外历史课程改革情况

1)美国 1987年成立“布莱德利委员会”,1988年,提出了《构建历史课程:学校历史教育指导纲领》。

纲领强调历史教育(1)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2)为参与公众生活作了准备;(3)为以后工作做了准备,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比较、思考能力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颁发课程标准,包括《世界历史课程国家标准:探寻通往现今的路》《美国历史课程国家标准:探寻美国的历程》.美国的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世界意识,多元文化观和西方价值观,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

2)欧洲90年代开始,大多数国家对课标进行了研制和修订,尤其强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技能:①如何在不同的解释中辨别事实;②如何评估史实;③如何论证某一观点并作出结论;④如何批评性评估各种资料;

⑤如何学会独立工作;⑥如何学会解释历史图片,遗迹和地图;⑦如何进行比较;⑧如何区分原因和结果等。

3)日本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了新的历史课程“学习指导要领”。该要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它不仅将历史教学中的世界历史指定为必修课,而且尤为强调“国际化”的主导意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体现“世界的视角”。

4)韩国: 20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修定了历史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比以往更强调“世界化”意识,并要求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行为意识、对社会和国家的理解和判断力,以及对民族使命的自觉意识。(2)历史课程改革借鉴经验

一是在课程理念上,对历史课程有新的认识;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选;三是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四是在教学方式的取向上,不是“教师中心”而是“学生中心”五是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六是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2、国内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

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育观念滞后 2)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仍存在“难、繁、偏、旧”现象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3)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4)课程评价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2)国外历史课程改革经验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和思路

1、改革的启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坚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1)指导思想: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具体目标:一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明确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2)转变课程功能:强调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3)改革课程内容: (1)要避免专业化,成从化倾向,不该意迫求历史学科体系完整性。 (2)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 (3)课程内容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要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表现为: (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2)在信息传递上,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6)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 (1)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发展。

(2)在对教师评价方面,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制度,使教师以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历史课程标准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标准:它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该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1956、196

3、1978、1986、1990、1992、1996、2000年八个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结构,由教学目的和要求,处理教学内容的原则,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部分组成。

(二)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坚持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原则得基础上,由国家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制定。现行课程标准的文本形式: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2、初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1)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在课程目标上,实现了三大目标的突破。

(1)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2)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3)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

2)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一是基本解除了传统历史学科对中学教学的束缚,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初中历史课程体系;二是基本消除了现行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4)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 5)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6)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教学评价部分。要求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评价历史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评价方法强调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3.课程标准的体例和结构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课程性质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本理念: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主体是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的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能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反映历史学科的特点。

3.课程标准的体例和结构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3.课程标准的体例和结构

第三部分:学习板块

(一)中国古代史:共9个学习主题:

(二)中国近代史:共7个学习主题

(三)中国现代史:共7个学习主题

(四)世界古代史:共5个学习主题

(五)世界近代史:共8个学习主题

(六)世界现代史:共8个学习主题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起源的开放与利用。

教材编写建议

应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编写教科书。

应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努力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客观评价;历史的阐释要真实准确,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要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教科书编写者要认真研究《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精神。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区别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注意各个学段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能力。

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应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和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述方式,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原则;语言文字要简洁、浅显、生动;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等。

教科书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有利于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以利于历史教科书建设朝着丰富性和可选性的方向发展。

教学建议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联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4.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附:教学活动案例

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评价的性质与功能。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2.评价的主要对象、内容和依据。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应以《标准》为主要依据。

3.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二)评价方法建议

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历史教学评价分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如: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而学期教学评价则是系统考察学生一学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值得借鉴的评价方法:

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个人作品档案通常收集经过学生选择的历史作品,也可以收集和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件作品最好有教师、家长、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应该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师生在建立此类档案时应确定起止时间,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为单位收集历史作品。档案可以保留在相应的文件夹或档案袋内,也可以保留在学生作业本里。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师生通过协商来确定档案内容,并让学生自己管理档案。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是一种可以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

2.观察法。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观察法有自然观察、选择观察和实验观察等几种。观察记录也有各种方法,如设计观察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观察的项目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例如:对学生在抗美援朝专题讨论会上的各种表现,如探究问题、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方式方法、对抗美援朝的态度等,进行观察,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记入表格,作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成绩的依据。

3.活动法。

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观认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4.学生自我评价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及不足等状况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

5.测验法。

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评价形式。测验法可以评价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测验要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测验的形式应多样化,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形成性测验,就可采取自主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命题、编制试卷、组织测验、评价总结,使历史测验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课程起源的开放与利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1.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学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选择经教育部审定的、适应本地特点和需要的教科书。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根据自己的实际财力,合理配置人文方面的书籍,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4.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

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5.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6.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4、内容标准

(一)中国古代史学习主题中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方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族的社会;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性危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9个学习主题)

(二)中国近代史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7个学习主题)

(三)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立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7个学习主题)

(四)世界古代史:史前时期的人类;上古人类文明;中古亚欧文明;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五个学习主题)

(五)世界近代史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与殖民人民的抗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科学与思想文化。(8个学习主题)

(六)世界现代史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科学技术及文化。(8个学习主题)

5、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1)总体框架不同2)在内容上关注的中心3)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3)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1)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3)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4)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指导课程实施与开发。(5)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

(三)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思路总体思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点

1)较好地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较全面地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3)革新课程结构,构建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4)革新课程内容,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 5)倡导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6)倡导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结构及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必修模块包括:历史I、历史II、历史III;

课程结构:选修模块包括6个模块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5、探索历史的奥秘;

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新航路的发现、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选修分为选修1和选修2。

选修开设目的:●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拓展学生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应对未来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完善。

选修分为选修1和选修2;选修课1共6个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选修2:校本资源。建议地方史为主。

4、重庆市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意见见文件

(四)基础教育基本理念和关键词;

(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七)教师是课程的创作者和参与者;

(八)课程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关键词1:“主题”。即,强调要紧紧围绕一定的“主题”而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注意与相关主题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

关键词2:“整合”。即,强调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切忌僵化教条式施教;要注意“三维”目标的综合落实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

关键词3:“生活”。即,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并着力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

关键词4:“引导”。即,强调要注意采取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能“独断”或“强制”。

关键词5:“创造”即,强调要注意围绕主题内容,及时将最新的相关成就(新知识)通过科学的改造而进入

到教学中来。换言之,即强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关键词6:“整体”。即,强调要对每一主题内容的教学都进行整体的考虑与设计,提出相匹配的整体的教与

学的构想,而非孤立、单一的机械对应。

(五)如何运用课程标准;

1、运用课程标准的意义:

第一,由于我国的教材已审订定制,而要用课程标准来统一要求。第二,了解和把握课标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十

分必要的。第三,全面理解课标,才能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

2、课程标准的使用

①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 ②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 ; ③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④在实践中灵活地中以运用:

2、课程标准的使用

首先,深刻领会课程的精神实质,借以明确历史课的教学任务,掌握教材的体例,史观及思想倾向。

其次,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及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论断,明确历史教学的任务。第三,要根据课标要求,安排教学进度,考虑教学方法的总体设计以及教具制作与运用,活动设计等。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介绍

1、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思路

总体思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

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

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

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必修模块

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选取这些领域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

的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分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包括 24个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从政治、经济与社

会生活、思想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反映历史进程和历史概貌;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西方古代

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成就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发现、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7、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

包括8个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选修模块供高中学生根据兴趣和将来的发展方向,灵活选择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拓展学生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应对未来能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完善;

选修课共6个模块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5、探索历史的奥秘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课程实施方案必修课每个学习模块为2学分,36学时,共6学分,108学时。选修课每个学习模块为2学分,36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选修模块;但有意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学习模块。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1、较好地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较全面地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3、革新了课程结构,构建了新的高中历史

课程体系; 4、革新了课程内容,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 5、倡导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6、倡导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结构及主要学习内容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点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体系的构建上,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避免简单的重复;

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要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要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五)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六)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建立并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同时,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形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亮点。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一)知识与能力历史基础知识分为描述性的历史知识、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能力培养提出了两方面要求: 1.在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历史学科实际,高中历史课程强调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是: 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探究学习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 3.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4.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三个层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

一是对学生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历史教育要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因为没有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与完善,就不会有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

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一教育目标包括三个情感层次,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对国家和民族情感与责任感的时候,不能忽视对父母、家庭、社区和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同时要注意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有本国历史才能培养热爱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和责任感的片面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世界意识的真实含义是人类理性与情感的包容性程度,它的确立与培养不会削弱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与高度的责任感,相反它会把对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提升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之具有更为理性、更为宽阔的包容性。那种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培养世界意识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狭隘的。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内容

根据《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但文科方向的学生至少要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同时,各校应注意满足学生对其他选修模块的选择需求。选修模块的教学顺序,可根据学校情况灵活安排。

二、模块内容概要

必修课程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学习专题。前四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历史发的阶段性相一致,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

的基本线索和特征,这五个学习专题从不同的历史侧面,共同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全貌。后四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世界历史的内容,时间断限从古代希腊罗马直至20世纪末。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前四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后四个专题主要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包含8个学习专题。前五个专题所涵盖的是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后三个专题所涵盖的是世界史意义上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发展面貌。

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九次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但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对于每次改革,课标在内容要点上都规定要求把握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改革特点、历史作用或影响。

学习本模块,要求学生深入了解这九次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其性质,探究其成败的原因,正确评价其历史作用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改革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学习改革家的优秀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人生理想。

选修课程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本模块的主要内容为中外近代史中民主与专制力量激烈斗争的历史,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外历史上,民主与专制力量在思想、制度和政治领域里进行殊死斗争的过程。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本模块主要阐述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战争与和平发展,共6个专题,内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下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二战结束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等。

学习本专题,要使学生了世纪的战争概况及其产生的根源、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特点,从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进一步理解新世界战争的威胁依旧存在,但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并培养学生关爱人类命运和世界和平的人文精神。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本模块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突出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相结合,精心遴选了22位历史人物,构建起一个新的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这22位人物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东西方的先哲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甘地和凯末尔,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本模块主要阐述了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正在探索中的中外历史上的六个未解之谜的概况。史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史学研究中史料的重要作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内容,六个未解之谜包括人类起源之谜、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玛雅文明消失之谜、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本模块阐述了遴选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重大意义,着重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价值。这些代表性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体现上古时代大河流域文明发展水平的“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集中反映地中海沿岸西方文明源头的“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孕育近代西方文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重点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成就的“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反映人类历史上丑恶社会现象但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增强课标意识,确立以课标为教学依据的思想。

增强课标意识,就要在课标指导下钻研新教材,体会新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增强课标意识,克服课程改革前普遍存在的“重教材、重考纲(考试说明)、轻大纲”的倾向,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建议,结合学校和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增强课标意识,不是完全囿于课标而无自己的创新,如对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或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

(二)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全面完成历史课程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目标,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钻研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体例、重点难点,体会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编写特点。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有多个版本,各有其特点。教师一定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认真体会教材对课程标准理念和精神的体现,准确把握每个模块和学习专题的主题立意,理解模块之间、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教材内容,把握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编写体例,挖掘和创造性发挥各栏目的功能。同时,注意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取长补短。

(四)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3.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为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创设良好的条件。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系列、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我们要充分挖掘以教科书为核心的教材系列资源的各种功能,加以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注意正确处理教材在教学的作用,要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这里,既反对把教材当作“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坚决反对错误理解“用教材教”,丢开教材,自行一套。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现代教育体制下,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几项基本素质:一是相关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二是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三是教育能力素质;四是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

教师应以丰富的知识和自身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科学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给能力、需求、经验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

学生与课程接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理解、体验,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又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带来新的活力,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学生在课程资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这一充满动感和活力的课程资源,促进生成性课程的形成。

(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校本教研即是以校为本的教研,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方式,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成功和向纵深发展的推进策略。

第四部分课程评价建议

(一) 转变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树立全新的课程评价意识;

新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发展性评价不再只是关注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更关注学生掌握历

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再只是为了选拔和甄别,更重要的是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关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成长与进步。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探索有效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1.学生学习评价

(1) 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 (2)学生学习评价的几种方式:①学习档案。②历史习作。③历史制作。④历史调查。⑤考试。 (3)学生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实施:①自我评价。②同伴互评。③教师评价。

④其他相关人员评价。 (4)学分认定

1.课堂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课程改革理念和历史学科课程目标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

2.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①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的学习可从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等五个维度进行观察;对教师的教学可从教学态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艺术等五个维度进行观察。

②访谈法。对学生、教师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有准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查访谈。

③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④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

学校应根据上述要求,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己实际、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制度和体系,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结合同行评议、学生评价、领导与家长等相关人员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

(3)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实施

①教师自我评价可在课后回答以下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审视:

A.本堂课教学的目标是否达到?达到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B.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有哪些不同?在课堂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是否得当?

C.本堂课自己作得较好的地方有哪些?为什么?

D.本堂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在下次课中打算怎样克服这些问题?为此需要进行哪些努力? E.本堂课上有无印象较为突出的事件?如果有,这件事情的原委是什么?自己是怎样处理的?处理是否得当?对此有什么体会? F.本堂课成绩较好、中等和较差的学生分别表现怎样?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3)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其实施

②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评课,他们不可能从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来审视课堂,而且也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对一堂课进行方方面面、深思熟虑的评价。因此,对于学生评课,应重在面上的信息的收集,发给学生的材料,要简明扼要并方便学生操作。对学生课堂反馈信息的收集,信息反馈表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出题人:答题人:判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4、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重点突出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全面的备课②要有计划性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④要有针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7、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 A、课堂教学类型 B、课堂教学内容 C、历史知识特点 D、学生的身心特点 8、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9、备课的种类一般可分为三种,即()。 A、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学期备课 B、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单元备课 C、个人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D、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0、历史教案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即()。 A、知识型、教法型、综合性 B、知识型、教法型、详案 C、详案、简案、微案 D、教法型、详案、简案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看法对吗?为什么? 三、简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1,我国的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道路?历史教学法课程是怎样建立、发展起来的?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任务:认识研究对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你准备怎样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有哪些? 1)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导向; 2)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 3)历史科学发展的现有状况; 4)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是什么?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4)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 3,历史课程的主要设计模式有哪些? 1)学科中心设计模式; 2)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 3)问题中心设计模式。 4,历史课程的类型及其特点是什么? 1)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 2)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 3)历史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新课改中历史课程是如何编制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历史教育目标论 1,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对我国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看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试制定一堂历史课的教育目标。 3,关于完善我国历史学科能力目标体系,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第四章历史教材论 1,什么是历史教材?历史教材的种类有哪些? 2,影响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因素有哪些? 1)要符合国家的立场; 2)要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 3)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发展程度。 3,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规定性原则; 5)工具性原则; 6)渐进性原则。 4,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材、呈现方式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注意选择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注意选择体现“基础性”特点的内容;注意选择体现时代性特点的内容。 呈现方式:一种是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中外历史分述的通史体教科书;一种是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中外历史混编的专题体教科书。 基本特点:编排力求生动活波;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5,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如何有效运用历史教科书? 作用: 1)历史课堂最重要的媒介资源 2)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 3)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4)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有效运用: 1)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 2)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 3)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 4)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第五章&第六章历史教学论 1,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1)激发动机 2)感知历史 3)理解历史 4)运用知识 5)巩固知识 6)评估反馈 2,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2016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极其不和谐局面,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使之()。 A. 推行国有化政策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 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推行社会福利 2..从结果上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之处是()。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种族歧视状况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财权 4.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政策B. 本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 C. 汉武帝偏向董仲舒,是昏庸的表现 D. 儒家思想从此取得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5.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6.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后来加冕称皇帝的是()。 A. 威廉二世 B. 查理二世 C. 路易十八 D. 拿破仑 7.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 海地 B. 玻利维亚 C. 墨西哥 D. 哥伦比亚 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事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 D. 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晤 9.俾斯麦完成统一德国的主要手段是()。 A. 改革内政 B. 加强经济实力 C. 推行"铁血政策" D. 动员全国人民 10. 19世纪中期,深入探索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居里夫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1.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A. 上课准备充分 B. 课堂活跃有序 C. 师生平等 D. 教学民主 12.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地位。 A. 主导 B. 领导 C. 辅助 D. 启发指导 13.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 前摄干扰 B. 超限抑制 C. 消退抑制 D. 倒摄干扰 14. ()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A. 学生 B. 教材 C. 学习过程 D. 学习情境 15. 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 群体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群体规范 D. 学校人际关系 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6.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是、。 17.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因素与因素的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

《初中历史教学法》模拟试题库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 3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4、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容的选择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主要存在着三对矛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容之间的矛盾和学生与教法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6、历史的表象有: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和事件表象。 7、在课堂上,讲课艺术主要表现为语言艺术和管理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全人发展 2、课程资源 3、史论结合原则 4、实例论证法 5、实物直观 三、问答题(共35分) 1、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10分) 2、评价历史人物有哪些基本要求?(10分) 3、简述备课的意义、要求和方式。(15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下面是《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目标。请分析它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3、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少而精。 5、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0-3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要解决哪些问题?P32 0-4 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P11 1-1 确定历史课程目标的依据P39 1-4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P43 1-5 历史课程公民教育目标:P44 4-1 试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功能。 (一)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二)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三)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四)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4-4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实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是教科书的“主人”而不是“奴仆”,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历史老师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动对历史教科书进行重组、优化和丰富,即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是历史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教科书不可能代替自己对历史学科知识和结构的思考,更不可能替代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只有历史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一位积极的思考者,才可能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用教科书”可以从下几点着手:(一)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二)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三)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四)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4-5 历史主要有求真、经世、主善、唯美的功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应侧重于哪个功 能?请谈谈你的看法。(自制)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依据: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尊重历史学科特点。 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内容选择: 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体现基础教育的适应性和发展性。 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长。 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5-2 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有哪些? (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 5- 3 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一)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二)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三)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doc

第八章历史学习评价论 1.历史学习评价的主要类型P270 根据中学历史学科实施的一般过程,最常用的是基准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五种类型。 (1)基准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符合某种学习要求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由于基准性评价的参照系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标准,因此,也被称为“绝对评价”。其具体任务是帮助学生和有关方面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入”,找出与客观要求或标准的正、负距离,提出改进活进一提高的建议。 一般而言,中学历史学科学习基准性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应严格依据进入特定中学历史学习阶段的要求或标准来确定,适当兼顾被评价学生的特色或发展潜力。 (2)形成性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而发生的变化与进步,及其幅度或速度而进行的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把评价的着眼点集中在学生的动态变化与发展上,评价的参照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或过程,因此,也被称为“相对评价”。 中学历史学科学习形成性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來确定。此时,评价的任务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进步,由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建议;也可依据被评价学生的特征、特色或发展潜力来确定,此时,评价的任务是评价这些特征、特色或发展潜力是否发生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进步,由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与建议。 (3)诊断性评价:是针対学习行为中的某一方面、局部或特征进行的评价过程。因此,也被称为专项评价。其具体任务是深入剖析这些学习的方面、局部或特征,以期得到更为有用的评价建议。诊断性评价的项目设计,一般只针对所需诊断的学习方面、局部或特征。另外,诊断性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给学生一个总的结论,而是注重其中每一类项目的情况和它们所形成的结构作分析性描述与评价。 (4)终结性评价:是特定的中学历史学习阶段或训练活动告一段落,为了检查或战士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终结性评价既包括学期学年结朿时的小评价,又包括初中、高中阶段毕业时的总结性评价。因此,也被称为“准入”或“绝对”评价。 其具体任务是: 第一,了解学生对这一时期学习活动的认识、看法或意见; 第二,了解相对于这一吋期学习目标而言的发展; 第三,帮助所有学生提高责任心、成就感和发展观; 第四,促使这一时期学习的成果得以巩固,经验得以延续,精神得以发扬,问题得以认识,偏差得以校正; 第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了解,使他们进一步关心、支持和帮助教学活动的发展。 (5)选拔性评价:是根据某一共同的目的或要求,为了选出参选学生中的优胜者而进行的评价过程。由于在操作上它往往与升学或竞赛等形式相联系,所以,也被称为“升学评价”或“竞赛评价”。 其具体任务是: 第一,仔细研究选拔目的或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既符合选拔要求又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评价技术和实施程序。 第二,切实保障专家团体组成和工作的权威性、“三公”原则的落实、参选学生的权利和要求、公众团体的意愿与倾向、组织者本身的自律与调控,以及各有关方面必要的対话、交流和监督机制。 第三,反复推敲评价的每一坏节和评价的结果,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带來的各种导向性暗示, 预测暗示可能会产生的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后果。 2.试题的难度p282 难度又称通过率、答对率、得分率,通常指测验项目(如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学业测验为例,是试题对学生学业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1)难度计算 难度通常以答对的人数与总人数Z比或考生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满分值Z比来表示。前者主要用

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1196--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备考题库11196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范围着眼于:()。 A.历史的真相 B.教育的理论 C.历史教学的应用 D.历史研究的功能 正确答案:C (2)广义的历史教育史相较于人类教育史:()。 A.更长 B.更短 C.一样长 D.难以比较 正确答案:C (3)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编制而言,其基础性主要指向两方面,即普及性和:()。 A.非专业性 B.专业性 C.实践性 D.理论性 正确答案:A (4)我国现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类型为()。

A.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 正确答案:B (5)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知识的掌握 B.理念的升华 C.教学时间的完善 D.探究 正确答案:D (6)在我国,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D (7)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学习与其他性质的历史学习不同,它更突出() A.知识价值 B.文本价值 C.教育价值 D.平等价值

正确答案:C (8)现代的历史知识观,强调历史知识的()。 A.客观真实 B.有效掌握 C.结构成分 D.解释功能 正确答案:D (9)总结性历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 A.过程 B.内容 C.结果 D.对象 正确答案:C (10)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历史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 A.主要地位 B.次要地位 C.核心地位 D.关键地位 正确答案:C (11)评价历史教师的教学,依据的是()。 A.历史教学环境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后习题解答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名词解释 1.中学历史学科的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亦称学习指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 (2)历史学科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 A.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B.掌握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C.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3)学法指导的方式 传授示范讲评辅导交流 2.历史学习评价 是以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为准绳,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运用一切可行的科学方法系统地收集信息,对中学历史学科所引起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强化、完善或改进学习行为,实现有效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历史课程实施和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3.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 4.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或的个体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获得知识技能,并掌握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5.课程: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也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根据课程计划编排的一门具体教学科目。 6.谈话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7.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8.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 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9.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自主探究、实践多样、开放综合,重在过程的特点。 10.历史学习测量 中学历史测量是按学习评价的目的、任务,收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反应、

中学历史教学法资料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2019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模拟试题(五套)

2019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 1、历史新课标旨在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4、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5、历史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6、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7、依据义务教育阶及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8、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9、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0、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处理,因材施教。 11、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性,一方面为教材缩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 12、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包括四方面: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4、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15、历史教学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16、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17、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18、学习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9、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是有效评价的关键。 20、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21、历史调查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历史制作同样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缩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22、纸笔测验是历史考试的主要形式。在考查时要注重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考查,可采取闭卷、开卷、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形式。考查的内容应体现历史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适当注意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 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