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质疑批驳,让议论文更具思辨性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质疑批驳,让议论文更具思辨性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质疑批驳,让议论文更具思辨性

在高考作文新的命题趋势下,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这需要考生提升思辨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深圳语文教研员葛福安老师说,很多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都会使用“观点+材料”的行文方式,把议论文写成了一道“不假思索”式的证明题,但却毫无说服力。这正是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他们无法对所面对的观点、所面临的事件进行分析、质疑、推理、论证,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质疑批驳可作为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抓手,成为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大途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课程标准»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将“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作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考查学生的批驳能力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新风向。

这类题目一般会在题干中提及两种对立观点,多以“有人说……有人说……”的形式出现。如2019年全国卷Ⅰ关于“劳动”的高考作文题: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这些“有人说”就是不理解劳动的说法,是命题人给考生设置的标靶,暗示考生在写作中必须做出回应,直面矛盾,批驳这些错误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精准审题,不能只立不驳。如果一味强调劳动的意义而不去反驳这些不良思想,文章就会缺乏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偏离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会被判低分。

再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点赞此事就是认同小陈的做法,而发出质疑就是不赞同。这里暗含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态度,只不过命题人没有很具体地给出网友不赞同小陈的理由,这需要考生在考场上设置“假想敌”,从而树立起论辩的“靶子”。

再来看2020年深圳一次线上测试的作文题: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

题目中②号任务明确要求学生写一篇驳论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驳论文是个新鲜的概念,在写作上颇有难度。所谓驳论文,即要针锋相对地驳倒对方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细看题目,其实可以把标靶结论分解出多个层次来分析看法的不合理性。批驳前者看法可以从两个问题入手:家长监考是否真的能够保证结果真实?父母是否都能参加监考?

后者看法也存在两个核心问题:自觉能否代替监考?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

综观前文所提到的作文题目,不难发现当题目中出现两种对立的看法时,就意味着学生可以采用质疑批驳的写作思路行文。学生要稳住立场,就要敢于使用驳论。质疑批驳,可以

使议论文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素养。这样的作文题亦能更好地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那么,学生要如何写作才能有力地批驳对方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分析本质,指出危害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针锋相对,直击论点,这无疑是最强有力的批驳方法。学生写作驳论文时,一方面可以从辨析概念入手,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从思想根源、内在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去挖掘对方观点的本质属性,也能巧妙地揭穿对方的“老底”。一般可采用“是……”下定义的方式指出问题本质所在,也可以采用“不是……而是……”先否定后肯定的方法欲擒故纵。阐述完本质后,还要接着指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可能带来的危害,借此从反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每个人都得种田下矿吗?”自然不是,劳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像我们学习知识,也是一种劳动。霍金在轮椅上度过了大半辈子,难道能说他是一个不劳动的人吗?恰恰相反,他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对宇宙的探索,是另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尊重劳动,并不是说我们要“弃笔从锄”,而是站在我们青年的角度,去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劳动,欣荣之源,固国之本»这是2019年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考生开篇自设对立面,然后通过界定劳动的概念本质来破除对方的观点,再通过霍金这个事例,指出对方观点的谬误之处,论证了劳动的本质不只是体力劳动,还有脑力劳动;真正的“热爱劳动”不在于表象和形式,而在于行动。在结论部分,考生采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向青年发出了呼吁。从这个文段即可看出考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然而在全世界与病魔殊死搏斗、与时间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个别国家的政客及媒体人杜撰“中国病毒给世界带来灾难”,妄言“中国为制造疫情灾害负责”,这些罔顾事实、不负责任的“诛心之论”,违背科学、颠倒黑白,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和偏见。由此可见,“病毒不是最可怕的敌人,污名化才是”……这种贴标签、扣帽子的粗暴行为是再简单不过的拙劣“政治

秀”,只能暴露出他们狭隘的思想、无知的做派,不仅无助于本国疫情防控,更不利于国际社会有效开展防疫合作,是在阻碍世界共同战“疫”前进的脚步。

——人民网

«如此荒谬的怪论和指责,可以休矣!»人民网刊登的这篇文章把其他国家媒体人的观点用“是……”的句式界定成“彻头彻尾的谣言和偏见”“拙劣‘政治秀’”,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这些言论的本质,观点简单明了,进而指出“病毒污名化”产生的根源在于这类人思想狭隘,接着提出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污名化带来的危害,批驳十分有力。

类比联想,顺势归谬

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我们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引申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比如“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通过假设前者是合理的,即“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合乎逻辑地推出“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这个非常荒谬的结论。归谬法的推理过程一般为:目的:反驳命题A

假设:A真

证明:如果A真则B真

推导:B不真

结论:A也不真

归谬法的重点在于能够联想现实和有效类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善于联系现实,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同一类事物或者道理的身上进行类比,得出荒谬的结论,迅速破解对方的观点。请看文段:

“圣母心”通常会认为各方面条件更强的一方就是过错方,就应该承担纠纷责任和负面结果,即“谁弱谁有理,你强你担责”。按照“圣母心”的逻辑,我们难道不应该体谅那些人贩子、

拐卖儿童和妇女的人吗?他们也是贫困人家走投无路啊!那个用开水浇顾客的服务员,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法律制裁呢?难道不应该体谅他是一个家境贫寒的未成年人吗?多么荒谬!

这种归谬很典型。先肯定“圣母心”的逻辑是正确的,再按照这个逻辑顺势推导出“所有弱势群体(如故意伤害他人的未成年人)都应该被原谅”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漏洞百出,对方观点不攻自破。再如:

北大图书馆相关人员称,和“苹果”合作有利于师生了解更多数字信息技术。但不难设想,假如为了有利于师生了解更多信息技术,便要在图书馆开“苹果体验店”,照此逻辑,为了让汽车工程学院的师生了解更多汽车技术,是不是也有必要让“奔驰”“宝马”把体验店开进校园呢?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北大图书馆的“苹果体验店”显然已经超出了图书馆信息化需求的边界。

——南方网

«“苹果”究竟以何身份进“北大”?»这个文段巧妙的地方在于类比精彩,归谬有力。选段运用假设推断,先肯定在图书馆开“苹果体验店”的合理性,由此延伸开去,类比联想了“奔驰”“宝马”体验店进校园,由此突出这个逻辑的荒谬性,使论证可信度颇高。

由“照此逻辑”延伸开去是归谬法的主要思路,归谬法是极佳的证伪方法。但是师生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归谬推理要拿捏好分寸,有时候不合理的类比和联想反而会削弱己方的论点。

咬文嚼字,严谨周密

质疑批驳对方的观点也可以晓之以理。巧用各类逻辑关联词可以使自己的逻辑更加严密,包括假设、因果、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特别是让步从句,如“诚然……但是……”“的确……但是……”“不可否认,然而……”“即使……,但……”等,在进退之间完成辩证说理;还可以使用“不但……而且……”“况且……”“更何况……”“尚且……何况……”等递进从句。这类理性表达能够很好地进行同情共理式的批驳。如:

父母监考,在现实中难保证其所谓“真实可信”。即使是学校的现场集中考试,舞弊行为也未曾消失,因此要采取宣传教育与高度监督以防范作弊行为。父母二人,怎及在学校时全方位监考之严密?学校正规监考尚忌惮作弊,父母又安得保证考试真实可信?况且全市数万考生,其中必有家庭情况特殊,父母无法进行密切监考者,这是难以把控的。因此,此论将父母监考与结果真实相绑定,其出发点即是错误的。

———«君子慎独,诚则已矣»这篇驳论文中,作者抓住了“父母监考能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的论断,从这个逻辑起点开始反驳,并运用了大量的关联词和特殊句式,如:“即使”“因此”“况且”“怎及……”“安得……”,可见思维之缜密,气势之雄浑,特别具有驳论文的气场。

质疑批驳对方的观点也可以说理而不失“礼”。可以使用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词,如:的确、不可否认、毫无、绝不能、并非……这类表示判断的词可以增添文章的气势;还可以使用模糊性、或然性、委婉性的词语,如:或许、可能、不敢、未必、看似、难以、难免、大约、欠妥、不敢苟同……这类词语较为稳妥,颇有分寸,最能体现思维的严谨和表达的准确,给人春风化雨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题干没有提及两种对立观点,考生依旧可以使用质疑批驳的方法行文。方法是自设“假想敌”,以“也许有人说……”“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等这样的短句虚拟出论证的“对手”。可见质疑批驳是运用范围很广的写作方式。

温儒敏先生说:“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而高考语文对此也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笔者认为,质疑批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写作议论文的逻辑思路。掌握质疑批驳技巧是写作议论文的支点,质疑批驳,让议论文更具思辨性。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质疑批驳,让议论文更具思辨性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质疑批驳,让议论文更具思辨性 在高考作文新的命题趋势下,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这需要考生提升思辨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深圳语文教研员葛福安老师说,很多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都会使用“观点+材料”的行文方式,把议论文写成了一道“不假思索”式的证明题,但却毫无说服力。这正是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他们无法对所面对的观点、所面临的事件进行分析、质疑、推理、论证,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 质疑批驳可作为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抓手,成为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大途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课程标准»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将“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作为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考查学生的批驳能力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新风向。 这类题目一般会在题干中提及两种对立观点,多以“有人说……有人说……”的形式出现。如2019年全国卷Ⅰ关于“劳动”的高考作文题: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这些“有人说”就是不理解劳动的说法,是命题人给考生设置的标靶,暗示考生在写作中必须做出回应,直面矛盾,批驳这些错误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精准审题,不能只立不驳。如果一味强调劳动的意义而不去反驳这些不良思想,文章就会缺乏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偏离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会被判低分。 再如201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

【高考作文指导】“驳论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高考作文指导】“驳论文”写作指导及范文驳论文的基本写法: 议论文是比较常见的文体之一,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其中,论点体现了作者的观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理论和事实,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式,三者密不可分。 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直接阐明论点,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 反驳的对象: 一、反驳论点。行文时,可直接反驳对方论点,也可间接反驳对方论点。间接反驳又分归谬法和反证法。归谬法是就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之露出马脚,由此进行反驳;反证法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 二、反驳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揭露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也就驳倒了对方的论点。一般来说,论据包括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和数字论据三种。反驳论据也是从这三个方 面入手,揭露对方理论荒谬、事实虚假和数字混乱。 三、反驳论证。反驳论证是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比如:前提与结论相矛盾,一篇文章中存在相互对立的多种观点,论点与论据不统一。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就可以进行反驳。 要想写好驳论文,需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 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作为反驳的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错误观点,树靶子,确立攻击目标。怎样树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批驳的论点复述一遍,并指出其弊端。二是摘抄材料的关键语句,然后对准靶子, 进行驳斥。驳斥时,要避开对方的思路,抓住致命弱点不放,全力回击。 东汉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多年来,人们大多赞同薛勤的说法,认为“一屋不扫”,怎能“扫天下”? 对此,我们可以把陈蕃的话作为靶子,指出其片面性,然后结合薛勤的观点加以证论,证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合理性,由此驳倒陈蕃的观点。 2. 分析对方论点的要害,揭露其本质。反驳如作战一样,也要讲究战略战术,对错误的论点给予充分的揭露和详细的剖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据理力争。 生活中,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开卷真的有益吗?针对“开卷有益”,我们可以写一篇驳论文。动笔前,我们要抓住“开卷有益”的要害:要看读什么书,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一、什么是驳论文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我们通常写的议论文先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再用论据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此为立论;先摆出一个要批驳观点,通过反驳这个观点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此为驳论。侧重于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二、驳论文的结构 1、摆出要批驳的观点(树靶子)。 2、深入地分析,针锋相对地批驳。 3、树立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4、适当结尾、照应观点、提出希望。 以上四步是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根据不同的论证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其先后顺序。下面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驳论文,我们来看看它的结构。 【佳作示范】 朽木可雕 马宇彤 ①在保守者的眼中,朽木是低能的符号,是无用的象征,是放弃的对象,不值得付出心力雕琢,也不可能出现逆转奇迹。 ②于是,“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 ③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④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⑤朽木可雕,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 ⑥朽木可雕,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新木生叶,朽木生芝。相信它有用,置于有用之地,让它做有用之事,才是关键。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 ⑦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⑧朽木不是废木。朽木可雕,金贵的是眼光,重要的是技巧,关键的是信心。 ⑨心不朽,木便永生;心不朽,人便可塑。 (选自《格言》) 【分析】 段①摆出了要批驳的观点,即“朽木不可雕也”。 段②提出了上面观点的害处,即这个观点使资质差的人从主观到客观彻底失去了进取的机会。 段③-段⑧树立了自己的观点,即朽木可雕,并加以论证。 段⑨简洁有力的结尾,发人深省。 三、如何驳倒敌对的观点

2023 高考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6方法(附3篇模拟范文)

高考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6方法(附3 篇模拟范文)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 01 找出关键词 例: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再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02 找到“角度” 在审题立意时,分析作文“材料”,找到矛盾的双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破解矛盾,揭示其意义,从而达到准确立意的目的。 关系立意法就是从内在关系辨析题旨,挖掘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实质。

高考作文备考之三元思辨性作文指导及“冲刀、切刀、布白”作文导写

三元思辨性作文指导 环环相扣,辨清三元关系 近年高考作文,出现了较多的三元概念型作文题,如2021 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新高考Ⅱ卷“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新高考I 卷“本手、妙手、俗手”都属于这一类命题。相比之前的二元概念型作文,三元概念型作文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也能有效规避猜题押题或宿构写作。但从写作者的角度说,作文的思辨关系越来越复杂,审题立意难度越来越高,导致考场作文中普遍存在“立意不准”“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致命伤。研究这些问题,理应成为高考作文备考的当务之急。 着眼整体,宏观把握 一元或二元概念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往往会出现关键句,把握关键句,审题障碍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但三元概念型作文题涉及概念更多元,关系更复杂,材料命意往往不是一个句子所能概括的,尤其需要整体观照才能审清题意。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理解视角偏狭,立意过于片面。 以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为例,如果考生忽略作文材料和任务指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着眼于作文材料或任务指令中的某一点来思考问题,就会出现诸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照搬也不错”“合理的借鉴化用,何乐而不为”“独创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个性追求”等等立意。虽然这些立意并非完全偏题跑题,但显得片面化、局限化。审清这道作文题的命意,一定离不开宏观把握:从“移用”“化用”到“独创”,是一个逐步发展进步直至升华创新的过程——这样理解材料,不偏执一端,不拘于一隅,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感、整体感,真正做到了审题立意高屋建瓴。对于三元概念型作文来说,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观照,才能有效规避“立意不准”的误区。 厘清概念,辨析内涵 三元概念型作文,有的题目中概念内涵比较直接显豁,如2022 年新高考1卷,作文材料对“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分别进行了精准的诠释;有的题目概念内涵则稍显间接晦涩,设置了审题障碍,如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概念认识不清,论述捉襟见肘。 以2021年全国乙卷为例,“修身、矫思、立义”三个概念都与“理想”有机关联,“修身、矫思”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立义”则是理想的本质。结合任务指令,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当代青年要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将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弓”)、实践(“矢”)、目标(“的”)等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发展洪流之中,融入到服务社会他人的实践之中。如果达不到这样对概念的认识层次,论述往往会含混不清,很难做到左右逢源。 梳理关系,注重关联 写作三元概念型作文,要善于梳理辨析概念间存在的关系,并善于从概念间的关系出发,确定合理的论点与分论点,进而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关系梳理清楚,才会让我们视野开阔,抓住多方面关系进行整体规划,才能在行文中彰显思辨色彩。常见的三元概念关系有并列、顺承、递进,有的也可能有对立、条件和因果关系的加入,形成比较复杂的概念关系,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割裂概念关系,简单并列叠加。 以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为例,这道作文题中,三位人物职业“选择”不同,研究方向不同,都有共同的创新思维,且都能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发展、时代呼唤联系在一起,但论述中不可采取简单并列式思路,三个概念“选择、创造、未来”大致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思辨性写作五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思辨性写作五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写作的本质是思维训练,为使这种思维表现得更为充分,我们需要运用推理、演绎、归纳、引申、辨别、比较、总结等范式,让自己的文章呈现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核心素养,这是看到了思维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全国各卷与不少独立命题的省份,也在作文中重点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当下对思维的层次与含量却鲜有人关注,因而提出在思辨性写作的论述中分类讨论、设置条件,引入概念、对立统一,深入本质等策略,解决论述文写作思维的深入与思辨问题。 写作的本质是思维的训练。而就论述文而言,这种思维表现得更为充分,我们需要运用推理、演绎﹑归纳、引申、辨别、比较、总结等范式,让自己的文章呈现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反观当下许多论述文,大多讨论者往往着眼于论据的充实、语文的优美、方法的运用等层面,对思维的层次与含量却鲜有人关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文章,其文章的思维往往在“一个平面滑行”,这样的训练,对文章的说服力与写作者思辨能力的提升,毫无用处。 下面从分类讨论、设置条件、引入概念.对立统一与现象本质五个角度,探讨一下论述文写作思维的深入与思辨问题。 1 分类讨论,研究各种可能 分类讨论源于数学,指的是对不同对象或同一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研究探讨,使复杂的问题得到清晰、完整地解决,从而使逻辑走向严密,让人无懈可击。 下面以2021年北京卷“论生逢其时”为例,说明一下分类讨论法在论述文中的运用。 “论生逢其时”隐含着“人”与“时代”两个关键词,其中时代指向主体生活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不外乎两类: 一是躬逢盛世,一如大唐盛世之于李白、王昌龄,昌隆的国运,文化的繁荣,滋养了文人的精神,激荡了诗家的情怀,让他们变得高度自信,唱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喊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激越。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生逢盛世,不少人却在纸醉金迷中,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唐明皇李隆基,接手江山之初,励精图治,亲手开创了开元盛世;但在款款的《霓裳羽衣曲》中,他丧失了进取心,沉溺于温柔乡中,最终被渔阳辇鼓惊醒美梦,让大唐坠入了安史之乱的深渊。 二是生逢乱世。诚然,丧乱对于大多数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百姓流离失所,读书人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犹记得陈寅恪与刘文典,在战乱中失去了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之二元思辨性作文“立己达人”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立身特别重视“己”“人”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畛域分明。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请你从青年学生的角度结合对新时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个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 材料主要探讨的是“己”“人”关系。“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主要讲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即君子学习知识是为了修身,陶冶自己的情操;小人学习知识是为了取悦他人,沽名钓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这几句论述关于“己”“人”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类: 1.“己”是立身的根本,“人”是立身的施用,“己”与“人”本用相济; 2.“己”虽是立身的根本,但“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 3.“人”虽是立身的施用,但“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 由此,我们可针对上述“己”“人”关系进行论述。在论述时,我们既要根据材料阐述清楚历史观点中“己”为根本也为依托,“人”为施用也为验证的关系,也要抓住“新时代”这一时代要求,思考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好“己”与“人”的关系,如自己这个新青年与其他新青年之间,或自己这个新青年与其他非青年之间的关系,并给出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解题】 按照三元论来分析此作文材料: 一、确定核心概念 可以发现其核心概念是“己”和“人”,属于较为典型的二元概念作文。 二、确定概念内涵 所谓的“己”,就是自身、自己。所谓的“人”,指他人或者他者组成的群体概念。己是个体,人则是群体;己是小我的化身,人是大我的标识。“己”是立身的根本,“人”是立身的施用,“己”与“人”本用相济,构建新时代的“人己”关系。“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新时代的青年不能脱离时代与他人而独善,更要做好自己,不负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三、确定概念外延 结合本则材料内容,可知:对“己”的思考范围主要是新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和成人,包括知识学业的研习和精进、精神品格的哺育和养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等维度。对“人”的思考范围主要是他人以及他人所构成的群体性概念。小的角度即个人与他人如何相处,找到平衡点,大的角度即如何树立新时代的“人己”关系,做好自己、修炼自身的同时不与时代脱节、不与他者脱钩,砥砺自身的基础上寻求独善到众善、自顾到兼济的精神衍变和思想跨越。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限制性和开放性两个维度来分析所给材料: 限制性:

高考议论文二元思辨类作文写作——写作指导

高考议论文二元思辨类作文写作——写作范式及“七字六步”结构 示例 一、考情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我们—— 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高考作文要求我们—— 要具有思辨性,能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地思考、辩证地分析 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说—— 高考作文应该拥有更多的思辨性,而不是堆砌名人名言、用典,尤其是一些作文“文艺腔”偏重,也得适当纠偏。 二、能让作文变得深刻的思辨法主要有20种: 1.过程与结果 2.整体与部分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与偶然 5.内容与形式 6.现象与本质 7.对立与统一 8.共性与个性 9.内因与外因 10.量变与质变 11.主要与次要

12.个体与集体 13.实践与认识 14.主观与客观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6.真理与谬误 17.否定与肯定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9.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20.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 三、案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领导人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例文,解析行文思路结构,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注意点。 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 引: 1.美国爱默生说过:“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这话颇有道理。不过,我更喜欢领导人在《体育之研究》里的观点:“生而强者不必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更是常见,议论文的语言讲究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表达要求准确、鲜明。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议论文写作要有思辨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的方法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

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指导基本策略思考

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指导基本策略思考作者:于静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22年第11期 在高中階段的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提高对学生思辨性作文写作的重视程度,深入分析思辨性作文写作现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辨思维,提高学生思辨性作文的写作水平。 一、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学生要想写好思辨性作文,应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积累素材,并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性作文的评价标准一般为文章观点是否明确突出、文章论证结构是否完善、文章语言表达是否恰当,高水平的文章通常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如果学生所做的思辨性文章缺乏逻辑,则极易产生偏题或跑题等问题。高中学生写思辨性作文时,常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 第一,偏题。出现偏题的原因一般为两种——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思辨性作文必须做到主题清晰,若概念混淆或偷换概念,必然会在审题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类型。很多学生在审题时以偏概全,无法全面审题,常常只是片面或简单地解读题目与材料,导致出现偏题的情况或立意不够深刻。学生在审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按照题目要求写作。除此之外,有的学生在阐述论据时,因积累不足往往只能列举一两个材料来论证,甚至直接照抄原题或是扩写题目,简单地认为写思辨性作文就是罗列资料。很显然,这样很容易出现说理不清的情况,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也无法完全解析作文的主题。 第二,文章混乱。文章混乱包含结构混乱和语言混乱两种情况。学生在书写思辨性作文时,应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围绕论点进行论述,并在其中添加材料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一篇优质的思辨性作文必须存在论点、论证与论据,彼此之间互相联系。在建立作文结构时,很多学生也会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分论点的逻辑关系一定要合理,不能出现交叉或重复的情况。 第三,观点不清。文章观点不清通常是因论证比例失当而导致的。部分同学在作文过程中思维不够清晰,极易受到自身情感的影响,更愿意书写自己感兴趣的论点或比较了解的论点,却常常忽视写作的中心论点和写作的最终目的。这样的文章就会出现论证比例失衡和结构混乱的情况,中心论点自然也无法论证透彻。 二、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指导基本策略 1.以读促写,读写思辨

高考思辨性作文范文(汇总9篇)

高考思辨性作文范文(汇总9篇)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大都是以考“议论文”为主的。因此,在文章 里能够以“哲理思辨”来表达,就十分重要!所谓“思辨”,简而言之, 就是“思考辨析”。那么,你怎么去“思考辨析”呢?在此教你学会四种“思辨”表现形式。 第一种,内涵周密的思辨性。在撰写文章的前夕,你首先要对题目进 行全面的审察,不要遗漏一个议说的可能项。比如,我曾出过一道题为 《谈“学问”》的大作文,请应届毕业生来习作。不少同学都东拉西扯的 说了不少道理,然而却不能“科学周密”地将“学问”的全部内容论证到。我在进行作文评讲的时候,就给同学们写了下面四个写作提纲,它们分别是:(1)、“只学不问”,是“掉书袋”;(2)、“只问不学”,是 “偷懒虫”;(3)、“不学不问”,是“大白痴”;(4)、“又学又问”,是“智慧人”。我用形象化的比喻,来告诉同学们:“学”与“问”,实际上它有四种辩证关系。所以,你在论说时,一定要“面面俱到、不可缺一”。由于“人生阅历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同学们在撰写作 文时,往往会“挂一漏十、偏面不全”。而改变这一毛病的最有效方法, 那就是多多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观察、体验、了解”之。 第二种,开掘深邃的思辨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 事物,它都是“一分为二”的。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上海高考大作文, 就不会有误解了。比如,我曾出过一道有关牙买加百米女运动员奥迪的材 料作文,全文如下:“42岁的奥迪,在国内参加选拔赴‘北京奥运会’ 的女子百米竞争。我们知道,一般运动员的最佳竞技时期是18岁到25岁。然而42岁的奥迪,在预赛里就被淘汰了,因为她没有跑入国际田联规定 的百米比赛起码资格线。失望的奥迪,流着热泪,只能低头慢步走出田径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之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之用“五多”方法增强思辨性 《中国高考报告》指出:高考命题“突出了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师生要“将提高思辨能力作为作文训练的重点”。为此,广大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可以用“五多”方法赋能思辨。 1.多用疑问词、疑问句进行发问和追问。 在写作中先把问题抛出来,然后倒逼自己去把事理想通透,把逻辑理清楚。其发问和追问的基本维度有三:①“是什么”,旨在界定事物内涵。②“为什么”,旨在探明内在动因。③“怎么办”,旨在研制实施方案。 如: 在感受体育荣耀和国家强盛的同时,我们该怎样在时代的春风里振翅高翔,实现自我蝶变?又该如何助力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再跨越呢? 我们须明白,跨越和步幅无关。骐骥一跃,大步流星固然是跨越;驽马十驾,驰而不息也能超越。再跨越的实现需要坚持不懈地追逐。我们应涵养奋斗拼搏的精神,用自己奋然前行的脚步,为之后的蝶变和再跨越写下生动的注脚。 当代青年只有将自我融入时代的洪流中,才能扬帆远航。……让我们以奋斗作为跨越的基础,努力实现自身蝶变;同时心怀天下,“愿将一生献宏谋”,助力国家和民族的再跨越!——全国乙卷·甘肃考生《蝶变春风最喜人,明年春色倍还人》 这位考生首先从“怎么办”维度连发两问,前者向内,聚焦“‘小我’在‘大我’中如何自处”,后者向外,聚焦“‘小我’对‘大我’

如何助力”。然后分别以“驰而不息,奋斗跨越”和“融入时代,跨越有我”给予响亮回答。这“两问”与“两答”体现了考生对“强身与强国”辩证关系的深度思辨。 2.多从“二元”乃至多元的视角切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 事物本身的构成要素往往是多元的,而影响事物发展进程的因素以及事物发展的走向往往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考生在探求事理时,学会从“二元”乃至多元的视角切入,看待和分析事物本身的复杂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将其辩明说透。 如: “移用”,是移植挪用,是不假思索的全盘接收;“化用”,是借鉴转化,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智慧;“独创”,是自起炉灶,是奋进的勇气和信念。移用和化用看似有所依附,却也在冥冥之中为创造积蓄力量;独创看似“一切尽在掌握”,但若无学习与借鉴的过程,最终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般的虚影。人只有在移用的同时思索化用和独创,在独创时不忘学习与借鉴,才能真正求得三者间的平衡,使三者相辅相成,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 …… 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移用和化用,需要创新以自强自立。而巧移用、善化用、勇创新,三者并驾齐驱,方可共同凝聚起民族复兴之伟力!——全国甲卷·广西考生《灵活变通,三“用”互成》 这位考生能用联系、发展的眼光通盘看待移用、化用与独创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事理层面上厘清三者之间“学习尝试→化用改进→创

高考作文之驳论文写作指导

高考作文之驳论文写作指导(1)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篇驳论文。 ③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这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一篇驳论文,也是论证思路的要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 批驳的观点很清晰,就两个,一个是“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另一个是“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驳的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写作者身份在这里没有进行限定,这个就以真实的自我身份进入写作最合适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12:三元思辨性作文速成模板及示例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 写作指导12:三元思辨性作文速成模板及示例 作文话题+题目+素材运用+金句+范文展示三元思辨性作文是有章可循的,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够写好三元思辨性作文,在思维上处理好三元个要素的关系时,我们就需要从开头、主题段落和结尾三个大的方面来写作,三元思辨性作文的速成模板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写作,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文。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章速成模板】 开头: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以上这三种途径,我认为“弯道”更具有启示意义。 主体语段: 成功者莫不善于在历史前进的弯道上发现机会,并把握这一成功的关键,正所谓“金风未动蝉先觉”。 弯道难则难矣,但优秀赛手知难而进,决不让机遇擦肩而过。 转机之时,超越他人也就超越了自己。弯道之上,可谓危机四伏,超越也就成了每个人此刻的唯一信念。 结尾: 我们的年华就像赛道,一圈一圈地书写着岁月的轨迹。征途上,弯道中,只要我们用心书写,相信每一次的转弯,都会实现一个华彩四溢的超越,都是一次生命的飞腾! 【范文展示及速成模板运用示例】 范文一: 抓住机遇,扶摇直上 (文章速成模板之开头)

作文的思辨性讲解

作文的思辨性讲解 思考的艺术 思辨色彩浓厚的文章给人深刻而新颖的印象。思辨本质上是哲学的,它涉及到对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的理解。这些关系是达成思辨性文章的逻辑基础。思辨性文章通常包含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它们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展示了较高的思维能力。XXX曾将思辨称为一种“理 智的幸福”,这表明思辨不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能给思 辨者带来心灵的愉悦。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思辨能力,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活动。多角度思考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在写作中,我们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只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许多同学只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这是比较狭隘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品质,不仅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XXX及其它

文化也都在倡导。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只能涵盖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而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的角度出发,也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如果你在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么你在写作时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的特点,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否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 首先,思辨常常以相对或相反的形式呈现。在XXX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让许多人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段文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思辨性质。这种思辨来源于对事物本质或相对性的揭示,如“明亮而不刺眼”和“圆润而不腻耳”;它还源于对事物准确而明晰的把握,如“偏激的淡漠”和“无声的厚实”。虽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议论文写作多一点辩证思维 附具例解析

写作指导:一分为二,别说太满——议论文写作多一点辩证思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被列为新课标十八个任务群之一,高考作文也越来越青睐思辨性写作。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习惯于一边倒,不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导致观点绝对化。这暴露出学生思辨能力不足。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议论文写作中,要多一点辩证思维,就是在看待一个现象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要既看到其意义,也看到其局限,一分为二,别说太满。这不是一种折中主义,而是辩证思维。 高考模拟测试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后会无期》)这句话在“知乎”平台上引起了许多探讨,有共鸣也有争鸣。有人说,还是个人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够吧;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行动起来才真难啊;还有人说,大道至简,多则生乱嘛;也有人说,莫非是我们对“过好”有什么误会?那么这句话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呢? 请以“道理与人生”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问题作文 理性看待道理,踏实过好人生 《后会无期》里说:“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人生如逆旅,有人觉得碌碌一生却无为是因为对道理理解尚浅;有人觉得世间道理纷繁复杂,多则生乱;也有人觉得是因为我们对“过好”尚存误会。命运无常,生活具体。如果不懂道理,难免磕磕绊绊;道理太多,有可能一生辛苦变成一场空忙。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道理,过不好这一生。(失分点1:开头段观点不够明晰。)

写作指导2: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 写作指导2: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指津概述 所谓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指这样的一类材料作文:该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只要稍有点理解能力的人都能谈一谈,都能拿到一个保险的分数。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老师认同度高,学生也很喜欢写。但是,正是因为思辨型材料作文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因此它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要求就高了,也就是说,考生想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你得好好构思构思,写出点深度(体现出你的思辨能力)。 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思考:这些成语体现了怎样的辨证思维? 1.水能载跑,亦能覆舟。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三上每河东,三十年河西。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聚沙成塔、集腋成装、积羽成舟——量变严生质变

高考议论文与辨证思维 2021年高考作文文题: [2021·新高考全国I卷]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 [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 [2021·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为主题。 [2021电全国乙卷]“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主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为主题。 [2021·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络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 2021年全面开花:二元思辨,三元思辨。材料会引出的论题中有二元或三元关系。一元和三元之间也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 2022年高考作文文题: [2022·新高考全国I卷]围惧术语“本手、妙手、俗手” [2022·新II卷]选择、创造、未来 [2022·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2022专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2022年思辨变复杂:审题要求都提高一个层次,呈现三元关系随着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多元解读,思辨能力极为关键。 文题共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