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经纬内经图释

李经纬内经图释

李经纬《内经图》释

1、铁牛耕地种金钱--指搬运肾气,搬运工夫有牛车、羊车、鹿车之分,因为初炼,故用牛车。所种金钱,隐喻所耕耘收获乃珍贵者,借喻金丹。刻石儿童把贯穿--把金钱贯串,

天机在其中,须珍而重之。刻石儿童,暗喻刻图者。儿童把贯串成北斗,《破迷正道歌》云「若遇神仙亲指诀,捉住北斗周天轮」,此之谓也。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宇宙等同大宇宙,丹头种子即整个生命之源。半升铛内煮山川--山川大宇宙,玄机亦同铛内烹煮工夫。主在火候。白头老子眉垂地-白头者,气也。指气从督脉上,再引导阴液沿头面下降。碧眼胡僧手托天--手托天指搭鹊桥,任督二脉因舌顶上颚而使气畅通。若问此玄玄会得--明通造化之机,此工夫是终极。此玄玄外更无玄--除此以外,并无其他。

2、我家端种自家田--人身中有可耕之田,不用外求。可育灵苗活万年--身中之田可养活生命,长生不死。花似黄金苞不大--所开之花是金花,不太大。金花即真汨。初起之苞为丹种,幼嫩而细小。子如玉粒果皆圆--大小仅似粟米。栽培全藉中宫土--意是工夫的重点。灌溉须凭上谷泉--气往上走,上丹田有液下流。有朝一日功行满--火候足,工夫到,直至功行果满。便是蓬莱大罗仙■-大罗金仙,仙界中之最。

3、众妙之门何处求,机关拨转水逆流;万丈深潭应见底,甘泉涌起满山头--水逆流,因肾水往上冲,故逆流。肾气为后天功能,自先天肾水出,全赖「铁牛耕地」所致,牛车搬运上山脊之象。山头,即头顶。肾气到顶,自口中生津液而为甘泉涌起。此乃气多生液、任督相通之貌。

4、肾神名玄冥、字育婴--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5、心神名丹元、字守灵--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6、肝神龙烟字含明--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7、肺神皓华字虚成--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8、胆神龙曜字威明--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注意:此图五脏欠脾,六腑只提到胆。脾为中央土,以意喻之,乃交接水火之媒介,修炼工夫本已有之,不可或缺,故不作炼脏腑神之用。至于胆,此为六腑之一。本来五脏均主藏精不泄,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但功能上胆却藏五脏之精汁,故特别予以强调。后世以「三焦」替代胆为六腑之代表角色,如「六字诀」。

9、后三关:尾闾下关、夹脊中关、玉枕上关合称三关。此三关之位置,发展至钟吕,有不同之描述。《灵宝毕法?肘后飞金晶第五》钟吕认为,天柱为上关,相当于颈椎第三节

下;神道为中关,相当于胸椎第五节下;命门为下关,相当于

腰椎第二节下。

10、前三丹田:下丹田气海、中丹田绛宫、上丹田泥丸。

11、十二楼台藏秘诀--十二重楼,即喉软骨。秘诀者,此在气液相交之际,咽津或咽气以逆求丹种之谓也。

12、阴阳玄牝车--玄牝,是万物所由生之所。陈抟借用为「炼精化气」之预备工夫。此借玄牝车喻丹种之出现,在阴阳混沌于橐龠,真人由此而出之貌。《老子?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3、水火交接地--此地划于下丹田,说明真人萌生于此,《悟真篇》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及「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宫」,皆是此意。

14、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路径此为根--气必循夹脊上行,此乃炼气的基本方法。气到头顶,头顶上有泥丸宫,为修炼之终极。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为北宗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纯根入无从领悟,是我国底蕴深厚的古文化中不可思议的智慧结晶,是以罕传于世,实属罕世之瑰宝。

《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兰已椒《际镜哪康摹!赌诰

肌酚搿赌诰巴肌肥导噬峡赡芏荚从淞痘频勰诰分泄啬谌荩赌诰肌分赡馨拧澳诘偏蘖丁本渲浚?

金兰观修真讲义--内经图浅释

有些时候用万语千言来描述,不如以图像来表达。盖以图像来显示情况,能使人一目了然、按图索骥;若图文并茂,更能令人会意。

“内经图”描绘在人身之内,内炼”精气神”的途径;以不同的人物进行各式的动作,喻示人身不同部位的奥秘以内炼精气神而言,及其相互之作用;以流水代表人身“精气”运化之渠道,以”城门、桥梁、重楼”代表精气之关窍;内经图更以精妙诗句,吟咏出修真的重点。修者可以按图中的提示,以自身实践验证,来参悟修真的理法。

吕纯阳师尊临坛,亦以内经图中的诗句来演道说法,更彰显此图的宝贵。

铁牛耕地种金钱

古今耕田种稻,必先松土地,以便播种插秧,每多借助耕牛之力,拖动锄来翻地松土;图中以铁牛耕地,来比喻修炼下丹田。

或问:耕田用畜牛足矣,何需“铁牛" ?答曰:铁牛不怕鞭,难以驱动。

下丹田的作用是使精气神三合,生丹田炉火;请看持鞭农夫的脚跟之下,有一铁炉,炉中火正盛炽。要掌握丹田炉火之火候,非痛下两三年之苦功,难以炼出真功夫-首先,起火之时要得心应手;其次,调控炉火之大小能如意,其难度与农夫驱役铁牛相若。

精气神三合的过程中,除了产生热力丹田炉火之外,就是精气神还原成为" 真元一”,三清精气神本来就是由“一"所化,所谓「一化三清」,逆之则为「三清成一」,真元一是

先天之物,其产生的位置就是在图中的“正丹田”。正丹田之内,先天八卦设位;图中的四个太极阴阳,代表先天之真元乃溶合四个阴阳而成,发出辉华。真元一俗称铅之性属先天之干金,因炼丹田而出,故云:「铁牛耕地种金钱」。

阴阳玄踏车

古时没有电力抽水泵,若要抽水灌溉稻田,则须用人力脚踏水车。玄者,北水也;图中最底层的人物,若然细看,可以发现是一对少年男女阴阳,扶着横杆,一起脚踏着水车车水,故名”阴阳玄踏车”是也。此玄踏车似是由脚力所转动,其动力之来源,实源自丹田之热力;这原理在图中未能连贯,修者自知之。

神州大地,历来南水北调,将南方有余之天泽江河水,调济北方苦寒之地;修真却要北水南调,由下元精府在北,抽往神府居南,所谓「坎水逆流」图中最底处所画,似是江水滔滔,实非人体普通水份,乃肾中之精,人身之至宝,逆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可修仙。

阴阳玄踏车附有诗句云:复复连连步步周指出玄踏车的运作是连环不断,周而复始的,机关拨转水东流常人顺凡境,只知向外耗损;内修者逆炼,炼精化气,并以阳气开关展窍,发动机关,将坎水拨转,流向髓路,逆闯三关,万丈深潭应见底欲海波波,爱河滚滚,皆水浊而不清,唯修者应蓄精炼气,遣除凡欲,虽有如万丈深潭之水,但仍清澈见底,甘泉涌起南山头南山头即灵山之峰,灵性之居所;北方坎水,抽上灵山,如甘泉之涌起。坎水逆流之流向,即人身脊髓之路,号曰曹溪,又名黄河,中有三关九窍;三关者即尾闾关、夹脊关与玉枕关。

九窍

天地有四时,月有弦望晦朔,日有昼夜,此乃天地日月阴阳升降之循环,一次的循环是为一“周天”。人身也有阳升阴降的周天,由”阴跷"起,沿髓路直至“泥丸”是为阳升的路径,师尊时常提及此路径中有三关九窍。三关是分别在上中下的三个关卡,故令很多人误会“九窍”是九个不同的窍穴,原来“九"字只是形容词,九在数中有最高总持之义。九窍分”下九窍“和“上九窍”;下九窍即” 尾闾关”,奇经八之邛日踽"在焉(今后论修真图时再细讨三关)。上九窍即” 督",与医家所描述之督起于胞中,止于龈交有所不同,请看图中髓路最上一关,玉真上关即玉枕关,左旁有一空白圆圈,并有“升法之源”四字在侧,此窍即道祖所指的“玄牝之门”。《道德经》第六章有云:『玄牝音频,低上声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万物之根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且看太上道祖《内修篇》第十六一玄牝之门章:『玄牝之门,为先天之分界线。人之入世,难与先天恒接者,因有此门之隔,故不能通。生死之道,亦为此门所握。举凡内修者,若不能透过斯门,则终日枯守黄庭,无法上达,周天不转,难了大还大还丹,故世称此门为督脉也。顾名思义,自可见之(督有监管、率领之义,统率所有关窍),此门位于下三庭面相学将面相分上中下三停间,握人之主脉,常静不动。若以禅功摄心炼气行之,因气之回环,

必经此门之户。气弱则旋转,气足则突兀。

此关之难越,有如窍关之难过者。若气冲动时,此门必动,动时,人身之感觉,为之特异,愈动愈异。气若稍平,动亦稍辄音接,此作系住,欲其透过,必凭不断之元气静心凝神定性而破之』。又曰:『能越斯门,黄庭之位,必然大开,九转庭穴,窍关不闭』,可见此窍作用之重大。

在此一提,内修者应循序渐晋,脚踏实地,从下而上,由下丹田而修起,打好根基,不可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所以内经图亦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为起始。内修者更应三省自身,道善二途勇为,积功立德,将功补过,消弭业障人人皆有,大小有别,内修自然遂顺,通关展窍,所谓「内外咸通」是也。

若然一志不怠,真诚感动上天,得仙真佛圣之助,何愁道之不成哉?刻石儿童把贯串“调心”是内修必经之路,盖心为人身之主使,统领精气神;心之所向,精气神即随之。譬如心中想着某事物,人身之精即感受其事物,产生精结,犹如摄影时,摄影胶卷菲林中之感光粒子,因感光而着于物相,记留于底片之中。精有感则神必应之,譬如在阅读文章之时,眼睛虽看着精感文字,心中却在了解及思索神应文意。精感与神应皆用气能量,而受役于心。所以内修精气神务必修心;可惜人心不羁,机巧难驭,如孩童之滋事好动、言行无忌,是故内经图以" 儿童"比喻人心。

古时为了纪录重要事情,多以刻石为记,易于注目及保存,古文化遗迹之中,多有石刻;故又以刻石来比喻人心之"记忆"或"前识"。图中刻石儿童所站者,即"绛宫"约在两乳联机之中是也,绛宫即心宫为气机之枢纽,亦为养丹之地,修真有以绛宫为中丹田。上清道尊与北斗星君临坛,所默授之丹法,乃丹结绛宫之法丹法万千。

吕纯阳师尊有云:『男女金丹地不同,阴阳一理实相通』辛巳年七月廿二日乩

文,与绛宫也有关连:男子养丹,初在下丹田,无何不妥;但女子因生理不同,养丹之地,须上移至绛宫,以避月事之损。

修真对修心之要求如何呢?是否应制心于不动?或是心无所想,空空如也?图中之刻石儿童,正在把石子贯串成“北斗七星”之排列,暗喻将“人心"串合" 天心”。北斗真经有云:『世间一切帝王宰辅,贵贱众生,四象五行,含灵蠢动,莫不皆由北斗七元之所主宰』。盖天中之北斗,无情无思,主张年命,统领乾坤:斗柄所指,天心所向,万物所依,冬至正子时指正北,夏至正子时指正南。人身亦有南北焉,若以一次炼功比一周天,人心如北斗,心中所发皆合天,则天人合发,万化定基矣!

李经纬《内经图》释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

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

《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

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

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四、《内经图》主要术语简介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

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浆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

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

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尾闾关:为下关,在人体尾骶骨之末节,或指长强穴之所在,为任脉向督脉过渡之

处,亦为任脉之阴与督脉之阳交会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亦叫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道家认为此穴〃系人生死岸头”,仙家称为生死窟,可见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炼通关最难处。

夹脊关:即辘轳关,为中关,释意资料很少,仅知为练功阴阳和合上行的第二关,按《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关:为上关,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缘。《金丹大成集》:〃脑后日玉枕

关”。由此上行则可会于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通,达到任督二脉循环周流,当然也至关重要。

〃铁牛耕地种金钱〃,以铁牛耕地,比喻修炼下丹田,精、气、神三合与通过尾闾关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炉火,即农夫脚下有一铁炉,炉中火十分盛炽,使水火相济,水火相交。图中有丹鼎,炉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车水,喻促进水火相交,心肾交,阴阳合,坎离交媾而生丹药之意。此任督交会之处,能否通关是十分关键的,故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一段作为比喻。

《内经图》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将人体设计成为一个小天地,并不断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时期的道师们,以抽象的廋辞、谜词、隐语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与道、道家逐渐转为道教理论相关,从追求健康长寿而妄图轻身不老神仙有关,或许还因为与道长、道师、道士与道人们不断使之神秘化以求得历代最高统治者宠信,求得道家的发展,求得与佛教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

总之,这个神秘化与当初道师们的意图,恐怕所能获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渐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非科学内容的不断渗透。我的专业是研究医学发展史的,平素对道、佛、哲学思想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也涉及甚少,为求得对《内经图》的透彻了解,我希望当今道家学术的研究者,道教的师长们以及广大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参与,大家点击求证,使《内经图》所示,更多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李经纬草

2003 .8.29

李经纬: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经图》创制时间考

刘直

中国医史博物馆编撰的《文物选粹》一书,收有一幅彩绘《内经图》,系清宫如意馆藏品;这幅图画出自何人何时,未加注明。做为道教教理的图说形式,北京白云观也有同样一

幅,是木刻板,黑白图。道教中称它〃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悉藏窍要〃(语见白云观藏图)。

把图像、诗歌、隐语集于一纸,是明清之际养生类书的典型风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笺》、周履清的《赤凤髓》、龚居中的《万寿丹书》及清代医学家曹无极的《万寿仙书?诸

仙导引图》等,都附有图示,但以上插图在于以神仙名誉规定导引动作,《内经图》则重在描画人之身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性命圭旨》的插图,又属一类风格,故又称《内景图》。关于它的创制时间,我们可以综合落款、题诗、画风三个方面,寻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白云观藏图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会心〃文字,全文是: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人无从领取,是以罕传世。予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

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筋节脉络注解分明,一悉藏窍要。展玩良久,觉有会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纳即天地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诚不敢私为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素云道人刘诚印敬刻并识。板存京都白云观。

时间是〃光绪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绪十二年阴历六月上旬。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道教中将《内经图》视为内丹作品。

其二,白云观版是临摹而来,并非首创。

其三,它的创制时间的下限当在〃光绪丙戌年〃之前。

再看《内经图》的题诗,虽然传世版本各异,却都题有一首七律:

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问此玄玄会得,此玄玄外更无玄。

这首诗出自《吕祖全书》,是清初顺治年间道教信士刘体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图时略有字词的改动或是误抄,这里不再细说。再看清初的道教,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隐居的嵩山北上京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清完颜崇实《昆阳王真人道行碑》)。

一时间一度出现了道教史上的龙门中兴之势,即顺乎时局的需要,赢得了统治者的礼遇,所以一贯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吕洞滨的道教龙门内丹学派的《内经图》,并非怪事。倒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之后,〃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已是乾隆一朝的公开歧视,紫禁城从此给道教摆上了〃闭门羹〃,在其后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飘摇风雨中,日渐衰老的道教,已失其献图之路矣。

据此,我们说,彩绘《内经图》当是清初作品,如果就道教谜辞结合《内经图》画风,进行一番考据,就更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了:大约在春秋之际,我国典籍中出现了一种叫〃

廋辞〃或〃隐〃的文学游戏,这在《国语》、《吕氏春秋》、《韩非子》上,都有记载。《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大约在汉魏时,吴中的〃高门弟子〃魏伯阳,将其姓名隐入了〃委时去害……” 的廋辞中,且他的〃词韵皆古,奥雅难通〃的《周易参同契》,经五代的彭晓推崇发挥之后,道教奉之为〃丹经王〃,从此,道教内丹学派的含蓄、曲隐的风格,因之树立了。

两宋的道教,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于理法上,也正处于一个在三教同炉中〃烧炼〃的重要时期,而道教典籍的玄远、隐晦的表述方法,则始终没有脱离文化习俗的轨道,此际问世的"南宗祖书〃《悟真篇》之被后世王阳明斥为〃误真篇〃,多少总会与它的语言暧昧有些牵涉吧。

在明代受谜戏风格影响而出现的《性命圭旨》一书,可谓是文化习俗的大趋势的枝端,结出的道教之果。而清初的《内经图》,在创意风格上,直接承嗣了《性命圭旨》的画风,不同之处是图示更加艺术化和形象化了。如果不是那首〃牛〃的提示,读者很难发现《内经图》所绘的原来是一个〃体”!

举个例子:在《性命圭旨》的《反照图》上标注的〃昆仑顶”、〃祝融峰〃等丹家所谓的〃上丹田〃部位,《内经图》直以峰峦之状描绘,使整个〃人形〃完全隐入了〃山水〃之中。道教谜辞与图画的结合,更形象地讲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经旨,为后修炼者提供了方便之径。

《内经图》解-王力平

〃内经图〃解决的秘诀是关和窍。背后闯三关过九到窍为暗中之窍。一旦气串动到这些部位时,就要注意了。三关为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

尾闾关在脊背的尽头之处,有七个骨节,七个穴位。们练的就是这七个穴位的通道,其内关通内肾,一男一女。内肾为藏精孵卵之地。上行一条髓道,髓道过去叫河车、黄河,也叫漕溪,上通到泥丸,此阳气上升之路。直到第七节与内肾相对之处,谓之夹脊关。一旦气到夹脊关,一旦气在两肾中间停留不动,这时要用急火烧。要看看时辰,什么时候要吸长,什么时候要呼短,什么时候腹腔要往里去,要进风,要想办法鼓风,现在叫巽风。

夹脊关再往上,上到脑后灵风之穴,就到玉枕关。

炼丹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将这三关把握住。把握住三关后,才能通过三关到泥九,再往下降,变玉液还丹为金液还丹。

把〃智能法〃和〃三仙功〃结合起来练就比较方便了,前面拉动的三条线,正好是身后的三个关。

人的前身有三田。上田叫泥丸,也叫华池,第一个华他、上华池,方园一寸二,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从眉心往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泥丸。洞房内坐一位白头老人把关,看你能不能进去。练到进气二寸时,人头上戴一个箍,箍叫罗台,这时人很难受。

如果不练功,也不想它,就会功弃重来,没有了,又下去了。这时一定要把握住玉枕和天目穴两点力的平衡,即想办法犁出中田。一定要闭眼做,肝开窍于目,睁眼就是阳神之漏,桌就不能从肾升到肝上来。

眉心往下向口行,有两穴,是暗窍,就是一个人两手托住的两个穴,在腭上,即鼻子上。过去把鼻梁上的两穴叫金桥,也叫上鹊桥。封上鹊桥必须用鼻夹。

舌下两穴要开开,开开后下通气管喉咙喉为十二节,叫重楼,可进食进气,又可通向胃肠。

气管之下到肺,肺的暗窍比较多。肺窍一般都叫金,液体气体都从这里出来,可以出现一些气体,医生说还可以出现一点液体。液体怎么出来的,还没弄清。

心上有一窍,就是图上坐的一个小人,小人上有一窍,也是暗窍,名回绛宫,是金公、黄婆约会、龙虎交会的地方。

再直下三寸六,叫土釜黄庭宫,为中田,方圆一寸二,是藏人之所,炼丹之鼎,外与脐门相对,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寸六,地下三寸六(这就转到灵宝毕法上了)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到肾是八寸四分。脐门内有一个生门,内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行走之处。这时男女要分开练,女同志没有外肾,气门有一窍通到卵巢。男的要提肾,女的要收腹。

脐后肾前有一穴叫案海(它不是穴位的气海),方园一寸二,里面有华池,古人称为下田,是藏精之所,采药之处。这里是炉,炉是倒放的,鼎在上,炉在下,放日:逆行成仙,顺行成人。

再往下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向下一窍通尾闾,尾闾的中间为玄关(玄关不是一个窍),此为无中生有之处。玄关也要火烧,火不烧玄关不开,练功练到精满案足时它就自然产生一种案了,玄关自开,就可以炼成金丹三穴。这时要注意流量的变化和下鹊桥的变化。下鹊桥的下窍、整个小腹部叫坎宫:为肾位,外肾外阴而内阳,中藏元气,为命、铅、虎、吞穴是也。坤炉就设在脐后尾闾前。下鹊桥尾闾处有几个穴位,有谷道,是阴窍,是虚的,可以出气出食的穴位。前面有前阴穴,是内阴外阳。这两个穴位必须搭通,搭一个桥,就是靠会阴穴。所以告诉大家一定要封住底三阴。底穴封住,人可以养生长寿。

现在练功想办法做到六根不漏:一、抵住谷道,封住下三阴,即生死之根,叫身根不漏;

二、用鼻夹夹住鼻窍,夹住上鹊桥之穴,叫鼻根不漏;三、耳不听外物,叫耳根不漏;四、吻齿相合,舌顶上腭,舌根不漏;五、闭目,回光返眼,自然不动,眼根不漏;六、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尘不染,意根不漏,这是最难练的。

六根不漏才能采药、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一种静坐。老年人体弱多病,最好不要炼丹。

六根不漏自然有六根震动之景。有人感到震动就属六根震动之例,有三十六动,三十六个真人,三部八景。六根震动现象摘自〃灵宝经”:神主气,用神控制自己的气路;气育神,气养育着神,气足了神才能旺,神旺才能自己支配自己真养至神人真皈大定,混为一体,结

成金丹大药。一震,脐下至外阴上,小腹发热,会引起全身发烧,震动得厉害。这时一定要封住下三窍,搭住下鹊桥,不使热感缓解了,一变凉,马上把意念转入到舌下两窍;二震,两肾烫,急热,意念要转到脐下;三震,两眼内吐光,流泪;四震,耳后生风,要注意两个***的变化,女的注意卵巢的变化,做到雌龙退回阴府;男的注意外肾的变化,做到****回缩,缩到腹腔里去,这时开始练丹;五震,脑中鹫鸣,震动,身体发抖,受不了。这时要运行卯酉周天,高不出心,低过脐下。卯酉周天就是肾、肝、心、胃、肺相转;六震,鼻根震动,流的不是鼻涕,根似水,要让它流空,流空以后上鼻夹。上鹊桥有两穴,要看到鼻孔内的两穴。六震正符合咱们的练功过程,已经开始有小药了。

从内经图和修真图里可以看出一个人有什么病,练功之前有什么病,练功之后病情有什么变化。还可看出一个人练功练到什么程度,练得好坏。

道家讲看问题应当跳出界外,要客观地对待事物,从旁观来观察事物,聪明难,糊涂更难。修炼〃引仙法〃应当难得糊涂,少管闲事,要跳出私利因子,处理好家庭事物,方能练好功。

经络总则:手之三明,从藏走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到足;足之三明,从足走到腹。

此为大周天走向从藏开始从肺经~大肠经~胃经~牌经~心经~小肠经~ 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做功时哪个经络抖动,哪个经络就开了,看看与哪个脏腑有关系。第一个开通的都是肺经。

十二经络转后一闭死,大周天才算走完,任督二脉才开通,小周天这才开始运行。十二经络闭死后,练功是热在转,将会是另一个景象。

来远内经图试释

实际上,内经图即为北宗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其要求在气发丹田,使任督两脉,连接周流运行,循环不息,以维人体阴阳平衡,使气经常环绕各大穴道,周流全身,布满脑、神经、血管、内分泌等各系统,以产生按摩作用。故有袪病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愿我同门参酌领悟,共登寿域,倘能更进一步修练,自能达成道果本刊于己已年六月六日第一期,载有「内经图」一则,同门阅读,不甚了解,因而本刊总编辑索稿于予,乃不揣浅陋,对「内经图」作粗浅之解释,以供参考。

依据摹图人素云道人记述,此图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钝根入无从领悟,是以罕传于世。道人偶于高松山斋中,检观书画,此图适悬壁上,绘法工细,始悟一身之呼吸吐纳,即天地之盈虚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过半矣。不敢独得,爰急付梓,以广流传云云。练丹者应知经络,按「内经图」依照人体

经络穴位绘成,来自「内经」,亦名「黄帝内经」,为我国医籍之最古者。分素问、灵枢两种,素问二十四卷,记黄帝与歧伯问答之语,

多为养生之道。唐王冰注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东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故隔书经籍志,始著录之。灵枢计十二篇,其中所论多详于缄刺,均与人体经穴位有关。所谓气走经络,乃维持人类生命的气血经络,就在经络构成精密的网络中运行。内温五脏六腑,外润皮肤筋骨。因此经络学说,在欧美医界造成莫大之震憾。这是一种我国固有文化不可思议的智慧,所以人体经络学说,和气功修练有密切关系,倘能熟研经络,更有助于气功的修练,经穴便是负交流调节重任的闸门,切勿忽视。

抱朴子内篇金丹云:「老子之诀言云:『子不得还丹金液,虚自苦耳。』夫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有练不消。服此二物,练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又云:『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还矣,故能令人长生。』依据此金,即黄金液,丹即由丹砂炼成之还丹也。又有内丹外丹之别。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乃修练己身丹田内之精气神而成。

宋史艺文志:「梁丘子注:(黄庭内景玉经一卷),六一题跋:「黄庭经,今道藏别有三十七章回黄庭内景。所谓内景者,乃此经之义疏也"云笈七签:「阳为外景,为外神也。阴为内景,为内神也。」本图以人体经络穴位内景绘成,自头顶泥丸宫,又称上丹田,经中丹田,下丹田,至阴懦,再并行经督脉上行,经尾闾,夹脊、玉枕三关,而达百会穴,故有坎水逆流之说。兹更分别说明如下:

一、本图左方为任脉,右方为督脉,其穴位可参考第一期来静师写的「坐功中之注意事项」,所附二图,即可明了。上图即为任脉经过诸穴之图;下图即为督脉经过诸穴之图,兹不赘述其穴名。李时珍说:「任督两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故任督二脉通,其余六脉,十二经,亦应可逐步打通。

二、头部即为上丹田,百会穴所在,亦称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别名甚多。又在两眼,及两眉牵直,而额骨到鼻骨之中间,正在十字中心,即玄关一窍,亦称祖窍,道家称成金丹之穴,此窍至宝至贵。玄关者,大道之正门,故曰天地灵根,原始祖气,至善之地,玄牝之乡。玄关藏性,性是神,神属阳,阳中有阴,为其阴。是以在图中载有:「白头老子眉垂地,若向此玄玄会得,此系(玄字)之外更无系"至「碧眼胡僧手托天」,似为舌顶上颚之意,亦即上鹊桥所在之处。

三、中丹田所在之处,自承浆下十二层楼(喉管)到黄庭,即为膻中穴。周围环有

「心神丹元字守灵」,以牛郎代表为阳性,此外有肝、胆、脾、肾、均各有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端种自家田,内有灵苗活万年,花似黄金色不易,子如玉粒果皆圆,栽培全赖中宫土,灌溉须凭上谷泉(指津液)功课一朝成大道,逍遥陆地作蓬仙。

四、下丹田位于膝下三寸,亦有称一寸三分,即图中正丹田所在,下丹田为藏命之

所,命是气,气属阴,以织女为代表阴性,但阴中有阳,日真阳,故真阴与配其阳。老子谓:「谷神不死,是为玄牝。」河上公注:「以玄为天,于人为鼻;牝为地也,于人为口。

鼻口之门,为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金丹家则谓坎为玄门,离为牝户。坎离交媾,即将丹田旋转一点真阳,采还于离位,与真阴相合,谓之抽坎填离。为将玄关一点真阴,复还坎宫与真阳相合,谓之降离归坎。如此往后,现出本来真性,此其之门一开,则为超生了死,可为仙佛。故图中有「铁牛耕地种金钱,刻石儿童把贯串。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若向此系(玄)玄会得,此玄玄之外更无系"之说明。

五、图之右方为督脉,有三关;最重要者为尾闾关,亦称下鹊桥,故有「坎水逆流」而上;经第二关为夹脊关,在命门之上,亦称轳辘关;第三关为玉枕关,即玉真上关,灵峰之穴。此三关必须长久修练,打通后,则任督两脉循环周流,即能增强本身气的能量,并增强抗力,小病不易近身,而延年益寿。倘能三才台一,就可长生不老成为金仙。

最后图中「延寿仙佛」(此佛字不甚清楚)指神仙也。所谓「一粒粟中藏世界」,言炼成全丹,如同一粟,与宇宙景象相同,须经过苦练后,方能九转还丹成仙,诚不易也。正需要有耐心、信心、恒心、和爱心,方能达成正果。抱朴子金丹谓:「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按抱朴子谓九转丹,即太清神丹,出太清观天经。

明朝的医药学

明朝的医药学 明代,医药学的发展更趋向于全面展开,基础学科、临床分科与治疗经验总结、卫生保健与卫生事业管理等都步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尤其是医学发展的革新倾向和求实思想的兴起及其获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第一节医学基础学科的进步 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除了更注重诊断学的研究外,仍然很注意医学古籍的整理和研究,这在《内经》、《难经》的研究上看得更为清楚。 古典医学理论著作的考注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对古典医学理论著作的考证、注释研究均甚重视。明代医学虽出现了一些革新和求实倾向,但在注释《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著作的发挥研究上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其代表著作有马萌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1586),张景岳的《类经》(1624)等。马萌的发微,将《内经》重新分卷并按作者的理解加以注释训解,为明清医学家学习研究和正确理解《内经》的理论和经验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尤其首注《灵枢》,汪昂评:“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①张景岳将《内经》理论内容,按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分为十二大类,为后世分类学习和专题研究《内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条理井然,易于寻览”,其注亦颇有发明。 中药与方剂空前丰富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李时珍的成功则借助于宋代官方多次组织全国学者对药物的征集和修定刊印;明初本草学家的努力和资料积累对其成功也不无助益。例如:朱■编撰《救荒本草》(1406),以其政治地位和权势并经采访、调查、种植观察,选可供救灾食用的植物四百十四种,各述其品名、产地、形态、性味,加工烹调等,并插图以便辨认。李时珍从中采用三种以增加《本草纲目》的学术价值,并给予朱■以肯定的评价。又如:陈嘉谟《本草蒙荃》(1565),收药七百四十二种,既继承前人成就,又吸收当代及个人在学理和药物加工、贮藏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既富有学术价值,又以韵语对仗写成,颇便于初学诵记,是一部较好的入门书。李时珍从中汲取药物两种以充实自己的著作,并予“颇有发明,便于初学..诚称其实”的高誉。汪颖撰《食物本草》二卷,取材于卢和之书稿而成书,分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颇多影响,惜其书已佚。李时珍从中竟选取十七味以充《本草纲目》之内容。①此外,对本草学发展有过重要贡献的著作,如兰茂撰《滇南本草》,收药四百余种,是一部很有特色和学术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又如:明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1505),共收药物一千八百十五种,更有由王世昌等八名画师五彩工笔绘制的药图一千三百五十八幅,十分精美,有着较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上两种书由于一位作者在云南,一位作者因医疗事故而搁置内府,故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未能以之参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称为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著作之大成。 ①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五,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年版,第46 页。①参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年版。 在方剂学方面,最为突出者是朱■的《普济方》(1406)。该书以明太祖第五子朱■之权势,以医学教授滕硕、刘醇之技术合作而成,其内容广博丰富,集明以前医方之大成。该书共收医疗方剂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首,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采摭繁富,编次详析②。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在我国方剂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又如《医方考》(1584),作者吴琨选方七百以考其方药、见证、名义、事迹、变通、得失、所以然等,使医疗处方之理论和方法达到新的高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诊断技术的进步

道家秘传内经图解

道家秘传内经图解 三关为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 尾闾关在脊背的尽头之处,有七个骨节,七个穴位。我们练的就是这七个穴位的通道,其内关通内肾,一男一女。内肾为藏精孵卵之地。 上行一条髓道,髓道过去叫河车、黄河,也叫漕溪,上通到泥丸,此阳气上升之路。直到第七节与内肾相对之处,谓之夹脊关。一旦气到夹脊关,一旦气在两肾中间停留不动,这时要用急火烧。要看看时辰,什么时候要吸长,什么时候要呼短,什么时候腹腔要往里去,要进风,要想办法鼓风,现在叫巽风。 夹脊关再往上,上到脑后灵风之穴,就到玉枕关。 炼丹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将这三关把握住。把握住三关后,才能通过三关到泥九,再往下降,变玉液还丹为金液还丹。 把“智能法”和“三仙功”结合起来练就比较方便了,前面拉动的三条线,正好是身后的三个关。 人的前身有三田。上田叫泥丸,也叫华池,第一个华他、上华池,方园一寸二,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从眉心往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泥丸。洞房内坐一位白头老人把关,看你能不能进去。练到进气二寸时,人头上戴一个箍,箍叫罗台,这时人很难受。如果不练功,也不想它,就会功弃

重来,没有了,又下去了。这时一定要把握住玉枕和天目穴两点力的平衡,即想办法犁出中田。一定要闭眼做,肝开窍于目,睁眼就是阳神之漏,桌就不能从肾升到肝上来。 眉心往下向口行,有两穴,是暗窍,就是一个人两手托住的两个穴,在腭上,即鼻子上。过去把鼻梁上的两穴叫金桥,也叫上鹊桥。封上鹊桥必须用鼻夹。 舌下两穴要开开,开开后下通气管喉咙喉为十二节,叫重楼,可进食进气,又可通向胃肠。 气管之下到肺,肺的暗窍比较多。肺窍一般都叫金,液体气体都从这里出来,可以出现一些气体,医生说还可以出现一点液体。液体怎么出来的,还没弄清。心上有一窍,就是图上坐的一个小人,小人上有一窍,也是暗窍,名回绛宫,是金公、黄婆约会、龙虎交会的地方。再直下三寸六,叫土釜黄庭宫,为中田,方圆一寸二,是藏东之所,炼丹之鼎,外与脐门相对,约有三寸六分。故日天上三寸六,地下三寸六,(这就转到灵宝毕法上了)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到肾是八寸四分。脐门内有一个生门,内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行走之处。这时男女要分开练,女同志没有外肾,气门有一窍通到卵巢。男的要提肾,女的要收腹。 脐后肾前有一穴叫北海(它不是穴位的气海),方园一寸二,里面有华池,古人称为下田,是藏精之所,采药之处。这里是炉,炉是倒放的,鼎在上,炉在下,放日:逆行成

李经纬内经图释

李经纬《内经图》释 1、铁牛耕地种金钱--指搬运肾气,搬运工夫有牛车、羊车、鹿车之分,因为初炼,故用牛车。所种金钱,隐喻所耕耘收获乃珍贵者,借喻金丹。刻石儿童把贯穿--把金钱贯串, 天机在其中,须珍而重之。刻石儿童,暗喻刻图者。儿童把贯串成北斗,《破迷正道歌》云「若遇神仙亲指诀,捉住北斗周天轮」,此之谓也。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宇宙等同大宇宙,丹头种子即整个生命之源。半升铛内煮山川--山川大宇宙,玄机亦同铛内烹煮工夫。主在火候。白头老子眉垂地-白头者,气也。指气从督脉上,再引导阴液沿头面下降。碧眼胡僧手托天--手托天指搭鹊桥,任督二脉因舌顶上颚而使气畅通。若问此玄玄会得--明通造化之机,此工夫是终极。此玄玄外更无玄--除此以外,并无其他。 2、我家端种自家田--人身中有可耕之田,不用外求。可育灵苗活万年--身中之田可养活生命,长生不死。花似黄金苞不大--所开之花是金花,不太大。金花即真汨。初起之苞为丹种,幼嫩而细小。子如玉粒果皆圆--大小仅似粟米。栽培全藉中宫土--意是工夫的重点。灌溉须凭上谷泉--气往上走,上丹田有液下流。有朝一日功行满--火候足,工夫到,直至功行果满。便是蓬莱大罗仙■-大罗金仙,仙界中之最。 3、众妙之门何处求,机关拨转水逆流;万丈深潭应见底,甘泉涌起满山头--水逆流,因肾水往上冲,故逆流。肾气为后天功能,自先天肾水出,全赖「铁牛耕地」所致,牛车搬运上山脊之象。山头,即头顶。肾气到顶,自口中生津液而为甘泉涌起。此乃气多生液、任督相通之貌。 4、肾神名玄冥、字育婴--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5、心神名丹元、字守灵--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6、肝神龙烟字含明--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7、肺神皓华字虚成--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 8、胆神龙曜字威明--见《黄庭经?心神章第八》。注意:此图五脏欠脾,六腑只提到胆。脾为中央土,以意喻之,乃交接水火之媒介,修炼工夫本已有之,不可或缺,故不作炼脏腑神之用。至于胆,此为六腑之一。本来五脏均主藏精不泄,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但功能上胆却藏五脏之精汁,故特别予以强调。后世以「三焦」替代胆为六腑之代表角色,如「六字诀」。 9、后三关:尾闾下关、夹脊中关、玉枕上关合称三关。此三关之位置,发展至钟吕,有不同之描述。《灵宝毕法?肘后飞金晶第五》钟吕认为,天柱为上关,相当于颈椎第三节 下;神道为中关,相当于胸椎第五节下;命门为下关,相当于 腰椎第二节下。 10、前三丹田:下丹田气海、中丹田绛宫、上丹田泥丸。

黄帝内经60集纪录片解说词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说词《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史篇 第一集神奇的秘籍 博大深邃一定是沉默的。比如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医是沉默的,中医的纲领《黄帝内经》是沉默的。 似乎没有谁会注意到,以《黄帝内经》为纲领的中医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中医,中华民族能否自信地走过几千年的岁月? 或许,我们沉默了。 上个世纪初,大概是西方物理学界最激动,最不安分的年代,昂然屹立了近三百年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开始摇摇欲坠,法拉第、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等一批物理学泰斗,用最先进、最精密的科学实验,将牛顿的空间容器,连同那条绝对流动的时间链一起打得粉碎。 一个对西方来说极为新颖的思想,以叛逆者的姿态宣布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物质世界,不是牛顿所描绘的机械的世界,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日常经验,甚至最小的细节上,都是与宇宙的大尺度性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至根本不可能设想这两者可以分离。” 浏览这段文字,我们油然泛起一种近乎亲切的感觉,似乎我们非常熟悉,在儿歌里、在神话里、在悠悠几千年

的历史中,突然,我们惊讶了,作为当代物理学两大支柱的“相对论”、“量子论”所得出的结论,竟然神奇地与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这个思想相当完善地体现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一部著作中,这部著作便是《黄帝内经》。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江泽民公元75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色迷蒙,夜风微寒,一行僧人离开扬州龙兴寺匆匆朝江边赶去。这个秋夜长江边上的脚步给中日文化交流史重重画上了一笔。从此,中日两国人民世代不忘这个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鉴真大和尚。 鉴真大和尚是唐代著名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在此之前已经历了五次渡海的失败,历时整整十二年。这次悄悄离开扬州,是他第六次东渡的开始,第六次面对无边无际的惊涛骇浪。 这一年,他66岁,并且双目失明。鉴真顺长江而下,到达江苏常熟鹿苑镇,然后由此扬帆出海。公元753年农历11月21日,鉴真抵达阿儿奈波岛,即今天的日本冲绳岛。 再由冲绳出发,经种子岛、屋久岛。于12月20日,抵达萨摩国阿多郡秋妻浦,即今天的日本鹿儿岛川边郡。

详解《内经图》

详解《内经图》 详解《内经图》 李经纬《内经图》释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

《内经》钥匙—术数之学

《内经》钥匙—术数之学 纵观古今《内经》“术数”之注释,多以“养生保健方法”而解,似乎已成定论。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灵枢·本神》长生久视,本篇下文饮食起居之类。”张介宾《类经·摄生类一》:“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目前权威著作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术数,本指权术、策略、治国方略等。这里借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术数,是对养生方法的总称”及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术数:①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等。以“养生保健方法”的术数,是不能解读《内经》的。回到《内经》那个时代,即战国秦汉时期,读一读那个时代的著作,感受一下先哲们的思想境界,诸如《国语》、《管子》、《列子》、《春秋左传》、《周礼》、《礼记》、《周易》、《尚书》、《吕氏春秋》、《春秋繁露》、《淮南子》、《白虎通》、《史记》、《汉书》等诸子经史古籍后发现,术数并非完全如上述所释“养生保健方法”,而是指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气数”的。对于术数的概念,汉代班固给予了明确的归类与解释。《汉书·艺文志》说:“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故因旧书以序数术为六种”,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羲和,执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史卜,指太史、太卜等官。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史,是史巫之史;官,则太卜。非载笔执简记之史官。”顾实《汉志讲疏》:“此明数术之学出于史官,则今之江湖医卜星象之类。”此等官吏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乃以天道而推人事、以术数为方法和手段、奉天承运之贤哲。 看点 术,方术,技术,方法,手段。数,术也;气数;运数、象数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皆数也。此天地之数可推演为大衍之数。 《易·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郑玄注:“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 《礼记·月令》郑玄注:“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考辨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考辨 张序文;陈晓 【摘要】“风厥”乃《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古病名之一.通常认为此病在《内经》多个篇章中的病证描述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对学习、传承和临床运用都会带来许多困难.试以《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为切入点,通过对原文中包含的病因病机、证候信息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此“风厥”之病因可能与外感风邪有关;其病机初为阳明与厥阴二经受邪,子母相传而累及于心,其主要症状“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四者皆为心病的相关表征,说明本病与心的关联极为密切,因而有理由认为“风厥”或为心病的一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8(024)012 【总页数】4页(P1658-1660,1706) 【关键词】《黄帝内经》;风厥;心病 【作者】张序文;陈晓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1 “风厥”病名首见于《内经》,其在后世临床医著中论述不多,而目前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诊断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中虽然仍可见到“风厥” 病名,但其定义已与《内经》之“风厥”含义完全不同,出现了中医古今同名异病的情况,这对学习、传承和临床运用都会带来许多困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风厥”之病在《内经》中共有三处记载(遗篇除外),分别是《素问·阴阳别论》《素问·评热病论》和《灵枢·五变》,而此3篇中 所描述的“风厥”在病因病机及证候方面似乎全无相同之处,亦即《内经》本身可能就存在同名异病现象,从而导致后世医家难以准确把握此病的特点,遑论辨治。延至如今查阅与“风厥”相关的论述,多见历代《内经》注家从文意入手勉强论之,而少有治法方药及医案留存。 本文通过对《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病因病机、证候方面进行挖掘与比较, 现初步得到如下观点,试分别论述于下。 1 《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概述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2]”由于原文所包含的内容较少,仅仅能够得知该“风厥”的病机为“二阳一阴发病”,主要症状为“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四者。因此,要研究“风厥”的含义,除了明确其病因病机和经络脏腑从属关系外,还势必要从症状表现着手进行深入探究。 2 “风厥”病因病机分析 2.1 “风厥”病因或与外感有关 对于该病的病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属于内伤致病。如清·注家黄元御即认为本病“名曰风厥,厥阴风木之气逆也”[3]。现代学者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亦认为:“风厥之证,《内经》所言可分为二:一是肝木乘胃……即肝气郁滞,横逆乘胃,胃失和降,故致噫、欠诸症。[4]”又如李经纬主编的《中医大辞典》 将之释为:“病证名,厥证之一,指肝气化风之厥。[5]”与此同时,古代注家亦 存有不同观点,如明·注家马莳论曰:“盖外感于风,肝实主之,胃气不能升降,

数术的简介

数术的简介 数术又称术数,它是汉族传统文化中五术的命、卜、相三术。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周易》是涵盖宇宙的整体学问,以一个自然立体的"形象"展现在人的面前。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数术的简介。 数术 数术,也写作术数,是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 数术的特征是以数行方术。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数等。 数术区别于其它方术的是它的数学化,区别于现代科技的是它的方术领域,它属古代神秘文化。但广义数术也包括数术科目附近的非数术类方术,例如,小六壬和抽签的焦氏易林不是严格的数术,但有时也归于数术。 数术的范围小于古代神秘文化,例如符咒一般不属于数术,但有的数学化符咒属于数术。 数术的范围广于易术,例如八字学、紫微斗数和六壬是数术,都不属于易学易术,但数术的重点是易学各领域。 数术的基本信息 数术,也写作术数,是中华古代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 数术的特征是以数行方术。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数等。 数术区别于其它方术的是它的数学化,区别于现代科技的是它的方术领域,它属古代神秘文化。但广义数术也包括数术科目附近的非数术类方术,例如,小六壬和抽签的焦氏易林不是严格的数术,但有时也归于数术。 数术的范围小于古代神秘文化,例如符咒一般不属于数术,但有的数学化符咒属于数术。

数术的范围广于易术,例如八字学、紫微斗数和六壬是数术,都不属于易学易术,但数术的重点是易学各领域。 数术的基本解释 术数指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之吉凶的数学。属易学支派。《四库全书总目·术数类》"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传以论述"。术教起源甚早,如《连山》、《归藏》即托始于伏羲、神农,又相传伏羲画八卦、神农重卦。《史记·龟策列传》"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徉,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最早的易本为术数。《汉书·艺文志》将群书分为六类,中有术数,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共一百九十家,书二千五百二十八卷。《隋书·经籍志》无术数类,有关历法、占法之书,则归于天文、历数、五行三类,兵家书中亦稍涉及;载有风角、九宫、太一、遁甲、周易占、易林、东方朔占、堪舆、八卦阵图、相法等四百余种着作书目。 《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经籍志》均沿《隋志》体例。将术数归于五行类,收书二百余种。 《宋史·艺文志》除沿《唐志》列五行一类外。并增列蓍龟类,收书近千种。 《明史·艺文志》之子部亦无术数类。仍归于五行类,收书一百零四部、八百六十一卷。 《四库全书》子部列有术数类,《四库全书总目》:"物生有象,象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流传妖妄,寖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收书一百余种;《续四库全书》收书二十四种;《清史稿·艺文志》列术数类为数学、占候、相

隋唐名医孙思邈传

隋唐名医孙思邈传 生平 孙思邈(581—682)②,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原)人。他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缺而弗论”③。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年长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 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但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我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此次进京,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孙思邈与甄权甄立言兄弟关系密切。他推崇甄权的针法。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①他还记录下了甄立言治心腹冷痛五辛汤方,指出该方有良效。②孙思邈不但重视书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实践。他遍历关中的山川,并在贞观年间南下到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此行丰富了他的医药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实践经验。他曾在峨眉山道士处得高子良服柏叶法,在江州(今江津县)治愈前湘东王的脚气病,为梓州(今中江县三台)刺史李文博治愈消渴病。在此期间,他亲自为六百多麻疯病人作过治疗,治愈者达十分之一。归途上又为梁州(今陕西汉中)汉王李元昌治疗水肿获效,为陇州韩府君用马灌酒治疗风疾,还用瞿麦丸治愈了一位中流矢者,使其身上的箭头经服药后自行脱出。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困难的情况,遂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结合他个人的学术经验,于永徽三年(652)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 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①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较系统地总结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 ②。故被医家和学者所尊崇。 ②关于孙思邈生年,据李经纬考定为581 年。还有509、514、518—519 和541 年等不同说法。 ③孙思邈:《千金要方序》。 ①《千金翼方·针灸》。 ②《千金要方·心脏》。 显庆四年(659),唐高宗召见孙思邈,欲授以谏议大夫,他辞谢不受。 此年正好是《新修本草》问世。这次应诏孙思邈在长安达十六年之久,其间曾随从唐高宗到避暑的胜地麟游九重宫等地。上元元年(674),孙思邈以疾病为由请求回乡,朝廷赐以

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

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 韦以宗 本文原载《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年第1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年第1期 还摘载于《健康报》2002年3月29日和《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11月21日

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椎损伤疾病的认识有二千多年历史,有丰富的诊断治疗技术。为更好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这方便的宝贵遗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现简介如下。 一、早期对脊椎损伤疾病的认识 (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 1.对脊椎发病症状体征的描述和病因、病机的认识: 目前临床常见的颈椎病、腰腿痛,早在公元前2世纪成书的《五十二病方》已有描述1。《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描述“肩脉”病:“不可以顾,肩似脱、月需似折……,颔痛、喉痹、臂痛、肘痛”。此类症状体征似现代常见的颈椎病症状体征。又如该书描述足太阳脉所发病:“病足小指(趾)废,喘痛、脚挛、睢痛、腰痛、夹脊痛、项痛”,与现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神经根损伤的症状体征相似。公元前1世纪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2 和公元3世纪成书的《针灸甲乙经》3 均有类似描述,或将颈肩臂痛称为“臂厥”,腰腿痛称为“踝厥”。《素问》列“刺腰痛”专篇,论述腰痛各种症状体征,如“项脊尻背如重状”,“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等。并且指出腰腿痛有外感湿邪、外伤劳损:“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和肾虚等病因引起。 特别是,现代研究已证实,《内经》所论的“肾”,其功能包括现代医学所称内分泌系统,包括生长激素、性激素等功能。而《内经》特别强调“肾”功能与“腰脊”的关系,认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肾为腰痛之病也”。(《素问〄病能论》)。《内经》有关腰脊与肾关系的理论,贯穿历代文献,成为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脊椎疾病的重要理论,为今天研究脊椎骨质疏松症,退行性病变提供十分珍贵的历史经验。 2.功能体育、按摩、针灸、内外用药疗法应用: 功能体育疗法,属古代“导引”范畴。中国传统医学应用此法防治脊椎疾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刘安《淮南子》已介绍“六禽戏”,有“熊经、鸟伸、猿跃、鸱视、虎顾”的锻炼动作。据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绘制年代也是公元2世纪前后,图中运动式样多为锻炼颈、腰、背的屈曲、过伸、侧弯、左右旋转的运动4(图1)。公元3世纪华佗的“五禽戏”更明确:“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 。这种名为“导引”的功能体育疗法一直延续二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医学防治脊椎疾病主要康复方法之一。按摩是中国传统医学最古老的疗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臣闻上古之时医者俞拊,治病……镵石桥引”,桥,即按摩法。《内经》已将按摩作为与针灸并列二大疗法:“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素问〄调经论》)。黄帝时代,岐伯着有《按摩十卷》。《演系露》说:“医有按摩法,按以手控?捺病处也,摩者挼搓之也”。当时宫廷富人家中常有牙雕,妇人作按摩时,用牙雕指出疼痛部位5。(图2)针灸治疗脊椎病,始

_黄帝内经_学术史研究_范畴_现状与趋势:黄帝内经,学术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化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开山之作,包含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是中医学术的根基。因此,《黄帝内经》也被称为中医学原典。《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无人能彻底钻透、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水平至今也没有达到其学术境界的三部书[1]。对《黄帝内经》进行深入的研究,逐次揭示其中跨越时空的智慧和奥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1《黄帝内经》研究与《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科学主义成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绳,甚至出现唯科学主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学术本身首先被质疑,中医地位被排挤,中医影响逐渐被边缘化。纵览近代百余年的中医历史,质疑与自救,徘徊与抗争,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线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形成了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医“过山车”式的发展进程中,中医原典《黄帝内经》一直处于这一进程的核心,一直是讨论和争论的焦点。尽管人们文化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变迁,质疑者和捍卫者拿出的却还是同一“武器”———《黄帝内经》。出现这样的情况,似乎跟《黄帝内经》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中国社会制度变化、历史变迁、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生活需求变化对医学以及医学文化的功能发生变化,而学术界自身观念与价值取向随着变化的结果。当前,学术界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面,学科不同、理论立场不同,对《黄帝内经》的认识就不同。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出评价并对这些成果加以利用,就要首先对学术史进行全面清理。基于此,要研究《黄帝内经》,首先需要清理《黄帝内经》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要清理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则必须把它们放在社会思想变迁和学术史发展脉络之中进行考察。这是对《黄帝内经》学术史进行研究的初衷。学术史是指“关于知识的变化与增长”,是“研究的研究”。“学术史”就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即“研究过往学术发展的历程”[2]。作为“研究的研究”,学术史研究注重其学术性与历史性的双重特点,不同的时代条件,学术受到了大量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将内在学术驱动作为研究基点,突破泛政治及思想宣传史的谱系,建构真实的学术认知。关于学术史的写法,梁启超[3]指出:“著学术史有四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第二,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第三,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因此,“各个时期具有学术创新性的学问家、经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文学家、史学家等的学术宗旨,治学思路、方法、范围、成就,学术源流、派别,以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专门学术、学术事件、活动的记录,汇聚成的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潮及其演变的总和,构成了学术史的研究对象”[4]。因此,《黄帝内经》学术史研究指的是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史的研究,是对《黄帝内经》的思想、学说以及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的研究。关于《黄帝内经》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及著述都将是研究的对象。2研究现状《黄帝内经》是一部生命科学的医书,更是以生命为中心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涉及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多学科。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历两千多年,医家研习不辍,成果丰富。《黄帝内经》的研究已经超越了一本古籍的研究,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方法、临床方法、实验方法等。而其某一种方法又有详细的研究领域。以文献研究为例,朱鹏翀[5]在《近十年〈黄帝内经〉文献研究概况及展望》中列举期刊文献研究包括书名研究、成书年代研究、版本学研究、文字考证及训诂研究、校勘研究、语法研究、各家校注特点及其贡献研究、文献辑复研究等;专著研究包括新点校、经文训释、翻译类书籍,影印重刊辑复类书籍,综合研究类书籍等。1999年,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出版,标志着学术界完成了对两千多年来《黄帝内经》研究工作的一次重要总结。该书是以中国专家为主并特邀日本国、韩国部分专家集体撰著而成,

内经图解释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为北宗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向无传本,缘丹道广大精微,纯根入无从领悟,是我国底蕴深厚的古文化中不可思议的智慧结晶,是以罕传于世,实属罕世之瑰宝; 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金兰观修真讲义——内经图浅释 有些时候用万语千言来描述,不如以图像来表达;盖以图像来显示情况,能使人一目了然、按图索骥;若图文并茂,更能令人会意; "内经图"描绘在人身之内,内炼 "精气神" 的途径;以不同的人物进行各式的动作,喻示人身不同部位的奥秘以内炼精气神而言,及其相互之作用;以流水代表人身 "精气" 运化之渠道,以 "城门、桥梁、重楼"代表精气之关窍;内经图更以精妙诗句,吟咏出修真的重点;修者可以按图中的提示,以自身实践验证,来参悟修真的理法; 吕纯阳师尊临坛,亦以内经图中的诗句来演道说法,更彰显此图的宝贵; 铁牛耕地种金钱 古今耕田种稻,必先松土地,以便播种插秧,每多借助耕牛之力,拖动锄来翻地松土;图中以铁牛耕地,来比喻修炼下丹田; 或问:耕田用畜牛足矣,何需"铁牛"答曰:铁牛不怕鞭,难以驱动; 下丹田的作用是使精气神三合,生丹田炉火;请看持鞭农夫的脚跟之下,有一铁炉,炉中火正盛炽;要掌握丹田炉火之火候,非痛下两三年之苦功,难以炼出真功夫-首先,起火之时要得心应手;其次,调控炉火之大小能如意,其难度与农夫驱役铁牛相若; 精气神三合的过程中,除了产生热力丹田炉火之外,就是精气神还原成为 "真元一",三清精气神本来就是由"一" 所化,所谓「一化三清」,逆之则为「三清成一」,真元一是先天之物,其产生的位置就是在图中的"正丹田";正丹田之内,先天八卦设位;图中的四个太极阴阳,代表先天之真元乃溶合四个阴阳而成,发出辉华;真元一俗称铅之性属先天之干金,因炼丹田而出,故云:「铁牛耕地种金钱」; 阴阳玄踏车 古时没有电力抽水泵,若要抽水灌溉稻田,则须用人力脚踏水车;玄者,北水也;图中最底层的人物,若然细看,可以发现是一对少年男女阴阳,扶着横杆,一起脚踏着水车车水,故名"阴阳玄踏车"是也;此玄踏车似是由脚力所转动,其动力之来源,实源自丹田之热力;这原理在图中未能连贯,修者自知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