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1、森林地理特征和水文特征

1.1森林地理特征

阿尔山隶属于内蒙古兴安盟市,地处大兴安岭脊背中段,东邻呼伦贝尔,西与蒙古接壤,南至兴安盟科右前旗,北达鄂温克自治旗和新巴尔虎左旗,被科尔沁、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和蒙古4大草原环抱。东西长140多km,南北长110多km.总面积7400多km2,是苗族、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十几个民族的聚居地。它位于东经119 ~121 和北纬46 ~47 之间,平均海拔1000多m,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以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这里冬季漫长,没有夏季,常年寒冷潮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

3.3℃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44

8.6mm左右。

1.2森林水文特征

大兴安岭阿尔山是一个火山群,火山活动造就了阿尔山举世罕见的矿泉区域,并且这里具有丰富的堰塞湖、天池和火山温泉,为阿尔山森林植被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着名的旅游胜地。而大兴安岭境内河流纵横,流域面积广阔,主要有盘古河、甘河、多布库尔河等,位于嫩江和黑龙江两大河流源头。整个大兴安岭水资源总储量将近161亿m3,地表水约156亿m3,由于大兴安岭森林面积广阔,其中大部分地表水位于森林之中,对该地区水文的形成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

1降水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根据对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降水多年数据统计显示,阿尔山森林月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分布情况为1~3月降雨或降雪量偏小,4月中下旬~5月冰雪开始融化,6月降雨量急剧增加,至7月份达到1年之中的高峰期,8月份降雨量虽有所下降,但也是1年12个月份中除7月之外最多的1个月份,9月份之后降雨量迅速减少,11月与12月降雪量处于较低水平,1月与2月是降水量最低的2个月份。

从理论层面分析,森林对垂直降雨具有一定影响,以垂直方式降落的雨水会首先落在树木的枝、干、叶等表面上,因受到树木表面重力与张力的均衡而被吸附在其上。随着降雨量的持续增加,树木表面的重力与张力会逐渐失去平衡,导致积蓄在树木表面上的水一部分蒸发到大气之中,一部分受风力等作用滴落至地面,一部分从缝隙中穿过直接降落到地面,也有一部分从树叶流入枝干,从枝干流入地面。在这一降水过程中,降水初始阶段在森林中形成的是林冠滴雨量,后期随着降雨的持续逐渐转变成树干流雨量。由于森林树木表面积蓄了大量的雨水,所以很多时候即使外界降雨停止,森林内可能还在以滴落的方式降雨。通常人们将林冠滴雨量和林冠直落雨量之和作为森林内总的降雨量。由此可见,森林对降雨,尤其是垂直降雨所发挥的截持作用,对减小雨滴对地表的冲击、缓解地表水土流失,降低洪水对地面产生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树冠层作为降雨在森林中作用的第一个层面,其对降雨的分配会直接影响到地表水文的形成过程和作用过程,以及水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2森林枯落物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阿尔山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森林枯落物储量总体丰富,其中蒙古栎木枯落物层厚度位居第一,未分解枯落物层厚度首位为阔叶林,半分解枯落物层厚度落叶松林最高,其他树种枯落物厚度基本相似。由于针叶林林地枯落物分解缓慢,储量较大,而阔叶林林地枯落物分解相对较快,所以针叶林林地枯落物储量要高于针阔混交林林地枯落物储量。

枯落物具有一定持水能力,其持水能力的高低通常用干物质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来衡量,而持水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森林类型、树木年龄、枯落物构成和分解速率等诸多因素。根据201X年对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枯落物持水量测定分析总结,森林树木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在9

68thm2~320.14thm2之间,最大持水率变化范围在56

5.39%~67

5.26%之间。其中落叶松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高,白桦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小,说明针叶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要高于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

一般情况下,枯落物初始吸水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流逝吸水速率逐渐减小,24h后吸水达到饱和,且不管是未分解还是半分解枯落物都是在开始阶段吸水速率最快,但不同的枯落物存在一定差异。林地枯落物的持水功能和拦蓄降雨功能是减缓森林地表水分流失速率,保障森林涵养水源作用充分发挥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对森林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土壤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据有关勘查测定表明,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中各林型土壤最大储水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且从土壤的储水性能来看,无论是最大储水量还是毛管储水量都是蒙古栎林地表土壤储水能力最强,而有效储水能力白桦林最强。林地土壤有效储水能力的强弱反映了土壤对地下水文的调蓄能力。这说明森林植被对林地土壤结构与储水能力强弱具有一定的改善和调节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土壤的储水能力。此外,土壤所具有的入渗特性也是森林水文循环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入渗特性好坏既会直接影响到降雨在土壤中的渗透速率和渗透量,也会影响到地表径流量形成的大小,且土壤入渗特性越好,地表水土流失程度就越低,对森林水文过程的促进作用也越明显。

3、内蒙古森林对其所在区域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森林面积位居全中国第一,境内河流数目达上千条,包括黄河在内,整个自治区划分有多条水系。内蒙古森林覆盖面积广泛,大部分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植被丰富多样,矿产资源丰富,土壤类型众多,树木种类繁多,降水集中在雨季,大部分区域土壤储水能力强,入渗特性良好,这一系列优越的林地条件使得其地表水文径流量小,整体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

4、总结

大兴安岭森林作为我国重要的林业保护区,在我国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林地枯落物、土壤、降水等对森林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是自然科学、地质等领域学者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我国建设绿色环保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这对改善森林水文过程、减少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附送: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做好各项应急处置森林火灾的准备,安全、科学、迅速地扑灭森林火灾,正确处理因森林火灾引发的紧急事务,确保我县在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时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火灾损失,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制订和协调组织实施本预案。本预案在具体实施时,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密切协作,落实各项支持保障措施;各级应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预案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

2、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保护火灾发生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努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林区公共设施和森林资源的安全,把森林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分工合作的原则。本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应当相互协作,沟通交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的有效机制。

4、立足防范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和森林经营单位不仅要落实预防森林火灾的各项措施,更要做好紧急应对突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

思想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森林火灾的长效机制,做到常备不懈,反应快速。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编制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需要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直接参与协调指挥的重、特大森林火灾和危害较大的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四)预案启动条件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经县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批准,启动本预案:

1、发生在县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森林火灾时;

2、发生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威胁居民区、未开发原始林区和重要设施区的森林火灾,尚未有效控制火势时;

3、发生过火面积30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时;

4、发生连续燃烧时间超过8小时仍未控制火势的森林火灾时;

5、发生造成1人死亡或者3人以上受伤的森林火灾时;

6、发生在县党政机关附近和国家、自治区、市、县党代、人大、政协会议及重大节日期间等敏感时段的森林火灾时;

7、同一地区同时发生多起失去控制的森林火灾时;

8、地方要求或指挥部领导要求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直接参与协调组织指挥扑救和紧急处置的森林火灾。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任务

(一)县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部本预案启动后,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立即成立县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部,承担应急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各项组织指挥工作。扑救指挥部的组成是:

指挥长:

县人民政府县长常务副指挥长:

县政府分管林业领导副指挥长:

县武装部部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林业局局长成员: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林业局、民政局、交通运输局、卫生局、广播电视局、气象局、消防大队等单位和部门的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成员。

(二)县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部职责在县人民政府、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领导下,全面掌握火情,协调有关部门,调动扑火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协助地方政府尽快扑灭火灾,妥善处理森林火灾事故。

(三)值班办公室县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部下设值班办公室。值班办公室设在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总值班主任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担任。

(四)综合情况调度

1、本预案启动后,根据扑火需要,县森林防火指挥部适时组织工作组赶赴火场一线开展工作。组长:

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成员:

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县林业局办公室、县森林公安局等部门有关人员。赴火场工作组主要职责、任务:

全面掌握火场动态;协助和指导地方前线指挥部开展扑火救灾工作;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汇报火场有关情况;必要

时指挥调动邻近乡镇、县的专业森林消防队支援;检查、监督乡镇级处置森林火灾应急指挥机构落实上级领导的扑火救灾指示精神及本级应急预案的情况;协调解决地方政府扑火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协助查清火灾原因、侦破火案。

2、县相关应急支持保障部门及职责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临桂县武装部、县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卫生局、气象局、消防大队等相关应急支持保障部门,应当按照预案立即行动,配合做好扑救的相关工作。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是:(1)临桂县武装部:

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指挥扑救的重、特大森林火灾,需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增援时,按有关规定,由县武装部办理。

(2)县公安局及其消防大队:

协调治安、消防、交警等部门,及时组织城市消防部门在扑火前线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参加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组织公安机关协助灾区治安管理、安全保卫、火场交通管制和火案侦破等工作,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活动,保证火灾扑救工作顺利进行。

(3)县民政局:

当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造成大量灾民需要紧急转移时,或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人员伤亡事故时,做好协调灾民临时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负责做好善后工作。

(4)县交通运输局:

根据扑火工作需要和火灾发生地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请求,组织车辆参加运输,并及时通知相关道路收费站,确保扑火物资和增援人员快速到达火场。

(5)县卫生局:

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且火灾发生地的医疗部门无法满足救助需要时,组织医疗相关部门做好医疗人员、药品的支援及灾区卫生防疫、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

(6)县气象局:

及时提供火场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适时实施人工降雨,同时做好火险预报和高火险警报的发布工作。(7)县森林公安局:及时进入火灾现场,维护林区社会治安,尽快查清火灾原因、侦破火案,重点打击纵火案件。

三、预警、监测、信息报告和处理

(一)森林火灾预防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要经常性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严格管理野外火源,规范林区生产生活用火;高火险时段和危险区域加强检查监督,开展计划烧除可燃物活动,消除各种火灾隐患;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预防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二)森林火险预测预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将气象部门提供的森林火险预测和高火险预警及时向各乡镇森林防火指挥部通报。每年9月1日至翌年5月30日,在临桂县电视台《临桂县天气预报》栏目发布全县森林火险等级预报。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根据扑火工作的需要,由气象部门提供当地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对重点火场进行跟踪预测预报。

(三)火灾动态监测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利用国家林业局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热点变化情况;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森林火灾的监测报告后,立即进行分类核实、分析判断,必要时组织专家对火情进行综合评估,预测灾情的发展趋势。

(四)人工影响天气本预案启动后,由气象部门根据天气趋势,针对重点火场的地理位置制定人工影响天气方案,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为尽快扑灭森林火灾创造有利条件。

(五)信息报送和处理

1、一旦发现突发森林火灾事件,监测部门、知情单位或个人、事件发生单位要立即将有关信息报告所在地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公民有义务通过12119报警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迅速报告和反映森林火灾信息。

2、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在组织扑救的同时,应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1小时内将火情逐级上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发现下列重要火情之一时,要立即上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①发生在县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森林火灾;

②发生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威胁居民区、未开发原始林区和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

③发生过火面积超过30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④发生连续燃烧时间超过8小时仍未控制火势的森林火灾;⑤发生造成1人死亡或者3人以上受伤的森林火灾;⑥发生在县党政机关附近和国家、自治区、市(县)党代、人大、政协会议及重大节日期间等敏感时段的森林火灾;⑦同一地区同时发生多起失去控制的森林火灾时;⑧地方要求或

指挥部领导要求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直接参与协调组织指挥扑救和紧急处置的森林火灾。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接到重、特大和较大森林火灾信息后,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处理,将分析判断结果报经县森林火防火指挥部领导批准后,立即报县人民政府和上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3、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时,有关乡(镇)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必须每1小时书面向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汇报火场综合情况。

4、发生跨市、跨县、跨乡森林火灾时,乡(镇)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和有关乡(镇)要在完成上报工作的同时,及时与毗邻县、乡(镇)取得联系,相互沟通和协调。四、火灾扑救

(一)、分级响应根据森林火灾发展态势,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及时调整扑火组织指挥机构的级别和相应职责。

1、一级响应-县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部反应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接到:

①发生在省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森林火灾;

②发生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威胁居民区、未开发原始林区和重要设施,尚未有效控制火势的森林火灾;

③发生过火面积超过30公顷以上的森林火灾;④发生连续燃烧时间超过8小时仍未控制火势的森林火灾;⑤发生造成1人死亡或者3人以上受伤的森林火灾;⑥发生在县政府附近和国家、自治区、市(县)党代、人大、政协会议及重大节日期间等敏感时段的森林火灾;⑦同一地区同时发生多起失去控制的森林火灾时;⑧地方要求或指挥部领导要求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直接参与协调组织指挥扑救和紧急处置的森林火灾等八种森林火情报告后,要立即了解起火地点、起火

时间、起火原因、当地天气、火势情况(火场范围、植被状况、火线、火势、发展蔓延趋势)、组织扑救情况、初步损失情况,提出处置意见,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对发现上述八种森林火情及两县交界发生的森林火灾、发现火情后3小时明火还没有扑灭的森林火灾,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必须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主要领导靠前现场指挥。并将火场的综合情况,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县人民政府和上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2、二级响应-乡(镇)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应急反应发现火情后,当地乡镇或林场领导亲临现场组织扑救,同时立即报告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率领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前往支援,2小时明火还没有扑灭的森林火灾,乡(镇)森林防火指挥部必须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主要领导靠前现场指挥,并将火场综合情况按规定和程序及时上报乡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发生上述八种火情或其他严重火时,立即报告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随后必须坚持每小时向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上报一次火场综合情况。

(二)扑火指挥

1、扑火指挥部扑救森林火灾时,在火灾所在地设立扑火指挥部。扑火指挥部分为前线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前线指挥部是扑火现场的最高指挥机关,一般设在能最大限度地观察火情且通讯畅通、安全的制高点。参加扑火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前线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火场较大时,前线指挥部可根据具体情况设一个或多个分指挥部,具体负责局部火线的扑救指挥。后方指挥部设在火灾发生地的乡(镇)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扑火信息的上传下达、支援队伍的组织、后勤保障等工作。

2、扑火指挥员指挥员分前线指挥部指挥员、分指挥部指挥员、一线指挥员和后方指挥部指挥员。前线指挥部指挥员可由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有指挥经验的专业人员、熟悉火场地形和植被的当地干部等人员担任。具体履行前线指挥部指挥职责的应当是由这几类指挥人员组织的指挥班子。分指挥部的指挥员可由有指挥经验的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成员、林场领导及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领导担任。一线指挥员由森林防火办公室领导、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领导等人员担任。后方指挥部指挥员由县、乡(镇)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成员担任。

3、扑火指挥原则统一指挥。扑救森林火灾由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逐级指挥。坚持由上到下的逐级指挥体系,分指挥部必须执行前线指挥部的命令。无特殊情况分指挥部不得越级向扑火队伍直接下达命令,以避免造成指挥混乱。分区指挥。火场范围较大且分散的情况下,可将火场划分战区,分片、分段落实扑火任务,各前线分指挥部负责本战区的组织指挥。

(三)扑火原则

1、在扑火过程中,首先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扑火人员、居民点和重要设施的安全。各种扑火安全装备必须完好无缺。

2、在扑火战略上,尊重自然规律,采取阻、打、清相结合的办法,做到快速出击,科学扑火,集中优势打歼灭战。

3、在扑火战术上,要采取整体围控,重兵扑救关键部位;阻隔为主,正面扑救为辅;彻底清除,防止死灰复燃。

4、在扑火力量的使用上,坚持以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有组织的干部群众为辅的原则。

5、在落实责任制上,采取分段包干,划区包片的办法,落实扑火、清理、看守火场和后勤运送保障责任制。

(四)应急通信在充分利用当地森林防火通讯网的基础上,当地电信部门要建立火场应急通信系统,采用可靠通信方法,确保各扑火队伍与前线指挥部的通信畅通,确保前线指挥部与后方指挥部的通信畅通。

(五)扑火安全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火场的地理环境和火情态势,时刻观察天气和火势变化,确保扑火人员的安全。

(六)居民点、森林公园及群众安全防护地方人民政府应在林区居民点周围和森林公园开设防火隔离带,预先制订紧急疏散方案,落实责任人,明确安全疏散撤离路线。当受到森林火灾威胁时,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阻火措施,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居民、游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七)医疗救护因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时,火灾发生地人民政府要积极开展救治工作。伤员由当地医疗部门进行救治,必要时县卫生局组织医疗专家协助进行救治,死难者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置。

(八)扑火力量组织与动员

1、扑火力量的组成。扑救森林火灾实行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方针,以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必要时可动员驻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以及当地干部、职工、群众参加扑救。扑救较大火场时,应当组织结构合理的扑救力量:

实施直接扑打的专业、半专业队伍,清理火场的干部、群众队伍,看守火场的干部、群众队伍,开设隔离带的群众队伍,带路人

员。各乡(镇)行政单位必须建立20人以上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各国营林场、保护区必须建立专业或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并且要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调遣和指挥。培训林区干部、群众清理、看守火场及开设隔离带的技能。指定熟悉山路的村民为扑火时的带路人员。

2、跨乡(镇)增援机动力量的组成。如当地扑火力量不足时,根据乡(镇)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申请,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可调动其他乡(镇)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实施跨区域支援扑火。必要时,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赴火场工作组可直接调动邻近乡(镇)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实施跨区域支援扑火。必要时,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赴火场工作组可直接向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请求邻近县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实施跨区域支援扑火。

3、森林消防飞机调度。需要森林消防飞机支援灭火的,在航空护林期间内,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向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九)后勤保障后方指挥部要指定领导组织力量开展后勤保障工作,及时向前线提供扑火力量、饮食、扑火机具等。(十)火案查处县森林公安分局负责指导当地森林公安机关进行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工作,未设森林公安机构的地方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工作。案情复杂、影响较大的火案,应当由当地公安机关组织力量侦破。(十一)新闻报道各新闻单位对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关于森林火灾新闻报道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做到统一组织、把握时机、真实准确、注重实效。

1、对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新闻稿件(包括电视新闻),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研究提出意见,报指挥长或副指挥长签署意见后,由相关新闻单位发稿。

2、有关新闻媒体派记者到火灾现场采访,需征得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或前线扑火指挥部的批准。记者在采访中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服从现场指挥,不得妨碍火灾扑救工作。(十二)应急结束重、特大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后,根据实际情况,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适时宣布结束应急期的工作,恢复正常森林防火工作秩序。五、后期处置(一)火场清理森林火灾扑灭后,由当地乡(镇)(场)组织人员看守火场,清除未燃尽的树兜、草皮和枯死树木,防止死灰复燃。为确保看守工作到位,必须由1 3名乡(镇)(场)领导负责。火场指挥部和乡(镇)防火办要将看守火场负责人姓名、职务上报县防火办备案。

(二)火案查处1.森林火灾案件受害面积明显超过50亩以上或林木经济损失明显超过4000元以上的刑事案件,直接由县森林公安局负责立案侦查,当地林业站不需移送此类案件;其它案件原则上由当地林业站负责立案查处。2.在调查中,如果发现案件达到刑事案件标准的,林业站必须及时将案件移送给县森林公安局受理。3.重大以上火案,对火灾肇事者和渎职人员依法依纪做出处理,查处结果要及时报告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

(三)扑火费用1.参加扑火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误工补贴及其它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非国家工作人员误工补贴及其它费用,由火灾肇事者或林权单位的乡(镇)人民政府支付;毗邻乡(镇)支援的扑救工资等费用由发生火灾的乡(镇)支付。2.县森防指调遣支援扑

火的车辆费、伙食费、参加扑火队员的扑火补助,由发生火灾乡(镇)支付。

(四)火灾评估凡启动本预案的森林火灾,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及时对森林火灾损失进行调查评估,并将森林火灾损失情况写出书面报告,于5天内上报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五)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火灾发生地的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保证灾民不受冻、不挨饿,情绪稳定,并重点保证基础设施和安居工程。林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和督促业主单位和个人及时对火烧迹地进行更新造林,尽快恢复植被。

(三)工作总结扑火工作结束后,火灾发生地人民政府要及时进行全面工作总结,重点是分析总结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应吸取的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分别向县人民政府和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

六、综合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建立县、火场的森林防火通信网络和火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配备与扑火需要相适应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指挥车。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社会基础通信设施的作用,为扑火工作提供通信与信息保障。县防火办按照市防火办每天接收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网站发布的天气形势分析数据、卫星林火监测云图、火情调度等信息,为扑火指挥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支持。

(二)后备力量保障加强各级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队伍建设,在坚持重点武装专业扑火力量的同时,也要重视后备扑火力量的

准备,保证有足够的扑火梯队。各种扑火力量要在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训练,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三)扑火物资储备保障县、乡(镇)二级森林防火指挥部要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所需扑火机具和安全防护装备。县储备的物资主要用于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急需和各地扑火损耗的补给。

(四)资金保障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负责。

(五)技术保障平时,要加大各级森林防火专职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力度,打下牢固的扑火技能基础。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各级气象部门为扑火工作提供火场气象服务,包括火场天气实况、天气预报、高火险警报、人工降雨等技术保障。

(六)培训演练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每年安排1 2次开展扑火指挥员、扑火队员以及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扑火指挥、扑火技能战术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加强扑火实战演练,提高扑火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扑火作战能力,普及群众避火安全常识。同时,对林区驻军和民兵应急分队进行必要的扑火知识讲座,以保证提高扑火后备力量的素质。七、附则

(一)术语说明本预案所称重、特大和较大森林火灾是指下列重要火情之一的森林火灾:

1、较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森林火灾;

2、重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森林火灾;

3、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受害森林面积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森林火灾。本预案中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二)预案管理本预案是县处置森林火灾的应急措施,预案实施后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

(三)奖励与责任追究对在扑火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依据《森林防火条例》相关规定执行;对在扑火工作中牺牲人员需追认烈士的,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由地方民政部门或部队系统办理;对火灾肇事者的刑事责任追究,由当地司法部门依法审理;对火灾事故负有行政领导责任的追究,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相关规定执行。(四)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201X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201X年10月实施,201X年8月修改,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落实。

遥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生态环境 2006, 15(6): 1391-1396 https://www.doczj.com/doc/9012950313.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doczj.com/doc/9012950313.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SW-446) 作者简介:赵少华(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及遥感水文生态。Tel: +86-311-85814806; E-mail: zshyytt@https://www.doczj.com/doc/9012950313.html, *通讯作者 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赵少华1, 2,邱国玉1,杨永辉2 *,吴 晓1,尹 靖1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摘要: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在目前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在水资源的应用和管理中其作用日益重要,具有大流域尺度上快速应用、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结合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文章综述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接着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包括SC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 )模型、SiB2(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2)简化生物圈模型、SRM (Snowmelt Runoff Model )融雪径流模型以及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模型,最后展望了遥感水文耦合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尺度问题上的时空变异性仍是其发展的关键,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及其他空间技术的相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为水文学、水资源的预测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遥感;水文;径流;流域 中图分类号:P3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6-1391-06 水文模型是以水文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降雨和径流在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快速分析、数值模拟、图像显示和实时预测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和分布,以及物理和化学特性[1]。通过对各种参数的计算,水文模型可以对河流、流域、径流以及水体等进行监测预报、水资源调度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水文模型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流域某控制断面的洪水预报到全流域的洪水、水资源调度,导致模型的框架结构越来越复杂。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力促进了水文模型的应用和发展。对于遥感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Schultz [2]举出了利用多光谱Landsat 卫星数据估算模型参数、利用NOAA 红外卫星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量来计算历史的月径流量以及应用雷达测雨数据于分布式模型中来实时预报洪水的三个例子。水文模型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可以为其提供DEM (数字高程模型)、土地覆盖/利用、降雨、地表温度、土壤特性、LAI (叶面积指数)和蒸散发等资料[3-5]。 遥感水文的耦合模型是流域水文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简单来说,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就是与遥感信息相结合的水文模型,模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应用遥感资料,通过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准确地估算流域的水文概况、水体变化监测、洪水过程监测 预报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遥感水文耦合模型的研究还不多,还没有对该方面的研究做系统深入的报道,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综述了近年来遥感水文耦合的模型在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别讨论了它的分类发展概况、几种主要的遥感水文耦合模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水资源、水文学的预测评价研究等提供参考。 1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运用:如降雨量变化的估算[6]、水体(湖泊、湿地等)面积变化的推算[7-10]、冰川和积雪的融化状态监测以及洪水过程的动态监测等(其中监测洪水过程的动态最具有代表性)。如Zhang 等[11]在长江的汉口段流域上,提出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 2 卫星影像资料估算河流流量的方法,该法通过与河流宽度-水位及遥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耦合来测量河流水面宽度变化,从而准确评估其流量。二是间接运用:利用遥感资料推求有关水文过程中的参数和变量。通常是利用一些统计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经验公式等,结合遥感资料来获取诸如径流、水质(如全氮TN 、全磷TP 、悬浮物SS 、化学需氧量COD 、生物需氧量BOD 等)、 土壤水分等水文变量[12] ,如对径流的估算,可通过估算降雨、截流、蒸散发和土壤蓄水量等参数来进行[13]。对于全球或区域尺度上的蒸发估算,遥感技术不仅具有对大面积地面特征信息同时快捷获得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水文效应 解释 森林水文效应hydrological effect of forest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对蒸发影响 森林地区的降水,为林冠枝叶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截留。截留作用主要发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数值。林冠枝叶截留的雨量最终消耗于蒸发,它与散发量(通过根、茎、叶向大气逸散的水量)、林内地面蒸发量共同构成林地蒸散发。林地蒸散发中散发量占很大比重,地面蒸发量较小。气候湿润,有充沛水分供给蒸发的地区,森林对流域的蒸散发影响不大;气候干燥,水分供应不足的地区,林区蒸散发比非林区大。 对降水影响 各家看法出入很大,一般认为由于林冠大量蒸腾,林区上空水汽含量增多,湿度大;大气中水平气流经森林阻碍被迫抬升等,都有利于降水;林区内多水平降水。苏联卡明草原58年观测资料表明,森林地区降水量比空旷地区大9%。中国的野外调查及实验资料也有这样的现象。但亦有不少资料表明,森林对降水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 林下土壤的下渗强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这与林地落叶层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多、团粒结构发育等有关。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陕西省黄龙林区的测定,林地的稳渗率比周围的耕地和草地都大。 对径流影响 包括对洪水、枯水、年径流量和径流年内分配等的影响。对于一次孤立的洪水,森林有明显的降低洪峰、减少洪水流量、延缓洪水过程的作用。对于连续洪水,林区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区大。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林区枯季径流量比非林区大,年内分配也较均匀。森林对年径流的影响比较复杂。森林流域年径流量比无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后会使年径流量增加。大面积森林随气候和下垫面性质不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苏联在喀尔巴阡山南北坡36个流域内的调查表明,年径流量随林率的增大而增加。中国通过对比流域分析表明,北方干旱地区年径流量随林率增大而减小(石质山区除外),南方湿润地区则相反。从热带到温带,年径流量均因森林砍伐而增加,造林后则使年径流量减少。 对地下水影响 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山区森林下渗的水量对地下水补给有利;平原森林对地下水影响随气候条件不同而异。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09-11T16:04:44.6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王慧锋 [导读] 摘要:地球上的水文事件,是一种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尚未找到复杂水文现象的科学规律之前,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来仿真有关水文事件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途径。 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 230088 摘要:地球上的水文事件,是一种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尚未找到复杂水文现象的科学规律之前,通过建立水文模型来仿真有关水文事件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分布式物理模型被广泛提出,并逐渐成为21世纪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前言 流域水文模型是为模拟流域水文过程所建立的数学结构,在进行水循环机理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应用于水文分析、水文预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开发研制的流域水文模型众多,结构各异,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流域水文模型。 2、模型的发展及现状 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主要依据传统产汇流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洪水预报等领域。其间系统理论模型和概念性水文模型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发展,国外曾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概念性水文模型。比如,最简单的包顿模型和最具代表性的第Ⅳ斯坦福模型。包顿模型是澳大利亚的包顿(W.C.Boughton)先生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一个以日为计算时段的流域水文模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较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N.H.克劳福特先生和R.K.林斯雷先生研制的第Ⅳ斯坦福模型(SWM-IV)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流域水文模型,此模型物理概念明确,结构层次分明,为以后许多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此后比较有名的还有萨克拉门托模型和水箱模型。水箱模型是对水文现象的一种间接模拟,模型中并无直接的物理量,参数简单,操作简便,在我国湿润地区的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中采用较多。 水箱模型由菅原正已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对我国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影响较大。国内的流域水文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也得到蓬勃的发展,其中典型代表为赵人俊教授等于70年代提出的新安江模型。新安江模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模拟精度也比较高,对我国水文模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9年,当概念性水文模型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时,Freeze和Harlan提出了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的概念和框架,但当时的相关研究并不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域水文模型开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包括水文循环的规律和过程如何随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而变化的问题,水文过程的空间变异性问题,还有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生态、气象和气候之间的耦合问题。以前研制的大部分流域水文模型(系统模型和概念性模型),由于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局限性,无法适应这些挑战。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GIS、遥感技术和雷达测雨技术等迅速发展,为研制和建立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提供了强大和及时的技术支撑,使得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成为水文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由英国、法国和丹麦等国家的科学家联合研制而成,发表于1986年,称之为SHE模型。该模型主要的水文物理过程均用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的偏微分方程的差分形式来描述,也采用了一些经验关系;模型模拟流域特性、降水和流域响应的空间分布信息在垂直方向用层来表示,水平方向则采用正交的长方形网格来表示,能较好地描述降雨径流形成机理。从SHE模型开始,人们先后研制建立了一些分布式水文模型,例如MIKESHE、SHETRAN等,这些演化模型在许多流域得到检验和应用。我国水文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黄平先生[1]等提出了流域三维动态水文数值模型;郭生练先生[2]等提出和建立了一种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物理模型,模拟整个流域的径流形成过程,分析径流形成机理;夏军先生[3]等开发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该模型既有分布式水文概念性模拟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水文系统分析适应能力强的特点,能够在水文资料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性的干扰条件下完成分布式水文模拟与分析;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主要用来模拟蓄满产流机制,并通过实例检验模型模拟流量过程以及土壤需水量空间分布的能力;研究者等对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概述,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3、模型研究展望 在经历了最初的萌芽与蓬勃发展之后,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高程模型等在水文学领域的应用,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研究方法必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1)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为真实地描述和科学地揭示现实世界的降雨径流形成机理提供有力工具,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新一代水文模型。另外,分布式水文模型所需资料主要来自空间水文、气象及下垫面等方面的信息,对实测降雨径流资料的依赖较小,这使得其在无资料及资料精度不高的地区有更好的适应性,也较集总式概念性水文模型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加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物理基础研究、更加合理地模拟和描述水文过程,是改善模型结构和明确参数意义的关键。对水文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降雨径流形成机理与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水文地质、土地利用和气候气象之间定量关系的揭示,将在本质上推动模型的发展,使其物理意义更加明确,对水文规律的模拟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3)GIS和遥感技术为水文模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GIS用于水文模拟,可以用来获取、操作及显示与模型有关的空间数据和所得的成果,使模型进一步细化,从而深入认识水文现象的物理本质,为分布式的水文物理模型研制提供了平台。遥感技术可以提供一些确定产汇流特性和模型参数所必需的下垫面信息和降雨信息,是描述流域水文特性的最为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在地面观测手段和资料缺乏的地区。 (4)尺度问题是当代水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近些年来物理性水文模型的最新进展反映了目前处理尺度问题的几种研究思路,其中在物理性和计算效率之间取得平衡的准物理性水文模型、基于不规则网格的物理性水文模型以及直接在宏观尺度上建立数学物理方程的尺度协调的物理性水文模型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物理性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方向。 4、结语 传统的概念性集总式模型由于忽略了参数和下垫面条件的时空变化,将参数和变量都取流域的平均值,这与流域的实际情况并不相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第6章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6.1评价等级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按照影响类型、排放方式、排放量或影响情况、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等综合确定。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根据排放方式和废水排放量划分评价等级,见表6.1-1。 表6.1-1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本项目废水经收集后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山东清远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处理达标后排入蒲洼沟,属于间接排放,确定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三级B。

6.2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6.2.1 地表水环境现状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山东嘉誉测试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8月8日至8月10日对项目区域地表水现状进行了监测。监测断面具体见表6.2-1和图6.2-1。。 本次评价引用8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分布情况见表6.2-1和图6.2-1。 表6.2-1 地表水监测断面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BOD?、pH、二甲苯、全盐量、六价铬、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总氮、总磷、挥发酚、氟化物、氨氮、氯化物、氰化物、汞、溶解氧、甲苯、甲醇、甲醛、石油类、砷、硝酸盐、硫化物、硫酸盐、苯、苯乙烯、苯酚、铅、铜、锌、镉、镍、高锰酸盐指数等,同时测量断面的水温、流量、流速、河深、河宽等水文参数,其中水温每间隔6h观测一次,统计计算日平均水温。 (3)监测时间和频率、监测单位 监测时间:2019年8月8日~2018年8月10日 监测频率:共监测3天,每天采样1次 监测单位:山东嘉誉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4)监测分析方法

采用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推荐的方法。监测分析方法见表6.2-2。 表6.2-2 地表水监测分析方法

水文学文献综述

森林对水文的影响 唐恩勇 ( 贵州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091班) 摘要:森林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不仅是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人类及其他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无论是生活和生产实践还是科学的研究探索,对于森林的作用都有一个深刻地认识,总的来说,森林的防护效益有这几个方面: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作用,气候和环境的改善与维持作用,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防治作用,各种生物资源的保护作用,人类健康保健与环境美化作用等等。水不仅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先决条件,而且是全球与局部气候状况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水的用途的要求越来越高,用量越来越大,然而,随着全球环境的改变,地球上的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征对森林对水资源的作用,森林的存在对于水文效应的影响,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无论是从地上还是地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森林对水文的影响,更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实施。研究和认识森林对水文影响的规律,对于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患,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森林水文效应生态效益 为了认识森林对自然界水分运动的影响及所产生的效应。研究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1864年德国的 E.埃贝迈尔在巴伐利亚建立了第一个森林气象站,对林区降水量、土壤蒸发和枯枝落叶层对地面蒸发的影响进行了观察。1900年在瑞士的埃曼托尔山地的两个集水区,对森林和牧地、耕地进行了河流流量的对比观察。之后,日本、美国、苏联等国家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手段日趋现代化。如在不同自然地域内开展各种林分的水量平衡和水质研究,探索不同林种、不同采伐方式对降水和径流的影响,找出最佳森林水文效益的林种和采伐、更新方式,以及在测试仪器和装置方面采用中子散射、无线电遥控、室内模拟等。中国最早是于1924~1926年在山西、山东等地的寺庙林里进行了径流试验。 1森林的地上部分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大气降水落到森林表面时,首先被森林植物地上部分截留引起降水的第一次分配。然后,当降水量足够大时,一部分降水到达枯枝

流域水文概述

近几十年,新安江模型不断改进,已成为有我国特色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流域水文模型。新安江模型是分散型模型,把全流域按泰森多边形法分成若干块,每一块称为单元流域。在每块单元流域内至少有一个雨量站;单元流域大小要适当,使得每块单元流域上的降雨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并尽可能使单元流域与自然流域的地形、地貌和水系相一致,以便于能充分利用小流域的实测水文资料以及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处理。新安江模型的结构分为蒸散发计算、产流计算、分水源计算和汇流计算4个层次。蒸散发计算采用3层模型;产流计算采用蓄满产流模型;用自由水蓄水库结构将总径流划分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3种;流域汇流计算采用线性水库;河道汇流计算采用马斯京根分段连续演算法或滞后演算法。对划分好的每块单元流域分别进行蒸散发计算、产流计算、水源划分计算和汇流计算,得出单元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对单元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进行出口以下的河道汇流计算,得到该单元流域在全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将每块单元流域的出流过程线性叠加,即为全流域出口总的流量过程。新安江模型的结构特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1)三分特点,即分单元计算产流、分水源坡面汇流和分阶段流域汇流;(2)模型参数少且大多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容易确定;(3)模型参数与流域自然条件的关系比较清楚,可以寻找到参数的区域规律;(4)模型中未设超渗产流机制,适用于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王金忠、胡环[4]利用新安江模型对清河水库产流进行了预报。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5]利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对竞赛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李致家[6]等利用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对高理流域和临沂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瞿思敏[7]等利用新安江模型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对青峰岭水库和危水水库流域的洪水进行了预报和比较。这些预报结果都说明了新安江模型在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模拟效果则不够理想。此外,新安江模型在大中流域的模拟效果比在小流域的模拟效果要好。 SAC模型虽然研制完成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其功能较为完善。SAC模型在美国的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王礼先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森 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从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普遍的研究结论认 为森林减少可以增加流域年产水量;森林植被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径流泥沙含 量;森林植被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溪流水质状况。由于影响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环境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影响 程度在不同水文生态区差别很大,因此,要想将一个地区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 研究结果可靠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其他流域,必须重视森林水文生态过程动力学 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 流域水量 径流泥沙 水质 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来自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的生态学后果的突现,人们对森林与林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显示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使得林业经营与发展进入更为注重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经营利用观。森林生态效益的产生与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能量)与介质(水文循环与大气循环)的影响密切相关,揭示森林植被变化(森林采伐、森林火灾、开垦、造林等)的水文生态效应,可以为森林经营、流域管理、景观管理、自然保护、山地防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拟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的影响 集水区具有特定的系统边界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研究的天然场所,在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从森林植被对降水—汇流过程的影响出发,森林植被对水量的影响又可分为林冠截流、枯枝落叶层截持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林地蒸发散等方面。 1.1 流域试验研究 森林与水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森林水文研究从其早期发展阶段来看,主1998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 RL D F OR EST RY RESEA RCH N o .6a 收稿日期:1998-10-12

水环境影响解读

地表水环境: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地面水体的大小规模: 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 大河:≥150m3/s; 中河:15~150m3/s; 小河:<15m3/s。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 当平均水深≥10m时:大湖(库):≥25km2;中湖(库):2.5~25km2;小湖(库):<2.5km2。当平均水深<10m时:大湖(库):≥50km2;中湖(库):5~50km2;小湖(库):<5km2。 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调查时期: 一级二级三级 河流、河口、湖泊、水库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 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 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 期和枯水期 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年的 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 况,可只调查枯水期限和平水期; 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 期 一般情况,可只在 枯水期限调查 海湾 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 限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 的大潮期和小潮期 一般情况,应调查 评价工作期间的 大潮期和小潮期 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 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 应尽量向有关的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集现有资料,当上述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一定的水文调查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 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它时期(丰水期.平水期.冰封期等)可进行补充调查。 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内进行(此时的水质资料应尽量采用水团追踪调查法取得)。它与水质调查的次数不要求完全相同,在能准确求得所需水文要素及环境水力学参数(主要指水体混合输移参数及水质模式参数)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水文测量的次数和天数。 河流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 根据评价等级、河流的规模决定,其中主要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河流平直及弯曲情况(如平直段长度式弯曲段的弯曲半径等)横断面、纵断面(坡度)水位、水深、河宽、流量、流速及其分布、水温、糙率及泥沙含量等,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枯水期有无浅滩、沙洲和断流,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封冰、解冻等现象。 - 1 -

浅谈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进展

浅谈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进展 我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根据其功能划分,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水源涵养林。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保护土壤和水环境等水文功能,现已成为共识,但森林对河流总径流量的影响却长期存在争论,国内外专家几十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例子,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综合性的多因子森林水文效应定量研究较少,按流域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分析还很薄弱。应该认为,由于各地流域面积、植被类型、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条件、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差异,森林对河流年径流量的影响也因地而异,一个地区所获得的结论不能外推,以采伐森林来获得河流径流量增减的措施更不能盲目引用。本文对多年降雨、水文和森林覆盖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该流域森林覆盖率对河流径流能力的影响,对指导实践生态省建设有积极意义。森林水文效应是森林环境效应的组成部份,也是森林生态效益计量与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水资源的挑战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从人类出现之日起,就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地球上的水文系统,利用它,又同它斗争。水的消耗量同人口增长,经济发达程度,以及文化进步等有密切关系。我国人均耗水量约为600多立方米/年。据外国专家估算,20世纪初,全世界耗水量大约是4×1011立方米/年,到1950年11×1011立方米/年,1975年为3×1012立方米/年。2000年为6×1012立方米/年,为20世纪初的15倍。虽然增长速度有增快趋势,但世界总耗水量这个数字同地球上水圈的水总贮量15×1017立方米相比较,所占比例很小。 第一,我们通常所称的“水资源”并不是水圈的全部贮水,而是指和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能直接利用的一部分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河川径流及土壤水等,这部分水的贮量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千分之三。 第二,因受大气环流,季风,距海洋远近,以及下垫面特征的影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全世界约有1/3的土地属干旱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空间不均的情况同土地资源,人口分布,工农业分布的不均分布相结合,加剧了区域性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同农业生产需水的季节性,工业生产和人的生活用水持续不断的需要,也产生很大矛盾。水分不足形成的干旱和水分集中过多所带来的洪水危害,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经常性的自然灾害。 第三,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只占可利用水资源的很小比例。虽然,人类一直不断地在扩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的水资源,如地下水又存在开发利用过度,以致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地下水位显著下降,地下水漏斗状下降等。还有就是水资源严重污染,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达75×1010立方米/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由于污染,全世界约有60%的居民饮水达不到卫生标准,这不仅

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综述

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SWMM研究综述 摘要:自然界的水文现象,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由于其形成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水文模型成为一种研究复杂水文现象的重要工具。本文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国内外 SWMM 研究进展,斯坦福模型主要组成,其他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个方面对斯坦福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关于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但仍需要深入研究。总之,流域水文模型与GIS、遥感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必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综述;研究进展; 1.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 流域水文模型的起源是从水文预报模型开始的,即降雨-径流模型。1932年Sherman用叠加原理提出了单位线模型,单位线模型统治水文界20多年。随后Nash和Dooge对单位过程线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连续变化的暴雨响应模型。 第一个真正的流域水文模型就是1959年Linsley&Crawford开发的斯坦福流域水文模型,并经过改进和扩展,于1966年发展了SWM-IV。属于概念性集总式水文模型,将整个流域看作一个整体,不考虑流域内的空间变化,数据输入、流域特征描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坡度)通常采用平均值。这个时期的水文模型应用计算机模拟水循环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利用数学公式计算洪峰和降雨-径流关系。模型已可以模拟降雨、截留、入渗、蒸散发、河道流等水文过程,但模型中的参数大都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以经验公式为主,不能反映流域水文过程空间上分散性输入和集中性输出的特点,且模型参数对水文实测资料的依赖性很大,无法模拟产汇流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被等因素对水文过程变化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模型还主要表现在以模拟水量为主,无法模拟污染物等的迁移。虽然这些模型考虑的因素较粗,模拟精度不足,但在资料不完善地区仍然应用广泛。 HSPF模型是在斯坦福模型(Stanford-IV)的基础上发展萨克模型是集总参数型的连续运算的确定性流域水文模型,是在第IV斯坦福模型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 2.国内外SWMM研究进展 2.1国外SWMM 研究进展 SWMM 是由美国环保局于 1971 年推出的,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为降雨径流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并且应用在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城市防洪、雨洪调蓄、径流计算、雨水利用等方面。1975 年 Marsalek等人对美国3 个流域内的12 场暴雨事件

水生态系统过程.

《水生态修复技术》教案内容生态过程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过程、生物过程 教学难点水生态系统过程的分析水生态系统过程的分析 参考 资料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一、水生态系统的过程 水生态系统过程包括:水文过程、地貌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1)水文过程: 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依赖于自然水文条件的动态性。自然水文过程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物种的生活史过程需要自然水文过程在不用季节提供多种类型的栖息地。然而,由于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水文过程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水文过程调查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估当前水文过程偏离自然水文过程的程度,识别改变程度较大的水文指标,基于这些水文指标与水生态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指导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地貌过程 地貌过程是指地表物质在力的作用下被侵蚀、转移和堆积的过程。决定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地表作用和抵抗力的对比关系。侵蚀地貌过程是在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转移地貌过程是泥沙在水体中的转移过程;堆积地貌过程则是泥沙在水体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发生淤积的过程。地貌过程是形成水系形态的主要因素。 为水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过程提供了物理基础,通过多种类型的塑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栖息地特点。 3)物理化学过程 水质物理量测参数包括流量、温度、电导率、悬移质、浊度、色度。水质化学量测参数有pH值、碱度、硬度、盐度、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有机碳等。其他水化学主要控制的指标包括阳离子、阴离子、营养物质(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硅)如果水体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不适宜,就无法确保健康的生态系统。应横向和纵向地审视水体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横向角度指流域对水质的影响,特别要注意沿岸地区对水质的影响;纵向角度则考虑水体水动力学特征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4)生物过程 生活在水域及周边的生物群落,既包括淡水水生生物,也包括滨水带及周围的陆生生物,其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与栖息地特征密切相关。生物过程主要指生物群落对于栖息地众多因子变化的响应,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森林不同水文层次蓄水功能的研究_李红云

第12卷第5期水土保持研究V o l.12 N o.5 2005年10月R esearch of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O ct.,2005 ① 森林不同水文层次蓄水功能的研究 李红云1,杨吉华1,鲍玉海1,宗萍萍1,于洪泰2 (1.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系,山东泰安 271018;2.泰安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00) 摘 要:在总结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森林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三个水文层次的蓄水机理,系统分析了 不同因子对森林不同水文层次蓄水功能的影响,为以后深入研究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及水土保持林的经营提供理 论依据。 关键词:森林;水文层次;蓄水能力 中图分类号:S7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409(2005)0520175203 Study on the W a ter Con serva tion Function of D ifferen t Hydrology Arrangem en ts of Forest L I Hong2yun1,YAN G J i2hua1,BAO Yu2hai1,Z ON G P ing2p ing1,YU Hong2tai2 (1.S 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on D ep art m ent of F orestry Colleg e, S hand ong A g ricu ltu ral U niversity,T aian,S hand ong271018,Ch ina; 2.Institu te of S 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on S cience of T aian C ity,T aian,S hand ong271000,Ch ina) Abstract:O n the basis of summ arizing past research results,the conservati on sto rage m echanis m of the ground upper strata,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underground layer,w h ich are the th ree2hydro logy arrangem ents of fo rest w as described.T he autho rs system aticall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n the th ree2hydro logy arrangem ents conservati on sto rage functi ons of different facto rs. It w ill offer a scientific theo retical foundati on fo r further investigati on on fo rest conservati on functi on and m anagem ent of fo rests fo r so 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Key words:fo rest;hydro logy arrangem ent;w ater conservati on capability 森林作为一个综合自然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重要调节器,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年夏季我国南北方发生的特大水灾和近几年春季干旱,华中、华北、西北、东北各地多次出现的泥雨、扬沙及沙尘暴天气一次次地向人们敲响了环境的警钟。保护和发展森林,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效,这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1]。森林有着巨大的蓄水功能,它通过地上层(乔、灌、草)、地表层(枯枝落叶)和土壤层三个水文层次对降水进行调蓄。森林每个水文层次的蓄水功能受该层次的结构、性质以及外界因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论述了森林不同水文层次的蓄水机理及其影响因子,为深入研究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和水土保持林的经营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森林地上层蓄水功能的研究 1.1 森林地上层的蓄水机理 大气降雨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后首先通过林冠层进行第一次水量分配。当雨水落到枝叶的表面,受枝叶表面吸附力的作用被截留,逐渐在枝叶的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这层水膜又吸附其他的雨水,直到降落在枝叶表面的雨滴重力超过了水膜的表面张力为止[1]。林冠层将大气降水分配为林内降水、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三部分[2]。对于复层结构林分,降水经过林冠截留后,大部分雨水透过林冠落到林下木本或草本覆盖层上,出现了与林冠层相似的再截留过程。 1.2 不同因子对地上层蓄水功能的影响 1.2.1 林冠特性因子对地上层蓄水功能的影响 林冠特性因子(林分类型、林冠结构、林冠郁闭度、树冠的湿润状况等)不同,林冠的截留率和截留量也不同。首先,林冠枝叶的粗糙度影响林冠的截留能力。刘向东等的研究表明,枝叶表面粗糙的树种比枝叶表面光滑的树种的林冠吸水能力强,截留量大[3]。林冠截留量还受林冠枝叶的分布情况的影响,范世香等研究表明,林冠枝叶空间分布越均匀,林冠枝叶量越多,其饱和截留容量越大[4]。林分结构是影响其截留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据观测,单层林分的降水截留量低于复层林分[5]。林冠截留率与林分郁闭度有很大关系,林冠层的郁闭度不同,枝叶量不同,所产生的总的表面张力也不同,从而导致林冠层的截留量不同。马雪华等的研究表明,林冠的郁闭度越大,其截留降水量就越大;箭竹-冷杉林郁闭度为0.7,林冠的截留率为23.40%,郁闭度为0.3,林冠截留率为12.66%[6]。林冠湿润状况是影响林冠截留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在多雨的季节,由于连续降雨,叶、枝、干经常保持潮湿,截留率较低[7]。 ①收稿日期:2004210213  基金项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李红云(197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林业工程方面的研究。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姓名:杨柳专业班级:水文学及水资源研1017班学号:1008150845 摘要:流域水文模型是水文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较全面、较系统地对其概念、分类和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发展 Abstract:Hydrological model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ydrological research. This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ystematic way of its concepts, classifications and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And it explore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 believe that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reference in peer-related work. Keywords:river basin; hydrological model;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development 1前言 流域水文模型把流域总体看成是一个系统,输入为降雨等,输出为出流流量等。流域内的水文过程则是系统的状态,是根据水文概念推理计算出来的。随着全球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就要求人们不断加强水文学的定量化研究,而流域水文模型就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研究领域。它有助于我们在利用水资源、分配水资源中提供合理的、科学的依据。流域水文模型在进行水文规律的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常见的流域水文模型是必要的。 20世纪以来流域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高流域整体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数字流域”的建设正在日益兴起。模型建设尤其是流域水文模型的建设是“数字流域”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数字水文模型就是构建在DTN/DEM基础之上的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先由DEM建立数字高程水系模型,再与数字产流模型和数字汇流模型有机结合形成数字水文模型,其基本框架见图1。数字水文模型是一种有物理基础结构的包含大量信息的现代化模拟技术,流域所有下垫面(诸如流域分水线、子流域集水面积、水系、地形、植被、土壤)都是栅格型数字式的点阵,流域产流单元、汇流路径、水系是根据地形由计算机自动生成[1]。 2流域水文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水文现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不仅受降雨特性的影响,还受流域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多年来水文学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便揭示水文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在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