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反思:市长还是市场?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摘要: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并逐渐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政府职能的转变刻不容缓。政府职能转变,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合理界定我国政府职能,探索一条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路子。

关键词:政府职能、政府转型、国有资产、公共服务型政府、国有企业改革、全球化、政企分开

近些天,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改革开放的言论,褒贬不一。其中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因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管得太多太死,在一些行业形成了国家垄断,不利于市场的正当竞争。这不禁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国政府该如何做?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市长还是市场,我们该如何权衡取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同时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1、经济调节

经济调节的概念来源于经济调节说,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以后产生的、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理论观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强调国家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经济调节是指: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制定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确定全局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重要指导性指标,决定其他必须由政府决策的重大事项。

2、市场监管

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能。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服务,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

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4、管理国有资产

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管理国有资产的任务是:优化国有资产结构,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维护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二、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

1、物价上涨

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价格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物价上涨过快,严重影响到国民生活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物价涨幅创近10年来的新高。1997-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基本都在2%以内。其中有3年为绝对下降,仅2004年涨幅为3.9%。进入2007年以来,居

民消费价格涨幅逐季攀高,从1季度的2.7%,分别上升至2季度的3.6%,3季度的6.1%和4季度的6.6%,全年涨幅达4.8%。2008年1-7月,涨幅又进一步上升至7.7%,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两大类。从大类看,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食品、居住两个大类。而且上涨范围不断扩大,除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高外,其余种类商品价格的涨幅也在逐步扩大。从地域来看,农村涨幅高于城市,内陆高于沿海。

显然,国内物价上涨主要是由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引起,但也与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不当,如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国内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等不无关系。2007年以来,政府针对大幅度的物价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市场价格连续上涨过快并超过限定幅度时,采取行政措施限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防止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若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地方政府或将利用蔬菜基地建设基金等进行补贴;加强廉租房建设,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等。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这些宏观调控手段并未有效地遏制住通货膨胀率。2010年4月中国房价同比上涨12.8%,全国上下一片“涨”声,老百姓纷纷抱怨买不起房子;2007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从2006年的

1.5%飞速涨到4.8%,并保持高位不下,直到2010年年底,通胀率预计仍然超过3%;粮食、茶叶、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一系列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国有资产额大幅萎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管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其经营和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经济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市场的基本立足点。其中,凭借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强大基础,国民经济运行的主干力量,也是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

以政府主导经营国有资产,既是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也是改革以来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的经营模式。然而,在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了国有资产大幅萎缩的现象:

(1)国有企业改制困境

1997年9月中共召开十五大,大会通过的“国企改革决定”要求:“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的确,国有企业改革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市场经济中,利润才是“王道”。统计数字显示,自从国有企业改制,1998年不包括税金而实现的平均利润率只有0.14%,而且“改制”六年来,至今还没有恢复到“改制”前一年1997年6.3%资本利润率的水平。

资金利税率的系列数据则证实,改革开放已经导致国企经济效率的极大滑坡,资金利税率从1978年的24.2%下降到1997年的6.3%。2003年国企的利润率更低。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

(2)国有资产流失

前些年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总体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手段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拟改制单位通过财务造假或“小金库”等方式隐匿财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常见形式。拟改制的企业通过财务造假,将本不该计入负债的项目计入负债,将本该计为资产的项目故意少计或不计,建立并隐瞒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直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资产评估过程不规范,国有资产被低估、贱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改制中,尤其是改制初期,一些拟改制企业与资产评估机构合谋,在对国有资产评估时,

故意扩大不良资产的不良程度,弱化优质资产的价值,以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一些企业在进行国有资产价值评估时,对于无形资产不评或少评,把土地价值低估;国有股权转让时不考虑或不客观考虑资产的增值性等,评估出的价值远低于实际价值,也是常见的国有资产低估和流失的方式。

再有,审批及监管部门的工作不规范、不严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国有企业改制中,一些拟改制企业钻审批及监管制度的空子,甚至与审批及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合谋,侵吞国有资产。

这些违规行为以及其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也有的是没有被审批及监管部门发现,或者审批及监管部门发现后不处理或不及时处理,都或多或少与审批及监管部门的工作不规范、制度不完善有关。

国有资产流失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国企改革和发展、政府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问题。现实的难题是,我国行政体制中存在着权力与责任脱节、职责不清的痼疾。许多事情总是齐抓共管,集体负责,而事实上就等于没人抓、没人管,更没有人负责。但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决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为了防止我国国有资产流失,国家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界定产权,加强监督机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健全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

3、中国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消除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但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实际上这种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居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行业差距和城乡差距。

在各行业中,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高福利,是一道冷酷的不公符号。统计数字显示,有的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比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超出4倍到10倍之多,而且,这种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曾表示,我国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已超过4.88倍,而国际上公认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

不仅如此,同样的工种在城乡之间或者不同的地区,其收入水平存在天壤之别。另据有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金融资产出现了越来越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城市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额,分别占城市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64.4%和88.1%。而户均金融资产最少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额,分别仅占城市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1.3%和0.3%。

贫富差距的拉大,应当是从改革开放才逐步显现。70年

代初,“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让居民生活水平虽然不高但差距极小,那时候几乎不存在过大的贫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先富与共富”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税收制度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软肋。社会公平问题,应该受到政府的愈发重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转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主体是政府,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的。因此,政府的职能发挥如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不仅关系到能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与决策体系,而且会直接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因

此,要想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行政体制,这是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前提。

1、政府转型的时代背景

(1)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全球化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视野中的主导性话语,正在广泛、深刻、全面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领域。全球化对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大国的政府管理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要求转变政府传统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手段。全球化要求政府管理必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仅要注重政治效应,还要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全球化时代,政府必须尽快实现公共服务方向的转型,加速职能转变,实现决策科学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

(2)社会全面转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迅速而平稳,资源配置的主导手段也成功由计划转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确立并逐步完善。但是,经济体制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并在发展中逐渐激化,市场经济尚未完善,许多改革中或出现或暗藏的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转型有关。因此,完善市场经济迫切需要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改变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和确立以市场为主导的

经济运行方式。

(3)发展失衡的巨大压力

正如上文所说,长期以来,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非均衡的道路,通过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确,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片面的经济政策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如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而政府转型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功将使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更加协调,因此,政府转型势在必行。

2、政府转型的方向和任务

伴随着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政府转型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转型的目标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需要政府真正成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人民权利的维护者。政府只有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物品与服务,才能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可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政府转型目标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对于施政理念、政府职能、管理方式、绩效标准等方面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说,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然是政府转型的方向和任务。

3、政府转型的关键——转变政府职能

面对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巨大压力,我国政府的转型刻不容缓,其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转型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1)实现政企分开

转变政府职能的中心内容和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政企不分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必须清楚的一个根本性弊端。以政府主导经营国有资产,既是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也是改革以来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的经营模式。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各种困难大多与政府主导经营有关,这甚至包括改革的措施安排在内。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要求,国有资产的经营必须是立法主导,彻底改变以政代法的状态。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提高政府效率,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形成政府转型的理念先导和思想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新形势下,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效率和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精简和规范各

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政府职能的转型,逐步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及从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经济运行的体制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职能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彻下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