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文专题

金文专题

金文专题
金文专题

幻灯片1

第五章金文研究

幻灯片2

一、金文的产生及其研究价值 1.金文的产生研究

(1)金文的名称

金文:指古代铸造或雕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其他名称:

丰尊

伯矩簋

钟鼎文;彝器款识 铭;铭文

(2)金文的产生

● 冶铜铸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973年在陕西姜寨仰韶文化(新石器)遗址发现残铜片。

1978年在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了一把铜刀。 幻灯片3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

《史记·武帝纪》:“禹(约公元前22世纪在位,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收九牧之兵,铸九鼎,象九州。”

殷商铸铜技术的高度发达 ● 青铜器皿演变为礼器

日常用具——礼器

族徽,所有权——纪念性铭文

出现

后母戊鼎

殷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东周 约前17

世纪

约前11

世纪

前771

前256

鼎盛

衰减

延续

幻灯片4

2.金文的研究价值

(1)珍贵的古文字资料

金文早于秦篆,晚于殷商甲骨文,其中一部分与甲骨文同时出现。因此,金文是汉字从甲骨文演变至篆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

用以考释古文字形体

后母戊鼎

小臣宅鼎

用以研究汉字形体演变

静卣

盠(lí)驹尊

幻灯片5

(2)珍贵的古文献资料

金文是珍贵的文献资料,记载的历史真实而可信,可拿来研究上古的历史,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并用来印证传世文献的真伪。

●提供新的史料

《大盂鼎》:“易(赐)女邦嗣(通“司”,官员)四白(伯),人鬲(人鬲,犹言“人口”)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尸(通“夷”,指异族)嗣王臣十又三白,人鬲千又五十夫。”

●验证传世文献

《诗经·采薇》:“靡室靡家,猃狁(xiǎnyǔn)之故。”

《不其簋》:“猃狁广伐西俞,王令我羞追于西。”

《虢季子白盘》:“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幻灯片6

三、主要青铜器简介

1.烹饪器

幻灯片7

甗yǎn

2.盛食器

幻灯片8

簠fǔ

幻灯片9

3.酒器

幻灯片10

上:斝ji ǎ 下:觥

幻灯片11

金文和青铜文化研究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基础汇总

金文和青铜文化研究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基础 ——介绍新书《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 李让 中国文物报20041110第4版 最近,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遴选青铜器和金文研究著名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杜遁松先生近几十年在海内外杂志、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50余篇,结集出版为《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以下简称《论集》)。《论集》整体内容丰富,为金文和青铜文化之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维,开拓了广泛的空间,奠定了新的研究基础,是一部在吉金文字考释与释读,建立青铜器分期断代、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和分区的研究,青铜工艺与青铜器鉴定方面都有独到精深见解的好书。 一、吉金文字考释与释读 据笔者所知,《论集》作者在长期工作与研究中,注意全方位掌握有关金文研究的古文字及其多种相关实践与文献。《论集》所收的不少文章中,都可看出作者对金文考释研究的严谨态度,论述中常常是有的放矢地将实物资料与经典、训诂、古音韵、金文语句的语法结构等相互联系与运用,以得出所考之字形音义等的正确解释,使能读通金文某些语句,以至产生使某篇金文得以释读的实际效果。 作者参加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并负责金文与青铜器的鉴定,得以对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金文和近年新出金文进行全面考察,《全国铜器鉴定所见金文考察》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全篇论述以宏观和微观的方法相结合,阐明某些金文,尤其是新发现的一些金文内容的特殊价值,从而可使读者对先秦至两汉金文的意义、价值的认识上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 在考释金文的疑难字上,例如:商代长铭器毓祖丁卣铭被隶定成的“铅”字,《谈毓祖丁卣等三件商代长铭铜器》对该字进行了全面分析,解决了全铭的释读问题。又如:《金文容字考释》一文,对金文“容”字的起“庸”假借为“容铲”,直到汉代“容’字的写法才与今天的“容”字写法接近。 在吉金文字研究上,《论集》作者将古文字研究的多方面知识融会使用,努力架构金文研究的方法和规律、商周金文内容的理论体系。 二、建立青铜器分期断代、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和分区研究 以往的青铜器学者,在研究方面为后人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但由于多方面的局限性,他们的研究多侧重在商周金文上。《论集》作者在一定意义上超脱、打破了这一旧有模式。《论集》中收录的和尚未收录的不少论述中,都能看出作者在研究青铜器分期、断代和发展演变方面的功力和成果。将近年考古发现的铜器和众多传世名器相结合,依据考古学类型学和古器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首先对青铜器进行分期断代,并提出青铜器分期按王朝划分的方法和意义。依据青铜器内涵和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将青铜器发展演变定位为原始社会后期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建立青铜器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青铜器之发展谱系,无疑更有着重要意义。在一些青铜器具体断代上,作者严谨地以有科学依据的可靠的标准器为核心,确定一些器物的相对或绝对年代。《青铜器分期与断代》一文,作者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自夏代至两周青铜器在种类、造型、装饰、铭文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是值得一读的文章。 《论集》中有不少文章都具创见和特色,例如:《青铜器定名的几个理论问题》,作者结合近年发现的器物和金文的新资料,提出青铜器定名的几个重要的理论,如:“时空变化对铜器名称的影响”、“器种相同,用途不同的青铜器在定名上的区别”、“自名铜器与同种铜器的异名”等等。在《论列鼎制度》一文中,作者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大量西周至战国的列鼎资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浅谈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学院:学号: 班级:姓名: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从文明伊始到春秋时期,神巫史观和天道史观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据极大的统治地位,直到战国时期这种文化理念才有所改变。正是这种情况造就了甲骨文,也使其成为书法史上第一段辉煌,而钟鼎大篆则显示出盖世气概。 在早期的商代书法体系中,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两个系统。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结体上虽然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态势。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它较甲骨文粗犷、浑厚也更壮观。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

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以金文为代表的文字铸造系统,通过两周时代的继承发展,直到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但为小篆的出现作了良好的铺垫。 一、甲骨文与金文书体的异同点 甲骨文与金文相比,不同之处大概有以下这几点: 1.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浓,如:月,山,水,田等。因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 2.从使用的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或利器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有的刻辞以单刀契刻而成,笔画线条纤细,如有需要肥笔和圆转之处,一般也是重新起笔,或刻成方折笔。也有的是双刀深刻,古朴醇厚,具有浓重的书写意味。而金文是用范模浇铸而成,其笔画线条成倍变粗,转折处过度圆浑,不带棱角,当然也有刀刻的文字。两者使用不

刘洪洋篆书教程

第二章金文 第一节金文要述 金文亦称“钟鼎文”、“吉金文”、“彝器文”、“款识文”、“铜器铭文”。从广义上讲,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上自殷商青铜器文,下至民国铜币上的文字。从传统意义上讲指秦汉以前的青铜器铭文,属大篆系统,因青铜器而得名。青铜是金,且称“美金”,以其灿烂的色泽,同玉一起,成为古人的珍宝,是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是政治、宗教、权力、财富的精神体现。从考古发现看,最早的金文是商代早期铸于青铜器上的族徽符号,文字较小;金文最发达的时代是两周,文字较多。经历年的发掘出土铜器万余件,其中周以前的六七千件,有铭文的四千余件,单字约四千余字,已辨识的两千多字。文字少的仅一两字,最长的是毛公鼎,32行491字。 青铜器以礼器和乐器最为常见。礼器以鼎为最多,乐器数量以钟最,还有酒器(斟酒用的爵(jiu)角斝(jia)、饮酒用的觚觯(gu zhi)、方彝觥(gong)、尊壶卣(you)、罍(lei)、、调酒用的盉(he)等)。食器(盛肉用的鬲(li)、蒸食用的甗(yan)、簋(gui)、盨(xu)、簠(fu)、敦(dui)等)。水器(鉴、盘匜(yi))等)。其中钟鼎的使用有一套礼制规范,为王者贵族所有,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金文有两种形式,凹下的阴文称“款”,即“空”的意思;凸出来的阳文称“识”,即“标志”的意思,合称为“款识”。金文有铸有刻,但大多数是铸成的,经过书-刻-铸-清砂等工序。在书者与刻工、浇铸、磨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金文风貌。甲骨文中无法刻划出的块团磨痕,粗细方圆的笔迹在金文中出现了。金文的字模要经过高温青铜液的冲击,其笔画交汇处常带圆角以加强牢固度,这就使铸出的铭文有了丰富的笔画形态;青铜液浇铸的高温和冲击会磨损字模的笔形之口;脱落清砂,打磨器物,使之光洁,又会进一步磨损字口;

战国金文研究概述

2010年1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0第33卷第1期Journa l of Shanx iUn i v ersity(Ph il o sophy&Soc ial Science)Vo.l33No.1 #语言学研究# 战国金文研究概述 樊俊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20世纪以来,战国金文大量出土,其研究内容的丰富及研究成果的丰硕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文章从战国金文的著录、字典编纂、分域和断代研究、文字的考释及理论研究等五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战国金文研究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并评介其得失,有益于为今后战国金文的研究辨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战国金文;研究成就;局限 中图分类号:K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10)01-0050-06战国金文是战国时期列国诸侯及卿大夫所铸造的青铜 礼器及兵器上的文字,其使用时间,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0,历时260余年,是继殷 商、西周和春秋金文之后金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 段,和同时期的简帛、玺印、陶器、货币、石刻等等载体上的文 字共同构成了战国文字系统。 传统金文研究多将战国金文和春秋金文放在一起研究, 合称东周金文,如郭沫若5两周金文辞大系6分上、下两编, 上编收西周器,下编为东周列国器,以列国为次,而不分春秋 战国。李学勤在其5战国题铭概述6云/中国先秦的题铭,按 照时代演进,应分为殷、西周至春秋、战国等三个阶段0[1], 也是将春秋战国金文合为一个阶段。但实际情况却是金文 发展到战国时期,呈现了与春秋金文显著不同的特征,其主 要表现为若干兵器文字字形草率,笔画省简,已呈隶变趋势, 礼器文字因国别不同而呈现的地域性特点也较之春秋时期 更为明显,这些都表明战国时期的金文出现了显著的阶段性 特征。因此,对战国金文进行断代研究,并与西周、春秋金文 及秦汉篆隶比较,上验下校,从而探索其构形上的特点,揭示 其发展演变规律,对于金文考释及正确认识汉字发展史有重 要意义。再者,战国金文是庞大的战国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其他品类的文字虽然可能因书写材质、方式或用途 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形体的差异性,但因处于同一历史时 期,其形体演变应具有相似性。因此,对战国金文进行断代 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战国文字的释读及整体演变规律的 认识。 建立在出土材料基础上的战国金文的研究状况与其科 学化进程是和田野考古学的建立及发展密切相关的。在20 世纪初现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以前,金文研究尚属于传 统金石学范畴,研究内容多局限于铭文著录及释读。这一时 收稿日期:2009-10-15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战国金文字形全编及相关问题研究0(08XNG039) 作者简介:樊俊利(1972-),女,山东聊城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

金文的书目

金文的书目 2006-10-1810:03:22 大中小 以下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几本关于金文的书籍,书目罗列如下。 《殷周金文集成》考古研究所编纂,以拓本具而精著名。著录11984件铭文,其中颇有名家收藏之精善拓片,亦不乏新拓于故宫博物院之从未发表之拓本,及散佚国外之拓本。分订18册。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三册,20卷。罗振玉1963年穷毕生所藏金文拓本编纂而成,1937年影印行世。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用罗氏印本影印。末附孙稚雏《三代吉金文存辨证》。是书以金文铭文拓本,原纸付印,多精品,鉴别亦精。铭文按器形分类,再依铭文字数多少排列。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唐兰著。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初版。此书为作者对西周铭文断代和铭文考释方面的成果的总结,但穆王部分未写完,作者呕心沥血,深为用工。 《殷周青铜器通论》容庚、张维持著,以1941年出版之《商代彝器通考》为基础编写而成。科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重印。书分十章,有插图。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宋薛尚功编辑。二十卷。原为石刻本,古书流通处影印本。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清阮元编辑。十卷。刻本。 《古籀拾遗》孙诒让著。刻本。本书纠正薛尚功《钟鼎彝器款识》14条、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30条、吴荣光《筠清馆金石录》22条。末附《毛公鼎》释文、《宋政和礼器文字考》。

《古籀余论》孙诒让著、戴家祥校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本书专主校订《攈古录金文》之失。 《三代吉金文存释文》二十卷,《附录三卷》罗福颐释文。香港问学社1983年3月初版。附录《古今文字释例》一卷,《著录索隐》一卷。 《殷周金文集录》四川大学历史研究所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初版。本书集录了解放以来至1980年底国内书刊已著录及部分未著录的铜器铭文973件。 《金文通释》日本人白川静所著。白鹤美术馆昭和55年3月初版。七卷九册。卷一至卷三为西周青铜器铭文通释,卷四为东周青铜器铭文通释,卷五为金文学史、考古学研究方法、金文学研究方法、历法的研究方法、西周断代年历谱、列国器编年。卷六西周史略及金文通释补释、补记。卷七两周青铜器铭文释文及索引。 《金文编》容庚编纂。1925年印行初版,1939年再版时有所增修。1959年3日科学出版社重印,重印前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校订过。三版由张振林、马国权摹补本。本书共引用有铭铜器3902件。正编字头2420号,重文19357个,附录1352文,重文1132个。正编大体依《说文》分部排比,各字上注篆文,编排字码,重文系列各字之下。每一金文据铭文拓本或影印本临摹,都注明出处。书末附器目和检字。 《金文编订补》陈汉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对《金文编》提出修改意见两千多条。 《金文诂林》周法高主编。张日升、徐芷仪、林洁明编纂。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出版。十四卷十五册,附索引一册。此书以容庚增订三版为据,罗列诸家之说于每字之下,间加按语。所收诸家之说断自1973年初。所收字照《说文》次序编排,分14卷,共1894文,重文13950文。图形文字列为附录上,不识字列为附录下,均依容书。实则附录之字有可识者,正编之字亦有误释者。每字下列举原铭文句,约一万八千条。容书未收者亦列于每字下,约二万条。容书增订后彝器续有发现,此书选录三百器铭文补入,所引考释之说始于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近人著述以及杂志论文亦加采录。此书编纂始于1967年秋,至1974年成书。

金文概述

金文概述 金文的来历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金文的写法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于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较用心,比较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装饰体。依据出土的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为三期: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此时的铜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势阔大,笔力宏肆。中期是昭王、穆王时期,此时的器物较少,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后期金文,已逐渐看不到肥体,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铜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书法根据遗址发掘的情况,在盘庚迁殷之前商代彝器均无铭文,盘庚迁殷之后铭文开始少量出现,一般只有一到二个字,铭文图案化,装饰意味较浓,有典型的肥笔,大多为图腾、族徽符号。“这些单个字或合义式的金文,多刻铸在器物的内壁与底部等显眼处,位置既隐蔽,当然表明它不负担主要的功能。”殷商晚期铭文字数开始增多,但也大多为几十字。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所反映的内容仅限于祭祖铭功,而远远没有达到甲骨文那种居于意识形态中心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普泛程度,由此,整个殷商金文始处于受甲骨文支配的附庸地位。 金文的特点: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着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金文书法作品欣赏 蒋维崧金文书法欣赏

金文书法作品欣赏蒋维崧金文书法欣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蒋维崧,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1915年生于江苏常州,193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蒋维崧金文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蒋维崧金文书法欣赏 蒋维崧金文书法图片1 蒋维崧金文书法图片2

蒋维崧金文书法图片3 蒋维崧金文书法图片4 蒋维崧先生书法艺术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是民族艺术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隅。如何进行书法学科建设,培养和成就高层次的书法人才;如何进行书法创新,正确导引时代书法创作风气,特别在当今社会,显得特别有意义。在山东大学招收文字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时,蒋维崧坚持将书法专业放在文学院,并语重心长地指出:”书法人才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培养比较合适。一开始写字还看不出来,以后越来越觉得不读书,没有传统国学修养,就上不去了,这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现实中的例子很多很多。”这几句深入浅出且意味深长的话,表明了他不凡的学术观点和艺术见地。关于书法的继承和创新,他讲得好:”艺术总是要创新的,这一点我们同’创新派’没有矛盾,问题是怎么

创新。有人认为,创新就得来个面目全非,把一切旧的推倒重来,有人实在无计可施,就搞丑、怪、狂、野,这是自毁传统,自毁艺术。”他还说他七十年如一日艰苦探索,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正确的、科学的创新道路。从其书法、篆刻集中可见,无论是他那”源于商周,高于商周”的金文临作,还是他”在清代以来诸家之外别出心裁地书写出当代一种融古为新、典雅俊逸的金文书法”,以及其”章法高雅脱俗、刀法流畅洗练”的篆刻艺术都充分说明:他是时时注意并坚持创新的。 清人张之屏说;作字如论史,必须有才、学、识,并认为尤须有”不震于大名,不囿于风尚”的高眼光,故”三者之中,识为尤要”。百年书坛,风气更迭,名家擅场,王霸杂出,一时难与评说。而”不震于大名,不囿于风尚”,卓荦独立,以自成一家气格者,亦代有其人。当代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蒋维崧教授便是其一。

以初中学生为例略谈金文书法教学

以初中学生为例略谈金文书法教学 东莞市竹溪中学书法社团 摘要:金文,是指刻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吉金文”。金文在商周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本文将以初中学生为例,着重就初中学生如何学习金文书法来谈谈个人的一些教学体会。阐述了为什么要选择金文书法教学,列举了古文字识字教学,金文书法笔法线条教学,字形结构教学,章法教学,创作教学等方面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金文教学笔法形态 金文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金文,是我国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旧时因金文多见于钟鼎故又称“钟鼎文”、“吉金文”。金文在商周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极为特殊的金属熔铸产生的凝练感和后人捶拓的意外效果,使金文作品具备了普通契刻和书写无法企及的韵味。在大篆体系中,金文字数最多最全,金文线条圆厚沉实,格调高古,结构朴茂多变。学好了金文书法,即能解决笔力问题,又能提高审美眼光,培养高古的气息,还能增加古文字的知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习金文有难度,但又有吸引力。金文形态多变,象形成分较多,把字形结构写准确对于造型基础好的学生似乎不难,但要写得生动就难。金文笔画线条粗细基本一致,用笔节奏上不太容易把握,写得太平稳易板,写得变化太大又恐失去了金文圆厚浑穆的特点。再者,很多学生原来写的是颜体楷书,要转换为金文篆书,似乎得从头开始,前景迷茫。而且金文属于古文字范畴,创作时比楷书难度更大。但由于我本人学习金文书法已有好几年了,略有体会,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思考再三,还是决定试试看。

要想学好金文书法,就必须从识字、笔法、结构、章法、创作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训练。 一、古文字基本知识教学 金文属古文字范畴,要学习金文书法,必须先识字。 对于初中生来说,识字先要理解古文字的构字原理,要了解“六书”,但不能只讲理论,这样很难理解。要结合字例,尽量逐个分析,先从简单的、身边常见的字开始。相对容易理解的有:象形字,如“日”、“月”、“马”、“鹿”字等;指事字如“上”“下”“本”“末”“一”“三”等;会意字,如前后二足为“步”,人倚木为“休”,手执耳为“取”等;形声字,如“江”“河”“物”等;转注和假借字相对繁杂,很容易搞混,这就要反复查证。还有一些合文也要注意,如“五十”,“小子”,“六百”等等。学习古文字要多看多记,从易到难,由少及多。理解多一些古文字的来龙去脉,知其所以然,才能深刻体会文字本身之美。这是学习金文书法的重要基础。学生的时间和理解能力有限,这就必须依靠教师的讲解,所以教师必须先掌握一定的古文字知识,提前备课。古文字知识的学习应当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每天练习的字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笔法、线条教学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之美就在于点画运笔之间,它能让我们感觉到行驻动静,流涩枯润,轻重缓急等多种审美意象。而且这些点画本身由于运笔的奇妙,也呈现出万千景象,呈现出不同的力量之美、形象之美。中国书法之美,源于其讲究的运笔、结体和布局。 《史墙盘》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铭文二百八十余字,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笔法严谨,字口清晰;线条圆润含蓄,厚实遒健,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结体稳中求变,醇古朴茂,字字珠玑,总体呈现出一派远古千年的自然风韵。《史墙盘》非常适合初学者,写好这个再学其他应该不难,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于是就以此铭文作为教材。

为了金文学术研究的振兴——刘正先生新出巨著《金文学术史》述评

为了金文学术研究的振兴——刘正先生新出巨著《金文学 术史》述评 纵览古今,金文研究的历史绵延数千年之久。由此而来,金文研究的著作之多,说汗牛充栋绝不过分。从先秦至今,金文研究的大师代代不绝。随着金文研究之理论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加之金文研究之国界的不断扩大……时至今日,在金文的学术之林里似乎还缺一部对古今中外金文研究做通盘梳理的通史学术研究经典的诞生。上个世纪著名的学术经典《商周彝器通考》侧重于铜器考古、而《两周金文辞大系》则是以铭文考证历史的杰作、《西周铜器断代》则是铜器分期和断代的经典,上述诸多经典著作同样疏于对商周金文的系统研究和宏观综述。有鉴于此,刘正教授积数十年之功力,推出了最新力作:一百多万字的巨著《金文学术史》,正是这样一本熔铜器收藏史、铭文发展和研究史、海内外金文研究史和金文研究工具性于一炉的金文学术综述性的史学著作。本书是刘正教授数十年来研究商周金文积累下来的学术精品,也是金文学术潮流发展到今天所应当诞生的必然成果。 《金文学术史》一书共分四编。第一编“铭文背景研究”,其下计分五章:第一章金文学释名,第二、三章论述夏代青铜器的起源和青铜文化,第四、五章为铭文的产生背景、分期、断代研究。第二编“铭文结构研究”研究铭文中的各类词汇用语,其下计分七章:第一章“时间用语”研究商周的历法和纪年,第二章“方国名和地名用语”,第三章到第七章分别是“氏族名和人名用语”、“器名用语”、“词类用语”、“嘏辞用语”、“徽记用语”。第三编“铭文研究的种类和进展”,下计分九章:分别是“历史研究”、“礼制研究”、“宫制研究”、“庙制研究”、“祭祀制度”、“官制研究”、“法制研究”、“兵器题铭”。第四编“铭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评述的内容不仅包括中国(包括港、台)古今金文研究的大家和著作,还包括欧美、日本汉学家的研究。下计分十四章,第一到第十二章是从两汉到当代的大陆及港台地区青铜器出土和收藏、金文学家和金文研究著作评述;第十三、十四章是欧美、日本汉学界的青铜器流传和收藏、金文家和金文研究著作评述。不难看出,该书总体框架为从“铭文相关背景研究”到“铭文语言本体研究”、再到“铭文而对商周史、礼、庙、祀、政、兵制度的研究”,最后是古今中外铭文研究史之研究。书后另有一篇附编为“金文关系大事年表”。 刘正教授在书后跋中自信此书为一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拓荒性的著作,一览通书,看来这确非妄言。 首先,这是学术界罕见的一部金文学术研究通史。 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部集古文字学及古文字学史、古典文献学及古典文献学史、海外汉学史、中国思想史、铜镜考古学史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专业性的金文学术研究通史。”①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大陆历代金文研究,还介绍了港台、日本、欧美的金文研究历程,对于其中评述不乏思想性、启发性。书中引用推介海量文献,评述确切详尽,注解清晰可查,是初学者进入金文研究领域的必备工具书。 其次,该书重大发现层出不穷。 如,对于古今学术界异议不断、难以成定论的“初吉”一词,刘正教授首先考证: “初吉”这一术语,可说十分怪异。以至于有些学者居然主张“初吉一词,不见于先秦文献,仅仅见于铜器的铭辞”。②此言大谬。不过,此类谬论的首创时间还要上推到 ①刘正:《金文学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800页。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2008-03-19 17:47:07 作者:刘洪洋来源:中国篆刻网文字大小:【大】【中】【小】 核心提示: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 关键字:刘洪洋观点 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

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勤职守向天子负责,以免遭亡国之祸,最后赐以品物,毛公作器,铭记其事。洋洋洒洒,语重心长,其文32行,以499言再现了宣王中兴王室,任人为贤的盛景。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周晚期政治统治很不稳定,周宣王善于总结经验,革除积弊和拨乱反正的决心。 《毛公鼎》之文字属于大篆系列,此类文字多见于青铜器,由于当时的人们将青铜器称作“吉金”,故以文字载体的性质而得名亦称“金文”。青铜器中以礼器(鼎为主),乐器(钟为主)为尊,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至今所见拓印版本是通过书写、制作以及锈蚀残泐的产物,文字完成依器物之形来分布,纵势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它较之平直的线条,多了几分婀娜与婉曲,使之更具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因而也就更具有审美趣味。这种极有意味的分布是心灵思变的映射。先民们在器物的形状、面积的大小、文字的多少上进行了精心计算且反复推敲之后,才决定字的大小、字距、行距的宽狭。且雕且琢,复归于朴。如此的设计周密,完美精准,才构成了和谐有序、自然质朴的有机整体,表现出先民们有意地追求着书法美。其用笔圆润秀美,首尾呼应,起承转结、俯仰向背都恰到好处。行笔有涩有疾,亦张亦驰,气度轩昂,安详精密,凸现着威严华贵的王家气派。在章法上因笔画的多寡,自然造成了字形大小的差别,但并不强调、夸张这种差

甲骨文公司简介

甲骨文公司简介 甲骨文公司(NASDAQ交易代码:ORCL)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Redwood Shores,全球员工超过70,000名,2007财年销售收入达180亿美元。甲骨文公司向遍及140多个国家的27万5千家用户提供产品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其技术在全球几乎每个行业以及《财富》100强的98家公司里都能找到。 甲骨文公司的业务就是信息化,即:如何管理信息、使用信息、共享信息和保护信息。甲骨文向企业客户提供从数据库(实时应用集群、数据仓库、嵌入式软件、数据挖掘、空间管理、数据库安全阀门、安全备份等)、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服务导向架构、业务流程管理、商务智能、身份管理、内容管理、开发工具等),到应用管理软件(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绩效管理、销售管理、项目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和行业解决方案(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电信计费系统、零售行业商品管理系统、物流行业物流管理系统等)及相关的顾问咨询、培训和服务支持,帮助他们以最低成本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业务信息。 甲骨文公司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居全球第一。甲骨文是全球中间件增长最快的厂商。甲骨文的商业分析软件和商业分析工具居全球第

一。在应用管理软件领域,甲骨文居北美地区首位、全球供应链管理首位、全球客户关系管理首位和全球人力资源管理首位。甲骨文软件在所服务的行业领域里还居全球金融服务行业第一、全球通信行业第一、全球公用事业领域第一、全球专业服务领域第一和全球零售行业第一。 甲骨文公司于1989年落户中国。目前,甲骨文公司在中国的员工达1800多名,以13个城市(北京的中国公司总部,上海、广州、南京、成都、深圳、大连、沈阳、济南、杭州、西安、重庆和福州等地的分公司)为中心开展业务。在北京和深圳分别设有研发中心,在大连设有全球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在成都设有甲骨文中国咨询服务中心与甲骨文创新中心。中国已经成为甲骨文公司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公司在中国致力于通过与各级政府的广泛沟通与合作,协助发展中国的软件产业,提升中国大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培养本地人才。

曾国金文研究综述_吴婧

曾國金文研究綜述 ◇ 吳 婧 摘要:曾國是文獻記載的小國,20世紀以來出土了大量曾國有銘銅器,學者對曾國銅器及金文做了大量的研究。對這些文字的研究有利於我們解決有關曾國的其他問題,本文试图对前人有關曾國金文的研究情況進行梳理,為其他研究曾國金文及其歷史的學者提供方便。 关键词:曾國;金文;考釋;特點 一 曾國青銅器的出土及分期斷代 (一)曾國青銅器的出土情况 現有曾國青銅器除傳世器外,新近出土的青銅器多以考古報告形式呈現,或見於期刊、或整理成書,具體器物情況見參考文獻及附錄。 在這些研究成果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的《曾國青銅器》[1]對曾國青銅器的介紹最為詳盡,該書以地域為線索,對曾國地域內出土的各個青銅器的形制、花紋、銘文、斷代都做了詳細的說明,每個器物都配以清晰的圖片,是筆者借鑒的主要參考資料之一。該書對器物的斷代多以器物形制和花紋為標準,對銘文只是做簡單的釋讀,並無詳細的考釋。張昌平先生著的《曾國青銅器研究》[2]也是本文借鑒的主要參考資料之一,該書從曾國青銅器的器類、器形、紋飾、銘文、鑄造工藝、器物群等幾個角度出發對曾國青銅器做了非常具體的研究,發現曾國青 ?本课题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成果。本文是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春秋金文及地域特征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A74005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寫作過程中感謝恩師羅衛東教授、趙誠先生、朱岐祥教授、石定果教授的指導。 ?吳婧(1989— ),女,湖北黄冈人。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漢字學。

銅器在不同時代下的文化特徵,並對曾國的地望、歷史做了相應的論述,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兩書可謂曾國青銅器研究的集大成者,但兩書對於曾國青銅器銘文的研究略顯不夠,有待我們進一步補充。 (二)曾國青銅器的分期斷代研究 曾昭岷、李瑾[3]在對豫南鄂北的曾國做梳理時,就已對相關銅器做了具體的斷代,除與其他器物形制的比較外,該文對相關銘文還進行了相應的釋讀,並以此作為判定的標準。周永珍[4]根據出土曾國青銅器的形制對銅器的斷代有很好的論述,只是在分析時按出土地和器類進行斷代,沒有將具體器物的名稱列出,除非特別熟悉材料,否則引用起來頗為費力。此外,該文對出土地不明的器物(包括眾多傳世器)也做了斷代。劉彬徽先生[5]從曾國青銅器的形制出發,所見器物的年代都進行了斷定,其斷代的結論與《曾國青銅器》的有一些出入,後文將具體比較。楊寶成[6]根據對出土銅器的組合、器形和紋飾特徵的考察,將上起商代中期下至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器分成了四段八期。與周永珍的分期一樣,楊氏的分期也是以出土地為劃分標準,沒有細化到具體器物上,需要對具體器物有所補充。張昌平先生[7]與楊寶成關於曾國銅器分期的意見不盡一致,兩者的起止時間存在差異,張氏的分期始於戰國晚期,而楊氏的分期始於有商一代。但是張氏認為有明確出土地的曾國銅器只能早到西周晚期,但曾之立國卻遠早於此。此觀點已由葉家山墓地證實。此外,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8]中對個別器物的時間亦有所判斷,後文將與其他器物一起比較。 通過對有關文獻的閱讀以及對考古報告的分析並結合分期,我們對曾國青銅器的出土地點做了如下統計。 時期出土地點 西周早期隨州葉家山 西周晚期隨州熊家老灣、荊門京山檀梨樹崗、隨州萬店周家崗、隨州安居桃花坡、隨州義地崗、棗陽郭家廟 兩周之際棗陽郭家廟、荊門京山蘇家垅、河南桐柏 春秋早期隨州萬店周家崗、荊門京山蘇家垅、山東臨朐嵩山泉頭村、河南新野小西關、棗陽段營、棗陽曹門灣、棗陽太平店 此表主要參照《曾國青銅器》,具體器物斷代情況見附錄的器物表。

七大书法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 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很值得 欣赏与品味。线条起止有度、转折恰当,且有粗有细,有长有短,说明有用单刀,也 有用双刀的。字形结构一般呈瘦长形,有大小、长短、方圆之别;各种长短线条的排 列疏密有序,各种横竖斜直线的组合也恰如其分,既保持了平衡对称的结构,又表现 出丰富而有变化的笔意。 金文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 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 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 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 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 行款章法自如 篆书(大篆、小篆)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 笔,手笔“悬针”较多。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 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 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 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 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 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隶书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书法欣赏论文

书法欣赏论文 课程序号:79 班级:1006062 姓名:孙娣 学号:100606220

对书法发展历程、规律的理解 —100606220 孙娣 【摘要】:书法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的发展有它特有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发展规律。它所凝聚的是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 【关键词】:发展历程发展规律 【正文】: (一)对书法发展历程的理解 书法发展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再到后来草书、楷书、行书,书法这个艺术殿堂发出越来越瑰丽的色彩。 首先来谈谈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甲骨文的形体,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甲骨文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结构上,长短大小不定,或是疏疏落落;或是密密层层。但它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金文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商代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接下来是大篆、小篆以及隶书,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最后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它不急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 (二)对书法发展规律的理解 书法作为一项文化事物,其发展规律既具有文化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和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要求书写便利。为满足社会交流迅捷,文化发展繁荣的要求,成字的工具和方法则不断革新,效率日益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书法艺术演进的每一步都打下了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烙印。 首先,它具有字体演变贵速从易的发展规律。中国数千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体的变化,另一方面是书体的变化。我们所谓的“字体”,是指文字形体大的体制类型,而所谓“书体”,则是指文字书写中因人而异的风格类型。前者涉及的是书法中整个符号体制的改变,是书法发展进程中的质变;后者则是在保持一定字体基本形体的前提下所显示出的时代的和个人的书写习惯特征,是量的变化。字体的演变是书法发展中大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历史发展表明,社会的实际需要是汉字书法字体演变的根本动因,社会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节奏的加快决定了书法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避难从易,去繁就简。关于这一

中国文字发展简介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年级:2010级班级:历史学师范(2)班 姓名:李小兵 学号:222010313011101 中国文字发展简介 ――之甲骨文的发展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写到“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业的艺术和科学,等等。”文字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汉字作为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它也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迄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许多变化。以商代甲骨文卜辞来说,它是我国最早用汉字记下的文字资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光景,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但不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早在商代以前,中国汉字就已经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有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主要有伏羲创字、神农氏结绳创字、“仓颉作书”等传说。 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其发展兴盛于商代。在现今已发现的商代文字资料里数量最多的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记载的内容相当的广泛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地理、灾祸……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商代的统治者非常的迷信。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列如一旬中会不会有忧患;天会不会下雨,农业能不能有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都要占卜一下,看看是凶是吉。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现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因热而裂缝。这种裂缝叫做兆。占卜的人就根据兆的样子来判断吉凶。商代后期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应验与否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也称甲骨卜辞。商人有时也在卜骨卜甲或一般兽骨上记载一些跟占卜无关的事情。这类文字通常也都称

蒋维崧金文书法 蒋维崧写的五字书法

蒋维崧金文书法蒋维崧写的五字书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蒋维崧,字峻斋,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先生的金文书法作品,是很多人都喜爱的书法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蒋维崧金文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蒋维崧金文书法欣赏 蒋维崧金文书法图片1 蒋维崧金文书法图片2 蒋维崧金文书法图片3 蒋维崧金文书法图片4 蒋维崧人物简介 蒋维崧,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1915年生于江苏常州,1938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2001年受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成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学专业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与魏启后、陈左黄、高小岩、宗惟成一起被称为”山东五老”。 蒋维崧先生以文字学研究而闻名于世,同时又精于书法、篆刻,为世人所共仰。蒋维崧先生从教六十余年,曾主持《汉语大词典》山东编写组工作长达十年之久,为辞书编纂积累了重要经验。蒋维崧先生著有《汉字浅学》及语言文字学专著、论文多篇,近几年先后出版了《蒋维崧印存》、《蒋维崧临商周金文》、《蒋维崧书迹》、《蒋维崧书法集》等作品集,并于2003年向山东大学捐献书法

作品六十余幅,供学校博物馆永久珍藏。 早在20世纪30年代,蒋先生在中央大学求学期间,就曾得到胡小石、乔大壮、沈尹默等大师的亲教,三四十年代便以书法、篆刻蜚声艺林,显示出不俗的艺术才华,受到了章士钊、徐悲鸿等先生的称赞。此后,蒋维崧先生便走上了以学养艺、以艺显学、执著于书法篆刻艺术的探索和创作道路。 蒋维崧先生的篆刻师承乔大壮先生,并广泛吸收珍贵的古金石文字资料融入方寸之中,熔”黔山派”篆刻创始人黄士陵凌厉的薄刃冲刀法与乔大壮先生精妙的章法布局于一炉,线条清丽生动,笔意质朴洗练,既有殷周铭文那种质朴、圆润、雄浑、厚重的金石气,又展现出一种清新、流畅的勃勃生机。庄重规整的结体和雍容迂徐的笔意,巧妙地体现了商周金文的神韵--秀逸而又凝重,在当今印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行草书,师法晋唐,根植二王,而又转益多师,神清骨秀,如行云流水,飘逸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