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料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料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料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料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都江堰市市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9月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工作目标与重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恢复重建期为2008—2010年;近期至2012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8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

本次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第一层次为市域层次,包括市域所辖1208平方公里范围;

第二层次为中心城区层次,西至玉堂环山旅游公路,南至新106省道,东至聚兴线(延伸线),北至都汶铁路,包括幸福、灌口、玉堂、聚源四镇大部分镇区用地,及崇义镇部分镇区用地。

规划区范围为整个市域。

本次规划核心问题如下:

1、如何抓住重建机遇,构建永续典范。

定位城市,化害为利,传承智慧,走向永续发展。

2、如何抓住空间机遇,优化城市结构。

优化布局,调整形态,山水相融,完善防灾系统。

3、如何抓住时间机遇,实现整体提升。

疏理老城,发展旅游,强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

二、城镇体系规划

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为核心,以岷江和都江

堰水系为脉络,依托青城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北

部山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山丘特色种植区,“顺水依山”,构成以城际快速铁路为骨干,五纵五

射骨架路网为纽带,中心城区为重点,青城山度假旅

游片区、蒲阳高技术产业片区为示范,若干风情旅游

小镇为特色,新型旅游村落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北

山南田、四级布局、网络生长”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

城乡城镇空间体系。全域人口由现在的68万人发展

到远期的90万人,全域城镇人口由现在的约31.8万

人发展到远期的73万人。

市域人口、用地及城镇化水平汇总表

城镇等级及职能:

市域人口及规模调整说明:

市域公路交通布局

1、规划形成“五纵五射”的交通骨架系统。

“五纵”为:一环路(城市主干道);二环路(准快速路);三环路(快速路):蒲阳-岷江;四环路(快速路):向峨-青城山;五环路(快速路):规划产业区-大观

“五射”为:

省道106线(快速路),都江堰至彭州;

都江堰至唐昌方向接沙西线(快速路);

成灌、都汶高速;

灌温公路(快速路),都江堰至温江方向;

省道106线(快速路):都江堰至大邑方向;

2、主要县道:蒲阳-向峨-彭州,中心城-胥家-天马-郫县,中心城-聚源接IT大道,玉堂-翠月湖-崇州,中兴-石羊-柳街,紫坪铺-龙池,紫坪铺-虹口。

3、在龙池、虹口之间规划一条县级公路,解决龙池与虹口的联系问题;

4、在向峨、虹口之间规划一条县级公路,解决向峨与虹口的联系问题;

5、在蒲阳、虹口之间规划一条县级公路,解决蒲阳与虹口的联系问题,现已通车;

6、中崇路、玉沿路、灌温路提升道路等级;

7、其它县道予以保留。市域农村居民点灾后重建安置说明:

三、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

城市职能:

1、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品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

2、以独特“山-水-田-林-堰-城”为自然人文特色的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3、承接成都平原向川西地区辐射与带动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与服务中心城市。

4、大成都都市圈内实现城乡统筹的宜居宜业、生态安全的综合型“新城”之一。

城市规模为:

现状(2007年),人口25万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7.8 k㎡

近期(至2010),规划人口29.4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7.7k㎡

远期(至2020),规划人口39.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45.8k㎡

四、功能布局与分区设计

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

?南拓,发展聚源片区,加强成灌发展带

产业集聚与人口疏解功能,对接成都;

?西优,发展玉堂片区,完善旅游服务配

套;

?疏解、完善、提升老城片区和环城片区,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凸显城市自然人文

特色。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

●“山为衬托、水为脉络,四心七片区”

四心:沿着成灌发展带的四个城市级公共

功能中心。

1、位于建设路以内的古城旅游服务中心;

2、位于城铁都江堰站的交通枢纽中心;

3、位于聚源片区新区公共服务中心;

4、位于都江堰大道与二环路交汇处的文化、金融、行政中心。

沿四心线型展开,形成四组城市市级公共功能集聚带。

●七片区

指按照自然水体、生态廊道、主要道路划定的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七大片区。

1、老城片区

?位于主城片一环路以内的范围,面积约577.3公顷。

?城市核心地区,地震灾损严重,约14万人受灾,需尽快安置。?实施整体改造更新,以国际旅游休闲服务为核

心功能,兼顾居住功务。

?建设路以内为古城旅游服务中心,保留完善历

史街区,充分发扬地方文脉;疏解原有高密度

的居住人口,调整老城内居住就业旅游人口比

例。对灾损部分进行恢复重建的同时,进行功

能置换,按国际标准进行旅游服务设置配置与完善,保护古城,优化老城。

2、环城片区

?位于主城片一环路以外的范围,面积2538.3

公顷。

?地震灾损在1.5环以外显著降低,约6万人受

灾,基本就近安置。

?实施公共中心带动发展,恢复城市生活,完善

各类城市公共设施。

?城铁都江堰站及周边地块,布置各项交通设施

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中心功能,同时,完善发展

酒店、商业、娱乐、办公等各项设施,带动主城片南侧区域发展。

?

二环外,沿着都江堰大道(幸福大道)两侧,

布置以行政、办公、文化用主,市民广场为辅的行政文化中心功能,带动组成片东侧区域发展。

(注:老城片区与环城片区统称为主城片。)

3、玉堂片区

?位于金马河西侧,至都汶高速之间的区域,

面积约为634.5。

?定位于旅游服务配套功能,发展以高尚居住为主,集休闲旅游、生态商务和部分城市功能的花园式短期驻留型国际化社区。

?金马河和黑石河之间,设置酒店、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滨江旅游服务接待中心。

4、天府源公园片区

?位于聚兴线以北,都汶高速以南,金马河以东区域,面积约700公顷。

?集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科研培训、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城郊公园。

5、聚源片区

?位于聚兴线以南,江安河、走马河之间区域,面积约1576.4公顷。

?充分考虑老城片区疏解要求,规划考虑在聚源片区形成都江堰新区发展,建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中心,以新老城区互动,预留发展弹性,更好完成重建工作。

?沿金马河滨水地块及聚青线西北侧沿线地块,布置文化、商务、办公、商业等公共设施,形成综合性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功能。

?城铁聚源站及周边地块,布置交通设施用地、与商务、商住等公共设施,形成交通枢纽中心功能。

6、乡村休闲片区(2处)

?由天府源公园片区相隔,形成东西两,面积分别为东片区约3000公顷,西片区约1500公顷。

?以自然田园为景观风貌,围绕林盘、水网为特色发展的现代休闲旅游服务功能。

五、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

继承“山、水、田、林、堰、城”的自然人文遗产,以山为依衬,水为脉络,田为基底,路为骨架,形成“山城共融、五河十岸、两环三轴、一城三片“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突出“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整体景观风貌效果。1、显山

营造城市重要的观山景观

节点,

塑造山赏景的视线通廊,

营造临山绿化景观界面,营造

错落有致的城市总体轮廓。

以古城为城市高度控制核

心区观赏面和以玉垒山、青城山为景观朝向面,形成向心、观山的控制准则,将建筑高度主要分13米、18米、18-30米、30-60米、60米以上五大类。古城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现“以山为衬,以城为核”的城市高度控制。

景观节点主要为城市各公共功能中心以及重要的城市绿地广场,通过严格控制建筑的开发密度与建筑形式,形成山体与城市相互渗透的景观通廊,包括道路廊道与滨水廊道。道路廊道:主廊道3条:即天府大道、都江堰大道与聚青线。次级廊道若干,两侧控制10-20米绿带。滨水廊道:6条:即沙沟河、黑石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

2、亮水

实施以河为脉、以河为界

的组团发展格局;赋予不同河

道的主题定位,彰显地域文化

特色;营造河道区段景观风貌

与空间尺度,加强识别性。

根据河道的不同区位特

征,规划建议赋予金马河历史

长卷、江安河文化长卷、走马河创新长卷、柏条河生态长卷,蒲阳河复兴长卷、黑石河沙沟河休闲长卷的主题定位。

形成多层次,不同区段的河道风貌景观,包括古城格风情、传统延伸、现代文明、生态未来、新城时风。建设路以内沿河两侧多为连续商铺界面,局部街头设置绿地广场,建筑后退河道蓝线不低于18米。建设路至一环路及聚源片区沿河两侧多设置文化、体育、商业中心,建筑后退河道蓝线不低于20米。一环路至内二环路建筑后退河道蓝线不低于30米。内二环路至二环路建筑后退河道蓝线不低于40米。二环以外沿河后退不低于50米。 3、秀城

老城片区形成具有独特都江堰风情的国际性精品旅游服务中心。聚源片区营造与水相生的岛居生活,形成自然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整体城市构筑“新川西特色”的建筑风貌控制。

老城片区内围绕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西街改造、南桥改造、城门改造、历史风貌桥的建设,以点线面形式构建片区特色,内江在此一分为四、水广场周边、走马河沿岸形成滨水休闲步行空间。一环路道路断面改造,充分考虑商业、休闲、步行活动的林荫大道景观与功能塑造。结合一环路门户节点的改造,形成强烈的老城区

意象特色。

规划以塑造和谐、丰富、鲜明的新川西建筑风貌特色为目标,重点打造老

城、新城、五河十岸,形成传统建筑风貌区、传统形式新建筑风貌区、传统风格新建筑风貌区、原创新川西风格建筑风貌区的多层次景观风貌控制。

聚源片区,由四条主要水系,十余条沟渠划分形成10-20公顷为单位的岛状城市布局,城市与水相生、林盘点缀其中,形成强烈的新城区的意象特色。 4、融绿

以天府源公园为绿核,乡村休闲片区为两翼,保护林盘资源、保护水网基底。

城区外围控制建筑高度,鼓励多元绿化形式,实现城市与田园的柔软过渡;引田园风光入城,改造城市绿地系统格局;林盘植入休闲服务功能,实现田、林、城共生。

城市内部重要片区、道路节点设置主题绿化广场,形成“千米见绿,水绿相融”的开敞空间系统。

五、支撑系统

1、道路系统规划

? 路网布局结构。“四纵五射”和组团方格路网形式。

? 道路等级结构。规划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道路等级。 快速路,包括规划城市三环、规划城市四环、省道106、老成灌公路和沙西线。城市二环为准快速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30-50米。

主干路。一环及主城片与外围城镇之间的多条放射路。放射状快速路在进入二环内降级为主干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32-50米。

次干路与支路。规划道路间距控制在150-250米,方格网形式。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4--30米。

支路红线宽度一般在18米以下。

2、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九大防灾分区。以水体为界构成9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防灾分区。

?三级避难场所。长期避难场所,需有效面积约135万平方米;临时避难场所,需有效面积约90万平方米;紧急避难场所,需有效面积约45万平方米。

?三级应急避难通道。避难主通道,有效宽度大于15米;避难次通道,有效宽度大于7米;避难支路。

3、城市开发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建成区进行空间管制,进行分类控制。

六、灾后重建规划

灾后重建坚持安居和乐业、恢复和提升、灾民意愿和城市长远发展、救援和自助相结合的四大原则,采用原址扩建模式。

规划在3年重建期末,完成受灾群众的永久性安置,恢复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启动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为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城市奠定基础。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37.7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9.9平方公里。

灾后重建重点区域如下:

?二环路附近居住生活区的永久安置点示范性建设。?沿河区域旅游休闲产业及风貌景观带的建设。

?建设路内古城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恢复

?二环路沿线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设,包括新区文化、商业公共服务集聚区建设。

?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包括金马河滨江绿带、天府源公园、滨河公园等。

附件:

1、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图

2、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

3、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交通系统规划图

4、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结构图

5、都江堰市中心城区一环路内片区灾后建筑应急评估分析图

6、都江堰市中心城区一环路内片区灾后重建规划纲要图则

7、都江堰市主城区灾后重建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表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牡丹江市实施《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办法 来源: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作者:时间:2007/07/0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动迁管理,保证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需要,维护动迁人和被运迁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城市建设动迁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需拆除房屋和其它设施及搬迁、安置、补偿等动迁事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称市开发办)为本市动迁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的动迁管理工作。 市城市建设动迁安置处(以下称动迁承办单位),为本市统一动迁的实施单位,负责对被动迁人进行宣传动员,组织或承担房屋拆除、补偿、安置等任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动迁人是指依法取得动迁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的被动迁人,是指对被动迁房屋和其它设施具有合法产权证照或使用证照的单位或个人(以下分别称所有人和使用人)。 第二章动迁管理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因建设需要动迁,必须向市开发办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取得《动迁许可证》并按住宅本体工程造价的百分之五预交动迁安置保证金后,方可进行动迁。工程竣工,动迁人履行与被动迁人签订的协议后,退回保证金。 房屋动迁需要变更土地使用权的,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动迁人申请办理《动迁许可证》,应提交下列证件: (一)建设计划、投资指标、建设规划和用地审批文件。 (二)拆除房屋产权注销登记通知。 (三)包括动迁地段现状情况、安置地点、动迁期限、回迁时间等内容的动迁安置方案。 第七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开发建设的,均实行统一动迁,由动迁人委托动迁承办单位实施动迁。 经市开发办批准个别动迁的,动迁人按本办法规定可自行实施动迁。动迁人是个人的,不得自行实施动迁。 动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委托实施动迁。非建设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实施动迁。 第八条市开发办核发《动迁许可证》后,应向动迁范围内的被动迁人发布公告,公布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动迁范围、搬迁期限等,宣传有关动迁的法规、工作制度。 市开发办应监督动迁人、动迁承办单位和被动迁人执行本办法,监督检查各项动迁活动,保护动迁人和被动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动迁人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市开发办批准,不得在拟建地段进行动迁调查摸底。 (二)不得擅自改变已批准的拆迁范围和搬迁期限。

都江堰市旅游发展规划(摘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杨振之 一、教学目的 开设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以理论的方式,介绍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让这些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并了解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形成对规划的总体认识。 二、教学计划 本课程共有36个课时,每周两个课时。开发篇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要多花一些时间,其第一、二、四、六章各用两次课讲完,剩下的课程用10次课将完。 三、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的方法。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案例是理论的具体体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地形象策划 一、旅游地 1、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地的基础 2、旅游业是这一地区的重要产业,并能影响该地区的经济收入和经济增长 3、旅游地的范围可大可小,依具体情况而定 4、旅游地与旅游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二、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 三、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 (一)旅游资源的本我特质及其释放 1、历史文化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 2、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地形象定位的作用 3、历史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在旅游地形象定位中的优势比较(二)旅游者的感知、认知 (三)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1、差异化形象定位 2、旅游形象遮蔽 (四)旅游市场定位 四、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形象 五、旅游地形象定位与旅游地产品特色定位

六、旅游地形象的市场调查 1、知晓度调查 2、美誉度调查 3、形象度调查 4、满意度调查 5、旅游地形象信息来源渠道调查 七、旅游地形象的市场调查的评价 1、知晓度评价公式 2、美誉度评价公式 3、形象度评价公式 4、满意度评价公式 案例:四川省江油市旅游形象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摘要 第二章旅游产品策划 一、如何把握可开发为产品的资源要素 (一)发现、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二)要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 (三)把握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牡丹江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牡丹江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牡丹江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牡丹江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都江堰城市基本概况【解决之道】

都江堰城市基本资料 1.基本概况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2012年人65万。 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2012年,全市GDP超过208.18亿元。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都江堰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自然资源 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药材、蚕桑等多种农产品,是国家发展茶叶、川芎、红梅、黄柏、杜仲、厚朴、猕猴桃生产基地。[3] 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丰富。 3.区划详情 都江堰市下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 街道:灌口街道办事处、幸福街道办事处、银杏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奎光塔街道办事处 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

乡:向峨乡。 4.交通状况 航空 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30分钟可直达国家级航空枢纽、西部第一、中国第四的双流航空港,该港拥有141条国内定期航线和54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146各:具备5000万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150万吨年货邮处置能力。此外,都江堰通用航空俱乐部可全面保障各型直升机起降。[7] 公路 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截至2011年,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纵向通过成灌高速、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沙西线延伸段三大走廊与成都市相连,纵向依托三横道路体系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庆-上海两条高速出海通道使都江堰与世界紧密相连。[7] 铁路 成汶铁路直达市区,通过都江堰-成都城际快铁至成都仅需20分钟,到重庆市仅需90分钟,都江堰市火车站距离成都货运中心站青白江车站60公里,年吞吐能力250万吨。 5.经济 综述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9年GDP达116.6亿多元。 2012年,都江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7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02亿元,同比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36.6:5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6%、47.6%和48.8%。都江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16%,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9%。[9] 第一产业 截至2011年,都江堰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012年,都江堰实现农业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都江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87万亩,总产量16.61万吨,同比下降1.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29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长1.8%。畜牧业生产小幅增长。2012年,都江堰生猪出栏75.03万头,同比增长3.4%;猪肉产量5.11万吨,同比增长3.5%;家禽出栏1104万羽,禽肉产量2万吨,同比增长4.1%。全年新增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亩、设施农业2400亩;启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6家。[9] 第二产业 都江堰市有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大中型企业主要有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 2012年,都江堰工业完成增加值48.5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都江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同比增长19.3%。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规划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恢复重建期(近期)为2008—2010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0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二、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重建规划加强与大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功能对接,提高城市等级地位,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加强“一体”;发展“两翼”;沿成灌发展带对接大成都框架,形成“一体两翼三带”的市域城镇网络发展结构。 三、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 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城市职能: 1、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品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 2、以独特“山-水-田-林-堰-城”为自然人文特色的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3、承接成都平原向川西地区辐射与带动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与服务中心城市。 4、大成都都市圈内实现城乡统筹的宜居宜业、生态安全的综合型“新城”之一。城市规模为: 现状,人口25万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7.8 k㎡ 近期,规划人口29.4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7.7k㎡远期,规划人口39.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45.8k㎡ 四、功能布局与分区设计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 1、南拓,发展聚源片区,加强成灌发展带产业集聚与人口疏解功能,对接成都; 2、西优,发展玉堂片区,完善旅游服务配套; 3、疏解、完善、提升老城片区和环城片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凸显城市自然人文特色。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 “山为衬托、水为脉络,三心五片区” 五、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继承“山、水、田、林、堰、城”的自然人文遗产,以山为依衬,水为脉络,田为基底,路为骨架,形成“山城共融、五河十岸、两环三轴、一城三片“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突出“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整体景观风貌效果。 五、支撑系统(合成一张版) 1、道路系统规划 ú路网布局结构。“四纵五射”和组团方格路网形式。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牡丹江市场调研报告

2011年7月6日 目录 一、地理位置 (2) 二、城市概况 (3) 三、宏观经济 (5) 四、房地产市场状况 (10) 五、产品结构、部分楼盘简析 (15) 六、区域分析 (34) 七、竞争分析 (36) 八、目前牡丹江市房地产政策 (36) 九、综述 (36) 十、写字楼市场状况 (38) 十一、牡丹江市地热资源 (40)

一、地理位置 牡丹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中、俄、朝合围的“金三角”腹地,东至俄罗斯远东、南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接壤、西与哈尔滨市相邻,地处长白山北部。

二、城市概况 全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2.79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市区人口94.2万。(一)行政区域划分 牡丹江市现有4个市辖区:爱民区、东安区、阳明区、西安区,江南新区目前正在规划中。 牡丹江市行政区域划分表 行政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万) 简介 东安区334一八.5 位于牡丹江市东南部,老城区,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区,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商贸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

(二)市政设施 牡丹江城市绿化、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齐全。市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 2770 公顷,绿地率 45% 。

市区道路长度 744 公里,面积 807 万平方米,人均 10.3 平方米。位于市区东南7公里处的牡丹江机场为国家4C级机场。 (三)产业结构 牡丹江市工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造纸、电力、煤化工、石油化工、制药、汽车配套、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是牡丹江国民经济的主体和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左右,工业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市级财政收入的70%左右。牡丹江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拥有夏威夷国际大酒店、金鼎国际大酒店等星级宾馆 46 家,大商集团、新玛特、波斯特、家乐福等大型商场70余家。 三、宏观经济 近年来,牡丹江经济稳步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八.5%。 (一)地区生产总值 2006—2010年GDP增长表(单位:亿元)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牡丹江市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1 报告说明 (1) 1.1调查分析背景 (1) 1.2调查分析方法 (1) 2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2) 2.1市场现状 (2) 2.2牡丹江市旅游经济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分析 (7) 3 牡丹江市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3) 3.1人口学特征分析 (13) 3.2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15) 4 牡丹江市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 (18) 4.1质量评价 (18) 4.2开发建议 (20) 5 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的旅游感知分析 (23) 5.1旅游消费习惯分析 (23) 5.2东北旅游感知分析 (33) 6 牡丹江市居民旅游发展认知 (38) 6.1旅游发展认知 (38) 6.2旅游发展诉求 (41) 7 旅游市场定位与预测 (43) 7.1旅游市场定位 (43) 7.2旅游市场预测 (44)

1 报告说明 1.1调查分析背景 为科学编制《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新空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牡丹江旅游市场专项调研,围绕牡丹江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客源市场特征、旅游质量评价、客源地消费习惯、客源地居民对东北旅游感知、牡丹江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等分课题展开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力求为《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依据。 1.2调查分析方法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主要采用各地各级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其他调查课题调查方法均为问卷调查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专栏1-1 调查说明 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 旅游客源市场征、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2012年5月在牡丹江各主要景区景点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 新浪微博信息锁定牡丹江旅游者,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 1251份,其中有效问卷1150份, 占回收问卷的91.9%。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都江堰市体育中心—灾后重建志

都江堰市体育中心—灾后重建志 一、本工程地块位于都江堰市迎宾路下段,西临成灌高速公路,北临二环路,东临都中,总占地面积约为8.18公顷。地势平坦。用地内已建一座田径场和体育中心其他训练用房。用地隔二环路为都江堰市的迎宾广场,有一组以都江堰为主题的城市雕塑。此地段为从成灌高速进入都江堰市区的必经之路,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 二、根据规划控制要求,在已有田径场四周加建看台。东西看台为主要看台,南北看台为次要看台,均布臵在建筑控制线以内。西南角看台距建筑控制线最窄处为2.8米。在体育场四周形成环路和广场,以解决消防扑救和内部人员进入。在场地北面为主要车行入口,西面迎宾道是单行道所以设为辅助车行出口。贵宾、运动员、裁判、新闻等内部车流通过主干道进入各自专用停车场。停车场沿广场外围布臵。人行入口位于北面,西面的城市道路,通过平台进入看台,体育场四周均有道路向外疏散。贵宾、运动员、裁判、工作人员与观众分开,另设专用通道进入。 三、本工程为乙级体育场,设计类别为3级。建筑防火设计为多层,建筑耐火等级地上为二级。本地区属冬冷夏热气候地带,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和地区节能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同时,根据使用要求和相关规范作智能化设计和无障碍设计。 四、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本体育场看台以东西看台为主,南北看台为辅,总坐席数:12200.±0.000处为各种功能房间,西看台下

主要由与比赛有关的功能房间:运动员、新闻、竞赛委员会、贵宾等部分组成。东看台位臵由举重训练房用房及健身房等部分组成,同时也考虑有运动员入场,设有检录厅及运动员休息室。北侧离广场最近,商业价值最高全部布臵为体育经营用房,南侧附属用房一部分为商业用房,部分为设备用房及器械库房,电子显示屏位于南部用房的中部。 5.100标高主要为观众休息厅,观众通过此平台进入体育场看台。休息厅内设臵卫生间、小卖部等用房,西看台通过室外梯与主广场连为一体。西看台9.600标高处为办公用房。东看台9.600标高处为运动员宿舍,每间宿舍内配有独立卫生间。西看台15.635标高处还设有灯控、声控以及评论员室,东看台15.635标高处设有消防稳压机房和声控室。东西看台均为一层,视线升高差为12mm,视点在直道外边线上,看台座席最高标高为15.635. 五、东西看台挑棚采用先进的钢结构,上覆骨架式张拉索膜,外形如片片白云。整体轻盈、飘逸,气质独特,既充分体现了体育建筑的运动感与现代感,又与都江堰市整体的旅游休闲氛围相一致。南北看台主体造型简洁有力,烘托了主体看台和整个中心的氛围。立面材料主要采用灰色外墙涂料。 六、看台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看台及楼面为全现浇梁-板体系。东西看台屋盖分别由7个树叶状单片罩棚组成,单片罩棚为钢管桁架结构,桁架支撑于看台最后一排框架柱顶及地面支座上,两支座水平距离相距约3.0m,每单片罩棚均设臵桅杆和拉索,以减小罩棚的悬挑段长度及端部变形。各单片罩棚设三角形钢管桁架水平支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_2030)

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发展战略 2 第三章港城公交发展模式 4 第四章公共交通客流预测 5 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 6 第六章中运量系统规划 7 第七章常规公交系统规划 9 第八章公交枢纽体系规划 15 第九章辅助公交系统规划 17 第十章智能公交规划 18 第十一章近期规划与建设规划 19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政策与保障措施 23 总则 规划目的

为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适应连云港市城市格局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连云港市公共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并完善"城市轨道及中运量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干线为主体、出租车及慢行交通为辅助、社区公交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为连云港市民提供多模式、一体化、全覆盖、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编制《连云港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2017-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 《江苏省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导则》(2013)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编制指南》(2014.12)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2014-8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 《城市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工程项目建设标准》(JB 99-104-1996)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连云港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30)》 其他相关规范、规定和规划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交行业监管,提高公交服务能力,充分借鉴先进城市发展经验,以创建一体化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为目标,通过加快推进我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附件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3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一节发展基础 (2) 第二节机遇挑战 (3) 第三节重要意义 (4) 第二章发展思路 (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4) 第二节战略定位 (6) 第三节发展目标 (7) 第三章总体布局 (7) 第一节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 (8) 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发展体系 (9) 第三节推动人口布局优化 (12) 第四章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 (13) 第一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13) 第二节营造“双创”良好环境 (14)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5) 第四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5) 第五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6) 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7) 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 (19)

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20) 第四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1) 第六章产业协调发展 (22) 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2) 第二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25) 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27) 第七章生态文明共建 (28) 第一节构建区域生态屏障 (29) 第二节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30) 第三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2) 第四节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33) 第八章开放发展合作共赢 (34) 第一节扩大对外开放 (34) 第二节加强国内合作 (35) 第九章基本公共服务共享 (36) 第一节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36) 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7) 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7) 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9) 第十章组织实施 (39)

前言 哈长城市群是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区域,处于全国“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京哈京广通道纵轴北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加快培育哈长城市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是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核心区以上述市(州)中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的区域为主,统筹区域其他地区发展,核心区面积约5.11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常住人口约2000万人。 规划期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30年。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料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都江堰市市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9月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工作目标与重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恢复重建期为2008—2010年;近期至2012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8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 本次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第一层次为市域层次,包括市域所辖1208平方公里范围; 第二层次为中心城区层次,西至玉堂环山旅游公路,南至新106省道,东至聚兴线(延伸线),北至都汶铁路,包括幸福、灌口、玉堂、聚源四镇大部分镇区用地,及崇义镇部分镇区用地。 规划区范围为整个市域。 本次规划核心问题如下: 1、如何抓住重建机遇,构建永续典范。 定位城市,化害为利,传承智慧,走向永续发展。 2、如何抓住空间机遇,优化城市结构。 优化布局,调整形态,山水相融,完善防灾系统。 3、如何抓住时间机遇,实现整体提升。 疏理老城,发展旅游,强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 二、城镇体系规划 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为核心,以岷江和都江 堰水系为脉络,依托青城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北 部山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山丘特色种植区,“顺水依山”,构成以城际快速铁路为骨干,五纵五 射骨架路网为纽带,中心城区为重点,青城山度假旅 游片区、蒲阳高技术产业片区为示范,若干风情旅游 小镇为特色,新型旅游村落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北 山南田、四级布局、网络生长”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 城乡城镇空间体系。全域人口由现在的68万人发展 到远期的90万人,全域城镇人口由现在的约31.8万 人发展到远期的73万人。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为都江堰一环路、外江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区核心区范围线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5.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5万人。这一片区以建设路为界,分别为古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老城生活商住组团。 按照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都江堰市主城区被分为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都江堰市Ⅲ大区(蒲阳路片区)、都江堰市Ⅳ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四大部分。 控制性详规,对都江堰中心城区建筑建设最大高度普遍进行了调整,如建设路、公园路以内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定为14米,而都江堰市二环路以外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划为60米。了解到,灾后都江堰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在提交送审稿时曾将建设路以内地区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新建设的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5~20米之间。 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为金马河、一环路、成灌高速路入城段和都汶高速路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1.77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万人。这一片区是都江堰市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城市门户,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新区。 都江堰市Ⅲ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北至学府路,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迎宾大道和成灌高速,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8.6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1万人。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二环路东侧和幸福大道沿线为行政文化金融中心的职能。 都江堰市Ⅳ大区(蒲阳路片区)北至灵岩石山,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学府路,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片区东北侧为工业物流功能组团。

都江堰X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都江堰X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东园至XX片区游山道恢复重建工程 (二)项目业主 2007年3月,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研究,并在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城山景区管理局和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合并为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并设市委派出机构党组。 管理局内设有办公室、劳动人事处、市场营销处、规划建设处、财务处、文化演艺处、门票处、游客中心。下属单位有青城山景区前山管理处、青城山景区后山管理处、都江堰景区管理处、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待组建)。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同时加挂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

局、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牌子。 主要负责景区规划建设、资源开发与保护、宣传营销和景区日常管理等工作,使景区管理工作形成“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营销”的旅游管理格局。 (三)项目性质 灾后恢复重建 (四)项目地点 都江堰XX公园内 (五)项目内容及其规模 新建栈道约700米 改建道路1000米 扩宽道路约2000米 观景廊亭、平台约1200平方米 地面改造

新建栈道起始平台面积300平方米 4、廊亭 廊亭的设计主要是结合现有地形设计景观走廊和游人休憩的地方以及观景的地方。主要规模如下: 若华亭20平方米 小擂鼓坪亭廊150平方米 中擂鼓坪管理用房120平方米,中擂鼓坪地面改造1000平方米凝翠轩(游客休憩处)100平方米 守堰廊(景观走廊)100平方米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改建道路、新建栈道、扩宽道路 1、改建道路 1、景观栈道——磐延山势修建木质栈道,加入水文化元素,将游人引入XX其他景点。 2、若华亭景观节点——主要的景观点和游客停留点,有良好的视线,可观赏都江堰风光。 3、城墙展示——结合现有的老城墙遗址,融合相关历史元素,形成自然风光与文化交相辉映的景观走廊。 4、大擂鼓坪——结合现有景观,适当增加历史元素,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景观节点。 5、凝翠轩——游客休息的地方,走完栈道,开始新的游览道路的转折点。 6、小擂鼓坪——利用现有地形,设计景观走廊,作为游人观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