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都江堰市市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9月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工作目标与重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恢复重建期为2008—2010年;近期至2012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8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

本次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第一层次为市域层次,包括市域所辖1208平方公里范围;

第二层次为中心城区层次,西至玉堂环山旅游公路,南至新106省道,东至聚兴线(延伸线),北至都汶铁路,包括幸福、灌口、玉堂、聚源四镇大部分镇区用地,及崇义镇部分镇区用地。

规划区范围为整个市域。

本次规划核心问题如下:

1、如何抓住重建机遇,构建永续典范。

定位城市,化害为利,传承智慧,走向永续发展。

2、如何抓住空间机遇,优化城市结构。

优化布局,调整形态,山水相融,完善防灾系统。

3、如何抓住时间机遇,实现整体提升。

疏理老城,发展旅游,强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

二、城镇体系规划

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为核心,以岷江和都江堰

水系为脉络,依托青城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北部

山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山丘特色种植区,“顺水依山”,构成以城际快速铁路为骨干,五纵五

射骨架路网为纽带,中心城区为重点,青城山度假旅

游片区、蒲阳高技术产业片区为示范,若干风情旅游

小镇为特色,新型旅游村落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北

山南田、四级布局、网络生长”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

城乡城镇空间体系。全域人口由现在的68万人发展

到远期的90万人,全域城镇人口由现在的约31.8万

人发展到远期的73万人。

市域人口、用地及城镇化水平汇总表

城镇等级及职能:

市域人口及规模调整说明:

市域公路交通布局

1、规划形成“五纵五射”的交通骨架系统。

“五纵”为:一环路(城市主干道);二环路(准快速路);三环路(快速路):蒲阳-岷江;四环路(快速路):向峨-青城山;五环路(快速路):规划产业区-大观

“五射”为:

省道106线(快速路),都江堰至彭州;

都江堰至唐昌方向接沙西线(快速路);

成灌、都汶高速;

灌温公路(快速路),都江堰至温江方向;

省道106线(快速路):都江堰至大邑方向;

2、主要县道:蒲阳-向峨-彭州,中心城-胥家-天马-郫县,中心城-聚源接IT 大道,玉堂-翠月湖-崇州,中兴-石羊-柳街,紫坪铺-龙池,紫坪铺-虹口。

3、在龙池、虹口之间规划一条县级公路,解决龙池与虹口的联系问题;

4、在向峨、虹口之间规划一条县级公路,解决向峨与虹口的联系问题;

5、在蒲阳、虹口之间规划一条县级公路,解决蒲阳与虹口的联系问题,现已通车;

6、中崇路、玉沿路、灌温路提升道路等级;

7、其它县道予以保留。市域农村居民点灾后重建安置说明:

三、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

城市职能:

1、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品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

2、以独特“山-水-田-林-堰-城”为自然人文特色的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3、承接成都平原向川西地区辐射与带动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与服务中心城市。

4、大成都都市圈内实现城乡统筹的宜居宜业、生态安全的综合型“新城”之一。

城市规模为:

现状(2007年),人口25万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7.8 k㎡

近期(至2010),规划人口29.4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7.7k㎡

远期(至2020),规划人口39.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45.8k㎡

四、功能布局与分区设计

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

?南拓,发展聚源片区,加强成灌发展带

产业集聚与人口疏解功能,对接成都;

?西优,发展玉堂片区,完善旅游服务配

套;

?疏解、完善、提升老城片区和环城片区,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凸显城市自然人文

特色。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

●“山为衬托、水为脉络,四心七片区”

四心:沿着成灌发展带的四个城市级公共

功能中心。

1、位于建设路以内的古城旅游服务中心;

2、位于城铁都江堰站的交通枢纽中心;

3、位于聚源片区新区公共服务中心;

4、位于都江堰大道与二环路交汇处的文化、金融、行政中心。

沿四心线型展开,形成四组城市市级公共功能集聚带。

●七片区

指按照自然水体、生态廊道、主要道路划定的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七大片区。

1、老城片区

?位于主城片一环路以内的范围,面积约577.3公顷。

?城市核心地区,地震灾损严重,约14万人受灾,需尽快安置。?实施整体改造更新,以国际旅游休闲服务为核

心功能,兼顾居住功务。

?建设路以内为古城旅游服务中心,保留完善历

史街区,充分发扬地方文脉;疏解原有高密度

的居住人口,调整老城内居住就业旅游人口比

例。对灾损部分进行恢复重建的同时,进行功

能置换,按国际规范进行旅游服务设置配置与完善,保护古城,优化老城。

2、环城片区

?位于主城片一环路以外的范围,面积2538.3

公顷。

?地震灾损在1.5环以外显著降低,约6万人受

灾,基本就近安置。

?实施公共中心带动发展,恢复城市生活,完善

各类城市公共设施。

?城铁都江堰站及周边地块,布置各项交通设施

形成城市交通枢纽中心功能,同时,完善发展

酒店、商业、娱乐、办公等各项设施,带动主城片南侧区域发展。

?二环外,沿着都江堰大道(幸福大道)两侧,

布置以行政、办公、文化用主,市民广场为

辅的行政文化中心功能,带动组成片东侧区

域发展。

(注:老城片区与环城片区统称为主城片。)

3、玉堂片区

?位于金马河西侧,至都汶高速之间的区域,

面积约为634.5。

?定位于旅游服务配套功能,发展以高尚居住为主,集休闲旅游、生态商务和部分城市功能的花园式短期驻留型国际化社区。

?金马河和黑石河之间,设置酒店、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滨江旅游服务接待中心。

4、天府源公园片区

?位于聚兴线以北,都汶高速以南,金马河以东区域,面积约700公顷。

?集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科研培训、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城郊公园。

5、聚源片区

?位于聚兴线以南,江安河、走马河之间区域,面积约1576.4公顷。

?充分考虑老城片区疏解要求,规划考虑在聚源片区形成都江堰新区发展,建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中心,以新老城区互动,预留发展弹性,更好完成重建工作。

?沿金马河滨水地块及聚青线西北侧沿线地块,布置文化、商务、办公、商业等公共设施,形成综合性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功能。

?城铁聚源站及周边地块,布置交通设施用地、与商务、商住等公共设施,形成交通枢纽中心功能。

6、乡村休闲片区(2处)

?由天府源公园片区相隔,形成东西两,面积分别为东片区约3000公顷,西片区约1500公顷。

?以自然田园为景观风貌,围绕林盘、水网为特色发展的现代休闲旅游服务功能。

五、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

继承“山、水、田、林、堰、城”的自然人文遗产,以山为依衬,水为脉络,田为基底,路为骨架,形成“山城共融、五河十岸、两环三轴、一城三片“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突出“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整体景观风貌效果。

1、显山

营造城市重要的观山景观

节点,塑造山赏景的视线通廊,

营造临山绿化景观界面,营造

错落有致的城市总体轮廓。

以古城为城市高度控制核

心区观赏面和以玉垒山、青城山为景观朝向面,形成向心、观山的控制准则,将建筑高度主要分13M、18M、18-30M、30-60M、60M以上五大类。古城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现“以山为衬,以城为核”的城市高度控制。

景观节点主要为城市各公共功能中心以及重要的城市绿地广场,通过严格控制建筑的开发密度与建筑形式,形成山体与城市相互渗透的景观通廊,包括道路廊道与滨水廊道。道路廊道:主廊道3条:即天府大道、都江堰大道与聚青线。次级廊道若干,两侧控制10-20M绿带。滨水廊道:6条:即沙沟河、黑石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

2、亮水

实施以河为脉、以河为界

的组团发展格局;赋予不同河

道的主题定位,彰显地域文化

特色;营造河道区段景观风貌

与空间尺度,加强识别性。

根据河道的不同区位特

征,规划建议赋予金马河历史

长卷、江安河文化长卷、走马河创新长卷、柏条河生态长卷,蒲阳河复兴长卷、黑石河沙沟河休闲长卷的主题定位。

形成多层次,不同区段的河道风貌景观,包括古城格风情、传统延伸、现代文明、生态未来、新城时风。建设路以内沿河两侧多为连续商铺界面,局部街头设置绿地广场,建筑后退河道蓝线不低于18M。建设路至一环路及聚源片区沿河两侧多设置文化、体育、商业中心,建筑后退河道蓝线不低于20M。一环路至内二环路建筑后退河道蓝线不低于30M。内二环路至二环路建筑后退河道蓝线不低于40M。二环以外沿河后退不低于50M。

3、秀城

老城片区形成具有独特都江堰风情的

国际性精品旅游服务中心。聚源片区营

造与水相生的岛居生活,形成自然和谐

的城市发展模式。整体城市构筑“新川

西特色”的建筑风貌控制。

老城片区内围绕古城历史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发展,进行西街改造、南桥改

造、城门改造、历史风貌桥的建设,以

点线面形式构建片区特色,内江在此一

分为四、水广场周边、走马河沿岸形成

滨水休闲步行空间。一环路道路断面改

造,充分考虑商业、休闲、步行活动的

林荫大道景观与功能塑造。结合一环路

门户节点的改造,形成强烈的老城区意

象特色。

规划以塑造和谐、丰富、鲜明的新川西建筑风貌特色为目标,重点打造老城、新城、五河十岸,形成传统建筑风貌区、传

统形式新建筑风貌区、传统风格新建筑风貌

区、原创新川西风格建筑风貌区的多层次景

观风貌控制。

聚源片区,由四条主要水系,十余条沟

渠划分形成10-20公顷为单位的岛状城市

布局,城市与水相生、林盘点缀其中,形成

强烈的新城区的意象特色。

4、融绿

以天府源公园为绿核,乡村休闲片区

为两翼,保护林盘资源、保护水网基底。

城区外围控制建筑高度,鼓励多元绿

化形式,实现城市与田园的柔软过渡;引

田园风光入城,改造城市绿地系统格局;

林盘植入休闲服务功能,实现田、林、城

共生。

城市内部重要片区、道路节点设置主题绿化广场,形成“千M见绿,水绿相融”的开敞空间系统。

五、支撑系统

1、道路系统规划

?路网布局结构。“四纵五射”和组团方格路网形式。

?道路等级结构。规划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道路等级。

快速路,包括规划城市三环、规划城市四环、省道106、老成灌公路和沙西线。城市二环为准快速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30-50M。

主干路。一环及主城片与外围城镇之间的多条放射路。放射状快速路在进入二环内降级为主干路。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32-50M。

次干路与支路。规划道路间距控制在150-250M,方格网形式。次干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4--30M。

支路红线宽度一般在18M以下。

2、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九大防灾分区。以水体为界构成9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防灾分区。

?三级避难场所。长期避难场所,需有效面积约135万平方M;临时避难场所,需有效面积约90万平方M;紧急避难场所,需有效面积约45万平方M。

?三级应急避难通道。避难主通道,有效宽度大于15M;避难次通道,有效宽度大于7M;避难支路。

3、城市开发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建成区进行空间管制,进行分类控制。

六、灾后重建规划

灾后重建坚持安居和乐业、恢复和提升、灾民意愿和城市长远发展、救援和自助相结合的四大原则,采用原址扩建模式。

规划在3年重建期末,完成受灾群众的永久性安置,恢复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到灾前水平;启动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为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城市奠定基础。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37.7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9.9平方公里。

灾后重建重点区域如下:

?二环路附近居住生活区的永久安置点示范性建设。?沿河区域旅游休闲产业及风貌景观带的建设。

?建设路内古城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恢复

?二环路沿线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建设,包括新区文化、商业公共服务集聚区建设。

?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包括金马河滨江绿带、天府源公园、滨河公园等。

附件:

1、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图

2、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

3、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交通系统规划图

4、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结构图

5、都江堰市中心城区一环路内片区灾后建筑应急评估分析图

6、都江堰市中心城区一环路内片区灾后重建规划纲要图则

7、都江堰市主城区灾后重建建筑规划经管技术规定表

都江堰市旅游发展规划(摘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杨振之 一、教学目的 开设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总结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以理论的方式,介绍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让这些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并了解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形成对规划的总体认识。 二、教学计划 本课程共有36个课时,每周两个课时。开发篇是本课程的重点,因此要多花一些时间,其第一、二、四、六章各用两次课讲完,剩下的课程用10次课将完。 三、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的方法。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案例是理论的具体体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地形象策划 一、旅游地 1、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地的基础 2、旅游业是这一地区的重要产业,并能影响该地区的经济收入和经济增长 3、旅游地的范围可大可小,依具体情况而定 4、旅游地与旅游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二、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 三、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支撑要素 (一)旅游资源的本我特质及其释放 1、历史文化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 2、自然旅游资源对旅游地形象定位的作用 3、历史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在旅游地形象定位中的优势比较(二)旅游者的感知、认知 (三)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1、差异化形象定位 2、旅游形象遮蔽 (四)旅游市场定位 四、旅游产品、旅游品牌、旅游形象 五、旅游地形象定位与旅游地产品特色定位

六、旅游地形象的市场调查 1、知晓度调查 2、美誉度调查 3、形象度调查 4、满意度调查 5、旅游地形象信息来源渠道调查 七、旅游地形象的市场调查的评价 1、知晓度评价公式 2、美誉度评价公式 3、形象度评价公式 4、满意度评价公式 案例:四川省江油市旅游形象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摘要 第二章旅游产品策划 一、如何把握可开发为产品的资源要素 (一)发现、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二)要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 (三)把握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都江堰城市基本概况【解决之道】

都江堰城市基本资料 1.基本概况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2012年人65万。 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2012年,全市GDP超过208.18亿元。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 都江堰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 2.自然资源 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药材、蚕桑等多种农产品,是国家发展茶叶、川芎、红梅、黄柏、杜仲、厚朴、猕猴桃生产基地。[3] 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丰富。 3.区划详情 都江堰市下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 街道:灌口街道办事处、幸福街道办事处、银杏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奎光塔街道办事处 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

乡:向峨乡。 4.交通状况 航空 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30分钟可直达国家级航空枢纽、西部第一、中国第四的双流航空港,该港拥有141条国内定期航线和54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146各:具备5000万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150万吨年货邮处置能力。此外,都江堰通用航空俱乐部可全面保障各型直升机起降。[7] 公路 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截至2011年,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纵向通过成灌高速、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沙西线延伸段三大走廊与成都市相连,纵向依托三横道路体系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庆-上海两条高速出海通道使都江堰与世界紧密相连。[7] 铁路 成汶铁路直达市区,通过都江堰-成都城际快铁至成都仅需20分钟,到重庆市仅需90分钟,都江堰市火车站距离成都货运中心站青白江车站60公里,年吞吐能力250万吨。 5.经济 综述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9年GDP达116.6亿多元。 2012年,都江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7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02亿元,同比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36.6:5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3.6%、47.6%和48.8%。都江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16%,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9%。[9] 第一产业 截至2011年,都江堰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2012年,都江堰实现农业增加值21.99亿元,同比增长4.5%。都江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87万亩,总产量16.61万吨,同比下降1.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29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同比增长1.8%。畜牧业生产小幅增长。2012年,都江堰生猪出栏75.03万头,同比增长3.4%;猪肉产量5.11万吨,同比增长3.5%;家禽出栏1104万羽,禽肉产量2万吨,同比增长4.1%。全年新增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万亩、设施农业2400亩;启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6家。[9] 第二产业 都江堰市有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大中型企业主要有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 2012年,都江堰工业完成增加值48.51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都江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同比增长19.3%。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规划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恢复重建期(近期)为2008—2010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0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二、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重建规划加强与大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功能对接,提高城市等级地位,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加强“一体”;发展“两翼”;沿成灌发展带对接大成都框架,形成“一体两翼三带”的市域城镇网络发展结构。 三、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 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城市职能: 1、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品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 2、以独特“山-水-田-林-堰-城”为自然人文特色的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3、承接成都平原向川西地区辐射与带动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与服务中心城市。 4、大成都都市圈内实现城乡统筹的宜居宜业、生态安全的综合型“新城”之一。城市规模为: 现状,人口25万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7.8 k㎡ 近期,规划人口29.4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7.7k㎡远期,规划人口39.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45.8k㎡ 四、功能布局与分区设计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 1、南拓,发展聚源片区,加强成灌发展带产业集聚与人口疏解功能,对接成都; 2、西优,发展玉堂片区,完善旅游服务配套; 3、疏解、完善、提升老城片区和环城片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凸显城市自然人文特色。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 “山为衬托、水为脉络,三心五片区” 五、城市景观风貌特色 继承“山、水、田、林、堰、城”的自然人文遗产,以山为依衬,水为脉络,田为基底,路为骨架,形成“山城共融、五河十岸、两环三轴、一城三片“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突出“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整体景观风貌效果。 五、支撑系统(合成一张版) 1、道路系统规划 ú路网布局结构。“四纵五射”和组团方格路网形式。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都江堰市体育中心—灾后重建志

都江堰市体育中心—灾后重建志 一、本工程地块位于都江堰市迎宾路下段,西临成灌高速公路,北临二环路,东临都中,总占地面积约为8.18公顷。地势平坦。用地内已建一座田径场和体育中心其他训练用房。用地隔二环路为都江堰市的迎宾广场,有一组以都江堰为主题的城市雕塑。此地段为从成灌高速进入都江堰市区的必经之路,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 二、根据规划控制要求,在已有田径场四周加建看台。东西看台为主要看台,南北看台为次要看台,均布臵在建筑控制线以内。西南角看台距建筑控制线最窄处为2.8米。在体育场四周形成环路和广场,以解决消防扑救和内部人员进入。在场地北面为主要车行入口,西面迎宾道是单行道所以设为辅助车行出口。贵宾、运动员、裁判、新闻等内部车流通过主干道进入各自专用停车场。停车场沿广场外围布臵。人行入口位于北面,西面的城市道路,通过平台进入看台,体育场四周均有道路向外疏散。贵宾、运动员、裁判、工作人员与观众分开,另设专用通道进入。 三、本工程为乙级体育场,设计类别为3级。建筑防火设计为多层,建筑耐火等级地上为二级。本地区属冬冷夏热气候地带,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和地区节能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同时,根据使用要求和相关规范作智能化设计和无障碍设计。 四、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本体育场看台以东西看台为主,南北看台为辅,总坐席数:12200.±0.000处为各种功能房间,西看台下

主要由与比赛有关的功能房间:运动员、新闻、竞赛委员会、贵宾等部分组成。东看台位臵由举重训练房用房及健身房等部分组成,同时也考虑有运动员入场,设有检录厅及运动员休息室。北侧离广场最近,商业价值最高全部布臵为体育经营用房,南侧附属用房一部分为商业用房,部分为设备用房及器械库房,电子显示屏位于南部用房的中部。 5.100标高主要为观众休息厅,观众通过此平台进入体育场看台。休息厅内设臵卫生间、小卖部等用房,西看台通过室外梯与主广场连为一体。西看台9.600标高处为办公用房。东看台9.600标高处为运动员宿舍,每间宿舍内配有独立卫生间。西看台15.635标高处还设有灯控、声控以及评论员室,东看台15.635标高处设有消防稳压机房和声控室。东西看台均为一层,视线升高差为12mm,视点在直道外边线上,看台座席最高标高为15.635. 五、东西看台挑棚采用先进的钢结构,上覆骨架式张拉索膜,外形如片片白云。整体轻盈、飘逸,气质独特,既充分体现了体育建筑的运动感与现代感,又与都江堰市整体的旅游休闲氛围相一致。南北看台主体造型简洁有力,烘托了主体看台和整个中心的氛围。立面材料主要采用灰色外墙涂料。 六、看台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看台及楼面为全现浇梁-板体系。东西看台屋盖分别由7个树叶状单片罩棚组成,单片罩棚为钢管桁架结构,桁架支撑于看台最后一排框架柱顶及地面支座上,两支座水平距离相距约3.0m,每单片罩棚均设臵桅杆和拉索,以减小罩棚的悬挑段长度及端部变形。各单片罩棚设三角形钢管桁架水平支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料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都江堰市市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9月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工作目标与重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恢复重建期为2008—2010年;近期至2012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8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 本次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第一层次为市域层次,包括市域所辖1208平方公里范围; 第二层次为中心城区层次,西至玉堂环山旅游公路,南至新106省道,东至聚兴线(延伸线),北至都汶铁路,包括幸福、灌口、玉堂、聚源四镇大部分镇区用地,及崇义镇部分镇区用地。 规划区范围为整个市域。 本次规划核心问题如下: 1、如何抓住重建机遇,构建永续典范。 定位城市,化害为利,传承智慧,走向永续发展。 2、如何抓住空间机遇,优化城市结构。 优化布局,调整形态,山水相融,完善防灾系统。 3、如何抓住时间机遇,实现整体提升。 疏理老城,发展旅游,强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 二、城镇体系规划 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为核心,以岷江和都江 堰水系为脉络,依托青城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北 部山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山丘特色种植区,“顺水依山”,构成以城际快速铁路为骨干,五纵五 射骨架路网为纽带,中心城区为重点,青城山度假旅 游片区、蒲阳高技术产业片区为示范,若干风情旅游 小镇为特色,新型旅游村落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北 山南田、四级布局、网络生长”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 城乡城镇空间体系。全域人口由现在的68万人发展 到远期的90万人,全域城镇人口由现在的约31.8万 人发展到远期的73万人。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为都江堰一环路、外江及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区核心区范围线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5.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5万人。这一片区以建设路为界,分别为古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老城生活商住组团。 按照都江堰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都江堰市主城区被分为都江堰市Ⅰ大区(一环路以内片区)、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都江堰市Ⅲ大区(蒲阳路片区)、都江堰市Ⅳ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四大部分。 控制性详规,对都江堰中心城区建筑建设最大高度普遍进行了调整,如建设路、公园路以内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定为14米,而都江堰市二环路以外的建筑最大高度规划为60米。了解到,灾后都江堰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在提交送审稿时曾将建设路以内地区大部分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新建设的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5~20米之间。 都江堰市Ⅱ大区(天府大道片区)为金马河、一环路、成灌高速路入城段和都汶高速路围合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1.77平方公里,人口约12.6万人。这一片区是都江堰市综合交通枢纽所在地,城市门户,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新区。 都江堰市Ⅲ大区(都江堰大道片区)北至学府路,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迎宾大道和成灌高速,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8.68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1万人。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二环路东侧和幸福大道沿线为行政文化金融中心的职能。 都江堰市Ⅳ大区(蒲阳路片区)北至灵岩石山,西以观景路为界,南到学府路,东至城市建设用地边缘,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人。这一片区主要功能为城市生活居住区,片区东北侧为工业物流功能组团。

都江堰X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都江堰X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东园至XX片区游山道恢复重建工程 (二)项目业主 2007年3月,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研究,并在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城山景区管理局和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合并为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并设市委派出机构党组。 管理局内设有办公室、劳动人事处、市场营销处、规划建设处、财务处、文化演艺处、门票处、游客中心。下属单位有青城山景区前山管理处、青城山景区后山管理处、都江堰景区管理处、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待组建)。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同时加挂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

局、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牌子。 主要负责景区规划建设、资源开发与保护、宣传营销和景区日常管理等工作,使景区管理工作形成“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营销”的旅游管理格局。 (三)项目性质 灾后恢复重建 (四)项目地点 都江堰XX公园内 (五)项目内容及其规模 新建栈道约700米 改建道路1000米 扩宽道路约2000米 观景廊亭、平台约1200平方米 地面改造

新建栈道起始平台面积300平方米 4、廊亭 廊亭的设计主要是结合现有地形设计景观走廊和游人休憩的地方以及观景的地方。主要规模如下: 若华亭20平方米 小擂鼓坪亭廊150平方米 中擂鼓坪管理用房120平方米,中擂鼓坪地面改造1000平方米凝翠轩(游客休憩处)100平方米 守堰廊(景观走廊)100平方米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改建道路、新建栈道、扩宽道路 1、改建道路 1、景观栈道——磐延山势修建木质栈道,加入水文化元素,将游人引入XX其他景点。 2、若华亭景观节点——主要的景观点和游客停留点,有良好的视线,可观赏都江堰风光。 3、城墙展示——结合现有的老城墙遗址,融合相关历史元素,形成自然风光与文化交相辉映的景观走廊。 4、大擂鼓坪——结合现有景观,适当增加历史元素,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景观节点。 5、凝翠轩——游客休息的地方,走完栈道,开始新的游览道路的转折点。 6、小擂鼓坪——利用现有地形,设计景观走廊,作为游人观景

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

万方数据

2010年第3期总第188期童iif辛秀髦棚学列 区中尤为普遍.街道上冷冷清清。商业 设施建成后店面迟迟不能开业.居住人 口结构单一等等.即便拥有一个良好的 物质环境,其吸引力在3—5年甚至更长 的时间内远远无法与中心城区相比。其 中自然有选址、公共交通、公共设施配 套等原因,但是.对新区城市结构上的 认识误区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1地段 每个城市客观上都有地段概念的存 在。地段既有经济上的意义,也有社会 和文化方面的含义.空间上的地段只不 过是上面各种意义下的范围界定。是城 市内部一种动态变化的层级空间结构。 地段虽然包含了功能因素.但它决不是 功能区的概念.而是一个空间上的层级 概念。一般来说。每个城市都有市中心 地段、一般地段、外围地段.当然从其 他角度也可以有其他的层级划分的方法。 当城市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由 于空间距离的增大便需要一到几个位于 一般地段的次一级城市中心.这类次一 级的城市中心也会在社区中心的基础上 自然形成,同时它们也往往在功能构成 上具有自己较明显的特点(图1)。 图1城市空间层级示意图 Fig.1Urban spatialhyout 地段的形成因素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历史因素和规模因素.从当前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区位因素和功能因素。如果去分析一个城市的地段关系。区位和功能往往是人们分析地段成因和判断地段层级的主要方面。然而一个城市各类地段的形成和范围界定更多的是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地段形成的过程中,任 何一种资源都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中心地 段形成的主导因素.比如一个街道的交 叉口、一座教堂、一个市场、或者某个 社会群体的聚集区。而城市规模的大小 则与地段层次的多少相关,城市越大, 地段层次就越多、越丰富。 未来的都江堰中心城区将由旧城片 区以及依托四条内河发展的玉堂片区、 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北部片区组成, 中心城区规划人口接近48万.规划用 地近60kin2。在五个片区中,旧城片区 是城市的中心地段.以旅游服务功能为 发展主体。其他均为城市的一般地段, 但功能不同.玉堂片区侧重发展高档旅 游接待功能。南部片区侧重发展交通枢 纽功能.中部片区侧重发展办公金融功 能,北部片区则侧重发展文化功能。 都江堰四个属于一般地段的片区规 划的人口规模均在10万人左右。在此 片区尺度中的城市发展不应该是匀质 的。因此,对都江堰来说,城市空间发 展跨越二环路向外延伸后.从一个单中 心的中等城市向一个大城市发展时需要 增加一个层次,也就是说.在四个片区 中应该营造一个次中心地段的结构。 “壹街区”项目在“都江堰灾后重 建总体规划”中位于城市未来发展结构 中的北部片区的中心区位.同时兼顾到 现状建设发展的实际和灾后重建的紧迫 性,“壹街区”所在的位置是一个营造 北部片区次中心地段的合理选择(图2)。 区别于城市其它地段.营造一个城 市中心地段(包括城市次中心地段)需 要考虑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不同:形态 结构。混合与多样性,资源和特征。 2尺度 在不同的城市地段中,功能的构成 包括比例是不同的。同时不同地段的形 态结构也不应该是相同的。中心地段与 一般地段的不同在结构上表现为平面尺 度的差异.在形态上城市中心地段往往 是以街区的形态出现。每个城市的基本 圈2都江堰中心城区规划空间层级示意图 Fig.2Central urbanarea planningspatial hyoutofDujiangyan 尺度是不同的.但中心地段比一般地段 路网密度更大,街坊尺度更小,公共空 间数量更多,街道等级更丰富,建筑密 度更高。它有别于以城市主、次、支三 级道路构成的城市形态结构.具有这些 特征的地区可称为城市街区。 在分析都江堰中心地段(旧城区) 的平面尺度后发现,其街坊的规模一般 从0.2—2hmz.街道的宽度从5-15m.交 叉口的间距在50—190m.多层建筑街坊 的建筑密度在60%左右。根据这些特 点.在“壹街区”的形态结构规划中将 一般的居住小区分解成多个住宅街坊. 用地规模控制在0.5—1.5hmz之间,道路 间距控制在70—160m之间.将居住区和 居住小区转化为由小街坊组成的城市街 区。同时.将居住小区级的道路和集中 绿地转化成街区的公共街道和公共绿 地。由此,提高了街区路网的密度,丰 富了道路的层次。增加了公共空间的数 量和总面积量(图3)。 3混合 城市中心地段的形成是长时期集聚 发展的结果。既有在理论上称作合理与 不合理的部分.也存在着大量模糊的灰 色部分。在空间上设施的混合、社会阶 层的混合以及在用地上使用功能的混合 便是这种既有正面性同时也有负面性的 灰色区域。但正是这种灰色区域是城市万方数据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成都市总工会都江堰疗养院灾后重建工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成都市总工会都江堰疗养院灾后重建工程(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法规类别】价格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成发改审批[2011]876号 【发布部门】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1.08.15 【实施日期】2011.08.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成都市总工会都江堰疗养院灾后重建工程(一期)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成发改审批〔2011〕876号) 成都市总工会: 你单位报送的《成都市总工会关于申请审批都江堰疗养院灾后重建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件流水号:5101002011080900259)收悉。为加快推进都江堰疗养院灾后重建工程,消除安全隐患,进一步促进我市工会事业的发展,经研究,同意实施成都市总工会都江堰疗养院灾后重建工程(一期)项目。根据政府投资项目有关管理规定,并结合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评审意见,现将有关事项批复如下:

一、项目名称 成都市总工会都江堰疗养院灾后重建工程(一期)。 二、项目业主 成都市总工会都江堰疗养院。 三、项目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22896.74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上四层,建筑面积17335.6平方米,包括疗养室、医疗用房、治疗室、诊断室等;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561.14平方米,包括:停车场、设备用房、后勤用房、康复理疗用房;室外总平工程。 四、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13959.21万元,资金来源根据《成都市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评审联席会议2011年第1次会议纪要》,由市总工会的工会经费解决。 五、建设地址 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青城桥村社区,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六、建设年限 2011-2013年。 七、节能意见 该项目的《节能登记表》已登记备案,项目建设单位要落实《节能登记表》中的各项节能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节能管理,以确保节能达到预期目标。 接此批复后,积极落实建设资金,严格按照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做好招投标工作,并委托具备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工程概算报我委审批。 附件:成都市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事项核准表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说明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6

目录 0 导言 (3) 1 基本情况 (3) 1.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评估 (3) 1.2村镇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情况 (4) 1.3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分布 (5) 1.4历史遗迹状况及损害情况 (12) 1.5村镇居民灾后安置意愿调查分析 (16) 2 发展条件评价 (19) 2.1都江堰市自然资源概况及损害情况 (19) 2.2地震前后地质灾害状况 (21) 2.3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功能与受损情况 (22) 2.4防灾建议 (23) 3 规划目标和任务 (23) 3.1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23) 3.2后10年总体目标(2011-2020) (23) 4 村镇规模预测 (24) 4.1人口规模调整 (24) 4.2用地规模调整 (26) 5 灾后空间布局调整和规模、等级结构思路 (27) 5.1规划目标 (27) 5.2灾前城镇空间布局分析 (28) 5.3灾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 (28) 5.4灾后城镇发展等级序列的调整 (31) 5.5灾后城镇发展职能安排 (32) 5.7规划调整思路 (32) 5.8灾后聚源新区发展思路调整论证专题 (33) 5.9灾后村镇住宅建设规划 (34) 5.10主体功能区划和空间管制 (38) 6 灾后产业布局调整 (39) 6.1产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39) 6.2产业空间布局 (40) 7 灾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1) 7.1近期重建及规划原则 (41) 7.2规划方案 (42) 8 灾后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 (46) 8.1利用灾后修复之机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 (46) 8.2都江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修复与保护 (47) 8.3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修复与保护原则 (48) 9 灾后旅游初步设想 (48) 9.1都江堰旅游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 (48) 9.2都江堰市域旅游分区 (49) 10 灾后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51) 10.1交通系统 (51)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_2020年)完整版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市政府,1995年11月)、“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的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2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3.1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3.2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4.1 规划区围:市域行政区围均为本次规划围,共12390平方公里。 4.2 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江县的行政区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围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本次规划重点是第一层次。

都江堰市城市西区控制性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项目背景分析 (4) 1、任务要求 (4) 2、区域条件背景 (5) 2.1区域性发展机遇与挑战 (5) 2.2区域性竞争关系影响 (5) 2.3都江堰市城市发展战略 (6) 2.4都江堰市城市内部结构 (6) 2.5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要求 (6) 3、城市综合发展概述 (7) 第二章城市西区发展条件分析 (8) 1基础设施条件 (8) 1.1交通条件 (8) 1.2市政设施条件 (8) 2产业发展与土地开发 (9) 2.1旅游业 (9) 2.2地产业 (15) 2.3服务业 (18) 2.4商业 (18) 3环境资源 (19) 3.1文化遗产 (19) 3.2自然资源 (19) 3.3风俗人文 (19) 第三章总体目标与主题形象 (20) 1总体目标 (20) 1.1 市场要求 (20) 1.2 总体目标 (20) 2主题形象 (20) 3发展项目 (20) 3.1项目定位 (20) 3.2项目特征 (20) 第四章相关案例研究 (22) 1 国际化社区概念解读 (22) 1.1社区的概念解读 (22) 1.2国际化社区的概念分析 (22) 2 案例分析 (23) 2.1 实例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 (23) 2.2 实例二—深圳蛇口 (23) 2.3实例三—广州沙面 (23) 2.4实例四—上海虹桥国际化社区 (23) 2.5实例五—丽江古城 (23) 2.6实例六—桂林阳朔西街国际化社区 (24) 2.7实例七—美国拉德拉牧场社区 (24) 2.8实例八—美国圣玛格丽塔社区 (24) 3 案例总结 (24) 3.1 条件要素 (24) 3.2 类型总结 (24)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料文书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料-----------------------作者:

-----------------------日期: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都江堰市市人民政府 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年9月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汇报文件 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工作目标与重点 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恢复重建期为2008—2010年;近期至2012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8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 本次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第一层次为市域层次,包括市域所辖1208平方公里范围; 第二层次为中心城区层次,西至玉堂环山旅游公路,南至新106省道,东至聚兴线(延伸线),北至都汶铁路,包括幸福、灌口、玉堂、聚源四镇大部分镇区用地,及崇义镇部分镇区用地。 规划区范围为整个市域。 本次规划核心问题如下: 1、如何抓住重建机遇,构建永续典范。 定位城市,化害为利,传承智慧,走向永续发展。 2、如何抓住空间机遇,优化城市结构。 优化布局,调整形态,山水相融,完善防灾系统。 3、如何抓住时间机遇,实现整体提升。 疏理老城,发展旅游,强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 二、城镇体系规划 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为核心,以岷江和都江 堰水系为脉络,依托青城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北部山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山丘特色种 植区,“顺水依山”,构成以城际快速铁路为骨 干,五纵五射骨架路网为纽带,中心城区为重点, 青城山度假旅游片区、蒲阳高技术产业片区为示 范,若干风情旅游小镇为特色,新型旅游村落为基 础的“一体两翼、北山南田、四级布局、网络生 长”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乡城镇空间体系。全域

生态营城思路在都江堰市总体规划中的体现

生态营城思路在都江堰市总体规划中的体现 邓盛杰 (都江堰市规划管理局,四川都江堰611830) 【摘 要】 通过对都江堰市城市由源而始、由始而立、由立而定、由定而兴的发展轨迹分析,结合都江堰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各种发展形态的研究,指出都江堰市以“田园城市”为框架,山、水、城、田、林、堰相因相借,“三山为依衬,岷江为轴心,七水为脉络,田园为基底,干路为骨架,跳出旧城,发展新区”战略布局,是都江堰市盛于久远,生态营城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生态营城; 规划修编; 战略布局选择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1 【文献标识码】 A 1 都江堰市城市发展历程 111 源于古蜀 都江堰市地处古蜀族活动中心,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之中”。蚕丛以后,蜀族逐渐向东南方向的成都平原发展。《华阳国志?蜀志》曰:“鱼凫以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移治郫邑”。《蜀王本纪》称:“治汶山下,邑曰郫”。古史记载证明,于今都江堰市地域,在杜宇以前相当长时期,都曾是古蜀国活动中心。 112 始于秦汉 都江堰市境内政区设置始于秦。“秦、汉叫湔氐道”,汉升为县。崔实《政论》:“蜀守李冰凿离堆,通两江,益部至今赖之。”由于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变成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成为强秦对外用兵,大后方的“天然粮仓”,秦国得以“操纵予夺,无不如意,于是灭六国而统一天下”;由于历代的重视、发展和维修,使都江堰历2200多年不衰。都江堰工程既是都江堰市生产、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影响和左右城市形态与格局的最基本要素。 113 立于唐宋 都江堰市自唐代即作为御边屯兵之所,“军无城碟,以巨木为栅”,“岁配鹿角为砦”。到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刘随任永康军(今都江堰市)判官时,看到“军无城碟,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费民力”,就动员全城百姓“环(城)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界限,民得不困”。今杨柳河及将军桥即宋代护城河和桥梁。 114 定于明清 明洪武初,诏令天下筑城,都江堰市方开始正式筑城。而后经清雍、乾、嘉繁衍生息,至宣统末年(1911年)城区面积大约0176km2左右。清刘肇堂《灌县》诗赞道:“郫筒饮罢又鸣驺,忽扑征尘古灌州。多少人家环水饮,高低雉堞依山头。千年胜迹离堆在,五季繁华夕照收,独有青城高不及,烟霞晃朗豁双目。”这几句名诗是对清时都江堰市城市形态、鲜明城市风貌特色的真实写照。 115 兴于近代 古城垣在进入民国后,城区突破了古城垣局限,向外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建城区面积为115km2,人口2万人。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建设区面积达到3108km2,人口5万人,城市道路顺应河流呈扇骨放射展开,城市空间也沿河向外放射扩张,成扇指状。”满城水色半城山”,山、水、城、林、堰交融的城市格局特色明显。1992年,都江堰城市人口已达15万,城市建设用地达1215km2。 1993年都江堰市城市规划修编时,为避免城市呈扇形连片漫延,对城市格局进行了巨大的调整,提出了三镇(蒲阳片区、玉堂片区、紫坪片区)鼎一城(灌口、幸福片区)分片区发展的良好思路。将保持都江堰的生态环境和小尺度的城市空间开创了良好格局(图1) 。 图1 1993年城市总体规划图 2002年,都江堰城区面积已达20km2,主城区人口达20万人。由于城市尺度的扩大,城市与山的关系、与堰的关系不够紧密,山、水、城、林、堰交融的城市特色开始减弱。 2 都江堰市城市发展形态的选择 211 现状形态及存在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5-07-26 [作者简介]邓盛杰,建筑学硕士,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都江堰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 4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