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课(上)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上)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上)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上)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上)

从传统走向现代——早期印象派与新印象派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共分两个部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安排 2-3 课时。

全文共选用 16 幅绘画作品图片,以其代表性人物的代表作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个人风格进行展示 , 帮助学生理解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特征。

2 、本课的基本框架:

3 、课前准备:

( 1 )教师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产生、发展以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人物的经历、艺术个性有全面的认识;

( 2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 3 )关键词:印象派、新印象派、艺术形式与内容、造型本质

关键句:“他只有一双眼睛,可那是多么美妙的眼睛啊”(塞尚对

莫奈的评价)

关键人物:莫奈、马奈、雷诺阿、德加、修拉

4 、教学目标:

(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 2 )能够对不同风格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作品进行鉴赏;

( 3 )通过对印象派绚丽多姿的色彩和富有个性的表现形式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美对创造的热情。

5 、教学重难点:

( 1 )引导学生如何结合作品对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 2 )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和完成辩论赛。

6 、教学用具:有关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绘画作品的图片、部分传统绘画的作品资料、光盘、多媒体

二、教材充实整合:

1 、印象派得到确立认可,很重要的一点还要依赖于当时光学理论的产生作为科学依据;

2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增强对印象画派和后印象画派的理解;可准备几幅国内和本省画家的作品,让学生分析他们在表现方法上吸取了印象画派和后印象画派的那些特点。

三、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把全班分成两个组,分别为第一课时的传统风格组和印象派组,第二课时的印象派组和后印象派组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对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的特点以及优、缺点有较明确认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题

展示米勒《晚钟》、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简单复习上节课欧洲现时主义美术特点,然后在屏幕上同时展示莫奈的《印象日出》和《卢昂教堂系列作品》,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导入新课课题。

2 、阅读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节《印象派的由来》和第二节《印象派主要追求什么》

思考:( 1 )印象派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它和现实主义画家的户外写生有何异同?

( 2 )印象派绘画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板书关键词、句、人物,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引导,围绕印象派强调对光和色的直观感受展开)

3 、辩论

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和具体情况把全班分成两个组:传统风格组、印象派组,每组派选 3-5 名代表进行辩论,其它同学作为各方的支持者,可以为本组出谋划策。教师作为评判员现场控制。操作程序:分组——讨论(记录)——选出代表——辩论

4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小结,对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给以适当点评,同时

5 、为下个课时的辩论作好准备。

(无论是传统的绘画还是印象派绘画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传统的绘画更注重科学和理性,绘画技法严谨,画面内容与形式统一,不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三杰”的作品,还是欧洲现实主义绘画,都在画面的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人和物的造型严谨、写实;而印象派绘画强调对自然光和色的表现,打破了最传统固有色描绘的观点,从此强调画家视觉的直觉性,描绘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瞬间景象。印象派绘画进一步扩大了绘画的表现体材,丰富了绘画表现的形式,同时印象派绘画也存在其局限性。正因为这样,之后又出现了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绘画。这正是我们下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6 、布置学生预习下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1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上节课的辩论中,传统风格指出了印象派绘画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看看后印象派是怎样对印象派绘画进行改造和完善。

2 、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思考:

( 1 )后印象派反对印象派的哪些观点,继承了哪些观点?

( 2 )如何理解塞尚说莫奈“他只有一双眼睛,可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啊”这句话的意思?

(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 、把全班分成两个组:印象派组和后印象派组,选出代表进行辩论。

4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小结。

5 、两轮辩论赛后,教师展示几幅国内画家的作品,让同学们分析这些作品吸取了印象画派的哪些表现方法?

6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

五、作业要求(可根据课堂时间调整)

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评论(可以写感想或对作品的鉴赏)

6 、教学评价

1 、能够理解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基本特点(合格)

2 、能结合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特点,对不同风格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进行独立鉴赏。(良好)

3 、能够系统完整地掌握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产生、发展、演变关系,并能结合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优秀)

从传统走向现代

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 作者:裴娣娜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9/24/2005 我国教学论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转换研究主题和方法,以促进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为构建跨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寻求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武器,这是我们面临世纪之交时所应进行的基本思考。 基于对教学论发展历程的反思,我认为中国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以下三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现代特征。 一、理论基础由传统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转换 目前我国教学论学科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在50年代学习前苏联教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强调教师对教学进程的调控,强调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形式。尽管这一理论体系是以往教学实践发展的总结,反映一定时期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但从严格意义上分析,其理论基础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传统教学论的基本特征。教学论学科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是知识论,在教学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问题。 传统教学论是以知识化为基础,将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考察和研究发生在个体自身内部观念世界中的内隐封闭过程,纯认知过程,考察和研究已经完成了的认识——知识。在唯理智主义思潮影响下,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是撇开了认识活动的主体,从纯理智活动范围内考察认识问题。而旧的知识观,又只承认既定的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看成是静止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中,教学过程被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授——受”过程,而且局限于学生个体的知识传授过程,仅作为一个认知过程,作为一个物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严格规定的教学程序,讲授作为知识信息仓库的教材,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及程序。与此相关,传统教学论研究所关注的是单位时间内所规定教材讲授任务的完成,并不研究在多方面因素制约影响下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而且也忽视了基于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上学生认识发展内在机制及外在影响因素的探讨。随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

《传统文化》第七课时教案

七(上)语文教案备课时间:第七周上课教师:张雪莹课型:新授编号:7 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忠信为宝》 【教学目标】1、理解“忠信为宝”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信为宝”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信为宝”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忠信为宝”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践行正道,是每一个忠于正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可见一个人要践行正道,首先就要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践行正道,还需要有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要有“九思”。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往往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观照,从而保证自己在正道上不偏移的。 践行正道,不仅仅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格,更是一种匡正天下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它是教人品行忠信。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提拔正直之人才,让他引领社会走向正道。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践行正道之人,让我们学习他们正直不屈的人格、忠信笃实的品性,使中华之“正道”在你我身上发扬光大。 二、新课教学: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注释:①蛮貊(mò):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翻译:子张问如何处世。孔子说:“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野蛮的国度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语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侯思考是否看得明断,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得清楚,思考表情是否温和,思考举止容貌是否端庄,思考言语是否忠实,思考做事是否严肃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向人请教,思考生气时会存在什么后患,看见能取得的事物,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得到。” 三、思考讨论: 1.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虽貊之邦行矣”,可见践行正道首先要从自己的言行开始,想一想,为什么做人忠实讲信用、行为踏实就能通行千里?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可见要做到践行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君子这“九思”当中,哪一思的内容最难做到,它和践行正道有什么关系?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也称为印象主义绘画与后印象主义绘画)。印象派绘画提倡户外写生,真实地描绘外光下景物的光色变化,改革了油画技法对西方油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印象派绘画的光源色、条件色、补色关系对古典油画表现物象固有色来说是科学的进步,这一点在讲课中,务必使学生们明白。根据教材内容讲清印象派的由来与印象派绘画的表现手法之间的不同,不要从字面意思上去曲解印象派。 后印象派的出现是印象派的进步。印象派绘画提倡户外写生真实地描绘外光下景物的光色变化,但它追求的是外光下色彩的瞬间变化,画起来很被动。而后印象派绘画则主要表现的是画家对物象色彩的主观感受,不受外光下物象色彩瞬间变化的制约,所以说后印象派绘画是对印象派绘画的进步。后印象派绘画还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后印象派绘画为西方绘画走向现代开启了大门。在印象派绘画和后印象派绘画中莫奈、塞尚、高更、凡·高是代表画家必须作重点介绍。 课业类别:鉴赏与评述 课时: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完本课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印象派绘画使欧洲走出传统,后印象派绘画则开启了欧洲现代绘画的大门。 2、让学生明白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本质。 3、重点了解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的代表画家莫奈、塞尚、高更、凡·高。 教学重点: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分析、讨论、评述。 教学难点: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绘画在绘画发展中的历史性贡献(印象派绘画改变了对物象固有色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的表现了物象的光色变化。后印象派绘画则用色彩表现了自己对物象的主观感受。)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讨论法、交流对话法。 教学过程:

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

家庭: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全球家庭的变动 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最普遍的社会制度在相应的社会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家庭的状况、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家庭的安危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变迁必然影响家庭,家庭的变化同样影响社会。家庭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从血缘家庭到普那路亚家庭,再到对偶家庭,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家庭。从此,家庭进入了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可以说,直至20世纪50年代家庭变动还是比较缓和的。 尽管"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对而言,两者不可截然分开,要准确地划分 "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件困难的事,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和描述出一些传统意义上家庭的特征。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家庭的意义和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人类的共同的组织形态,遵循着共同的发展规律,传统家庭表现出许多类似的现象。一般说来,传统家庭是自供自足的经济单位。家庭往往是几代同堂,家庭人口众多。家庭既是生产单位、生育单位(繁衍后代)、生活单位,又是教育单位、分配单位。它承担着生产、分配、生活、教育甚至医疗等功能。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父权为中心,妻子和儿女对丈夫、父亲的依附性较强。但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相互依存必然产生感情上的依恋,家庭一般是和睦的,结构比较稳定,有较强的聚合力。从维系家庭的思想体系来看,主要靠严格的道德规范、宗教戒律和"家本位"思想;从婚姻基础看,主要是家庭需要、物质上的依赖、父母的意志、双方的经济条件和宗教信仰,不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关系基本上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和人生责任。人们社交少,人际关系单纯,外遇情况不多,夫妻双方一般能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只要妻子能生儿育女、俗守妇道、胜任家务,丈夫较少提出离婚。而女人无论在社会上或家庭中都处于没有权利的地位,出嫁后成为丈夫家的附属成员,不论家庭生活多么不称心,也很少会提出离婚。总而言之,传统家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然而,近代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随着科学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试讲人:刘燕 一、教学理念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因此在文化的讲授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是在接着上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后,接着叙述中华文化的另一特征。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试讲时间为10分钟,所以基本只能讲完这一目题中的文学艺术。 三、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上的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识记文学艺术作用和特点; ②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能力:结合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独树一帜。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 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文化赤字现象。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的特点 难点: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的特点 六、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展示 八、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FLASH 动画《中国文化宣传片》,将学生分组(1、2排为第一组,3、4排为第二组,依次类推),请同学看完视频以后找出其中的中国元素进行每组接龙游戏。 其中的中国元素:贾宝玉、毛笔字、算盘、大熊猫、象棋、太极八卦图、松树、毛笔、中华砚、脸谱、中国结、三国演义、莲花、茶、《西游记》……师:短短的两分钟视频中就包含了如此多的中国元素,可见我们的中华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的太极八卦图是属于哲学内容,中国人赋予了松树和莲花的道德内容,除了哲学和道德,中华文化还包括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由此我们便可窥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书上66页的内容。 进行新课: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一)文学艺术 1、文学艺术的作用 展示吴承恩《西游记》的图片: 师:视频最后是一只猴子去取定海神针,这出自哪部小说呢?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效应(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通过对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的讲解来确立印象派作为反传统的新画派成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的重要历史地位。 ②了解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 ③初步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的发展趋势。 2.内容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将本课分成“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印象派主要画家及作品“、“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印象派效应”四部分。通过对印象派画家的艰辛历程的讲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作为一个反传统的新画派其发展的艰难及在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着重讲清印象派绘画反传统的主要特征,以利于讲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 二、教学过程 各位老师好,我这节课的题目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效应》 前言 众所周知,西方传统绘画强调客观的再现,而现代绘画注重主观的表现。印象派作为反传统的新画派,在面对传当时的统与社会的压力时,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毅力。印象主义的胜利是艺术史上从传统到现代的的一个转折,它传递了一种新的自然观念,在审美语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使艺术革新论在艺术史上不断上演。 哪么今天我来深入地了解一下印象派,首先就是印象派的产生。 1.印象派的产生 思想在改变人的观念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从18世纪开始,康德肢解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首先将美的重心转移到了形式上。19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很含蓄的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尼采则在形式表达的动力上予以论述,他认为理性的发达抑制了本能和主观意志。这些思潮观念成了现代主义发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以至后来成为主流观念遍及世界上各个角落。于是,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最后登场的是印象主义。然而,印象主义的出现却遭到史无前例的争议与非难。 1874年一些志同道合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团体——“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他们抛开了屡次落选的官方沙龙打算单独策划一个展览。画展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这是历史性的时刻,就在这个展览上这个团体被称为“印象派”。在此后,从1874年至1886年十年间,印象派群体顶住了社会的压力,先后举办了八次印象派画展。 那么,为什么印象主义会遭到如此强烈的争议与非难呢? 2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 实际上印象派画家只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的探索,改变了过去艺术家的一些表现习惯。 一展示现实生活关注作品的表现形式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单选题 1.以下名言诗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契合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盘古开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这体现中国人民具有() ①伟大创造精神②伟大奋斗精神③伟大团结精神④伟大梦想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内迁西安,投入到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62年来,交大克服重重困难在西北建立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铸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 ①是交大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④是推动交大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是因为() ①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③教育在人类文化的创新上产生巨大影响④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五十多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②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能够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和运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包括() ①长征精神②大庆精神③抗洪精神④延安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7.下列古诗句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②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③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④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年做一件事,只 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保持不变,激励亿万中华儿女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高二政治下册文化生活第七课课时复习训练题(有答案)

高二政治下册文化生活第七课课时复习训练题(有答案) 文化生活第七课检测题一、选择题 1.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水》写到,清水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D.③ 2.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表示,如果大连承办2009年中国航海日庆祝大会这一盛会,将把中国航海日办成航海、海洋、造船、渔业、海防等涉海行业共同的节日,办成宣传普及海洋航海知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全民族文化盛会,推动我国航海和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物质基础④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灾情就是命令”,一声令下,十万子弟兵从四面八方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到灾区,立即奔赴第一线。汶川大地震后,最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以坚强不屈的品格谱写了一曲曲壮歌。这一精神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 A.团结统一精神 B.爱好和平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4.2008年7月1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天水第三届女娲文化论坛在秦安秦融宾馆召开。女娲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其所代表的创造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和合精神,也激励和感染着一代代娲皇子孙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下列能反映这一名言的是()①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②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⑤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 5.2008年7月19日,由两岸青

高中美术鉴赏《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 印象派》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 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 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 的由来?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 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 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 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 的星期日下午》。 分析: 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 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 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 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引导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 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 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

传统文化第七课循礼修身备课

第7课《循礼修身》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篇原典文章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明礼达仁精神。 教学重点: 1、诵读文本 2、理解“克己复礼”“恻隐之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读原典(一)《论语·颜渊》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

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6、解读 仁:在学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这种人生正途又与择善固执有关。孔子的回答正是指点个别学生如何择善,因而没有标准答案。 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不能分两段说,而是一气呵成,否则己与礼互相对立,难免沦于性恶之说或以礼为外加于人的观点。这句话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在此化解与无形,使“仁”字“从人从二”的通感意义充分实现,然后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为仁由己:克己与由己并观,更显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至于复礼,则扣紧以下四目而言,因为所谓实践礼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犹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风顺。(二)《论语·泰伯》 1、老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 3、展示读 4、学生齐读 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解说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教法分析: 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故事激趣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启发谈话法,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法,情境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问题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 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学准备: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师生相互问候。复习并导入课题 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速了生活节奏,必然会反映到视觉艺术领域。回顾 上节课所学习的欧洲3个美术流派,并由安格尔的作 品《浴女》引出一段视频《刘海粟——人体风波》,老 师利用多媒体补充了一些知识讲解,在新文化运动中 提出进行美术革命的的要求,进而导出课题《从传统到现代》。 那么美术是怎样从传统到现代的呢?刘海粟作品欣赏 学生看后很惊奇,展开了思考, 与此同时,采用人体模特教学 正是“西画东渐”现象的一种体 现,什么是西画?有哪些留洋的 画家? 讨论回答。 师(小结):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 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2008-10-26 13:03:48 作者:省中学艺术学科旭来源:网络文字大小:【大】【中】【小】[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欣赏印象派绘画的同时,初步感受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魅力,了解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2. 欣赏体会印象派中的三种不同倾向的风格,得出各自的艺术追求。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西方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区分印象派绘画与传统绘画,区分三种倾向印象派绘画。 2. 感受了解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师: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一个精彩的舞蹈节目至今令人难忘,那就是——? 生:《千手观音》(异口同声) 师:看来《千手观音》真的有很大的魅力啊!那好!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 (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舞蹈片断) 师:同学们都沉醉于优美的舞蹈中了,不过有件事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演员上台的时候穿的是什么颜色的服装? 生:黄色的、金色的。 师:那么为什么在舞蹈的过程中服装的颜色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呢? 生:因为舞台灯光的关系。 师:对了。物体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物体原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那么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物象的固有色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一位画家画的草垛系列组画。(播放幻灯片,配乐《月光曲》) 师:从刚才的欣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郭艳:黄色的草垛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光线的照射下颜色发生了变化!

第三十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第三十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它的转型呢? 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西方学者,非常强调西方文化“冲击”的作用,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部缺乏活力的惰性体系,它长期停滞不前,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作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这个理论模式通常称作“冲击——反应”论。如果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转型的原因,那么这个理论模式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容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冲击——反应”理论正是肯定了这个事实,肯定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在促成中国和其他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但是,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它只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消极阻碍作用,而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它不能全面正确地解释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和动因。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富有活力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 一、经世思想 经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时就提倡一种积极用世的精神,后世儒家继承了这种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的座右铭,“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经世精神也有强弱显隐的不同。以清代为例,清朝初年学风朴实,富于经世精神;中期,乾隆、嘉庆时,由于统治阶级严厉箝制言论,知识分子只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故纸堆中,致使经世精神隐而不彰;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已经衰落,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社会问题丛生,于是经世思想再次抬头,渐渐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著名学者包世臣、龚自珍、魏源,封疆大吏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都是讲究经世学问的。他们致力于研究农政、刑名、河工、漕运、盐法、战守、货币等实学。稍晚一些,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都讲究经世之学。在经世思想的支配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曾国藩提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对于魏源、曾国藩等人来说,把研究中国的实学扩及到研究西方的实学,乃是一个自然的逻辑结论。 二、变易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八课教案

第二单元源远流长的儒家精髓 第七课言而有信 教学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示,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对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气愤。 3、为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教学重点: 1、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2、指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量力而言,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自身办不到的事情。 3、实践自身的许诺时,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 教学难点: 1、守信无小事,好品质的形成是从一件件小事的落实开始的。 2、在实践自身的诺言,坚持言而有信这个信念时,一定会遇到困难,要引导同学认识到:守信也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的付出是一次良好品质形成的考验,是值得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毒奶粉事件 京华火腿做假事件 …… 让同学感受致深,知道不守信的严重后果和下场,接着出示图片(大多数人还是守信的,所以世界还是美好的) 二、内容讲解 (一)《论语》与“信” 《论语》非常重视“信”。孔子及其弟子提倡在个修养要“主忠信”,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从而成“仁”;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在政治上要“敬事而信” (二)信的发展 诚信,内诚于心,个信于人。《论语》中并无对“诚”的记载,而是以“忠”代替了“诚”,因此孔子讲“主忠信”。 到孟子时讲“诚”,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说,“诚”是上天运行之道,“诚信”是做人之道。 (三)阅读故事,感悟诚信。体会“信”与治国 对比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 三、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上)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上) 从传统走向现代——早期印象派与新印象派 一、教材分析 1 、本课共分两个部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安排 2-3 课时。 全文共选用 16 幅绘画作品图片,以其代表性人物的代表作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个人风格进行展示 , 帮助学生理解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特征。 2 、本课的基本框架: 3 、课前准备: ( 1 )教师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产生、发展以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人物的经历、艺术个性有全面的认识; ( 2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 3 )关键词:印象派、新印象派、艺术形式与内容、造型本质 关键句:“他只有一双眼睛,可那是多么美妙的眼睛啊”(塞尚对 莫奈的评价) 关键人物:莫奈、马奈、雷诺阿、德加、修拉 4 、教学目标: (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 ( 2 )能够对不同风格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作品进行鉴赏; ( 3 )通过对印象派绚丽多姿的色彩和富有个性的表现形式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美对创造的热情。 5 、教学重难点: ( 1 )引导学生如何结合作品对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 2 )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和完成辩论赛。 6 、教学用具:有关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绘画作品的图片、部分传统绘画的作品资料、光盘、多媒体

二、教材充实整合: 1 、印象派得到确立认可,很重要的一点还要依赖于当时光学理论的产生作为科学依据; 2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增强对印象画派和后印象画派的理解;可准备几幅国内和本省画家的作品,让学生分析他们在表现方法上吸取了印象画派和后印象画派的那些特点。 三、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把全班分成两个组,分别为第一课时的传统风格组和印象派组,第二课时的印象派组和后印象派组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对印象派绘画、后印象派的特点以及优、缺点有较明确认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题 展示米勒《晚钟》、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简单复习上节课欧洲现时主义美术特点,然后在屏幕上同时展示莫奈的《印象日出》和《卢昂教堂系列作品》,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导入新课课题。 2 、阅读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节《印象派的由来》和第二节《印象派主要追求什么》 思考:( 1 )印象派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它和现实主义画家的户外写生有何异同? ( 2 )印象派绘画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板书关键词、句、人物,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引导,围绕印象派强调对光和色的直观感受展开) 3 、辩论 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和具体情况把全班分成两个组:传统风格组、印象派组,每组派选 3-5 名代表进行辩论,其它同学作为各方的支持者,可以为本组出谋划策。教师作为评判员现场控制。操作程序:分组——讨论(记录)——选出代表——辩论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七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七课正心诚意 教学目标:1、理解“正心诚意”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正心诚意”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正心诚意”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正心诚意”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道”也是人性。按照朱熹的理解,“诚”是“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人应该做到真实无妄,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才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善良的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善良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的天性;这样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只有真诚相待,オ会获得別人的真心和友谊,オ能让人与人的关系真实而亲近。 二、新课教学 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荷子?不荀》语译:君子修养身心,量好的方法就是真诚。 2、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注释:①形:表现,显露。 语译:这就是如果内心真诚,则会流露于外表,因此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 3、意欲温清,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清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 〔明〕王守仁《传习录》注释:①慊:满足。 语译:想要父母冬暖夏凉,想好好奉养父母,这都是意,但不可把它叫作诚意。必须是真正把让父母冬暖夏凉、好好奉养父母的心意实现了,务必使自我满意而不欺骗自己,然后才叫作诚意。 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明】王守仁《传习录》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 现代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材分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主要讲述中西方美术的“现代化”问题,了解东西文化的碰撞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学会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绘画作品。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于美术学科存有纯娱乐心理,对美术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技能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教学的难度设计上不宜太大,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逐步渗透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20世纪绘画在传统绘画基础上所发生的变化。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个案分析《愚公移山》,了解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和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及观念,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富春山居图与情感体验吴冠中的形式画法,了解画面记录的时代变迁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画有一定的接触,在前面的课上也欣赏了一些古代中国画,本课主要是抓住“现代”二字感受现代中国画的变革,高一的学生还缺少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对现代中国画在变革中表现出的新的创作方法,绘画语言等缺少理解分析的能力,所以在理解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画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中从观念到表现手法、表现内容发生的具体的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时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通过古代与现代作品的比较分析,让学生直观的感悟到现代中国画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及新的绘画语言的运用。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欣赏?评述 1课时 马小静 教材在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分三个专题分别介绍“印象派名称的由 来”“印象 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是以这三个部分为主 线,贯穿每个流派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系统学习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相关内容。 ,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注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注重主观表现的。 2、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品 3、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能加以辨析。 ,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比较法辨析各绘画流派的风格特征 2、学习把美术流派放在历史背景中去分析理解美术与历史的关系,更深刻解析美 术作品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变革的精神 2、学习印象派逆流而上、绝路逢生的创业精神

a) 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 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b) 能够理解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末 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老师:好的,讨论到此结束,我们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一下小组意见。 学生:印象派画家的画颜色更鲜艳…… 学生:印象派画家画的人没有传统画家画的像…… …… 大家总结的非常好,但是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19世纪中期欧洲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但是到了19世纪末就180?大转弯转变到了印象派,是什么让它转变的如此迅速呢? 想知道吗?好的,我们下面就来学习一下印象派的由来 印象派的产生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第一,照相机的发明,照相机的发明达到了写实 的极限,是对传统绘画的绝对挑战;第二,浮士绘传入欧洲,浮士绘的传入欧洲后,它艳丽 的色彩主观的表现手法在在一定程度了引领了欧洲。艺术家的向现代绘画转变。下面我们来 详细探讨一下印象派的由来。 首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印象派之前,欧洲的传统艺术作品有什么特点。欧洲艺术从产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2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 ②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表现。 ③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能加以分辨。 2.内容结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针对有些美术史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不确切解释,特地将本课分成“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三部分,先着重讲清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征,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后印象派实际上是反对印象派的主要美术主张和艺术追求的。另外,本课也设有“相关链接”,使学生了解其他一些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及其作品。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印象派又称“印象主义”。这个名词,原是巴黎一家报刊的记者杜撰出来的,因为他对1874年4月在巴黎市中心卡普辛大道35号举行独立画展的一批青年画家的作品十分不满,便从其中莫奈的一幅标题《印象·日出》杜撰出“印象派”这个名词。当时这批对保守的学院派绘画强烈不满、迫切要求创新的青年画家,觉得“印象派”这个名词正好标明他们的艺术是与众不同的,便采用了这个名称。其画派从1874年至1886年,先后举办了八次画展。

印象派绘画的产生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一画派的作品,多取材于画家亲身感受的自然风景和现实生活。他们强调要描绘视觉的真实印象,特别是大自然的光色变化。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在室外对景写生而成,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画家在画室作画的传统习惯。为了更好地描绘物象在阳光下的真实而微妙的光色变化。他们在油画技法上改进了某些色彩单调的传统画法,而采用一种符合光学原理的“色彩并列法”,即将原来应当调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列起来,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色彩的明度,使色彩显得更加灿烂。他们的艺术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物体的色彩并不是“固有的”,它受着光线和环境的影响,这就是色彩应用中的“条件色”的基本原理。但是,印象主义绘画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分强调视觉的直观性,以致将光和色作为绘画表现的主要目的,表现出一种重艺术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倾向,这对后来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印象派绘画也可以说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开端。 后印象派又称后印象主义,过去曾误译为“后期印象主义”。这是英国美术批评家对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新的艺术倾向的称呼。它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画家塞尚和高更,以及荷兰画家凡·高。这三位画家与印象主义画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塞尚还参加过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但是,他们共同的艺术倾向是反印象派的。印象画派是以光线来客观地再现自然;而后印象派画家追求的则是他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的探索。正由于这样,所以,这三位画家又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他们的这种创作倾向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真正的开端。故有人将塞尚称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之父”。 2.美术作品 莫奈《印象·日出》(油画,48×63厘米,1872年作,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莫奈(1840年—1926年),他是最典型的印象派画家,而且是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之一,人称“印象派之父”。他蔑视各种陈规旧习,重视对现实的观察研究,追求表现瞬间的视觉印象,根据画家的视觉感受作画。为此,他经常到各地旅行写生,观察大自然景色的变化,捕捉阳光、空气在物体上的微妙变化。他的一生精力主要用在外光的探索上。他描绘不同时间阳光照射下景物所反映的色泽,使画家对色彩的观察理解大大地深入了一步。在彩色照相尚未发明之前,像莫奈这样对自然色调的如此观察入微是很令人叹服的。 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既与“印象主义”这一名称的由来直接相关,又是体现印象主义绘画特色的代表作。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尔港口的一幅风景画。画面上一片朦胧的水上风光,云雾中涌出一轮光彩夺目的红日。这一作品的画法与传统的画法相比,是近乎速写式的,甚至显得有些草率,但是,它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准确地描绘了莫奈对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印象。而印象主义画派所追求的正是要准确地捕捉这种瞬间的光色变化。然而,西方人长期看惯了传统的画法精细的油画,乍一看这种粗放的近乎速写式的油画,自然要感到吃惊和很不理解。所以,有的人就挖苦和嘲讽这些作品,并且借用莫奈这幅作品的题目,称这些作品为印象主义绘画。 马奈《费里—贝舍尔酒吧间》(画布油画,96×130厘米,1881年—1882年作,伦敦拓得美术研究所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