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三段五环节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三段五环节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三段五环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四年级数学中的三段五环节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内容:

1.三段五环节的定义和概念。

2.三段五环节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解决与三段五环节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具,如数字卡片、计算器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引入三段五环节的概念,比如描述一个人上下楼梯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楼梯有几段,每段有几个台阶。

探究:

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由数字卡片组成的三段五环节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每一段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模型中总结出三段五环节的规律,并向学生解释规律的含义和作用。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数字卡片自行组合出不同的三段五环节,并记录下每一段的数字规律。

讲解与练习:

1.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详细讲解三段五环节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包括相邻两段之间的关系、总台阶数的计算等。

2.教师给学生出示几个具体的三段五环节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拓展与巩固:)

1.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老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与三段五环节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

2.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善于观察、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提出问题或意见。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后完成一些三段五环节的计算题目,并写一份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

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问题解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逻辑。

3.作业评定: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计算的准确性和文字表达的清晰程度。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节《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万以上的数,并学习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灵活运用万和亿的单位,准确地表示万以上的数。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a. 理解万和亿的单位概念,能够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 b. 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 c.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万和亿的单位表示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b.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 教学重点: a. 万和亿的单位概念; b.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a. 学生理解万和亿的单位概念; b. 学生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千以内的数,对数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回顾千以内的数,并提问:千以内的数最大是多少?有没有更大的数? -学生回答:千以内的数最大是9999,没有更大的数。 2. 出示一些大于千的数,例如:10000、100000000,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现象》教案 一、教材分析: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涵盖了有关不确定现象的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认识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并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如天气、抽奖、掷骰子等。 -掌握描述不确定现象的常用词汇,如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 -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如频数、频率等。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确定现象,如天气变化、抽奖结果等。 -能够使用常用词汇描述不确定现象的可能性。 -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记录频数、计算频率等。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不确定现象的概念。 -掌握描述不确定现象的常用词汇。 -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引导学生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不确定现象的概念和统计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知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不确定现象的知识。首先,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觉得明天的天气会是晴天还是雨天呢?请举手表达你们的观点。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非常好!你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一个不确定现象。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明天的天气,因为天气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不确定现象的知识。 第二环节:概念解释 教师:不确定现象是指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或确定结果的事物或事件。除了天气,还有其他许多不确定现象,比如抽奖、掷骰子等。请你们举出一些你们知道的不确定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教师:非常好!我们已经列举了一些不确定现象。现在,我来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小明要参加一个抽奖活动,他有可能中奖,也有可能不中奖。这就是一个不确定现象。 第三环节:词汇学习 教师:当我们描述不确定现象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词汇来表达可能性。请看黑板上的词汇表,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描述不确定现象。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词汇表,逐个解释) 教师:现在,我来给你们举一个例子:小明明天要去游乐园玩,但天气预报说有可能下雨。那么,小明明天去游乐园的可能性大吗? 学生:不大。 教师:非常好!小明明天去游乐园的可能性较小。你们还可以自己创造一些例子,用这些词汇来描述不确定现象。

三段五步式教学模式

三段五步式教学模式 我们科学组在学校“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课例的研究,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流程,将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细化和分解。建构了“三段五步式”教学模式。 科学“三段五步式”教学模式:(片子) (李洋)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多种方法提出问题,比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我们就使用了亲历观察的方法,这是教材中的情境,(幻灯片)教材中的情境指向单一,让学生很容易想到只有液体不同才能导致马铃薯的沉浮不同。课前我们组的老师分析了学情并根据我校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幻灯片)。情境改变后,指向了更多的研究内容,学生除了猜测液体的不同,还会猜到液体量的多少,容器的大小都可能导致马铃薯的沉浮不同,这样会引发孩子更多的思考。 除了利用亲历实验的方法提问,学生还可以在动手实验中主动提问,比如在《光和影》一课。教师在上课伊始就为学生提供了木块、手电、白纸这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就能自主的研究出影子的形成条件——光源、遮挡物、屏。而且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影子的大小在不断的变化。进而主动提出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因为学生有了动手实验的过程,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并根据在实验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合理的猜测。 (史锐)猜测设计:正像李洋老师所说,有了可研究问题后,就要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猜测和设计。 首先要让学生依据事实进行大胆猜测,如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中,让孩子进行猜想:地球、太阳如何运动,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在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与地球自转有关,课下我们进行反思时分析,这个回答看似是猜测,其实是学生把现成的结论拿来,并没有动脑过程,通过校本研修,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段、直线和射线》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线段、直线和射线》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三单元,主要介绍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及其特点。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定义和区别,并能够正确使用相关术语描述和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定义。 -能够正确使用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术语进行描述和表示。 -能够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定义。 -能够正确使用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术语进行描述和表示。教学难点: -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和应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点的概念,并且对直线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于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定义和区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示例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这些概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回顾点的概念,并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知道如何连接两个点吗?有哪些方法可以连接它们?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使用直线、线段和射线来连接两个点的方法。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教师出示一张包含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第二环节:线段的定义和特点

1. 准备一些小棍或线段模型,向学生展示,并请学生观察。 -教师可以拿出两个不同长度的小棍,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描述线段的特点: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由这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组成的。 -教师可以指着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线段的特点。 3. 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并解释原因。 -例如,教师可以画出一个线段AB,并问学生:这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为什么? -学生可以回答:这是线段,因为它有两个端点A和B,并且只包含A和B之间的部分。 第三环节:直线的定义和特点 1. 继续使用线段模型,将线段两端延长,形成直线。 -教师可以将线段模型的两端用直尺或纸条延长,让学生观察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直线的特点:直线上的任意两点都可以连成一条线段,且直线没有端点。 -教师可以指着直线上的两个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直线的特点。 3. 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

三段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案

三段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案 三段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案 1. 引言: 在教学中,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三段五环节教 学设计方案则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其简洁、清晰的结构能够 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本文将为您介绍三段五环节 教学设计方案的详细内容和编写方法,并分享我对这一教学设计模式 的理解和观点。 2. 内容: 三段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案,顾名思义,是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主要段落,并在每个段落中包含五个环节。这个教学设计模式适用于各个学 科和年级的教学,并且具有通用的编写模板,有助于教师系统地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段: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教学的开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采用故事、问题、图片等多种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并渗透教学内容的展开。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并问他们如何计

算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出距离单位的引入。 第二段:知识体验环节 知识体验环节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感受并理解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化学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以便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第三段:巩固拓展环节 巩固拓展环节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延伸的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拓展思维。在这个阶段中,可以通过练习、讨论、扩展阅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跟读经典诗歌,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总结与观点: 三段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案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简洁明了的结构,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出有序、高效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针对不同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该教学设计模式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计算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计 算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计算器》1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2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和准确,体验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 3、经历用计算器探究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中央电视台节目《机智过人》的图片。 师:节目中有最强人类代表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彩而有趣的“人机大战”,人们都在谈论到底是机器人厉害?还是人类厉害呢?你怎么看?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机器人和人类各有优势,咱们要想办法用好人工智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发挥一下人脑的优势,使用好计算器以为我们服务。板将课题,用计算器计算[设计意图]创设了电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机大战”的情境,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发学生想要操控机器为学习服务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确使用计算器 一、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结构 出示计算器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人们使用过计算器? 师:请拿出计算器仔细观察,计算器上有些什么?关于计算器上的各种键,都是派什么用处的?你们知道吗?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计算器的构造:显示器、数字键、符号建、开关机键等。

探究小学数学课前延伸在三段五环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小学数学课前延伸在三段五环节教 学中的应用 摘要:教育的生命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 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三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可 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交流能力,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首先通过介绍“三段五环节”中课 前延伸对学生的影响,而后探究怎样有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前延伸的,最后通 过“三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更加的轻松愉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延伸;三段五环节 引言:在国家的教育改革下,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变为学习的主要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段五环节”中的“三段”指的是课 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五环节”指的是情景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训练。要有效地运用“三段五环节”在小学数学课前延伸的 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一.课前延伸对学生的影响 在上课之前,教师会就一些问题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比如什么时间预习,需要预习什么的内容,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什么方式、方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得到的答案,教师可 以明确地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框架,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样就可以 方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 师所讲的内容,也更容易接受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预习, 结合教师总结的重点和难点,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预习 情况着重听讲重难点以及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可以知道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是

“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促进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促进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摘要:“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经典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中占 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另一方面,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符 号和语言的一般总结。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正确教授代数部分的内 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还未对概念教学建立清 晰的认识,并以“注入式”的思想为主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数与代数”相 关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以至于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对“三段五 环节”教学模式促进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深度学习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三段五环节”;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策略 引言 在义务初等教育中,代数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几何、概率统计和综合 实践等数学课程方面与代数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因此,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可以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了加强小学生代数知识 点的应用,他们必须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否则,小学生只能学习这些知识的皮毛,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在教学方面,积极执行教学大纲和集中精力 优化教学大纲至关重要。 一、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结构 作为创造性教学模式,三步五步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三 步五步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主要指问题线、教学线和学习线。教学模式的主体是 学习线,核心是问题线。只有充分发挥问题线的作用和价值,才能保证有效实施 教学线。学校必须以问题线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确保他们通过问题掌握 学习过程的实质,做到关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体课堂教学活动比较复杂,每 项课堂教学活动都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五种不同的联系,因此新的学校模式被称

实施“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实行“三步五环节教课模式” -- 建立优良高效数学讲堂

实行“三步五环节教课模式”建立优良高效数学讲堂 高一数学组组杨田华 一、实行“三步五环节教课模式”改革讲堂 教课模式的背景 传统的数学教课模式是以教师、讲堂、书籍 为中心的,讲堂教课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即复习新课-解说新课-练习稳固。讲堂教课 中存在一些亟待改良的问题。如: 1、平淡无奇多,创建情境少。教课导入无 悬念,无迷惑,无问题,无情境,简单直接, 极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新旧知识连接与 铺垫,不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念。 2

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的解说充满讲堂,老师以“讲”得好为最大知足,极少关注学生的感觉、体验和需求,忽略了学生思虑的过程、说的过程和写的过程,多是依赖课后的增强训练和重复演练来加以稳固,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任意发问多,激发思想少。教师在讲堂教课中固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常常以预设的教课识题把学生归入自己预先搭好的教课框架。师生共同研究的问题特别简单,要么是事实性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就能够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或许“不是”往返答,几乎没 3

有激发学生思想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密度和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4、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在讲堂教课的追求上关注形式互动,追求表面上的讲堂活跃,氛围热情,而忽略活动的效益和实时反应改正,不关注教课目的的落实,更不可以将教课目的“落实”究竟。 5、重复作业多,分层部署少。因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易认知特色认识和研究得不够深入全面,作业设计不科学,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固练习和齐整划一的作业多,启迪学生思虑、发展学生思想、培育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少。 4

“思维碰撞”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宜君县棋盘镇中心小学 “思维碰撞”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和学习设计) 精彩主持下的精彩主讲(先学会并完成课堂设计) 1、认定目标----让学习从发现开始 老师提前一天要求主持人到办公室合计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重点、难点。),确定好后,主持人就可以围绕目标展开自己的学习了。 2、寻找路径-----让学习策略多样化 带着任务收集资料,合作研究。寻找路径要求老师和学生共同以初学者的姿态参与学习,在读书、预习的基础上,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各自设计自己的上课方案。为了上好课,两名主持人可以提前半天,将课堂上的分工告知相关学生。 每天上课以前,主持人要与老师有一个两三分钟的沟通,有效地整合共同准备的上课资源。 3、检查结果----让学习具有有效性 此环节是对学生预习的引领,也是对课堂流程与结果的预设。引领是为了学会学习,预设是为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此环节要求师生有计划地安排和预设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时间、每一块空间和每一项可以利用的资源。 4、拓展延伸----让学习可持续发展

此环节就是要拓宽学习的道路,使成功学习的经验有所巩固,有所推广,是对师生再学习、再发现、再筛选的一种引领。 二、学生预习(载体:导学单) 老师分发《导学单》,让学生明确预习学习目标和应完成的任务、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标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等。这不是放任学生自由预习,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同时课前小组长要组织学生互相检查、批阅《导学单》上的预习内容,并上交科任老师检查,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分析: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内容,学生课堂学习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中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培养目标: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注意的问题:本环节应做到:(1)明确预习的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做什么;(2)明确预习学习方法,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怎么做。 课中(精彩主持”下的“精彩主讲”课堂流程) 第一环节:预习检测(2分钟) 此环节老师主要围绕《导学单》上的预习内容检测5号学生的预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和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小数的意义”问题。 2、内容分析:教材选用测量黑板、课桌,一方面这两种事物都是教室里学生非常熟悉的,另一方面学生在测量之后除了能够体会小数的产生于实际需要以外,还可以将测量结果作为一般的常识来掌握。考虑到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熟悉,教材仍选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的实质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材通过分米(厘米、毫米)改写成米数,三个层次共同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教材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角度说明小数的含义,最后教材说明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学生自己填出。 3、学情分析:小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在操作中要重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特点,我们在制定本课教学环节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大数知多少__万以上数的认识第1_3课时信息窗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信息窗一教案 教材、教法分析 《万以上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对自然数认识的最后一个阶段。以往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孩子对于大数的读法不够熟练准确,对大数的写法错漏百出。主要是学生对大数的意义缺少深入的理解,对大数的读法和写法缺少足够的认识。经过我们教研组的集体研讨,教学中可借助方块模型和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较大计数单位,通过数位顺序表,将自然数中所有计数单位系统得整理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自然数知识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借助计数器理解数的意义、学习读数,使学生将读数与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窗一主要分两段编排:第一段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学习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第二段结合实例,教学万以上数的读法。 针对这两段内容,设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②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数位、数级,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③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能正确地读出万以上的数。 2、过程与方法: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积极探索,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合作成功的乐趣体验。教学重难点: 1、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加法运算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加法运算律》这一单元的第二节课,属于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加法运算律,帮助学生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 2. 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和运用。 3. 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不够熟悉。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记忆困难或理解困难的情况。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

法和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老师出示一些加法算式,如:2 + 4、5 + 3、6 + 1,让学生回顾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进行加法运算时,数字的顺序是否会改变结果?为什么? 第二环节:引入交换律 1. 老师出示一个例子:3 + 5 = 5 + 3,并解释这是加法的交换律。 2. 让学生观察例子,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3.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出加法的交换律的定义。 老师可以说:“交换律告诉我们,在加法中,我们可以改变数字的顺序,但结果不会改变。例如,3 + 5和5 + 3的结果都是8。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第三环节:引入结合律 1. 老师出示一个例子:(2 + 3) + 4 = 2 + (3 + 4),并解释这是加法的结合律。 2. 让学生观察例子,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3.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出加法的结合律的定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整万数

认识整万数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数大小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数,引发学生求知欲,再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基础,借助计算器,引出“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这里将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数的实际意义;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知识,给出个级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让学生联系读写的体验,通过类比,推出万级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自主建构含有万级的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认识整万数,会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3.联系生活情境,初步感知整万数的大小,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数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拨珠计数,引出整万数。 1.(屏幕显示计数器)复习计数单位、数位。 2.拨珠游戏,引出3万。 二、认识新计数单位,了解十进制,完善数位顺序表。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问:如果允许两人合作的话,你们能想出什么巧办法拨出三万么? 随学生回答,演示改的过程,体会十进制。 (1)10个一万是十万 (2)10个十万是一百万 (3)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问:这些计数单位,相邻的两个之间有什么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

第三单元三角形 【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包括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了解三角形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二段,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与内角和;第三段,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最后安排了练习三,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为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提供学习经验,又能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以前,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但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比如:画三角形的高、理解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为什么要大于第三条边等,因此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三角形,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一些特征,在动手实践和解释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以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3.使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以及探索图形特征和相关结论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4.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能和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探索三角形的一些特征。 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及按要求画三角形的高。 【课时安排】 6课时

数学四年级下期思维训练教案

第一讲小数的应用 1、简便计算。 70.8-1.25-1.75 26.7+0.92-6.7 26.93+7.7+3.07 14.63-(4.63+2.08) 4.5×0.73+4.5×0.27 9.5×0.25×32 8.8×1.25+10.1×0.32 1.6×0.25×3.1 2、星期天,小明到野外放风筝,结果风筝被2.1米高的小树绊住了。小明身高1.35米,地上有一根0.6米长的枯树枝,小明能把风筝弄下来吗?说说理由。 3、一箱苹果连箱的质量是51.5千克,倒出一半后,连箱的质量是26.5千克,苹果的质量是多少千克?箱子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4、把满足下列条件的算式写在右边。

5、想一想第七排怎样填。第八排呢? 6、用3、5、7与“小数点”组成两个数填入算式,使它们的得数最小。(不同的算式可以组成不同的数) (1)()×()(2)()-()(3)()+() 7、根据甲数乘乙数的积是3.64,解决下面的问题。 (1)如果甲数扩大100倍,乙数缩小到 1 10 ,积是多少? (2)如果甲数缩小到 1 1000 ,乙数扩大10倍,积是多少? 8、(1)你能写出多少个积是“1”的小数乘法算式?(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78×()<3.78 0.95×()>0.95 ()×8.03>8.03 ()×0.08<0.08 17.5×A<17.5 A=()

9、有两摞同样的纸,第一摞有500张,第二摞大约有多少张? 10、张大爷有一块长方形小菜园。 26.4米

第二讲:奇妙的方程 1、解方程。 (1)68-0.6x=56 (2)2.4÷2x=0.4 2、1块小方桌坐4人,2块小方桌拼成一列坐6人,3块小方桌拼成一列坐8人,……m块小方桌拼成一列可以坐( )人。如果m等于20,那么一共可以坐()人。(提示:可以用正方形表示方桌,用“○”表示一个人,先画一画,再列式子。) 3、请你猜猜看:在下面的两个式子中,a表示相同数,b也表示相同数。如果a+a+b=24,a+b+b=42,那么a=(),b=()。 4、有5元一张和10元一张的人民币各若干张,共计50元。猜一猜每种人民币各多少张? 5、小岚与小圆同时各自从自己的家出发,往图书馆的方向行走,小岚骑自行车每分走95米,小圆步行每分走65米,几分后小岚可以赶上小圆?他们能不能同时到达图书馆。 480米1520米 小岚家小圆家图书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