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概论心得笔记作业】

建筑概论之课程心得

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

班级:142班

老师:方绪民

姓名:张建锋

学号:1140540046

日期:2014.01.14

【摘要】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有时一种艺术创作。建筑受诸多因素有关,与社会关系密切,,同时又影响周围。

【关键词】建筑艺术技术空间目的功能社会

【正文】初识建筑,我根本不是很了解“建筑”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东西,好像这是一个十分的高档的名词。我脑海中对建筑的概念仅仅只是建筑——一般的房子住宅。我们每天生活在建筑之中,但是什么建筑呢?我不懂,意识懵懂,至少对于建筑这方面我还是一个傻瓜。但是看了《建筑概论》之后才发现,就仿佛打开了一道门,带给我的是无尽的震撼与惊叹,建筑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建筑的历史是如此悠久,建筑的形式是如此美丽。

我怀着一种憧憬与好奇的心态来到建筑课堂,我慢慢地、慢慢地的了解到所谓建筑不在仅仅局限在那小小的一个方或者一个圆之中,而是一片广阔的天空。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一座房子,不是实心,从门进去,里面是一间间的房间,是空心的。但如果它不是房子,而是纪念碑,则是实心的。我直到现在才明白,建筑的空间是指空间占有,纪念碑的空间是在碑的周围,纪念碑也属于一种建筑。此外,如果说西方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那么东方的的建筑则是木头的诗画,两者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说明了建筑具有强有力的时间性。由此可见,建筑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建筑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一是它的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性,二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两个方面的组合为建筑的时空属性。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建筑提供给人们的空间是由物质材料构

成的,但也不能那么认为,凡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空间都是建筑。

物质材料的围合与分隔等形成独立于周围的特殊空间,空间的不同

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组合形成一种艺术,建筑就是这么一种空间上的

艺术,一体立体的感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种人们对于美的自

然理解与喜欢。建筑既是一个实用对象,又是一个审美对象,是一

种造型艺术。

上面说到建筑是一门艺术,那么它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啊?令

人费解,我也不甚知道。但是建筑与其他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它

具有高度的工程技术性,特别是当代的建筑(当代工程技术相较于

近代及之前的时代进步很大)。同时,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彼此相

互产生了推进了,一方面,新颖独特的建筑艺术需要新的建筑技术

支持,另一方面,建筑技术制约并在某一方面推动建筑艺术的设计。正如事物的发展普遍规律一样,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将产生。着主要表现在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适应是相对的,不适应是绝对的,藉此相互促进、进步。所以说,建筑即是一种技术产品,又是

一种艺术创作。

暂且撇开建筑技术不谈,单有建筑艺术。建筑虽然是一门艺术,但

它不完全是

个艺术品,而是一门理性的艺术。建筑的艺术就好像是一个三角形,虽然它的形状可能是千变万化的三角形,但它始终还是个三角形。

为什么是一种理性的艺术了,难道不像美术、音乐的纯艺术?对,

建筑作为一种理性的艺术,这正是它魅力所在。为什么理性,因为

建筑除了它的美观之外还必须有它的目的、它的功能性。建筑的目

的是:取得一种人为的环境,从而提供一个有遮掩的空间,一个不

同于原来的空间,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

有了建筑的目的,就需要对这个目的所产生的建筑功能性进行探讨。建筑以功能为重。建筑,提供给人们一个有用的空间是首要的。19

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曾说:“形式追随功能。”尽管这句话说的有些绝对,但对于功能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不注意。建筑师不能只顾造型美,不顾功能是否合理,设计出华而不实的建筑。

有时,尽管建筑是设计除了十分满足功能的建筑,但是人们可能还

是不会青睐。这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人们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

由于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而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因而供人

居住或者使用的建筑应当考虑它对于人的精神感受上所产生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间居室建筑究竟需要多高才算合适呢?这是

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不低于3m,有人认为2.6m就

够了,争论的双方所持的论据都不外是从人的感受——是否会感到

压抑——这方面出发的。因此建筑只有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才是适宜的。

建筑立于社会,建筑与社会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以及地区的自然

条件元素有关。每个民族或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时代不同,建筑也就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建

造(奴隶制封建社会下生产方式):纪念性建筑常常集中地体现出

时代的或者社会的思想意识特点,它是记载建造者对于某些重大事件、人物等的态度和评价;宗教思想影响建筑;中国南北方,东西

方由于气候地形等差异所造成的建筑不同。每个民族或地域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建筑,时代不同,建筑也就有不同的风格和

特征。在社会中,建筑受社会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文化以及地区

的自然条件元素等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这些元素的特点。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发展、科学文化发展推动了建筑

的发展,建筑反映当时社会的物质水平和人民的精神面貌。设计建

筑需要和谐创新,建筑如人,我们提出要和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说:“美就是和谐”。孔夫子也说:“和而不同”。其实,建筑

正应如此,要和谐,但不能类同。要创新,但不能抄袭。

设计建筑需要超前意识,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做的与时

俱进,学会尝试新方法、新思路、新构造,甚至超前“预知”,让自

己的作品屹立在时代的前沿。

【结论】建筑学是难的,但又很诱人,魅力所在,令人惊奇。这吸

引着学子对于建筑的向往、学习、思考,穷心竭力。

【篇二:土木工程概论读书笔记】

土木工程概论读书笔记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

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也值应用材料、设备在土

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

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

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一、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1) 社会性:土木工程随着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

而发展。

2) 综合性:土木工程是运用多种工程技术,进行勘测、设计、施工

工作的成果。

3) 实践性:由于各种影响土木工程的因素既众多又错综复杂,使得

土木工程对实践的依赖性很强。

4) 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性:土木工程是为人类需要服务的,它必

然是每个历史时期技术、经济、艺术统一的见证。

二、建筑结构的分类

无论何种结构,其受力和变形状态都与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密不可分,因此,按采用的材料不同,建筑结构分有生土结构、木结构、

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薄膜充

气结构。

1) 生土结构:以地壳表层的天然物质作为建筑材料,经过采掘、成型、砌筑而建造的建筑物。由于生土材料就地可取,造价低廉,可

塑性好,易于成型,便于自己动手施工;热稳定性好,冬暖夏凉,

是节能较为理想的材料;它无需焙烧从而节省了燃料和运输的能源;更由于它融于自然,还是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最好的建筑类型。我国的万里长城为世界公认的伟大典范。

2) 木结构:将原木材经过齿形链接、螺栓连接、钉连接、键连接或

胶连接,形成各种型式的结构。由于木材是一种再生能源,对于木

材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来说,节约木材,合理使用木材资源,是建

筑工程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最高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应县木塔。

3) 砌体结构:采用砖、石、混凝土砌块等砌体做成,主要用于墙体

结构。可以分为古代砌体结构和现代砌体结构,代表建筑分别为:

古希腊的巴台农神殿、古罗马的万神庙

4) 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做成,可用于

各种受力构件、做成各种结构体系,建造各种建筑。它是在波特兰

发明了水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发展较慢。

意大利罗马小体育宫是受到国际建筑界高度赞誉的建筑与结构融为

一体的典范。

5) 钢结构:通常由型钢、钢管、钢块等制成的钢梁、钢柱等构件组成,常用于跨度大、高度大、荷载大、动力作用大的各种建筑及其

他土木工程机构中。如纽约帝国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都是典型

的钢结构建筑。

三、桥梁结构分类

桥梁指供道路、铁路、渠道、管线等跨越水体、山谷或彼此间相互

跨越的工程构筑物,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与

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桥梁的原始雏形是堤梁、独木桥、浮桥和石拱;现代桥梁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钢材建造,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桥垮结构,桥墩、桥台,桥梁基础。

1) 桥梁工程按照其受力特点和结构体系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

架桥、吊桥、组合体系桥等。

2) 按用途分类为:公路桥,铁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农用桥,人

行桥,运水桥(渡槽)和专用桥梁(如管路电缆等)。

3) 按桥梁全长和跨径的不同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

4) 按桥梁主要承重结构所用材料分为:圬工桥(包括砖、石、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钢桥和木桥等。

5) 按跨越障碍性质分:跨河桥,跨线桥(立体交叉),高架桥和栈桥等。

6) 按上部结构的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下承式桥和中承式桥。

四、土木工程的发展

土木工程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其领域随相关学科的发展、经

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不断深化、不断拓展。土木工程的发展

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历史时期。

(一) 古代土木工程

古代土木工程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

前5000年起)开始至17世纪中页。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土木工程

所用的材料最早只是当地的天然材料,如泥土、砾石、树干、竹、

茅草芦苇等;后来发展了土坯、石材、砖、瓦、木、青铜、铁、铅

以及混合材料如草筋泥、混合土等。土木工程的工艺技术,最早只

是石斧、石刀等简单工具,后来发展了斧、凿、钻、锯、铲等的青

铜和铁制工具,兴起了窑制和煅烧工艺技术,以及打桩机、桅杆起

重机等施工机械。工程上的分工也日益细致,工程分化有木工、瓦工、泥工、土工、雕工、彩画工等。

(二) 近代土木工程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为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这个历史时期的土木工程主要特征有:

1) 有力学和结构理论作为指导

2) 砖、瓦、石等建筑材料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混凝土、钢材、钢

筋混凝土以及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得到发展

3) 施工技术进步很大,建造规模日益扩大,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三) 现代土木工程

现代土木工程为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的土木工程。由于社会经济建设对土木工程提出日益复杂和高标准的要求,表现为:

1) 土木工程功能化,即土木工程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公益紧

密结合

2) 城市建设立体化,高层建筑的大量兴起;地下工程的高速发展;

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的大量涌现。

3) 交通运输高速化,高数公路的大规模修建;铁路电气化的形成和

大量发展;长距离海底隧道的出现

由于社会发展出现了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必然使得构成土木工程的

3个要素:材料、施工和理论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 建筑材料的轻质高强化

2) 施工过程的工业化、装配化

3) 设计理论的精确化、科学化

五、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的含义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强制性技术规定,是

参与建设活动各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依据。执行《工程建

设强制性条文》既是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重要内容,又是从技术上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推进工程建

设的标准体系改革所迈出的关键的一步。强制性条文的正确实施,

对促进房屋建筑活动健康发展,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提高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主要内容

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2) 混凝土技术

3) 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4) 模板及脚手架技术

5) 钢结构技术

6)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7) 绿色施工技术

8) 防水技术

9) 抗震加固与检测技术

10) 信息化应技术

七、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

通过本学期对土木工程概论的学习,了解到土木工程专业是具有很

强的实践性的学科,知道了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总称,

并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当今世界,经济和现代科

学技术迅速发展,雄伟的建筑已成为各国经济腾飞的象征,这对一

个国家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尤其在这几年,随着我国国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需要越来越舒适越来越宽敞的生活空间,这

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土木工程的发展。

土木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共历经了三次飞跃,分别为:①砖和瓦这

种人工建筑材料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 ②钢材的大量应用, 使得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理论等就应运而生,施工机械、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

设计的理论也随之发展,土木工程从经验上升成为科学,在工程实

践和基础理论方面都面貌一新,促使了土木工程的第二次飞跃;③

波特兰制成水泥,混凝土也随之出现,给建筑物

带来了新的经济、美观的工程结构形式,使土木工程产生了新的施

工技术和工程结构设计理论,是土木工程发展的第三次飞跃。

然而,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为了争取

生存,为了争取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必将更加重视土木工程。在不

久的将来,一些重大项目将会陆续兴建,插入云霄的摩天大楼,横

跨大洋的桥梁,更加方便的交通将不是梦想。科技的发展,以及地

球不断恶化的环境必将促使土木工程向太空和海洋发展,为人类提

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工程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木

材和砖材,在未来,传统材料将得到改观,一些全新的更加适合建

筑的材料将问世,尤其是化学合成材料将推动建筑走向更高点。同时,设计方法的精确化,设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和智能化技术的

全面引入,将会是人们有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总而言之,理

论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计算机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引入等必将

使土木工程有一个新的飞跃。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但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

学科,若是一个城市中,任何建筑都是同样的样式,或者都没有欣

赏价值,那么城市就如同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那将是一件不堪想象

的事情。因此,虽然设计多是建筑学考虑的问题,但是土木工程的

人也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通过建筑艺术我们不仅可以建造山间别

墅或乡村别墅,这种小型的建筑,更容易根据所处的环境设计出各

式的造型,再应用各种颜色具环境搭配,建筑将会与自然完美地结合;此外,则是那种地标性的建筑,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美丽的建筑,总是代表着它所在的城市,能很好地吸引人们记住这个城市,能更好地像世人展示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的艺术。

《土木工程概论》包括工程中的各个层面,通过学习,我们只是简

单初步地了解了土木工程的学习所涉及的内容。由于我们最主要的

学习方向不在此,“土木”这个词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好比是大海,里面充满了太多的神秘与未知,“土木工程”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学科,对于我一个学矿物的学生来说,要很精通的掌握各门土木工程的专

业知识比较困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也经常会到图书馆借

阅介绍各国优秀建筑、建筑史的书籍,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我

也会一步步了解它。

【篇三: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刘天阳

建筑10002班

0121006220203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

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

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

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

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

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

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

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

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

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

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

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

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

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

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

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

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

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

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

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

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

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

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统一了车的宽度与形制,统一了对中华大地的管理模式,同时还统一了思想,通过焚书坑儒

的方式将异己的思想排除在外,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由于秦始

皇的专制残暴统治,使四海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

的统治,开创了汉朝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断地动荡,混乱,但文化上却进入了

繁荣的时期。首先是玄学的兴起,玄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宇宙的本质

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门学问深刻地反应了人们对自身情感的追求。同时,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便促使了道教的兴起。而道教也是

中国第一个本土宗教。与此同时,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传入到了中国,并很快地生根发芽,被本土化成为中国两大宗教之一。于是,

中国文化便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中国文化的多元

化起到了促进效果。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上进入了气势恢宏,史诗般壮丽的盛隆时代。由于唐太宗在文化上推行了开明的举措,致使文化上呈现了一

片繁荣的景象。同时,

唐王朝又吸收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使文化上更加具有了多样性。在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都达到了极度的发展,例如

诗歌,散文,绘画,书法,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骚客,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北宋时期,由于国家内忧外患,又处于相对封闭的阶段,便产生了

理学。其中心思想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应当克制自己

的欲望,并且努力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而与此同时,士大

夫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便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宋词这一诗歌

体系,同时也诞生了像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词人。同样的,宋朝的

市井文化也得到了展现。

然而在这个时期,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却变得异常强大,他们不断

地与宋朝这个农耕民族产生矛盾与冲突,最后让成吉思汗领导的蒙

古族入主中原,占据中国,元朝便是这样产生的。在元朝,戏曲文

化得到了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元曲。元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

不公,表达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代表作

有《窦娥冤》、《西厢记》。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中国文化由盛转衰。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对反对自己统治地位的人们进行扼杀,

使人们对文化艺术上更加小心翼翼,不敢表达过激的思想。同时许

多书籍被封为禁书,乾隆皇帝更是禁书150000多部。然而,在这个

时期,出现了小说这一文学体系。代表作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四大名著。

然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进步文化思想传入到了中国,其中就包含

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思想,这极大地撼动了中国的封建统治。

直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科学文化的落后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优秀之处。

至此,西方的文化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从此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

想在中国兴起。鸦片战争最终用火与血的形式,令中国走向了蜕变

与新生。

孙中山就是受西方思想的浪潮,提出三民主义,共和思想,并发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到了民国中期,俄国的十月革命

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思想,从此中国便开始了红色革命。最后,

在毛泽东的领导,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

国从此进入崭新的时代。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建筑也随之发展与改变。在

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明星一般璀璨的建筑,它们也是中国文

化发展的很好的印证。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工艺技术,

同时也反映了朝代的兴衰背景。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

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

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

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木构架已成

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

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例如商代的都城,西周的王城,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建造的都城都是这些工艺技术的体现。这是

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

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

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

构有了新的发展。著名的建筑有长城,其建造目

的便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

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

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

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有诗云“南朝四百

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时还大兴石窟寺,重要的石窟有敦煌

石窟,龙门石窟。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

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

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

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

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例如佛教建筑佛光寺大殿,就是当时建筑技

术发展的体现。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

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

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

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

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

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

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与此同时,在北

宋时期,朝廷还颁布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

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

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

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

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

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在此期间,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

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

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

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与美丽。

中国文化包含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在艺术诗歌绘画方面的

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背景与人民生活的重要反映。在此期间,

中国文化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到最

后的衰败时期,是中国整个历史背景发展的体现。同时,中国的建

筑的发展也是文化兴衰的重要体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建筑

的风格走向,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是密不可分的,两者

都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一方面,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繁荣

昌盛表达深深地赞美,为之自豪,同时也深深地感觉到了交在自己

肩上的重任,即为中国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一方面我们要学

习儒家思想,能尊老爱幼,懂礼义廉耻;另一方面又要学习马克思

主义思想,明白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就是由无数同胞抛头颅洒热血

来的,时时刻刻不忘记奋斗,不忘记革命先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同时,我们应当把复兴中华文化作为我们

的己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让我们的祖国与民族傲立与世界民

族之林。时刻牢记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以此为动力更加用功地学

习与工作。同样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要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与

建筑的设计二者结合在一起,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用在建筑设计

的理论上面去,同时还要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设计的行业努力做出贡献。

以绿色建筑为导向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精品文档7页

以绿色建筑为导向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引言 随着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教育也引起了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大院校兴起。 本次教学选择三年级上学期的博览建筑进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专题教学实践。根据博览建筑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著名人物及历史事件等主题,自拟设计题目。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要求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气候特点,进行绿色建筑设计。 二、教学方案 本次教学活动结合中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组织,历时八周,分六个阶段完成,在不同的课程设计阶段,要求达到各分项的教学目标,分步骤地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一)第一阶段(前期准备1周) 教学重点:学习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实地调研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博览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 教学内容:(1)专题一:绿色建筑概述,以及绿色建筑案例的讲解与分析。(2)布置任务书,讲解博览建筑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3)组织学生进行博物馆的实地参观调研,4~5人一组。收集绿色建筑和博览建筑相关的设计资料。 学生作业:(1)每组完成一份实地的参观调研报告PPT。(2)收集相关资料(博览建筑的优秀案例、大师作品、绿色建筑等作品),每个学生

完成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包含2~3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第二阶段(总体设计1周) 教学重点:案例解读、场地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场地日照、采光、风环境等的知识和分析模拟软件,完成总平面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二:场地日照、采光、IAQ、风环境的分析模拟,对绿色性能比较推敲。(2)组织学生对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成果,进行汇报讨论。(3)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汇报总平面构思和设计初步构思,确定场地布置与竖向设计,完成总体设计任务。 学生作业:(1)制作场地地形模型,分析场地的植被、水文、周边环境等,分析朝向、风向、高差、土方等对建筑的影响(场地分析图)。(2)完成总平面图的构思图(出入口位置、流线组织、场地布置等情况)。(3)完成方案的初步构思图(平面功能图)。 (三)第三阶段(概念设计1周) 教学重点:概念设计、多方案比较。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完成一草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1)专题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墙面与屋顶)讲解。(2)进行建筑概念设计的多方案比较,确定设计思路和框架;研究绿色建筑构成及空间设计要点。(3)设计讲评。 学生作业:(1)制作若干构思的工作模型,推敲建筑的体量关系、体块组合形式。(2)完成一草方案平面图的构思(各功能组合、流线组织、动静分区等)。(3)完成建筑形体分析图。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概论心得笔记作业】 建筑概论之课程心得 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 班级:142班 老师:方绪民 姓名:张建锋 学号:1140540046 日期:2014.01.14 【摘要】建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既是一种技术产品,有时一种艺术创作。建筑受诸多因素有关,与社会关系密切,,同时又影响周围。 【关键词】建筑艺术技术空间目的功能社会 【正文】初识建筑,我根本不是很了解“建筑”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东西,好像这是一个十分的高档的名词。我脑海中对建筑的概念仅仅只是建筑——一般的房子住宅。我们每天生活在建筑之中,但是什么建筑呢?我不懂,意识懵懂,至少对于建筑这方面我还是一个傻瓜。但是看了《建筑概论》之后才发现,就仿佛打开了一道门,带给我的是无尽的震撼与惊叹,建筑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建筑的历史是如此悠久,建筑的形式是如此美丽。 我怀着一种憧憬与好奇的心态来到建筑课堂,我慢慢地、慢慢地的了解到所谓建筑不在仅仅局限在那小小的一个方或者一个圆之中,而是一片广阔的天空。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一座房子,不是实心,从门进去,里面是一间间的房间,是空心的。但如果它不是房子,而是纪念碑,则是实心的。我直到现在才明白,建筑的空间是指空间占有,纪念碑的空间是在碑的周围,纪念碑也属于一种建筑。此外,如果说西方的建筑是石头的史诗,那么东方的的建筑则是木头的诗画,两者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说明了建筑具有强有力的时间性。由此可见,建筑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建筑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一是它的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性,二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这两个方面的组合为建筑的时空属性。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3000字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3000字 建筑概论读书笔记 建筑概论是一门介绍建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建筑概论,学生可以培养对建筑的审美意识和理解力,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和规划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简要介绍建筑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并对其中的几个主题进行拓展。 建筑的定义与功能 建筑是指人类为满足各种活动需求而创造的空间。它既是一个功能性的设施,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建筑可以提供人们居住、工作、学习和娱乐的场所。在建筑学中,人类的需求被划分为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三个层面。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需要考虑这些需求,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材料选择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建筑的风格与流派 建筑的风格是指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装饰方面的独特特征。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在建筑概论中,学生将学习到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

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这些经典建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也为他们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灵感。 建筑的结构与材料 建筑的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支撑和承载系统。通过学习建筑概论,学生将了解到不同结构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例如,框架结构适用于高层建筑,而拱形结构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例如砖、混凝土、钢材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材料的特性,以便在设计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建筑的环境与可持续性 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与自然环境协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建筑的形状、朝向和材料选择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可持续建筑是一种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的建筑理念,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使建筑物能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建筑的历史与未来 建筑概论不仅包括对古代建筑的学习,还包括对现代建筑的了解。学生将学习到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师的作品,了解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同时,学生也需要关注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随

生态建筑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生态建筑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 课程名称:生态建筑设计概论 英文名称:Zoology Architecture Design Conspectus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学时: 0 学分: 2学分 适用对象: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学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生态建筑是指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原理,通过控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来塑造对自然环境负荷压力最小的健康的人类聚居环境。近年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建筑设计概论》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建筑学领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回应,生态建筑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可让学生建立起大环境发展观,而不是传统建筑学的小环境发展观,为未来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生态设计的理论指导。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和发展概况。 2.了解生态建筑的评价体系。 3.掌握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四、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对一生态建筑进行实例分析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1.读书笔记两篇。 2.调研报告一篇。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讲重点内容,对生态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各类型生态建筑作品实 例进行较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深化学科内涵,启迪学生的思维深度。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扩大知识面。 2.讲课尽量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做到图文并茂,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 3.课后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建筑,加深感性认识。 八、考核方式 采用由读书笔记15%、调研报告15% 和课程设计70%,三部分组成最后成绩的综合考核办法。 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生态建筑概论》夏云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吕爱民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9。 《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系列书刊,2004。 《建筑节能技术》,涂逢祥编著,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生态建筑设计指南》(美)休·罗芙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 董卫,王建国.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高技术生态建筑》李华东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绿色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