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3篇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3篇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

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

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阶段性政策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

3、反复性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

象。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

2、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

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表现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3.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大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法律制度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人大监督实施不力,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有的监督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地方在监督方面对法律法规和人大的有关决议决定实施的监督检查不够,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监督不力。

(二)监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法律不健全,法律制约不力

迄今为止,我国虽已出台一系列关于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较多,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结果是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也很难落实。

(四)党政职能不分,责权不统一

如管事的机关和人员没有权,有权的机关和人员不管事。

(五)监督制约不协调,未构成合力

目前我国政府内部监督制约的几种形式,如审计监督、行政监察、行政执行监督检查等形式之间经常发生不协调、不配合甚至摩擦与相互掣肘等现象,而且各种监督制约形式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权限和监督制约范围,工作中又互不通气,这样一方面既造成了许多重复监督制约的现象,同时又使许多应该受到制约的对象处于无人过问的"盲点"状态。

(六)司法监控在我国极为弱化

中国实行"议行司合一"的宪政制度,而不是"三权分立"。这种宪政制度决定了我国司法独立有别于"三权分立"国家司法独立的某些基本特征,审判权的行使处于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但就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言,通过这样的立法在宪法和法律上并无障碍,主要是对司法独立程度的价值取向问题。

完善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用法律规范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及终结等各个环节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除执政党系统和行政系统的政策监控之外,其他主体的政策监控均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即存在着不敢监控、监控不力或失职之类的问题。

(二)提高监控者的素质

监控者的能力和素养对公共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建立者对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质量,对于提高政策绩效、实现政策目标,更有助益。

(三)制定可行的制度程序与具体的实施细则

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与运行之后,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监控机制体系,对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有力的监督与控制,但是为了监控更加有效、科学、合理,应当制

定成文的具体实施细则。

(四)完善政策监控的辅助手段

除上述人大为首的六大监控机制外,应当发挥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的辅助性监控。

(五)增加舆论的透明度

一个国家的政策监控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该国舆论的透明度,其因为舆论的透明度对政策监控起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加强公众和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大众传媒和公众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忽视,一个有效的政策监控需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2

案例分析

本案例取材于《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__〕10号),内容是国务院针对近日部分城市房价恶性趋势反弹的现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以维护和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下是运用公共政策学对于这项通知的案例分析:

一、政策本质和特征

此案例中,国务院针对"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状况,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这一政策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府采取宏观

调控手段,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加强房价的监管和控制,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此项通知经由国务院进行发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它一经发布,便体现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恶性发展现状态而执行的强制经济政策干预手段。

二、政策系统的构成及环境

政策系统的构成: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我国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因此,它作为这项"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的发布者,是此项政策的直接主体,在政策系统上属于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组织和领导着整个决策过程,并对最终这项通知进行发布执行。与之对应的是作为政策客体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这些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是国务院发布此项通知时所指向的对象,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它们之间在市场监管和住房问题上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这些政策客体在政策系统中属于政策执行系统,在国务院发布此项通知后,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按照各自的分工,根据通知要求自主开展工作,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从这一案例的内容明显可知,国务院所发布的此项通知受到"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

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的经济因素影响后,以调整和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而执行的政策,它是我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调整和导向。

三、政策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扩散,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突然间发生了重大逆转,使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快速发展机会。由此,我国房地产市场原先已经展开的理性调整出现了诸多问题,并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本已存在的泡沫继续吹大的巨大风险。这一现状和问题事实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其未来趋势和危害性极有可能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而这些问题目前已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很多相关问题已经进入了政策议程,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国务院作为我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我国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之一。它针对前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__〕4号)印发后,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状况发布通知,提出"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二、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三、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四、加强市场监管"五项具体政策问题的调整和解决措施,引导居民住房理性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市场、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国务院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存在的"市场失败"和"市场缺陷"

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希望相关部门、机关认真贯彻公务目标,将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以便有效、实际地实施公共政策和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例如,案例所给的通知中第一项第二条:建立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对省级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这条细则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能力、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监管、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切实落实方针要求,不能离开政府职能和房价市场的发展稳定而空泛执行,否则要追究责任,这也正体现了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目标解决市场缺陷,减少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以提升政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小结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__〕10号)是国务院发布的一项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公共政策,旨在进一步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从中认识到,一项由政府发布的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环境以及运行都体现

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机构之间,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反映,当然,公共政策执行后能够达到实际目标、实现良好效应,这对于政府提高决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臵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

万吨。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噁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__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__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__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

限塑令?到底效果怎么样?一份20__年民间限塑政策小组发布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表明,我国大中型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比较乐观。在本次调查中,北京和杭州等地区的大中型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最好,基本都能够做到向顾客有偿提供厚度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兰州,广州,成都等地区的限塑执行率也都达到了80%左右;然而另一方面,农贸市场的执行情况却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中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实施条件较好的市场,对于国家的限塑政策执行率较高。尤其在杭州,农贸批发市场限塑令执行率已达70%。然而一些设施条件较差、管理混乱的市场,限塑令执行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据调查,北京有些农贸批发市场限塑令执行率仅两成。许多露天批发市场内不仅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购物袋,甚至各种带颜色的、使用废塑料生产的超薄塑料袋扔的满地都是。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的情况下,许多农贸市场依旧我行我塑(素),而且许多消费者依然习惯于使用塑料袋,以图个方便。

总的来说,限塑令颁布的这几年时间,大中型超市的执行情况令人比较满意,而农贸市场却不容乐观,甚至情况越来越糟。那么,到底为什么限塑令会遭到如此?尴尬?的局面,白色污染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我们又应该怎样从公共政策这个角度来分析、把握这个问题?

问题分析:

(1)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考虑不周全,缺乏对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以及遭遇的阻碍作必要的预测分析,缺乏对政策的长远性、整体性评估

实行限塑令毕竟是好事,但它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一些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如一位卖菜女所说:?一块生姜一个袋儿,两个土豆一个袋儿,谁都知道这样不好,白色污染。可你要不用它,你用啥啊?你上超市买一大包手纸或一箱牛奶,可以不用塑料袋。但你要来我这儿买菜怎么办?比如说买豆芽,没袋儿怎么拿??在她看来,替代品跟不上,是限塑令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人们已经习惯了?拎?,?拎?塑料袋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地方便,而?购物袋?更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理念,突然让人们离开塑料袋而没有一种替代品作为补充,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并且,塑料袋已经成为许多家庭装垃圾的盛装食物或放垃圾的必备东西,人们习惯于将买了菜的塑料袋顺手套在垃圾篓上装垃圾,如果让人们为个塑料袋而花几毛钱或专门去商店买一卷垃圾袋,大多数人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限塑令的实行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众所周知,塑料制品产业是一个?薄利多销?的产业,企业依靠低成本和低利润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庞大的市场需求因而成为企业唯一的生存基础。限塑令的颁布,对那些大型企业或许影响不太大,但对这些中小企业就产生了致命的打击。这些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转产、转业,结果必将有一大批中小企业无法摆脱破产的厄运,塑料制品行业的大洗牌不可避免,而由企业倒闭所带来的,必将是许多人的失业。例如,限塑令颁布将近半个月,福建泉州千余家塑料袋企业仍处于煎熬之中,企业已经停产好长时间,员工?放假?一个多月,人人是谈?限塑?而色变。

国家实行限塑令,但在推广可降解塑料袋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超市、商场在?限塑?方面效果明显,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2/3以上。然而在农贸市场,?限塑令?的效果就显得不是特别明显,尤其是价格上的差距,令不少农贸市场的经营户选择使用普通塑料袋,而不是更为环保的可降解塑料袋。?普通塑料袋与可降解塑料袋的规格都可分为很多种,就最常用的一种规格而言,不同塑料袋的价格为1~3元/100只,而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则为

3.5~

4.5元/100只,而水产用的可降解塑料袋价格更高,为5元/50只。?在某农贸市场管理可降解塑料袋发售的毛先生告诉《市场导报》记者,虽然每只塑料袋的价格仅相差几分钱,但是对于生意比较好的经营户来说,一个月下来,其成本也相差了不少。毛先生算了一笔账,以一个经营户一天消耗100只塑料袋为例,适用可降解塑料袋的经营户每个月的成本就要上升60元甚至更多,这对仅是小本经营的农贸市场经营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对于部分经营户来说,使用普通塑料袋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自己的利润,这也令可降解塑料袋的推行受阻。

由以上可见,政府在政策制定及其合法化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习惯,也没有及时的替代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缺乏对限塑令实行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可能面临的阻碍的预测与考虑。

(2)政府在执行政策时,仍存在权责不明,监管力度与处罚力度不

够等问题

菜市场是限塑令执行最薄弱的环节,它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限塑?的成败。然而?限塑?涉及质检、工商、物价等多个部门,虽然国家相关文件大致确定了每个部门的分管内容,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每个部门责任权利还是不明确,特别是对于违反?限塑令?

内容仅供参考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在土地资源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由此由此可见,违法用地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三)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27.3%,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 除此之外,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建设过于分散,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等都加剧耕地的减少。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连续五个关于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保护好耕地的问题,并在2004年十一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3篇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 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 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阶段性政策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 3、反复性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

象。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 2、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南方某市近年外来流动人口增多,而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对不够,加上治安管理混乱,一时治安问题突出。在各主要线路的公交车上,活跃着各类偷窃团伙,甚至在一些偏僻路段,抢劫行为时有发生。市民对此普遍心存不满,纷纷呼吁政府机构着手治理。 你认为南方某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为什么? 该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能进入政策议程。一项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南方某市的治安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引起了市民的普遍不满,该市政府应该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若不及时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歪风,其发展将更加猛烈、更加难以控制,因此,该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应进入政策议程。 案例二:1999年6月,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1起强烈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该市的媒体就此事做了大量报道。反映学生、家长、教师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为此,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9年8月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和有关专家呼吁多年,但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直到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 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提纲):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是:(1)事件或者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2)事件或者问题必须被政府有关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如新闻媒体。该市在这方面应该吸取的教训:政府必须提高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能力和预测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觉察机制,以便及时察觉问题,迅速做出回应。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 个体户萎缩现象分析 一、案例选取 个体工商户七年减少六百五十余万户 专家指出 过多的税费负担抑制了创业活力 【基本案情】据《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6期报道,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发布的数字表明:1999年全国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6年6月底下降为2505.7万户,个体工商户减少654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 面对个体工商户的缩水,专家称此非正常现象,锐减的数字是个危险的信号。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究其原因,沉重的税费负担、缺位的创业服务等,是抑制创业活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福建省古田县国税局调查过该县集贸市场的个体鱼摊。这些个人摊位,不到2米长,每月负担各种税费730~780元不等,其中税收只有260元,而摊位费、工商管理费、卫生费、检疫费、治安费、教育费等费用,是税收的两倍以上。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店面开门后率先迎来的不是生意而是罚款,工商税务、卫生环保…… 目前,对于个体工商管理费是否还要保留这一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发改委、财政部、工商总局和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研究个体工商管理费如何处理的问题,将提出一个整体方案。(源于《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6期) 二、理论联系实际 【基本理论】 这个案例可以根据公共政策中“事后评价”的理论来分析。 事后评价是公共政策执行完成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也叫效果评价,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它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总结,效果评价对公共政策所做的价值判断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根据事后评价可以基本上决定一项公共政策的延续,改进或终止,以及长期性的公共政策资源的获取和分配问题。在进行效果评价时,评价者要对公共政策全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以便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做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判断。 三、个人分析 结合这个案例,根据《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6期报道,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发布的数字表明,自1999年到2006年6月底,全国人体工商户由原来的3160万户下降为2505.7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专家认为,沉重的税费负担、缺位的创业服务是仰制创业活力的关键。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说,福建省古田县的集贸市场每个不到2米长的个体鱼摊,每月的税收、摊位费、工商管理费、卫生费、检疫费、治安费、教育费等各种税费名目繁多,费用过高,使许多个体户不堪繁琐和负担。 1. 【基本理论】本课程定义所述(p7):“公共政策是对公共利益的选择、综合、分配、落实,是政府对特定时期的目标的行为准则”。作为个体经营者,应该向国家交纳税收等,但是,如何收,收多少应客观的根据当时当地个体经营者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禁止塑料袋 概述: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这项政策通常包括禁止商家提供塑料袋,鼓励消费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案例分析: 1.旧金山:旧金山市于2012年制定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根据该政策,商家不得提供塑料袋给顾客。该政策的目标是减少漂流在街道和水域中的塑料袋数量,保护海洋动植物的生态环境。然而,该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不满于这一变化,因为他们认为用塑料袋方便且成本低廉。此外,一些研究指出,替代塑料袋所使用的纸袋和可重复使用袋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孟买:孟买市于2018年实施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政府提供了过渡期给商家和消费者适应新政策。然而,新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因为一些商家仍然提供塑料袋,并存在非法制造和销售塑料袋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行动,处罚非法使用塑料袋的商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和执法行动。尽管如此,全面禁止塑料袋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执法力度。 3.德国:德国是全球重要的塑料垃圾回收国家之一。政府推行了广泛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以减少城市垃圾填埋的压力。此外,一些城市还出台了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鼓励人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这些政策的实施遭遇了一些挑战,包

括缺乏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改变,以及一些商家的抵制。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德国的塑料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结论:禁止塑料袋的公共政策在各国实施的成果有所不同。这些案例表明,社会共识、政府执法以及替代产品的可行性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尽管禁止塑料袋的政策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过渡期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可以推动公众接受新的购物习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塑料袋被广泛使用,但却对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它们很难降解,进入土壤和水域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此外,动物误食塑料袋甚至因为塑料袋缠绕而丧命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禁止塑料袋政策的实施是一个迫切需要的举措。 然而,禁止塑料袋政策的实施并不容易。笔者将通过分析前述案例,进一步探讨禁止塑料袋政策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首先,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公众意识的培养。在旧金山的案例中,禁止塑料袋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并遭到了一些商家和消费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塑料袋方便、成本低廉,而且已经成为他们日常购物的一部分。然而,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塑料袋问题的认识,可使公众更加支持和配合政府的政策。政府可以与环保组织及媒体合作,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解释塑料袋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并提供使用可替代的购物袋的方法和选择。

公共政策分析第六章 《政策执行》之案例

第六章政策执行 [案例1] “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 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 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 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不少乡村干部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一定30年不变”不过走走形式,以前俺干部能动地,现在还能。 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析说,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个“包不包”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口头协议,管理比较松散;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十分严格,承包地块、期限都是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严格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基层干部再延用以前行政强迫命令的办法随便调地,势必引发大量土地纠纷。 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的拥护,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矛盾:一家一户承包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陕西省长安县探索出一种叫作“股份田”的新形式,即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且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来经营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么技术服务,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方皆大欢喜。河南省许昌市近年兴建了上百家高效农业开发公司,也大都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仍搞“两田制”损害农民利益。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之前,许多地方乡村干部将耕地分为经济田和口粮田两块,口粮田分给群众,而经济田则高价发包,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中央在第二轮土地延包中明确规定不能再搞“两田制”,但仍有一些乡村干部对此阳奉阴违,维护一己私利。 1999年10月中旬,已是麦播期,可河南省修武县王屯乡一千二百多亩地却一直荒着。原因是乡党委、政府下通知:“废止和收回1998年8月所有与农户签订的土地延包合同,全面调整土地。”不少村民在自己的承包田地刚种上麦,就被干部带人犁掉了,双方冲突不断,村民多次上访告状。 在付屯村,村民们拿出1998年8月18日才与村委会签订的承包期为30年的合同书,满腹委屈地说:“这合同刚刚签满一年,说不算就不算了。国家不让搞两田制,乡里这样搞,我们坚决不同意。”对此付屯村支书解释说:“1998年上面要求必须在麦播前把土地延包工作搞完,为应付检查验收,村里与村民们签订了合同。谁知,村民竟把这个合同当真了。乡里已专门下通知,要求废止已签的合同,重新制定承包方案。”在这里,合同竟被视为儿戏。 山东省临朐县月庄村支书李安兴1992年从村民手中收回大批耕地,以“两田制”办法发包出去,建起418亩樱桃园和上百亩苹果园。在国家土地承包30年政策出台后,这个村仍私自发包耕地180亩,致使村民人均只有0.33亩的口粮田,粮食根本不够吃。月庄村的村民说:“这樱桃园每亩收入高达数万元,大都被村干部包了,大伙儿就是觉得不公。”去年1月以来,月庄村村民多次越级上访,要求废除“两田制”,按中央政策均分土地。 人口变化引发人地矛盾: 1998年底,第二轮土地承包进入尾声,河南省商丘市不少群众来到省城上访,反映在延包中没有分到土地。原因是商丘市的一些县区自1978年“大包干”以来,直至1998年,没有根据人口增减变化调整过土地。 据调查,在这些县区,大包干后才出嫁的妇女和此后才出生的孩子都没有分到土地。在有的乡村,此类人口占人口总数近30%,导致“一个人种多人地、多个人种一人地”的情况十分普遍,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这批人十分迫切地希望能分到地。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片面理解“土地顺延”和“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加之没有地的村民又不足三分之二,不符合“小调整的方案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的有关规定,所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中,这批人仍没有分到地,结果引发了大量矛盾。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走在前列的河南省濮阳市,解决今后的人地矛盾主要是用以下四种方法:一是使第二轮承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 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挑战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将以某市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为例进行公共政策分析。 问题背景:某市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但由于经济增长不平衡和环境管理不到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希望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 政策目标:某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政策措施,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政策措施一: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该政策措施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对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效果。政府将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重罚并公开曝光,以此震慑污染者,确保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 政策措施二:推动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政府将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和减排工作,通过提供财

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政府还将对那些严重污染的企业实施严格的限产和淘汰政策,推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政策措施三: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出行 政府将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政府还将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政府将建设更多的地铁、轻轨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并鼓励居民骑自行车、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政策措施四: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政府将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政府将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环境治理和改善成果,引导公众的舆论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政策评价: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环境污染行为得到严肃处理。其次,政府应加强与企业协作,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最后,政府应加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消费习惯。 综上所述,某市政府制定的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种对政府政策进行研究、讨论、评估的方法,其目的是根据实证数据和理论模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建议和反馈。在这篇文章中,将通过分析一些公共政策案例,来介绍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以及分析的主要内容和评估标准。 一、公共政策分析流程 公共政策分析的流程主要包括问题界定、数据收集、分析方法选择、模型建立、方案评估和政策建议等步骤。 问题界定:首先需要确定分析的具体问题和目标,以明确政策挑战和需求,建立政策分析的研究基础。 数据收集:为了支持分析建模和推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数据来源必须是有效和可靠的信息,此步骤需要仔细判断数据可靠性和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分析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是关键之一, 应综合考虑数据类型和数据量,可以选择定量或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 模型建立:为政策问题建立一个合适的实证模型,旨在反映政策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用以预测政策的效果和可能的变化。

方案评估:根据模型结果, 对不同政策方案的预期效果、随机性、可能风险进行评估, 以支持决策者作出更合理的政策选择。 政策建议:据分析结果,提供合理的决策建议,以推动政策的实施和监督。 二、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1.基础设施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手段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分析的目的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影响,评估政策措施的效果。数据可以收集GDP、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国家预算、和私人投资等信息。分析的方法采用回归分析,确定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之间的关系,评估政策措施的效果。 2.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如何对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政策规划和调控是公共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方向。政策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治理策略的有效性。数据收集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的程度和种类,工农业排放的量,经济增长的速度,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等。分析的方法采用统计学和建模方法,说明环境污染和治理手段间的关系,预测采取特定的政策对环境的改善能力。 3.医疗保健政策分析

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精选

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精选 一、案例一:“大同市垃圾分类工作”(公共政策) 大同市是山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垃圾量不断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也变得迫切。针对这一问题,市政府决定推出垃圾分类工作,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其主要政策内容包括: 1、设立垃圾分类站,划分垃圾收集区域,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投放管理; 2、关闭城市内所有的垃圾中转站,杜绝垃圾交叉感染; 3、组建垃圾分类管理队伍,实行日清日扫,严格管理; 4、对不分类投放垃圾的市民进行处罚,经济罚款并在垃圾分类站学习时长不低于3小时; 5、大规模宣传和举办相关公益活动等。 这项政策的出台,帮助市民养成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减轻了市政府围绕垃圾问题处理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环境文明程度。 二、案例二:“滴滴整改工作”(公共管理) 2018年,滴滴出行在国内用户规模、市场份额等各项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一连发生了多起受害人被司机性侵、乘客丧失生命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舆论抨击。面对公众声讨和央视的监督报道,滴滴公司迅速展开整改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 1、全面整改“顺风车”业务,并停止相关服务直到安全措施得以加强; 2、逐步实行“三项规则”:配备安全助手、强制司机每日间歇休息12小时、完善安全急救机制; 3、重新设立安全、司机评价等机制,对司机安全驾驶行为、乘客与司机评价标准进行数据记录和客户投诉反馈处理; 4、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迅速公布有关安全、监管、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随着一系列的整改措施的落实,滴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信任度,也进一步体现了企业的公民责任和社会担当。 三、案例三:“厦门市文旅客流监测系统建设”(公共项目管理)

公共政策典型案例

第一章绪论案例 一、天津全面推行节水措施案情介绍天津市近日起全面采取节水措施,对市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水资源再利用和水源保护等做出具体规定。 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每户以3人计算,月用水定额为8立方米, 按标准水价收费,超过部分加价收费。 严格限制新上耗水量大的用水项目。 凡使用白来水和地下水的用户,对超过计划用水部分按累进加价收费。 规范洗浴、旅游、水上娱乐等单位或个人的用水管理办法。 加强施工用水管理,每平方米建设面积施工用水不得超过 0.5立方米。 加强对公园、绿地、苗圃、花坛等用水的管理。 新建住宅小区实行饮用水与生活用水分流。 新建、在建楼房附属绿地和花园必须同时安装水表及节水灌溉设备。 对农业灌溉及农村生活用水征收水资源费。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公共政策的导向和管制功能。 解答: (1)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 天津市号召群众节水的政策就体现了政策导向功能。 (2)天津市政府对各项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即对各项用水超额部分加价收费这种作法体现了政策的管制功能,通过价格的制约来规制社会行为,以此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标。 政策的管制功能分为积极性管制和消极性管制两种。

第二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案例 一、我国取消市话费、手机入网费案情介绍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信息产业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规定白2001年7月1日起,取消市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入网费等专项用于邮电通讯建设事业的政府性基金。 地方出台的电话初装费以及附加在电话上征收的其它政府性基金项目也同时取消。 据了解,白80年代以来,为解决我国邮电通讯落后的状况,缓解邮电通讯建设资金不足,国家先后开征了市话初装费、邮电附加费、移动电话入网费等政府性基金项目,专项用于邮电通讯事业建设,对于促进我国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电信耗资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电信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为切实减轻社会负担,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取消上述政府性基金项目。 据悉,消费者在2001年7月1日前已缴纳市话初装费、邮电附加费、移动电 话入网费、农村电话初装费,但尚未装机入网的,将获得全额退款。 (摘白〈〈中国青年报》2001年7月1日)根据上述材料内容,试分析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解答(1)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政策又能够改善和塑造环境,二者存 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公共政策是随着政策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 在我国邮电通讯业较为落后时,国家制定了设置初装费、入网费等收费项目,当我国电讯业蓬勃发展后,政府又出台新政策取消了上述收费项目,这些都体现了政策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 (3)公共政策对改善和塑造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由于我国政策实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范文3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范文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3篇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__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____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____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

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____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____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 ____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关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关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领域做出的规划和决策。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对已经实施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和总结,分析它的成效、问题及原因,以提出改进政策的建议。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不同领域的公共政策案例。 一、教育领域 教育是国家公共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与国家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公平密切相关。针对高中毕业生的大考就业政策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案例。2017年,我国委托政府承包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一项聚焦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调研,借助于数据分析与调查研究,展开了5项研究工作,对高中毕业生选拔考试进行了改革。策略的重点在于,将高中毕业生的就业与学业相结合,对当前人才市场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和管理,优化毕业生就业通道,落实就业帮扶承诺,提高高中生毕业留校就业的比例,加强不同行业间人才流动。结果,该项政策有效推动本科层次及以下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缩小了就业差距。但需要注意的是,政策的执行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完善。 二、环保领域 环保是当前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环境污染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并作出合理的决策。中国“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全面治理流域和海洋环境的方案。

这一政策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海洋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管理。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但这一政策的出现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方案的样本。 三、社会保障领域 社会保障是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重要领域,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来使得所有公民能够享有社会公平、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中国城镇退休人员待遇改革是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案例之一。具体包括:调整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城乡一致;及时处理未参保的情形;探索自愿补充退休金保险等服务,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无论从公平、经济和社会层面来考虑,该政策的颁布都是中国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 总而言之,公共政策案例的总结分析给政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它们经过实践,对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继续发掘各个领域现实的需求,深化政策研究,准确制定并有效地执行各项适应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从而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做出持久的贡献。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基于典型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基于 典型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基于典型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 一、引言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动计划。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利益集团是指在特定领域内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组成的社会群体,其代表着一定的利益诉求,通过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来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目标。本文将通过对三个典型公共政策案例的分析,揭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 二、第一个案例: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中国政府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重要举措。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多个利益集团的行动。 首先,企业利益集团追求最大化利润。在环境保护政策下,企业需要进行环境整治和减排工作,这会增加企业成本。因此,一些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环境投入,甚至违法排污,以此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其次,环保组织与公众利益集团追求环境保护。环保组织通过调查研究、发起环保活动等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公众利益集团也会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通过舆论监督、举报等途径来保护环境,维护自身的生态福祉。 同时,政府在环境保护政策中既有监管者的角色,又有投资者的角色。政府需要从中协调各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平衡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同时确保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第二个案例:医疗改革政策 医疗改革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医疗改革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也显现出来。 首先,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利益集团追求利益最大化。医疗机构通过提高药品价格、开展高额医疗服务等方式来获取更多利润。从业人员也可能通过“非理性医疗”等行为来获取经济利益,加剧患者负担。 其次,患者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益集团。他们在医疗改革政策中追求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一些患者通过维权、求助政府等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医疗权益。 政府在医疗改革政策中需要平衡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和患者等多方利益。政府通过完善医疗体制、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来推动医疗改革,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四、第三个案例:土地征收政策 土地征收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政策。在土地征收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也体现出来。 首先,政府是土地征收政策最重要的行动主体。政府需要在实现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土地征收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其次,农民群体是土地征收政策中最为重要的利益集团。农民的土地是他们的生活和经济来源,土地征收对农民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农民会通过维权、上访等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争取更多的土地补偿。 此外,开发商和房地产商等经济利益集团也会通过与政府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1.煤矿从上至下存在较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为或在煤炭市场恢复性好转的形势下急于摆脱困境;或在采掘失调情况下急于恢复正常生产;或为追求更大利润,片面追求生产而使平安处于附属地位。可以说每起煤矿重特大事故均与此相关。 2.煤矿平安监察机构的权威性不高、监察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此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平安监察工作机制,以应对我国幅员辽阔、煤矿数目众多、平安监察人员有限的现实。平安监察人员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尚不能满足煤矿平安监察工作的需要。 3.随着矿井的延深,煤矿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在增加,灾害治理的难度加大。表现在瓦斯涌出量越来越高、矿山压力增大,灾害治理更加复杂。 5.现场管理不力、“三违〞屡禁不止。2002年80%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是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造成的。 6.平安欠帐大,装备状况差,防灾系统不完善,设备失爆或不防爆现象严重。 7.事故应急措施不力,装备不到位,人员缺乏避灾自救训练。入井人员不随身携带自救器的现象相当普遍。事故应急中,由于工人不能正确选择逃生路线而造成灾害事故扩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8.职工综合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据2002年开展的全国煤矿平安状况调查,大中型煤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5.44%;中小型煤矿中,平均每处煤矿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职工缺乏3人。由于煤炭行业近年职工的流动性加大,给平安技术培训造成困难。 四、煤矿平安生产的对策 煤矿平安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法律法规、科技进步、行政执法监察、工伤保险、宣传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并力求使平安生产“关口前移〞,真正实现“平安第一、预防为主〞。 1.强化煤矿各级领导、职工的平安意识和平安责任。应通过平安宣传教育、平安生产月等措施,正确认识平安生产工作的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要建立平安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平安责任感。要建立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并逐级向下延伸,依法严肃查处事故,建立平安生产鼓励机制,通过有效鼓励强化平安意识。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论文参考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论文参考 公共政策论文范文参考篇1 浅析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 在我国快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粮食经济也得到了 非常迅速地发展。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经 历了自由购销时期、统购统销时期、双轨制时期、全面走向市场转轨时期 以及全国粮食购销市场化基本定型时期。每一个时期的粮食经济都具有各 自的特点,而且我国粮食经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针对我国现有的粮食经 济发展状况要制定专门的粮食经济政策,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我国 粮食经济快速发展。 一、我国粮食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历史分析 1.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特点 纵观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全过程,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具有很多的特点, 其中比较典型的特点主要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 表现为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大于人口增长速度。我国粮食从1949年的1.1 亿吨增长到2002年的5亿吨,粮食增长了3倍多。而人口数量由原来的 5.4亿增长到12.6亿多,同比增长了1倍多。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也呈 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升;第二,我国粮食生产的另一特点表现为粮食生产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我国粮 食产量从1949年到1952年呈稳定增长趋势,而且在1952年达到了粮食 产量高峰。粮食产量在1957年达到了另一个产量高峰,但是在1958年到1965年期间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降低。而在 1965年后到1978年粮食产量又呈现了缓慢的上升趋势。在之后的时间里,

我国的粮食产量还是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第三,我国粮食供求平衡主要 依靠国家政策调控。政府一直在干预我国粮食供求,采取各种措施(包括 增加资金投入、兴修水利、加强农业教育等)来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第四, 我国粮食供需变动及粮食政策调整频率加快。由于我国粮食供需的影响因 素很多,所以我国粮食政策调整也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受到现代科学技术 及经济全球化影响,这个特点表现地更为明显。 2.我国粮食经济发展历史 正确地认识我国粮食经济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有利于促进粮食经济发展,我国粮食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 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粮食的自由购销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开始于建 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跳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使得粮食人均占有量 不断地提升,国家实行了粮食自由购销政策;第二个时期是粮食的统购统 销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开始于1953年,这个时期国家发行粮票,为保证 人民生活和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采 取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来实现以农促工目标,粮食权完全由国家掌握;第三个时期是粮食的双轨制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于改革开放,这个时期是 粮食生产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虽然在这个时期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又得到 了提升,但是在这个转折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国家处于被动调整粮 食政策;第四个时期是全面走向市场转轨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于1998年, 这个时期多次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第五个时期是全国粮食购销市场 化基本定型期,通过多年的政策改革,我国粮食经济市场化基本稳定。这 五个时期就是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历史。 二、我国粮食安全及储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