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

●总论

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

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

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

1.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2.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3.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月经病小结

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

答: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

2.鉴别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答: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的延长,在行经和经量上若不合并其他病无明显改变。月经过少主要是指经量发生改变,变少,每月低于20mL。闭经则指是女子年满十六岁月经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月经无的来潮。

3.血瘀导致的月经病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

●带下病

1.广义带下病: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为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带下病。

2.狭义的带下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3.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盛润于阴道的白色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4.病理性带下(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阴道炎的鉴别

①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外阴奇痒难忍。

②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③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④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阴道烧灼感。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简述妊娠期的用药原则:俊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之。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

1.胞阻:即妊娠腹痛,指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1.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最常见。

2.病机本质:少腹血瘀实证。

3.西医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XZ)

4.临床表现:①停经:多在六周左右;②腹痛;③阴道不规则流血;④晕厥与休克。

.

答:①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②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做回收自身血准备。③立即给予吸氧输液。必要时输血。④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⑤若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

●胎漏、胎动不安(病案分析)

1.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腰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2.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3.七大流产: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流产合并感染。

1.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2.堕胎:凡妊娠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3.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4.暗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5.发病机理: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治疗原则:下胎益母。

●滑胎

1.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褥病。

1.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出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

2.小满月:即产后一月,即弥月。

3.大满月:即产后3月(百日)为大满月。

4.新产日:产后7日称为新产日。

5.历代医家将产后危急病症概括为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三病,即病痉、病郁冒、大便难;三急,即呕吐、盗汗、泄泻。

6.产后病的病因可概括为:①亡血伤精,②元气受损,③瘀血内阻,④外感柳荫或饮食房劳所伤。病机:多虚多瘀。

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1.产后出血:胎儿娩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

2.西医产后出血常见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答:病因:①最常见:子宫收缩乏力;②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膜残留;③软产道损伤:会阴、宫颈、阴道损伤。④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治疗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1.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2.生理现象: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

●产后腹痛

1.儿枕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1.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血性恶露:色鲜红、量较多,主要为血液的恶露,持续约3~7天。

3.浆液性恶露:恶露色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天。

4.白恶露:不含血色的恶露,约2~3周干净。

5.子宫复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需6~8周时间。

妇科杂病

●癥瘕

●盆腔炎

1.概念: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可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中。

2.急性盆腔炎的分类(病理改变):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全不产: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

断续: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称断续,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5)痰湿型-芎归二陈汤

.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3)脾虚型-归脾汤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2)脾气虚型-归脾汤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1)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2)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3)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6)寒凝血瘀-文静唐(妇人大全)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6)阴虚内含-文金堂(金匮要略)

经行泄泻: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

经行吐衄:清静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

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胃虚痰滞-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经行浮肿:淤八肾

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经行口糜-

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

胃热熏蒸-凉膈散

经行风疹块

血虚-当归饮子

风热-消风散

经行发热

肝肾阴虚-蒿芩地丹四物汤

血气虚弱-补中益气汤

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

经行情志异常-

心血不足-甘麦大枣汤

肝经郁热-胆汁逍遥散

痰火上扰-生铁落饮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绝经后骨质疏松

1)肾精亏虚-左归丸

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

3)阴阳两虚-二仙汤+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

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

十三、带下病——

1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

2带下过少:归营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十四、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香橘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石桂英固气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脾肾虚弱:安奠二天汤

血热:保阴煎合二至丸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武术天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到柏林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十五、产后病

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宁化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六、缺乳:通漏下

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七、产后抑郁-

心脾两虚-归脾汤

瘀血内阻-调经散

肝郁气结-逍遥散

十六、妇科杂病

一、癥瘕:香附黄肾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二、急性盆腔炎:五仙活

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

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

1)肾虚:

.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柏地龙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四、阴疮:龙阳

热毒:龙胆泻肝汤

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补中元

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大补元煎+黄芪

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方剂索引:

1.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柏母弟要服青皮。)

2.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3.清热调血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 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4.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

藕节.陈棕炭.焦栀子.地榆.甘草

5.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柴胡.

车前子.黑芥穗

8.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

.

黄柏.栀子.牛膝

9.寿胎丸:土姣继续。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芩.黄柏.甘草

10.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 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11.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

红花.桃仁.甘草

13.毓麟珠:八珍穿鹿狗肚。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

14.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皮.川芎.

15.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苍附导痰丸: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

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举元煎:黄麻人炒叔。

寿胎丸:土姣继续。

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2、肝肾阴虚;百合地黄汤加枸杞、白芍、枣仁

.

.

.

妊娠病

中医妇科学完美打印版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 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 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6.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 7.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 8.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冲任督带四脉与十 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9.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 “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10.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11.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 12.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1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14.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5.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6.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7.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 胎”、“垢胎”。 18.天癸(考过):含义——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物质。属于阴精。(来 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于肾中,受肾中精气资助,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当肾气充盛之后,始能泌至而发挥作用;进入绝经期后,又随着肾气的虚衰而逐渐竭绝) 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19. 20. 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的生理现象。(如图) 1)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

中医妇科口诀记忆法

中医妇科口诀记忆法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中医妇科口诀心法——熟记考试无忧。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伤里,房室累,劳倦疲。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 经先期,热与虚。补中汤,气虚与。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经后期,寒虚滞。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经愆期,气血伤。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期延长,瘀虚热。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假设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经量少,虚与痰。滋血汤,血虚予。桃四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谷不化,参苓术。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阳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 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气血瘀,胁腹

【医考速记】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总结

新东方在线医学网(https://www.doczj.com/doc/8e19155574.html,/)网友分享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医师考试中分值占比较高的科目,小编特为考生整理了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中医妇科学沿革 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 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 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 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 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 二、女性生殖系 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 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 ●总论 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 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 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

中医妇科总结

题型: 单选:20*1’=20’填空:20*1’=20’名词解释:5*4’=20’(每章各一个名词解释)简答:3*5’=15’病例分析25’*(月经病中出) 第一章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夏商周时期—《烈女传》—最早胎教理论的提出 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明确指出近亲结婚对民族繁衍的危害性; 《内经》—奠定了妇科学术理论的基础,是中医妇科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秦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撰有“妊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三篇,开创 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 河。 魏晋隋唐时期—巢元芳《诸病源候论》,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巨著 晋代王叔和《脉经》—首次提出各种特殊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 的概念 宋代—世界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代以前产科与妇科之大成 金元时期—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格致余论·受胎论》首次明确的描述了子宫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安胎思想) 清代民国时期—《傅青主女科》,代表方(完带汤,两地汤,寿胎丸~~~~) 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亦有血室之称。其功能是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特点是亦藏亦泄,藏泄定时。 阴道:又名产道、子肠 2.阴户:又称四边、产户。系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两侧的大阴唇和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3.玉门:系指阴道口,包括处女膜的部位。 4.月经的生理现象;P9特殊现象:王叔和《脉经》已有并月(定期两月一至者)、居经(三月一至者)、避年(一年一至者)的记载 5.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泄的结果。 7.带下:广义的带下,是泛指带脉以下之疾,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是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生理作用:生理性带下对阴道和阴户起到濡润和充养的作用,并能抵御外邪的入侵。 9.预产期计算:从末次月经的首日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1.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12.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规定为六周。 13.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白色恶露。 第三章病因 1、外感六淫之寒热湿, 2、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中医对于女性来说,以下哪个器官是至关重要的? A. 肺 B. 肝 C. 脾 D. 心 答案:C. 脾 2. 在中医妇科学中,下面哪个经络与月经不调相关? A. 肺经 B. 肝经 C. 脾经 D. 心经 答案:B. 肝经 3. 中医妇科学中,以下哪个脉象反映了阴虚证? A. 细弱脉 B. 滑数脉

C. 濡数脉 D. 濡大脉 答案:A. 细弱脉 4. 以下哪个症状与中医妇科学中的血瘀证相关? A. 月经提前 B. 月经过多 C. 月经延迟 D. 月经稀少 答案:B. 月经过多 5. 中医妇科学中,以下哪个穴位可以调理月经不调? A. 关元穴 B. 气海穴 C. 太冲穴 D. 阴陵泉穴 答案:C. 太冲穴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中医学科,主要包括对妇科 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学科。 2.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原则包括调理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其中重点在于调理女性体内的阴阳平衡。 3. 中医妇科学中,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系统,是气血 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4. 中医妇科学中,常见的妇科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症等。 5. 中医妇科学中,如何预防妇科疾病? 预防妇科疾病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 绪波动,合理调理饮食,适度运动,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等。 三、应用题: 根据中医妇科学的治疗原则,以月经不调为例,请你给出一份中医 诊断及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

【精品文档】中医妇科学习心得体会-实用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医妇科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妇科主要治疗妇女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乳房疾病、前 阴疾病和妇科杂病。中医治疗妇人疾病具有一定优势,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下面就让小编为各 位整理了中医妇科学习心得体会的相关信息,欢迎各位查阅。 中医妇科学习心得体会(一) 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方面必须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既不能纸上谈兵,空讲理论;也不应单纯地介绍经验,而忽略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医妇科的 基本知识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这一直是笔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充分熟悉教材,精心编排课程 目前中医专业本科妇科学课程设置一般为72学时。从最近的计划教材看,其内容较前几版更为丰富,这就使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教 学中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一矛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显得非 常重要。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熟悉教材,其次,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精心设置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妇科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重点介绍基础理论,包括女性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及 女性特有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概要;第二部分为各论,分类介绍妇科疾病,是教材的重点;第三部分为附篇,简要介绍现代妇产科学的基本知识,妇科常用检查方法及基本操作知识。在课堂讲授时可将这三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突出重点, 系统讲解。总论部分讲授的重点放在生殖系统解剖及女性的生理特点上,并结 合附篇中西医妇科学中女性骨盆、内外生殖脏器的解剖内容,使学生能够清楚 地掌握女性内外生殖脏器的解剖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临床疾病打下基础。中医 妇科学中经、孕、产、乳等生理则可与西医相对应的内容安排到一起,对照互参。四诊辨证要点与西医妇科学的盆腔检查和妇科常用的特殊检查内容安排在 一起,以增强诊断内容的客观性,利于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在宏观辨病的基础 上进行深层次的微观辨证。各论部分的讲授,重点突出各类妇科疾病中常见多 发病及疑难病的概念、诊断及辨证论治,如月经病中以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经断前后诸证为重点。其余月经病则通过总结该病的一般特点让学生了解,如月经病发特点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病名多以主要症状命名,辨证上应 结合月经期、量、色、质的改变及全身证候等等,既总结、归纳了各类妇科疾

中医妇科学心得

中医妇科学心得 中医妇科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需要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诊断 方法和辨证施治原则来诊治妇科疾病。在自己的从业经验中,我从治 疗月经不调、外阴瘙痒、白带异常等多个方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现 在分享给大家。 一、了解患者病情 首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病因病机。这是中医诊断的 重要环节。针对月经不调,需要了解患者的月经史,如月经周期、量、颜色、质地等;针对外阴瘙痒、白带异常,要询问患者有无外阴瘙痒、疼痛、白带量、颜色、质地等。只有深入了解了病情,才能进行更加 精准的中医诊断。 二、食疗调理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中,食疗调理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许多女 性因为生活作息不规律以及长期饮食不健康引起妇科问题。比如,多 食寒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会导致血瘀气滞,进而导致经期不调;而 长时间吃生冷性的食物,会导致机体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容易引起 白带过多、外阴瘙痒等妇科疾病。因此,我在治疗妇科疾病时,一般 会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病因,给出相应的饮食调 理方案。 三、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方法。针对月经不调,一般 选用活血调经、养血安神的中药;针对外阴瘙痒、白带异常等妇科疾病,则会选用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但是,我认为在使用中 药治疗时需要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特别是治疗雌性患者时尤为重要。中药调理采用相应的方剂,仿佛定期来医院复查,以调整疗效为目的。 四、病情观察 针对治疗的效果,需要在治疗期间不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 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注意注意病情的变化,例如月经是否恢复正

常、外阴瘙痒是否减轻、白带是否变少等等。同时,应使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这也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经过我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治疗妇科疾病需要综合使用中医中药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合理的营养及生活习惯,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妇科疾病。当然,妇科疾病的治疗也要因人而异,需要因病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全面、科学地进行治疗。总之,中医妇科治疗的核心是“治未病”,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至今仍有很多与其相关的研究。作为一名医生,我将一直努力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尤昭玲教授诊治“子宫切口假腔”经验总结

尤昭玲教授诊治“子宫切口假腔”经验总结 “子宫切口假腔”有报道称其为“子宫切口憩室”、“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缺损”等,国外报道称其为“剖宫产疤痕缺陷”,是剖宫产术后的一个少见的远期并发症[1],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及检测技术的发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症可以引起术后部分妇女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甚或阴道大出血。临床以经期延长为多见。中医古籍中无“子宫切口假腔”这一病名,根据其症状,应将其归入“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范畴。临床上对剖宫产术后这种晚期并发症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多数患者常被漏诊或误诊。尤昭玲教授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数十载,在诊治该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就教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医理相通,中西互参 教授认为,子宫切口假腔是在现代医学采取剖宫产的手术基础上出现的新病。医理相通,中西互参,方可更深刻地了解该病的病因病机。 剖宫产手术金刃损伤胞宫胞脉是子宫切口假腔形成的基本病因。妊娠末期宫体含肌纤维最多,子宫下段次之,宫颈最少[2]。子宫下段横切口位置不当,如切口位置过低,宫颈肌纤维少(10%),血供差,导致伤口愈合能力差;切口过高,切口上下缘在宫体与宫颈峡部交界处,上下缘厚薄不一,切口对合不齐、错位,影响愈合,从而形成假腔。其次,缝合不当,局部缝合线过多、过密,导致切口血运不佳,供血不良,不能荣养伤口组织,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感染,从而形成假腔。 体质差异是子宫切口假腔形成的次要病因。禀赋虚弱,气血不足,加上剖宫产手术失血伤气,气血更虚,子宫切口得不到充分荣养,难以收敛伤口,以致假腔形成。如果患者合并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状况差,或合并有糖尿病,或存在围手术期感染因素等易出现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形成子宫切口假腔[3]。 热瘀互结是子宫切口假腔引起经期延长的基本病机。气血不足难以收敛疮口。子宫切口反复感染形成凹陷、假腔,经血蓄积继发炎症[4]。瘀久化热,热扰冲任,经血不宁,以致经期延长。瘀血蓄于假腔内,不循常道,不能及时排出,新血不得归经,所以经血淋漓不净,经量增多。假腔不断变大,可诱发阴道大出血[5]。 总之,本病的病机特点为虚、热、瘀,临床治疗宜通过益气清热、收涩化瘀达到收敛疮口、止血调经的目的。 2.详询病史,巧借超声

中医妇科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妇科学习心得体会中医妇科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妇科是一门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医妇科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在此,我愿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中医妇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临床实习的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病例中。通过观察、分析和总结病例,我逐渐掌握了中医妇科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能力。 二、强调整体观念,关注身心健康 中医妇科强调整体观念,将妇女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身心健康的相互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妇女健康的重要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心理疏导和情志调养,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三、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中医妇科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都有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因此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中医妇科的辨证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我注重观察和总结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中医妇科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注重向患者传授养生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拓宽知识面,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

中医妇科与多个学科密切相关,如妇产科、内分泌科、心理学等。在学习过程中,我积极拓宽知识面,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我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六、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关爱患者 中医妇科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关爱患者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我注重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困惑,关心患者的身心状况。通过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我逐渐形成了关爱患者的职业素养,为患者的康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之,学习中医妇科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辨证施治、强调预防为主、拓宽知识面和培养人文关怀精神等方法和途径,我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为中医妇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西中医学院考试复习资料之《中医妇科学》历年考试填空问答总结(优秀版)word资料

江西中医学院考试复习资料之《中医妇科学》历年考试填空问答总结(优秀版)word 资料

填空 妇女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范围:经带胎产杂 扁鹊是第一位妇科医生; 战国现存第一部医学巨著《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女子从7岁到七七之年(49岁)生长发育和生殖规律,为妇科经典理论, <素问.腹中论>妇科第一首方"四乌贼骨一蓐茹(茜草)丸"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设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三篇,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开创妇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晋朝王叔和撰<脉经>,提出"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 昝殷著<经效产宝>我国现产科专著;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妇人方"三卷;宋代妇产科最早独立分科; 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 刘完素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率先提出妇人不同生理阶段应分别从肾肝脾论治; 朱丹溪提出"产前当清热养血","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亟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中西医结合代表:晚清唐容川<血证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内生殖器包括: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后二者称为附件 子宫的位置:带脉以下,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前邻膀胱,后为直肠,下接阴道. 长7-8cm宽4-5cm厚2-3cm 子宫壁体分为:外层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中间层最厚为肌层最内为黏膜层亦称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 作用:主行月经分泌带下种子育胎发动分娩排除恶露. 属性:"亦脏亦腑,非脏非腑",因为非经期,妊娠期子宫表现为"藏精气而不泻"似脏,行经期分娩时,子宫又表现为"传化物而不藏"似腑,为之"奇恒之腑".子门即子宫颈口.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输卵管:内侧与子宫角相连,外端游离,长约8-14cm 根据形态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以上两处易宫外孕)漏斗部 卵巢:产生和排出卵子及分泌甾体激素的性器官成年妇女:4cmX3cmX1cm

中医学生阶段个人总结

中医学生阶段个人总结 中医,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学生阶段个人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中医学生阶段个人总结1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中医学、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 4.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我热爱社会主义,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党校活动,向党组织靠拢,并取得了党校结业证书。在学校里,我积极参加从班到系、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同学,与大家关系融洽。作为班干部,我努力为同学服务,积极协助老师的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协调同学与集体的关系,使我们班成为一个充满生气、有活力的班集体。 在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三年中,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

中医妇科规培跟师心得

中医妇科规培跟师心得 我是一名中医妇科规培跟师,以下是我在跟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初入临床 作为一名初入临床的中医妇科规培跟师,最初的几个月是我最为 紧张和激动的时候。在传统中医妇科学的领域里,历代医家留下了丰 富的理论和经验,而我无疑是一个初学者。因此,我之初应负责的临 床工作都是一些简单的病例,以及患者入诊时的初步诊断及观察工作。这段时间里,不能不说是受益匪浅,对中医妇科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 二、与老师的交流 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师傅进行了许多交流。我感到非 常的幸运,我的师傅是一位多年的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与他交 流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中所得不到的知识。我很感激他对 我的指导和教诲,使我很快地进入了中医妇科的临床实践。 三、深入学习

在实践中,我开始深入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包括中医经典、现 代医学知识、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 处置能力。通过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医妇科理论的理解,也掌握 了更多的治疗方法,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临床实践 在实践中,我逐渐开始承担一些中等难度病例的诊治工作。通过 与师傅共同诊治、独立诊治,我对于病例的把握能力和诊治的技能都 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复杂的病例,这些病例 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临床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些病例的 诊治,我对中医妇科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五、总结与展望 在中医妇科实习和规培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 还锻炼了自己的临床技能,还与师傅们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将 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为 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我也会不断总结和经验,探索中医 妇科领域的新知识,为自己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_中医科出科个人小结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_中医科出科个人小结 中医我是我国医学精粹,中医历史也源远流长!那么你要怎么去写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呢?下面由本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中医科出科自我鉴定心得篇一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总结

月经病总结 •月经先期口 气虚 1.脾气虚证: 妇科证候:经行提前,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全身证候: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 妇科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黯。舌脉: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 血热 1.阴虚血热证: 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 全身证候: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2.阳盛血热证: 妇科证候:经来先期,量够,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 全身证候: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3.肝郁化热: 妇科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全身证候: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

•月经后期口 1.肾虚: 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 全身证候: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 舌脉: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2.血虚: 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 全身证候: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舌脉: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 3.血寒--虚寒证: 妇科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 全身证候: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胱白。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调经 方药:(大)温经汤《金匮要略》(大营煎) 4.血寒--实寒证: 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全身证候:畏寒肢冷。 舌脉: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5.气滞: 妇科证候: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 全身证候:精神抑郁,胸闷不舒。 舌脉: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方药:乌药汤《兰室秘藏》 6.痰湿型: 妇科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粘。 全身证候: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 舌脉: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芎归二陈汤《丹溪心法》 •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肾虚:妇科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清稀。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1 经过某月某日到某月某日为期5天的临床实习岗前培训,我们正式转入临床实习一次轮转阶段。而第一个转的科是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病房主要病种是输卵管不通性不孕,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主要行中药综合治疗:中药口服(通络煎、内异煎,妇科一、二、三号方,异位通,调冲方),中药灌肠(通络灌肠方,灌肠一、二、三号方),中药热敷,中药离子导入,丹参注射液点滴。利用活血,消症,温通等方法,松解盆腔粘连,消除肿块,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妇科门诊病种则丰富一些:月经不调(提前,后错,老不来,老不断,量少,量多,功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排卵期(经间期出血)、无排卵性(崩漏)等),围绝经期综合症,痛经,白带异常(量多,色白或色黄或色暗红或带有血丝,清稀或豆腐渣状,伴有外阴瘙痒等),盆腔炎(包括子宫,附件炎-输卵管、卵巢),宫颈炎,阴-道炎(细菌性-bv、霉菌性、滴虫性、老年性,可伴泌尿系感染),外阴炎,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囊肿,不孕,早孕(怀孕早期),先兆流产,产后缺乳和回乳,产后抑郁,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至卵巢所致的巧克力囊肿多见),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宫颈癌前病变筛查(tct-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 感言:不孕人群增多,奉劝年轻人珍惜自己,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人流药流机会,防止输卵管不通型不孕的发生。避孕最好用避-孕-套工具避孕。避孕药有多种副作用,导致月经失调等,特别是紧急避孕药,少用!安全期避孕不完全安全! 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妇科名声远播,皆因有名老中医许润三主人的坐镇,被人称其为送子观音,令人可想而知老爷爷的医术精湛的同时,从一个侧面看出现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10篇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10篇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精选10篇】 怎么写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才合适?看看吧。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精选篇1 20__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在成都举办的护理管理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护理管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培训,由四川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贤秀老师等8位护理专家亲自授课,学习了包括20__年优质护理标准解读、质量控制新标准解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患者和护士体验双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用药管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护理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护管的工作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一切资源;此次培训还使我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明确,能够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护理程

序的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和促进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护 理服务水平和服务技术,让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天的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护理前辈们对护理事业的专注、执着及无私奉献,学习 到了前辈们的专业品质、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省护理学会、各 位护理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 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护理 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精选篇2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 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 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 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 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 到目的地。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 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 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精选篇3 我是20__级电子信息班的一名学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医学方向),其实是喜欢学医的,结果没想到学的是与医学无关的,所以希望在选修课上可以普及 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选了《中医医学案概论》这门选修课。学习后深感医学的 博大精深,医者的伟大。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及一些感想。 通过学习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 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 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