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

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等金属矿产以及化工原料

工业辅料等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石油、天然气

内蒙古准格尔旗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尔多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市

自治区直辖县级政区:煤炭

兴安盟:铁、铬、银、锌、铅、铜、花岗岩、珍珠岩、煤

乌兰浩特市:铜、铁、铅、锌、大理石、石灰石

阿尔山市:铁、锌、硅砂、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黑曜岩、珍珠岩

突泉县:铜、煤、银、锌、铁、石灰石、蛇纹岩、铝矾土、膨化土

科尔沁右翼前旗:大理石、莹石、硅石

科尔沁右翼中旗:金、银、铜、铁、铅、锌、稀土、珍珠岩、石英石、麦饭石、煤

阿拉善盟:芒硝、花岗岩、金、银、铜、水晶、玛瑙、冰洲石

阿拉善左旗:煤、盐、硝、石膏

阿拉善右旗:煤、盐、碱、硝、黄金、铁、铜、石墨、萤石、花岗岩、冰洲石

巴彦淖尔盟:金、硫铁、铜、铅、锌

乌拉特中旗:黄金、煤、珍珠岩、褐铁、赤铁、铬铁、硫铁、铝、锌、磷、萤石、石英、长石、石灰石、石墨、云母、菱镁、萤石、蛇纹岩、冰洲石、玉髓、绿柱石、铌铁、钶铁乌拉特前旗:煤、铁、金、铜、石墨、云母、石英石、石灰石、珍珠岩

乌拉特后旗:硫铁、铜、铅、镍、钴、玛瑙、石墨

呼伦贝盟:煤、铜、铅、锌、金、银

牙克石市:煤矿、铁矿、石灰矿、铜矿

扎兰屯市:铜、铁、砂金、硅石

根河市:铅、锌、铁、锰、金、银、石灰石、大理石、珍珠岩、石墨、冰洲岩

陈巴尔虎旗:铜、钼、莹石、芒硝、硫铁

阿荣旗:金、铜、铁、铝、锌、石灰石、大理石、玛瑙、硅石、沸石、煤

新巴尔虎左旗:硝、碱、石油、煤、珍珠岩、膨润土

新巴尔虎右旗:金、银、铜、钼、铅、锌、锰、铁、鳞、钨、锡、锇

鄂伦春族自治旗:煤、白金、黄金、银、镍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煤炭、铁矿、沙金、珍珠岩

锡林郭勒盟:石油、天然碱、煤炭

锡林浩特市:煤、石油、铬、铁、锡、铜、莹石、锗、芒硝

阿巴嘎旗:煤、石油、油页岩、铁、镍、萤石、石灰石、石膏、磷、芒硝、水晶

西乌珠穆沁旗:煤、水晶石、大理石、石油、铁、镍、铜

东乌珠穆沁旗:煤、石油、金、银、铜、铁、钨、岩盐、水晶、玛瑙、芒硝、珍珠岩、石灰岩

苏尼特左旗:褐煤、芒硝、萤石、云母、硅石、石膏、花岗岩、水泥灰岩、大理石、金、铬、铁、铜

苏尼特右旗:铁、铜、金、芒硝、石油、天然碱、萤石、石膏、石灰石、红色花岗岩

太仆寺旗:银、铜、锡、镍、钴、铅、铀、硅石、钾长石、大理石、白云母、氟石、珍珠岩、松脂岩、黑耀岩、膨润土、石墨、玛瑙、天青石、雕塑刻用玉石

正镶白旗:石灰岩、自然芒硝、白盐、花岗岩、碱、萤石、水晶石、金、铁铜、锌

正蓝旗:金、铁、褐煤、石灰石、硅石、石英砂、天然碱、膨润土、大理石、萤石、珍珠岩镶黄旗:金、铜、铁、铬、钨矿、萤石、芒硝、煤

乌兰察布盟:铁、锰、铬、铜、铝、金、钽、铌、膨润土、大理石、石墨

集宁市:黄金、氟石、石灰石、膨润土、高岭土

丰镇市:墨玉、铅锌银共生矿、优质矿泉水、玄武岩

兴和县:石墨、膨润土、硅线石、墨玉、石灰石、蓝宝石、大理石、磷矿石、铁矿石、石莹石、重晶石、钾长石、绿柱石、水晶石、浮石、钨沙、白云母、褐煤

卓资县:铁、锰、铜、铅、锌、钨、金、煤、油页岩、石棉、云母、石墨、石灰石、水晶石、萤石、沸石、磷灰石、大理石、浮石、耐火石、膨润土

商都县:石英石、长石、萤石、硅藻土

凉城县:金、铜、铅、锌、银、铁

化德县:硅藻土、石英石、萤石、长石、水晶石、绿柱石、大理石、白云母、钨、金、银、铜、锡、锌、褐石

察哈尔右翼前旗:煤、银、锌、铅、锰、石榴石、硅藻土、墨玉石、硅线石、石灰石、云母察哈尔右翼中旗:金、银、铁、石棉、石英、钾长石、石灰石、大理石

察哈尔右翼后旗:石灰石、浮石、大理石

四子王旗:金、铜、镍、萤石、石膏、芒硝

鄂尔多斯市:煤、铁、天然气、铀、钍、锗、石膏、芒硝、盐、碱

东胜区:天然气、油页岩、耐火粘土、石灰石、黄铁矿、石英砂

伊金霍洛旗:煤炭、天然碱、泥炭、石英砂、石灰岩、粘土

鄂托克旗:煤炭、高岭土、芒硝、石膏、天然碱、石灰石、石英岩、铁矿石

鄂托克前旗:石膏、盐碱、芒硝、煤、石油、天然气

杭锦旗:盐、碱、硝、石膏、石英砂、红蓝粘土

达拉特旗:煤、硭硝、石英砂、粘土

耳字壕镇:褐煤

通辽市:煤炭、石油、硅砂

科尔沁区:石油、煤炭、硅砂

科尔沁左翼后旗:煤、石油、矽砂

库伦旗:铁、钨、铜、铝、锌、金、石灰石、大理石、氟石、石灰岩、珍珠岩、页岩、水晶、莹石、硅石、玛瑙

奈曼旗:麦饭石、大理石、石英石、金、银、铜、铁、铅、锌

扎鲁特旗:稀土、煤炭、叶蜡石、石墨、云母、金、银、铝、铜

内蒙古自治区:稀土矿、铌、天然碱

甘肃省矿产资源分布

甘肃省矿产资源分布

镍、钴、铂族、硒、铸型粘土、饰面蛇纹、锌、铱、梯、重晶石、菱镁

张掖地区:煤、铁、金、铬、萤石、白云岩、石灰岩

山丹县:煤、铁、石灰岩、硅石、粘土、石英、金银矿、白云岩、花岗岩

临泽县:煤、石膏、石英石、大理石、凹凸棒石、白云岩、蛭石、锰、铜矿石、沙金

高台县:芒硝、原盐、萤石、硅石、石英石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煤炭、石灰石

武威地区:有煤、铁、金、石膏、石灰石、石英石

武威市:煤、石膏、萤石、花岗岩

民勤县:煤、石油、食盐、芒硝、石墨、石膏、水晶石

古浪县:煤炭、石膏、花岗岩、铁、铜、高岭土、粘土、重晶石、砂金

陇南地区:铅、锌、锑、金、铜、铁、汞、大理石、重晶石

成县:铜、铁、铅、锌、煤

礼县:金、铜、锑、铅、锌、铣、冰洲石、玛瑙石、水晶石、大理石、煤

康县:黄金、铁、磷、煤、银、硫、硅石、冰洲石、水晶石、景文石

武都县:煤、铁、铝、锌、沙金、磷、硫、石灰岩

文县:铜、铁、煤、重晶石

店坝乡:金、铜、锰

两当县:金、银、铜、铁、铅锌、煤炭、陶土、大理石

徽县:铅、锌、铁、金

宕昌县:锑、铜、铁

庆阳地区:石油、天然气、煤

庆阳县:石油

环县: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煤、白云岩、芒硝、石英砂、磷矿粉

宁县:天然气、石油、煤炭、铜、伊里粘土矿、石英砂、皮硝、火硝

正宁县:煤炭

平凉地区:煤炭

平凉市:煤、铁、铜、铝、石灰石、陶土、膨润土

崇信县:煤炭

华亭县:煤炭、陶土、坩泥、石灰石、石英砂

庄浪县:大理石、石灰石、铜矿

定西地区:红柱石、大理石、黄金、锑

渭源县: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岭土、陶瓷土

通渭县:花岗岩、大理石、硅铁矿、高岭土、地热温泉、煤

临洮县:高岭土、方解石、大理石、莹石、石灰石

嘉峪关市:铁矿、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造型黏土

天水市:铁、铜、铅、锌、金等,清水、北关的大理石、白云石、蛇纹岩

白银市:铜、铅、锌、金、银、铁、锰、煤、黏土、石灰石、石膏

白银区:铜、铅、锌、金、银、石灰石、麦饭石

平川区:煤炭、陶土、石灰石、砂金、铜

景泰县:石膏、石灰石

会宁县:石灰石、芒硝、矿泉水

金昌市:镍、铂、铜、金、煤、铁、萤石、石灰石

金川区:镍、铜、铬、铂、钯、金

永昌县:煤、花岗岩、萤石、石灰石、磷矿石、膨润土、陶土、石英砂、水晶、玛瑙、玉石及铁、铜、镍、铅、锌、钨、硅

兰州市:煤、油页岩、石灰石、黏土、白云石、硅石、石英岩、石膏

七里河区:煤炭、石英石、坩泥、石灰石、沙矿、路标石

红古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蛇纹岩、坩土、石英石

永登县:铜、猛、铁、铝、金、软玉、大理石

榆中县:砂金矿、金矿、锰矿、铅锌矿、硫铁矿、石灰岩、白云岩、方解岩、石英岩、白云母

皋兰县:金、银、铜、铁、铅、锌、石英砂、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

宁夏矿产资源分布

宁夏矿产资源分布:

银川市郊区:磷矿、石灰石、辉绿岩、白云石、石灰岩、硅矿石、建材砂石永宁县:煤、铁、石膏、石灰、磷

石嘴山市

大武口区:煤、建筑石材、石英岩、粘土

石嘴山区:煤炭、粘土、沙金

石炭井区:煤

平罗县:煤

惠农县:煤炭、硅石、水晶、硅铁、镁

吴忠市

利通区:石灰岩、沙砾石和、红胶泥

青铜峡市:煤、重晶石、石膏、石灰岩、砂砾、胶泥

灵武市:煤炭、石油、天然气、陶土

同心县:煤、石膏、白云岩、石灰岩

盐池县:石油、天然气、煤炭、石膏、石灰岩、白云岩

中宁县:煤、石灰岩、锰、金

固原地区

固原县:煤炭、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白云岩、铝、锌

海原县:石膏、硅石、花岗岩、料石、砂

西吉县:油页岩、铜、石膏、泥灰岩

隆德县:油页岩、煤泥、石灰岩、泥岩、铁、铅、磷

泾源县:石灰岩、泥岩、铁、铅、磷

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

陕西省矿产资源分布

西安市

临潼区:石墨矿、金矿

长安县:线石、蛭石、砂

户县:铁、锰、铜、铅、锌、金、大理石

铜州市

王益区: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陶瓷粘土

印台区:煤炭、耐火粘土、高铝粘土、柴油砂土、油页岩

耀县:煤炭、石灰石、高岭土

宝鸡市

岐山县:石灰石、石英石

凤翔县:石灰石、大理石、煤

太白县:金、银、铜、铅、锌、镁

麟游县:煤、石灰石、石英砂、金、铁、陶土

眉县:铜、铁、铝、锌、硫磺、红柱石、大理石、石英石、绿帘石

咸阳市

渭城区:粘土、沙子

永寿县:煤、铁、石灰岩、石类砂岩、陶土

旬邑县: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陶土

长武县:油页岩、天然气、煤炭

乾县:石灰石、矿泉水、磷矿石

淳化县:煤、石灰石

渭南市

渭南市:煤、钼、金

韩城市:煤炭

华阴市:金、铁、铜、钼、银、稀土、蛭石

蒲城县:煤、石灰石、大理石、硫铁矿、铝钒土、粘土

潼关县:黄金、石墨、花岗岩、石英、大理石、蛭石、铅矿

白水县:煤炭、石灰石、石英石、青红砂石、铁、锰、石膏、粘土

华县:金、银、钼、铁

延安市

宝塔区:石油、煤炭、天然气、石灰石、紫砂陶土

子长县:煤、石油、天然气

延川县:石油、煤炭、沙子

富县:煤炭、石油、天然气、紫砂陶土

延长县:石油、煤炭、天然气、瓷土、石灰石、石英砂岩、铁矿石

甘泉县: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紫砂陶土

志丹县:石油、天然气、油页岩

吴旗县:石油

汉中市

汉台区:磷、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锰、砂金

留坝县:大理石、中蛇纹石、花岗石

镇巴县:煤、板石、锰、铁

南郑县:铁、铅、金、银、锌、花岗石、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磷矿

洋县:钛磁铁矿、石英矿、膨润土、石墨、砂金、铜、铁矿

宁强县:铜、铁、锰、镍、金、石棉、硫铁、大理石、花岗岩

西乡县:石膏、石灰石、花岗石、大理石、锰矿、硫铁矿、钒钛磁铁矿、白云石、叶蜡石、铅锌略阳县:金、铜、铁、镍、锰、铅、锌、银、石棉、磷、蛇纹石、白云石

榆林市

榆林市:煤、石油、天然气、铝凡土、铁矿石、石灰岩、石英砂、泥炭、瓷土、食盐、高岭土

榆阳区:煤炭、高岭土、岩盐

子洲县:石油、煤炭、天然气、盐

定边县:石油、天然气、原盐、钾盐、芒硝、硫化镁

西藏自治区

一、历史概况

西藏古称“蕃”,简称“藏”。西藏在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图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至今。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在逻些(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并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元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管理藏区事务的宣政院,建立了西藏萨迦地方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明朝中央政府承袭元制,先后敕封过三大法王和各级僧官,设立乌斯藏、朵甘两

个行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管理西藏军政事务,并建立了帕竹地方政权。到清朝,西藏与中央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1652年、1713年清政府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正式确定其封号。1721年,清政府废除第巴制度,制定噶伦制度。1727年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对西藏进行全面管理。1790年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政府,1791年清政府派军进驻西藏,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共同掌管西藏事务。1792年至1793年清政府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对西藏地方政府的政治、财政、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加强了中央的管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定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6年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拉萨。

二、自然地理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的广大地区。北邻新疆,东连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南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南北最宽900多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无出海口。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境内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被称为除南极、北极以外的“地球第三极”。全区为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可分为四个地带:一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长约2,400公里,宽约700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3,为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其间夹着许多盆地,低处长年积水成湖,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二是藏南谷地,海拔平均在3,500米左右,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谷宽一般7至8公里,长70至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三是藏东高山峡谷,即藏东南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地区,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左右,山势较陡峻,山顶与谷底落差可达2,500米,山顶终年积雪,山腰森林茂密,山麓有四季常青的田园,景色奇特。四是喜马拉雅山地,分布在我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的地区,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山区内西部海拔较高,气候干燥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

西藏的气候独特而复杂多样,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的带状分布,即: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由于地形复杂,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西藏气候总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春干燥,多大风;气压低,氧气含量少。

西藏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少,纬度又低,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并呈现出由藏东南向藏西北逐渐增多的特点。太阳辐射的年变程,以12月最小,5月或6月最大。全区年均日照时数达1,475.8至3,554.7小时之间,西部地区则多在3,000小时以上。西藏地区平均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区年均温度在-2.8℃到11.9℃之间,温差较大。最温暖的东南地区年均温度约10℃左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年均温度在5℃至9℃之间,东部横断山脉地带,月均温度在10℃以上的时间有4个月左右,藏北高原大部分地方年均温度在0℃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北麓山地年均温度在3℃以下。

西藏年降水量在74.8至901.5毫米之间,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迎风坡多于背风坡,东南湿润,西北干燥,雨季分明。雨量集中在6至9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至90%。以气温和降水为主要依据,西藏自治区可划分为十一个不同的气候区,即:山地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地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高原温带湿润气候区、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亚寒带季风湿润

气候区、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高原亚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

三、行政区划

西藏自治区现设6地1市,即: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昌都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71个县,1个县级市,1个县级区;140个镇,543个乡。

四、人口资源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77.00万人,比上年净增4.68万人,增长1.2%。人口出生率为17.9‰,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为10.7‰。

五、土地资源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为120.223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这些土地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

一是藏东高山峡谷农林牧区,为西藏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

二是西藏边境高山深谷林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边境地带。境内山高、谷深、河窄,气候、植被、水、热、土壤等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较多,是西藏独特的热带、亚热带经济植物区。

三是中南部高山宽谷农业区。该区包括拉萨市、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各一部分,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产业结构较齐全,产值比重最大。

四是高山湖泊盆地农牧区。位于西藏中南部高山宽谷农业区以南,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以北,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地区。本区多夜雨,属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霜冻,冬、春季多大风、沙暴等,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

五是藏北高原湖泊盆地牧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该区地势高旷、地形复杂、气候干旱、草原辽阔,大部分为纯牧区,是西藏最大的牧业区。

六是藏北高原未利用区。位于西藏北部,该区高寒、干旱、荒凉,局部草地初步开发为临时性牧场。

据国土部门统计,截止2005年10月,西藏辖区土地总面积为180,334.82万亩。其中,农用地116,429.16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4.56%;建设用地94.77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5%;未利用地63,810.8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39%。

在农用地中,草地面积为96,689.52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83.04%;林地面积19,020.54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16.33%;耕地面积541.1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0.46%;其它农用地177.86万亩(含园地2.97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0.15%。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工矿用地59.41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2.69%;交通运输用地33.86万亩,占建设用地的35.73%;水利设施用地1.49万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58%。

六、矿产资源

西藏目前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矿泉水等12种。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七、水利资源

西藏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冰川水资源和大气降水。

地表水资源: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大小河流数百条,加上季节性流水的间歇河流在千条以上,年均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西藏的湖泊面积约250多万公顷,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主要湖泊有:巴松错、然乌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个,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4个,大于5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3个,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819个。金沙江、澜

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河都流经西藏,其中,怒江、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都发源或流经西藏。

地下水资源:总量约1,107亿立方米。

冰川水资源:西藏的冰川面积约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冰川水资源总量为332亿立方米,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两大类。其中75%的冰川为外流水系,25%为藏北内流水系。冰川融水是西藏河流、湖泊的重要补给来源。如帕隆藏布冰川融水补给量可占年径流量的60%,朗钦藏布、森格藏布其冰川融水补给量也达49.8%。

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约4,482亿立方米,至2005年底,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约16.18万立方米,耕地亩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约8.28万立方米。

八、主要物产

农作物资源:西藏全区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玉米、油菜、豆类等品种;蔬菜约有16个大类,150余个品种。萝卜、白菜、西葫芦、西红柿、黄瓜、丝瓜、苦瓜、冬瓜、茄子、辣椒、芹菜、豆类、葱、花菜等大多数蔬菜品种在西藏都有种植。随着高效温室大棚的兴建,内地一些名特优新菜陆续引进并已种植成功。全区建立各类果园400多处,年产干鲜果品1,000多万公斤,茶叶1吨,桐油1.5万公斤。在一些地方,苹果、梨、桃、香蕉、桔子、葡萄、西瓜等也有一定面积栽植。

动物资源:西藏有脊椎动物793种,其中两栖类45种,爬行类55种,鸟类488种,兽类142种,鱼类63种。全区有昆虫近4,000种。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藏羚羊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0%以上;黑颈鹤越冬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左右;野牦牛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近80%。现有野生动物中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有14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滇金丝猴、虎、野牦牛、藏羚羊、赤斑羚、羚牛、黑颈鹤、棕尾虹雉、蟒等4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盘羊、岩羊、麝类、马鹿、藏雪鸡、藏马鸡、墨脱缺翅虫等84种;西藏自治区增加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狐狸、斑头雁、赤麻鸭等16种。

家畜、家禽主要有绵羊、山羊、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藏鸡、藏猪等。这些家畜、家禽长期以来适应高原环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水产资源:西藏查明的鱼类中,鲤科的裂腹鱼亚科的鱼类占多数。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的黑斑原鮡(地方名:拉萨鲇鱼)、班公错的西藏裂腹鱼以及亚东河的亚东鲑鱼较为著名。

植物资源:西藏是我国森林和原始林最大的林区之一,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中国森林资源报告》公布:西藏现有森林总面积1389.61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2.945亿立方米。截止2005年年底,西藏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1.31%,森林面积名列我国第五,活立木总蓄积量名列我国第一。常见树种主要有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华山松、落叶松、云南松、白桦、青冈木等,经济价值很高。稀有针叶树种,如穗花杉、云南红豆杉、印度三尖杉、百日青等,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有高等植物6,400多种,其中:苔藓植物700余种,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5,700余种。还有藻类植物2,376种,真菌878种。有木本植物1,700余种,药用植物1,000余种,油脂、油料植物100余种,芳香油、香料植物180余种,工业原料植物(含鞣质、树脂、树胶、纤维)300余种,可代食品、饲料的淀粉、野果植物300余种,绿化观赏花卉植物达2,000余种。可食用菌,如松茸等415种,药用菌,如灵芝等238种,已知有抗癌作用的真菌,如丝膜菌、虫草等有168种。

藏药资源:截止2006年4月,西藏全区植物性藏药材有191科、682属、2085种;矿物性藏药材有50余种。全区已开发常用藏药360多种。比较著名的植物性藏药材有冬虫夏草、藏红花、贝母、手掌参、藏茵陈、藏苍蒲、毛膏菜、绿蓉蒿、胡黄连、忍冬果、檀香、桃儿七、雪莲花、天麻、灵芝、三七、大黄、党参等。这些药材药用价值高,其中不少畅销国内外。

西藏现已初步形成旅游业、藏医药业、农畜产品深加工和民族手工业、绿色食品(饮品)加工业、矿产业、建筑建材业六大经济支柱产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布局。

九、旅游资源

(1)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西藏现有世界级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珠峰自然保护区、藏北羌塘自然保护区、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1处:雅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主要有: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主的雪山风光区域、藏北羌塘草原为主的草原风光区域、藏东南森林峡谷为主的自然生态风光区域、阿里神山圣湖为主的高原湖光山色风光区域;湖泊类有阿里神山圣湖为代表的高原雪山湖泊,纳木错为代表的草原湖泊和以巴松错为代表的高原森林湖泊等不同类型的湖泊。现已开辟了拉萨—林芝—山南—拉萨生态旅游环线;拉萨—日喀则—阿里朝圣观光旅游线;拉萨—日喀则—定日—樟木观光旅游线;拉萨—那曲—青海草原风光旅游线。

(2)人文旅游资源。西藏现有1,700多座保护完好、管理有序的寺庙,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以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为代表的藏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中心人文景观区;以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群为代表的藏文化发祥地人文景观区;以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萨迦寺为代表的后藏宗教文化人文景观区;以藏北“古格王朝古都遗址”为主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区;以昌都康区文化为代表的“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区等。全区现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座:拉萨市;世界文化遗产1处:布达拉宫及其扩展项目大昭寺、罗布林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拉萨、日喀则、江孜;一年有14个风俗各异的民间重大节日。

十、名胜古迹

西藏现有名胜古迹大多被列入了各级文物保护范围,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布达拉宫。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筑群,解放前是达赖的冬宫,位于拉萨市中心。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3)甘丹寺。位于达孜县。(4)萨迦寺。位于萨迦县。(5)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是历代班禅驻锡寺。(6)昌珠寺。位于乃东县。(7)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于江孜县。(8)藏王墓。吐蕃王朝时期藏王的墓葬群,位于琼结县。(9)古格王国遗址。位于札达县。(10)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郊。(11)色拉寺。位于拉萨市北郊。(12)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解放前是达赖的夏宫,现为人民公园。(13)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14)托林寺。位于札达县。(15)桑耶寺。位于扎囊县,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16)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县。(17)扎塘寺。位于扎囊县。(18)白居寺。位于江孜县。(19)小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20)朗赛林庄园。位于扎囊县。(21)大唐天竺使出铭。位于吉隆县。(22)拉加里王宫。位于曲松县。(23)吉如拉康。位于乃东县。(24)桑喀古托寺。位于洛扎县。(25)科迦寺。位于普兰县。(26)列山墓地。位于朗县。(27)吉堆吐蕃墓群。位于洛扎县。

阿里矿产资源

阿里现已发现的矿种有:硼矿类、砂金、铬铁矿、稀有金属、水晶等30余种,现开采的矿种主要有硼镁矿、砂金。革吉县扎仓茶卡是硼镁矿的主开采区,现开采30%左右品位的富矿,年开采量达40,000吨左右。砂金矿主要分布在班公错—怒江缝合带、雅江缝合带的内陆河流形成的河道冲洪积层、湖积层中。

阿里地区矿产资源主要有盐湖资源、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三大类。

盐湖资源:阿里地区共有盐湖96个,约占西藏盐湖总数的52.2%,盐湖中沉积了大量固态盐类资源,它们主要有芒硝、石盐、水菱镁矿、硼镁盐等。

金属矿:阿里地区目前已发现的金属矿主要有黄金、铜、银、铅、锌、锑、铬铁矿、铁等。

非金属矿:阿里地区已发现的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晶、宝玉石、蛇纹岩、石灰岩、大理岩,已发现的水晶矿床和矿点有4处。

那曲矿产资源

目前,那曲地区已探明的矿种有:黄金、白银、铬、铅、锌、食盐、锂、玛瑙、水晶、硼、镁、石油、玉石等40余种。其中蕴藏量较丰富的有黄金、铅、锌、食盐、硼砂、玉石等10多种。在区域内还探明有开发前景良好的石油资源。

昌都矿产资源

昌都地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已确认的矿产地96处,其中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24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主要有铜、钼、金、银、铅、锌、菱镁矿、砷、石膏、煤、汞等37种,其中铜930.6万吨、钼23.8万吨、银4,146吨、铁20,875万吨、锑1,812吨、菱镁矿5,710万吨、砷14万吨、石膏12,192万吨、煤2,146万吨。位于江达县的玉龙铜矿储量达650万吨,伴有相当数量的金、银、钼、铁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集中,易于露天开采,是我国的特大型铜矿之一。林芝矿产资源

林芝地区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初步探明且储量较丰富的有朗县的铬铁矿,察隅县的金矿、水晶矿,易贡的铁矿、绿色花岗岩、虎皮绿花岗石、石灰岩等矿产资源。

山南地区矿产资源

山南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产种类有:铬铁矿、铅锌矿、铜矿、锑矿、磁铁矿、金矿(砂金、岩金)、银矿、汞矿、水晶、石灰岩、大理岩、页岩、花岗岩、云母矿、粘土矿、电气石、绿柱石、蛇纹石、软玉、矿泉水、地热等30余种。目前,铬铁矿、碳素铬铁、铅锌矿、锑矿、砂金矿、铜矿等金属矿的开采利用已初具规模。其中:在自治区乃至全国颇有影响的首推铬铁矿,该矿种沿雅鲁藏布江地合线呈东西向分布,东起加查,西至贡嘎,绵延600余公里,已探明储量520余万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50%,平均品位48%以上,远景储量可望突破2,000

万吨,极具开发前景。同时,大理岩、石灰岩、页岩、花岗岩、云母、粘土、水晶等非金属矿的开采利用也呈蓬勃发展之势。

日喀则矿产资源

日喀则地区目前发现46种矿产资源,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金、银、铅、锌、锂、锑、铜、铬、硼、泥炭、石膏、石油等矿产。

拉萨矿产资源

现已发现50多种矿产,矿(化)点170多处,主要有铁、铜、铅、锌、锡、钼、银、金、地热、煤、泥炭、刚玉、石膏、自然硫、高岭土、石灰石、火山灰、重晶石、汉白玉、花岗石、大理石等。其中,刚玉、地热居全国第一位,自然硫居全国第三位,高岭土居全国第五位;铜铅锌探明储量43万吨,勘探工作尚在进行中,其前景乐观。

西藏矿产资源

西藏目前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矿泉水等12种。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山东省矿产资源概况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濒临黄渤海,地处中国“黄金海岸地带”的环渤海经济区,背靠广阔内陆腹地,南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与日、韩等亚太经济圈内的国家和地区依山相连或隔海相望,区位条件十分优越。陆地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毗邻海域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人口8997万人。

“九五”期间,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速度继续处在全国前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54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55%,居第三位,年平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555元,高于全国人均水平35%。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9%,连续14年实现收支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步

伐加快,交通、电力、通讯、原材料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基本解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列全国第二位,能源供需基本平衡,用电短缺现象得到缓解。高新技术产业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14.8∶49.5∶35.7。矿产采选业稳步发展,原油、原煤、原盐、黄金等主要矿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8.7%、9.7%、26.5%、24%。全省宏观经济保持稳定运行态势,投资、消费、出口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不断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提高,“科教兴鲁”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机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取得新的进展。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发现并探明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基本保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矿产资源总量较丰富,种类较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省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全省已发现矿产150种,探明储量的矿产78种,已发现但无探明储量或仅有简测资料的矿产72种。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24种,非金属矿产44种,水气矿产3种(见附表1,附图1)。

我省矿产资源探明总量较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矿产24种。保有储量占全国比例较高的矿产有:石油(13.34%)、金矿(12.93%)、金刚石(46.59%)、石膏(64.29%)、晶质石墨(7.40%)、饰面石材(20.12%)、玻璃用砂岩(23.64%)、陶瓷土(11.46%)。此外,煤、铁、铝土矿和滑石探明储量也较丰富,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2.2%,3.9%,1.9%和11.31%。我省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43500亿元,约占全国3.43%,居第7位;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49%,居第11位,属于矿产资源单位面积丰度值较高,总量中等丰富,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较少的省份。

2.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色明显

全省17个市及毗邻海域,均赋存有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但由于成矿地质条件不同,各地形成的矿产资源也各具特色,在地域组合和矿种配置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胶东主要分布有贵金属、有色金属以及部分非金属矿产,重要矿产有金、铜、石墨、滑石、菱镁矿、透辉石、膨润土等;鲁中主要蕴藏有黑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重要矿产有铁、铝土矿、石膏、金刚石、玻璃用砂岩、耐火粘土、岩盐、自然硫、蓝宝石等;鲁西北以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卤水矿产为特征;鲁西南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优势;毗邻海域主要分布有石油、天然气、煤、天然卤水及滨海砂矿。此外,地热、矿泉水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石材则广泛分布于胶东、鲁中地区。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形成各具特色的矿业布局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主要矿产矿床规模偏小,支柱性矿产中共(伴)生矿、贫矿和难采、选、冶矿居多

全省探明矿区(床)1346处,其中能源矿产373处,金属矿产237处,非金属矿产278处,水气矿产458处。仅有少数矿区(床),如济宁和巨野煤田、大汶口石膏矿、新城金矿、大汶口岩盐矿等属大型、特大型,中、小型矿床占80%以上。探明的矿产多为共(伴)生矿产,其中以金属矿产居多,如铜、铅、锌、银、锆英石等全部是综合矿。许多重要矿产多为贫矿或难采、选、冶矿产,如60%以上的铁矿和大多数铜、铅、锌、铝等矿产,磷矿、硫铁矿、自然硫、钾盐等矿产均属于贫矿或开采条件很差的资源。

青海省矿产资源

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多余种,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

盐湖资源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盐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东台吉乃尔湖和全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区--察尔汗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纳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

4.4亿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亿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镁、钾、锂盐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而且,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石油天然气资源

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金属和黄金资源

矿种多,品位高,产地遍布全省各地。有色金属矿产有:铜(储量180万吨)、铅(110

万吨)、锌(153万吨)、镍、钴、锡、钼、锑、汞等。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等。另有贵重金属矿产金、银、铂;稀有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锗、镓、锢、镉、锶、铍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非金属矿产资源

共发现矿产36种,有5种列全国第一。主要有石棉、石墨、石膏、溶剂石英石、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石英岩、硅石、耐火粘土等。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全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7.5%,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四位。

青海省现辖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8个市、地、州。51个县级行政单位。省会西宁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辽宁省

土地资源按利用现状划分,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5%,人均占有耕地约0.096公顷,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区和辽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带;园地面积59.85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04%;林地面积569.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47%,是各类土地中面积最大的一类,东部山区是全省的林业基地,也是调节全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生态屏障,其他地区则是以防风固沙等保护性的生态林为主;牧草地面积35.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2.37%,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它农用地面积49.9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

3.38%;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13.4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67%;交通用地面积8.8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水利设施用地1

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未利用土地面积138.3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

水资源2006年,全省平均降水量和河道径流量少于多年平均值。水库蓄水量也比正常年偏少,地下水位略有下降,水资源质量没有明显变化。全年全省平均降水597.9毫米,总降水量为870.0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1.8%,比上年偏少19%,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全省水资源总量261.36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3.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3.9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1.5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26.5%。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64.17亿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141.2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98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87.3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1.8%;林牧渔畜用水量5.1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6%;工业用水量24.5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7.4%;城镇公共用水量6.7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8%;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1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0%;生态环境用水1.9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

动物资源辽宁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的动物有白鹳、丹顶鹤、腹蛇、爪鲵、赤狐、海豹、海豚等。鸟类400多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1%。

水产资源辽宁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3大类520多种。第一类浮游生物107种;第二类底栖生物280多种,主要有蛤、蚶、鲍鱼、海胆、牡蛎、海参、扇贝等;第三类游泳生物137种,包括头足类和哺乳类动物。全省沿海捕捞业直接利用的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有鱼类117种,

其中有经济价值的70多种,如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鲅鱼、鳕鱼、鲳鱼等;虾类20多种,主要是对虾、毛虾、青虾等;蟹类10多种,主要是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等;贝类20多种,主要有蚶、蛤、蛏等。全省开发近海渔业生产潜力相当可观。近海水域二级生产力达320万吨,其中滩涂养贝生产潜力100万吨,沿岸动物生产潜力近150万吨,深水动物生产潜力70万吨。目前只利用水域生产能力三分之一。全省内陆水域有淡水类资源119种,其中典型淡水鱼类97种,河口洄游鱼类15种,咸淡水鱼类7种。淡水鱼类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鱼、鲫鱼、罗非鱼、鲢鱼、鱅鱼、青鱼、虹鳟鱼、泥鳅和池沼公鱼等20多种;淡水虾蟹类有日本沼虾、中华绒螯蟹等5种;淡水贝类有无齿蚌和田园螺等7种。

植物资源辽宁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药用类830多种,如人参、细辛、五味子、党参、天麻、龙胆等;野果、淀粉酿造类70余种,如山葡萄、猕猴桃、山里红、山梨等;芳香油类89种,如月见草、薄菏、蔷薇等;油脂类149种,如松子、苍耳等,还有野菜类、杂料类、纤维类等。

森林资源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成果(2000年)资料,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34.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64.1万公顷(含经济林面积141.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的73.16%;疏林地面积5.69万公顷,占0.9%;灌木林面积22.75万公顷,占3.5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7.37万公顷,占2.74%;无林地面积123.9万公顷,占19.52%;苗圃0.63万公顷,占0.1%。森林覆盖率为31.84%。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1.85亿立方米,林分面积322.6万公顷,林分蓄积量1.75亿立方米,其中,幼龄林面积162.4万公顷,蓄积2903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蓄积的50.34%和16.61%;中龄林面积105.5万公顷,蓄积8067万立方米,分别占32.72%和46.15%;近熟林面积30.33万公顷,蓄积量3710万立方米,分别占9.39%和21.23%;成过熟林面积24.33万公顷,蓄积2797万立方米,分别占7.55%和16.01%。

全省人工林已成林面积267.6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57.66%,其中林分面积150.7万公顷;人工经济林面积116.9万公顷。全省天然林面积196.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42.34%,其中天然林分面积171.9万公顷;天然经济林面积24.64万公顷。

矿产资源辽宁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北缘,地质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配套,区位条件好。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其中已获得探明储量的有66种(不含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地下水和矿泉水),矿产地672处。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辽宁省有36种620处矿产地。辽宁的菱镁矿是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种,质地优良、埋藏浅,保有资源量矿石量25.6亿吨,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在全国具有优势的矿产还有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种,保有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56.4%(硼矿)、24.0%(铁矿)、51.4%(金刚石)、20.1%(滑石)、7.9%(石油),其中,硼矿、铁矿和金刚石居全国首位,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居全国第四位。具有比较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煤、煤层气、天然气、锰、钼、金、银、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硅灰石、玻璃用石英石、珍珠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16种。

吉林省矿产资源

[2004]吉林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89种。其中油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火山渣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另有钼、锗、镍等4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其中,油页岩已查明储量占全国的54%,开发潜力十分巨大。长白山区拥有全国最大最好的矿泉水资源,是世界三大优质矿泉水源地之一。靖宇县被誉为“中国长白山矿泉城”。

[2003]吉林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83种。其中油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火山渣、镍、钼以及矿泉水等储量居全国前列。东部的靖宇县拥有全国最大最好的矿泉水资源。2000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矿泉水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长白山靖宇矿泉城”。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国内知名企业已在这里落户建厂。

[2002]全省已发现矿产137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6种,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0种,即油页岩、炼镁用白云岩、冰洲石、硅灰石、硅藻土、浮石、火山渣、饰面用玄武岩、耐酸碱用安山岩、建筑用玄武岩;居前5位的有29种,如镍、钼、隐晶质石墨、宝石、二氧化碳气等;居前10位的53种。非金属矿产和矿泉水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长白山地区天然矿泉水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4555.8亿元。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77种,目前全省拥有各类矿山4480户。全省矿业从业人数24.4万人,年产矿石总量近7000余万吨,石油产量407万吨、天然气3.35亿立方米。全省矿业开发总产值近90亿元,居全国第14位,矿业产值占全省地方工业总产值的4.34%。

[2001]全省共发现矿产资源137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7种。我省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结构基本合理,贫矿及共伴生组份多。其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0种,即油页岩、炼铁用白云岩、冰洲石、硅灰石、硅藻土、浮石、火山渣、饰面用玄武岩、耐酸碱用安山岩、建筑用大理岩;居全国前5位的有33种,如镍、铝、矿泉水等。矿产资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差异较大,可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资源丰富,能够满足中、长期经济发展所需的矿产有炼铁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硅灰石、硅藻土、浮石、火山渣、玻璃用砂、饰面用玄武岩、耐酸碱用安山岩、耐火粘土、镍、铝、泥炭及矿泉水等。这些矿产保证程度高,不但自给,而且可以大量出口。第二类是能够满足近、中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矿产有金、银、硼等,其中金、银找矿前景较好。第三类是矿产资源储量不足,影响经济发展的矿种有煤、石油、铁、铜、铝等。第四类是省内缺少的矿产如钾盐、钠盐、磷、铬铁矿、铝土矿等,需从省外引进解决。

[2000]全省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储量比较丰富,有些矿产保有储量在国内占有较重要位置。目前探明储量矿产93种,已开发利用75种。其主要矿产种类有:煤保有储量近21亿吨,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1399.0万吨,铁矿石保有储量4.6亿吨,金保有储量列全国第13位;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等10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蚀面用辉长岩、二氧化碳气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钼、锗保有量列全国第三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居全国第6位。非金属矿产是吉林的优势,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非金属矿物原料及其产品。硅灰石、硅藻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等可充分保证开采。

湖南自然资源

国土资源

湖南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23.01万公顷,湖南的国土资源特点之一:山多平原少,林业用地广,垦殖指数低,为发展农牧、渔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多种土地资源。特点之二:岭谷相间,丘陵盆地交错,本省境内山岭与河谷具有相间分布的特点。湘、资、沅、澧四水分别贯穿一些盆地。湘江流域盆地最多,规模一般也较大,重要的有零陵-祁阳盆地、衡阳盆地、株洲盆地、湘潭-湘乡盆地、长沙盆地、醴陵盆地、茶陵-永兴盆地等。资水流域有邵阳-隆回盆地。沅水流域有溆浦丘陵盆地、黔阳盆地。澧水流域以大庸盆地较大。这些盆地多数耕地较为集中,而水运一般又较便利。

森林资源

湖南位于中亚热带中部,湖南森林既有亚热带森林的典型特征,又有其地方特点。湖南森林的基本特点有:

森林植物区系丰富,起源古老,珍稀树种多,区系地理成分复杂。

湖南维管束植物已知246科、1231属、4263种(含321变种),估计约有5000种。湖南木本植物有113科、500属、1997种和220变种(及变型),约占全国8000种的25%。湖南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华夏植物区系"成为现代湖南植物区系的渊源。湖南有水杉、水松、鹅掌楸、连香树、水青树、杜仲等"活化石"。还有莲座蕨、紫萁、海金沙、里白、芒萁、双扇蕨、金毛狗等古老的蕨类植物,其同类化石多发现于二迭纪至三迭纪地层,有的可追溯至石炭纪。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如木兰科、八角科、三白草科、毛莨科、金粟兰科、小檗科等在本地大量分布。

由于湖南具有第三纪古热带的历史渊源,热带性的科属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湖南位于亚热带位置,地处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带,且地形复杂,境内多山,所以亚热带区系、温带区系植物均

占有相当的比重,表现为较显著的混合和过渡性质。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湖南还拥有较丰富的东亚特有、中国特有、和东亚-北美特有区系成分,这些特有成分无疑构成了湖南植物区系的精华部分,以水杉、银杉、水松、白豆杉、银杏、金钱松、珙桐、杜仲、钟萼木、香果树、金钱槭、喜树、银鹊树之乡著名于世。

生物资源

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植被繁茂,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湖南野生动物资源中,对农业有益的动物有265种;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90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白鳍豚、华南虎等18种,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等65种,三类保护动物有黑熊等7种。湖南的家禽家畜品种齐全,分布广泛,禽鸟种类繁多,共有500多种,占全国鸟种数的45%。其中属于国家级保护的一、二、三类珍禽共22种,占全国鸟类保护数的44%。湖南一类珍禽有白头鹤、白枕鹤、红腹角雉、白鹤、黑鹤、白冠长尾雉、中华秋沙鸭;二类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等。湖南有林地11302万亩,占湖南总面积的35.7%。森林覆盖率为34.3%,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现有木本植物2470种,林业用地占湖南土地面积为57.4%。现有活立木蓄积量2.749亿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84亿立方米,年生长量1100余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产材林基地之一。有"广木之乡"的雪峰山区,有"江华木"产地的湘南南岭。还有竹林面积984万多亩,毛竹蓄积量89亿根,居全国第三位。湖南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油桐、茶叶等,湘西自治州素有"金色桐油之乡"的美称,洞庭湖君山盛产的"君山银针"茶,在唐代就作为贡品,1982年列为我国10大名茶之一。此外,省内还拥有丰富的草场资源。

能源

湖南的能源建设主要包括原煤生产、原油加工和电力建设。

湖南是中国南方产煤较多的省份,现已探明,煤炭储量达3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28.4亿吨。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郴州、衡阳、娄底、邵阳、长沙、湘潭、株洲、怀化7个市,占湖南保有总量的95.4%。

湖南水能蕴藏量为1532.45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的有1083.9万千瓦,现在已建有凤滩、东江、五强溪等一批较大水电站。湖南的火力发电厂也不断新建、扩建,现在

有耒阳电厂、华能岳阳电厂、石门电厂、湘潭电厂等4个大型火电厂。2010

年前,还将兴建一批水电站和火电厂,并做好建设核电厂的前期准备工作。

湖南电网已覆盖湖南90%以上的地域,现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

2017万千伏安、线路14939公里,已进入了一个以500千伏和220千伏

输变电设施为主网架,以30万千瓦等级机组为主力机组、拥有百万容量大电厂的大电网、超高压、大机组、高参数的新阶段。

湖南有关石油的蕴藏正在勘探,外国投资者也在加盟此事。目前虽不生产原油,但80年代就建有原油加工企业,坐落在岳阳的长岭炼油厂,年加工能力500万吨左右,年产汽油和柴油等用于动力机械的燃料油200万吨左右。

水资源

(一)蕴藏量

湖南水资源丰富,构成全省水资源的地表水径流量大,地下水资源充足。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2539亿立方米,其中地博水2082.8亿立方米(本境水资源1620亿立方米,外省流入的客水资源462.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457亿立方米。

地表水年际间变化较大,富水年的水量为枯水年水量的2-2.5倍。径流量与降水量集中在每年的4-7月,这4个月的径流量一般占年径流量的50-70%。由外省流入的客水资源,多年平均水量为全省境负们水量的28.6%。在地表水资源总量中,稳定的基流只占13%,其余的87%属汛期洪水径流。

地下水资源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雨季地下水资源丰富,枯水季节地下水资源不足。

(二)降水量

湖南是全国多雨的省份之一,年平均降雨日140-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700毫米,占全国降水量的5%左右。

(三)地下水

湖南地下水资源,年总储量457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的18%,年可开采量43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9.5%,其中年孔隙承压水38.7亿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89.6%。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湘西北的龙山、桑植、永顺、大庸及石门北部,以及湘中南的涟源、邵阳、隆回、祁阳、永州、耒阳、桂阳、道县及其邻近各市县。

(四)外来水

外省流入的客水天然径流量为462.8亿立方米(不包括长江水系洞庭湖调蓄的汛期水量),其中流入湘水的径流量94.65亿立方米,占客水径流量的20.5%;流入资水的径流量18.3亿立方米,占4%;流入沅水的径流量286.65亿立方米,占61.9%;流入澧水的径流量35.3亿立方米,占7.6%;流入洞庭湖及入湖各河的径汉量27.9%亿立方米,占6%。

(五)水能资源

湖南河网密布,雨量丰沛,由于地势高低不平,河流落差较大,故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全省水力蕴藏量1532.45万千瓦,其中湘江流域470.70万千瓦,占全省水力蕴藏量的30.7%;资水流域201.03万千瓦,占13.1%;沅江流域537.51万千瓦,占35.1%;澧水流域152.46万千瓦,占9.9%。

在全省水力蕴藏量中,可开发利用的为1083.84万千瓦,占全省水力蕴藏量的70.7%,其中湘江流域318.29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29.4%;资水流域147.71万千瓦,占13.6%;沅江流域460.21万千瓦,占42.5%;澧水流域137.11万千瓦,占12.7%。

在全省可开发量中,1987年村及村以上已建和在建的水电装机容量401.41万千瓦,其中已建成投产的238.41万千瓦;在建163万千瓦。到1987年底止水能开发利用率为22.0%。

矿产资源

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这里地质构造独特、复杂,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系发育,地层出露齐全,三大岩系多期次侵入,形成了特殊的成矿条件,

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具有“矿种多、分布面广”的特点,是全国矿产品种

较多的省份之一。钨、锑、铋、独居石、莹石、重晶石、长石、铅、锌、钼、

锡、铍、雄黄、铀、锰、锂、钽、硫铁、磷、砷、汞、高岭土、石墨矿、金刚

石的储量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是长江以南较多的省份之一。此外,

大理石、花岗石、芒硝、硅灰石、石膏、膨润土等也探明了储量,均有开采价值。郴州柿竹园矿区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锡矿山的锑矿已开采90余年,一直保持“世界锑都”地位。浏阳市境内海泡石的发现,填补了我国矿产资源的一项空白。丰富的矿产资源,使湖南成为国家发展有色冶金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的重要基地和江南黑色能源的产地之一。

河南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其中耕地面积7179.2万公顷。地势基本上是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在全省面积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咱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矿产资源: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6种(含亚矿种为157种);探明储量的73种(含

亚矿种为81种);已开发利用的85种(含亚矿种为117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38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4种。其中,钼、蓝晶石、红柱石、天然碱、伊利石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霞石正长岩居第1位,铸型用砂岩、耐火粘土、蓝石棉、天然油石、玻璃用凝灰岩居第2位,镁、钨、铼、镓、铁矾土、水泥用大理岩居第3位,铝土矿、石墨、玻璃用石英岩居第4位,锂、铯、电石用灰岩、岩棉用玄武岩、玉石居第5位。河南还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煤炭居第10位,天然气居第11位。

水资源:河南横跨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水资源人均占有量440立方米,居全国第22位,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分之一。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千瓦。

目前,全省已修建水为2347座,总库容270亿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79万公顷。中国跨世纪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已于2001年度全部竣工。

旅游资源: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少林寺、龙门石窟、龙亭、相国寺、殷墟等历史人文资源响誉海内外,嵩山、云台山、黄河等名山大川纵横。以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寺、太极拳)、根(寻根觅祖)、花(洛阳牡丹、开封菊花)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近年来开辟的“三点一线”沿黄之旅,已成为我省旅游精品线路。河南可供观赏、旅游的景区、景点有100多处。省内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5处,其中国家级的有鸡公山、嵩山、龙门、王屋山和云台山5处,省级的有石人山、环翠峪、黄河游览区等20处。自然保护区23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河南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海南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全省共发现矿产88种,经评价有工业储量的矿种66种、产地320多处,其中列入《海南矿产储量表》的44种、产地205处。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

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周边海域,已探明的主要有莺歌崖13—1、东方1—1、乐东22—1等大型天然气田。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4处,矿床保有储量41 87万吨,主要分布于儋州、东方、文昌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24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1处。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3处、中型6处、小型19处,保有储量117.6万吨,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宝石已探明大型矿床1处,位于文昌市境内,保有储量1.87万吨。富铁矿分布于昌江县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2.37亿吨,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之一。铝土矿已探明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莱地区,保有储量2190.63万吨。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屯昌、琼中、三亚、乐东、白沙等市县,花色品种主要有崖县红、翠玉红、翠白玉、四彩花、玫瑰红、芝麻白等。饮用天然矿泉水各市县均发现,至1999年底已勘查51处,审批总允许开采量3.09万立方米/日。热矿水已发现34处,经对11处进行勘查,共探明允许开采量4.69万立方米/日。

据统计,海南玻璃用砂储量居全国第1位,锆英砂矿居第2位,钛铁砂矿和天然气居第3位,宝石(蓝宝石、红锆宝石)居第4位,饰面用花岗岩居第5位,富铁矿居第6位,铝土矿居第10位,饮用天然矿泉水和热矿水居前列。

贵州自然资源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蕴藏量

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497.28

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发展火电,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在“西电东送”的推动下,电力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32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786.78亿千瓦小时。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7%;磷矿储量26.8矿石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资源储量23.33万金千克,居全国第十位,是中国新崛起的又一黄金资源基地。

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4.9%,人均森林面积0.1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1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有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 GFDA3 、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

迷人的天然的“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尔;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甘肃省矿产资源

甘肃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甘肃省查明矿产资源的矿种数有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

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89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77个、中型202个、小型612个。据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种,前十位的有49种。

新疆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权与西域各邦建立了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截至2007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95.1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为60.7%。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包括5个自治州、7个地区、2个地级市;87个县(市),其中包括32个边境县(市)、6个民族自治县;以及853个乡镇,其中包括43个民族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总人口258万人。

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境内冰峰耸立,沙漠浩瀚,草原辽阔,绿洲点布,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一带称东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贯穿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长约21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北疆的准噶尔盆地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新疆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505平方公里,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8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陆地最低点。

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2007年平均气温10.9摄氏度,年均天然降水量165.6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

福建

全省土地总面积12.4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仅占21%。截至年底,全省耕地面积为133.7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38公顷,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积均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福建海域宽阔,滩涂广阔,目前在理论基准面以上的滩涂资源有20.6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港湾,其中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显著,闽东南地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全省的34%,耕地面积却占全省的45.68%;闽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占全省的

66%,而林地面积却占全省的76.12%。全年可用于占补平衡补充的耕地面积0.85万公顷,其中:新增耕地面积0.29万公顷,各地新开发的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面积0.56万公顷;建设占用耕地面积0.64万公顷,耕地补充面积超过建设占用耕地面积0.21万公顷,连续第七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饶丹炜)

海洋生物资源。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51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渔场面积的4.5%;潮间带滩涂面积19.88万公顷。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5大渔场,海洋生物种类2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2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

海岸港湾资源。福建陆地海岸线长达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曲折率1∶6.2居全国第一位。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546个(其中有人岛屿102个),总面积1400.13平方千米,岛屿海岸线长2804.4千米。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港、湄洲湾、福清湾、罗源湾、三都澳等6个,港口吞吐量可开发潜力大。滨海矿产资源。福建海岸地质构造复杂,已发现的矿产有60多种,其中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1种,矿产地300多处。砂、花岗石、叶腊石等探明储量居全国前列,饰面花岗石、高岭土、明矾石、玻璃用石英砂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也已显现较好的资源潜力,海峡西部3个成油凹陷油气前景看好,有望在厦澎凹陷、乌丘屿凹陷、澎北隆起建设油气田,勘测油气总量2.9亿吨;盐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好,盐田总面积11.02万公顷,宜盐滩涂超过2.67万公顷,可以大规模利用的盐化工业品有氯化镁、澳素、石膏、钠镁盐、加碘盐等。

滨海旅游资源。福建山多海阔,山海兼容,优越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景色秀丽的岛屿,千姿百态的海蚀景观,加之沿海众多富有宗教、文化、军事、历史内涵的名胜古迹和新兴的港口城市,构成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其中有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海坛岛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湄洲岛以及“海上绿洲”东山岛等。

海洋能源资源。福建沿海地热梯度较大,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时数达7000~8000小时;沿海可利用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首位。(刘学功)

全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911.1毫米(数据截至2005年底,下同),折合水量2366.85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39.0%,比常年偏多13.9%,属偏丰水年。全省年最大点降水量为罗源中房站3076.5毫米;最小点降水量为莆田南日站777.3毫米。行政分区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宁德市,为2162.9毫米;最小的是厦门市,为1783.7毫米。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01.1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964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1399.9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130.39毫米,比上年多96.9%,比常年多18.7%;地下水资源总量398.05亿立方米;地下水和地表水不重复量1.17亿立方米。行政分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南平市,为324.60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为16.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南平市,为88.14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为4.47亿立方米。

全省年供水总量186.8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79.3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37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1.13亿立方米。年用水量186.8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总量101.54亿立方米。行政分区中,用水量最多的是福州市,为31.35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为5.88亿立方米。

对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监测评价成果表明,2583千米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048千米,占评价河长的79.29%;污染河长为553千米,占20.71%,与上年相比减少10.07%。水体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情况为:闽江水系水质状况略有好转,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099千米,占评价河长的84.09%;污染河长为208千米,占15.91%,比上年减少2.53%。九龙江水系水质状况明显好转,符合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瓦斯区、带划分

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瓦斯区、带划分 摘要:本文在编制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系统地整理了中国2000余对矿井瓦斯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结合中国煤田地质的研究成果,研究了中国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和分布特征的地质背景,探讨了中国不同含煤时代煤层的瓦斯区域分布特征。得出中国煤层瓦斯区域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特征,划分出20个大区,88个带,300余个不同瓦斯等级的矿区。 关键词:构造演化;瓦斯地质图;分区;分带;瓦斯地质规律作者简介张子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近30年来,一直从事瓦斯地质和瓦斯灾害防治研究工作。所在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2.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0概述八十年代初,原焦作矿业学院承担的煤炭部重大攻关项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编制出全国25省(区)、矿区、矿井三级瓦斯地质图。1990年,张祖银、张子敏[1]共同负责编制、出版了《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系统地展示了瓦斯地质研究成果,推动了瓦斯地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既具提高控制瓦斯事故各项工作的前瞻性和计划性,又指导现场安全技术措施,是重要的安全基础,奠定了瓦斯地质学科的理论体系[2]。本文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区域地质演化理论[3-6],结合中国煤田地质的研究成果,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保存条件和分布规律,提出了瓦斯分区,分带。1各大地区煤层瓦斯区、带分布中国煤层瓦斯形成和分布受着区域构造的控制[7]。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依据矿区或煤田煤层瓦斯形成的地质背景、煤层瓦斯的生成条件和保存条件、煤层瓦斯含量和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大小、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的情况,按照中国的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划分为20个大区和88个带。20个大区中,高瓦斯区8个,低瓦斯区12个;88个瓦斯带中,高瓦斯带36个,低瓦斯带52个。在大区中分布着若干个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和矿井,全国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79个,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74对,(图1)。(1)华北地区:有7个大区,其中高瓦斯区3个、低瓦斯区4个;有27个带,其中高瓦斯带11个、低瓦斯带16个。其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23个,占全国总数的29%;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67对,占全国总数的24.1%。-->[换行](2)华南地区:有7个大区,其中高瓦斯区4个、低瓦斯区3个;有35个带,其中高瓦斯带16个、低瓦斯带19个。其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46个,占全国总数的58.2%;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81对,占全国总数的66.3%。 (3)东北地区:有2个大区,其中高瓦斯区1个、低瓦斯区1个;有13个带,其中高瓦斯带6个、低瓦斯带7个。其中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矿区7个,占全国总数的8.9%;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1对,占全国总数的7.6%。 (4)西北地区:有4个大区,全为低瓦斯区;有13个带,其中高瓦斯带

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初中地理知识

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知识点的认识】 1、中国煤炭的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 6 省. 2、中国石油分布特点: ①陆上:东北(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华北(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冀东油田);西北西南(西南油田、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青海油田、吐哈油田);华中(中原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 ②海上:渤海(蓬莱 19﹣3 油田)、东海(春晓油气田)、南海(莺歌海盆地). 3、中国天然气分布特点: 天然气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陆上西部的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松辽、渤海湾盆地,以及东部近海海域的渤海、东海和莺﹣琼盆地,目前这 9 个盆地远景资源量达 46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资源总量的 82%;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6.21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的 93%;剩余资源量 40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剩余资源量的 81%.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布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我国自然资源中,煤炭是丰富的省区是山西省,第一和第二大油田分别是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南方地区以有色金属矿居主多,青藏地区以清洁能源居多.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地区,最少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分析:能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既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也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加速发展能源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目前能源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 解答:北方地区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分别是国内第一、第二大油田,它们的石油产量要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山西是我国出产煤炭最多的省份.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比如云南东川和江西德兴的铜矿、江西大余的钨矿、贵州铜仁的汞矿、云南个旧的锡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的锑矿和常宁水口山的铅锌矿,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高值和低值中心都分布在北纬 22°~35°之间,高值中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 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 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等金属矿产以及化工原料 工业辅料等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石油、天然气 内蒙古准格尔旗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尔多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市 自治区直辖县级政区:煤炭 兴安盟:铁、铬、银、锌、铅、铜、花岗岩、珍珠岩、煤 乌兰浩特市:铜、铁、铅、锌、大理石、石灰石 阿尔山市:铁、锌、硅砂、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黑曜岩、珍珠岩 突泉县:铜、煤、银、锌、铁、石灰石、蛇纹岩、铝矾土、膨化土 科尔沁右翼前旗:大理石、莹石、硅石 科尔沁右翼中旗:金、银、铜、铁、铅、锌、稀土、珍珠岩、石英石、麦饭石、煤 阿拉善盟:芒硝、花岗岩、金、银、铜、水晶、玛瑙、冰洲石 阿拉善左旗:煤、盐、硝、石膏 阿拉善右旗:煤、盐、碱、硝、黄金、铁、铜、石墨、萤石、花岗岩、冰洲石 巴彦淖尔盟:金、硫铁、铜、铅、锌 乌拉特中旗:黄金、煤、珍珠岩、褐铁、赤铁、铬铁、硫铁、铝、锌、磷、萤石、石英、长石、石灰石、石墨、云母、菱镁、萤石、蛇纹岩、冰洲石、玉髓、绿柱石、铌铁、钶铁乌拉特前旗:煤、铁、金、铜、石墨、云母、石英石、石灰石、珍珠岩 乌拉特后旗:硫铁、铜、铅、镍、钴、玛瑙、石墨 呼伦贝盟:煤、铜、铅、锌、金、银 牙克石市:煤矿、铁矿、石灰矿、铜矿 扎兰屯市:铜、铁、砂金、硅石 根河市:铅、锌、铁、锰、金、银、石灰石、大理石、珍珠岩、石墨、冰洲岩 陈巴尔虎旗:铜、钼、莹石、芒硝、硫铁 阿荣旗:金、铜、铁、铝、锌、石灰石、大理石、玛瑙、硅石、沸石、煤 新巴尔虎左旗:硝、碱、石油、煤、珍珠岩、膨润土 新巴尔虎右旗:金、银、铜、钼、铅、锌、锰、铁、鳞、钨、锡、锇 鄂伦春族自治旗:煤、白金、黄金、银、镍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煤炭、铁矿、沙金、珍珠岩 锡林郭勒盟:石油、天然碱、煤炭 锡林浩特市:煤、石油、铬、铁、锡、铜、莹石、锗、芒硝 阿巴嘎旗:煤、石油、油页岩、铁、镍、萤石、石灰石、石膏、磷、芒硝、水晶 西乌珠穆沁旗:煤、水晶石、大理石、石油、铁、镍、铜 东乌珠穆沁旗:煤、石油、金、银、铜、铁、钨、岩盐、水晶、玛瑙、芒硝、珍珠岩、石灰岩 苏尼特左旗:褐煤、芒硝、萤石、云母、硅石、石膏、花岗岩、水泥灰岩、大理石、金、铬、铁、铜 苏尼特右旗:铁、铜、金、芒硝、石油、天然碱、萤石、石膏、石灰石、红色花岗岩 太仆寺旗:银、铜、锡、镍、钴、铅、铀、硅石、钾长石、大理石、白云母、氟石、珍珠岩、松脂岩、黑耀岩、膨润土、石墨、玛瑙、天青石、雕塑刻用玉石 正镶白旗:石灰岩、自然芒硝、白盐、花岗岩、碱、萤石、水晶石、金、铁铜、锌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较为广泛。下面主要 从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一、能源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1.煤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分 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是我国主要的煤炭产区,河南、陕西、安徽、河北等省份也有较多的煤炭产量。 2.石油: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的大庆、胜利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石油田,华北地区的渤 海湾、华北平原也有较多的石油资源。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重庆地区等 地也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天然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重庆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宁夏等地都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二、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1.铁矿石:我国铁矿石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 西南地区。其中,辽宁、山东等地是我国主要的铁矿石产区,四川、云南 等地也有一定量的铁矿石。 2.铜矿石:我国铜矿石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云南、内蒙古是 我国两大重要的铜矿产区,新疆、西藏、甘肃等地也有较多的铜矿石资源。 3.铝土矿:我国的铝土矿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尤以云 南省铝土矿储量最为丰富。

4.锌矿石、铅矿石:我国锌、铅矿石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都有丰富的锌、铅 矿石资源。 5.锡矿石:我国的锡矿石主要分布在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其中江 西省为我国重要的锡矿产区。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1.磷矿石:我国的磷矿石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地。云南省 的磷矿储量是我国最为丰富的。 2.钾盐:我国的钾盐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等地。其中,新疆 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资源区。 3.硫矿、盐矿:硫矿主要分布在湖南、山东、贵州等地,而盐矿主要 分布在山东、辽宁、河北等地。 4.石灰石、石膏:石灰石和石膏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山东、湖南等地。 综上所述,中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 金属矿产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区域间 相互补充,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然而,矿产资源的 开采和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安全等问题,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保护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内蒙古矿产资源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东、南、西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及宁夏、甘肃等八省(区)毗邻,北部与蒙古、俄罗斯两国为邻。全区东西长2400km,南北宽1700km,面积118×10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 内蒙古矿产资源富集,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140 多种矿产中,已发现矿产种类128 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56 种,探明储量的78 种,22 种列前3 位,7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煤炭处于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极其丰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10 多万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240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预测储量12000亿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依克昭盟、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赤峰市和哲里木盟等地区煤的储量最为集中,占全区总量的95%以上。鄂尔多斯煤田已探明的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10,居内蒙古及全国之首。内蒙古大部分煤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稳定,厚度大,埋藏浅,便于开采。该区煤的品种也比较齐全,特别是依克昭盟东胜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无烟煤著称于世。据初步测算,内蒙古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1.2万亿元,居各种资源之首。内蒙古的铌金属储量约190多万吨,芒硝储量、天然碱储量、硫铁矿、稀土氧化物储量居全国第一,包头地区的白云鄂博以铁、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藏驰名,是内蒙古最大的铁矿,它的稀土储量比世界其他各国已探明储量的总和还多好

几倍。此外,内蒙古的铬铁、铜、铅、锌、钨、钼、锰、金、银等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萤石、石灰石、石油、石墨、石棉、石膏、水晶石、硫磺等非金属的蕴藏量也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在全国开采的5 大露天煤矿中,内蒙古境内有4个,即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内蒙古煤炭种类比较齐全,东胜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无烟煤,以质优著称于世。炼焦煤比重小,仅占总储量的2.49%,主要集中在乌海、包头市。无烟煤比重小,储量也很集中,已探明储量5.53 亿吨,占全区煤炭总储量的0.25%。探明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煤田主要有东胜煤田(探明储量927.7多亿吨)、准格尔煤田(探明储量259亿吨)、伊敏煤田(探明储量126亿吨)、霍林河煤田(探明储量131亿吨)、胜利煤田(探明储量158亿吨);储量大于50亿吨的煤田有白彦花、乌尼特、白音乌拉、扎赉诺尔、大雁、平庄、乌海、石拐、陈巴尔虎和呼和诺尔煤田。 图1内蒙古大地构造及矿产分布略图

中国煤炭分布图

1、神东基地:神东、万利、准格尔、、、府谷矿区 2、陕北基地:榆神、榆横矿区 3、黄陇基地:彬长(含永陇)、黄陵、旬耀、、蒲白、澄合、城、华亭矿区 4、晋北基地:、平朔、朔南、轩岗、河保偏、岚县矿区 5、晋中基地:西山、东山、汾西、霍州、离柳、乡宁、霍东、石隰矿区 6、晋东基地:、潞安、、武夏矿区 7、蒙东(东北)基地:扎赉诺尔、宝日希勒、伊敏、大雁、霍林河、平庄、白音华、胜利、、铁法、、、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矿区 8、两淮基地:、矿区 9、鲁西基地:兖州、、新汶、枣滕、龙口、、肥城、巨野、黄矿区 10、基地:、、义马、、、永夏矿区

11、冀中基地:峰峰、、、井陉、开滦、蔚县、下花园、北部、平原大型煤田 12、云贵基地:盘县、普兴:、水城、、六枝、织纳、黔北、老厂、小龙潭、、镇雄、恩洪、筠连、古叙矿区 13、宁东基地:、石炭笋、灵武、鸳鸯湖、横城、韦州、马家滩;积家并、萌城矿区 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储量丰富、煤类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已具有一定的生产开发规模和配套工程设施。规划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大型煤炭基地处于中西部地区,主要担负向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北通道电煤基地。冀中、、鲁西、两淮基地处于煤炭消费量大的东中部,担负向京津冀、中南、华东地区供给煤炭。蒙东(东北)基地担负向东北三省和东部地区供给煤炭。云贵基地担负向西南、中南地区供给煤炭,并作为"西电东送"道电煤基地。黄陇(含华亭)、宁东基地担负向西北、华东、中南地区供给煤炭。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将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综合开发利用煤炭及与煤共伴生资源,实现上下游产业联营和集聚,把大型煤炭基地建成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规划要求,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体,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矿井。国家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重组,并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参与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对大型煤炭基地已经存在的小煤矿不再新配置资源,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中小煤矿联合改造规划,对小煤矿进行分类处理:凡适宜大矿开采的资源,要按照规划进行资源整合和矿井改造;凡影响大矿开采的要予以关闭,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或折价入股;凡非法及布局不合理、浪费资源严重、没有安全保障的小煤矿要坚决依法关闭。 13个亿吨级煤炭能源基地概况 1、神东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 神东基地:以神府、矿区为主。1984年发现的神府煤田位于,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煤矿储量达1349.4亿吨,其与煤田连为一体,是我国规模较大的优质造气动力煤田。煤田位于自治区伊克昭盟境,面积12860平方千米,探明储量2236亿吨,是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4,属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神府-煤田的煤为世界少见的优质动力煤,尤以煤田南部为最佳。2005年集团神东分公司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亿吨级安全高效绿色煤炭基地。此举树起了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的丰碑。在亿吨煤炭基地规划中,神东煤田地区占到8个矿区,分别是神东矿区、神府新民矿区、榆神矿区、榆横矿区、渭北矿区、彬长矿区、宁东矿区、平朔矿区,神东矿区已率先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亿吨煤炭生产基地。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概况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概况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其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国内能源产业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的概况、主要分布区、主要煤种以及地质勘探情况,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区域与地质条件 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和中南五个区域。这些区域的煤炭资源丰富,地质条件适宜开采。其中,华北地区的煤炭资源最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西北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西南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安徽、山东和江苏等地;中南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地。 二、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 1、华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产区,华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其中,山西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省份,拥有丰富的焦煤和动力煤资源。

2、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其中新疆和内蒙古的煤炭资源最为丰富。近年来,随着“西煤东运”工程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利用。 3、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以云南和贵州最为丰富。该区域的煤炭资源主要供应当地及周边市场需求,部分还可通过水路运输至东部地区。 4、华东地区: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以安徽和山东最为丰富。该区域的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化工和钢铁等行业。 5、中南地区:中南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以河南和湖北最为丰富。该区域的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化工等行业。三、中国主要煤种及其用途与生产情况 中国拥有多种类型的煤炭资源,主要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三大类。褐煤主要用于发电、化工和建材等行业;烟煤主要用作炼焦和发电;无烟煤主要应用于冶金、化工和建材等行业。 褐煤是中国的主要煤种之一,其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中国的褐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和云南等地。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 内蒙古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有四个,分别为伊敏、霍林河、元宝山和准格尔露天煤矿。霍林河煤矿是中国建成最早的现代化露天煤矿。准格尔煤田是中国最大的露天开采煤田〔截至2021 年〕。东胜煤田与陕西神府煤田合称东胜—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个。锡林浩特市北郊的胜利煤田,是中国最大的、煤层最厚的褐煤田。煤层一般厚度200 米以上,最厚处400米。含有11个煤层,13个煤组。煤田长45 公里,宽15公里,面积675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59.32 亿吨,保有储量159.31 亿吨。阿拉善盟二道岭煤矿的太西煤,属低灰、低硫、低磷的优质无烟煤,平均灰分 3.96%,挥发分6.83%,含硫0.2%—0.32%。发热量7645—7711大卡/ 千克,中国最高。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极其丰富, 已查明和预测含煤盆地180余个, 面积约1118 万平方千米。其中75173%的资源储量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市的东胜煤田和准格尔煤田、锡林郭勒盟的胜利煤田和白音华煤田、呼伦贝尔市的陈巴虎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截至2021年底, 全区煤炭上表矿区500余处,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3314亿吨,保有资源储量为3200多亿吨, 另有预测资源量近4000亿吨,煤炭资源总量可达7200多亿吨。作为全区优势矿种,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煤炭资源的矿业产值逐年递增, 已连续几年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成为自治区的主要支柱性矿产。其中原煤产量快速攀升, 已由2000 年的年产原煤7274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4172亿吨, 增长近550%,2021年全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的产值到达724187 亿元, 约占当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911%,而且以煤为主的发电量也由“十一五〞初期缺乏500亿千瓦•时增长到2021年度的2114亿千瓦•时。2021年,全区原煤产量上升至6亿吨,电力装机6100万千瓦•时,外送电量960亿千瓦•时,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煤电产业已经成为自治区主要支柱产业。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图

煤资源的分布与储量情况

煤资源的分布与储量情况 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供应和家庭取暖等 领域。煤炭的分布与储量情况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全球、国家和地区层面上探讨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储量情况。 全球范围内,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 煤炭资源拥有地,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煤炭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近50%。此外,澳大利亚、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在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华北地区的煤炭储量最 为丰富,尤其是山西、内蒙古和河北等省份。山西省被誉为“中国煤都”,其煤炭储 量居全国之首。在华东地区,山东和安徽等省份也拥有较大的煤炭储量。西南地区的煤炭储量相对较少,但云南和贵州等地仍然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区。 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储量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煤炭主要形成于古代湖泊、河流 和海洋沉积环境中,沉积过程中的植物残骸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煤化作用形成了煤炭。地质构造活动和地壳运动对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起到重要影响。例如,华北地区的煤炭主要形成于古生代碳iferous纪和石炭纪,而华东地区的煤炭主要形成 于中生代侏罗纪。 煤炭储量的估算是矿产资源调查和评价的重要内容。煤炭储量的估算方法主要 有地质统计法、数学统计法和物理统计法等。地质统计法是根据煤层的厚度、面积和产煤系数等参数进行计算。数学统计法是通过对勘探区域内的煤层进行系统抽样,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储量。物理统计法是通过对煤层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如密度、含碳量等,再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储量估算。 煤炭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而且开采和利用煤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造成不

煤炭资源的储量与分布情况分析

煤炭资源的储量与分布情况分析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煤炭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对于能源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全球范围以及特定地区的角度来分析煤炭资源的储量和分布 情况。 全球煤炭资源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球的煤炭资源储量大约为1.09万 亿吨。其中,中国储量最大,占全球总储量的约50%。其他重要煤炭 资源国家主要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印度等。 具体到各大洲,亚洲是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洲际之一,尤其是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在欧洲,俄罗斯和德国等国家拥有丰富的煤 炭储量。美洲地区,美国是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非洲国家的 煤炭资源储量较少,且大部分未经开采。 煤炭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和地质年代等因素的 影响。不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煤炭具有不同的品质和矿化程度。一般 来说,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古老的沉积盆地和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 如中国的华北地区、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地区等。 中国煤炭资源的储量与分布情况: 以中国为例,截至目前,中国的煤炭资源储量超过5400亿吨,占 全球总储量的约50%。中国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西南 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山

西、河北、内蒙古等省份。华东地区主要包括山东、安徽等省份。西 南地区的主要煤炭产区有重庆、四川等省份。 在中国的煤炭资源中,烟煤、无烟煤和褐煤是三种主要的煤种。其中,烟煤是使用最广泛的煤种,占总储量的约70%。无烟煤和褐煤则 分别占约20%和10%左右。 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煤炭品质和矿化程度有所 差别。华北地区的煤炭质量相对较好,煤炭矿化程度高,适合炼焦和 发电等工业用途。而华东地区的煤炭质量相对较差,矿化程度较低, 多用于生活和建筑方面的需求。 煤炭资源的利用与发展: 煤炭作为传统的能源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随着环境 保护观念的提升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炭资源的利用和发展面 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煤炭的使用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另一 方面,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兴起,使得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为此,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并提 倡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例如,中国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战略,积极开 展煤炭清洁利用和推广新能源的工作。 综上所述,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对于能源规 划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范围内,中国是煤炭储量最大的国家,

四川所有矿产分布

四川所有矿产分布 乐山市乐山市:磷、钙、石膏、石灰石、煤、铁、铜 五通桥区:盐卤、煤、溴、碘 金口河区:锰、磷、白云石、石英石、水晶、铅、锌、铜 峨眉山市:铁、铜、煤、磷、芒硝、石膏、大理石、石灰石 夹江县:煤、天然气、石膏 犍为县:煤、盐、石灰石、石英矿、陶土、天然气、砂金、石膏 沐川县: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铜铁矿石 马边彝族自治县:磷、金、银、铜、铁、铅、锌、钼、锰、铝、锡、煤、水晶、莹石、白云石 峨边彝族自治县:石灰石、白云石、无烟煤、磷、铜、粘土、铅锌。绵阳市涪城区:砂金、石灰石、石英砂、天然气、盐 平武县:金、银、铜、锰安县:煤、磷矿、硫铁矿、沙金矿、重晶石、铅锌矿、石灰石 梓潼县:石油、天然气、盐卤、煤。 广元市广元市:煤、砂金、铁、石灰石、大理石、铝土 市中区:煤炭、金、耐火粘土、熔剂石灰岩、粘土 元坝区:砂金、煤矿朝天区:黄金、硫铁矿、重晶石、大理石、耐火粘土、煤、锰、锌、镁 青川县:金、银、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 剑阁县:天然气、膨润土、沙金、铝、煤 苍溪县:沙金、天然气。 宜宾市:煤、陶土、石英砂 翠屏区:煤炭、硫铁矿、岩盐矿、天然气、陶土、建筑砂、石英砂、砂金、石灰石、大理石 宜宾县:煤、天然气、石油、石灰石、铁、铜、沙金 兴文县:硫铁矿、煤炭、岩盐、大理石、石灰石 南溪县:天然气、石灰石、石英砂、烟煤、页岩 长宁县:盐、磷、铜、石灰石、硫铁矿、煤、天然气、白云石、重晶石 高县:煤、铁、硫铁矿、紫砂陶、石灰石、方解石、金、铜、绿波缕石、云石、石英、重晶石、天青石、白兰岩、冰洲石

江安县:煤、硫铁矿、石灰石、铜、天然气、砂金、铁矿、铝钒土、方解石、冰州石 筠连县:铁矿、铜矿、磷矿、盐矿、大理石。(煤矿) 广安市:煤、铁、盐、硫、石膏、石油、天然气 广安区:煤、盐、石灰石、天然气华蓥市:煤、石灰石、硫、铁、石膏 岳池县:盐、天然气、石油 邻水县:煤、天然气、铁矿、磷矿 武胜县:天然气、盐卤、沙金、河沙、砾卵石。 达州市:煤、天然气、铁、铅锌、锰、石墨、磷、盐、大理石 渠县:石灰石、煤、天然气、石膏、钾盐矿、盐矿、石油 宣汉县:煤炭、铁矿、大理石、硫磺矿、石膏矿、石灰石、食盐、石英石、石油、天然气、铝土矿 开江县:天然气、煤、铁、石灰石。 巴中市:煤、天然气、磁铁矿、霞石矿、花岗岩、大理石,磷矿、石墨 南江县:磁铁矿、铜矿、铅锌矿、霞石铝矿、石墨矿、煤矿、大理石平昌县: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石英砂 通江县:铁、铝、煤、石膏、大理石、天然气。 雅安市:花岗岩、大理石、石棉、煤、锰、芒硝、铁、铜、磷、钴、铅、锌 芦山县:花岗石、石灰石、铝土矿、硫铁矿、金、铜、煤炭 石棉县:辉碲铋矿、石棉、煤、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石、铜、金、铅、锌 名山县:芒硝、粘土、页岩、石灰石、砾石、泥炭、砂金 荥经县:花岗石、煤、炭、铜、铁、铅、锌 汉源县:锰、锌、磷、菱镁、花岗石、锡、砂金、水日、石棉、高岭土、莹石、雄黄、辰砂、硫酸矿、煤、石灰石、钴、银、铜、钛、铁 清溪镇:煤和花岗岩。 中国铁合金在线

中国煤层气资源量及分布

中国煤层气资源量及分布 作者:毕彩芹 来源:《石油知识》 2018年第2期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属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是一种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也是我国最现实、最可靠的非常规清洁能源。 我国煤层气“十一五”期间实现商业化,“十二五”期间实现产业化,“十三五”期间,煤层气有望成为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战场。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加快煤层气开发放在了突出地位,国家能源局确定了2020年煤层气产量达到400×108立方米的战略目标等,以加快培育和发展煤层气产业,推动清洁型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那么,我国到底有多少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呢?这些煤层气资源量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哪些省份具有发展煤层气产业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呢? 据统计,我国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三,居于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268×1012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前苏联、北美和中国等煤炭资源集中区。仅俄罗斯、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五国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就占世界煤层气总量的90%,其中中国占世界煤层气总量的12%。 据国土资源部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报告,我国42个主要含煤盆地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6 . 8 1 × 1 0 1 2立方米,资源丰度0.98×108m3/平方公里,埋深1500米以浅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10.87×1012立方米, 3 0 0 0 米以内的远景资源量达55.2×1012立方米。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6869.12×108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山西、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等。 我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可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四大煤层气聚集区(图1)。东北气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东部的海拉尔盆地(群)、二连盆地(群)以及东北三省的松辽盆地(群),该区经济地理条件优越,煤层气资源较丰富,煤与煤层气勘探研究基础较好,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战略地区。华北气区主要分布在横跨陕甘宁蒙四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的大同-宁武盆地、沁水盆地、华北北部的渤海湾盆地以及华北南部盆地等。中国最具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的目标区多分布于华北气区,该气区是我国目前煤层气勘探开发最为活跃的地区。西北气区分布在新疆的准噶尔、三塘湖、焉耆、吐哈、塔里木等盆地以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并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最为集中。该区煤层厚度大、物性好,煤层气丰度高,煤层气富集可采条件较好,已建成了白杨河-阜康煤层气示范区。南方气区主要分布在川南-黔西-滇东地区的四川盆地、楚雄盆地、十万大山盆地、三水盆地等,因集中分布煤层厚度大、层数多、含气量高的晚二叠世含煤地层而成为煤层气勘探开发重要战略接替区。 其中,东部气区地质资源量11.32×1012立方米,占全国的30.8%,可采资源量 4.32×1012立方米,占全国的3 9.7%;华北气区地质资源量10.47×1012立方米,占全国的28.4%,可采资源量2.00×1012立方米,占全国的1 8 .4%;西部气区地质资源量10.36×1012立方米,占全国的28.1%,可采资源量2.86×1012立方米,占全国的2 6.3%;南方气区地质资源量4.66×1012立方米,占全国的12.3%,可采资源量1.70×1012立方米,占全国的1 5.6%。 中国煤层气资源具有主要含气盆地集中分布的特点。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大于1×1012立方米的含气盆地有鄂尔多斯、沁水、准噶尔、滇东黔西、二连、吐哈、塔里木、伊犁和海拉尔9

山西的煤炭资源分布

山西的煤炭资源分布 1. 引言 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之一。山西特殊的地质条件使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分布情况对于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山西的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2. 煤炭资源概况 山西是中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已探明的可开采煤炭储量超过600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分之1左右。山西的煤种主要有炜炮煤、烟煤、无烟煤和褐煤等。其中,以无烟煤和炜炮煤储量最大。 3. 煤炭资源分布 山西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下是山西的主要煤矿分布情况: 3.1 太原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山西的煤炭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太原市以其较高质量的煤炭资源而闻名,主要有炜炮煤和无烟煤。太原市的煤矿主要分布在阳曲、清徐和娄烦等县区。 3.2 阳泉 阳泉市位于山西东南部,也是山西的重要煤炭资源区域之一。阳泉市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闻名,主要有炜炮煤和无烟煤。阳泉市的煤矿主要分布在平定、盂县和矿区等地。 3.3 运城 运城市位于山西南部,也是山西的重要煤炭资源区域之一。运城市的煤炭资源以烟煤为主,其中的河津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运城市的煤矿多分布在河津、盐湖和稷山等县区。 4. 煤炭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 山西的煤炭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山西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起了庞大的煤电联产、煤化工、煤制油等产业体系,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山西也面临着煤炭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以及产业结 构转型等问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山西加大了煤炭资源的清洁利 用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5. 结论 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其分布不均匀,在东部和南部地 区集中。这些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区域经济 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需要注意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环 境保护,推动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山西的煤炭资源分布情况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 《山西省煤炭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概况》.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6. /*800字以上*/

中国炼焦煤分布情况

中国炼焦煤分布情况 炼焦煤是钢铁、铝等重要金属工业的原材料之一,是煤炭资源的重要部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国家,其中炼焦煤储量也非常丰富。本文将以中国炼焦煤分布情况为主题,进行分析和介绍。 什么是炼焦煤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炼焦煤。炼焦煤是一种质量较好的煤种,采用燃烧还原法进行高温加热,可以生产焦炭,进而用于炼钢、炼铁、铝电解等工业领域。炼焦煤通常包括固定碳含量高、灰分含量低、水分含量低的煤种。 中国炼焦煤储量分布 中国炼焦煤资源非常丰富,分布在各个省市。根据《中国煤炭资源条件》的统计数据,全国炼焦煤资源总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比例为66.95%,其中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 1.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区之一,炼焦煤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等省份。山西省被誉为“炼焦煤之乡”,是中国炼焦煤的重要产区之一,占全国炼焦煤资源总量的35%左右。 2.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炼焦煤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地区包括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其中,山东省炼焦煤储量为全国第二,占全国储量的20%左右。 3.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也是中国炼焦煤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主要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等省份。其中,四川省的炼焦煤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左右。 炼焦煤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炼焦煤资源储量丰富,但开发利用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煤矿数量过多、规模小、技术落后、安全和环保问题突出等是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炼焦煤资源,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调整煤炭开采许可证的管理方式,控制煤矿数量和规模,对重点矿区实行集中整治等,以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煤炭工业也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复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满足了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对煤炭需求不断增加的需要。 一、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 世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显示,2009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8260.01亿t,按目前的煤炭消费水平计算,可供开采150年左右。世界各地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平衡,以两条巨大的聚煤带最为突出,一条横亘欧亚大陆,西起英国,向东经德国、波兰、原苏联,直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另一条呈东西向绵延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比较丰富的有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其中地质储量在5000亿吨以上的7个大煤田是苏联的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坎斯克——阿钦斯克和库兹巴斯,巴西的阿尔塔—亚马孙,美国的阿巴拉契亚。此外,储量超过10亿吨的煤田尚有近200个。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较丰富,现探明煤炭资源量中,亚太地区约占世界的31.4%;北美洲约占世界的29.8%;欧洲及欧亚大陆约占世界的33%。从各国拥有煤炭资源来看,煤炭储量位居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2383.08亿t(占世界28.9%)、俄罗斯1570.10亿t(占19%)、中国1145.00亿t(占13.9%)、澳大利亚762.00亿t(占9.2%)、印度586.00亿t(占7.1%)。2009年,全球煤炭产量为34.09亿t油当量(折合原煤约为69.41亿t),产量居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占45.6%)、美国(占15.8%)、澳大利亚(占6.7%)、印度(占6.2%)、印度尼西亚(占4.6%)。从煤炭资源消费量看,世界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和炼钢,目前世界上64%的煤炭消费用于发电。2009年,全球煤炭消费量为32.78亿t油当量(折合原煤约为66.74亿t),消费量居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占46.9%)、美国(占15.2%)、印度(占7.5%)、日本(占3.3%)、南非(占3.0%)。 图1.世界煤炭资源分布 二、世界其他主要煤炭储藏国的煤炭资源特点 在世界煤资源中,各类煤的分布不均衡。据估计,在世界煤炭资源中,褐煤占1/3以上。在硬煤(包括烟煤和无烟煤)资源中,炼焦煤不足资源量的10%,其中肥煤、焦煤和瘦煤约占1/2。在世界炼焦煤资源中,约有1/2分布在亚洲地区,1/4分布在北美洲地区,其余则分散在世界其他地区。世界无烟煤资源量不多,优质无烟煤的可采储量很少,主要有中国的太西无烟煤、内蒙古拉本无烟煤和越南的鸿基无烟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质无烟煤资源更少。在世界动力煤资源中,以硬煤为主,褐煤次之,其中低灰、低硫的优质动力煤资源大约

煤炭历史

1 前言 1.1 世界及我国煤炭储量与分布 1.1.1 世界煤炭资源储量与分布 世界煤炭资源在地区分布广泛且具有不平衡性。全世界拥有煤炭资源的约有80个国家,共有大小煤田2,371个。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是地史上最主要的聚煤期。从资源的地区分布看,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温带和亚寒带地区。 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以两条巨大的聚煤带最为突出,一条横亘欧亚大陆,西起英国,向东经德国、波兰、原苏联,直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另一条呈东西向绵延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比较丰富的有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其中地质储量在5,000亿吨以上的7个大煤田是苏联的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坎斯克——阿钦斯克和库兹巴斯,巴西的阿尔塔—亚马孙,美国的阿巴拉契亚。此外,储量超过10亿吨的煤田尚有近200个。 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较丰富,现探明煤炭资源量中,亚太地区296889百万吨,约占世界的32.7%;北美洲有254432百万吨,约占世界的28.0%;欧洲及欧亚大陆有287095百万吨,约占世界的31.6%。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资源都比较少,其中中南美洲19893百万吨,约占世界的2.2%;非洲和中东50755百万吨,约占世界的5.6%。 从各国拥有煤炭资源来看,储量上100亿万吨的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巴西10个国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国,探明储量246643百万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27.1%;其次是俄罗斯,探明储量157010百万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7.3%;中国和印度分别是114500百万吨和92445万吨,分别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2.6%和10.2%。 2005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储量909064百万吨,其中:北美洲254432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28.0%;中南美洲19893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2.2%;欧洲及欧亚大陆287095 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31.6%;非洲与中东50755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5.5%;亚太地区296889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32.7%。 图1-1 世界煤炭资源分区区分布示意图 图1-2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图 1.1.2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与分布 中国也是煤炭储量大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70%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倍。截至2007年底,我国保有资源量约14000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地域广,但不均衡,具有东少西多、南贫北富、相对集中的特点。北方已经查明资源量占90%,其中65%集中分布在晋陕蒙三省(区)。南方查明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0%,且集中分布在贵州和云南省,占南方区的77%。资源量与储量的相对集中反映了与大型含煤盆地的密切关系,也决定了我国煤炭“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发展格局。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具有多时代分布,煤类分带性明显的特点。晚古生代以中变质煤为主;中生代以低、中变质煤为主;第三纪主要形成低变质褐煤。煤类在地理

中国的煤炭资源概述

中国的煤炭资源概述 (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 一、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 1、我国的煤炭资源量 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除台湾省外,我国垂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预测资源量45521.04亿吨。在探明保有资源量中,生产、在建井占用资源量1916.04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亿吨。 2、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大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我国北方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1842.8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08%;其余各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854.67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6.98%。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而这一线以南探明保有资源量不足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0%。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北多南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地区。大致这一线以西的内蒙古、山西、四川、贵州等11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为 51145.71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83%。这一线以西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9%;而这一线以东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1%。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西多东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上的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基本生产格局。 3、我国主要省区煤炭资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煤炭资源量最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多达19193.53亿吨,而煤炭资源量最少的浙江省仅为0.50亿吨。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0亿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3650.09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60.42%;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3362.35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33.04%。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省区是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贵州等8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50750.8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12%;这8个省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8566.24,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4.18%。我国煤炭资源量在500亿吨以上的有12个省区,这12个省区是 1000亿吨的8个省区加安徽、云南、河北、山东四省,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3773.78,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6.55%;这12个省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9533.22亿吨,占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3.68%。除台湾省外,煤炭资源量小于500亿吨的17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仅为1929.71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 3.45%;探明保有资源量仅为643.23亿吨,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32%。 4、我国主要煤炭工业基地 在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我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而这一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我国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5%左右。显然,这一地区不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而且这一地区地理位置距我国东部、东南部缺煤地区相对较近,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在我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