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史作业

体育史作业

体育史复作业

一、绪论

(-)名词解释

1、体育史学——是研究体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属社会科学的范畴。

2、体育文化——1、体育文化是有关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一定社会中的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所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2、借用文化结构主义来界定体育文化的概念;物资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层说;3. 用狭义的文化概念来界定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就是在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的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

3、体育风俗——人们实现体育行为而形成的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体育机构、社会体育组织及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条件措施等。

4、体育思想——支配具体的体育行为和方式的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其包括对体育现象的认识、主张、观点、理论、学说等。

(二)填空题

1、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表层)是育物质形态;第二层面(中层)是体育的制度层和体育的行为-;第三层面(里层)是体育思想。

2、体育史要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对体育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

3、在学习和研究体育史的过程中,要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史唯物主义为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4、学习和研究体育史,要力求做到史论线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指导体育实践。

5、体育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体育自身的组成以及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的联系两大版块。

(三)问答题

1、试述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体育史的研究对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考察体育物质形态、体育制度、体育风俗、体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四者之间和它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体育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体育自身组成以及体育与社会其它现象的联系两大版块。

2、学习体育史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1、增长体育历史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2、开阔眼界,献身体育事业。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服务。

3、学习和研究体育史有哪些基本要求?

1、要有正确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要以自已的思想去揣度古人,也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臧否昨天,力求历史地认识历史事物,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2、要重视资科的收集——体育史研究的方法较多,但现用得最多的方法还是文献资料法。占有的资料越多,就越好。

3、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1、纵向——体育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地位和意义2、横向——体育历史事件的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3、具体事件——原因、经过、意义、和影响

4、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

(-)名词解释

1、干戚——干为是盾,戚是斧,干戚舞是训练战伐用的舞”,称武舞”

2、击壤——击壤起源于尧舜时代。古代称为“飞堶”。晋周处《风土记》对此有详细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列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吉。”民间的打瓦、打台、打尺子击钱均是击壤遗俗。

3、踏鞠(蹴鞠)——古时踢足球称“踏鞠”、“蹴球”,都是踢球的意思。

4、陶唐氏之舞——唐尧或者唐帝所创,“消肿舞”

5、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百兽率舞”一词源出《尚书·尧典》,原文大意是说,舜的乐官夔典掌音乐,使得八音协谐,神人相和,音乐感及兽类,故敲击石磬时,“百兽率舞”。

(二)填空题

1、萌芽状态的体育一般分为1、原始教育中的体育;

2、原始军事训练活动;

3、原始娱乐活动

4、原始的医疗保健活动

2、原始体育活动中的舞蹈一般有(欢庆舞、狩猎舞、娱神舞。

3、原始体育活动中的游戏有(击壤而歌、踏鞠始于轩后、造棋教子

5、“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圜囊,实以毛发。”

6、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三)选择题

1、狩猎舞属于(B )。

A.娱乐舞B.劳动舞C.保健舞

2、干戚舞属于(C)。

A.娱乐舞B.劳动舞C.军训舞

3、我国原始医疗保健活动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B )。

A.黄帝B.尧C.舜

(四)问答题

1、试述体育的起源。

关于体育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史学界至今尚无统一之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生产源说、教育源说、宗教派说、冲动源说、本能源说等,但持生产源说者较众,因为劳动毕竟是人类诸多社会现象的源头。

1.体育产生的动因。人的本能的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体育产生的动因而言,除了劳动的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生存需要,表述和抒发内心各种感情的需要。如教育、军事、娱乐、医疗卫生、宗教祭祀等,这些需要归纳起来,就是需要健康的身体,需要进行强健自身的活动,由此也就构成了体育产生的动因。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和人本身的需要(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2.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体育是在原始社会条件下萌芽和产生的。它与原始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如劳动、教育、军事、娱乐、医疗卫生、宗教祭把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原始体育有何特性?

1、原始性:——萌芽状态的体育(内容比较简陋;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

2、平等性:原始性的一个方面,无阶级性,全体成员均可参加;因而具有全民性;

3、初显的地域文化性——到今天,体育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为什么把原始舞蹈列入萌芽状态体育之内?

舞蹈与体育有很多共同特点,比如都是身体活动,都有健身的作用。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某些健身性的舞蹈(非表演性的)本身就是体育的内容,如现代舞等。

4、我国原始社会出现了哪些萌芽状态的体育?

1、原始教育中的体育;

2、原始军事训练活动;

3、原始娱乐活动

4、原始的医疗保健活动

5、试述原始体育的三次飞越

1、萌芽期的体育对于动物界基于本能的自发、随意性身体活动来,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处于向更高的另一次质变过渡前的量变过程中。这另一次新的质变是萌芽形态体育从与劳动、生活过程的直接联系转化为间接联系,并从此获得今天体育的部分具体特征的过程。

2、身体练习和娱乐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又导致另一新的活动形式——竞技运动的出现。竞技运动的动作虽然同劳动动作在外观形态上还存在着联系,但在性质上却已经与之分离。竞技运动的产生是原始体育继身体练习之后发生的第二次质的飞跃。

3、继竞技运动之后发生的原始体育的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质的飞跃,是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内容的原始赛会的出现。这一原始体育新内容之所以产生,除原有促动因素的作用外,巫术、宗教和军事冲突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从西亚、北非、南欧、南亚、东亚以及美洲各民族的史料判断,这类赛会是在原始社会向文明过渡的阶段出现的。当时在世界各地区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比赛中心(如卡尔拉克、马拉斯、巴姆巴斯、奥林巴亚、廖格依、库费伦、瓦什、斯托翁亨吉等)⑧

第二章奴隶社会时期的体育

(-)名词解释

1、辟雍——商代的官学机构,辟雍是专为皇帝(天子)讲学而建学校

2、泮官——商代的官学机构,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官”

3、春菟——商代狩猎活动,春天打猎叫搜,春菟也叫春搜。

4、夏苗——商代狩猎活动。夏天打猎称夏苗

5、秋狝——商代狩猎活动,秋天打猎称狝,

6、冬狩——商代狩猎活动,冬天打猎称狩

7、先马走——在战车下引导战马前进的的士兵。意为比马跑得快的人。

8、象舞——队形练习

9、乐舞——歌舞,分文舞、武舞

(二)填空题

1、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2、五射包括(一)“白矢”(二)“参连”(三)“剡注”(四)“襄尺”(五)“井仪”

3、五御包括(一)鸣和鸾(二)逐曲水(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

4、礼射礼射是一种以射行礼、以射选士的射箭比赛活动。包括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四种

(三)选择题

1、礼射属于(C )

A.军事体育B.学校体育C.娱乐体育

2、象舞属于(A )。

A.军事体育B.学校体育C.娱乐体育

3、襄尺属于(A )

A,射箭B.击壤C。田猎

4、体育也被打上了阶级烙印的时代是( B )

A、商代

B、夏朝

C、东周

D、西周

(四)问答题

1、简述西周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阶段学校教育体系最为完备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涉及体育的有乐、射、御。

2、简述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体育有较大发展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工具的演进(青铜器代替石器)又是主要根源。

2、夏商西周时期继承了原始社会萌芽状态的体育,并在奴隶制的兴起、发展过程中,位之逐步发展起来。其一,军事上的需要促使对体育的重视,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和提高。其二,由于进行各种祭祝、朝会大典及礼治的需要,为某些体育活动(如礼射、乐舞)制定了规矩。这种规矩,有些与后时各项运动的规则相似。其三,将体育(如射、御)列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对后世体育的发展,尤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3、奴隶社会的养生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长寿观念的产生促使人们去寻求长寿的途径,开始注意身心的养护;自觉地把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作为追求长寿的手段,并留心其后的变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认识生命现象时,人们的眼光已经从不可把握的神灵世界逐渐转向了可以认识和把握的现实世界,并且开始形成了注意整体、强调精气、平衡阳阳等基本保健思想,对后世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实践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第三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朝的体育

(-)名词解释

1、心斋——“虚也者,心斋也。”何谓“坐忘”?也即是“无己”,老子所说的“心斋”,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无意识状态。

2、拳勇——拳勇类似现在的拳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被称作“搏”、“搏虎”,是一种从徒手格斗中法站起来的军事技能。

3、拓关——古代举重的名称

4、超距——跳跃运动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超距”

5、强钩(钩强)——强钩也叫牵钩、施钩,春秋时公输子所创,原为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强钩在脱离实战后演变为民间游戏,唐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拔河活动。

6、吹呴呼吸——呼吸运动

7、熊经鸟伸——肢体运动

8、导引——导引是导气和引体简称。导气是在意识指导下的一种呼吸锻炼,引体是引伸肢体,活动筋骨。

(二)填空题

1.孔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感,勇者不惧。”

2.“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3.春秋战国时期步卒训练的内有举勇、角力、举鼎、拓关、奔走、跳跃、投石和习剑。

4,春秋战国时期娱乐体育的内容有蹴鞠,竞渡,投壶,秋千、飞鸢、弄九、棋戏

5.孔子的体育实践有登山、钓鱼、射猎、郊游等。

(三)选择题

1、“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A )

A、孔子语

B、荀子语

C、墨子语

D、庄子语

2、“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B )

A、孔子语

B、荀子语

C、墨子语

D、庄子语

3、竞渡属于(B )

A军事体育B娱乐体育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体育的第上次高潮?

一、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在这一时期内已具雏形。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开展的一些体育活动,绝大多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见于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各种军事活动,直接推动了与军事有关的体育活动。夏、商、西周时期,不少体育活动也是练兵习武的手段,但是从规模、内容到方法,都不能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这一时期兵家辈出,他们所著的兵书,有的被后世奉为经典之作,其中与练兵选将、行军作战有关的体育活动,也长期被后世所沿用,共影响很大。

三、这一时期内,更清楚地显示了古代体育的社会职能。当时的体育活动除较多地为军事训练服务外,对于生产劳动、文化教育、保健防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春秋战因时期的体育,以客观存在的史实表明,它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具有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职能和显著的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体育与夏商西周的官学体育有何不同?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特点

1、体育教育由“宫学”到“私学”

2、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3、体育思想丰富,各有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军事体育和养生实践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步战兴起,对步兵体能和作战技能的训练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步卒主要的训练内容包括举勇、角力、举鼎、拓关、奔走、跳跃、投石和习剑,其中拳勇和角力最受关注。

水军内容主要有游泳、操舟、强钩等。

1、《黄帝内经》一书为代表的防病养生主张;

2、老庄“顺其自然”理念为基础的静养主张;

3、《吕氏春秋·尽数》一书为代表的动养主张。

第四章封建社会前期的体育

(-)名词解释

1、百戏——角抵百戏是我国古代一种综合性文体活动的统称

2、叠案——在叠起的案桌上表演

3、驱傩——古代驱疫防病活动

4、手搏——拳勇,徒手搏击

5、《鞠城铭》——《蹴鞠铬》是东汉辛尤所写的一篇以球论政的铭文,字虽不多,却涉及到场地、球、裁判、规则和道德作风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蹴鞠竞赛的规范程度,是我国有关竞赛制度的最早记载。——蹴鞠竞赛制度大略

6、五禽戏——“五禽戏”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将虎、鹿、熊、猿、乌等五种动物的某些动作提炼出来创编而成的套路健身操,开创了导引套路式的先河。

7、服食——服食是通过服用某些食物或药物来祛病强易的养生方法。

8、《导引图》——导引图》是一幅西汉的帛画,上面绘有44个人正在进行导引练习的情景,图中每个人都在做着独立的导引动作,依图侧的文字解释可知,这些导引多与治疗疾病有关。

(二)填空题

1、西周时期学校教育是文武并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文武分途,秦汉以后则向文轻武方向发展。

2、民间登高,至汉代已形成节日习俗;竞渡,至东汉也初步形成习俗。

3、军队以蹴鞠练兵,始于原始社会黄帝时代。

4、1973年出土的《导引图》,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了。

(三)选择题

1、学校教育因教育思想的演变而逐渐衰退,是始于(B )。

A、西周

B、秦汉

C、春秋

2、角抵戏的大发展时期是在(B )。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3、五禽戏的创编者是(A )。

A、华佗

B、陶弘景

C、孙思邈

4下列活动与角抵戏有联系的是(C )。

A、踏青

B、舞龙

C、竟渡

5、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是( D )

A、《五禽戏》

B、《养生图》

C、《八段锦》

D、《导引图》

6、登高节源于( B )

A、唐代

B、汉代

C、清代

D、秦代

4、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成衰败态势的时代是( B )

A、南北朝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明清时期

(四)问答题

1、简述秦汉以后学校体育衰退的原因及状况。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随之,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的德、智、体教育由于受到经学取土制度的影响,其中与体育相关的武艺教学内容已成衰败态势,我国学校教育开始走上了一条重文轻武的歧途。

学校体育的衰落状况

1、内容的减少

2、文武分家

2、何为角抵戏?角抵戏兴起的原由是什么?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为封建国家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较长时期的相对安定,以及某些统治者的内外兴作和对体育的提倡,为体育的全面勃兴创造丁有利条件。

角抵百戏是我国古代一种综合性文体活动的统称.其内容庞杂,包括摔跤、举重、赛马、射箭、舞蹈、杂耍和魔术等诸多身体活动,汉代“百戏”是当时中国文化、艺术、体育的综合表演形式,它在民族交往与国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分竞技和表演两大类,与竞技有关的百戏多隶属体育。

3、简述汉代剑术功能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1、秦代和西汉前期,随着步兵的进一步兴起,剑在战争中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剑的作用日益重要,也就迫切要求改进剑的质量,加强其杀伤能力。为此,创身必须加长,同时要更加坚韧和锋利。实际的演进也正是如此。以楚汉战争时的剑同春秋及战国初年的剑相比较,可以看到剑身几乎加长了一倍,创刃则由两度弧曲变得平宜,且更加锋利。剑锋的夹角也逐渐由锐加大。这些变化说明,创的功能已经由主要是直行向前报刺敌人,转而主要是用刃部劈砍。

2、由于骑兵的勃兴,,它使剑和剑术在战争中的地位相对降低,而在健身、表演、防身等方面的功能却相对增大;

3、东汉以后,剑和剑术在战场上的作用虽然相对降低,但击剑作为一个竞技项目,无论在理论上、方

法上(包括技术与战术两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因而使许多成法显得过时。

4、简述秦汉时期导引养生的发展。

泰汉三国时期,导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由于医学取得进步,使导引在医疗方面更受到重视。汉代医家对导引临床作用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使用导引疗法的范围也愈益扩大。秦代以后,导引在养生方面的应用也有新的进展。主要体现为“却谷服食”“导引图”“五禽戏”

第五章封建社会中期的体育

(一)名词解释

1.击鞠——击鞠又称“击球”或打球,是中国古代的马球运动。

2、步打——徒步击鞠又称“步打”,类式于现代曲棍球。

3、打鞠——也叫—船场户,个人踢球表演方法,类似现代的足球球技表演。

4、木射——木射也称“十五柱球”;类似现在的保龄球。

5、翘关——。“翘”是举的意思,“关”是指古代城门上的门杠,“翘关”就是指举门杠。到了唐朝,武则天立武举,除刀马弓箭等之外,举重也被列为武考科目之一。

6、相扑朋——古代摔跤的组织(宫廷内)

7、胎息——“胎息”是葛洪推崇的一种轻而缓的呼吸方法。

(二)填空题

1、拔河古称施钩、牵钩、强钩,唐代始称拨河。

2、少林寺僧徒习武的原因是健身和护院。

3、葛洪养生术中的外养方法是指导引养生和练丹服食。

(三)选择题

1.、提出“六字诀”行气法的是(A )。

A陶弘景B,巢元方c孙思邈

2、围棋出现19线棋局的年代是(A )

A、魏晋

B、唐朝

C、南北朝

D、清朝

3、我国古代一种类似高尔夫球的游戏是(B )

A、步打

B、捶丸

C、弄丸

D、击鞠

(三)问答题

1.、简述宫代盛行击鞠的概况及原因

《大唐双龙传》当中曾经安排了勇猛的主角寇仲在长安与突厥人打了一场马球比赛,唐代的梨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完备的国立皇家音乐、舞蹈、戏剧学院,在其中设有巨大的球场,经常在这里举行拔河、打球等活动,有一个很大的马球场。各地军队驻地中往往都有马球场,一旦有外地军队经过,就在马球场中招待他们吃饭,往往一次就有一两千人。其时灯火通明,那些军士就在马球场中列成一个个方阵,吃饭处就是做饭处,炉灶随处排开,热火朝天,吃完再打球,想起来颇让人神往。

1、唐代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为文化的巨大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体育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

2、帝王将相的喜爱

2、试比较汉唐蹴鞠之异同。

唐代的蹴鞠具有以下特点:使用充气的球;出现多样的踢法;流行范围扩大。

3、何为武举制?试述武举考试的内容及对武艺发展的影

武举制。创始于武则天长安2年(702年)。这是为了对付少数民族的外患,笼络庶族地主,并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选拔武勇人材的必要措施,有划时代的意义。

4、简述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保生铭》中,他对导气、行气、按摩等作

了全面整理,继承了前代“动以养生”的思想,总结创编了“育儿法”“老子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医家倡导科学。

5、简述唐代中日体育的交流。

唐代中日体育的交流可概括为:中国传统球类活动传入日本;围棋、射艺的交流频繁:中国百戏中的部分内容被日本吸收。

6、隋唐五代时期体育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体育活动之多样化,可谓空前。大凡古代相传下来的各项运动,无论是武艺、球类、养生导引、舞蹈、球戏、杂技、水戏以及民间中流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其它运动、游戏等,都初步定型。技术方法及理论的探讨,均有脉络可寻。因此它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学、诗歌、绘画、雕塑等方面,也有比较充分的反映,这是前代所不能相比的。

第二,体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到社会各阶层。这是由于较长时期的安定局面和高度繁荣的封建经济,使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有所提高,体育作为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推动与发展。

第三,国内各民族之间,特别是中国与邻近各国之间的文化、体育交流得到空前发展。这在杂技、舞蹈等方面尤为明显。中国的围棋、球戏、舞蹈等传播到海外,对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四,妇女体育活动亦较前代有显著发展。舞蹈是妇女喜爱和擅长的项目,自不待言,而其它项目如球戏、奔棋、杂技等,亦莫不有妇女参加。这表明隋唐五代的妇女在生活上行动上较为自由。

总之,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体育活动在多样化、定型化和普遍化诸方面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

、解释:

武学——武学是北宋时期兴办的军事学校,始创于1043年

贵由赤——意思是快行者。

瓦舍——就是商业贸易市场和群众娱乐场所

易筋经——易筋经是始见于明末的十二势保健操。所采用的是立姿,强调肢体运动,其中还吸收了一些武术的动作。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八节动作连贯的健身操,按术式有文、武之分。

捶丸——捶丸是我国古代一种类似高尔夫球的游戏,由唐代的“步打”演变而来,是我国古代体育的代表性项目之一(宋朝)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出现了四大养生流派,即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邪派”;以李杲为代表的“温补派”:以朱震享为代表的“滋阴派”。

一、选择题

1、针对宋元以采儒生主静恶劳的恶习,提出“今日正可言动”、“一身劫则一身强”主张的,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B )。

A朱烹B颜习斋C,戚继光

2、武学初建于(A )。

A北宋B南宋 C 明代

3、总结古代军队作战技能和身体训练经验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安纪》是明代著名军事家(C)的重要著作。

A、茅元仪

B、何良臣

C、戚继光

1、宋代临安等城市中,由喜爱“打拳使棒”的人们结成的体育社团叫做(A )。

A、英略社

B、锦标社

C、齐云社

2、古代的足球游戏,名叫(A )。

A、蹴鞠

B、蹋鞠 C 、白打

3、宋明时期事理和创编的大量导引术式中,最有代表性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B )和(C )。

A、五禽戏

B、八段锦

C、易筋经

4、中国武术形成了独立体系的时期是( D )

A、隋、唐

B、唐朝

C、明、宋

D、明、清

5、集中国武术形之大成的时期是( D )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二.问答题

1、简述颜元在体育教育思想方面的贡献。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对体育的贡献有二,其一是积极倡导,身体力行;“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其二是提出了“动以致强”的主张并加以延伸。额元从青年时起,一生习武,从未间断而且技艺颇高,晚年在书院执教期间,还经常带领学生举石超距、击拳练力,比赛射箭。

2、为什么说宋明时武术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理论和流派的形成是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1、武术基本理论的形成:武术基本理论主要包括3点,即气为武术本体:相反相成的武术技击原则;以仁为核心的武德思想。以上3点共同构成了武术理论的基础。

2、武术流派的形成:武术流派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其一,其动作必万脱离实战以体现体育功能其二,其动作必须取自武艺以区别于它类运动;其三,其动作必须形成套路以区别于武艺和区分流派.

3、谈谈宋明市民体育兴盛的表现及其原因。

宋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的分裂战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了起来,唐代的厢坊制度在北宋演变为市、集镇等贸易场所,市民阶层发展。随着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扩大和提高,城市中出现了多种娱乐体育组织和丰富多彩的体育表演,颇受市民欢迎。

城市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促使市民文化迅速勃兴,娱乐、体育活动进一步深入民间;

4、后期道教养生有什么新发展?

北宋因统治阶级提倡而道教又大盛,政治势力超过佛教。研究道经蔚然成风,道教理论有大发展。著名道士张君房的《云发七签》一书,汇辑了大量导引养生资料,对后世影响大。著名华山道士陈传也是养生家。在修炼方面,此时内丹理论有重大发展。

5、简述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

1、中国古代体育,是经过不同时期的流传融汇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除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外,还包括了在历史长河中由许多其它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环境并不利于带有强烈对抗与刺激色彩的竞技运动充分发展。因此,原始的朴素和谐的理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竟技性呈现出一

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形式,也就是说注重礼仪和实用性;

2、体育活动与文娱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体育的又一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最初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体育活动,其娱乐性越夹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春秋战国以来,某些体育活动项目逐渐冲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艺术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而这一发展势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3、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还导致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延年目的的活动—一养生保健术的产生,一并被纳人古代体育中,显示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第三个特点

6、中国古代体育的有哪些内容?

古代早期的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活动,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并伴随着早期的科学、艺术、教育、宗教等活动而适时出现的。中国古代体育可归结为五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一系列活动项目。包括射箭、“田径”运动形式,以及水上与冰雪运动项目。第二部分,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活动;第三个方面,娱乐特色的球类运动—蹴鞠、马球和捶丸;第四个方面,在春秋时期已经相当普及的、具有益智特点的盘上棋类游戏;最后一个方面,是具有地域和民俗时令特点的民俗、民间体育,包括龙舟竞渡、还有其他的具有民俗特色的一些体育活动。

第七章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体育

(-)名词解释

1、兵式体操——兵式体操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实施军国民体育主要途径,主要内容包括包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小队教练、中队教练、枪剑术、野外练习等军队的操练。当时的兵操,有多种多样。

2、中国体操学校——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的的体操学校中.力学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中国体操学校,于1907年11月,由留学生徐“冰和涂博霖等六人创办于上海。

3、绍兴体育会——团体是徐锡麟创办的绍兴体育会,成立于1905年。是为革命积聚力量的体育团体。

4、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生、健身和娱乐的体育活动总称。

5、普通体操——相对兵式体操而言的体操形式,近代的德式体操、瑞典体操。

6、体育——一个的意义是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意义是以发展身体、强身祛病,提高运动技巧,娱乐身心为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军国民教育思想——全国皆兵;自元首之子以至庶人,皆有当兵之义务……。学校教育具有显明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兵式操是军国民教育的具体表现。

8、奏定学堂章程——辛亥革命后,教育部仿效日本学制于1912——1913年问颁布了“王子——癸丑学制”,在其颁布的中小学“学校令”及其“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小学仍设体操一科,每周2学时。

(二)填空题

1、中国有组织地接受西方近代体育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

2、中国真正传播西方近代体育思想是在“戊戌变法”中,由维新派人士进行的。

3、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人结合革命活动提倡体育与军事相结合-。

4、清政府建立新教育制度始于1902年颁布的和1903年颁布的

5、传统体育在中国人良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选择题

1、西方兵操得以系统地传入中国是由于(A )。

A、洋务派的新军操练

B、基督教青年会的工作

C、维新派的鼓吹

D、革命派的活动

2、(A )从德、智、体育全面发展上宣传体育。

A、教会学校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3、(D )中国人办的体育团体陆续出现。

A、鸦片战争一结束

B、洋务运动期间

C、变法维新运动期间

D、进入20世纪后

4、早期正规比赛,特别是大型运动会是由(D )发起组织的。

A、洋务派

B、维新派

C、教会学校

D、基督教青年会

4、精武体操会是由(A )成立的。

A、霍元甲

B、陈独秀

C、孙中山

D、徐锡麟

(四)问答题

1、试述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

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并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和组织基督教育年会;留学生出国留学,外国书刊在中国翻译出版以及外国人来中国直接影响等等。

2、中国新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学校体育的初步实施情况如何?

辛亥革命后,教育部仿效日本学制于1912——1913年问颁布了“王子——癸丑学制”,在其颁布的中小学“学校令”及其“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小学仍设体操一科,每周2学时。中学体操分普通体操、兵式体操两种,并规定:“兵式体操尤宜注重”。体操课的内容同清末没有太多区别。但由于当时的教会学校开展了以田径、球类为主的课外体育活动,并不时举行校内外体育竞赛,此后,官办学校不仅有体育正课,还有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逐渐组织了各种体育部和运动队。人们把当时学校既有“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又有以田径、球类为内容的课外活动的做法谓之“双轨制体育”。1922年11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方案”,这个方案是模仿美国学制拟成的,中小学从七四制改为六三三制。这一学制一直实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23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又公布了“中小学说程纲要。。“纲要”规定“体操。名称改为“体育”。扩大了体育实施范围,初中体育科的内容包括生理、卫生、体育三项,高级中学,体育为必修科目,内容包括卫生法、健身法和其它运动。兵操在体育中被彻底剔除。体育科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逐步统一,田径、球类等运动在中等以上学校得到较广泛的发展。由此学校体育由“双轨制”转入了西方式的学校体育。这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大重要变革。也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3、简述早期体育团体和运动竞赛的情况

早期体育团体一类是专为开展竞赛活动、筹办运动会而建立的。如一九O四年在广州建立的广东体育协会,一九O八年在香港建立的南华体育协会,另—类体育团体实际是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积聚和训练武装力量的。这一类团体在辛亥革命前的南方各省较多。还有一类团体是以研究和开展体育运动为主要宗旨的;

⑴运动竞赛由教会系统的狭窄范围向官办学校和全社会过渡;⑵全国运动会、大区运动会、省市运动会相继出现,互相衔接,并逐渐定期举行;⑶参加洲或世界性体育组织与竞赛活动,并使国内主要竞赛项目、度量单位、规则、参加对象等方面日渐与国际主要竞赛相衔接。这就是体育开始定向世界的标志,

4、清末传统体育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一)各项体育活动的技术技巧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规则方法也较前代详尽,可以说是古代体育大总结的时期。(二)城镇乡村的平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迅速增加,特别是武术、摔跤、节令体育活动等相当普及。可以说是民间体育空前活跃的时期。

5、学习此章后,你认为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借鉴?

1、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正确处理民族专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关系

3、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4、重视体育思想理论研究。

第八章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上)

(-)名词解释

1、自然体育思想——强调体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认为体育即生活是人的本能,主张个性的充分发挥;推崇自然活动,否定人为活动;主张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各种活动。

2.、双轨制体育——双轨制体育是指民国初年学校中既有“以兵操为主”的体育课,又有以田径、球类为内容的课外活动的做法。

3.、远东运动会——远东运动会是远东体育协会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1912年,经中国、日本、菲律宾3国代表协商,正式成立了“远东体育协会”,并决定次年举行第一届远东运动会。自1913年至1934年,远东体育协会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中国的上海、日本的东京和大阪等地先后举办了10届远东运动会。

4.、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4年在张伯苓、王正廷等人的活动下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1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被接纳为会员。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1954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二)填空题

1.《体育之研究》一文发表于1917 年(4月1日的《新青年》杂志上,作者是二十八画生。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成立的两个全国性的民间体育组织是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和在北方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

3.此期中国两个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在南方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在北方的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

4.首届远东运动会于1913年在菲律宾(国家)马尼拉(城市)举行。

(三)选择题

1、由中国人自己举办的旧中国运动会开始于(B )。

A、第2届

B、第3届

C、第4届

2、《学校体育之研究》的作者是(B )。

A、蔡元培

B、恽代英

C、杨贤江

3、正式把“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的是在(B )。

A、1913年

B、1921年

C、1923年

4、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于(B )

A·、1921年B、1924年C、1925年

5、中国办理远东运动会不再借助外国人开始于(C )

A、第5届

B、第6届

C、第7届

6、中国已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体育主权的标志是(C )。

A、北京体育竞进会的成立

B、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的成立

C、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成立(四)问答题

1、简述蔡元培、毛泽东、恽代英、杨贤江的体育思想。

《体育之研究》强调的要点有5:体育具有养生和卫国之职能;体育具有多功能性;(重点)学校教育应三育并重,尤以体育为先:从事体育锻炼应做到自觉、专注、持之以恒并加以适当的运动负荷;注意锻炼的方法

恽代英强调了学校体育的目的;反对锦标主义和选手制:倡导大众体育;对学校体育的改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可以概括为4点:体育以强健体质为目的;体育具有多种效能;身体活动是体育的主要形式,青年人每天应足时进行体育活动;应遵循科学法则从事体育活动。

2、此期学校体育、哪些变化与发展?

1、双轨制体育的出现

双轨制体育是指民国初年学校中既有“以兵操为主”的体育课,又有以田径、球类为内容的课外活动的做法。

2、实行新学制

1、扩大了体育教学的范围

2、重视了体育教学法的研究——分组教学法

3、为什么说此期体育运动竞赛的体制已开始形成?

运动竞赛的体制开始初步形成。其标志大概有下列几点:

(一)运动竞赛由教会系统的狭窄范围向官办学校和全社会过渡;

(二)全国运动会、大区运动会、省市运动会相继出现,互相衔接,并逐渐定期举行;

(三)参加洲或世界性体育组织与竞赛活动,并使国内主要竞赛项目、度量单位、规则、参加对象等方面日渐与国际主要竞赛相衔接。这就是体育开始定向世界的标志。

(四)主管国际国内主要竞赛组织与进行的全国性正规体育组织开始出现等等。

4、此期的体育运动竞赛有何特点?

⑴运动竞赛由教会系统的狭窄范围向官办学校和全社会过渡;

⑵全国运动会、大区运动会、省市运动会相继出现,互相衔接,并逐渐定期举行;

⑶参加洲或世界性体育组织与竞赛活动,并使国内主要竞赛项目、度量单位、规则、参加对象等方面日渐与国际主要竞赛相衔接。

⑷主管国际国内主要竞赛组织与进行的全国性正规体育组织开始出现等等。

5、自然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有何影响?

⑴强调体育在教育人和培养品质方面的作用。而把增强体质说成是体育的“副产品”。这就造成了学校体育任务的不明确,增强体质受到忽视。

⑵体育教材的目的性不明确,形成后来的体育课只注重学习运动项目的技术本身,而不注重运动技术所应完成的体育任务。

⑶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体育课要适应学生的兴趣、民主、自由和个性发展,是后来出现“放羊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⑷过分贬低体操的价值,也为后来的体育课忽视对学生基本姿势的训练和严格纪律的养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九章.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下)

(-)名词解释

1、国民体育委员会——国民党政府系统的体育机构,是中国的第一个正式体育行政机构。

2、体育督学中央国术馆——国民党政府系统的体育机构,是教育部的体育管理机构。

3、国民体育法——是1929年4月16日正式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育法,对青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义务、公共体育场所的设置、学校体育、体育教员、体育团体、实施体育的方法等都作了原则的规定。

4、日伪统治区体育——指日伪满州国开展的奴化育

(二)填空题

1、国民党政府对体育师资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开办体育师范学校、派遣留学生、举办体育短训班等措施来进行的。

2、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体育管理机构主要有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政府系统、国民党、和- 三青团、军队等几个系统。

3、旧中国共举办了7届全国运动会,共参加10届远东运动会3 届奥运会。

4、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体育法是《国民体育法》它颁布于1929年4月16日正式公布

5、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是《体育教授细目-》,共24 册。

(三)选择题

1、中国第一个正式的体育行政机构是(B )。

A、体育指导委员会

B、教育部体育委员会

C、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2、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第二位中国人是(B )。

A、董守义

B、孔祥熙

C、王正廷

3、中央国术馆共举办过(A )次国术考试。

A、2

B、3

C、4

4、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是在(B )。

A、1928年

B、.1931年

C、1932年

5.参加奥运会比赛的第一位中国运动员是(C )。

A、符保卢

B、宋如海

C、刘长春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C )。

A、《中等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B、《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C、《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7,在当时全国举办时间最长、水平最好、影响最大的地区性运动会是(A)。

A.华北运动会B.华中运动会C.华南运动会

(四)问答题

1、试述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体育管理机构和制订的主要体育法规。

体育管理体制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分政府、国民党、三青团、军队几个系统。

①国民党政府系统的机构主要有:“体育指导委员会”、“体育委员会”、“体育督学”、“体育组”等。

②国民党党部直接控制的系统的体育管理机构主要有“国民党中央党部体育科”和“国民党中央训练总督部体育科”及其下属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推行法西斯化军事训练。

⑨三青团即三民主义青年团,它所设的体育机构主要有

“中央因部体育指导委员会”。这个机构利用青年爱好体育运动的特点,接近和拉拢青年,井向青年灌输反动思想,大肆发展三青团员,为国民党独裁法酉斯效劳。

在这一时期所颁布的诸多体育法规中最重要的是1929年4月16日正式公布的《国民体育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育法,对青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义务、公共体育场所的设置、学校体育、体育教员、体育团体、实施体育的方法等都作了原则的规定。

计有《体育会组织办法》、《国民体育委员会组织条例》、《体育场规程》、《体育场工作大纲》、《全国运动会举行办法》、《体育节(九月九日)举行办法要点》等等

2、简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法规和教材建设情况。

1、1932年教育部成立“体育委员会”,1941年改“国民体育委员会”为全国最高体育行政组织。

2、1940年,教育部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内容包括目标、实施纲要、行政组织、经费设备、体育时间、体育课、早操、课外活动、运动比赛及表演、野外集团活动、健康检查及成绩考核等各方面。各级学校的体育课:小学每周120—180分钟;中学每周2学时;专科以上每周至少2学时,一律必修。

3、1942年后,又组织人员编写了各种体育教学参考书。至1946年共出版中、小学体育教材13种,体育参考书10种。“国术”方面在1940年后编辑了各种教材49种。

4、1942年后,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还组织力量对有关学校体育问题进行过实验研究。

4、简述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专业人员的培训情况。

(一)主要的体育师范学校:1、南京高师;2、北京高师;3、除上述两校外,较有影响的有上海私

立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国立重庆大学体育系、北乎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和国立国术专科学校等

(二)体育留学生: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后出国的体育留学生只有70余人,其中去美国的占50余人。已改变主要留日的状况。这些人回国后多有所成,成为体育界领导骨干和知名专家,少数人成了体育官僚。

(三)举办体育短训班,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公共体育场及国术馆工作人员等。

5、回顾旧中国参加奥运会、远东运动会的历史、有何感想?

1、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落后

2、各种运动组织机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靠几个人努力奔走

3、参加国际经验少,不能发挥出水

4、平时训练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

5、政治腐败

6、经济落后

第十章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体育

(-)名词解释

1、苏区体育——指以瑞金中央苏区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体育

2、抗日根据地体育——以陕甘宁边区体育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体育

3、解放区体育——指解放战争时期,西北、华北、华东、东北、中原五大解放区的体育

4、陕甘宁边区体育——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体育

5.、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管理机构,1937年成立,负责指导、管理陕甘宁边区体育(二)填空题

1、1927 年——1949年期间先后发生在苏区、抗日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由中国共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

2、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体育在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3、苏区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人民性和革命性,并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4、1942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明确了体育运动为抗战直接服务的方针。

5、陕甘宁边区体育的主要特色是:边区体育的- 大众化、生活化与经常化-。

6、抗日期间,八路军中体育运动开展最好的是120师。该师有一支闻名军内外的战斗篮球队。

(三)选择题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举办时间是(B )。

A、1932年B、1933年C、1934年

2、1942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延安体育学会”,担任名誉会长的是(B )。

A、毛泽东

B、朱德

C、吴玉章

3、延安举行的“九一”运动会的时间是(C )。

A、1940年

B、1941年

C、1942年

4、以“练兵运动”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运动是形成于(A )。

A、中央苏区

B、陕甘宁

C、解放区

(四)问答题

1.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体育有什么历史意义?

1、全民体育——广泛人民性

2、革命性——体育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2、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开展体育活动,

3、解放区体育坚持体育大众化、生活化与经常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建国初期新体育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

2.简述苏区体育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特征。

苏区体育的方针——体育服务于军事“锻炼工农阶级铁一样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锻炼出钢皮铁骨的身体,保护苏维埃,战胜敌人”形成了以“练兵运动”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直接为战争服务

3.简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体育的主要特色和历史经验。

1、体育方针——“锻炼身体,好打日本”体育为抗战直接服务。

主要特色与经验

1、为战争服务的性质,

2、具有鲜明的新民主主义特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方针,坚持体育大众化、民族化、生活化与经常化的发展方向。

3、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大众广广泛参与的体育

第十一章体育方针和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名词解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1952年11月15日成立,贺龙为第一任主任,主要负责领导、协调、监督全国体育工作。

2、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49年10月由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而成的,对外代表中国,担负中国奥委会的职能

3、劳卫制——“劳卫制”是《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简称,1954年5月4日公布,是新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的暂行规定——1956年4月28日,新中国运动竞赛制度管理法规。(二)填空题

1、“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代表大会上的光辉题词。

2、国家体委是在1952年11月15日成立的,第一任主任是贺龙同志。

3、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先后两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

4.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体育学院是华东体育学院,于1956 年在上上海诞生。

5。1953年,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为新中国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得第1被金牌。

6.1956 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创造了最轻量级挺举世界记录,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记录的运动员。

(三)选择题

1、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第一任名誉主席是(B )。

A、钟师统

B、朱德

C、刘少奇

2、高等教育部制订的第一个全国统一使用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是在(C )。

A、1953年

B、1955年

C、1956年

3、颁布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是在(A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⒋、新中国首届全军运动会的举办时间是(B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5、新中国接待来华访问的第一个外国体育代表团体是(C )

A、匈牙利国家足球混合队

B、苏联俄罗斯体操队

C、苏联男子篮球队

6、1949年,新中国派出的第一支出国体育代表队是(C)。

A、国家青年足球队

B、国家青年游泳队

C、中国学生篮球队

(四)问答题

1、新中国初创时期体育方针和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作为新民主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也开始了“新体育”的建设工作。在继承、发扬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体育传统、接收和改造旧体育的基础上,确定了新体育的建设方针和任务目标,初步建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新的体育事,新中国体育方针和体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使新体育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极大有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锻炼身体的热情,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热情,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体育落后的面貌。

第十二章曲折发展时期的体育

(一)名词解释

1.体育“大跃进” ——是左倾思想在体育工作上的反映

2.“两课、两操、两活动”——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课前操与课间操;两活动: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

3.《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在“劳卫制”形成的体育锻炼标准。“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使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和体能的测定有了指标依据。各级学校根据“标准”,指导学生进行锻炼,使体育教学得到加强,也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党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9年9月13日——10月3日在北京举行,共设有比赛项目36项,有30个单位的10658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比赛。7人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有664人844次打破和新创106项全国纪录。有2000多人次打破各省、市、自治区的最高纪录。为竞技体育的第一个新的高潮。

6.新兴力量运动会——新兴力量运动会简称“新运会”,是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提议发起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3 年 11 月 10 日~22 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是一次世界性综合运动会。中国派遣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比赛。

7.第二届全国运动会——1965年9月11日,第2届全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28个民族的592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包括参加足、篮、排3项球类分区预赛的人数),其中女运动员2011人。比赛的项目共有22个,有24人10次打破9项(举重2项、射箭2项、射击3项、飞机跳伞2项)世界纪录;有333人469次,打破103项全国纪录;数以千计的运动员打破了大批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项运动最高纪录。有250万人参加了第2届全国运动会。为竞技体育的第二个新的高潮

(二)填空题

1、“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院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的。

2、“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是周恩来同志在第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60年代初期(1961),教育部在总结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辑出版了《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和《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

5、1958年9月1日,贺龙同志主持创办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全国性体育专业报纸《体育报》。

6、1964年11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组委会收到321篇学术论文,会上宣读了109篇。

(三)选择题

1、学校体育工作应由(B )负责统一领导。

A、各级体委部门

B、教育行政部门

C、各级体育总会

2、《文汇报》、《体育报》开展的体育课是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还是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的学术讨论,时间是(A )年。

A、1961年

B、1962年

C、1963年

3、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B)上,有28人次超过16项世界纪录,有101人次、6队打破或创造了50项全国纪录。

A、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B、第二届全军运动会

C、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

4、我国乒乓球队在(A)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荣获五项冠军四项亚军,巩固了世界乒坛的绝对优势地位。

A、第26届

B、第27届C·、第28届

(四)问答题

1 、试述党的教育方针的确立对巩固学校体育地位的意义。

1、澄清了思想认识(是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写入宪法)

2、明确了学校体育的组织与领导。

2、“大跃进”对学校体育主要有哪些影响?

1、不切实际高指标;违反学校体育工作的一般规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健康。

2、教学工作中只搞单项训练,甚至以军训和劳动取代体育课

3、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有哪些新发展?

1、1961年,《文汇报》、《体育报》开展了体育课是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还是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的学术讨论。讨论对于进一步明确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任务,逐渐形成了共识。体育课就要教会学生关于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教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并使学生能掌握这些知识技能,运用这些方法去经常地、科学地锻炼身体,同时养成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学校体育的全面恢复,各级各类学校首先恢复了每周两节体育课,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坚持早操、课间操或眼保健操,每周安排两次课外活动,每次活动的时间保证在一节课以上。这就是学校体育的两课、两操、两活动。后来它一直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模式。

3、建立业余运动队;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具体条件,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组成了班、年级、校业余运动队,由体育教师指导,在课外活动和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4、试行体育锻炼标准 1964,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和单位,试点性地推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逐步取消了劳卫制达标制度。

4、“大跃进”对群众体育主要有哪些危害?

一是不切实际高指标;二是浮夸风和形式主义蔓廷。三是瘫痪

5、简述我国竞技体育的两个高潮及其成因。

新中国的第1、2届全运会分别举办于1959年和1965年.这两届全运会代表着新中国克技体育发展的前两次高潮。

第一届全运动会:10658人参加,664人844次刷新106项全国纪录。7人4次打破世界纪录

第二届全运动会:,331人469次刷新130项全国纪录。24人4次打破9项世界纪录

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基本任务,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基本方针的体育发展思路。遵循这一思路,同时结合学习苏联的体育经验,逐步建立了中国体育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我国运动技术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创造了一批优秀的运动成绩。

2、经过60——63年三年的调整、改革、充实、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队伍得到了切实的休整,保证了重点项目,维护了特色项目,运动队伍更加精干,伤病员逐年减少。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全面好转,在全国各行各业以此为契机力图创造一个新的发展跃进局面的氛围下,国家给竞技体育队伍恢复了比优裕的物质条件,也对竞技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经过竞技体育全体人员的艰辛努力,竞技体育发展进入了建国后的第二个高潮。

6、简述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起步的情况。

50年代以北京、上海两体院聘请的一批苏联专家培养研究生为起点,开始了新中国体育科研事业的建设。1956年3月,北京体育学院(当时称“中央体育学院”)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体育科学讨论会。1958年和1959年,又先后成立了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此后,在上海、黑龙江、广东、成都等省市也分别成立了体育科研机构。许多体育科研工作者深入实际,努力钻研,在研究增进人体健康、治疗运动创伤、掌握科学训练方法等方面都研究出一些成果。1964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会上报告了有关运动训练、体育教学、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方面的论文109篇,受到了有关方面的欢迎。北京体科所搜集翻译了几百万字的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资料,为我国乒乓球运动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

(-)名词解释

1 、军体课——以军训代替体育课

2、“七一六”游泳活动——1976年5月7日国家体委、教育部等7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在“7.16前后开展盛大游泳活动,进一步推动群众性游泳活动的通知》。

3、农民“体育大军”——1975年5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公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开始在全国实施。为了在突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在农村实施成果,而抽调农村青壮年组成的体育表演队。

4、乒乓外交——60年代后期起,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开始为改善和缓和关系而进行试探和秘密接触。经毛泽东主席批准,1971年4月6日,正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队,向美国乒乓球队发出访华邀请。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成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新中国境内的美国人。4月14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乒乓球队的成员,并对他们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

在周恩来总理讲话几小时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对华开禁措施。作为回报,美国乒乓球队邀请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这个邀请立即被接受。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首先抵达底特律。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乒乓外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巴基斯坦向美方首脑发出访华邀请;

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

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启程来华,21日到达北京,成为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在任总统。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

5、“竞赛改革”——1976年6月22日-7月1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竞赛改革调查研究座谈会,这是江青反革命集团再次插手体育界,打着“体育革命,竞赛改革”的招牌,否定比分和技术,破坏竞技体育的活动。

(二)填空题

1.“文革”中,学校“军体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军训,实际是以军训的内容代替了体育课。2.1971年,周恩来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文革”前体育工作者的成绩,使全国体育教师备受鼓舞。

3.1973年,召开了第一届 _全国中学生运动会。1973年7月27日—8月15日分别在烟台(田径、篮球)、长春(排球、足球)举行,共29个代表队参赛。)

4.1972年,全国__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后, 县、区(镇)级开始有组织地召开农民运动会。

5.1971年,中图乒乓球队去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成功地利用“_乒乓外交_”促成中美建交。

6.1972年,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训练工作会议,同年举办了五项球类运动会,首先打破了竞赛领域沉寂的局面。

7.1973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_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赉。

(三)选择题

1、“文化大革命”中,体育课被更名为(C )课。

A、军训

B、劳动

C、军体

2、1973年,召开了第一届(C )运动会。

A、全国运动会

B、亚洲乒乓球

C、全国中学生

3、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去(A )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A、日本

B、美国

C、泰国

4、1975年,召开了(C )全国运动会。

A、第一届

B、第二届

C、第三届

(四)问答题

1、简述“文化大革命”中学校体育被扭曲的状况。

一是浮夸、蛮干;二是以点代面,甚至以军训和劳动取代体育课。

1、以军训代替体育

2、劳动代替体育(1、没有场地;2、怕“修正主义体育”;

3、没有军的条件)

3、无政府状态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放关羊式教学

2、简述“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群众体育活动暂时“兴盛”的原因。

1、初期职工体育消失

2、后期主要为球类运动项目和军事体育

文革初期农村体育的发展曾一度受阻,但确是较早复苏的领域,这与知青上山下乡有很大关系。知青上山下乡在客观上对农村体育起到了普及和促进作用,知青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吸引和带动了大量农村青年的参加,提高了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水平

3.简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竞技体育的“瘫痪”状况。

1、大批体育干部被下放、转业。

2、运动队解散(足球队员1124人,教练115人),训练体系完全崩溃。

3、体校停训

4.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竞技体育得以复苏的原因。

1、1971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后,国家体委重新由国务院领导,央任命王猛为国家体委革命委员会主任,一部分领导和干部回到原来的岗位使全国体育工作获得了短暂的复苏。

2、在国际方面由于政治与经济的需要,我国与国际交往增多,“乒乓球外交”促成了中美建交,我国陆续加入和重返国际体育组织,我国与外国的体育比赛逐渐增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