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阳-敦煌

洛阳-敦煌

洛阳-敦煌
洛阳-敦煌

洛阳——敦煌自驾游线路

先弄这么一点,你补充吧。

一、准备工作:

1、到4S店给汽车做一个全面检查。

2、计划好行程、路线,制定好路书、攻略并打印,了解当地民俗、饮食、历史文化。

3、上网查看所到之处的路况、天气情况。

4、准备一些常用药品(包括创可贴、止痛膏布、清凉油)和防晒用品(帽子、墨镜、头巾、防晒霜、伞等)。

5、到银行提取现金若干。

6、处理、安排好家中诸多琐碎事务。

7、随车所带必备物品:

a、GPS导航仪(车载的GPS今年还没更新,再带一个有备无患)

b、通用中国司机地图册一本,中国旅游地图册一本。

c、驾驶证、身份证、行驶证等证件。

d、水和干粮,最好是高能量的。

e、短袖、长袖T恤,外套,每人一件冲锋衣(高原早晚温差大,用于防寒、防雨)

f、相机、三脚架、充电器、电池、存储卡、读卡器、手机充值卡数张等。

g、笔记本两台,事实证明决策正确,一台用于整理编辑照片,一台用于上网及时查看路况、天气。

二、线路

D1:

洛阳—西安,9点出发,到西安住宿。路况好。住锦江之星。

D2:

西安—天水麦积山,8点出发,13点30到麦积山景区。西宝高速全程150公里,几乎都在修路改造,单幅双向通车,跑不快。宝天高速已修至天水麦积山,约100公里,山路,路况不错,限速80公里每小时,就是隧道多,一路有37个隧道,最长的有12公里,走的很压抑。游览麦积山石窟,门票70元,电瓶车10元。住麦积山天水翠怡大酒店,条件一般,不过就在景区。麦积山石窟值得一看,特别是那个飞天的形象,是立体的,和莫高窟的比较以后确实是不一样。

D3:

天水—兰州—武威。8点出发,13点到兰州吃午饭。天水至兰州300多公里,天馋一级路段,盘山弯道多,双向两车道,无隔离栏,路况较差,超车一定要注意安全。还按高速收费。不过也在拓宽,估计修好会好走了。兰州午餐。兰州至武威240公里,走G30连霍高速,兰州至古浪段180公里都在修路,非常难走,也是单幅双向,有一段一公里根本没有路,在乱石子路上爬行,然后乌鞘岭一直盘山,直至古浪后,到武威段60公里是新修好的高速,很好走,18点到武威,武威,古代名为“凉州”,也是河西四郡之一,有“银武威”之称。武威住宿较便宜。住一家新开的叫夏威夷的宾馆,开张活动价标间120,条件不错。

D4:

武威—嘉峪关。G30,480公里左右,路很好走,8点出发,13点半到,找好酒店吃完午餐,下午游览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和长城第一墩以及悬壁长城,可以买联票120元。

嘉峪关是半人工景点,个人感觉一般,一点也不雄伟。在去长城第一墩的路上可以拍到嘉峪关3个门楼的全景,不是自驾的就没这个机会了。长城第一墩GPS上没有,在嘉峪关停车场的当地人指引下找到,否则一路过去根本没有路牌指引,也找不到人问,很难找到,其实就是一个土堆子加一个地下峡谷,不去也罢。悬壁长城还算有点意思,可以一玩,当然和北京的居庸关八达岭长城不能比,不过要注意,有两个景区入口,一个是联票中的(单买21元)还有一个是私人开发的,联票不用,要另收25元,别搞错了。公家的在私人的后面几百米就到了,不要花冤枉钱。住一家叫王朝大酒店的宾馆,标间180,不错,旁边就是美食广场,晚上很热闹。

D5:

嘉峪关—敦煌。G30到瓜州,转安敦一级路,全程400公里左右。路况好。尤其是100多公里的安敦路,不是高速,限速80--100却比高速还好走,在大漠中直瞄瞄的一直走,车少,眼睛易疲劳,我走到最后眼睛都要成对眼了。不过出于安全,我还是保持着100--120左右的安全速度。8点嘉峪关出发,中午12点半到敦煌,敦煌这个城市进出城都要收费5元,而景点又都在城外,所以从这个景点到那个景点都要穿城交钱。住莫高宾馆,挂牌3星,每天送一杯橙汁和一块旺旺雪饼,服务不错,248一天。下午游览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门票160,含导游费,集齐20-30名游客就每人发一个小耳机在导游的带领下游览。在莫高窟感受到了什么叫二氧化碳超标,由于游人太多,很多洞窟里的二氧化碳超标,气味难闻之极,对壁画也有影响,有时不得不关闭,所以你每次看到的可能除了几个经典的洞窟以外,别的每个导游带你去的都不一样。我看到有的人会玩完一圈后再跟着其他团队再看一遍的。不过我觉得看多了也就差不多,个人认为最好看的还是洛阳的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中的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除了云冈石窟已经游览过3个了)。莫高窟约2-3小时玩完,再去鸣沙山月牙泉,到那里最好是17点以后,否则晒死。很好玩,骑骆驼(沙漠中就靠它,要骑约1个多小时到各个景点)、滑沙等等等等,项目很多,要玩挺久的,当然花钱也很多,门票120,骑骆驼80,停个车都要20元!当然别忘了花10元钱租个鞋套,否则鞋子里会全是沙子。到敦煌玩注意要装备齐全,轻薄透气防紫外线的皮肤风衣,遮阳帽,围巾,墨镜,防晒霜一样都不能少。后面还有提到。一直到20点回宾馆。敦煌那里和北京时间有约2小时时差,天要到20点半才会黑。美食推荐:一定要去吃顺张驴肉黄面,驴肉很好吃!就在莫高宾馆旁边巷子里。我特意吃了两家比较的,确实比别家要好吃,当地人说他们家是师傅,其他的都是徒弟。因为敦煌的气候干燥炎热,年蒸发量有2500毫米,降雨量却只有40几毫米。所以敦煌的西瓜哈密瓜都很甜,瓜子也很好吃。因为季节不对,没吃到葡萄,遗憾。至于有名的杏皮水,和我们喝的酸梅汤差不多。

D6:

敦煌西线一日游,玉门关,古汉长城,河仓古城,雅丹魔鬼城,阳关,敦煌古城。由于线路不熟,选择了租车,联系了网友推荐的小潘,今年4月才买的商务车,450元全包。第一站去雅丹。事实证明包车是正确的,到雅丹地质公园要路过一段30几公里的烂路,越野车还好,我的小爱肯定够呛!而且到雅丹还遇上了沙暴,风沙吹的人都站不稳,自己开车肯定心疼车漆。玉门关河仓城汉长城联票40元,不买不行,去雅丹的必经之路。不过要先玩雅丹,回头再玩这些景点,原因一会儿再说。雅丹门票70元,包括20元的游览车。雅丹地貌值得一看,像美国西部的感觉。不过风沙大,一定要把全身包裹好。而且千万不要中午去,那里中午以后的地表温度可达70度,热死人啊,所以我们选择了先玩雅丹再去其他景点。游玩雅丹约2小时。然后游玉门关汉长城,每个地方稍作停留即可,河仓城也是差不多的景点,因为审美疲劳和时间关系就没去了,赶到阳关吃中饭,那里的农家乐很有意思,在葡萄园里吃羊肉大餐,很好吃,不过价格也高,我们3个人(包括小潘)随便吃吃就吃了230元。个人觉得还是值得,毕竟这是我这几天吃的最好吃的当地特色菜。下午游览阳关,门票

50,电瓶车15,含讲解费。阳关也是半人工景点,转转就出来了,约2小时。回城路过敦煌古城,也是个人工景点,就是一个影视基地,拍狄仁杰的地方,累了,放弃。全程370公里,单到雅丹就要180公里,且因为附近有军事基地,GPS上没有这个地点,附近手机也无信号。如果有越野车,可以自己开车玩,轿车要注意自己的的底盘和轮胎。晚上去了著名的沙洲夜市,规模很大的露天大排档,吃的口味很一般,不过每桌都有专门的服务员,很有特色。吃完随便逛逛,买了点旅游纪念品,不便宜,要会还价。住莫高宾馆。

D7:

敦煌—张掖。G30,640公里左右,路况好,8点出发,14点到,张掖即是古“甘州”,有“金张掖”之称。至此,河西“四郡两关”都涉足了。下午游览大佛寺,看世界最大的卧佛,其实没啥意思。门票41。张掖住宿比较难找,能停车的不多,宾馆都比较破旧且价格高,服务也很一般,标间基本都要200-300元左右,甚至更高。我们住的电力宾馆,就剩楼梯道里加出的一间房间了,还要128元,连热水都有时有有时没有的,房间也不干净。凑合一晚。

D8:

张掖—青海湖。没有高速走,要走227国道,翻越祁连山,不过沿途美景无数,攀越了大通山和达坂山的两个最高3760米的垭口,不过没高反,这一路有山景,有水景,有草原牧场,从民乐县开始就一路美景,不是自驾游从张掖到西宁就看不到,一定损失很大,呵呵。7点半出发,门源县午餐,14点到西宁,14点40上西倒高速(西宁-倒淌河),15点40到达日月山,看看就走,可以买点纪念品,骑牦牛抱小羊照照相,不过要会还价。倒淌河就是一小水沟,车游赶路,按藏民的习惯,顺时针开始环游青海湖,青海湖美景集中在南线和西线,主要是湖的颜色,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青海湖很大,周长370公里,离西宁有150公里,要想一天环湖是不够的,除非你走马观花,那太不值了。所以我们决定住一晚。青海湖住宿比较集中在南线5到10公里处,各种级别都有,有帐篷,有民居,也有度假村,我住的民居,30元一人,2人房,共用厕所,没澡洗,也不用洗,很凉爽。青海湖海拔3200米,无高反。看了湖边的日落,回去睡觉,半夜起来上厕所,不经意间一抬头,满眼都是繁星点点,我不知道有多少年没看到过那么多那么密的星空了,很近,好像伸手可及!

D9:

早起去看日出,好冷!要穿风衣戴帽子,湖边风很大,我看到有人穿羽绒衫!7点出发继续我们的环湖之旅,越往西美景越多,不停的停车照相!直到鸟岛,因为季节不对,没什么鸟,不过既然来了,还是买了门票,门票100,交通车15,匆匆看了唯一有鸟的鸬鹚岛,确实和书上的照片一样。友情提示,早上的青海湖很冷,我环湖的时候甚至开了空调制暖,在鸟岛看到很多人租军大衣穿,我穿了两件外套感觉差不多,帽子是一定要戴的。鸟岛是一个半岛,也是看湖景最好的地方。游玩约1个半小时后继续我们的环湖之旅,其实之后就没有美景了,也离湖越来越远,油菜花已经完全败了,金银滩就未作停留,我完全是为了完成环湖的心愿才坚持走下去的。如果不是必要环湖的话,建议原路返回,路好走、景好看,回西宁快。在刚察和海晏都可以吃午餐,不过西海镇到湟源那段路也在修路,十分难走,如果不是为了大环湖,真的应该在鸟岛就原路返回了。再次经过西宁走西塔高速(西宁-塔尔寺),15点半到达塔尔寺,门票80,送一张小DVD。可以请一个讲解,也可以不请,我们没请,团队很多,随便走走都可以听到好几遍讲解词,内容都一样。转完了印象深的有塔尔寺3绝(堆绣、壁画、酥油花)和宗喀巴大师(达赖、班禅的师傅,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还看到了磕长头的人。个人觉得还是值得一游的。当然如果去过西藏的话就不好说了,呵呵。18点回到西宁,西宁住宿很贵,携程找了一家988,自己先找了一家488,再转转在郊区找到一家190一晚,无空调几乎无热水,咬牙住下。如果能早点安排好行程提前订锦江之星(268)会好点(我们提前两天订已经满房了)。西宁又名“夏都”,是避暑胜地,当地几乎没有空调这种设备,今年赶上百年未遇的高温,当地人都说受不了。好在晚上比较凉快,早上还有点

冷。特别提示:高原行车,每天要注意查冷却水和机油,因为气压低我的冷却水消耗的厉害,每天都要添加一点。到了兰州后就好了。

D10:

6点45出发,全天赶路,7点上西兰高速,9点半到兰州吃早中饭,黄师傅拉面馆的正宗兰州牛肉拉面,有兰州拉面评审委员会发的铜牌的那种。隔壁肆坊肘子店买了2个酱猪蹄带着路上吃。出城被GPS带着走了市中心一大段烂路,不知道怎么回事,兰州市内全身坑坑洼洼的烂路,当地市政不知道是干什么吃的,一点都不顾及省会城市的形象。12点20开始天馋路,因为走过,这次有了经验,而且今天不是周末又是中午吃饭时间,车也少了一些,开起来就快了,在秦安境内路边买了闻名的秦安蜜桃,确实好吃,还价到2块钱一斤。14点30到天水,再走宝天高速,结果在12公里长的麦积山隧道内遇到车祸堵车,被堵了半个小时,进退不得。17点多到宝鸡,看时间来得及,电话携程把宝鸡的宾馆退掉改定西安锦江之星。再一路单幅双向走西宝高速艰难的到西安,要提醒的是这次是从对面车道走的,回西安一路150公里无法进服务区也无法加油,由于前面一直赶路没怎么休息,这一段开得十分疲劳,20点到宾馆,全程980公里左右,路况复杂,很累。吃完晚饭洗洗就睡了。

D11:

睡个好觉,8点出发,决策失误,想从连霍高速转宁洛高速回南京,一是不想走原路返回,而是不想走沪陕秦岭那么多隧道了。结果刚出西安就又是半幅路面施工,单幅双向通车,没走几公里路面就成了大型停车场,说是前面有车祸,封路了。等了1个多小时,交警才放行。沿途不管是陕西段还是河南段全线施工,跑的辛苦啊!15点才到洛阳,肯定是到不了南京了,于是在洛阳住下,如果没玩过龙门石窟的倒是可以去玩玩,不过我去年玩过了,于是在宾馆睡了个午觉,晚上去“真不同”吃水席。“真不同”果然是真不同,是改良过的水席,比较适合外地人的口味,比我们上次吃的当地原汁原味的好吃得多了。

三、吃:

兰州:马大胡子羊羔肉餐厅,手把肉要了两份才解了一心要吃正宗羊羔肉之饥。市中心平凉路的金鼎牛肉面馆,这是当地最正宗的牛肉拉面馆。

西宁:莫家街美食街的“马忠酿皮

四、住:

五、玩:

壶口瀑布、大雁塔、青海湖、祁连卓尔山、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拉卜楞寺

法门寺、塔尔寺、茶卡盐湖、嘉峪关麦积山石窟

从敦煌莫高窟及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及保护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经历 了1000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 的酥碱病。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游客过多不堪重负。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一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3、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 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从匕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在研究人l54员的努力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

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 中国甘肃敦煌一带的石窟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有时也专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中心东南25千米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 ),历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多尊,壁画4.5万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 40 余米、30 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过几十厘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壁画有佛像和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神话等题材,构图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为泥制彩塑,分为单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仅 0.1 米。壁画除佛教题材外还绘有出资建造石窟的供养人像和耕作、狩猎、捕鱼、婚丧、歌舞、杂技、旅行等生产、生活情景。1900年发现藏经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写本和其他文物(见敦煌文书)。西千佛洞位于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党河北岸断崖上。始建年代晚于莫高窟,现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的洞窟20个,窟形、壁画同于莫高窟,塑像多为后世重修。榆林窟位于安西县城西南70千米的踏实河两岸。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个。东千佛洞位于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千米桥子乡的山谷中,约始建于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个,塑像有说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画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榆林窟同时代壁画相同。五个庙石窟位于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南20千米党河上游的峡谷中,始建于北朝晚期,今存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洞窟 4 个,无塑像遗存,壁画多经变和密宗佛像。毁坏严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国,至清代1000余年中不断修建,其塑像、壁画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历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其中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地区,是这一带几座石窟的总称,计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等。其中,又以莫高窟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其余则为莫高窟的分支。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断崖上,所占崖面全长1618米,绝大部分洞窟分布在南段长约1000米的地段内,仅有少量在崖壁的北端。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说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历经了前秦、北凉、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朝代,共留存大小洞窟491座,塑像2400多躯。莫高窟采用木构建筑,现多已毁灭,仅存唐宋时期的木构窟檐5座。这些塑像、窟檐和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敦煌艺术。 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从内地去的僧人在此开始了石窟的营建。公元六世纪末,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由于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尽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此后,由于“丝绸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

敦煌四部籍与中古后期社会的文化情境

敦煌文献中包含大量中古时代(魏晋至五代)的典籍写本残卷。依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统计,经部的儒典大约有二三十种261卷[1];史部大约有六七十种[2];子部大约有七八十种;集部大约有三四十种。四部合计大约有二百种左右。敦煌文献的主体佛教典籍,不下千种(近三百种见于大藏经著录),道教典籍大约数百种(道藏著录、未著录各半),属于子部。此外,在古藏文等文种的敦煌文献中,也有典籍文献。 敦煌典籍写本尽管基本上是些残卷,但它们却可能是印刷术出现以前,我国手写本(含少量刻印本)典籍的最大一批遗存,无论在文献学意义上还是在文化史以至中古史意义上,都堪称国之瑰宝。从这批典籍写本产生的时代看,有六朝本,有北朝本,有隋唐本,有五代宋初本,时间跨度长达五六百年;从文本的性质看,有白文本,有注疏本,有音隐本,有略出(辑要)本等;从写本的功用看,有读本,有生活实用本(如药书、历书等),也有的像是著述者的工作用本。不少写本后面有著作者或抄写者、持有者留下的题记。用现代学术眼光看,典籍写本包含的诸如此类情况,都是重要的学术信息。可以说一卷卷敦煌典籍写本,犹如浓缩的历史化石。它的字里行间凝聚着历史文化的多样情境,蕴含着前所未知的文化变迁过程。九十多年来,前辈学者筚路褴缕辛勤探讨这批典籍,揭示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地增进人们对敦煌典籍及相关情境的认识。我们这部书稿,是想在前贤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整合性的归纳与梳理;并对典籍宝藏蕴含的各类学术信息(特别是深蕴其中的历史文化情境),试做一些新的探索和表述。 这批典籍卷子经历了唐朝五代宋初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属于我国中古时代的后期。它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我国又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启动的时代。这次社会变动发轫于隋朝末年。在当时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中,士族大土地占有制受到冲击,延续了三百多年的门阀制度走向衰落。中古农奴制的主要形式覆客制趋于废弛,依附大族田庄属于贱口身份的众多农奴,摆脱了贱口依附关系,许多人转化为均田民(良口身份)[3]。到开元天宝之际,“恣人相吞,无复畔限”[4],均田制亦告瓦解,地主大土地占有制急剧发展,贫富分化再度加剧。“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5]发生在社会底层(广大农村)的结构性变动波及到政治领域,撼动着传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俗等多个层面,在唐宋之际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地促动着这些层面的变革。作为传统文化的文本载体,中古四部典籍的形式和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并不随同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而变化;但是在社会渐进式变革的大背景下,典籍文本的著述、注疏、节辑、读用、保存和流传,毕竟都同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相关联,有关的人事、风尚和趣向,或多或少地在典籍文本上留下各式痕记。这类“痕记”是历史的“雪泥鸿爪”式记忆。对它加以解读分析,就会从这些“痕记”中或隐或显、或直接或曲折地呈示出同变革时代的启动相关的某些史相脉络;有的还会带有中古向近古转进时代的特征。 导论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或勾勒这些史相脉络: 一、敦煌先唐典籍及其文化意涵。 二、社会文化变迁在敦煌典籍中的“痕记”。 三、敦煌典籍所见敦煌地区的学术与文化。 一、敦煌先唐典籍及其文化意涵 敦煌四部籍的文本显示,中华传统典籍文化经过长期流传筛洗,至隋唐之际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主流与核心部分。它大致包括以诸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诸子及某些文学总集为代表的典籍文本。到唐五代时期,这些典籍基本上仍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而存在,并稳定地传承着。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是唐代以前撰写的各类典籍注本的先唐抄本、唐初抄本,一直在敦煌行用着,一直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与国际敦煌学项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与国际敦煌学项目 孙利平 (国家图书馆国际交流处) 林世田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是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联合创建的,是中国三个敦煌资料中心之一,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个。资料中心于1988年8月正式成立,现属于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资料中心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是系统搜集、整理、入藏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为敦煌学界提供阅览和咨询,编辑出版有关目录和论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资料中心入藏 《英藏敦煌文献》、《敦煌宝藏》、《俄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 等敦煌吐鲁番学书籍、期刊13000 余册,每年接待国内外学者 2000余人次。同时资料中心自1994年开展建立学者档案工作,为一百多位学者建立档案,专架存列,与所藏书刊资料相互补充,服务于学界。资料整理工作也初见成效,目前出版有《敦煌吐鲁番学论著目录初编·日文专著部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研究论著目录索引》等敦煌文献研究论著目录。可以说,敦煌资料中心很好地完成了创办时期敦煌学界对中心的要求,对于资料中心今后工作的开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敦煌写卷的相继公布,以及敦煌学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提供敦煌文献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为学界服务,2001年3月,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签署五年合作项目,加入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促进敦煌写卷的研究与保护的国际敦煌学项目。在保证敦煌写卷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资源共享,揭示秘藏,由此拉开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的序幕。国际敦煌学项目是由大英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圣彼得堡东方研究院、柏林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倡议成立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以促进敦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合作的国际敦煌学项目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乃至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我们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制定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即:以国际敦煌学项目为契机,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资料信息中心,提高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在学术界的地位;以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的基础业务工作支持国际敦煌学项目的发展,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此我们草拟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规划,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 一、馆藏敦煌文献数字化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重见天日,1907年、1908年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先后闻讯来到敦煌,骗得大批敦煌遗书及其它文物,捆载而归。1910年,在罗振玉等学者的呼吁下,清政府学部咨甘肃学台,令将洞中残卷悉数运京,移藏京师图书馆,亦即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由于经办的官员敷衍塞责,留在当地的遗书也不在少数,1911——1912年日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端庄秀丽,温柔典雅。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敦煌农场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与优化设计 ——以甘肃省国营敦煌农场为例仲夏时节,千里迢迢驱车来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营敦煌农场。只见一路上拉西甜瓜的车辆络绎不绝;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里,农场职工们正在忙碌着摘瓜装箱;农场总部所在地黄墩子,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小二楼鳞次栉比,“同心园”文化广场芳草萋萋、风清气爽,新建的“同舟岛”观光旅游区湖波荡漾、别有洞天,与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遥相互映,构成了一派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小城镇。 区域区外、区内背景分析 地理位置 甘肃省国营敦煌农场,是甘肃敦煌市的一个国营农场,1958年建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30公里处,交通便利。 图表1同心圆所在位置为敦煌农场

如下图所示,国营敦煌农场目前已形成三个盘旋路十字路,是这一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很明显,中间的一个增长极是最初独立存在的核心,左边伴随着学校出现的是附属核心,右边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的增长极,已形成完整的新增长点,沿着三点一线形成主要交通道路。 地区概况 甘肃省国营敦煌农场,1958年建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30公里处,交通便利。农场现有总资产3213万元,总人口3250人,职工1215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8人,其中中级16人,初级32人;全场下设两个农业分场,12个生产队,一个棉花加工厂、学校和医院等;在敦煌市设有农垦宾馆,床位90个;农场有农机具170余台件,机井131眼。地方农业银行、邮电所等驻场机构为农场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农场现状 敦煌农场占地面积96万亩,耕作面积3万余亩,主要种植棉花、哈密瓜、西瓜。种植的哈密瓜远销广东、广西、上海、越南等地。农场本着“质量第一”的发展宗旨,在种植技术上一直保持着“精益求精”的科技领先精神,农用物资统一经营,在农作物种植上从根本上杜绝农残问题,肥料使用有机肥、生态肥,防虫采用生物防治。现种植的哈密瓜、西瓜均已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并通过了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和咽喉要道。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zūn尊] 和尚在敦煌鸣沙山创建了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到武则天时已有千余个窟龛。现尚存历代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这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宝库。1900年,在莫高窟内又发现了藏经洞,从这个封闭了900年的洞里找到许多经卷文书,织绣、画像、文物共五万多件,其中有各种古代民族文字的写本。文物图书的年代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十个世纪。这是本世纪初震惊中外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自从藏经洞打开后,研究敦煌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敦煌学”这门学科。 莫高窟主要的艺术创作是泥塑和壁画,二者融为一体,是一大特色。彩塑大体经过三个艺术发展时期,第一是早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朝代。大多用高浮雕,造型厚重,手法简朴,人物一般直立或端坐,动态较少。第二是隋唐极盛期,每个窟龛都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以3到11躯不等。最高的佛像是北大像,达33米,次则是南大像,高26米。菩萨像渐由早期的男相变为女相,姿态自由,身材匀称,肌肤细腻,装饰华丽,制作极为精细。天王力士比例协调、勇武有力、精神饱满。虽然塑造的总是那几个人物,但体型、面相、神态千差万别。造型敷彩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又适当夸张,如佛弟子迦叶的老成持重,阿难[nuó挪]的聪明俊秀,都刻画得极有个性。而且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造型,不像早期塑像那样贴着墙壁。衣纹塑造也不像早期那样仅用阴刻线条表示,而是极其写实,表现出衣褶重叠,有逼真的立体感和质感。细部处理多用彩绘和金箔装饰,色彩对比强烈。同时克服了隋以前人物头部过大、身体僵硬的通病,肌体匀称,动作自如。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包括五代到元等朝代,气魄已远不如唐代,形象也较单调。

敦煌曲子词(云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 凤归云 闺怨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绿窗独坐。修得君书。征衣裁缝了。远寄边隅。想你为君贪苦战。不惮崎岖。终朝沙碛里。只慿三尺。勇战奸愚。岂知红脸。泪滴如珠。枉把金钗卜。卦卦皆虚。魂梦天涯无暂歇。枕上长嘘。待公卿回故里。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又 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朱含碎玉。云髻婆娑。 东邻有女。相料实难过。罗衣掩袂。行步逶迤。逢人问语羞无力。态娇多。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肠断知么。 儿家本是。累代簪缨。父兄皆是。佐国良臣。幼年生于闺阁。洞房深。训习礼仪足。三从四德。针指分明。 娉得良人。为国愿长征。争名定难。未有归程。徒劳公子肝肠断。谩生心。妾身如松柏。守志强过。曾女坚贞。 天仙子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熳。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又 燕语莺啼惊觉梦。羞见鸾台双舞凤。天仙别后信难通。无人共。花满洞。羞把同心千遍弄。 叵耐不知何处去。正值花开谁是主。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竹枝子 罗幌尘生□□□。笙篁无绪理。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 幈帏悄悄垂珠泪。□□□□□。点点滴滴成斑。待伊来即共伊言。须改往来段却颠。 又

高卷珠帘垂玉户。公子王孙女。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 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修书传与萧娘。倘若有意嫁潘郎。休遣潘郎争断肠。 洞仙歌 华烛光辉。深下幈帏。恨征人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醋。少年夫婿。向绿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 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恩义。却再叙衷鸳衾里。愿长与今霄相似。 又 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 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稳。絮重更熏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 破阵子 莲脸柳眉羞晕。青丝罢拢云。暖日和风花带媚。画阁雕梁燕语新。卷帘恨去人。 寂寞长垂珠泪。焚香祷尽灵神。应是潇湘红粉恋。不念当初罗帐恩。抛儿虚度春。 又 日暖风轻佳景。流莺似问人。正是越溪花捧艳。独隔千山与万津。单于迷虏尘。 梅雪落停愁地。香檀枉注歌唇。拦径萋萋芳草绿。红脸可知珠泪频。鱼笺岂易呈。 又 风送征轩迢递。参差千里余。目断妆楼相忆苦。鱼雁山川鳞迹疏。和愁封去书。 春色可堪孤枕。心焦梦断更初。早晚三边无事了。香被重眠比目鱼。双眉应自舒。 年少征夫军帖。书名年复年。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 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 浣溪沙 丽质红颜越众希。素胸莲脸柳眉低。一笑千花羞不坼。懒芳菲。 □□□□□□□。□□□□□□□。偏引五陵思恳切。要君知。 髻绾湘云淡淡妆。早春花向脸边芳。玉腕慢从罗袖出。捧杯觞。

敦煌书法

敦煌书法 一、概述 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自从一九 OO 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重视。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敦煌书法范围教广,一般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另外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 4 万多卷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详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有欧阳询书《化度寿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甚至还有王羲之 17 帖临本 3 帖。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敦煌遗书中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有三叶残卷,颇令人注目。其一是论述写字方法的,对笔划的比例关系,粗细、长短、宽狭、字与字的大小关系都有详尽和精辟的论述。其二和其三为王羲之书论,"笔势论"残卷,为民间传说中的王羲之书论抄件。

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是书法史未曾记载的民间创造。这里所谓硬笔,当时为木笔或苇笔。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硬笔尖端劈为两瓣,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这说明我国硬笔书法自古有之。 由于敦煌在历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据过,因此,在遗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卷。有梵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数量最多。这些写卷均系毛笔或硬笔书写,相当工整流利,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在敦煌莫高窟 492 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墨迹。一为佛画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 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其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 17480 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简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与李白诗集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与李白诗集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六月,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石室洞开 , 封存其中近 千年的 5 万余件古代写本、 刻本文书重见天日。 这些文书的时代以唐五代至宋初 者居多, 仅就汉文写本而言 , 除了为数最多的以佛藏道书为主的宗教典籍外 , 还包括官私文书、寺院文书、四部典籍, 以及大量杂文 书。 在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 集部文献有很大的比重, 其中除了仅存于敦煌 遗书的以变文为代表的讲唱作品外, 传统体裁的诗、 词、 文、 赋, 皆众体皆备, 是 中国古代文学 文献中难得的原始材料。敦煌出现的唐人抄本诗选残卷伯希和氏 2 567 号, 共存唐诗 73 首, 其中李白 的诗有 43 首, 另斯坦因氏 2 049 号亦抄录《将进酒 》 一首。 这是现存李白诗的最早抄本, 其校勘学、 版本学和文献学价值极高。 有关敦煌写本李白诗, 20 世纪以来, 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如罗振玉 《鸣 沙石室佚书》有李白诗残卷之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之《唐人选唐诗十种》 有该残卷之影印。而对于此卷写本进行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者 , 要推黄永武 《敦煌的唐诗》[1]、张锡厚《敦煌本李白诗集残卷探微》[2]、徐俊《敦煌写本 唐人歌诗存佚互见综考》[3]等。相较而言, 敦煌写本李白诗歌 的校录, 以徐俊的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4]最为精审;而异文的考订, 则以 黄永武《敦煌的唐诗》最为全面。今以《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为底本, 以黄永武 的《敦煌的唐诗》为基点, 结合宋本《李太白全集》[5] (简称宋本) , 《文苑 英华》[6]本 (简称英本) 进行对勘比证, 并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对敦煌写本李白 诗歌的进行释例性质的考证, 集中分析异文产生的原因, 对比异文的正误优劣, 拟通过这一个案以探讨写本时代文集编纂和诗歌流传的文本变化特点 , 并以异 文考订为契机推定诗作产生的年代和真伪情况。
1/5

敦煌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的,保护全人类具有杰出普遍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即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有50处,而地处西北的县级市敦煌,占有3处,这是少有的。姜亮夫先生曾说:“整个人类的历史都在敦煌,它为什么不至贵?”(姜亮夫:《敦煌学概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敦煌的3处世界文化遗产是众人皆知的莫高窟,还有玉门关和悬泉置。一、莫高窟?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朝东,前临宕泉河,面对三危山。这里泉水淙淙、绿树葱茏。三四层洞窟排列有致,断崖和周边荒远自然,犹如世外仙境。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11个朝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现有洞窟492个,若加上北区,共有735个。莫高窟石窟群还包括:西千佛洞(敦煌城西南35公里处),现有洞窟19个;榆林窟(位于瓜州县西南70公里处),共有洞窟41个;东千佛洞(位于瓜州县桥子乡南30公里处),现有洞窟23个;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之城北20公里处),现存洞窟22个(残窟12个)等。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它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反映了中古时期的宗教和社

会情况,是建筑、雕塑、壁画三结合的立体艺术。其中有彩塑2400余身,最大的高达33米,最小的仅有鸡蛋大小。人体形象有佛、菩萨力士、俗人等,立、跪、卧各种形象都有,善、怒、刚、威、悲、憨各种神态齐备。物体形象有龙、蛇、狮、象、禽鸟等。特别是唐代彩塑,已达到“人物丰浓,肌胜于骨”的艺术高度。壁画是在窟顶、四壁、四坡及佛座的彩色画面,它对塑像起补充和烘托作用,对佛窟有装饰美化作用。壁画内就有以宣传佛教教义为宗旨的佛教本生故事、经变图、神话等,还有耕牧图、逐猎图、商旅图、游乐图、战争图等世俗画。古代各族习俗、服饰也在壁画中有丰富图像。洞窟中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是工艺美术的宝贵资料。石窟建筑、建筑实物、壁画中的古代建筑是莫高窟建筑艺术的三个内容。石窟建筑有中心塔式、覆斗顶窟、殿堂式三种形式。建筑实物遗存有:196窟晚唐残窟檐一座、宋初窟檐4座、宋初慈氏木塔一座。还有敦煌民众在清末民初集资修建的96窟外九层楼,形态特殊,已成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这些都十分珍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发现了大宗古代写本及少量印本文书,被称为敦煌遗书。这批文书约5万件。有题款年代的近千件,最早的题年为前秦甘露元年(359年),最晚的为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敦煌遗书的内容有三部分:1.宗教典籍。90%是佛教典籍,有经、

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精选文档

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现存的敦煌诗歌写本为四百多个,在敦煌文献中所占比例很小。敦煌学研究中,敦煌诗歌也不算热门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王国维、潘重规等对《秦妇吟》的考订与研究;王重 民、潘重规、孙望、童养年、陈尚君等对《全唐诗》的补编、校订工作;黄永武、徐俊等对敦煌诗歌的整理校辑;胡适、戴密微、张锡厚、潘 [法]重规、朱凤玉、项楚等对王梵志诗歌的研究;王重民、潘重规、柴 剑虹、陈国灿等对陷蕃诗的研究。总体来看,文字校订和内容解读方面的成果较突出。 本文所依据的敦煌诗歌写本材料,主要基于徐俊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 探讨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至少要包含下述问题:唐代敦煌,人们如何获取和复制诗歌文本?这些文本是如何编集的?文字抄写、版式安排有何特征? 传播意味着要有复制。敦煌诗歌写本的复制方式为手抄。这种抄写复制行为,称为“传写”或“传抄”,汉唐史料中常见 传写”一词,此类事例更是俯拾皆是,读者传写是汉唐时期文 本传播的主要方式。敦煌诗歌写本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存在方式看,敦煌诗歌写本可分两类:诗集和单篇。其主体是诗集。单篇指一件写本只抄一首诗作,如《秦妇吟》,此类

写本很少。诗集又包括别集(个人诗集)和集抄(集合数种诗作或数个诗人的选集)两种类型,以集抄为多。 从传播的角度看诗集,至少要知道它的名称、作者、编者、编选思想等信息。以此来看敦煌诗歌写本,立刻会发现,此类信 息几近缺失。“既无书名又无编者,也无编例可寻的诗歌选本所在着相当大差异”。这种现象的产生,部分可能与敦煌诗集写本均为残卷有关,但总体来看,即使将残卷因素考虑在内,依然会一头雾水。 占比例最大。敦煌诗歌写本与传统意义上的‘诗集'概念存1诗集名称、作者、编者信息缺失严重 先看诗集名称。现存敦煌写本,极少数残卷上保留有集名如 故陈子昂集”、“珠英集”、“王梵志诗集”等。绝大部分今人熟悉的《唐人选唐诗》、《高适诗集》、《李峤杂咏注》、《白香山诗集》等敦煌写本集名,其实并非残卷上原有的题署,而是罗振玉、王重民等早期整理研究敦煌文献的学者们根据集子内容推测或拟定的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集名已证明并不准确②。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多以“唐诗丛抄” “诗钞”等为名,一方面更符合敦煌写本原貌,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诗集的名称实在无从查考。 再看作者。在徐俊统计的63 种诗集中,只有《伦人王克茂诗抄》、《杨满川咏孝经十八章》、《李矫杂咏注》、《李翔涉道诗》、《释玄本五台山圣境赞》、《高适诗集》、《张祜诗集》、

说说敦煌写本S.6557中的鬓局

说说敦煌写本S.6557中的“鬓局” 石立善 日本京都女子大学 一 敦煌写本S.6557现藏大英博物馆,是唐代禅僧神会(684―758)语录的一个新写本,由日本学者入矢义高(1910―1998)于1957年秋首先发现1。敦煌写本S.6557是继P.3047与石井光雄藏敦煌写本后所发现的第三个神会语录写本,也是神会及唐代禅宗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入矢义高根据此写本卷首所载编者刘澄《序》以及日僧圆仁(794―864)《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的记载,考定这一部神会语录的原名为《问答杂徵义》,并于1959年4月将自己的发现与考证结果用书简报告给胡适(1891―1962)。其后,胡适则根据入矢提供的资料与线索,修改补充了自身早年的神会研究2。 S.6557卷首所载刘澄《序》,不见于P.3047及石井光雄藏敦煌写本。此《序》残缺,仅存后半部分135字,兹录全文如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教弥法界。南天绍其心契,东国赖为正宗。法不虚传,必有所寄。南阳和尚,斯其盛焉。禀六代为先师,居七数为今教。响恋如归父母,问请淡于王公。明镜高悬,鬓局 ..怀丑。海深不测,洪涌澄漪。宝偈妙于贯花,清唱顿于圆果。贵贱虽问,记录多忘。若不集成,恐无遗简。更访得者,遂缀于后。勒成一卷,名曰《问答杂徵义》。 但简兄弟,馀无预焉。前唐山主簿刘澄集。 此写本中的“鬓局”二字,胡适《神会和尚遗集:胡适校敦煌唐写本》[增补本]辨认为“须眉”3。入矢义高于1959年4月8日写给胡适的书简中迻录此文,则写作“鬓局”4。说明胡适并未采纳入矢的辨识成果。 经笔者检核S.6557的照片,发现此二字确作“鬓局”无疑。大概由于“鬓”与“须” 1参照入矢义高著,石立善译《回忆胡适先生》(《胡适研究通讯》第三期,北京:胡适研究会,2008年8月)。 2参照石立善《胡适与入矢义高——写在书简上的一段中日学术交涉史——》(《东亚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所收,第277―327页,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9月)。 3第426页,台北:胡适纪念馆,1968年12月。 4参照石立善《入矢义高致胡适的十封书简》(《胡适研究论丛》第一辑,第316―317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篇一: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 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

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 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 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长安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长安 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17年理事会 Dunhuang and Chang’an On the Silk Roa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主办单位: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 承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管理处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 中国西安 Xi’an China 会议议程 7月14日上午开幕式、大会发言 8:30-9:10 开幕式(地点:崇鋈楼闻道堂) 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沙武田教授 致辞: 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致辞 2、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文教授致辞 3、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副书记王炜林研究员致辞 4、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陕西师范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伊琳娜﹒波波娃女士致辞 9:10-9:30 代表合影(地点:崇鋈楼前) 9:30-12:00 大会发言 (每人20分钟,其中发言15分钟,讨论5分钟) 上半场: 9:30-10:30 主持人、评议人:胡戟郝春文 9:30-9:50 荣新江:条条大路通长安——唐代对丝路文明的吸收 9:50-10:10 李星明:唐代士人吏隐风气与山水画之流行

10:10-10:30 滨田瑞美:唐代敦煌与日本的维摩诘经变 10:30-10:50 茶歇 下半场: 10:50-12:00 主持人、评议人:郑炳林杨秀清 10:50-11:10 李并成:索桥黄河渡口与汉唐长安通西域“第一国道” 11:10-11:30 陈楠:唐梵新路与西域求法高僧 11:30-11:50 杨效俊:武周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佛舍利崇拜——以莫高窟332窟为中心12:00-14:00 午餐及休息 7月14日下午分组学术讨论 14:30-18:00(每人15分钟,其中发言12分钟、讨论3分钟) 第一组(地点:崇鋈楼闻道堂) 上半场: 14:30-16:00 主题:敦煌与长安关系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高启安滨田瑞美 14:30-14:45 史睿:隋唐法书屏风考——从莫高窟220窟维摩诘经变谈起 14:45-15:00 沙武田:敦煌石窟弥勒经变剃度图所见出家仪式复原研究 15:00-15:15 张全民:隋代关中陶俑的渊源流变——从张綝墓出土文物谈起 15:15-15:30 冯培红:从边陲到京城——敦煌大族的京漂生活 15:30-15:45 岳敏静:唐代长安与敦煌两地竿木杂技形象探析 15:45-16:00 杨冰华:从长安到敦煌:唐代濮州铁弥勒瑞像探析 16:00-16:20 茶歇 下半场: 16:20-18:00 主题:敦煌石窟与图像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于向东赵晓星 16:20-16:35 张宝洲:莫高窟几个典型的编号对照表问题分析 ——莫高窟考察历史文献解读(十) 16:35-16:50 郭磊:敦煌文献中出现的“新罗王子”身份再考 16:50-17:05 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138窟两铺报恩经变及其成因试析 17:05-17:20 赵蓉:敦煌早期石窟顶部的演变分析 17:20-17:35 魏健鹏:生天与净土——莫高窟第9窟营建思想解读及思考 17:35-17:50 朱己祥:赞皇治平寺唐开元二十八年造像塔及相关问题述论第二组 (地点:崇鋈楼二楼思齐堂) 上半场: 14:30-16:00 主题:敦煌写本文献研究 主持人、评议人:许建平刘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