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敦煌写本_千字文_考辨

敦煌写本_千字文_考辨

敦煌写本_千字文_考辨
敦煌写本_千字文_考辨

碑刻墨迹与敦煌书法赏析(收录比较全面)

碑刻墨迹与敦煌书法赏析(收录比较全面) 碑刻墨迹与敦煌书法【上尊号碑】曹魏之时,三国鼎立,儒、道、佛三教并行,社会思想比较开放.文风亦尚通脱、清峻。魏初诸刻书法,一反汉末分隶之古厚典雅而为空灵峻丽.就汉字字体的演变而言,魏初诸刻是由隶变楷的桥梁;就书风而言,它们浸淫灌溉了两晋南北朝乃至隋及唐初之书法。《上尊号碑》的书法,以”方整峻丽”著称于世.传为梁鹄或钟繇书,皆不可靠.明赵崡谓:”此碑或曰梁鹄书,或曰钟繇书,未有的据.然隶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钟鼎间物也.”此碑书风与书法作品《受禅表》极相似,惟字形稍方,一如《受禅表》所述,同为开启魏晋书风的先导,涅润后世,至深且远.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曹操曾下令禁碑.故曹魏时代,除个别皇家巨制之外,存世者极少.记东汉献帝末年,华歆、贾诩、王朗等对曹丕劝进之事,实际是曹丕玩弄的一个政治手腕,他随后即正式禅位称帝。此碑一向与另一魏初丰碑《受禅表》并称.二碑均在河南许昌南三十里曹魏故城之古城村汉献帝庙中,皆南向,一东一西,巍然相峙.依事理推之,先劝进,后受禅,或同时并举.《受禅》既立于黄初元年,则此碑之立当不会太晚或与《受禅》立于同时.《上尊号碑》书风严整庄重,体势雄强奇伟,劲健沉稳。也称《劝进碑》。考为黄初元年立。隶书。额阳文篆书“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在河南临颖繁城镇。北京故宫博

物院藏明拓本。是三国魏时著名碑刻,也是汉末官制文字的隶书代表作。虽此碑书风整齐划一,然它却于匀整平稳之中体现了书写技巧的灵动之美,并能体现自身的个性与特色,这足以说明此碑非一般书者所书,而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书法家所书。三国魏书法欣赏:【孔羡碑】平实之中矫捷之致【孔羡碑】书法结字方正宽绰,骨力健劲,气势瑰伟,用笔方齐质拙,茂密雄强,如斩钉截铁,开六朝分楷先河。近世著名书画家杨钧,于汉魏诸碑独喜《孔羡》,可谓推崇备至。其跋临本《孔羡》云:”学两汉书,有四要义:一曰沉着,二日平稳,三曰开展,四曰铺毫。四者俱备,《孔羡》一石而已。”文后有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正书题云:”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十字。此碑为魏初著名碑刻之一,与《大飨群臣碑》、《上尊号碑》、《受禅表》并称。碑文记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之黄初元年,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以奉孔子之祀,并命扩修旧庙,设吏卒以守卫之事。其结体严整而不板滞,书风淳古而高远,气势凌厉而磅礴,与汉末以方笔取胜的书法作品《鲜于璜碑》、《张迁碑》等一脉相承。杨守敬《平碑记》云:”此碑以方正板实胜,略不满者,稍带寒俭气,六代人分楷多宗此种,惟北齐少似之者。”可以窥见此碑对北朝方严灵秀的楷书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渊源关系的。《孔羡碑》用笔以方为主,融以圆笔,结体端庄,疏密得适,具有一种雄强坚实的气势,为魏隶中不朽之作。书风古质遒劲,雄稳沉着。《孔羡碑》黄初元年即220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与国际敦煌学项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与国际敦煌学项目 孙利平 (国家图书馆国际交流处) 林世田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是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联合创建的,是中国三个敦煌资料中心之一,也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个。资料中心于1988年8月正式成立,现属于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资料中心成立之初的主要工作是系统搜集、整理、入藏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为敦煌学界提供阅览和咨询,编辑出版有关目录和论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资料中心入藏 《英藏敦煌文献》、《敦煌宝藏》、《俄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 等敦煌吐鲁番学书籍、期刊13000 余册,每年接待国内外学者 2000余人次。同时资料中心自1994年开展建立学者档案工作,为一百多位学者建立档案,专架存列,与所藏书刊资料相互补充,服务于学界。资料整理工作也初见成效,目前出版有《敦煌吐鲁番学论著目录初编·日文专著部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研究论著目录索引》等敦煌文献研究论著目录。可以说,敦煌资料中心很好地完成了创办时期敦煌学界对中心的要求,对于资料中心今后工作的开展起着奠基的作用。 随着国内外敦煌写卷的相继公布,以及敦煌学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提供敦煌文献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为学界服务,2001年3月,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签署五年合作项目,加入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促进敦煌写卷的研究与保护的国际敦煌学项目。在保证敦煌写卷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资源共享,揭示秘藏,由此拉开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的序幕。国际敦煌学项目是由大英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圣彼得堡东方研究院、柏林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倡议成立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合作以促进敦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大英图书馆合作的国际敦煌学项目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乃至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我们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自身特点,制定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即:以国际敦煌学项目为契机,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资料信息中心,提高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在学术界的地位;以敦煌吐鲁番资料中心的基础业务工作支持国际敦煌学项目的发展,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此我们草拟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规划,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 一、馆藏敦煌文献数字化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重见天日,1907年、1908年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先后闻讯来到敦煌,骗得大批敦煌遗书及其它文物,捆载而归。1910年,在罗振玉等学者的呼吁下,清政府学部咨甘肃学台,令将洞中残卷悉数运京,移藏京师图书馆,亦即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由于经办的官员敷衍塞责,留在当地的遗书也不在少数,1911——1912年日

成语千字文拼音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华成语千字文 1 Mín Zú Shén Huà 1 民族神话 Hónɡ Ménɡ Wèi Pì,Yǔ Zhòu Hónɡ Huānɡ。Yì Wàn Sī Nián ,Sì Jí Bù Zhānɡ。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Pán ɡǔ Kāi Tiān ,Zhuó Chén Qīnɡ Yánɡ。Tiān ɡāo Dì Hòu ,Qián Kūn Lǎnɡ Lǎnɡ。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Rì Yuè Jīnɡ Tiān ,Xīnɡ Xiǔ Liè Zhānɡ。Jiānɡ HéXínɡ Dì,Hào Hào Tānɡ Tānɡ。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NǚWā Bǔ Tiān ,RìYuè Zhònɡɡuānɡ。Kuā Fù Zhú Rì,Xuè Qì Bēn Zhānɡ。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Jīnɡ Wèi Tián Hǎi ,Dànɡ Qì Huí Chánɡ。Hòu Yì Shè Rì,ɡōnɡ Dé Wú Liànɡ。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Shén Huàɡù Shì,Yì Wèi Shēn Chánɡ。Mín Zú Jīnɡ Shén ,Jī Hòu Liúɡuānɡ。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 Rén Yuán Yī Bié 2 人猿揖别 Hào Hàn Yǔ Zhòu ,Yín Hé Cānɡ Mánɡ。Dì Qiú Shēnɡ Mìnɡ,Yǔ Lù Yánɡɡuānɡ。 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阳光。 Dòu Zhuǎn Xīnɡ Yí,Tiān Xínɡ Yǒu ChánɡDà Lù Piāo Yí,Qī Zhōu SìYánɡ。 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 SìShíɡènɡ Tì,Hán Lái Shǔ Wǎnɡ。Yún XínɡYǔ Shī,Wàn Wù Shēnɡ Chánɡ。 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 Dà Qiān ShìJiè,Bāo Luó Wàn Xiànɡ。Zì Rán Zào Huà,DàKuài Wén Zhānɡ。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 Qiān Yán Wàn Hè,Cénɡ Luán Dié Zhànɡ。Diàn Shǎn Léi Mínɡ,Kuánɡ Tāo JùLànɡ。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Yún Hé Wù Jí,Qiān Tài Wàn Zhuànɡ。Chánɡ Lín Fēnɡ Cǎo ,ào Xuě Línɡ Shuānɡ。 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 Fēi Qín Zǒu Shòu ,Hǔ ShìYīnɡ Yánɡ。Shì Zhě Shēnɡ Cún ,Bù Zhǔɡù Chánɡ。 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 Rén Yuán Yī Bié,Shù Qǐ Jǐ Liánɡ。Láo Dònɡ Zào Rén ,LìJìn Cānɡ Sānɡ。 人猿揖别,竖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 MùTiān XíDì,Yǐn LùCān Shuānɡ。XuéJū Yě Chǔ,Chū Méi Wú Chánɡ。 幕天席地,饮露餐霜。穴居野处,出没无常。 Rú Máo Yǐn Xuè,Shíɡuǒ Wéi Liánɡ。Zhì Fēnɡ Mù Yǔ,Xí Yè Wéi Shanɡ。

敦煌书法

敦煌书法 一、概述 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自从一九 OO 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重视。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敦煌书法范围教广,一般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另外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 4 万多卷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详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有欧阳询书《化度寿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甚至还有王羲之 17 帖临本 3 帖。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敦煌遗书中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有三叶残卷,颇令人注目。其一是论述写字方法的,对笔划的比例关系,粗细、长短、宽狭、字与字的大小关系都有详尽和精辟的论述。其二和其三为王羲之书论,"笔势论"残卷,为民间传说中的王羲之书论抄件。

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是书法史未曾记载的民间创造。这里所谓硬笔,当时为木笔或苇笔。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硬笔尖端劈为两瓣,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这说明我国硬笔书法自古有之。 由于敦煌在历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据过,因此,在遗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卷。有梵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数量最多。这些写卷均系毛笔或硬笔书写,相当工整流利,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在敦煌莫高窟 492 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墨迹。一为佛画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 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其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 17480 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代简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敦煌曲子词(云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 凤归云 闺怨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绿窗独坐。修得君书。征衣裁缝了。远寄边隅。想你为君贪苦战。不惮崎岖。终朝沙碛里。只慿三尺。勇战奸愚。岂知红脸。泪滴如珠。枉把金钗卜。卦卦皆虚。魂梦天涯无暂歇。枕上长嘘。待公卿回故里。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又 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朱含碎玉。云髻婆娑。 东邻有女。相料实难过。罗衣掩袂。行步逶迤。逢人问语羞无力。态娇多。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肠断知么。 儿家本是。累代簪缨。父兄皆是。佐国良臣。幼年生于闺阁。洞房深。训习礼仪足。三从四德。针指分明。 娉得良人。为国愿长征。争名定难。未有归程。徒劳公子肝肠断。谩生心。妾身如松柏。守志强过。曾女坚贞。 天仙子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熳。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又 燕语莺啼惊觉梦。羞见鸾台双舞凤。天仙别后信难通。无人共。花满洞。羞把同心千遍弄。 叵耐不知何处去。正值花开谁是主。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竹枝子 罗幌尘生□□□。笙篁无绪理。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 幈帏悄悄垂珠泪。□□□□□。点点滴滴成斑。待伊来即共伊言。须改往来段却颠。 又

高卷珠帘垂玉户。公子王孙女。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 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修书传与萧娘。倘若有意嫁潘郎。休遣潘郎争断肠。 洞仙歌 华烛光辉。深下幈帏。恨征人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醋。少年夫婿。向绿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 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恩义。却再叙衷鸳衾里。愿长与今霄相似。 又 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 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稳。絮重更熏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 破阵子 莲脸柳眉羞晕。青丝罢拢云。暖日和风花带媚。画阁雕梁燕语新。卷帘恨去人。 寂寞长垂珠泪。焚香祷尽灵神。应是潇湘红粉恋。不念当初罗帐恩。抛儿虚度春。 又 日暖风轻佳景。流莺似问人。正是越溪花捧艳。独隔千山与万津。单于迷虏尘。 梅雪落停愁地。香檀枉注歌唇。拦径萋萋芳草绿。红脸可知珠泪频。鱼笺岂易呈。 又 风送征轩迢递。参差千里余。目断妆楼相忆苦。鱼雁山川鳞迹疏。和愁封去书。 春色可堪孤枕。心焦梦断更初。早晚三边无事了。香被重眠比目鱼。双眉应自舒。 年少征夫军帖。书名年复年。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 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 浣溪沙 丽质红颜越众希。素胸莲脸柳眉低。一笑千花羞不坼。懒芳菲。 □□□□□□□。□□□□□□□。偏引五陵思恳切。要君知。 髻绾湘云淡淡妆。早春花向脸边芳。玉腕慢从罗袖出。捧杯觞。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书法

自从一九OO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引起了各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敦煌书法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敦煌书法范围教广,一般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书法为主,另外还包括敦煌地区古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汉简书法、石窟题记以及现存的碑文书法等。 敦煌遗书包括了由晋、十六国、一直到北宋的4万多卷墨迹,是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及其书法艺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敦煌遗书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称之为经书体。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唐代的楷体,是两晋以后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它详尽的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敦煌遗书中藏有唐代拓本三种。有欧阳询书《化度寺岂禅师塔铭》、柳公权书《金刚经》、唐太宗李世民书《温泉铭》,甚至还有王羲之17帖临本3帖。这些拓本和临帖极为宝贵,是现在罕见的唐代墨迹珍品。 敦煌遗书中关于书法理论的写本有三叶残卷,颇令人注目。其一是论述写字方法的,对笔划的比例关系,粗细、长短、宽狭、字与字的大小关系都有详尽和精辟的论述。其二和其三为王羲之书论,笔势

论残卷,为民间传说中的王羲之书论抄件。 敦煌写卷中的硬笔书法,是书法史未曾记载的民间创造。这里所谓硬笔,当时为木笔或苇笔。从甘肃出土的实物来看,硬笔尖端劈为两瓣,完全与今日的蘸水钢笔尖相同。这说明我国硬笔书法自古有之。 由于敦煌在历史上曾被多民族占据过,因此,在遗书中还保存了许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写卷。有梵文、蒙古文、回鹘文、西夏文、吐蕃文等等。其中以吐蕃文(古藏文)数量最多。这些写卷均系毛笔或硬笔书写,相当工整流利,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敦煌遗书写卷,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大成。卷子的抄写者都是被人雇用的写经生或一般庶民。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书体行、草、隶、篆皆备,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在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内的壁画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墨迹。一为佛画榜题,一为供养人题记,均为创作壁画的画工书写。这些墨迹题记虽数量很多,但工拙不等,除少数精良外,大部分为画工信手之作,多有错别字。但书体具有古朴稚拙的乡土气息。 敦煌地区遗存有唐代至清代许多碑碣。其刻写的时代不同,书法的格调也各有干秋。其中唐初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为碑中精品。其碑虽为楷书,但有魏碑风格,结体及用字怪异,为后世罕见之碑。

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精选文档

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现存的敦煌诗歌写本为四百多个,在敦煌文献中所占比例很小。敦煌学研究中,敦煌诗歌也不算热门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王国维、潘重规等对《秦妇吟》的考订与研究;王重 民、潘重规、孙望、童养年、陈尚君等对《全唐诗》的补编、校订工作;黄永武、徐俊等对敦煌诗歌的整理校辑;胡适、戴密微、张锡厚、潘 [法]重规、朱凤玉、项楚等对王梵志诗歌的研究;王重民、潘重规、柴 剑虹、陈国灿等对陷蕃诗的研究。总体来看,文字校订和内容解读方面的成果较突出。 本文所依据的敦煌诗歌写本材料,主要基于徐俊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 探讨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至少要包含下述问题:唐代敦煌,人们如何获取和复制诗歌文本?这些文本是如何编集的?文字抄写、版式安排有何特征? 传播意味着要有复制。敦煌诗歌写本的复制方式为手抄。这种抄写复制行为,称为“传写”或“传抄”,汉唐史料中常见 传写”一词,此类事例更是俯拾皆是,读者传写是汉唐时期文 本传播的主要方式。敦煌诗歌写本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存在方式看,敦煌诗歌写本可分两类:诗集和单篇。其主体是诗集。单篇指一件写本只抄一首诗作,如《秦妇吟》,此类

写本很少。诗集又包括别集(个人诗集)和集抄(集合数种诗作或数个诗人的选集)两种类型,以集抄为多。 从传播的角度看诗集,至少要知道它的名称、作者、编者、编选思想等信息。以此来看敦煌诗歌写本,立刻会发现,此类信 息几近缺失。“既无书名又无编者,也无编例可寻的诗歌选本所在着相当大差异”。这种现象的产生,部分可能与敦煌诗集写本均为残卷有关,但总体来看,即使将残卷因素考虑在内,依然会一头雾水。 占比例最大。敦煌诗歌写本与传统意义上的‘诗集'概念存1诗集名称、作者、编者信息缺失严重 先看诗集名称。现存敦煌写本,极少数残卷上保留有集名如 故陈子昂集”、“珠英集”、“王梵志诗集”等。绝大部分今人熟悉的《唐人选唐诗》、《高适诗集》、《李峤杂咏注》、《白香山诗集》等敦煌写本集名,其实并非残卷上原有的题署,而是罗振玉、王重民等早期整理研究敦煌文献的学者们根据集子内容推测或拟定的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集名已证明并不准确②。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多以“唐诗丛抄” “诗钞”等为名,一方面更符合敦煌写本原貌,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诗集的名称实在无从查考。 再看作者。在徐俊统计的63 种诗集中,只有《伦人王克茂诗抄》、《杨满川咏孝经十八章》、《李矫杂咏注》、《李翔涉道诗》、《释玄本五台山圣境赞》、《高适诗集》、《张祜诗集》、

敦煌文献概述修订稿

敦煌文献概述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 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瓜沙二州离得不远。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行政单位叫归义军。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不光指莫高窟。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河对岸就是三危山。(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八国联军进北京。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出了敦煌,分两路。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很有异域特色。敦煌萧条是因为西夏的占领。不让你往外运了。宋以后的丝路就断了。元明就更不行了,管都不管了,算外国了,控制不了就把边界把里收,到清朝,才往外开。但也没开到唐朝的范围。现在的疆域规模基本上是清朝奠定的。)王道士,没什么文化,认几个字。修缮洞窟,积功德,把老壁画泥上再画上新的,岂有此理,他不懂老的壁画有多值钱。他还把很多个洞窟打通了。我们现在去看是有云梯的。开通通道破坏了很多壁画。不是他一个人干,还有两个小喇嘛,你看,他们这小团队也是多元的。(此处有笑声)。

说说敦煌写本S.6557中的鬓局

说说敦煌写本S.6557中的“鬓局” 石立善 日本京都女子大学 一 敦煌写本S.6557现藏大英博物馆,是唐代禅僧神会(684―758)语录的一个新写本,由日本学者入矢义高(1910―1998)于1957年秋首先发现1。敦煌写本S.6557是继P.3047与石井光雄藏敦煌写本后所发现的第三个神会语录写本,也是神会及唐代禅宗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入矢义高根据此写本卷首所载编者刘澄《序》以及日僧圆仁(794―864)《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的记载,考定这一部神会语录的原名为《问答杂徵义》,并于1959年4月将自己的发现与考证结果用书简报告给胡适(1891―1962)。其后,胡适则根据入矢提供的资料与线索,修改补充了自身早年的神会研究2。 S.6557卷首所载刘澄《序》,不见于P.3047及石井光雄藏敦煌写本。此《序》残缺,仅存后半部分135字,兹录全文如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教弥法界。南天绍其心契,东国赖为正宗。法不虚传,必有所寄。南阳和尚,斯其盛焉。禀六代为先师,居七数为今教。响恋如归父母,问请淡于王公。明镜高悬,鬓局 ..怀丑。海深不测,洪涌澄漪。宝偈妙于贯花,清唱顿于圆果。贵贱虽问,记录多忘。若不集成,恐无遗简。更访得者,遂缀于后。勒成一卷,名曰《问答杂徵义》。 但简兄弟,馀无预焉。前唐山主簿刘澄集。 此写本中的“鬓局”二字,胡适《神会和尚遗集:胡适校敦煌唐写本》[增补本]辨认为“须眉”3。入矢义高于1959年4月8日写给胡适的书简中迻录此文,则写作“鬓局”4。说明胡适并未采纳入矢的辨识成果。 经笔者检核S.6557的照片,发现此二字确作“鬓局”无疑。大概由于“鬓”与“须” 1参照入矢义高著,石立善译《回忆胡适先生》(《胡适研究通讯》第三期,北京:胡适研究会,2008年8月)。 2参照石立善《胡适与入矢义高——写在书简上的一段中日学术交涉史——》(《东亚视角下的近代中国》所收,第277―327页,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9月)。 3第426页,台北:胡适纪念馆,1968年12月。 4参照石立善《入矢义高致胡适的十封书简》(《胡适研究论丛》第一辑,第316―317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中华成语千字文(打印稿)(1)

中华成语千字文 1 民族神话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 人猿揖别 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阳光。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 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 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 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人猿揖别,竖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 幕天席地,饮露餐霜。穴居野处,出没无常。茹毛饮血,食果为粮。栉风沐雨,袭叶为裳。 钻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竞天择,万物灵长。 3 人文初祖 赤县神州,地老天荒。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物华天宝,灿烂辉煌。人杰地灵,万世其昌。 三皇五帝,视民如伤。经始大业,万古流芳 神农教耕,沐雨经霜。遍尝百草,救死扶伤。 轩辕黄帝,始垂衣裳。成命百物,律吕调阳。结绳记事,难得其详。仓颉造字,天雨粟粮。 刀耕火种,驯牛牧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植谷采桑。日落而息,处顺安常。 尧天舜日,鼓腹击壤。天下为公,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深孚众望。过门不入,千古传唱。

4 文武之道 夏启建制,废公立私。天下为家,王位世袭。商王成汤,求贤用士。革命反正,拨乱兴治。 纣王无道,多行不义。酒池肉林,骄奢淫逸。怙恶不悛,声名狼藉。恶贯满盈,众叛亲离。 文王兴周,鸣琴而治。政简刑清,有凤来仪。拘而演易,太极两仪。变化无穷,天人合一。 吉凶祸福,昼乾夕惕。天行其健,自强不息。太公钓鱼,相机待时。老而弥坚,择主而事。 飞熊入梦,左辅右弼。明君贤相,匡国济时。武王伐纣,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发扬蹈厉。 牧野之战,反戈一击。归马放牛,与民休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乐刑政,宽猛相济。 周公吐哺,宵衣旰食。天下归心,沐仁浴义。 5 五霸七雄 东周王权,有名无实。礼崩乐坏,鞭长莫及。五霸七雄,各行其是。喧宾夺主,比权量力。 厉兵秣马,攻城略地。远交近攻,弱肉强食。名公巨卿,门庭若市。千金买骨,轻财重士。 食客三千,良莠不齐。待价而沽,择木而栖。毛遂自荐,露才扬己。脱颖而出,名噪一时。 鸡鸣狗盗,等而下之。东奔西走,随物应机。郑伯克段,蔑伦悖理。处心积虑,不寒而栗。 宋襄之仁,贻误军机。假仁纵敌,兵家大忌。越王勾践,辱国丧师。卧薪尝胆,报仇雪耻。 西施浣纱,仙姿玉质。范蠡携美,五湖隐迹。商鞅变法,顿纲振纪。断而敢行,斧钺不避。 赵武灵王,四面受敌。胡服骑射,高见远识。完璧归赵,临难不避。不辱使命,大勇大智。 负荆请罪,前嫌尽释。刎颈之交,同心戮力。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田忌赛马,动态博弈。 悲歌易水,风萧萧兮。图穷匕见,士死知己。李冰父子,兴修水利。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都江古堰,百世之利。帝王霸业,望尘莫及。

敦煌文献概述(20210217035908)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 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瓜沙二州离得不远。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行政单位叫归义军。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不光指莫高窟。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河对岸就是三危山。(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 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 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 米左右。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 。八国联军进北京。8 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出了敦煌,分两路。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

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1)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敦煌学开创期对敦煌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研究,肯定了其研究具有“先行”意义。尤其是王氏对敦煌写本中一些重要文学作品的早期整理、介绍、研究,不仅促进了相关资料的陆续刊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敦煌文学”研究的基础。王氏在治学方法上树立了正确处理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三者关系和在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了“二重证据法”;王氏是早期敦煌学研究中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楷模,各国的相关机构应为推进学术、文化大交融早日刊布相关资料。 【关键词】王国维/敦煌遗书/敦煌学/“二重证据证”/治学方法 作为20世纪初中国最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虽在政治上持保守态度,而在学术上却颇为开放。他一方面身体力行。坚守乾嘉朴学传统,另一方面又肯定道咸之际开始形成的新学潮流;他非但一贯致力于传统汉籍及中原出土的钟鼎铭文、碑刻、石经、甲骨的考释,也十分关注边疆史地及西域出土的简牍文书的考订;他不仅乐于接触并引进、吸收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而且与东邻日本学者有密切的切磋交往。这就形成了他鲜明的治学特色。恰如陈寅恪先生1934年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所归纳的: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地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捡狁考》等是也。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1] 在这段话中,陈寅恪先生没有提及王氏的敦煌学专论,但他于1930年所作《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云:“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我认为,这“三数人”,是应该包括王国维在内的。王国维在敦煌学开创期对敦煌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研究,可以作为他治学方法的典型例证。(一)我们考察20世纪敦煌学开创、形成的历史,当然不能忘记罗振玉、王国维二位大师的筚路蓝缕之功。同时,亦应注意到日本学者在调查、提供、交流敦煌资料方面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斯坦因、伯希和劫走大批藏经洞卷子的消息在学界传开后,最积极赴欧洲查阅、抄录敦煌写卷的,就是日本学者。早在1909年11月28~29日京都帝国大学史学会的第二届年会上,就展出了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从罗振玉处得到的敦煌写本照片;第二年8月,帝国大学派内藤、狩野等五人赴北京调查敦煌写本;1912年,又专派狩野博士赴巴黎、伦敦查阅敦煌写本;1916年秋,矢吹庆辉赴英、俄调查敦煌文献。日本学者的这些早期查访活动,都和罗振玉、王国维等中国学者声气相通。如1912年9月26日,当时寓居日本的王国维知道狩野赴欧,就写了66句的七古长诗相赠,诗中即有“商量旧学加邃密,倾倒新知无穷已”、“石室 书自能事,缟带论交亦故情”的句子,道出了他们之间在学术切磋中结成的友谊和对敦煌遗书的共同关注。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王国维为敦煌文献所撰写的跋,一大半都是狩野直喜博士提供的原卷录文。王国维对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始于1909年协助罗振玉校理刊印《敦煌石室遗书》及翻译斯坦因的《中亚细亚探险记》。1911年罗、王二氏赴日寓居后,敦煌文献逐渐成为王氏治学的重要对象。据我查阅,算上1909年的译文,到1920年为止,王国维发表的敦煌写卷专论文章有30篇(则),现试按撰写时间罗列如下: (1)翻译斯坦因《中亚细亚探险记》(1909年冬) (2)唐写本《太公家教》跋(1911年6月,据罗氏藏本) (3)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1913年6月,据罗氏藏本) (4)唐写本《兔园册府》残卷跋(1913年秋,据罗氏藏本) (5)《流沙坠简》序(1914年春) (6)《流沙坠简》后序(1914年4月) (7)敦煌所出汉简跋14则(1914年) (8)流沙坠简考释补正及自序(1916年) (9)书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唐写本《切韵》后(1917年) (10)书吴县蒋氏藏唐写本《唐韵》后(1917年) (11)书《论语》郑氏注残卷后(1917年,据伯希和藏本及大谷搜集品) (12)唐写本《唐韵》残卷校勘记自序(1918年6月) (13)唐写本残职官书跋(1919年,据狩野直喜博士录本) (14)唐写本《食疗本草》残卷跋(1919年,据狩

中华成语千字文拼音版(拼音更正至15)

中华百科千字文 1 Mín Zú Shén Huà 1 民族神话 HónɡMénɡWèi Pì,YǔZhòu HónɡHuānɡ。YìWàn SīNián ,SìJíBùZhānɡ。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 Pán ɡǔKāi Tiān ,ZhuóChén QīnɡYánɡ。Tiān ɡāo DìHòu ,Qián Kūn LǎnɡLǎnɡ。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RìYuèJīnɡTiān ,XīnɡXiùLièZhānɡ。JiānɡHéXínɡDì,Hào Hào shānɡshānɡ。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NǚWāBǔTiān ,RìYuèchónɡɡuānɡ。KuāFùZhúRì,XuèQìBēn Zhānɡ。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JīnɡWèi Tián Hǎi ,DànɡQìHuíChánɡ。Hòu YìShèRì,ɡōnɡDéWúLiànɡ。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Shén HuàɡùShì,YìWèi Shēn Chánɡ。Mín ZúJīnɡShén ,JīHòu Liúɡuānɡ。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 Rén Yuán Yī Bié 2 人猿揖别 Hào Hàn YǔZhòu ,Yín HéCānɡMánɡ。DìQiúShēnɡMìnɡ,YǔLùYánɡɡuānɡ。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阳光。Dǒu Zhuǎn XīnɡYí,Tiān XínɡYǒu Chánɡ。DàLùPiāo Yí,QīZhōu SìYánɡ。 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 SìShíɡēnɡTì,Hán Lái ShǔWǎnɡ。Yún XínɡYǔShī,Wàn WùShēnɡzhǎnɡ。 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 DàQiān ShìJiè,Bāo LuóWàn Xiànɡ。ZìRán Zào Huà,DàKuài Wén Zhānɡ。 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 Qiān Yán Wàn Hè,CénɡLuán DiéZhànɡ。Diàn Shǎn Léi Mínɡ,KuánɡTāo JùLànɡ。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Yún HéWùJí,Qiān Tài Wàn Zhuànɡ。ChánɡLín FēnɡCǎo ,ào XuěLínɡShuānɡ。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 Fēi Qín Zǒu Shòu ,HǔShìYīnɡYánɡ。ShìZhěShēnɡCún ,BùZhǔɡùChánɡ。 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 Rén Yuán YīBié,ShùQǐJǐLiánɡ。Láo DònɡZào Rén ,LìJìn CānɡSānɡ。 人猿揖别,竖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 MùTiān XíDì,Yǐn LùCān Shuānɡ。XuéJūYěChǔ,ChūMòWúChánɡ。 幕天席地,饮露餐霜。穴居野处,出没无常。 RúMáo Yǐn Xuè,ShíɡuǒWéi Liánɡ。ZhìFēnɡMùYǔ,XíYèWéi chánɡ。 茹毛饮血,食果为粮。栉风沐雨,袭叶为裳。 Zuān MùQǔHuǒ,Wén MínɡZhīɡuānɡ。WùJìnɡTiān Zé,Wàn WùLínɡzhǎnɡ。钻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竞天择,万物灵长。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