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志斌:八、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童志斌:八、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童志斌:八、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童志斌:八、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苏教版文言文教学如何实施?

思考与探究的主要依据:

1.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4册)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苏教版《高中语文培训手册》。

2.浙江省教育厅《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4.2007年及最近年份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

2007年及最近年份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

苏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基本情况: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共有文言课文24篇,分见于必修五本教材的10个专题当中。

必修一:

专题二:《劝学》《师说》专题四:《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必修二:

专题三:《六国论》《阿房宫赋》

必修三:

专题二:《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专题四:《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秋水》《非攻》

必修四:

专题一:《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专题三:《滕王阁序》《秋声赋》

必修五:

专题二:《陈情表》《项脊轩志》专题三:

《报任安书》《渔父》专题四:《逍遥游》《兰亭集序》

其中唯一的文言文专题为“寻觅文言津梁”,共有6篇文言课文,见于必修三的第四个专题。

必修一的四篇文言课文,分别见于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之“求学之道”板块(《劝学》《师说》),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之“感悟自然”板块(《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的两篇文言文,见于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之“后人之鉴”板块(《六国论》《阿房宫赋》)。

因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作为专题编排依据,故整套教材中,基本上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较之于以往人教版教材而言,文白相混的特点更为突出。因为,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文体编排的形式,文言课文以单元为单位进行集中编排,并配以相应的文言单元知识短文。——这样,在面对教材时,师生们对于文言文的“文言”特征还是颇为看重的。而苏教版教材当中,文言课文是与现代语体文课文混合编排,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成一个“专题”(大体相当于以前的一个“单元”)。——这样,师生面对文言文时,势必更多的是着眼于文言文本与其他(现代文)文本之间在人文主题上的共性。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是否也可以(会?)像我们现在一样,对散见于不同的“专题”当中,与其他现代文同属于一个人文主题的“文言文”教学问题作专门的思考,也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苏教版教材的使用过程当中,已经使用了两年一个完整轮回(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江苏教师,与刚刚使用了一年(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浙江教师,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文言文教学问题自然也不例外,可能问题还要相对突出一些。比如,江苏无锡的徐忠宪老师,就曾以《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周年实践报告)(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这样醒目的标题,表达了对苏教版教材的批评:一、文白混编,忽视了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二、忽视文言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三、考分低泣,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下降。徐忠宪老师在文中提供了较多的统计数字与相关事实,最后结论是,人教社(按,指原有的全国通用的人教社老教材,非指人教社新课程教材)的课本让“莘莘学子得益了”,而苏教版必修课本“在使用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费时多而效益差的局面”。徐老师在文章里面还列举了一些学生检测结果的统计数字来说明这一点。

徐老师在文中所说的采用人教版与苏教版课本,对于文言文教学产生了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本人以为,这么快就下这样的结论可能有草率之嫌疑。因为,语文(包括文言文)教学是个复杂的工程,单单根据苏教版教材一整年的使用情况,下这样的结论有点为时过早。

——事实上,一套教材,无论是好还是不好,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如此快捷的影响(这里面还有教师教学操作的因此等等复杂成分在里面,这是肯定的)。不过,苏教版教材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给一线教师造成相当的困难与困惑,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我们今天围绕着苏教版教材(主要是必修一和必修二,兼及整体)所作的探讨,肯定是很有必要也是相当有价值的。本人在广泛阅读相关材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整理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想借这个机会与在场的专家、老师作一交流。有一些,问题可能还是问题,我现在把它们指出来,提请大家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加以注意;同时,我也把我的部分想法呈现给大家,可能会对大家解决相关问题起点儿积极促进作用。有一些,我可能也稍微形成了些个人的思路,希望可以对大家的教学操作能够有点儿启发。

还需说明的是,这次培训,主题是“新课程培训”,据我的理解,应该同时体现对理念、理论的重视与对教学实践的重视。估计不少参加培训的老师,都带着这样的想法,希望通过培训,在获得理论“充电”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些可以带回去,化为课堂教学实际的可操作性的东西。我本人也很希望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过,审视一下所做的这一块内容,感觉到是,其中固然包含一些操作层面(即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的东西,好像更多的倒是认识、原则层面(即回答“为什么做”“做什么”的问题)的东西。王荣生先生强调,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搞清楚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比起采用的教学方法来,要重要得多。我以为,这一看法极为精辟。有很多教学操作层面的东西,表面上看是方法的问题,其实要害倒是认识的问题。一旦认识上、观念上获得了廓清,操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困惑:

探讨对象:

1.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训手册》99页)

2.“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3.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1)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列于本板块之后)

(2)积累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专题示例一:

必修一之专题二《劝学》《师说》

专题课文构成: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板块2,课文3)

?⊙求学之道

●《劝学》

●《师说》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训手册》99页)

专题能力点:

●整体上把握文章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

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

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求知问道和阅读经典的作用,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来说理。

4.学生学习古文后,能够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故、焉、乎”等虚词。

(三)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必修一之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问题探讨(列于本板块之后):

1.《劝学》所劝的是什么样的“学”?作者为什么会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积善成德”?它对如何“学”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

2.在《师说》中,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他的心目中,“师”的标准有哪些?文章最后为什么赞许李蟠的“好古文”与“不拘于时”?

3.《劝学》和《师说》都是古代的论说文,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用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积累与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1.积累《劝学》和《师说》,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从两文中各选项几个你喜欢的语句,就求学之道谈谈你的看法。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中的“劝”“绝”“假”,《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词语的义项,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请你再找出几个来。

3.准确并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要求,本专题的文章谈读书学习,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想一想,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专题示例二:

必修一之专题四《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专题课文构成: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文本研习)(板块2,课文3)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

《西地平线上》

?⊙感悟自然

●《赤壁赋》

●《始得西山宴游记》

?⊙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

《像山那样思考》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训手册》99页)

专题能力点:

●了解哲理散文个性化思考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二)“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1.学生通过研习作品,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结构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方面赏析散文。3.学生能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如“而”“乎”“其”“且”等。

5.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以上前三项为教学重点。

(三)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必修一之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研习(列于本板块之后):

1.诵读《赤壁赋》,说说客与苏子的问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因何而发?“造物者之无尽藏”、“吾与子之所共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诵读《始得西山宴游记》,说说对西山之外的众山“漫漫而游”给了作者什么样的享受。始游西山时,作者看到了西山的哪些“怪特”之处?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精神感悟?为什么他会慨叹“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的情绪变化。从“托遗响于悲风”、“愀然”到“喜而笑”,从“恒惴栗”到“心凝而释”,自然景物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积累与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1.背诵《赤壁赋》。

2.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景、情、理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请你从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篇,分析该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化思考的。3.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苏轼和柳宗元生平的资料,思考他们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4.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富于变化,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选择本专题两篇文言文中出现的虚词,如“而”“乎”“其”“且”等,找出一些例句,揣摩它们的不同用法,制作“文言虚词学习卡片:而、乎、其、且”。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留心这些虚词是否还有其他用法,随时总结,丰富卡片的内容。

5.向别人介绍一个地方,要用简要的语言突出它的主要特征。如果你是某一景点(或者你的学校)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虚拟一些场景,做口语练习,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专题示例三:

必修二之专题三:《六国论》《阿房宫赋》

专题课文构成: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板块3,课文6)

?⊙后人之鉴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千古江山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志不忘

《落日》

《消息二则》

专题能力点: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

定基础。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了解并梳理觉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三)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必修四之专题三:笔落惊风雨)

文本研习(列于本板块之后):

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运用哪些材料和方法进行论证的?2.《阿房宫赋》是怎样描写阿房宫的豪华与宫廷生活的奢侈的?这些描写对表现秦王朝崩溃的迅速和总结历史教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两文作者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

4.品味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段话是怎样说明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句中“苟”相当于“如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对象?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这段话隐含着什么道理?和文章结尾部分有什么关系?

积累与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1.背诵《阿房宫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下列名句中都有词性活用现象,请将整个语句口头翻译为现代汉语,再说明名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体会这样用的好处。

(1)以地事.秦

(2)礼.天下之奇才

(3)骊山北.构而西.折

(4)辇.来于秦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6)春风又绿.江南岸

3.从当天报纸上选择一篇消息或通讯,根据新闻的写作要求进行评价,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取大家的意见。

专题示例四:

必修三之专题四:《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秋水》《非攻》

专题课文构成: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问题探讨)(板块3,课文6)

?⊙因声求气

●《烛之武退秦师》

●《谏太宗十思疏》

?⊙仔细理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鸿门宴》

?⊙融会贯通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训手册》99页)

专题能力点: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

定基础。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专题内涵解说”与“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专题内涵解说:

课程目标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专题为落实这一要求而专门编排,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本专题由“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因声求气”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所选的两篇文章各有特点,能较好地进行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训练。《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议论性文章,语言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长短交错。“文本研习”的各项活动,对文言诵读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梳理、指导和训练。第二板块结合《廉颇蔺相如列传》或《鸿门宴》的学习,梳理了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和文义的常用方法。第三个板块由《非攻》《秋水》两个文言片段组成。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加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断句及翻译等具有文言学习特点的学习活动中融会贯通地理解浅易的文言文。“积累与应用”主要是引导学生梳理觉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学生能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3.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和词的含义。

4.学生能正确诵读本专题所选的文章。

5.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专题所选的文章。

6.学生能根据要求给本专题部分文章加注、断句或翻译。

7.学生能就本专题所选文章的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8.学生能根据要求梳理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以上目标中3-6为教学重点。

(三)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必修三之专题四:寻觅文言津梁)

文本研习(列于本板块之后):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应该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大王必欲急.臣

…………

(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6)左右欲刃.相如

2.说说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和今天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找出一些同类的句子,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3.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愿结于君。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宝之急而后私仇也

4.根据语境,揣摩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有关问题。

(1)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以戏弄臣”,有的资料翻译为“来侮辱耍弄我”,有的资料翻译成“把它给侍臣们玩耍”。哪一种更切合文意?

(3)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有人认为句中的“今”是“现今”的意思,有人理解为“假设”、“如果”。怎样理解比较恰当?

5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相映生辉,既具个性,又有共同特点。试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6.下列几个片段,是前人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评点;三段评点视点不同,各有见识。为它们加上标点,想一想,你更赞赏谁的观点,模仿这种写法,也写一段评点。

积累与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1.摘录并背诵《谏太宗十思疏》中富有哲理的句子,背诵《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最后一段。2.整理本专题中的通假字。

3.“乃”“而”“于”等虚词在本专题中多次出现,根据上下文理解它们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并归纳它们的主要用法。

4.“负”“徒”“引”“奏”“请”“幸”“因”“谢”“意”“如”“举”等实词在本专题中都不止一次出现,查检工具书,了解这些实词的常用义项,明确它们在具体句子中的意思。5.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改写为课本剧。既要以原文为依据,又要有合理的想像;对话要力求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专题示例五:

必修三之专题四:《滕王阁序》《秋声赋》

专题课文构成:

必修四之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板块3,课文10)

?⊙诗从肺腑出

《蜀道难》

《登高》

《琵琶行》

《锦瑟》

?⊙词别是一家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文以气为主

●《滕王阁序(并诗)》

●《秋声赋》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能力要点分布表(苏教版语文《培训手册》99页)

专题能力点: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

定基础。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和思考。

●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

彩语句的表现力。

●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专题内涵解说”与“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专题内涵解说:

唐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唐宋文人用生命与真情,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流芳百世的名篇,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抒发了家国身世之慨,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本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所选项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分为三个板块。“诗从肺腑出”萃集了唐代代表诗人的四首诗作,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诗风,或犷或沉郁,或写实或隐喻,从中把握诗人慷慨苍凉、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词别是一家”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恣肆、酣畅淋漓,使我们情志向往。研习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文以气为主”提供唐宋文各一篇,引领学生在文本研习中体会文本的情感、思想与声色辞气。王勃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精神,希望和失望,追求和痛苦交织的心态在览胜嘉会之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欧阳修则在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行文中抒发了天道无情、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三个

板块,首先将重点放在作者的情感内涵上,同时注重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其次提供了中国古典诗、词、文的赏析和基本的赏析术语。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对唐宋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能对中国古代文学巅峰时期的诗文成就有更深的认识和领悟。

2.学生能借助文本研习,对诗文的艺术表现、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能对古代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学生能够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度探究,并能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必修四之专题三:笔落惊风雨)

文本研习(列于本板块之后):

1.清代文学批评家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将《滕王阁序》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文中写景怀古铺陈开阖,言志抒情抑扬顿挫,字句排偶对仗,并大量地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自选其中一两段文字,谈谈华丽风格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

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积累与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1.从本专题中选择四首诗词背诵。从《滕王阁序》中选择精彩段落或名句背诵。

2.搜集风景名胜中的楹联、题记,谈谈中国语言文字是如何表现风景名胜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因素的。

3.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法国作家布丰又说:“风格即人。”本专题中一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都与作者的人生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请选择本专题中两篇诗文,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与时代背景,并结合孟子和布丰的观点,理解这些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本专题的文本研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等。关于这些,还可举出一些,如:(1)衬托,即通过

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2)缘情体物,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景物细致地体察,写出景物的特点。(3)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4)理趣,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理和智慧。(5)典丽,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如《采薇》《蝶恋花》《秋声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登高》《锦瑟》《声声慢》《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找出能用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加以灵活动用。

5.写作实践。

思考:上面的五个专题中,无论是“笔落惊风雨”这样一个纯粹由古代文学作品(诗词赋)文本构成的课文专题,还是由一般意义的文言文本(按:据教材编者的意思,此专题是为“落实这一要求而专门编排)”构成的“寻觅文言津梁”专题,或者是由一般的文言文本为主体(间以现代语体文本)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与“历史的回声”专题,无一例外地,都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首要的目标要求,而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样的目标作为其次的目标要求。为什么呢?

让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课标》的有关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之“课程目标”:(第8页)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上面提到的这些文言文本,基本上是按照人文主题同其他类型的文本——有的是与文学类文本合为同一个专题,有的是与实用类文本——合为一个专题,除了“寻觅文言津梁”与“笔落惊风雨”这两个专题当中的文言文本似乎是例外。可以说,面对教材,对于“寻觅文言津梁”与“笔落惊风雨”这两个专题时,我们如何着手教学,相信大家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前者属于上面第9条所说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后者属于第7条的“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那我们要问了,这两个专题之外的其他的文言文本,在教学时,是应该归为“寻觅文言津梁”,旨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这同一类呢,还是应该归入“笔落惊风雨”这样的旨在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另一类呢?《阿房宫赋》同《六国论》因其主题的相关性而放在同一板块,那么,文学性很强的《阿房宫赋》,在教学时,其文学性特征是否应该加以体现?要像学习其他文学作品那样“注重审美体验”“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吗?如若不然,会不会被人斥为糟蹋经典呢?

还有,上面三条中的第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标,放在哪里落实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除了“寻觅文言津梁”与“笔落惊风雨”这两个专题外,其他专题当中的文言文本,都归入“中国古代优秀作品”,逻辑上讲完全可以讲得通。可问题跟着又来了。问题一是,“文言津梁”的“寻觅”,真的是这么方便的吗?仅凭这么1个专题6篇文言文的学习,就真的可以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之神奇功效,保证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得以达成了吗?问题二是,如果说“津梁”与“惊风雨”这两个专题分别指向文言文阅读与文学作品鉴赏,不同于其他的“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话,那么,在学习“津梁”与“惊风雨”专题中的文言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需要同时承担“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显然是“古代优秀作品”学习所专有)的目标任务呢?事实上是有的,因为“寻觅文言津梁”的专题能力(见《培训手册》)中就明白地有“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要求,并且是摆在第一条,并且,并列的4条能力要求当中,“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同时出现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请大家注意,这5册必修教材,是2.5个学期就学完的。如果说,“文化底蕴”与“文学鉴赏”的任务的完成,还有相当的模糊性的话(教学时间似乎可长可短),试问,接下去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落实呢?——显然,没有一定的时间、数量的保证,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至少要应对高考)的阅读能力水平的吧?

接下去的高二上的后半个学期?还有高二下学期,还有整个高三学年呢?有文言文教学吗?

根据徐志伟老师的意思,苏教版教材是有这样的考虑的,是有这样的系列的。据他昨天所说,“到了高二,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与文言文阅读能力,都有了较之以往的大幅度的提升,这得益于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的集中学习”。哦,江苏省的选修课程中,在高二阶段开有“唐诗宋词选读”与“《史记》选读”这两门课程。可不要小看了“《史记》选读”这门课。因为,在苏教版教材编者手里,在苏教版教材系列里,它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程,它除了文化功能之外,同时还承担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的发挥是相当重要的。请看:

苏教版《〈史记〉选读》:

编写目的:

遵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高中语文等候课程的目标,重视和发挥《史记》所具有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学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要让学生通过《〈史记〉选读》的学习,初步理解司马迁与《史记》,认识《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和蕴含的语言艺术魅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同时,重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客观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史记〉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门,其选文基本反映《史记》真实全貌;同时,注意选择浅易文本,以利于高中生读懂和掌握。注意结合选文,编拟课后练习,适当编写实用的古汉语知识,以利于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打好语文功底。结构和内容:

一、教科书分为7个专题。结构内容如下:

专题一: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节选)

《报任安书》(存目)(文言知识:通假字)

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节选)(附译文)

《鲁周世家》(节选)

《河渠书》选全文(附译文)

《六国年表》(节选)(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专题三(文言知识:词类活用)

专题四(文言知识:文言被动句式)

专题五(文言知识:宾语前置现象)

专题六(文言知识:宾语前置现象)

专题七

一、专题具体内容如下:

每个专题包括:专题名称,专题导语,文本,注释,相关练习等。

[练习]包括“阅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层面的内容。“阅读与探讨”侧重帮助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和问题探讨。“积累与应用”一方面侧重对与该专题选文有关的文言基础知识加以梳理和训练,重点介绍某一点知识;另一方面注意介绍一些语言文化知识,是文本语言文化知识的拓展。

教科书特点:

……教科书在编写正文之外,又有译文,还有各种点评、旁注,包括古人、今人和编写者自己的主流,对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字表达等均有涉及,选材广泛,有助于高中生对《史记》的深入学习。

全书的“阅读与研讨”重视发掘全文的思想价值,也能够突出《史记》的文学性;“积累与应用”注意多方拓展。分单元系统梳理文言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让我们颇感惊讶的是,旨在“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选修课程目标)的选修课,居然要同时承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甚至于从表面上看,在这方面功能的发挥甚至超过了“寻觅文言津梁”这样的专门性文言文专题。因为,在这门课的教材当中,竟然专门对“文言知识”进行了整理(前述无锡徐忠宪老师看来有点冤枉好人哦!),对文言知识的重视,甚至超过了现在高二、高三年级还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因为,它为了避嫌,刻意地简化、删除了原来非常注重的文言知识(单元知识短文)内容。

为什么苏教版教材编者要把对文言文知识的重视摆在选修课程当中来加以体现(许是必修教材中人文主题的编排体系无法兼顾这一点,因为必须在文言集中编排时才可以这样操作),以及它这样处理的合理性,我们先且不要说它。我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浙江省的课程与教材系列,同江苏省的是迥然不同的。昨天胡勤老师已经介绍过了,我们除了

必修教材采用苏教版,选修课程体系及教材都是另外安排的。在浙江省目前已经确定的5

门“选修课”中,要说与文言文有关的,是高二上学期,紧跟在必修五之后学习的“《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教材),还有是高三上学期的“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社教材)。那么试问,在学习“《论语》选读”课程时,要同时像江苏的“《史记》选读”那样,承担起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来,恐怕难度不小。一是语文版的“《论语》选读”教材,并没有像苏教版“《史记》选读”那样,在编写时就有意识地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换句话说,“《论语》选读”选修课程与教材,并不能同苏教版的必修教材一道,构成一个有机的学习系列。至少,语文出版社的编者,并没有在其教材当中,体现对“文言”的重视(不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当中,在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中,都专门列出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要求)。

——当然,教材没有做,教师还是可以做的,不是提倡“二度开发”嘛,可问题是,好的甚至经典的文言作品,未必就是合适的文言教学文本(比如《滕王阁序》与《逍遥游》)。《史记》中的传记文本,是相当理想的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文本(“寻觅文言津梁”可证)。可是我们设想一下,在教学《论语》文本的过程中,要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真的是强人所难哟。因为,典型的文言文,是秦汉时期的书面语,可是先秦的“口语”,同地道的文言,真的是差别大得很呢。(省教研室《〈论语〉选读》的配套作业本情况)。

就算“《论语》选读”课程可以承担起这项任务,那么再追问一下,高二下学期呢?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是“语言文字应用”与“外国小说欣赏”,一个学期都远离文言文,想起高考的压力来,老师与同学会不会担心呢?用什么来填补这段“空白”呢?(浙江文艺版的《文言学习手册》)

来自《教学大纲》的,来自《课程标准》的,还有来自教材的,疑问同困惑都很多,势必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来。使得本已经千疮百孔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更加让人担忧起来。

(完整word版)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 1.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 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 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2.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 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 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1)至之市()(2)而忘操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吾忘持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4.文中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word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与答案解析1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巾)年老的妇人。[杵](ch u)棒槌。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① 神:灵性。②厮:相互。 1?请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下列句子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上课讲义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 一词多义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题 《桃花源记》 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2、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 3、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6、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7、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8、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9、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就”。 10、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1、闻:(1)鸡犬相闻:听见。(2)闻有此人:听说。 《小石潭记》 1、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能) 3、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感到凄凉) 4、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2)隶而从者(跟从) 5、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3) 全石以为底(用来) 6、而(1)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2)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3)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7、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8、见(1)下见小潭(发现)(2)明灭可见(看见) 9、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2)同游者(游览) 10、环(1)鸣佩环(玉环)(2)竹树环合(环绕) 11、为(1)全石以为底(做为)(2)为岩(成为)《核舟记》 1、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2、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2)中轩敞者为舱是 (3)为人五:为,刻有. 4、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6、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7、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8、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9、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10、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11、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12、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北冥有鱼》 1、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2、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2019年五年级古诗文及课外阅读竞赛答案

2019年五年级古诗文及课外阅读竞赛答案 一、填空题(30分) 1.《草房子》的作者是(曹文轩),主人公是(桑桑)。 2.秃鹤的本名叫(陆鹤),大家叫他秃鹤是因为(他秃头)。 3.桑桑得的病是(鼠疮),他最喜欢的女老师是(温幼菊),最喜欢的男老师是(将一轮)。 4.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这个“最英俊的少年”指(陆鹤)。 5.在海伦凯勒读的诗歌中,她最喜爱的一首是( 《被禁闭的鹦儿》) 6. 海伦凯勒的老师的名字叫什么( 莎莉文) 7. 六(3)班养在鱼缸里的绣球鱼是遭到了(小龙鱼)的毒手,只剩下一副尸骨躺在水草旁。 8.米老师去豆芽儿家送给他的礼物是(治尿床的偏方) 9.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10.《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 白骨精)、大闹( 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 芭蕉扇)。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花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1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1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二、选择题(17分) 1.《秋思》的作者是(B) A纳兰性德B张籍C杜甫 2.《金缕衣》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写的是(B) A爱惜粮食B珍惜时间C思念家乡 3.唐代诗人杜甫的《属相》写的是(C) A刘备B唐太宗C诸葛亮 4.“春江潮水连海平”的下句是( A) A海上明月共潮生B何处春江无月明C带雨云埋一半山 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诗描写的是( A ) A、春天景色 B、夏天景色 C、秋天景色 D、冬天景色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 B ) A、汉朝名将霍去病 B、汉朝名将李广 C、赵国名将廉颇 D、三国名将赵云 7.下面不属于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小说)的是( C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聊斋志异》 D《西游记》。 2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节是指(B) A端午节B重阳节 C春节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 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 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 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 / 7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 一、解释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 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斯:这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 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这(虽)是 2 / 7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1,故事内容大意(常以寓言,成语故事出现) 2,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3,文中的重要词语意思 二,主要篇目 1,《杨氏之子》 2,《晏子使楚》 3《两小儿辩日》 4《学奕》 5,《滥竽充数》 6,《刻舟求剑》 7,《叶公好龙》 8《东施效颦》 9《矛与盾》 10,《鹬蚌(yu beng))相争》 1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 12《蜀鄙二僧》 13,《伯牙绝弦》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 寓意: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害自己。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听独奏,而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寓意: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何氏献璧——《韩非子﹒何氏》 宝玉而题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译文:明明是宝石,却被人说成了石头,明明是忠贞的人,却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寓意:表现坚贞之人受人误解的痛苦。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晏子离开坐着的位子回答说:“我听说,橘生长在淮南就成了橘,生长在淮北就成了枳,只是叶子相同,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致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寓意: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井底之蛙——《庄子﹒秋水》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文: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寓意: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开阔眼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译文:齐国国王景公在少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城中来报告说:“晏婴病重,快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见得到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骑马传信的侍从赶到。景公说:“快驾烦且(拉的)那辆马车,让主管韩枢驾车。”跑了几百步,认为马主管赶得不快,夺过缰绳代替他(赶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得更快,干脆下车去跑。 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相关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蜀国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前就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 寓意: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要勇于实践,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浙江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往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一般。 寓意:本文描写了浙江潮的宏伟气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第9课桃花源记(陶渊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 ....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 (5)便舍.船舍:________________ (6)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__ (7)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 (9)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 (10)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 (11)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 (12)怡然 ..自乐怡然:______________ (13)见渔人,乃.大惊乃:________________ (14)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 (15)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__ (16)率妻子 ..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 ..邑人来此绝境 (17)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______________ (18)无论 ..魏晋无论:______________ (19)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 (20)皆叹惋 ..叹惋:______________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___________ (22)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____ (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__ (24)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_______ (25)既出,得.其船得:________________ (26)便扶向 ..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 (27)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 (28)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 (29)寻向所志.志:_______________ (30)遂.迷遂:_______________ (31)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 (32)未果 ...,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 (33)后遂无问津 ..者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第二步:读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学习文言文技巧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2015年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桃花源记》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词 1、交通古义: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3、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5、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 6、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三、一词多义 1、舍:(1)便舍船:舍弃 (2)屋舍俨然:屋舍 2、寻:(1)寻向所至:寻找 (2)寻病终:随即、不久 3、志:(1)寻向所志:标记 (2)处处志之:做标记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志趣 4、乃:(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3)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于是、就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就是 5、遂:(1)遂于外人间隔:于是、就 (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四、同义词 1、都(1)悉如外人 (2)并怡然自乐 (3)咸来问讯 (4)皆出酒食 2、沿、顺着(1)缘溪行 (2)便扶向路 五、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向前 六、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坦,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沼泽、桑树、竹林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领者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跟人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必说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的告诉了他们。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七、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9、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1、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2、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13、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昃:zè,太阳偏西。 1. 给加点字注音。 再适长.山()既长.() 2. 解释加点字 既长.:再适.长山: 五年未尝.解衣: 知其.世家: 日昃始.食: 3. 翻译下面句子 或夜昏怠: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1)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官至副宰 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说说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上〔语文版〕文言文训练试题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4.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5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小溪“明灭可见”? 7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 幽邃”? .. 8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0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 11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 我的积累: 我的赏析: ②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 我的看法: 《小石潭记》答案;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略5清、澄。侧面描写,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6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

(完整版)小升初常见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五年级部编版文言文阅读

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主题第14讲文言文阅读 教学内容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养成独立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你有没有上过“糗事百科”看看别人的“糗事”来“欢乐一下”呢?来看看古代的“糗百”——《笑林广记》中的小笑话吧。不懂的文言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偷肉 甲卖肉,过入都厕,挂肉著外。乙偷之,未得去,甲出觅肉,因诈便口衔肉云:“挂著外门,何得不失?如若我衔肉著口,岂有此理。” 渐至佳境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明年与尔同岁 艾子行,出邯郸道上,见两媪相与让路,一曰:“媪几岁?”曰:“七十。”问者曰:“我六十九,然则明年,当与尔同岁矣。” 参考译文: 【偷肉】甲是卖肉的,经过厕所时去上了个厕所(“过入都厕”翻译不能,纯属猜测),把肉挂在了外面存着(这里“著”应该是“贮存”的意思)。乙来把肉偷了,未能离开,甲就出来找肉,因此乙假装要上厕所用中嘴含着肉说(“诈”应该是“假装”的意思):“把肉挂存在门外,怎么能不丢呢。如果像我含着肉存放在嘴上,哪会有丢失的道理。” 【知识梳理】 怎样学习文言文 从小学开始,我们已经开始接触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到了初中阶段,我们会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掌握好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非常必要。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注重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语气,强化背诵。 1.读准字音

(完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文言文

文言文1 1、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年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同“缺”,空隙、缺口) 至于夏水裹陵,沿溯 (sù)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三、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富贵不能淫 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及其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