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团]大集团的管控之道

[集团]大集团的管控之道

[集团]大集团的管控之道
[集团]大集团的管控之道

大集团的管控之道

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都是联合重组而来的企业,现在前者独立核算单位有上千家,后者有600多家。在很多场合,我经常被问:“你怎么管控这么多企业?怎样才能杜绝下属

企业的乱投资行为?”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找到一套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管控模式,事情就好办了。

建立管控模式,先要知道管什么、控什么。管控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解决“两乱”:一是行权乱,政出多门,不知道该听谁的,不能令行禁止;二是投资乱,投资决策不能高度集中,子子孙孙的公司都在乱投资,母子公司职能缺位。企业的混乱往往来自这“两乱”,管住了就能实现行权顺畅、步调一致、有序经营,否则就会“宽严皆误”。

于是,我想到了“划格子”的办法,就像装巧克力的盒子,用塑料格子隔开,巧克力就不会粘在一起了。管理也是这样,把集团里众多企业划分到不同的格子里,每个企业只能在自己的格子里活动,给多大的权力你就干多大的事,这样大家就能各司其职、各适其位。这个管控模式包括5点内容: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业务平台化、管理精细化、文化

一体化。

治理规范化,就是按照《公司法》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规范的董事会。通过规范治理,让公司战略方向的研究和选择更清晰,决策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司发展更加稳健。

职能层级化,就是清晰界定内部不同层级企业的功能和运作流程,强化职责,实施分层次的目标管理。把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有机分开,明晰各层级的重点工作与任务,让每个层级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权力是什么、责任是什么。

集团公司是第一个层级,是决策中心,负责战略管理、资源管理和投资决策;所属的子企业是第二个层级,作为利润中心,通过专业的业务平台实施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子企业下面的生产单位是第三个层级,作为成本中心,要控制消耗,保证质量。按照相应的职能定位,这三个层级分别需要的是投资高手、业务能手和成本杀手。决策、利润和成本的分层级管理是管理学的经典架构,在这种架构下,资本项下的重大决策都由集团公司总部做出。下属公司只有投资建议权,没有投资决策权,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投资冲动和风险。

对成本中心这一层级,我总是强调,再大的工厂在投资项下也没有权力,所有投资权都要拿到上面来。就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很多子公司都没有投资权,只有运营权。我跟工厂厂长说:“你只考虑成本就好,不要总考虑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那些战略性的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成本控制,你这个厂长就合格了。至于投资,这是集团总部层面考虑的事情。”

以前有人给我讲过一件事,说国内的一家日资公司买辆二手汽车还要总部来人看,感觉效率很低。可后来一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虽然效率可能低了些,但从整个企业的投资决策来看,这样做是有规则和章法的,会使公司的运作更稳健。

“格子化”管控模式的第三个方面是业务平台化。集团公司作为投资管理机构,具体业务通过下面的专业化业务平台来经营管理。中国建材集团下面有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国玻纤、北新建材等,下属的都是水泥公司、玻璃公司、新型建材公司等专业平台。国药集团也很专业,有中药、西药、生物制药、医药器械等平台。但再细分也要打格子,每个平台只做一种业务。

如果有基层干部想做多面手,那就到集团来,在业务平台上只能做专业。因为今天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人才、知识和各项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专心做专业,才能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格子化”管控模式的第四个方面是管理精细化,也叫管理数字化。这方面,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行“三五”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第一个“五”是五化运行模式,即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第二个“五”是五集中管理模式,包括市场营销集中、采购集中、财务集中、技术集中、投资决策集中。第三个“五”是五类关键经营指标,包括净利润、售价、成本费用、现金流及资产负债率,要求每个人至少管好与自己相关的5个KPI(关键绩效指标)。

“三五”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一体化和数字化,就是各个企业要认同集团的战略和文化,充分发挥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整合优化、统一市场、集中采购、开展对标等,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实施这一模式,企业系统地推进了降本增效,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最后一点是文化一体化。一个企业要快速发展,必须有上下一致的文化和统一的价值观。优秀的文化是企业提升竞争力、推进集团协调发展的关键。

“格子化”管控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方法。如果一个企业有一套严谨规范的管控模式、一面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旗帜、一个能够凝聚大家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就基本上不会出大乱子。

五步实现集团管控

五步实现集团管控 集团管控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概念,目前也未曾有较为精准的定义,甚至有些咨询机构形容集团管控是管理的管理等等。 一、集团管控的概念 集团管控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新概念,目前也未曾有较为精准的定义,甚至有些咨询机构形容集团管控是管理的管理等等。笔者认为,集团管控是指集团公司构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集团管理体系,包含了集团总部对总部管理平台及内部各成员进行管理的全要素与全过程,集团管控相比单体子公司的管理而言则更侧重于对集团内部成员的治理和调控。 集团公司管控体系建设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放权,集团公司一般情况下会从一个核心子公司发展而来,当集团公司依托核心主业发展越来越快,集团公司的管控体系就是逐步放权,例如长城汽车由单一制造厂作为整个上市公司的管理载体,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组建相关的子集团或者事业部,将权力下放。二是收权,新的实质性集团公司的诞生后,将会加强对体系内成员单位的管理,如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整合重组为一个新的集团公司,亦或者如民营企业开始重视集团管控建设,如华晨汽车由辽宁省国资委主管后,成立的华晨汽车集团将履行控股股东职责,就需要对下属企业进行收权。但是二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个高效运营的集团管理体系。 二、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存在的共性问题 首先,虽然集团公司规模较大,成员企业较多,但是大多数集团公司的功能定位为财务控股型公司,或者集团总部被虚拟化,导致集团总部的功能弱小,无法协调成员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能产生强大的合力。其次,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组织整合,集团公司各企业之间只存在形式上的资本关联,一些集团公司并未进行实质性重组,包括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和整合,集团公司较难履行组织管理与资源配置的职能。再次,集团公司层级太多,组织结构链条过长,进而导致管控不力、组织决策链长和效率低下。最后,管控的目的不明确,更多的强调管控,片面的追求收权或者放权,忽视了集团管理体系的建设,忽视了如何通过集团管控实现集团各成员共同增值和实现范围经济的作用。 三、集团管控方法论与相关模型

大型企业总公司对分公司管控模式解析(新)

大型企业总公司对分公司管控模式解析 2013-05-17 18:07:41 来源: 作者:刘燕【大中小】浏览:1174次评论:0条 ---考察调研归来的学习与思考 所谓的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下属企业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集团功能定位决定管控模式,管控模式必须与集团功能定位相适应,主要从权力、人员、财务、监察、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 一、常见的管控模式 (一)操作管控型 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手脚”,为了保证其“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则负责保障实施。 在操作管控的模式下,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必须拥有相似的业务性质,这样集团总部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经验和技能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为了保证集团总部能够正确进行决策,能够应付解决各种常规和突发的问题,总部所需要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总部规模也会相当庞大。 (二)财务管控型 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不高,总公司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领导功能上,其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考核下属单位重要财务指标,来追求企业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和企业财务的快速增长。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企业总部管理人员少,其中大多数是财务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管理任务是制订企业财务规划;负责企业的财务和资产运营、投资和撤资;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和实施监控;外部企业的收购和兼并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除此之外,企业总部基本不过问下属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 (三)战略管控型 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高,公司通过企业战略管控来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因此,企业总部通常被设计成战略决策中心和投资决策中心。其管理手段主要

集团管控大趋势

集团管控大趋势(读书笔记) 一、母子公司管控流派 1、 治理派——内部层层委托,外部强有力监控; 2、 一体化运营派——全资子公司或模拟法人,内部分工; 3、 强势集团派——母公司用交易换取管控; 4、 投资组合派——母公司类似基金经理; 5、 内部控制派——强调秩序和安全; 6、 经理层激励派——用经理层激励化解信息黑洞。 二、一个有效的管控模式有四个层次 1、 母合增值; 2、 降低损耗和混乱; 3、 可复制和标准化; 4、 均衡与内部有序化。 三、集团公司管控中常见问题 1、 集团无战略,沦为出资人; 2、 总部空心化,总部文职化; 3、 以内感单体公司的管理手法管理集团型企业; 4、 无法用跨层次管控代替直线管理或干预; 5、 母公司中央服务差,业务不增值; 6、 横向战略无; 7、 财务漏洞大; 8、 子公司内部人控制,法律架构妨碍管控; 9、 企业文化散; 10、 职能运作 高效效率 ◇财务内部控制

五、总部人员要求: 善于制度设计、监控、数据分析; 七、集团总部的核心职能 1、总部功能定位 价值创造者,宏观调控者,产业管理者。 2、总部功能如何实现 总部人员不能太精简,需要对子公司的投资管理,财务管理,审计,对子公司的高管层的人员管理,业务管控,风险管控基本人员,还有培育新业务,向子公司里面派驻

队伍的功能。多部门对子公司的述职会进行质询,进行追踪,调查,偏差分析。 八、集团总部的定位

九、管控机制(7+2机制)

中粮集团总部的职能(协同文化): 制定集团战略、核心团队建设、全面预算及评价、投资决策、财务政策、业务协同、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 集团有限多元化实施的管理体系:6S管理体系 1、利润中心业务战略体系 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将集团及下属公司按战略管理的原则划分为战略业务单元,这些业务相对统一的战略业务单元设为利润中心(称为一级利润中心)。每个利润中心再划分为更小的战略业务单元(称为二级利润中心或利润点),并逐一编制号码,使管理排列分类有序。这个体系能清晰地反映集团主要资产,便于按行业进行整合,并对每项业务实行实时监控,同时使各利润中心对自身的管理也有清楚界定。 2、利润中心全面预算体系 在利润中心战略细化的基础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战略目标通过预算落实到每个利润中心及利润点,并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每个月的经营上,从而使管理者对自身业务战略有较清晰和长远的认识,同时还能从背离预算的程度上去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全面预算以战略为导向,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不断反复和修正,最后形成战略业务单元的全面预算报告,并汇总分析形成集团整体的全面预算报告。全面预算报告包括营业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通过这几部分预算规划业务安排、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等管理过程,实行结果导向下的过程控制,最终落实战略目标。 3、利润中心管理报告体系 在利润中心全面预算的基础上,每个利润中心安一定个格式和内容编制管理报表,并进行管理分析。管理报表不同于对外的财务会计报表,而是一个层次的清晰、内容只管的内部报表,能够反映出每一个战略业务单元的业务特点。管理报告每月一次,包括每个利润中心的营业额、经营利润、现金流量、成本费用、资产负债以及其他关键的个性化指标。各利润中心报表按行业进行分析,监测业务展览的执行,最后通过汇总分析,形成集团的管理报告。监测整体战略执行情况,解决了财务报表过于概括因而难以适应管理需要的问题。 4、利润中心内部审计体系 战略的执行力、预算的完成度、管理报告的真实性以及集团统一管理规章的遵循情况,都要通过审计进行再认定。内部审计是战略管理的监督环节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再控制环节,集团及利润中心通过内部审计来强化战略执行和全面预算的推行,提高管理信息质量,从而支持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5、利润中心业绩评价体系 业务战略和预算完成情况需要进行评价,而评价体系需要适应利润中心的业务战略,并按展览驱动因素进行构建,战略由此就被转化成了财务、顾客、流程和学习等几个纬度的关键业绩指标。每一个评价纬度主要是通过个性化的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为了兼顾不同利润中心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设立一些非量化指标作为补充。各利润中心的评价结果是平谷战略和进行事实奖惩的主要依据,通过业绩评价促进战略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从而使评价成为战略执行工具。 6、利润中心经理人考核体系 战略执行和经营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级责任人,从而考核也要落实到利润中心经理人身

中国企业集团公司管控面临的十大问题

中国企业集团公司管控面临的十大问题 集团公司管控如此重要,那么中国企业的集团公司管控能力和现状如何?是否尽如人意呢?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告诉我们,不尽然。一方面,虽然不少企业集团在集团公司管控、集团运营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的还籍此在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整体而言,中国企业的集团公司管控能力并不理想,还存在不少问题,可以改进提升之处较多。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环境、企业的发展现状都日新月异,处于高速变化之中,因此,必然会不断碰到新的集团公司管控问题。根据多年的咨询服务经验,华彩咨询总结出中国企业所面临集团公司管控十大问题,企业和管理者可引以为鉴。 1.无集团战略,沦为出资人和服务者 很多集团企业没有集团整体战略,其中不少还认为没有集团战略的必要,只要把集团各产业战略做好即可。这显然是一种极为错误和危险的认识。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没有整体战略,只有产业战略,各自为战,那么集团作为一个单纯成本中心存在的价值何在呢?集团战略的本质是通过集团产业组合、整合、协同效应的实现,创造远远超越单体企业、单个产业的利润。 因此,华彩认为:首先,集团公司的战略高于子集团战略的加总。集团是一个战略意识的主体。所谓战略意识主体就是集团型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大脑,它不是一个协调。就管理而言,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没有创造巨大的价值。惟有一种特殊的管理者创造了价值,那就是设计企业体系的人;其次,集团战略是一个广义上的战略,需要考虑多个经济体之间的运作。即不光会考虑现有产业组合和未来产业组合,以及现有产业组合如何向未来产业组合、转接、转折、变化,更会考虑多个经济体之间如何运作、如何发生有效的内部交易、如何发生协同效应等,这是集团战略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构成;最后,集团战略是实现集团综合效应的前提。 集团公司的发展是不断对集团经营哲学的一个探索过程。资源资本主义、管理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是一个主脉里面的三个不同阶段下的主流产物。但是在主流之下还会有很多新的思路的探讨。 2.缺乏多层次治理管控,控制力先天缺失 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管控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是多层次治理管控缺位,表现如下:首先,很多母公司把自己打造成了纯出资人,认为母公司就是出资这个产业,然后不管了,给你们经理班子定一个目标、定一个激励方案,其他由子公司自主经营。这是一个必然的失误,原因在于:如果不具备巴菲特在投资领域的天赋、眼光和能力,单纯作为出资人就不是理性的选择。 其次,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把治理看成了好人游戏,觉得只要把子公司的三会玩转了、只要有非常好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我们就是对的,甚至认为只要一个人忠诚于党的事业、品行可靠就可以把他派下去到子公司去当董事、专职董事——好人政治、好人游戏。这是我们的一个认识:觉得这套东西在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了,它就是个议会政治、它就是套程序。这是对董事会最大的侮辱。董事会实际上必须在信息不确定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因此对董事的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经典: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意义

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 求是咨询 当企业做大,成为集团公司之后,由于下属业务数量的增多,地域分布广以及多元化发 展,此时的总部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不可能 像单体公司一样面面俱到的进行深入管理,因此就要有抓有放,才能实现集团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集团管控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集团公司管理体系的搭建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 集团管控承接战略,起自于管控模式的选择,一旦管控模式明确下来,就可以着手设计总部定位、权责界面以及组织架构。 因此,管控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笔者在项目过程 中的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编者语

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 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和意义 一、 管控模式介绍 随着企业规模逐渐增大,下属业务增多,需要总部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明确什么该做、什么能做,从而使整个集团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能,于是集团管控的方法论就随着实践的积累和验证,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完善。 集团管控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设计管控模式,通常有三分法和四分法。 (一) 三分法 三分法最为经典,三种划分方式有着明确的边界,容易理解,包括财务型、战略型和运营型。 简单而言,财务型管控是“抓尾巴”,关注与下属业务单位的财务回报,一句话,干得好就留下,干得不好就走人;而战略型管控是“抓两头”,不仅仅要看下属业务单位的结果,还要关注与是否沿着总部设计好的路线,即战略方向;而运营型管控更进一步的连“中间”也要管起来,深入到该业务单位的实际运营当中,是最为集权的管控模式。 (二) 四分法 三分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过于粗放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四分法,即在三分法的基础上,将战略型管控拆分,细化为战略设计型和战略控制性。

[集团]大集团的管控之道

大集团的管控之道 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都是联合重组而来的企业,现在前者独立核算单位有上千家,后者有600多家。在很多场合,我经常被问:“你怎么管控这么多企业?怎样才能杜绝下属 企业的乱投资行为?”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找到一套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管控模式,事情就好办了。 建立管控模式,先要知道管什么、控什么。管控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解决“两乱”:一是行权乱,政出多门,不知道该听谁的,不能令行禁止;二是投资乱,投资决策不能高度集中,子子孙孙的公司都在乱投资,母子公司职能缺位。企业的混乱往往来自这“两乱”,管住了就能实现行权顺畅、步调一致、有序经营,否则就会“宽严皆误”。 于是,我想到了“划格子”的办法,就像装巧克力的盒子,用塑料格子隔开,巧克力就不会粘在一起了。管理也是这样,把集团里众多企业划分到不同的格子里,每个企业只能在自己的格子里活动,给多大的权力你就干多大的事,这样大家就能各司其职、各适其位。这个管控模式包括5点内容: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业务平台化、管理精细化、文化 一体化。 治理规范化,就是按照《公司法》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规范的董事会。通过规范治理,让公司战略方向的研究和选择更清晰,决策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司发展更加稳健。 职能层级化,就是清晰界定内部不同层级企业的功能和运作流程,强化职责,实施分层次的目标管理。把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有机分开,明晰各层级的重点工作与任务,让每个层级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权力是什么、责任是什么。 集团公司是第一个层级,是决策中心,负责战略管理、资源管理和投资决策;所属的子企业是第二个层级,作为利润中心,通过专业的业务平台实施对市场的有效管理;子企业下面的生产单位是第三个层级,作为成本中心,要控制消耗,保证质量。按照相应的职能定位,这三个层级分别需要的是投资高手、业务能手和成本杀手。决策、利润和成本的分层级管理是管理学的经典架构,在这种架构下,资本项下的重大决策都由集团公司总部做出。下属公司只有投资建议权,没有投资决策权,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投资冲动和风险。 对成本中心这一层级,我总是强调,再大的工厂在投资项下也没有权力,所有投资权都要拿到上面来。就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很多子公司都没有投资权,只有运营权。我跟工厂厂长说:“你只考虑成本就好,不要总考虑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那些战略性的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成本控制,你这个厂长就合格了。至于投资,这是集团总部层面考虑的事情。” 以前有人给我讲过一件事,说国内的一家日资公司买辆二手汽车还要总部来人看,感觉效率很低。可后来一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虽然效率可能低了些,但从整个企业的投资决策来看,这样做是有规则和章法的,会使公司的运作更稳健。

集团管控模式

集团管控模式 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共享来推动集团业务战略的实施。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将成为集团化管理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集团管控模式的内涵 集团管控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其确定过程需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二、三种具体管控模式 根据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可以把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而划分成“操作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财务管理型”三种管控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1.操作管理型: 总部通过总部职能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总部保留的核心职能包括财务控制/战略、营销/销售、新业务开发、人力资源等。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 2.战略管理型: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

大型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方案

大型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方案 XX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XX)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和“共和国钢铁长子”。现具有年产钢2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十五”以来,面对世界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的严峻挑战,XX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针对制约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管控体系,实施了更为有效的集团化改革。按照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的要求,总体设计并分阶段建立了集团管控体系,适应了企业发展方式实现“四个转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建设国内一流钢铁企业、进军世界500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建设的背景 1. 集团管控体系建设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企改革”。强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着力 1

点和落脚点。为此,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到2010年培育出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而要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由做大向做强的转变,增强集团管控力是必由之路。从国际大型企业发展实践看,优秀的企业集团无一不是经过集团化运作而发展壮大的,增强集团控制力已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举措和发展趋势。从国有企业监管实践看,国务院国资委早在2005年12月就已提出: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是中央企业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主业的重要措施,是企业加强管理、规避经营风险的必然要求。2006年12月,国资委“中央企业推进内部整合增强集团控制力经验交流现场会”明确提出集团控制力问题,指出:推进内部重组整合、提高集团控制力,是今后数年国资委推进企业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集团控制力的有效与否,将最终决定国资改革的成果。作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子”,认真贯彻落实国企改革精神,积极探索增强集团控制力的有效途径,尽快实现企业做强做大,是XX义不容辞的责任。 2. 集团管控体系建设是适应行业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 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很强,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大型钢铁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综合竞争能力与效益水平要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世界上主要钢铁工业国的钢铁产量都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企业,而我国虽然钢铁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钢铁产业集中度却偏低,整体竞争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也有差距。为解决我国钢铁产业2

集团公司3种常见的管控模式【最新版】

集团公司3种常见的管控模式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的项目实施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体系梳理、项目开发和验收,之后就可以进行推行和导入。当然,我们如何获得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让他们理解引入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那得看我们的影响力了。 绩效管理体系梳理 体系梳理是导入绩效管理系统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清晰的绩效管理体系,整个绩效系统就没有了骨架。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协同软件供应商,通过访谈和培训,协助企业考核小组建立各个部门的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建立各个岗位的考核方式与考核指标等。绩效管理主要体系如图所示。

本阶段体系梳理的输出主要为:绩效管理制度、绩效指标体系、绩效考核流程与规范、绩效业绩管理办法、绩效结果应用办法等。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验收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验收如图所示。

产业集团的绩效管理 很多公司着意追求“小而美”的经营结构,甚至很多大公司都想切成“小而美”,但我们仍看到更多的企业则在追求以规模来辅助竞争,或是通过自身成长,或是通过快速并购,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促进了一批批产业集团的不断涌现。由于他们产业跨度大,管理模式不一,集团的管控关系非常复杂,这也对产业集团的绩效管理形成了一个新挑战。本文对产业集团的不同管控模式及绩效体系设计进行探讨。 集团管理管控体系 集团管理管控体系是指集团对下属企业基于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和体系。对于产业集团来说,由于业务结构复杂、规模大,控股、参股企业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对集团下属单位的管理和控制难度也加大了。如果集团对下属单位管控过严,下属企业就容易丧失创造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如果控制不力,下属企业各自为政,资源不能最优配置,“五指不能并拢成拳”,集团就成了“集而不团”的花架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