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JTF与北约军事战略的改革

CJTF与北约军事战略的改革

CJTF与北约军事战略的改革
CJTF与北约军事战略的改革

CJTF与北约军事战略的改革

朱立群

2012-8-15 16:47:55 来源:《外交学院学报》(京)2001年03期第39~44页

【专题名称】国际政治

【作者简介】朱立群(1959—),女,河北丰润人,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与欧洲地区研究。(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冷战后北约战略调整过程中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建立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CombinedJointTaskForce,CJTF)。CJTF是一种为特定紧急行动组织的、能够提供多种服务的武装力量。其组建方式类似“搭积木”,指挥人员构成“内核”,人员与装备构成“模块”,“内核”与“模块”平时就“隐藏”在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中,根据不同任务将不同的“内核”与“模块”组合起来,迅速投入到危机处理或集体防御行动中,又被称为“乐高”兵团。CJTF的建立是北约为改善危机处理能力、调整美欧关系、解决中、东欧国家参与北约行动的重要举措,是冷战后北约军事战略调整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北约/CJTF/军事战略/调整

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CJTF,以下简称为CJTF)是冷战后北约适应形势的变化推出的一个新的改革措施,这项措施涉及北约的军事战略调整,涉及北约的危机处理能力,涉及北约内部欧美盟国关系的改善,还涉及北约向东扩展的问题,因而是一项举足轻重,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政策措施,对北约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自出台以来非常引人注目。本文将对这项政策的来龙去脉做一简要概述,并就其对北约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予以评

估。

一、CJTF出台的背景

冷战结束后北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苏联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使这个军事联盟继续生存下来,为此北约开始了自建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战略调整和改革,而1991年6 月爆发的波黑危机为北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波黑危机从几个方面对北约的战略调整产生影响。

第一,它使北约明确了战略调整的方向,促使北约将危机处理作为在冷战后生存下去的手段。1991年6月北约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北约的核心安全职能”,其中集体防御任务,维持欧洲战略力量平衡,作为跨大西洋联系机制三项任务都相当明确,唯有第一项使命“为欧洲稳定的安全环境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当时的北约还没有明确提出将危机处理作为组织任务之一。到1992年6月,北约奥斯陆外长会议第一次提出北约参与联合国或者欧安会授权的维和与危机处理的行动。此后,北约秘书长韦尔纳成为兜售北约从事域外行动的急先锋。(注:R.De Wijk,NATO on the Brink of the New Millennium:The Battle for Consensus,Lo ndon:Brassey’s Atlantic Commentaries,1997,pp,26-28.)1992年底,韦尔纳在《北约观察》上撰文道:“北约必须在一个变化了的国际环境中承担一些新的角色和使命。”他强调指出,“非常明显,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安全责任并非止于我们的边界,因此我们已经做出决定,在危机处理方面被证明有经验,其军事结构又有效率的北约可以对维和使命做出贡献。”“让联盟靠边站将是非常鲁莽的”。(注:Manfred Wornuner,“A Vigorous Alliance-a Motor for Peaceful Change in

Europe ”,NATO Review,No 6,Dec.1992,pp.16-21.)1993年底,北约驳斥那些

反对北约域外行动的人说,“关于‘域外行动是不相关的事’的说法过时了,北约正在域外行动着,而这恰恰是北约的正经事。”(注:Manfred Worner,“NATO’s Role in a Changing Europe”,In European Security aft e r the Cold War:Part I,Adelphi Paper,London:Brassey’s and the International Inst i 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Jan.1994,p.102.)

其次,波黑维和行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促使北约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力量部署,指挥结构以及盟国间协调关系方面寻求突破。北约在历史上向来关注危机处理,而且有着各种危机处理的方案,因此正如北约秘书长政治事务副助理克里安肃勒所说,危机处理对北约并非新鲜事,但维和行动却是全新的任务。(注:John Kriendler,“NATO’s Changing Role-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for Peac e keeping,”NATO Review,No.3,Jun.1993,pp.16-21.)“需要发展必要的内部结构,进行必要的计划和训练,”才能使北约有效地参与维和。(注:Manfred Worner,“A Vigorous Alliance”,NATO

Review,No.6,Dec.1992.)1993年,是北约一边参与波黑的维和行动,一边从理论上讨论维和的概念与方式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一年。这种讨论实际上从1992 年奥斯陆会议以后就开始了。从而,孕育了1994年初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两项重要政策的出台,一是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一是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的概念。

正是由于波黑危机,北约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孕育CJTF的概念以及北约军事指挥结构的改革。难怪有人说,“南斯拉夫的悲剧深刻地塑造了关于危机处理以及北约、西欧联盟和欧盟域外使命的思想和决策过程。”(注:Fred Tanner,“Conflict Management and European Security:the Problem of Collec tive Security,”Working Papers,Columbia International Affairs

online,http://wwwc https://www.doczj.com/doc/8e16663976.html,/see/dlc/ciao.)美国驻北约大使亨特尔说得更贴切,“在真正意义上,几乎摧毁联盟的波黑,恰恰证明是它的救星。”(注:Robert E.Hunter,“Maximizing NATO:A Relevant Alliance Knows How to Reach,”Fo reign Affairs,Vol.78,No,3,May/Jun.1999,pp.190-203.)

二、美国提出CJTF建议一箭三雕的目的

CJTF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于1993年10月在德国特拉沃明德北约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提出的。阿斯平提出,为了满足冷战后维和行动和危机处理的需要,北约应建立一支由多国、多兵种组成的部队,并邀请中东欧和平伙伴国家参加。这支部队可以出借给西欧联盟使用,以满足欧洲各国建立安全与防务特性的需要。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各国的积极响应。

美国提出建立CJTF的建议,既显示了政策上的极大灵活性,又具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首先,美国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域外行动”的工具。在北约传统任务日益失去基础的情况下,美国认识到域外行动是北约生存下去的重要契机,因而对此态度极为积极。虽然北约奥斯陆会议在合法性授权问题上已有所进展,但是每个成员国有权决定是否参与,致使怎么建立一个所谓“意愿联合体”参与维和的问题变得十分迫切。CJTF是采用一种“搭积木”的方法组建维和力量,可以“允许北约的力量和结构更有效、更灵活地对新的安全挑战做出反应”。(注:Department of Defense,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United State s Security Strategy for Europe and NATO,”Jun.1995,HTTP://www.defenselink mil/pu bs/security)

其次,CJTF允许中东欧伙伴国家参加,一方面可解决盟国力量明显不足的

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中东欧国家参与维和,进一步增加北约域外行动的合法性,另外还可以缓解中东欧国家急切希望加入北约,而俄罗斯又强烈反对的复杂局面。虽然北约域外行动的合法性授权可由欧安会和联合国提供解决,但北约作为集体防御组织始终未变这一点,使得人们对其从事应该具有中立、公正性质的维和行动的合法性提出了进一步的疑问。北约怎样协调这两个方面,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也是个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北约的决策者十分清楚这些问题,”因此努力促使中东欧国家“卷入合作与协调行动以改善与这些前敌国的关系”。(注:Antonia Handler Chayes and Richard Weitz,“The Military Perspective on Confli ct Prevention:NATO,”In Abram Chayes ed.,《Preventing Conflict in the Post-Comm unist World》,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e,1996,p.399.)CJTF 可以为中东欧国家参与北约的维和提供一个框架,减少作为集体防御组织的北约进行维和引起的争议,同时又将中东欧国家稳定在北约的框架结构之中。

第三,调整北约与西欧联盟的关系,对欧洲盟国一直追求的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在表示一定程度支持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规范和引导。在1992年执行UN 的维和行动中,北约和西欧联盟出现了相互竞争的局面,欧洲成员国利用西欧联盟发挥独立作用的意图十分明显。对于欧洲发展独立防务,美国坚决反对,但也意识到在缺乏明确对手的冷战后时期,欧洲要求独立防务的趋势不可逆转。建立CJTF,使其在西欧联盟的指挥下从事维和行动,可满足欧洲盟国的独立愿望。但CJTF接受北约军事一体化的领导,又将欧洲防务合作的努力引导在北约的框架之中,从而实际上保证了美国的领导权。因此,对美国来说,CJTF可以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CJTF的概念被接受下来。会议公

报写道:“我们赞同CJTF作为一种便于执行紧急使命(包括联盟之外国家参加)的手段。”(注:M-1(94)3,Declaration of the Heads of State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Meeting o f the North Atlantic Council,para.9.)自此,CJTF的概念正式进入北约议事日程,并开始了一步步的完善阶段。

三、CJTF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从1993年提出CJTF的概念到1996年底组建3个CJTF司令部的内核,(注:三个CJTF HQ内核的母司令部分别是Striking Fleet Atlantic in

Norfolk,AFCENT inBrunsswm and AFSOUTH in Naples.)北约的CJTF概念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在不断的完善,并在实践演练中不断地接受考验。

1993年9月,北约秘书长韦尔纳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讲话时明确指出,“非第五条”使命并非西欧联盟的专利,(注:Paul Cornish,《Partnership in Crisis-The US,Europe and the Fall and Rise ofNato》,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7,p.65.)北约必须有某种可以实施“非第五条”使命的工具。但CJTF概念的发展比较缓慢,它受到北约内部关于指挥结构调整争吵的影响,因此到1994年底时,发展和完善CJTF概念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进展。1994年12月北约外长会议公报承认:“改造联盟的结构和程序,以及发展CJTF的概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应尽快地将整个进程向前推进。”(注:NATO,M-NAC-2(94)116,Final Communique,Ministeri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tlan tic Council,Brussels,Dec.1994,Para.15.)1995年6月,北约军事委员会和北约核计划小组会议指出,“常设代表们已受命将发展CJTF概念作为一个满足所有盟国要求的一项紧急事情来完成。”(注:

NATO,M-DPC/NPG-1(95)57,Final Communique,Para,12.)

到1996年,CJTF概念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这是因为1996年柏林外长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北约改革的3个基本方向,或者说3个基本原则,它们分别是:确保联盟军事行动的有效性,使之能够在承担传统的集体防御任务的同时,还能够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承担新的使命;继续维护大西洋之间的联系;在联盟内部发展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而CJTF恰好是两者的桥梁。(注:

NATO,M-NAC1(96)63,Final Communique,Ministeri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tanti c Counci,Berlin,3 Jun.1996,Para.7.)不仅如此,柏林外长会议还就西欧联盟指挥CJTF行动达成了“分开但不分离”的框架原则。会议规定:西欧联盟组织的CJTF行动,使用北约的资源必须经过北大西洋理事会逐案审批;在咨询北约军事当局后,理事会有权监督和了解并审议所借出资产的情况,并与西欧联盟部长理事会举行定期磋商,了解情况。(注:

NATO,M-NAC-1(96)63,Para.7.)这一规定保证了美国对CJTF的最终控制权。

在1996年柏林外长会议的推动下,CJTF的概念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开始将试验性演练提上了日程。从概念上说,CJTF是“一种为特定的紧急行动组织起来的多国参加的(COMBINED) 、能够提供多种服务的(JOINT)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由一个CJTF司令部指挥和控制。”(注:Lt.General,Mario da Silva,Chief of Staff of NATO ’S combined joint plannin gstaff,“Implementing the 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 Concept,”NATO

Review,No.4,Ag u.1998,pp.16-19.)因此,它是个依据任务而设的部队,其特定紧急行动,可能是人道主义救援、维和与强制和平,也可能是集体防御行动。(注:Anthony Cragg,NATO’s Assistant Secretary General for Defence planning andoperations,“Internal Adaptation:Reshaping NATO for the Challenges of Tommorrow ,”NATO Review,No.4,Agu.1997,pp.30-35.)1997

年1月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公报明确指出,这个概念的实施可以使北约力量“在短时间内发动和部署”,可以使之“有能力处理范围广泛的非第五条行动,并使联盟外国家参与行动成为可能。也不排除在第五条行动中使用CJTF,它还构成在联盟内发展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的主要工具。”(注:

M-NAC-DM-1(97)71,Final Communique,Defense Ministerial Meeting of NAC,para.5 .)

CJTF是为了适应各种形势需要设立的,因而如何控制和指挥这样的部队变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CJTF的指挥系统成了发展CJTF概念的关键。正如北约多兵种联合特种部队总参谋长马里奥·西尔瓦准将所说,“联盟界定CJTF

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放在了为指挥和控制CJTF所需要的司令部上面。”(注:Mario da Silva,“Implementing the 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

Concept”,NATORevew,No.4,Aug.1998,pp.16-19.)

CJTF司令部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CJTF的组建是采用“搭积木”的方法,又称作“乐高”兵团。指挥人员构成“内核”(NUCLEI),人员和装备构成“模块”(MODULAR),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将不同的内核和模块组合起来。一般先组织北约内部的CJTF,然后寻求其他国家的加入。CJTF司令部一般是在北约现有军事指挥系统的第二层司令部中选择指定“母司令部”(PARENTHQ),在“母司令部”内确定参加CJTF司令部的核心指挥成员,构成“内核”。这个“内核”平时就“隐藏”在北约军事一体化司令部内,需要时迅速与“模块”组合,其规模和建制视危机强度而定,任务完成即返回原建制,它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机动、灵活和节约。

为了检验CJTF概念的可行性,1996年6月召开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明确表

示,“将尽可能快地为CJTF实施北约领导的紧急行动安排一次演习”。(注:NATO,M-NAC(DM)-2(96)89,Final Communique,Jun.1996.)1997年初,北约军事委员会指示欧洲盟军战略指挥部和大西洋盟军战略指挥部分三阶段对CJTF概念进行测试性演练。第一阶段,在一体化军事指挥结构的第二层指挥系统中建立3个“母司令部”,并进行两次测试演练即:1997年11月进行的代号为“盟军奋斗97”和1998年3月进行的代号为“坚强决心98”演习。前者是北约中部司令部年度系列演习“合作哨兵”的一部分,主要测试对陆上CJTF司令部的要求,重点是在CJTF司令部一层。后者则是结合北约各种危机演习进行的,重点测试CJTF 海上司令部的建立,力量的部署以及在危机地区的运用。

四、CJTF对北约前景的影响

CJTF概念的出现,反映冷战后北约适应性改造的深入发展。这一概念还在继续发展和演练中,但它所具有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不可低估。正如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防务问题专家保罗·柯尔尼施所说,“CJTF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并非仅仅是一种实施多国多兵种联合军事行动的工具。CJTF适用于北约内部适应性改造的许多方面,它跨越政治与军事两大方面。这一概念不仅在联盟指挥结构和力量部署方面特点突出,而且它还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它使北约(通过西欧联盟领导的CJTF行动)深入到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的建设中去,并且它还能使北约与新成员国和伙伴国,甚至可能还包括俄罗斯的武装力量合作。”(注:Paul Cornish,“NATO at the Millennium:New Missions,New Members……New Strat e gy?”NATO Review,No.5,Oct.1997,pp21-24.)

冷战结束后,美国希望北约不仅要继续存在下去,而且要成为新的欧洲安全结构的核心。要做到这一点,北约必须解决作为冷战期间针对苏联存在的北约

怎样适应新的欧洲安全环境的问题。而且,不仅要适应新的环境,还要能够主导欧洲的其他力量,使其他力量围绕着北约中心旋转,这就需要在政策上表现出灵活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改变北约的军事组织结构,特别是指挥系统,使北约具备灵活反应、快速投送、持续的行动能力;一方面要能够调动各种力量,在利益趋于多样化的情况下能够组合成“意愿联合体”,对危机进行干预。

CJTF概念从北约军事战略改革的意义上说重点恰好是指挥系统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符合美国的意愿,即在保证美国主要领导下的北约军事一体化系统结构中增加指挥和控制系统的灵活性。1996年柏林外长会议的最后公报说,北约要具备能够进行“非第五条”行动的能力,必须“形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而又单一的指挥系统的概念”。(注:M-NAC-1(96)63,Final

Communique,Berlin,Jun.1996,para.7.)因此,北约军事当局在对指挥系统的调整时,始终注意既要考虑多国合作情况下力量使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如在新的指挥结构中,至少要有两个能够从事大规模军事行动的CJTF司令部,同时还需要建立能够指挥旅和师一级规模的陆军和相应规模的海、空军力量的小规模陆上和海上的CJTF司令部作为补充;同时,将CJTF的母司令部设在北约新的指挥系统的第二层,即在主要由美国领导的两个盟军最高指挥部(大西洋战略指挥部和总部设在比利时蒙斯的欧洲战略指挥部)之下,如直属大西洋战略指挥部主管的二级司令部,可随时提供海上打击和指挥CJTF的能力。(注:

M-NAC-2(97)155,Final Communique,Brussels,Dec.1997,para.14.)而“乐高”兵团式的组建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北约的快速反应能力。

CJTF概念所发挥的政治功能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用于调整北约内部的盟国间关系,第二可为中东欧国家参与维和行动提供合作框架。冷战后欧盟发展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甚至单独领导欧洲安全与防

务事务的热情。由于欧洲自身军事能力所限,尤其是波黑危机处理上的无能为力促使欧盟面向北约内部发展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北约的 CJTF概念恰好为西欧联盟单独领导的行动提供了方便,利用这个概念欧盟不仅享有较前更大的决策权,还可使用北约的资产和能力,而西欧联盟的行动又不脱离北约的总体框架,因而 CJTF受到了美欧盟国的普遍欢迎。对于中东欧国家,CJTF概念可以使北约快速地容纳它们参与北约领导的维和行动和危机处理行动,并与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相结合,将中东欧国家从军事上纳入到北约的系统中。

总之,CJTF是北约应付冷战后欧洲安全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危机处理任务发展出来的一个富有创建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完善和演练将极大地提高北约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1999年 4月以来北约防务行动能力计划(Defence Capabilities Initiative,DCI)的落实,北约域外处理危机的行动能力和北约的总体战斗力将大幅度地提高。如果北约在域外行动上逐渐走向摆脱联合国,并以西方人权标准作为对外军事干预准则的军事组织,CJTF只能给世界和平带来消极的影响。

2019年公需课答案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73分)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73分) 1.资本市场的资金来源是()。(3.0分) A.储户和投保户 B.国外游资 C.财政补贴 D.社会热钱 2.外汇市场的核心是()。( 3.0分) A.CPI变动 B.GDP变动 C.利率变动 D.汇率变动 3.汇率波动的短期原因是()。(3.0分) A.资本流动趋势 B.宏观经济走势 C.游资和投机炒作 D.通货膨胀水平

4.目前全球基准利率的方向基本上由( )来制定。(3.0分) A.日本 B.欧盟 C.中国 D.美国 5.一定期限内货币的供求产生的价格称之为()。(3.0分) A.利率 B.汇率 C.收益率 D.溢价率 6.外汇市场是外汇需求者与供给者以及()所形成的外汇买卖交易市场。(3.0分) A.跨国金融公司 B.中介机构 C.商业银行 D.投资银行

7.货币市场一般指的是期限在( )以内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3.0分) A.三年 B.二年 C.一年 D.六个月 8.国际金融中心根据其规模的大小以及所起的作用大致可分为( )。(3.0分) A.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和各国金融中心 B.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各国金融中心 C.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D.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和各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9.一般而言利率和风险呈( )关系,即风险越大,利率越高。(3.0分)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正比例 D.负比例 10.金融市场是指( )互相交换和流通的市场。(3.0分)

A.资金和股票 B.货币和资本 C.黄金和资本 D.货币和资金 1.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主要有()。(4.0分)) A.同业拆借 B.短期国债 C.商业票据 D.长期国债 2.造成汇率波动的原因有()。(4.0分)) A.基本面(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B.政治面(政局稳定、政党先进) C.资金面(现金流动性、政府资金) D.政策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3.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是()。( 4.0分)) A.加速资本间的国际流动,为各国弥补贸易逆差、调节国际收支、支持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北约”“华约”等高水平大学“自考”题目例析

“北约”“华约”等高水平大学“自考”题目例析 未 2014-02-13 1011 “北约”“华约”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题目例析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 ㈠字形字音 考查内容:1.汉字繁体的书写;2.汉语语音的辨别;3.汉语拼音的使用。 【例1?2014复旦大学】“干细胞”三字的繁体字有如下几种写法,请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幹细胞 B.乾细胞 C.榦细胞 [解析]参考答案:A(B项“乾”读音为“gān”,C项“榦”是“幹”的异体字,没有简体字。) 【例2?2007北京大学】用十个字写一句语意明确的话,要求:声母都是卷舌音,即zh,ch,sh,r。 [解析]参考答案:①谁说诗人嗔,只是世人痴。②这是成人日,仍属正常处。③日出之时,正是日之初始。(“日出之时,正如人之初始”更好些。)㈡词语把握 考查内容:1.词语本义的理解;2.新生词语的理解;3.多义词语的理解;4.词语表达的理解。 【例3?2014复旦大学】下列三个词语中的“火”字,哪个更接近“火”的本意? A.窝火 B.社火 C.肝火 [解析]参考答案:B(“火”本义指“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社火”有一个意思是“社庙中燃火”;而“窝火”“肝火”的“火”都是引申义“焦躁、亢奋的状态”。) 【例4?201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受人欢迎叫“吃香”,不顾他人叫“吃独食”……请参照示例,为“嫉妒”“理解不透”和“广泛流传”三个词语各找一个与“吃”有关的词语。 [解析]参考答案:嫉妒——吃醋;理解不透——吃不透;广泛流传——吃得开。 【例5?2009北京大学】生活中有很多对成语曲解的现象,如“度日如年”就是指日子过得很好,每天都像过年一样;“语重心长”就是指别人说的话重了,心中很长时间不愉快。请你也写出两个类似的成语曲解,讽刺这种现象。 [解析]参考答案示例:①“知书达理”:仅知道书本知识不够,还要把礼(理)物送达。②“杯水车薪”:形容工作轻松、待遇优厚,每天到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就拿到买一辆车的薪水。③“知足常乐”:知道有人请自己沐足,心里就常感快乐。④“不学无术”:不要白费工夫学那些无用的技术。 【例6?2009清华大学】从“酷”“粉丝”“小众化”“媒体”“菜 鸟”“雷”“潜水”“红客”等几个流行名词中选择5个,来解释其含义。 [解析]参考答案示例:①“酷”:英语“cool”的汉语译音,指个性鲜明,值得赞美的人和物。②“粉丝”:英语“fans”的谐音,可以理解为“某某迷”或者“某某的追星族”一类意思。③“小众化”:相对于“大众化”而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2013年北约华约自主招生

2013年“北约”“华约”自主招生电学部分模拟试题 2013-2-13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均匀玻璃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管内有两段水银柱封闭着两段空气柱a 和b ,它们的温度相同,两段空气柱长度之比L a :L b =3:1,如果给它们缓慢均匀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双不让水银溢出,则加热后两段空气柱长度之比为( ) (A )L a :L b =3:1, (B )L a :L b <3:1, (C )L a :L b >3:1,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2.图中固定不动、导热良好的气缸开口向下,气缸内有理想气体,活塞可自由滑动且不漏气。一温度计通过缸项小孔插入缸内,插口处密封良好,活塞下挂一个沙桶,沙桶装满沙子时,活塞恰好静止,现给沙桶底部钻一个小洞,细沙慢慢漏出,外部环境温度恒定,则( ) (A )气体对外做负功,内能增大, (B )外力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不变, (C )外力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减小, (D )气体对外做负功,内能不变。 3.海水中含有带电粒子,在研究海洋时,可根据海水流切割地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来测量流水的流速。假设海洋某处的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B =0.5?10- 4 T ,水流是南北流向。将两个大面积电极板竖直插入此处海水中,如图所示,且保持两电极的连线垂直水流方向,若两电极相距L =10 m ,与电极相连的电压表的示数为U =0.1 5 mV ,则可知海水的流速大小为( ) (A )3 mm/s , (B )3 cm/s , (C )30 cm/s , (D )3 m/s 。 4.图中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匀质细圆环均匀带电,总电量为Q (Q >0),圆环放 在光滑绝缘的水平桌面上,环内外有竖直向上的均匀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若圆环以角速度ω绕着过圆心的竖直轴匀速转动,则环上任一点的张力大小是( ) (A )R ω2π (QB +m ω), (B )R ω 2π QB , (C ) R ω 4π (QB +m ω), (D ) R ω 4π QB 。 5.在一绝缘、粗糙且足够长的水平管道中有一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的带电球体,管道半径略大于球体半径。整个管道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 的水平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方向与管道垂直。现给带电球体一个水平速度v 0,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带电球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可能为 (A )0 。 (B ) 2 02 1mv 。 (C )???????????? ??-2 2 021qB mg v m 。 (D )??? ????????? ??+2 2 021qB mg v m 。 6.如图,用等长绝缘线分别悬挂两个质量、电量都相同的带电小球A 和B ,两线上端固定于同一点O 。将B 球固定在O 点正下方。当A 球静止时,两悬线夹角为θ 。在以下情况中,夹角θ 保持不变的是 (A )同时使A 球的质量和电量都减半。 (B )同时使A 、B 两球的质量和电量都减半。 (C )同时使两悬线长度减半。 (D )同时使两悬线长度和两球的电量都减半。

高中历史《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教案

高中历史《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教案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9年吉林教招将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马歇尔计划的表现和实质、北约和华约的性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同时也认识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为祖国建设的责任感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的对抗措施。 【难点】 美苏冷战的对抗措施。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在杜鲁门主义的指导之下,美国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呢?苏联又是怎样与之进行抗衡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的内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马歇尔计划 教师出示二战后欧洲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图片,并提问:战后的欧洲面临着什么棘手的问题? 学生分析回答:城市被毁,人们生活贫困,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缓慢。 教师追问: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广大欧洲国家应该如何复兴经济?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大国的美国会不会放任不管?又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这些国家应该着手恢复交通运输、金融银行、重建城市、保障人民最低生活标准。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应该会加以援助。 教师顺势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提问:我们来看看美国究竟采取了什么措施?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2011年自主招生华约北约物理试题点评

2011年自主招生华约北约物理试题点评 纵观最近这些年的自招试题,一直在摸索中尝试去找一种既不给高中同学额外增加学习负担,又能明显有别于高考的笔试模式。目的在于对高考重知识考查而对能力考查不足的现状做个补充,更现实的是必须在各个学校的优秀学生中产生有效的区分度。以北京高考为例,清华北大的录取线真是高的“惊人”,物理单科接近满分的学生在某些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这些在高考中看起来优秀的学生,只需要在高考题基础上稍做改变,变直白考知识点为考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物理原理理解能力的试题,我们的同学平均分马上由接近满分变成了接近40分(满分100)。很多老师与同学认为自招试题学生分数那么低一定全考的是超纲题竞赛题。作为多年参加竞赛和自招辅导的老师,我得说,所有竞赛中强调技巧的东西最近几年的自招从没出过,而超纲部分最近几年自招比例已经越来越少,今年北大由于我们的建议自招干脆一个超纲的题都没出,结果成绩出来一样比往年没好多少。 从出题的侧重点来看,2011年清华和北大分别选用两种不同的在尖子学生中最有区分度的两种思路去出题。北大命题思路是在重点物理过程(动量能量,受力分析,带电粒子轨迹)通过问题改变考察学生分析想象能力,很多带电粒子的题,我们同学一看习题没给初速度就抓瞎,其实只要用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假设判断,很容易“逼”出最后必然的轨迹,这次给高二的同学练习北大的题,大部分同学感觉就是题没法下手,看完条件后不做想象,不做可能情况的逻辑分析,老惦记以前做过什么相似的题,怎么下手呢?清华的题在风格上依然采用了主流题考小知识点,打课堂擦边球的思路,在机械波,干涉,磁场冲量上都源于课本,低于课本,但高于高考,应该说现在这个版本的课本引入了很多新知识新方法,写的比以前的课本物理应用实例丰富,物理内涵丰富。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完全不理会课本的内容,10年前怎么教现在依然怎么教。不客气的说,就我认识的很大一部分高中教师,对课本上很多新增知识点新增应用自己完全是看不懂的。因为高考内容和难度的依然在逐年减少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答案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1.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TPP,主要原因不包括()。(10.0分) A.文本过长 B.美不应消减关税 C.其他国家不遵守规定 D.与美国内法冲突 2.在我国资源能源领域,三家矿业公司控制着中国70%的铁矿石贸易量。这三家矿业公司不包括()。(10.0分) A.淡水河谷 B.力拓 C.必和必拓 D.福蒂斯丘 3.到2018年,中国已经建成()个对外自由贸易区,涉及()个国家或地区。(10.0分) A.10、20 B.12、22

C.14、23 D.16、25 4.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由英国主导,处置战败国存在缺陷,处罚德国过重,西方又遭遇大萧条,致使德国再度挑战的体系是()。(10.0分)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雅尔塔体系 1.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三大国际治理机构是指()。(10.0分))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清算银行 2.我国在对外开放中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10.0分)) A.劳动供给与男女就业 B.产业结构有待合理化 C.贸易结构有待合理化

D.金融系统性风险或存在 1.目前,我国出口的钢铁比进口的钢铁多。(10.0分) 2.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制度的综合,是保障世界经济作为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有序协作和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10.0分) 3.在全世界专利申请中,中国排名第一,美国和日本紧接其后,但在国际专利申请中,中国只占总数的4%,美国占45%。(10.0分) 4.2002-2014年,国际社会针对中国发起了788次“双反”调查,年均61次,占全球27.8%。(10.0分)

自然灾害的分类

气象灾害 2.(2011·山东文综,31)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 响因素。(8分)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 其中的原理是什么?(2分) 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若答 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7.(2014·辽宁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2009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呈暖干趋势。2009~2012年,西南地区降水偏少,平均年降水量为961.6毫米,较常年偏少9.4%。2009~2012年,西南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年平均气温14.9℃,较常年偏高0.3℃。自2012年10月以来,降水已连续5个月偏少,少雨高温导致我国云南中北部、贵州东部、四川南部等地出现不同程度干旱,云南中部和北部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局部达到特旱级别,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出现一定程度困难。 (1)西南地区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旱灾,主要的气象原因是什么?(4分) (2)除了气象因素,有专家认为工程性缺水是西南地区旱灾损失严重的重要原 因,谈谈西南地区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6分)

答案(1)冬春季节,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较弱,难以形成降水,降水少。 太阳辐射强,气温偏高。 (2)西南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易发干旱;石灰岩面积大,地表 水容易发生下渗,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开采难度大。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收集雨水,蓄积地表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减少旱灾的损失。 9.(2013·聊城模拟)下图是某种气象灾害年发生数占全球总数百分比区域分布图(虚线为海平面26.5℃等温线,括号内数值表示影响次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加强对该灾害的________是减轻灾害的主要措施。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 统在上述灾害的监测中起了哪些作用?(6分) (2)我国在上述自然灾害防御中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有哪些?(4分) 答案(1)监测与预报利用RS技术可以发现台风的形成过程,及时发现其中心位置,并将台风的这些信息迅速传送到地面接收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出台风的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及时做出台风预报,以减轻台风带来的危害。 (2)建设沿海防护林工程和防风海堤、海塘。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2016.肇庆统测)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43.(10分)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2分),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2分),下渗弱(2分),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系统老化)(2分),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2分).(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北约和华约自主招生有什么不同

专家揭秘:北约和华约自主招生有什么不同? 来源:高分网文章作者:cindy0403 发布日期:2011-09-07 自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以来,每年的自主招生考试愈演愈烈。在两个主要联盟“北约联盟”和“华约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虽然“北约”试题难度比‘华约’的要小一些,但“华约”的考试方式更统一,“华约”上午进行阅读与写作考试。 自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以来,每年的自主招生考试愈演愈烈,在这个竞争形式下,很多高校组成考试联盟,比如目前的“北约联盟”(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主)、“华约联盟”(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为主)、“同济联盟”(以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为主)。 从2009年起,生源质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将不再设定5%的上限。高校招生自主权也在进一步扩大。对少数特别优秀的考生,高校可以突破原有的考生分数必须达到生源所在地同批次分数线的限制,不 拘一格大胆选才。 2011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3所高校组织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简称为“北约”)在全国29个考点同时举行。大多数考生认为今年的考题相对数学容易,语文较难,英语的难度则中规中矩。 虽然“北约”试题难度比‘华约’的要小一些,但“华约”的考试方式更统一,“华约”上午进行阅读与写作考试,其中中文阅读与写作占100分,英文阅读与写作及中英文综合应用占100分。全部试卷开考时一并下发,开考1.5小时后由监考人员收回中文阅读与写作部分的试卷;开考3小时后收回英文阅读与写作、中英文综合试卷,由于时间紧,题目难,要全部完成很困难。而“北约”上午考的三门科目采取三张考卷统一发卷,统一收卷的方式,在3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内,考生自行安排各门的答题时间。 而“北约”联考的13所高校,每所要求的考试科目并不相同。所有考生在上午参加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考试。报考北大等高校的学生中,理科生下午考物理和化学,文科生晚上考政治和历史。而报考复旦大学的学生则需参加前面所述全部7科测试。还有的学校只需4科成绩。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战争与和平”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转向打战上,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作准备,全国都进入备战、临战状态,不仅使经济工作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影响了外交工作。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战略,一度把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定为外交工作基本方针,“过火”的行动带来了外交工作严重的损失,孤立了自己,影响了国家关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一条线”外交政策 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理论表述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结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对中国的明确定位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基于这一理论,中国实行了“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依靠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间力量,反对美苏两霸,而其中对美国又团结又斗争,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方结成统一战线,孤立与打击苏联霸权主义。在这一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与一些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克服了发展外交关系的障碍,使中国愎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索维于1952年在他的论文“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之间还有一个第三世界。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将第三世界的概念写入国际会议的纲领性文件。1974年2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但在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与索维和国际社会所指的基本内涵相同。而第一,第二世界与前却本质上不同,这个变化是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据此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敌我友关系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专门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和特征作了阐述。此后,第三世界概念才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文件及媒体宣传中普遍采

北约华约

同济等8所高校建招考联盟自主招生呈三足鼎立【题图:三足鼎立】 【导语】 昨天,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宣布全方位合作,将在2011年的自主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从而形成了国内第三个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与此前分别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牵头形成的“北约”和“华约”一道,共同构成了国内高校自主招生联盟“三足鼎立”的态势。高招联盟,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关注焦点。 【正文】 新近联盟的8所高校均为国内以工科见长的著名大学,包括: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8所高校将于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此次达成合作的8所高校,从地域分布上看非常均衡,南、北、东、西都有,有利于今后的合作交流。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表示:“8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联考,只是合作的内容之一。今后还将探索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拔模式。例如,交换学生的范围、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使得学生可以博采多所高校之长。”目前,相关的自主选拔实施办法还在制定中,预计将于下月初发布。 招考联盟:人才选拔,还是圈占生源?【题图:众说纷纭】 【导语】 同时于昨晚发布消息的还有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表示,该校已决定参与2011年自主招生联考,加入扩大版的“北约”联盟。至此,“北约”联盟在北大、复旦等7所高校联盟的基础上,又有6所高校加入其中。那么,重点高校频频结盟,究竟是人才选拔的新举措,还是名牌高校提前圈占优秀生源?成立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对于考生来说,带来的是更多的好处、还是弊端?各方观点,一时众说纷纭。 【正文】 所谓自主招考联盟,就是多所高校在自主招生选拔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以“联考”成绩作为自主选拔的录取标准。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一.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一)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以前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发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

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党际交往,是指彼此在尊重对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一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同中国外交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使我们从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我党与世界各类政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广交朋友、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于凋动和利用世界上一切于我有利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对我发展和国家统一事业的遏制和干扰。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指导方针不仅有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有其客观根据: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开放的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统一事业,需要国

清北学长精心打造——北约华约卓越自主招生物理力学部分模拟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北约”“华约”“卓越”自主招生力学部分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质点在半径为R 的半球形容器中,由静止开始自边缘上的一点滑下,到达最低点B 时,它对容器的正压力N 。则质点自A 滑到B 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为 (A )1 (3) 2R N mg - (B )1 (3) 2R mg N - (C )1 ()2R N mg - (D )1 (2)2R N mg - 2.有一“不倒翁”,由半径为R 的半球体与顶角为60o的圆锥体组成(如图),它的重心在对称轴上。为 ( A )34R 。 (B )2R 。 (C )R 3 。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 θ角的光滑 斜面上的物块相对于斜面向下的加速度a′=1 3 gsinθ,由此可以推断车厢在水平面上的加速度为 (A)a0=2 3gtgθ; (B) a0=2 3gctgθ (C) a0=2 3gsinθ: (D) a0=2 3gcosθ 4.将质量为2m 的木板静止地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的木块以水平初速v 0由木板左端恰能滑至木板的右端与木板相对静止。木块运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始终保持不变。现将木板分成长度与质量相等的两段(a 、b )后紧挨着仍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让木块仍以相同的初速度v 0由木板a 的左端开始滑动,则 (A )木块仍能滑到木板b 的右端并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 (B )木块滑到木板b 的右端后飞离木板。 (C )木块滑到木板b 的右端前就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 (D )后一过程产生的热量小于原来过程产生的热量。 5.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1/4光滑圆弧槽D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由A 点静止释放,在下滑到B 点的过程中,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地面为参考系,小球到达B 处时相对于地的速度v 满足1 2mv2=mgR (B )以槽为参考系,小球到达B 处时相对于槽的速度v ’满足1 2mv ’2=mgR (C )以地面为参考系,以小球、槽和地球为系统,机械能守恒 (D )不论以槽或地面为参考系,以小球、槽和地球为系统的机械能均不守恒

高中历史 北约与华约1

北约与华约 (2018—2019学年安徽合肥高三模拟)《华沙条约》第四条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据此分析,华约组织的成立 A.造成德国分裂 B.推动第三世界崛起 C.加剧冷战程度 D.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华沙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国际组 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下面是北约部分成员国示意图,据此判断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华约组织的直接原因在于 A.北约的建立 B.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C.社会制度相同 D.北约东扩至西亚 北约组织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组织成立后,成员不断增多。下表中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情况反映了

国际格局演变下的中国外交战略转折

国际格局演变下的中国外交战略转折 ——以20世纪70年代为例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对外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的各种政治力量经过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和改组。在战后一个时期内曾经存在的社会主义阵营,现已不复存在;西方帝国主义集团已经四分五裂;一系列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过去的许多概念和大致界定已经不能反映现实状况。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民族独立,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中国领导人需要从理论上回答出现的新问题。 一:毛泽东领导下的外交战略转折 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困扰,陷入了侵越战争 的泥潭,加上欧日在国际上的争夺,实力削弱,为了防止中国倒向苏联,美国主动与中国接 近,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相继签定了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20 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适 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奉行不结盟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 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为新中国打开新的外交局面的过程中,毛泽东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20世纪初正是文革愈演愈烈之时“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外交新局面的打开,并非仅仅具有外交史发展的一般意义。实际上,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紧紧联系着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由狂热转向务实,由困惑转向突破的过程,因此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别开生面,继往开来的一个领域。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1974年2月,毛泽东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概括,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他认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苏美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划分三个世界的战 略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战略格局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他从60年代后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经过分化、改组的新变化出发,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抓住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妄图称霸世界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矛盾,以三个世界的划分大致地勾划出了当今世界格局的主要特点。这种划分,突出了苏美两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同世界反霸力量的矛盾,指出苏联和美国一样已经成为霸权主义超级大国,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斗争是新的世界战争的根源。在苏美两霸中,苏联“尤为恶劣”。 在三个世界的理论指导下,

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 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个阶段,我国注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应付苏联的威胁。1973 年2 月,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战略,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不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出现了实质性的进展。1971年10月,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把蒋介石代表驱逐出去的提案,恢复了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从而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改革开放、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