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坛岛的地貌及其发育演变

海坛岛的地貌及其发育演变

海坛岛的地貌及其发育演变
海坛岛的地貌及其发育演变

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10,版权所有,仅供试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形成与演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形成与演化 一、典例剖析 典例:下图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法指导] 读:图示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断面海拔差异明显且沉积物平均粒径不同。提:洪水期仅能淹没T0,其他断面都在河水以上,无法接受流水沉积;河流流速越大,搬运作用越强,携带泥沙颗粒越大,T3断面上颗粒最大;不同断面颗粒差异大,说明在当时有一定的时间沉积,然后河流下切到另一断面。 调:河流侵蚀、搬运及沉积作用及其形成过程。 答案:(1)A (2)A (3)D 解析:(1)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故T3、T2、T1阶地由于位置较高,则不再受河流侵蚀影响,面积不再变化,而T0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面积会增大。(2)阶地的

形成是受流水侵蚀,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3)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思:河流断面是由河流沉积形成的,图中保留四个断面,说明河流发育期间地壳间歇性 向上抬升。 [考法指导] 二、知识讲解 一、河流侵蚀地貌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 1、在山区的谷口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在山区地势较陡,河流或季节性的洪水在山区内水流速度很快,侵蚀作用剧烈,携带着大量砾石和泥沙。但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道也变得开阔,因而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使得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由多个冲积扇或洪积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总结: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2、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堆积地貌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而侧蚀作用较强。由于河道弯曲,使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当洪水季节到来时,河漫滩被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总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3、在河流的入海口形成的堆积地貌 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当河流入海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总结: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案例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 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 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 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 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活动题 从黄淮海平原的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从地貌构成上分析,黄淮海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利与弊。 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组成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平原的西部地区,是由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倾 斜平原以东,是由各河的冲积物质组成的冲积低平原;渤海之滨则是 地势很低的滨海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 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在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 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洼地的面积一般不超过50平方千米。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含解析)

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的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 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 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原因: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新构造运动】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二)河流的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一般位于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1.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堆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3.河口三角洲: 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完整版)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

课题: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20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喀斯特的研究历史及地区分布; 理解喀斯特作用概念、基本条件、影响因素; 掌握石芽与溶沟、溶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与育谷、峰丛、峰林和弧峰的成因及特点; 掌握溶洞和地下河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形。 教学难点:喀斯特地形的演化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幻灯片 一、“喀斯特”简介 喀斯特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一)喀斯特研究的起源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他考察了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伊斯特里亚碳酸盐岩(石灰岩)高原溶蚀而成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从此“喀斯特”一词逐渐变成了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名词术语。 ★1966年,我国第2次岩溶学术会议上,决定将喀斯特改称岩溶;1985年恢复“喀斯特”;1996年又改称岩溶。 所以在我国称喀斯特地貌为岩溶地貌,但由于传统上的原因,喀斯特一词流传甚广,与岩溶并存。目前,我国两种称谓并存。 (二)可溶性岩石的分布 全球喀斯特地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5%,面积5100万km2。其中碳酸盐岩面积4100万km2,硫酸盐岩面积为1100万km2,合计5200万km2。分布在英格兰、地中海、中东经东南亚到中美洲的环球地带。 中国碳酸盐类岩的分布可分为裸露、覆盖和埋藏等三种类型,面积共346.3万km2,其中裸露型面积为 125万km2。主要分布在桂、贵、滇,其它还有鄂西、湘西、川东、鲁、晋等地。 二、喀斯特作用的概念(岩溶作用) 概念: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物理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由概念可以得知: 1.简单地说,岩溶即是指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作用。 2.作用的水流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 3.破坏作用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这里说的化学作用即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和沉积作用;物理过程即指水流对可溶性岩石的机械侵蚀和堆积过程,有重力崩塌和堆积等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粗略地说,岩溶作用即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三、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岩石的可溶性——最基本的条件 可溶性岩石是岩溶作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不会发生岩溶作用,更不会形成岩溶地貌。自然界里的岩石有些是可溶的,有些是难溶的。就可溶性岩石来说,主要包括三大类:①卤素盐类岩石(钠盐和钾盐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芒硝NaSO4·10H2O等);③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就三类岩石的溶解度而言,卤素盐类岩石>硫酸盐岩>碳酸盐岩,即①>② >③。碳酸盐岩中,石灰岩>白云岩;纯净、晶粒细的>含杂质、晶粒粗的。 ★但是卤素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虽说它的溶解度较小,但它分布很广,岩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 一、海南省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仅约22O海里,从岛南的榆林港至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约65O海里。 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海南岛东南面约300多公里的南海海面上。中沙群岛大部分淹没于水下,仅黄岩岛露出水面。西沙群岛有岛屿22座,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1.8平方公里)。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广。暗礁、暗沙、暗滩最多的一组群岛,陆地面积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的领土,南海诸岛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在国际海运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海南岛地貌分区和分类 1地貌区的划分 地貌区是根据岛内地貌的宏观差别,即区域地貌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的,它受宏观的新构造运动格局和影响新构造条件的大地构造基础控制. 海南岛全境可划分为 2 个地貌区,即北部台地平原区和南部山地丘陵区,其分区界线大部分为区域性断裂,这些区域性断裂有的是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界线,有的则是二、三级构造单元界线,其两侧新构造升降情况或幅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地貌宏观特征的差异 2. 地貌亚区的划分 地貌亚区是在地貌区内根据区域地貌的具体差异来划分的次一级地貌,其划分的依据为:在山地、台地和丘陵区为区域性断裂,两侧为不同升降幅度所控制的切割深度不一的山地、台地、丘陵和山间盆地;平原为不同的新构造沉降幅度和河流堆积强度所造成的区域性地貌以及残留的丘陵区. 在全岛的 2 个陆地地貌区内共可划分出14个地貌亚区(见图1)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第19卷第1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 l.19,N o.1 1999年2月 M A R I N E GEOLO GY&QU A T ERNA R Y GEOLO GY Feb.,1999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3 李吉均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730000) 摘 要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16M aB.P.,其上常有红 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16M aB.P.开始相继 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16M aB.P.,B幕216M aB.P.和C幕117 M aB.P.),昆仑2黄河运动(112M aB.P.,018M aB.P.和016M aB.P.)以及共和运动(0115 M 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2黄河运动使高 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 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关键词 夷平面 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新生代是全球板块强烈活动的时期,形成无数雄伟的高山、高原和深海洋盆。地质史上地球表面如此崎岖是很罕见的。人类所面临的是一个高山和深海的时期。岩石圈的剧烈变化使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也彻底改观,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全球环流与气候比中生代要复杂得多,并且脆弱易变,出现地球史上不多见的大冰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和最高的高原,其高度占据对流层的1 3,动力和热力效应巨大,迫使亚洲大气环流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学者叶笃正等从50年代即对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其后日本学者M anabe研究了青藏高原与南亚季风的关系,数值试验说明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南亚季风。德国学者F lohn则指出青藏高原隆升与北非的干旱化有密切关系。80年代末,Ku tzbach和R uddi m an等不仅进一步模拟了青藏高原不同高度对亚洲季风的影响,甚至还提出新生代全球的三次变冷也和青藏高原隆起有关,从而把青藏高原研究推到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注目的位置。 尽管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强调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全球变化具有重大作用,但迄今为止对青藏高原隆起的历史和过程仍然是人言人殊,所根据的资料来源各不相同。本文将着重从地貌演化的角度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并根据地貌演化来讨论其对亚洲季风系统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只在必要时才兼及其它间接证据。 1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 青藏高原是由冈瓦纳大陆向北分离的若干小板块与欧亚大陆相继拼接而成,由北到南3国家攀登计划(KZ9512A l22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731010) 作者简介:李吉均:男,1933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1998212230 张光威编辑

【开题报告】中国沙坝—潟湖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分析

开题报告 海洋科学 中国沙坝—潟湖海岸动力地貌演变分析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际上对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中期对沙坝形成原因的研究,在20世纪60~90年达达到研究高潮,从那时开始,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沙坝、潟湖、潮汐通道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 关于沙坝-潟湖海岸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1)横向说,认为随着海平面上升,海底沙坝在波浪作用下向陆超覆堆积形成沙坝岛,物质来源于大陆架。Field和Duane分析了美国西海岸内陆架沉积物、地形、潮汐通道与沙嘴等有关的陆架浅滩得出:沙坝是随着全新世海面波动而交替侵蚀和堆积的,但总的是后退的[1]。(2)纵向说,认为沙坝的形成是由于沿岸流对泥沙的搬运作用下形成的,即沙嘴延伸和分割理论[2-3]。(3)下沉说,Mece(1890)认为,由于海面上升和陆地区域性下沉,使发育在沿岸海滩沙脊(或沙丘)与大陆分隔开来并演化为沙坝(堡岛)[4]。(4)上升说,Merrill(1890)提出由于海平面下降或陆地抬升,离岸坝出露而形成沙坝[5]。(5)综合说,认为沙坝的形成既有纵向也有横向泥沙搬运。Schwartz论述了沙坝起源的多解性[6]。密西西比三角洲沙坝-潟湖的演化是:泥沙纵向运动形成沙坝岛;随海平面上升在波浪作用下向陆转运;泥沙供应不足,相对下沉[7]。 沙坝-潟湖海岸的形成发育受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动力地貌学的角度看,对于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要区分大尺度的历史过程和小尺度的现代过程,前者应该主要考虑与海平面变化相关的动力过程,海洋动力起主导作用;后者主要考虑海平面稳定条件下(约近3ka以来)海岸的自动调整过程,河流动力逐渐起主导作用。 我国沙坝-潟湖海岸的研究,应在下述两方面有所深入和得到加强:一是这类海岸的成因问题;二是沙坝-潟湖海岸反应的陆海相互作用问题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地壳运动与湖泊演变

专题地壳运动与湖泊演变 【母题来源】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 【母题题文】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试题解析】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命题意图】 本题以里海所在区域为背景材料,通过其自然环境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地壳运动、河湖演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以里海演化过程中,地壳、地形、水文、气候等要素共同发生变化为核心,充分体现自然要素具有统一演化过程和地理事物具备时空变化特征。本题地理特色明显,对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描述透彻,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得分要点】 本题以里海的演化历史为背景,考查地壳、气候、湖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变化对里海

2021年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1 地貌的演化

2021地理微专题训练1 地貌的演化 一、单选题 下图示意某河流地貌形成演化中的不同阶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河流地貌演化时段的先后顺序为 A.abcd B.badc C.cdab D.dacb 2.野外考察发现P处沉积物混杂着较多粒径粗大的砾石,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堆积作用强烈B.侵蚀作用强烈C.山洪暴发频繁D.河流改道频繁 【答案】1.B 2.C 【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可知,b图中是在冲积扇上形成了冲沟,冲沟发育过程中,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沟谷水流得到地下水不断补给,则由暂时性的流水转变为经常性的流水,冲沟就演变为河谷,a图表示受流水下蚀作用后形成的河谷,河流形成初期,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故b图形成最早,随后才形成a图;到河流发育中期,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两岸侵蚀作用加强,即侧蚀增强,河流变弯、河谷拓宽,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形成d图河流地貌;最后,河流发育成熟期,长期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U”型,如图c,故c图河流地貌最后形成。故选B。 第2题,读图可知,P处位于河床两侧地势较高处,P处沉积物混杂着较多粒径粗大的砾石,说明此时水位较高,流速较大,流水搬运物质的粒径粗大,故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山洪暴发频繁,洪水期搬运的物质随流速降低,导致粒径粗大的砾石在P处沉积。故选C。 【点睛】河流发育初期,河道呈“V”型,河流侵蚀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流发育中后期阶段,河流向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变宽,河道更加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槽型河谷。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也是岸坡演化过程,山地滑坡崩塌则是岸坡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下图示意迁移性河谷的演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类;发育;分布;旅游价值 1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1]。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2]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论”;“时空演化论”等[3];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4]、张世从[5]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河流地貌的发育专题训练(含解析)

专题训练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准确,故选D项。第2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 )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沙 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

4.据图推断,近年我国( ) 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 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 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 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呈下降趋势。总输沙量与河流搬运能力和河流含沙量呈正相关,则总输沙量减少的可能原因是河流水量减少导致的搬运能力下降,或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或河流流域内修建水库拦截了部分沙源。故C项正确。第4题,图中显示河流总输沙量减少,则河口沉积作用减轻、海水侵蚀作用加强;另外从海平面上升角度看,海岸后退。 读我国南方山区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图,回答5~6题。 5.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的地区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6.冲积扇最有可能形成在( )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①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③处位于河流的峡谷处,流水的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也较强烈。第6题,冲积扇一般形成在河流的出山口处,即④处。 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读图,回答7~8题。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 (1)具有流动的水 (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 (2)岩石具有可溶性 (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3)水的溶蚀作用 典型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1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

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 2 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大家看,是不是感觉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要比云南的水要丰富一些。所以地貌相同,但还是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第一小节大家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由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地貌,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河流对地貌的作用。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知识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面课本中的一些概念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地貌: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称为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7倒数第一、二段,填出以下表格。 【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播放幻灯片】 河流侵蚀作用视频 早期河流形成时,伴随着地壳的抬升作用。例如: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 【播放幻灯片】实例1: 视频: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 【思考】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成因是什么? 科罗拉多大峡谷横剖面呈什么形状? 【播放幻灯片】

地貌学发展简史

地貌学发展简史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 世纪后半叶的事情,但此前有一个遥远的过去,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前任从古代起就对地貌现象有了兴趣并开展了探索活动。虽然地貌学这一术语是19世纪后期提出的,但是地貌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及研究甚至可以上溯至古代。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结构、形态成因、发展历史、动态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认识地貌形态的发展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应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地貌学由于其研究物件时空尺度的变化极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尘的变化移动规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统一和整合就显得十分困难。同時,研究地貌发展历史的沉积学方法与研究地貌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方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纵观国内地貌学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地貌学的—些分支有所新进展,但从整体学科看,依然存在着深层次的危机,如人才断层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先进实验设备手段及现代电脑技术的欠缺,传统地貌数理基础的不足,理论建树比较薄弱,对科学方法论及相邻学科发展新趋势的了解不够等。任何学科都是在发展的,固守的结果将是“丧失”,只有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有出路。世纪之交的地貌学如何发展,是摆在每个地貌学者面前急需探讨。1.1 古代地貌学知识的积累和萌芽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都与地貌形态密切相关。从中国的远古神话,到西方圣经的传说,地表形态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基础知识。古人依山傍水而居,据关古隘而战,利用地势高低不同引水灌溉,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貌知识。近人对《山海经》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中国在4200年前,确曾组织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和测量绘图工作,当时所绘地图,即《山海图》早已失传,当时提交的地理考察报告即《五藏山经》流传至今,它记述了26条山脉,500余座山峰,彼此存在着良好的分布于衔接关系。中国西周(公元前8世纪)时的《诗经》、战国时的《尚书·禹贡篇》(公元前3~4世纪)就有关于地貌类型、山川大势、土壤类型的记载,北魏郦道元(6世纪)所著的《水经注》、北宋沈括(1032—1096)的《梦溪笔谈》,明代徐霞客(1586—1641)的《徐霞客游记》不进详细描述了中国主要江河的地形特征,而且对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相关关系有了深入的分析。明初孙兰(1638—1705)的《柳庭舆地偶说》更是深刻认识到地貌的变化受到外力(人及自然力)和內力的作用影响,且这些作用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因变而变。同时,中国古代地貌学的知识散见于浩瀚的地方志中。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对地球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古罗马时期由于引水灌溉的需要,对河流地貌和地震引起的地貌变化进行了分析。中世纪对地貌学的描述则是完全按照上帝的意愿来解说。地貌学萌芽阶段的特征:早期均为简单描述现象和简单归纳总结,后期伴随着西方物理学、数学的发展及地质学的出现,地貌学萌芽也初现端倪。本时期地貌学的知识与人类生活、战争、旅行等生产实践活动的积累密切相关,而且依存于地质学及一些综合性专著中。 1.2 近代地貌学的出現和发展地貌学(Geomorphology)一词的首次出现(C.F.NaMmn,1858 年),距今已有140 多年了。近代地貌学的出现和发展与地质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7 世纪开始、西方伴隨着工业革命和地理大发现的进行,地质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文艺复兴后,西方学者通过野外旅行观察和化石研究了地表剥蚀问题。A.G.Wmner 通过研究沉积岩提出水成论,但很快遭到以James Hutton(1726-1797)及John Plada 以1748-1819)为代表的火成论的反对。他们研究了地球的自然历史、地球系统理论及其证据,提出了地质旋回的概念。在俄国,1763 年罗亲诺索夫提出了地貌的发展是內营力与外营力相互作用结果的思想。科学地质学的创始人Charles Lyell 在自己的地质学原理中提出了现实论,即地表缓慢而不断变化的理论。19世纪后半叶,Jarmes Hall 的災变论,Janes Geikeie 的大冰期理论,为地貌学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成立(1879)及美国对西部开发的活动,为地貌学的发育成长奠定了基础。G.K.Gibert(1842—1912)发表的亨利山地质报告,提出均衡发育的思想,对地貌学影响深远,标志着近代地貌学理论的开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高2012级XX班周XX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表喀斯特形态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 形成原因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 (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

渤海海底地形特征

【编者按:基于2004~2010年渤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资料,结合前人对渤海海底地形的认识,对渤海海底地形5个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渤海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的地形及微地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描述。并与1985年出版的渤海地形图进行比较,寻找渤海地形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分析表明:渤海海底地形平缓,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个海湾向渤海中央盆地及东部渤海海峡倾斜,平均水深18m;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部分近岸海域的水深比40多年前的水深变浅,而渤海中央盆地发生侵蚀,水深加深。本文发表在《海洋科学进展》2013年第1期上,对渤海各区域海底地形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地形演变分析,得出了科学的推算结论,值得朋友们阅读了解。陈义兰,女,1973年出生,湖北公安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要从事海洋测绘数据处理和海底地形地貌方面研究。】 渤海是一个深入中国大陆的浅海,位于37°07′~41°00′,N117°35′~121°10′E ,南北长约480km,东西宽约300km,面积约×104km2。其东北、西、南面分别被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省包围,仅东南有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1 985年由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洋普查办公室主持在渤海开展了全面的综合调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年出版了1:100万的《渤黄东海地形图》。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等单位在渤海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工作,这些海上调查工作加速了我国对渤海海域内油气田的开发,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地球物理勘探和地形地貌资料,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的调查工作。2004~2010年在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评价专项--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项目的实施中,我国相关海洋单位采用多波束测量系统(重要河口区)、高精度的单波束数字测深仪以及侧扫声纳系统,对渤海的海底地形地貌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地形调查几乎覆盖整个渤海,获得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水深地形数据。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测量设备分区块测量,精度和分辨率会有差异,区块接边会出现误差,所以需要将数据进行同化和融合处理。将获得的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单波束水深数据的平面坐标统一到WGS-84坐标,将深度统一到理论深度基准面,然后采用趋势面拟合方法对不同设备测量的数据接边处进行同化处理,消除接边误差,得到满足规范要求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水深数据,再采用这些数据绘制渤海海底地形图。基于这些新数据以及前人对渤海地形的认识,对渤海海底地形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并对渤海的典型微地形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 图1渤海海底地形图 一、地形特征 渤海为陆架浅海盆地,由于黄河、海河、辽河和滦河等含沙量很大的河流注入,致使渤海水浅、地形平缓。整个海底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个海湾向渤海中央浅海盆地及东部渤海海峡倾斜,坡度平缓,平均坡度‰,是中国4个海域中坡度最小的海区(见图1)。渤海平均水深约18m,最深处位于渤海海峡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