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希言①自然②。飘风③不终朝④,骤雨⑤不终日。孰⑥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⑦于人乎?从事于道⑧者同于⑨道,德也。德者,得道也。故⑩从事于德道?者,同于德;同于德者,道亦?德?之。从事于失道?者,同于失;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自然希言,大道希言而教、无为而治。暴风骤雨难以持续整天整日。谁做的这些事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的维持狂风暴雨模式的暴政,更何况人呢?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大道,叫作德。德是得道。德者,得道也,知道也,由道也,以道也,奉道也,守道也,适道也,从道也,是道也,惟道也,依道也,因道也,遵道也,循道也,顺道也,合道也。是以从事于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者,同合于德;同合于德者,道亦德之。从事于违背道者,同合于失道;同合于失道者,道亦失之。其信道不足够真诚啊,是以道不信用之。

注释

①言: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

②自然:道。

③飘风:狂风,暴风。

④终朝:整日,整天。“终:1

(形声。从糸,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2

尽,全,从开始到末了:~日。~年。~生(~身)。朝:日,天。如:今~。明~。

⑤骤雨:指的是为时不长的降雨,其强度变化可以很大。骤雨多数由积雨云产生。由于积雨云覆盖的面积不大,积雨云一旦移开后,雨就会停止。骤雨一般为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如果连续有数个积雨云通过天空,降雨强度的变化可能会很大。暴风雨:(1)

大而急的风雨。(2) 突然刮风下雨。(3)

比喻激烈的社会动荡。飘风骤雨指狂风暴雨,比喻暴政。

⑥孰:谁。

⑦况: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⑧从事于道:从事于是道(惟道,因道守法循理,循道循理循法)。

从事: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般去做;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行事,办事;处理事务;参与做(某种事情),致力于(某种事情);追随,奉事。

于:在;往;取;如;比;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在:存,居;存留于某地点;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决定于);表示动作的进行;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和“所”连用,表示强调。

往:之;归向;朝,向。

取:得到,取得;通“趋”;趋向。

如:遵从,依照;适合;好像,如同;往;比得上,及。

比:向着;仿照;比方,比喻;紧靠,挨着;依附。

追随:跟随。奉事:(1)侍候;侍奉。(2)信奉;供奉。

惟: (形声。从心,隹( zhuī)声。本义:思考;思念); 为,是; 有;听从,顺从,随从; 由,以。

为:做;充当;变成;是;帮助,卫护;表示原因,目的;对,向;则,就。

是:则,遵从,效法,以为法则;正,不偏斜;对,正确(跟“非”相对);赞同,认为正确,肯定;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表示适合。

以:用;凭借,仗恃;做,从事;依,按,凭;从,自,由;则;为;因为,由于。

由:原因,原由,缘故;来源;自,从;顺随,听从,归属;凭借;遵从,遵照;法式。

⑨同于:同合,符合,合乎;同合于,同一于,统一于;与......相一致。于,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于:后缀;a)动词后缀:合~,属~;b)形容词后缀:善~调度,易~了解。同:(1)(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2)同本义。同,合会也。――《说文》(2)齐一,同一,统一。统一:归于一致。一致:趋向相同,亦谓没有分歧。(3)同合。同合:使相一致;犹融会。融会:融合会通;融会贯通,领会。同合于道,同合大道,大同。合:联合,联络;结合;符合,不违背;适合。

⑩故:是以,所以,因此。

?德道:得道;得法;德法。德,通“得”。德:得道,知道,由道,以道,奉道,守道,适道,从道,是道,惟道,依道,因道,遵道,循道,顺道,合道;得法,知法,奉法,守法,适法,从法,是法,惟法,依法,因法,遵法,循法,顺法,合法。“德”的本意为遵守道法、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做事,不违背自然的发展。道即自然,道法即自然法。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理性公正。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善也,德也。德政即善政,善治即善法之治。善法即德法。德法:德道之法。德政:依道行政,依法行政,奉道遵法造福人民的政治。道统法治,德政惠民。政府尊道依法为人民谋福祉是为德政。法治即道法之治,法治,即德法

之治,即善法之治。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遵循大道(大法、母法、道法、自然法、始制)。善法(德法,是道之法律)是法治的前提,守法是法治的保证。没有遵循大道(大法、道法、母法、自然法、始制)的实在法(子法、法律制度)是伪法。伪法非法,违背自然法的伪法不具有法律效力。法治不仅是“法律之治”,还必须是“德法(善法,是道之法律)之治”。就是说,法治国家所依之法必须是德法(善法,得道之法),必须是遵循大道(大法、母法、道法、自然法、始制)的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反之,如果法律制度(实在法、子法)本身是伪的,违背了道法(自然法),那么,即使它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执行,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而只能是“法治面纱下的人治幽灵”。

?亦: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

?德:(1)感激。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2)通“得”。取得,获得。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3)道德,品行。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4)恩惠,恩德。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5)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6)福。福: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赐福,保佑。百姓之德也。——《礼记?哀公问》(7)德,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失道:违背大道,违背法则。失:(1)【动词】:(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丢掉)

(2)同本义。

失,纵也。——《说文》。

(3)违背,背弃。

论功计劳,未尝失法律。——章炳麟《原法》

又如:失礼;失约;失命(违误命令)

(4)消失,消灭。消灭的反义词有拯救、保护、维护、

庇护等。

(5)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

?信:诚,真诚,真心诚意;真实,不妄,不虚伪;知晓;崇奉;相信,信任;守信用;证实,应验;果真,的确;信约,盟约;符契,凭证;信道,崇道,奉道;信任,信用。真实不妄曰诚。真诚: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汉武帝内传》:“至念道臻,寂感真诚。”(一)信任:相信而能够托付,相信并加以任用。

信任概念由于其抽象性和结构复杂性,在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领域定义信任是不同的,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值得信任的个人或团体意味着他们寻求实践政

策,道德守则,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诺。相互依赖表示双方之间存在着交换关系,无论交换内容为何,都表示双方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利害相关,己方利益必须靠对方才能实现。在心理学中,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信念,维系着社会共享价值和稳定,是个体对他人话语、承诺和声明可信赖的整体期望。在实验心理学中,信任是向他人暴露自己弱点的行为在实验室环境中,信任是在博弈中作出合作性选择的行为。在传播学中信任是对他人知识、能力和善意的假设,认为对方是亲近自己的,不会伤害自己的利益。在广告学中,信任存在于不确定的环境,是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组织之间通过积极预测对方的行为,依赖对方,信任彼此会按照约定行动的信念。在管理学中,信任是说信任方放弃了对被信任方的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宁愿使自己暴露羸点处于具备风险的环境中,相信对方不会损害自己利益的信念。在管理和教育领域中,对管理或者教育的对象给予期许和其能力的肯定,从而获得积极正向的结果,这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二)信用:以诚信使用人;信任和委用;相信和采用;以能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不立即支付现金,而凭信任所进行的。

信用的意思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信用”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信用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

信用体现一种社会关系。信用不仅是个体行为,而是发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信用的社会性体现在社会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为前提和基础的。对受信人的信任实际上是授信人对信用关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种社会心理因素,因为安全感依赖于受信人的资信,取决于授信人的理性判断,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授信人和受信人发生信用关系,行为主体时而是授信人,时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断变换。如银行在吸收存款时,是受信人,与存款客户发生信用联系;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则为授信人,与贷款客户发生信用联系。这充分体现信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愈加复杂。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经济领域。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由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编织而成的巨大社会关系网络。

信用属于伦理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方式,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观。诚实守信得到社会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则将受到谴责和孤立。当人们都认同并遵守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时候,社会信用环境就会优化,失信的行为就会减少。从伦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

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凡“契约”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当时交割的,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信用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这个“契约”,我们可以把这个契约看成是狭义的经济合同;也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社会契约。二是这个“契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是构成法律上的信用的必要条件,那就是非即时交割。如果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同时进行的,那么就不会构成信用,这两者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才会出现信用。《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的原则”;《合同法》中要求“当事人对他人诚实不欺,讲求信用、恪守诺言,并且在合同的内容、意义及适用等方面产生纠纷时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来解释合同”。

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和“贷”的关系。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信用实际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笔钱的预期”。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消费者信用是指消费者以对未来偿付的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关系。

公共信用也称政府信用,包括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举债的能力。政府为对人民提供各种服务,诸如国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会福利,需要庞大的经费支应。但是政府税收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支出的增加,因此,政府每年出现庞大的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或出售各种信用工具。这些信用工具代表政府对持有人所做出的将来偿还借款的承诺。这种偿还债务的承诺来自公共机关,因此称为公共信用。

企业信用泛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用,其本质是卖方企业对买方企业的货币借贷。它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对企业法人性质的客户进行的赊销,即产品信用销售。在产品赊销过程中,授信方通常是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和批发商,而买方则是产品赊销的受益方,它们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客户或代理商。买方以自己企业的名义取得卖方所授予的信用。企业信用还涉及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以及使用即期汇款付款和预付货款方式以外的贸易方式所产生的信用。一家企业的信用可以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并达到长的合作目的。信用标榜着一家企业,商家的最高利益。如果企业失去信用,那么企业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银行是专门经营信用的企业。在产品赊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买方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授予企业信用,贷款和还贷方式的确定以企业信用水平为依据。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其信用标准的企业会要求提供抵押、质押作为保证,或者由担保公司为这些企业做出担保。后一种情况实质上是担保公司向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老子道德经全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第四章 致①虚②恆也,守冲③笃④也。万物并作,吾以观⑤其复⑥。天物芸芸⑦,格物⑧归复⑨其根⑩。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妄。妄作?,凶?。知常而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知道,善也。 译文 致虚恆,专一守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虚无空明。万物并作运行,我以观照发现宇宙万物履行的法则(复命)。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格物归复其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归复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称作静,静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不遵循法则,称作妄。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大道永恒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叫作善。 注释 ①致:求取,获得;至。至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至的本意为到,引申指到达了极点,完全达到,又引申指极、最。 ②虚:空,虚空,虚无。空:空明。空明,道家哲学。空明:空旷澄澈;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虚心:谦虚,不自满、不自大,指客观而不主观。 ③冲:空,虚,空虚,虚空,虚无,空无。静:虚静;寂静。“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致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寂静,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 ④笃:专一;厚。专一:同一,齐一;纯净不杂,专心一意。 ⑤ 观:1)看,察看,观察,观测,审察。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察并测度(情况)。观测,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居里夫人的女儿曾把观察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一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观察,各科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2)阅读。3)示范,显示。4)洞观,洞察。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洞察: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5)静观。静观:仔细审察;冷静观察;冷静地分析观察。6)观照。观照:(1)指人(主体)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对事物(客体)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2)显示,反映;(3)指静观世界以知慧(惠)而照见事理。知慧:亦作“知惠”,聪明,才知。惠:慈爱;柔顺;顺从;通“慧”,聪慧;美好;恩惠;惠赠,给予好处。观照也叫静观。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观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画八卦。7)通“规”。规:画圆;.画圆形的工具;划分土地而占有;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计划,打算;谋求,谋划;效法,摹拟,揣摩;通“窥”,窥察。规抚(仿效;依循);规仿(摹拟仿效);规法(规

读《老子-第一章》

读《老子?第一章》 *导读:《老子》一书,版本多样,其中以王弼的通行本影响最大,本文在解读《老子第一章》时,即以王弼本为主,并参照马王堆…… 《老子》一书,版本多样,其中以王弼的通行本影响最大,本文在解读《老子第一章》时,即以王弼本为主,并参照马王堆帛书本进行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为通行本《老子第一章》之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此句解法颇多,笔者仅举影响较大的两例:其一,第一个道为人们习称之道,即今人所谓道理,第二个道意为言说,第三个道乃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常,帛书本为恒,通行本为避汉武帝刘恒讳而改为常(此说法亦是被大多数《老子》研究者所接受的,笔者亦如是),恒解为永恒,且恒变恒动。程颐言惟随时变易,乃常道,不动而恒常存在的理是会穷尽,唯有动则终而复始,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故,句意为,习常可以言说之道,并不是老子所言的永恒的、恒变恒动之道。其二,第一、三个道均为老子哲学之专有名词,是老子所言 道,第二个道仍为言说,意思是,老子所言之道一旦被言说

出来就不再是其所说的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 笔者认为,此两种解读意均在强调老子所言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他们认为,因为道是无限的,语言是有限的,人无法言尽其全部,而只言局部又会损坏其全部。笔者认为,此种解读是只看到了言说的缺陷而强调道不可说,却未思及老子之所以这样说之理。笔者认为,一方面,老子如大多数学者一样看到了言说的表达方式的有限性,以有限的语言去诠释无限的道就是以有限去限定无限,这明显是有缺陷的,但是老子却认为有缺陷的表达方式并不是错误的方式,它只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表达方式,所以,其所言之道也就是具有相对性的道。另一方面,老子认识到其自身对道的认识并非完全的,这与道本身特性是相关的,如道之形体就是很难把握的,《老子》中仅以恍兮惚兮、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等去描述道之形;但,作为规律性的道和发挥创生万物之功用的道又是可以认识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的事物相反相成之规律的道是可以认识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道的创生功用也是可以认识的。道本身可被清楚认识的部分和不可被清楚认识的部分给老子完全认 识道造成一定阻碍。因此,综上两方面而言,笔者认为,老子意在强调,首先,道是可以言说的;其次,其自身所言之道并非完全是那个恒变恒动的绝对正确之道。因此,笔者认为此句应解读为,道(老子所言之道)是可以言说的,但是一旦言说出来就又不完全是那个恒变恒动的永恒之道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理解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57221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

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语言的价值,老子也没有贬低语言的价值,只是客观说明情况。高手的话,可以神似地用语言表达事物,《易经》、《道德经》这些,就是用语言文字神似地描述道的作品,否则,得道高人老子也不会采用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这样的经典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世人不依据道,而主观形成的所谓优秀的概念,事实真相

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答案

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答案 传统文化概述(一) 1【单选题】古代所说的“扬一益二”中的“益”指的是现在以下哪个地区?()A、成都B、西安C、洛阳D、开封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单选题】以下哪种文字不是夏商周及秦朝时期所使用的文字?() A、甲骨文 B、草书 C、篆书 D、金石文字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判断题】两汉时期,我国南方农业生产力就超越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力。()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企业的软实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学派(一) 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五经”的是()。 A、《尚书》 B、《周易》 C、《礼经》 D、《论语》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单选题】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忠 C、仁 D、礼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判断题】《天人三策》是孟子的儒学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周易》被认为是“五经”之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学派(二) 1【单选题】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 A、国试 B、省试 C、文试 D、殿试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单选题】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庄子 C、老子 D、荀子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单选题】科举制最早从()开始实行。 A、汉朝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4【判断题】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划入哲学范畴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孔子的天命观是对鬼神的迷信。()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道家学派(一) 1【单选题】关于老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B、老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 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还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开始于人的感觉,进而知觉,随后表象产生思维。也就是说,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然而,老子并不承认认识的这一客观过程,认为思维与感觉是隔裂的,理性与感性是对立的,实践不能获得真知,因此,人的感觉器官无益。他说“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五十二章)。一个人如果开启用于感知的孔窍器官,让它们发挥各自的功能,去品味和感知周围世界,必然纠缠于世象的纷扰,其结果终身不可挽救。因为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尤其是仁、义等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它们是“道之华,而愚之始”(第三十八章),这些附着在“道”的表面华而不实的虚像,不是现实社会的本质。如果把它们作为认识的目的,只能导致人性的迷惑和愚顽。 那么,作为认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第六章)、“万物之宗”(第四章)是包罗万象的宇宙法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第三十九章)。因此,认识的目的在于体悟“道”的奥妙内涵,把握“道”的运作方式。至于天地万物,它们是“道”的派生物,这些派生物与“道”

是母与子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按理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应该互为反映。然而,万物在“自化”中“化而欲做”(第三十七章),会背离“道”的本性。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世象并非天地万物的本质,反映不了“道”的本性。如果直接认识它们,不仅是舍本求末,甚至造成认知上的混乱。因此,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第五十二章)。这就是说,若想取得真知,就要找到天地万物的本质,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呢?老子已经告诉我们,“道”是宇宙的本始,世界的根源,“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所以,在认识的过程里,唯一的任务是“坐进此道”(第六十二章),只要体悟了“道”这个天地之母,那么,作为“其子”的天地和万物,不必再去认识它,便可了然于胸了。老子又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第五十二章)。既然了解了“其子”,还应该返回来守住“其母”。也就是说,我们了解天下万物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中间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守住“道”的本性不流失。 看来,老子认识的出发点是“道”,落脚点依然是“道”,“道”既是认识的目的,又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然而老子又认为“道”是无法认知的,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道”不是“万有”中的存在物,也不是现实的具体道理,不能用语 言来表述,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十四章)。因此,人们要想弄懂它,“开其兑”是无济于事的,只有

【第十章检测卷】老子第十章

【第十章检测卷】老子第十章 第十章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 ) A.了解西宁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 C.了解全国快递包裹产生包装垃圾的数量 D.了解某班同学“跳绳”的成绩 2.空气是混合物,为直观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百分比,最适合用的统计图是( ) A.折线图 B.条形图 C.直方图 D.扇形图3.某校对初三年级800名男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身高(单位:m)在 1.58~1.65这一小组的频率为0.4,则该组的人数为( ) A.320人 B.240人 C.400人 D.40人 4.20xx年,某县有近9000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近9000名考生是总体 B.这1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C.100名学生是样本容量 D.每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5.如图是根据某市2012年至20XX年工业生产总值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信息判断错误的是( ) A.2012年至20XX年间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B.20XX年的工业生产总值比前一年增加了40

亿元 C.2014年与20XX年每一年与前一年比,其增长额相同 D.从2013年至20XX年,每一年与前一年比,20XX年的增长率最大第5题图第6题图 6.如图是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一次体检中每分钟心跳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次数均为整数),已知该班只有5位同学的心跳每分钟75次,有下列说法:①数据75落在第2小组; ②第4小组的频率是0.1; ③心跳为每分钟75次的人数占该班人数的.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7.妈妈煮一道菜时,为了解菜的咸淡是否适合,于是妈妈取了一点品尝,这属于__________(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 8.红树林中学共有学生1600人,为了解学生最喜欢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的情况,学校随机抽查了200名学生,其中有85名学生表示最喜欢的项目是跳绳,则可估计该校学生中最喜欢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为跳绳的学生有________人. 9.如图是景德镇二月份某日的温度变化情况,则这天中8时到18时的温差为________.第9题图第10题图 10.李老师对班上某次数学模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这次考试成绩达到A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________%. 11.某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各月份产值占这个季度总产值的百分比如图所示,又知二月份产值是72万元,那么该企业第一季度月产值的平均数是________万元. 12.记录某足球队全年比赛结果(“胜”、“负”、“平”)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不完整)如下,根据图中信息,该足球队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2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 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3分)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 C. 从“辞章”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D. 从“考据”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A. 从“训诂”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B. 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2 【单选题】(3分)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 C. 法家 A. 儒家 B. 墨家 D. 道家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3 【单选题】(3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 A. 常 C. 道 D. 欲 B. 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4 【多选题】(4分)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 D. 用 A. 大意 C. 微言 B. 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多选题】(4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 A. 辩证对立 B. 辩证统一

C. 对立统一 D. 一分为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6 【单选题】(3分)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C.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B.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做 A.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23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23 第1 部分 总题数:7 1 【单选题】(3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C. 没有穷尽 B. 不勤奋 A.

熊春锦先生讲《道德经》第一章(一)

第一章观妙 讲解一 (根据熊春锦先生2003-10-25讲座录音整理)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周末愉快,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相逢相遇,共同探讨道医学的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讲课的内容和共同探讨的内容,还是接着讲上一堂课没有讲完的部分进行阐述。我们要将《道德经》这一部万经之王真正弄懂、弄通,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连接上古真人的一座桥梁,就必须对《道德经》诞生的背景、诞生的意义,《道德经》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都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只有把《道德经》这四大方面的意义弄清楚,再来研究和诵读、学习《道德经》,才能开辟一个比较顺畅的直达《道德经》根邃的一条路。我在正式开讲之前,为了使大家能够同步获得所讲的一些内容,产生真实不虚的效果,因此先请大家进入三调。 心身清静运太极 这三调就是要进入一种状态,先调我们的形,身体要整个符合松、静、自然,甚至是无为的状态。这个放松包括了从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整体松弛,皮肤、毛发、肌肉、骨骼、心腱、血管、神经、心、肝、脾、肾、肺五脏和六腑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使自已的心也处在放松的状态,心不外想,意不外思,把呼吸调到一种自然的、悠长的、平衡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三调达到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就比较容易感知到我所讲的《道德经》的一些内涵真谛。保持住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来学习《道德经》,保持一种执两用中的内环境就容易感知到《道德经》的真境,这也是读经的奥秘,使我们真正切入到《道德经》内核的一种关键方法。然后保持住这一状态,与刚才讲的“天气下降,地气生升”融汇在一起进行听课,一起讨论《道德经》。那样,道德也就可以几十倍的提高,也就容易感知出言词与语言文字之外的深邃的意境,理解道和德的含义,紧密地联系它。请大家保持好这一状态。 我今天对《道德经》的展示、讲解,还是结合《道德经》本身的背景,对大全局反复强调一下,系统的讨论一下。这样有利于大家深刻的理解《道德经》。上次我讲了,希望大家先学习《道经》的第一章——观妙章第一;以及《德经》的第一章——论德章,也就是第三十八章。相信大家都已经初步把这两章基本上阅读了。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共同探讨它的意义,那么许多东西也就一点即明,容易掌握。 宇宙本源光炁海 第一章之中的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篇。这一段开篇可以说高度地概括了道的实质、本义,阐述了道的博大精深,虚渺无形,既有又无。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用语言所能描述和展示清楚的一个根本的现象、自然的本质现象。这个道可以说由于距我们的历史时代很遥远,但却又进入我们的社会实际,非常地接近现实之中,因为它无所不在,它也就在万物之中,就在我们身体之内,虽是有名而不可见的。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试析《道德经》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试析《道德经》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试析《道德经》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张向前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巨作,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资源,可借鉴《道德经》的管理思想,以 确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道”与“德”,树立人本思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妥善管理人力资源,最终实 现人力资源管理“无为而治”和“天长地久”。 关键词:《道德经》;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行为;管理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4)08—0085—07 AnAnalysisofDao——De——JingandHumanResourcesManagement inaModernEnterprise ZHANGXiang——qian (ManagerSchoolof慰’anJiaotongUniversity,Ⅺ’彻710049,China) Abstract:“DaoDeJing”isanimportantandgreatphilosophicalworkproducedinancientChina.andhumanresources arethemostimportantresourcesforanenterprise.Wecandrawlessonsfromthe“DaoDeJing”managementthought, s0asto establish“Dad’and“De'’ofthehumanre:sol3rce8managementinmodementerprises,setupthethoughtthat personis thefirst,improvethehumanresourcemanager’Squality,managehumanresourceappropriately,realize“in— actionbutmanagement”and“everlasting”inhumanresourcemanagement. Keywords:“DaoDeJing”;humanresource;manager;behaviorof management;targetofmanagement 《道德经》亦称《老子》¨j,相传为春秋末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五千余言,文约义丰,以其丰富的内蕴和高度凝炼的哲理性,古往今来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是一座含藏有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之外,还涉及到伦理、军事等许多领域多学科的智慧之矿。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即:明古之理,可今之事。辩证学习和借鉴《道德经》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1。 一、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之“道”与“德” (一)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破天荒提出“道”的概念,作为《道德经》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这里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的意思。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确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绝对、一成不变的管理规则或方法呢?显然没有。如:西方近现代管理学家对人的认识从“经济人”一“社会人”一“复杂人”一“自动人”等,都在不断变化,而且至今无法证明基于那种的人性假设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有效。从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看,西方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一行为科学理论一现代管理理论等三个阶段,无论哪一种管理理论都无法生搬硬套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在中国自古有“性本善”及“性本恶”之争,近几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也有“学海尔学张瑞敏——学海尔不学张瑞敏”等等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律、经验之争。这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象归根结底不是学不学谁、怎样学、怎么学的问题,而是怎样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益处。席酉民教授(2002)认为:管理的基本规律、原则、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学∞J。根据老子“道”的思想,只有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 收稿日期:2003—12—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12001),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项目(A2.9-GL) 作者简介:张向前(1976一),男,福建仙游人,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生,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教研室主任。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道德经智慧心解 第一章 大道无形 道德经是老子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与思考,也是对周易参悟的心得和运用智慧,道德经核心思想源自于易,孔子又问道老子,孔子弟子们参考了道德经最后成了论语。阳明的心学是在阳明先生研究易学、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佛家先贤后的进一步思考延伸和升华,最终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才有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是立足在个人的基础上的修行,也是佛家楞严经中“本觉名妙”的体现,现在的求真务实,求真于知,务实于行,就是同一逻辑出处。这里的“知”可以理解同道德经的开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行”又同道德经的“常有,欲以观起徼”。研学上古经典要有足够的人生

阅历和感悟并且知道其中的递进与师徒关系。年轻时首先依法家尊法守规格物厉行,了解物性、人性、事理进而明事理通儒学最后悟道得道。 先有格物至知到格物至智,量变到质变进悟醒自身、明心见性。到了格物自知的境界进而格物致智。有知良知进化为致良知和致良智。最后明白如何自我修行,智慧的修炼内心,心力才是人和万物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源泉。保持善良又是心力修为最快最简洁的办法,先有善至心安,再有大彻大悟。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是呢,说出来以后就不是原本的我想表达的意思了,道很难说清,受制于文字的局限,只能个人去体会悟,因为道是一直在变化着的,像太极图一直转动,我们平时看到的太极是平面的,实际是个球形),道是包罗万象的规律、是事物进化、也是本体、也是生发之源,也是力量之根。像周易太极图有无相生相容,至有中包含至无,极阳之地又极阴,无是有的开始,有又是无的开始。“名可名,非常名”“道”这个字或物、事、本来没有名称,是谁给他起的名字,我们的感知、视听、嗅觉,文字还是什么?这里就有阳明心学的意思。“无名天地之始“”,一开始很多事物是没有名字,包括天地之间很玄妙的事情,都是没有名字的,包括“道”这个字 “有名,万物之母”,是因为人感知到他以后,给它起了名字,所以呢,他就有了开始,有了根源,有了起初的这种意识行态,但这种状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 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 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 iān 天 dì 地 z hī 之 s 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mǔ 母。 ɡù故c 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c 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 两 z hě 者,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z hònɡ 众 m iào 妙 z hī 之 mén 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t iān 天x ià 下 j iē 皆 z hī 知 měi 美 z 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 iē 皆 z hī 知 s hàn 善 z hī 之 wéi 为s 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 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 ià 下 x 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s 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 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ɡōnɡ 功 c hénɡ成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