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正文)(已排版好可直接打印)

道德经(正文)(已排版好可直接打印)

道德经(正文)(已排版好可直接打印)
道德经(正文)(已排版好可直接打印)

道德经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dào

fēi

chánɡ

dào

mínɡ

mínɡ

fēi

chánɡ

mínɡ

wú无mínɡ

tiān

zhī

shǐ

yǒu

mínɡ

wàn

zhī

ɡù故chánɡ

ɡuān

miào

chánɡ常yǒu

ɡuān

jiǎo

cǐ此liǎnɡ

zhě

tónɡ

chū

ér

mínɡ

tónɡ

wèi

zhī

xuán

xuán 玄zhī

yòu

xuán

zhònɡ

miào

zhī

mén

《老子》第二章

tiān 天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è

jiē皆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shàn

yǒu 有wú

xiānɡ

shēnɡ

nán

xiānɡ

chénɡ

chánɡ长duǎn

xiānɡ

xínɡ

ɡāo

xià

xiānɡ

yínɡ

yīn 音shēnɡ

xiānɡ

qián

hòu

xiānɡ

suí

hénɡ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chù

wéi

zhī

shì

,

xínɡ

yán

zhī

jiào

;

wàn 万wù

zuò

ér

shǐ

,

shēnɡ

ér

yǒu

,

wéi

ér

shì

,

ɡōnɡ功chénɡ

ér

wéi

,

shì

去。

《老子》第三章

bù不shànɡ

xián

shǐ

使

mín

zhēnɡ

bù不ɡuì

nán

zhī

huò

shǐ

使

mín

wéi

dào

bú不jiàn

shǐ

使

mín

xīn

luàn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zhī

zhì

xīn

shí实qí

ruò

zhì

qiánɡ

ɡǔ

chánɡ常shǐ

使

mín

zhī

shǐ使fū

zhì

zhě

ɡǎn

wéi

wéi 为wú

wéi

zhì

《老子》第四章

dào 道chōnɡ

ér

yònɡ

zhī

huò

yínɡ

yuān 渊xī

wàn

zhī

zōnɡ

zhàn 湛xī

huò

cún

wú吾bù

zhī

shuí

zhī

xiànɡ

zhī

xiān

《老子》第五章

tiān 天dì

rén

wàn

wéi

chú

ɡǒu

shènɡ圣rén

rén

bǎi

xìnɡ

wéi

chú

ɡǒu

tiān 天dì

zhī

jiān

yóu

t uó

yuè

xū虚ér

dònɡ

ér

chū

duō多yán

shù

qiónɡ

shǒu

zhōnɡ

《老子》第六章

ɡǔ谷shén

shì

wèi

xuán

pìn

xuán 玄pìn

zhī

mén

shì

wèi

tiān

ɡēn

mián 绵mián

ruò

cún

yònɡ

zhī

qín

tiān 天chánɡ

jiǔ

tiān 天dì

suǒ

nénɡ

chánɡ

qiě

jiǔ

zhě

yǐ以qí

shēnɡ

ɡù

nénɡ

chánɡ

shēnɡ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hòu

shēn

ér

shēn

xiān

wài 外qí

shēn

ér

shēn

cún

fēi 非yǐ

xié

ɡù

nénɡ

chénɡ

《老子》第八章

shànɡ上shàn

ruò

shuǐ

shuǐ水shàn

wàn

ér

zhēnɡ

chù处zhònɡ

rén

zhī

suǒ

è

ɡù

dào

jū居shàn

xīn

shàn

yuān

shàn

rén

yán

shàn

xìn

zhènɡ政shàn

zhì

shì

shàn

nénɡ

dònɡ

shàn

shí

fū夫wéi

zhēnɡ

ɡù

yóu

《老子》第九章

chí持ér

yínɡ

zhī

chuāi 揣ér

ruì

zhī

chánɡ

bǎo

jīn 金yù

mǎn

tánɡ

zhī

nénɡ

shǒu

fù富ɡuì

ér

jiāo

jiù

ɡōnɡ功suì

shēn

tuì

退

tiān

zhī

dào

zǎi 载yínɡ

bào

nénɡ

zhuān 专qì

zhì

róu

nénɡ

yīnɡ

ér

dí涤chú

xuán

jiàn

nénɡ

ài 爱ɡuó

zhì

mín

nénɡ

wéi

tiān 天mén

kāi

nénɡ

wéi

mínɡ明bái

nénɡ

zhī

《老子》第十一章

sān 三shí

ɡònɡ

ɡǔ

dānɡ

yǒu

chē

zhī

yònɡ

shān 埏zhí

wéi

dānɡ

yǒu

zhī

yònɡ

záo 凿hù

yǒu

wéi

shì

dānɡ

yǒu

shì

zhī

yònɡ

ɡù故yǒu

zhī

wéi

zhī

wéi

yònɡ

《老子》第十二章

wǔ五sè

lìnɡ

rén

mánɡ

wǔ五yīn

lìnɡ

rén

ěr

lónɡ

wǔ五wèi

lìnɡ

rén

kǒu

shuǎnɡ

chí驰chěnɡ

tián

liè

lìnɡ

rén

xīn

kuánɡ

nán 难dé

zhī

huò

lìnɡ

rén

xínɡ

fánɡ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wéi

wéi

ɡù

chǒnɡ宠rǔ

ruò

jīnɡ

ɡuì

huàn

ruò

shēn

hé何wèi

chǒnɡ

ruò

jīnɡ

chǒnɡ宠wéi

xià

zhī

ruò

jīnɡ

shī失zhī

ruò

jīnɡ

shì

wèi

chǒnɡ

ruò

jīnɡ

hé何wèi

ɡuì

huàn

ruò

shēn

wú吾suǒ

yǒu

huàn

zhě

wéi

yǒu

shēn

jí及wú

shēn

yǒu

huàn

ɡù故ɡuì

shēn

wéi

tiān

xià

ruò

tiān

xià

ài 爱yǐ

shēn

wéi

tiān

xià

ruò

tuō

tiān

xià

《老子》第十四章

shì视zhī

jiàn

mínɡ

yuē

tīnɡ

zhī

wén

mínɡ

yuē

bó搏zhī

mínɡ

yuē

wēi

sān

zhě

zhì

jié

ɡù故hùn

ér

wéi

shànɡ

jiǎo

xià

mèi

shénɡ绳shénɡ

mínɡ

ɡuī

shì是wèi

zh uànɡ

zhī

zhuànɡ

zhī

xiànɡ

shì

wèi

huǎnɡ

yínɡ迎zhī

jiàn

shǒu

suí

zhī

jiàn

hòu

zhí执ɡǔ

zhī

dào

jīn

zhī

yǒu

nénɡ能zhī

ɡǔ

shǐ

shì

wèi

dào

ɡǔ古zhī

shàn

wéi

dào

zhě

wēi

miào

xuán

tōnɡ

shēn

shí

fū夫wéi

shí

ɡù

qiánɡ

wéi

zhī

rónɡ

yù豫xī

ruò

dōnɡ

shè

chuān

yóu

ruò

wèi

lín

yǎn 俨xī

ruò

huàn

ruò

línɡ

shì

dūn 敦xī

ruò

kuànɡ

ruò

ɡǔ

hùn 混xī

ruò

zhuó

dàn

ruò

hǎi

hún 浑xī

ruò

zhǐ

shú孰nénɡ

zhuó

jìnɡ

zhī

qīnɡ

shú孰nénɡ

ān

dònɡ

zhī

shēnɡ

bǎo 保cǐ

dào

zhě

yínɡ

fū夫wéi

yínɡ

ɡù

nénɡ

ér

xīn

chénɡ

《老子》第十六章

zhì致xū

shǒu

jìnɡ

wàn

bìnɡ

zuò

ɡuān

fū夫wù

yún

yún

ɡè

ɡuī

ɡēn

ɡuī归ɡēn

yuē

jìnɡ

jìnɡ

yuē

mìnɡ

fù复mìnɡ

yuē

chánɡ

zhī

chánɡ

yuē

mínɡ

bù不zhī

chánɡ

wànɡ

zuò

xiōnɡ

zhī知chánɡ

rónɡ

rónɡ

nǎi

ɡōnɡ

ɡōnɡ

nǎi

quán

quán

nǎi

tiān

tiān 天nǎi

dào

dào

nǎi

jiǔ

méi

shēn

dài

tài 太shànɡ

zhī

yǒu

zhī

qí其cì

qīn

ér

zhī

qí其cì

wèi

zhī

qí其cì

zhī

xìn 信bù

yān

yǒu

xìn

yān

yōu 悠xī

ɡuì

yán

ɡōnɡ功chénɡ

shì

suì

bǎi

xìnɡ

jiē

wèi

:“

rán

”。

《老子》第十八章

dà大dào

fèi

yǒu

rén

zhì

huì

chū

yǒu

wěi

liù六qīn

yǒu

xiào

ɡuó

jiā

hūn

luàn

yǒu

zhōnɡ

chén

《老子》第十九章

jué绝shènɡ

zhì

mín

bǎi

bèi

jué绝rén

mín

xiào

jué绝qiǎo

dào

zéi

yǒu

cǐ此sān

zhě

wéi

wén

ɡù故lìnɡ

yǒu

suǒ

shǔ

jiàn 见sù

bào

shǎo

ɡuǎ

jué

xué

yōu

《老子》第二十章

wéi 唯zhī

ā

xiānɡ

měi 美zhī

è

xiānɡ

ruò

rén zhīsuǒwèi

,bùkěbùwèi

huānɡ荒xī

wèi

yānɡ

zāi

zhònɡ众rén

xiǎnɡ

tài

láo

chūn

dēnɡ

tái

wǒ我dú

wèi

zhào

dùn 沌dùn

yīnɡ

ér

zhī

wèi

hái

léi 累léi

ruò

suǒ

ɡuī

zhònɡ众rén

jiē

yǒu

ér

ruò

wǒ我yú

rén

zhī

xīn

zāi

sú俗rén

zhāo

zhāo

hūn

hūn

sú俗rén

chá

chá

mèn

mèn

zhònɡ众rén

jiē

yǒu

ér

wán

qiě

wǒ我dú

rén

ér

ɡuì

shí

《老子》第二十一章

kǒnɡ孔dé

z hī

rónɡ

wéi

dào

s hì

cónɡ

dào 道z hī

wéi

wéi

huǎnɡ

wéi

hū惚xī

huǎnɡ

zhōnɡ

yǒu

xiànɡ

huǎnɡ恍xī

zhōnɡ

yǒu

yǎo 窈xī

mínɡ

zhōnɡ

yǒu

jīnɡ

qí其jīnɡ

shèn

zhēn

zhōnɡ

yǒu

xìn

zì自jīn

ɡǔ

mínɡ

yuè

zhònɡ

wú吾hé

zhī

zhònɡ

zhī

zhuànɡ

zāi

qǔ曲zé

quán

wǎnɡ

zhí

yínɡ

bì敝zé

xīn

shǎo

duō

duō

huò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bào

wéi

tiān

xià

shì

bù不zì

jiàn

ɡù

mínɡ

bù不zì

shì

ɡù

zhānɡ

bù不zì

ɡù

yǒu

ɡōnɡ

jīn

ɡù

chánɡ

fū夫wéi

zhēnɡ

ɡù

tiān

xià

nénɡ

zhī

zhēnɡ

ɡǔ古zhī

suǒ

wèi

quán

zhě

yán

zāi

chénɡ诚quán

ér

ɡuī

zhī

《老子》第二十三章

xī希yán

rán

ɡù故piāo

fēnɡ

zhōnɡ

cháo

zhòu

z hōnɡ

s hú孰wèi

z hě

t iān

t iān 天dì

s hànɡ

nénɡ

j iǔ

ér

kuànɡ

rén

ɡù故cónɡ

shì

dào

zhě

tónɡ

dào

dé德zhě

tónɡ

shī

zhě

tónɡ

shī

tónɡ同yú

dào

zhě

dào

zhī

tónɡ同yú

zhě

zhī

tónɡ同yú

shī

zhě

shī

zhī

xìn bùzúyān

,yǒu bùxìn yān

qǐ企zhě

kuà

zhě

xínɡ

zì自jiàn

zhě

mínɡ

shì

zhě

zhānɡ

zì自fá

zhě

ɡōnɡ

jīn

zhě

chánɡ

qí其zài

dào

yuē

shí

zhuì

xínɡ

wù物huò

è

zhī

ɡù

yǒu

dào

zhě

chù

《老子》第二十五章

yǒu 有wù

hùn

chénɡ

xiān

tiān

shēnɡ

jì寂xī

liáo

ér

ɡǎi

zhōu 周xínɡ

ér

dài

wéi

tiān

wú吾bù

zhī

mínɡ

qiánɡ

zhī

yuē

dào

qiánɡ强wéi

zhī

mínɡ

yuē

dà大yuē

shì

shì

yuē

yuǎn

yuǎn

yuē

fǎn

ɡù故dào

tiān

rén

yù域zhōnɡ

yǒu

ér

rén

yān

rén 人fǎ

tiān

tiān

dào

dào

rán

《老子》第二十六章

zhònɡ重wéi

qīnɡ

ɡēn

jìnɡ

wéi

zào

jūn

shì是yǐ

jūn

zhōnɡ

xínɡ

zhònɡ

suī虽yǒu

rónɡ

ɡuān

yàn

chù

chāo

rán

nài 奈hé

wàn

chénɡ

zhī

zhǔ

ér

shēn

qīnɡ

tiān

xià

qīnɡ轻zé

shī

ɡēn

zào

shī

jūn

《老子》第二十七章

shàn 善xínɡ

zhé

shàn

yán

xiá

zhé

shàn 善shù

yònɡ

chóu

shàn 善bì

ɡuān

jiàn

ér

kāi

shàn 善jié

shénɡ

yuē

ér

jiě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chánɡ

shàn

jiù

rén

ɡù

rén

chánɡ常shàn

jiù

ɡù

shì

wèi

mínɡ

ɡù故shàn

rén

zhě

shàn

rén

zhī

shī

bú不shàn

rén

zhě

shàn

rén

zhī

bù不ɡuì

shī

ài

suī虽zhì

shì

wèi

yào

miào

《老子》第二十八章

zhī知qí

xiónɡ

shǒu

wéi

tiān

xià

wéi 为tiān

xià

chánɡ

ɡuī

yīnɡ

ér

zhī知qí

bái

shǒu

wéi

tiān

xià

ɡǔ

wéi 为tiān

xià

ɡǔ

chánɡ

nǎi

ɡuī

zhī知qí

bái

shǒu

hēi

wéi

tiān

xià

shì

wéi 为tiān

xià

shì

chánɡ

ɡuī

pǔ朴sàn

wéi

shènɡ

rén

yònɡ

zhī

zé则wéi

ɡuān

zhǎnɡ

ɡù

zhì

ɡē

jiānɡ将yù

tiān

xià

ér

wéi

zhī

jiàn

tiān 天xià

shén

wéi

zhí

wéi 为zhě

bài

zhī

zhí

zhě

shī

zhī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wéi

ɡù

bài

wú无zhí

ɡù

shī

fū夫wù

huò

xínɡ

huò

suí

huò

huò

chuī

huò或qiánɡ

huò

léi

huò

zǎi

huò

huī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shèn

shē

tài

《老子》第三十章

yǐ以dào

zuǒ

rén

zhǔ

zhě

bīnɡ

qiánɡ

tiān

xià

qí其shì

hǎo

yuǎn

shī

zhī

suǒ

chù

jīnɡ

shēnɡ

yān

dà大jūn

zhī

hòu

yǒu

xiōnɡ

nián

shàn 善yǒu

ɡuǒ

ér

qiánɡ

ɡuǒ果ér

jīn

ɡuǒ

ér

ɡuǒ

ér

jiāo

ɡuǒ果ér

ɡuǒ

ér

qiánɡ

wù物zhuànɡ

lǎo

shì

wèi

dào

dào

zǎo

fū夫bīnɡ

zhě

xiánɡ

zhī

wù物huò

è

zhī

ɡù

yǒu

dào

zhě

chù

jūn 君zǐ

ɡuì

zuǒ

yònɡ

bīnɡ

ɡuì

yòu

bīnɡ兵zhě

xiánɡ

zhī

fēi

jūn

zhī

bù不dé

ér

yònɡ

zhī

tián

dàn

wéi

shànɡ

shènɡ胜ér

měi

ér

měi

zhī

zhě

shì

shā

rén

fū夫lè

shā

rén

zhě

zhì

tiān

xià

jí吉shì

shànɡ

zuǒ

xiōnɡ

shì

shànɡ

yòu

piān 偏jiānɡ

jūn

zuǒ

shànɡ

jiànɡ

jūn

yòu

yán 言yǐ

sānɡ

chù

zhī

shā杀rén

zhī

zhònɡ

bēi

āi

zhī

zhàn 战shènɡ

sānɡ

chù

zhī

《老子》第三十二章

dào 道chánɡ

mínɡ

suī

xiǎo

tiān

xià

nénɡ

chén

hóu 侯wánɡ

ruò

nénɡ

shǒu

zhī

wàn

jiānɡ

bīn

tiān 天dì

xiānɡ

jiànɡ

ɡān

mín 民mò

zhī

lìnɡ

ér

jūn

shǐ始zhì

yǒu

mínɡ

mínɡ

yǒu

fū夫yì

jiānɡ

zhī

zhǐ

zhī

zhǐ

dài

pì譬dào

zhī

zài

tiān

xià

yóu

chuān

ɡǔ

zhī

jiānɡ

hǎi

zhī知rén

zhě

zhì

zhī

zhě

mínɡ

shènɡ胜rén

zhě

yǒu

shènɡ

zhě

qiánɡ

zhī知zú

zhě

qiánɡ

xínɡ

zhě

yǒu

zhì

bù不shī

suǒ

zhě

jiǔ

sǐ死ér

wánɡ

zhě

shòu

寿

《老子》第三十四章

dà大dào

fàn

zuǒ

yòu

wàn 万wù

s hì

zhī

shēnɡ

ér

ɡōnɡ

chénɡ

ér

yǒu

yī衣yǎnɡ

wàn

ér

wéi

zhǔ

mínɡ

xiǎo

wàn 万wù

ɡuī

yān

ér

wéi

zhǔ

mínɡ

wéi

yǐ以qí

zhōnɡ

wéi

ɡù

nénɡ

chénɡ

《老子》第三十五章

zhí执dà

xiànɡ

tiān

xià

wǎnɡ

wǎnɡ往ér

hài

ān

pínɡ

tài

lè乐yǔ

ěr

ɡuò

zhǐ

dào 道zhī

chū

kǒu

dàn

wèi

shì视zhī

jiàn

tīnɡ

zhī

wén

yònɡ用zhī

jiānɡ将yù

zhī

ɡù

zhānɡ

zhī

jiānɡ将yù

ruò

zhī

ɡù

qiánɡ

zhī

jiānɡ将yù

fèi

zhī

ɡù

xìnɡ

zhī

jiānɡ将yù

zhī

ɡù

zhī

shì是wèi

wēi

mínɡ

róu

ruò

shènɡ

ɡānɡ

qiánɡ

yú鱼bù

tuō

yuān

ɡuó国zhī

shì

rén

《老子》第三十七章

dào 道chánɡ

wéi

ér

wéi

hóu 侯wánɡ

ruò

nénɡ

shǒu

zhī

wàn

jiānɡ

huà

huà化ér

zuò

jiānɡ

zhèn

zhī

mínɡ

zhī

zhèn 镇zhī

mínɡ

zhī

jiānɡ

bù不yù

jìnɡ

tiān

xià

jiānɡ

zhènɡ

《老子》第三十八章

shànɡ上dé

shì

yǒu

xià下dé

shī

shì

shànɡ上dé

wéi

ér

wéi

xià下dé

wéi

ér

yǒu

wéi

shànɡ上rén

wéi

zhī

ér

wéi

shànɡ上yì

wéi

zhī

ér

yǒu

wéi

shànɡ上lǐ

wéi

zhī

ér

zhī

yìnɡ

zé则rǎnɡ

ér

rēnɡ

zhī

ɡù故shī

dào

ér

hòu

shī

ér

hòu

rén

shī失rén

ér

hòu

shī

ér

hòu

fū夫lǐ

zhě

zhōnɡ

xìn

zhī

báo

ér

luàn

zhī

shǒu

qián 前shí

zhě

dào

zhī

huá

ér

zhī

shǐ

shì是yǐ

zhànɡ

fu

chù

hòu

báo

chù处qí

shí

huá

ɡù

《老子》第三十九章

xī昔zhī

zhě

tiān

qīnɡ

dì地dé

nínɡ

shén

línɡ

ɡǔ谷dé

shēnɡ

hóu

wéi

tiān

xià

zhènɡ

qí其zhì

zhī

wèi

tiān

qīnɡ

jiānɡ

kǒnɡ

liè

dì地wú

nínɡ

jiānɡ

kǒnɡ

fèi

shén 神wú

línɡ

jiānɡ

kǒnɡ

xiē

ɡǔ谷wú

yínɡ

jiānɡ

kǒnɡ

jié

wàn 万wù

shēnɡ

jiānɡ

kǒnɡ

miè

hóu 侯wánɡ

zhènɡ

jiānɡ

kǒnɡ

jué

ɡù故ɡuì

jiàn

wéi

běn

ɡāo

xià

wéi

shì是yǐ

hóu

wánɡ

chēnɡ

ɡū

孤、

ɡuǎ

寡、

ɡǔ

cǐ此fēi

jiàn

wéi

běn

xié

fēi

ɡù

zhì

shì是ɡù

luò

luò

shí

《老子》第四十章

fǎn 反zhě

dào

zhī

dònɡ

ruò

zhě

dào

zhī

yònɡ

tiān 天xià

wàn

shēnɡ

yǒu

yǒu

shēnɡ

《老子》第四十一章

shànɡ上shì

wén

dào

qín

ér

xínɡ

zhī

zhōnɡ中shì

wén

dào

ruò

cún

ruò

wánɡ

xià下shì

wén

dào

xiào

zhī

bù不xiào

wéi

dào

ɡù故jiàn

yán

yǒu

zhī

mínɡ明dào

ruò

mèi

jìn

dào

ruò

tuì

退

yí夷dào

ruò

lèi

shànɡ

ruò

ɡǔ

ɡuǎnɡ广dé

ruò

jiàn

ruò

tōu

zhì质zhēn

ruò

bái

ruò

dà大fānɡ

wǎn

chénɡ

dà大yīn

shēnɡ

xiànɡ

xínɡ

dào 道yǐn

mínɡ

wéi

dào

shàn

dài

qiě

chénɡ

dào 道shēnɡ

shēnɡ

èr

èr

shēnɡ

sān

sān

shēnɡ

wàn

wàn 万wù

yīn

ér

bào

yánɡ

chōnɡ

wéi

rén 人zhī

suǒ

è

wéi

ɡū

ɡuǎ

ɡǔ

ér 而wánɡ

ɡōnɡ

wéi

chēnɡ

ɡù故wù

huò

sǔn

zhī

ér

huò

zhī

ér

sǔn

rén 人zhī

suǒ

jiào

jiào

zhī

qiánɡ强liánɡ

zhě

jiānɡ

wéi

jiào

《老子》第四十三章

tiān 天xià

zhī

zhì

róu

chí

chěnɡ

tiān

xià

zhī

zhì

jiān

wú无yǒu

jiàn

shì

zhī

wéi

zhī

yǒu

bù不yán

zhī

jiào

wéi

zhī

tiān

xià

zhī

《老子》第四十四章

mínɡ名yǔ

shēn

shú

qīn

shēn

huò

shú

duō

dé得yǔ

wánɡ

shú

bìnɡ

shèn 甚ài

fèi

duō

cánɡ

hòu

wánɡ

ɡù故zhī

zhī

zhǐ

dài

chánɡ

jiǔ

《老子》第四十五章

dà大chénɡ

ruò

quē

yònɡ

dà大yínɡ

ruò

chōnɡ

yònɡ

qiónɡ

dà大zhí

ruò

qiǎo

ruò

zhuō

biàn

ruò

jìnɡ静shènɡ

zào

hán

shènɡ

qīnɡ

jìnɡ

wéi

tiān

xià

zhènɡ

tiān 天xià

yǒu

dào

què

zǒu

fèn

tiān 天xià

dào

rónɡ

shēnɡ

jiāo

huò祸mò

zhī

jiù咎mò

ɡù故zhī

zhī

chánɡ

《老子》第四十七章

bù不chū

zhī

tiān

xià

kuī

yǒu

jiàn

tiān

dào

qí其chū

yuǎn

zhī

shǎo

shì是yǐ

shènɡ

rén

xínɡ

ér

zhī

bú不jiàn

ér

mínɡ

wéi

ér

chénɡ

《老子》第四十八章

wéi 为xué

wéi

dào

sǔn

sǔn 损zhī

yòu

sǔn

zhì

wéi

wú无wéi

ér

wéi

qǔ取tiān

xià

chánɡ

shì

yǒu

shì

bù不zú

tiān

xià

《老子》第四十九章

shènɡ圣rén

chánɡ

xīn

bǎi

xìnɡ

xīn

wéi

xīn

shàn 善zhě

shàn

zhī

bú不shàn

zhě

shàn

zhī

dé德shàn

xìn

zhě

xìn

zhī

bù不xìn

zhě

xìn

zhī

dé德xìn

shènɡ

rén

zài

tiān

xià

yān

wéi

tiān

xià

hún

qí其xīn

bǎi

xìnɡ

jiē

zhù

ěr

shènɡ

rén

jiē

hái

zhī

《老子》第五十章

chū出shēnɡ

shēnɡ生zhī

shí

yǒu

sān

zhī

shí

yǒu

sān

rén 人zhī

shēnɡ

dònɡ

zhī

shí

yǒu

sān

fū夫hé

ɡù

故?

shēnɡ

zhī

hòu

ɡài 盖wén

shàn

shè

shēnɡ

zhě

xínɡ

rù入jūn

bèi

jiǎ

bīnɡ

sì兕wú

suǒ

tóu

jiǎo

suǒ

yònɡ

zhǎo

bīnɡ兵wú

suǒ

rónɡ

rèn

fū夫hé

ɡù

《老子》第五十一章

dào 道shēnɡ

zhī

chù

zhī

xínɡ

zhī

shì

chénɡ

zhī

shì是yǐ

wàn

zūn

dào

ér

ɡuì

dào 道zhī

zūn

zhī

ɡuì

zhī

mìnɡ

ér

chánɡ

rán

ɡù故dào

shēnɡ

zhī

chù

zhī

chánɡ

zhī

zhī

chénɡ成zhī

shú

zhī

yǎnɡ

zhī

zhī

shēnɡ生ér

yǒu

ér

shì

chánɡ长ér

zǎi

shì

wèi

xuán

老子道德经名言评析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 2章——《道德经》第:“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翻译讲解】老子经常”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这样就有了不善。么样算是善,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章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2【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第七章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翻译讲解】 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看起来像是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人,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么能持续很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4 章8【翻译讲解】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5 11章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翻译讲解】“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所以‘有'给人才有房屋的作用。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三个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但如“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 1 “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第615:“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翻译讲解】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唯有镇定沉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章7、“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16:“‘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翻译讲解】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问题的时候,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章《道德经》第19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的宇宙观,我们发现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读书笔记及感悟赏析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道德经》诵读活动总结

《道德经》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今年我校将《道德经》作为经典诵读的内容,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天的早晨上课前和下午上课前,还有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道德经》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进行经典诵读、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读《道德经》、争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这个小目标。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准备3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道德经》章节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道德经》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举行《道德经》默写或《道德经》手抄报等活动。 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道德经》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章《道德经》,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章《道德经》。 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道德经》诵读,督促学生每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绪论单元测试 1.【单选题】《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答案: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我校《大学美育》课程校本特色专题的是:管理美学与美育 经济精神与美育 法治文化与美育 自然美与社会美 答案:自然美与社会美 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着作 《论语》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尼科马克伦理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答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 3.【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着作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 答案:“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5.【单选题】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仁” “中庸” “礼” 答案:“兼爱” 6.【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答案: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7.【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人生境界 中庸思想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答案:人生境界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 答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单选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出自以下哪篇文章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中经典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8、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9、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10、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7、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0、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2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变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计算公式是() A:单位完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B: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C: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 D: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正确答案: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直接材料费用、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推销佣金以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都属于( )。 A:制造成本 B:直接材料 C:其他制造费用 D:变动成本 正确答案:变动成本 资金增长趋势预测法,就是运用( )原理对过去若干期间销售收入(或销售量)及资金需用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计量后,确定反映销售收人与资金需用量之间的回归直线y=a+bx,并据以推算未来期间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 A:回归分析法 B:判断分析法 C:加权平均法 D:季节预测分析法 正确答案:回归分析法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下列( )情况应该采取外购的策略。

A: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B: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C: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D:自制单位产品成本>外购价格 正确答案: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某产品销售收入800元,保本额500元,变动成本率为65%,则该产品的利润为( ) A:105 元 B:280元 C:175元 D:195元 正确答案:105 元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 ) A:结构性成本动因 B:成本动因理论 C:最佳价值链结构 D:执行性成本动因 E:价值性成本动因 正确答案:成本动因理论 以下那些属于执行性成本动因() A:员工 B:全面质量管理

道德经无知无欲读书笔记范文.doc

道德经无知无欲读书笔记范文 《道德经》曰:"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一念产生大千世界"。既然这个世界就是那一个意识念头的产物,和我们平时随时头脑当中闪过的念头一样:"我可以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然后让另一个我在里面体验我所体验不到的东西。"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企者不立——道德经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赏析1000字: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现代汉语解读】 踮着脚很难站得长久,大踏步赶路走不远,总盯着自己优点的人难以彰显自己,处处表现自己的人其优点却不容易被别人看见,越是自我吹嘘的人越难建立大功劳,自己抬高自己的人没法做一个好领导。在道的层面来看,这些行为像多余的食物、身体的赘肉一样,人们都讨厌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延伸解读】 企,脚踏离地努力抅东西的动作。跨,大踏步地往前走。这一句比喻过度的努力往往欲速则不达,不要刻意抬高自己,攀高枝。人要分清楚使命与目标,使命可以定得高一些,但目标要定得扎扎实实,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拔苗助长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很不好的,可能把一个人才生生地毁掉。

章,也作彰,把好的东西、美丽的东西彰显出来。总是看到自己的优点反而使自己的优点彰显不出来。见,同现。您自己把事情做得好,张扬一点,表现自己倒没有问题。您实际上没有人做得那么好却处处表现自己,反而惹得别人的反感。人的社会中生存,其自我意识会被强化,在社会交往中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调整自己。"自见者不明",其实并不一定是看不见,而是因为反感你,可能故意忽略你,偏偏不想满足你的虚荣心。 作为普通人,自我表现一下没有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领导者,您的自我表现的后果就不一样了。下属很自然明白您自我表现的用意,就会吹捧您,那么您很容易自我膨胀,很快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陷入到虚幻的自我认知中。譬如某领导把自己写得很一般的字拿出来,立马会被吹捧成书法家,听的好话多了,自己也会飘飘然起来,说不定某一天就会出丑。纸上谈兵的赵括也一样,对于兵法能说会道,在同僚们的吹捧中自命不凡,最后长平一战,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害了四十万赵军将士的性命,曾经强大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之后,自我感觉很好,周围的人出于各种目的吹捧他,甚至编印假报纸,说民众都希望他当皇帝。结果在他称帝之后,才发现众叛亲离,郁郁而死。 伐,进攻,作战的功劳,引申为自我吹嘘,自夸。矜,铁矛的头,自己夸自己,自己抬高自己。例如,韩信这人很自傲,认为汉的江山他有一半的功劳,说话非常不客气,越来越遭受到刘邦的猜忌。读后感·与他相反的是张良,非常清醒,很谦虚,得以善终。生活中,喝酒也一样,在你感觉特别好的时候,容易吹牛,那么喝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有时候你感觉到对手非常强大,你就会小心谨慎,往往还能够保持清醒。

道德经-经典名句

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第2章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4章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11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22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8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最经典的句子

道德经最经典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最经典的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2、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1、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12、治大国,若烹小鲜。 1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

始且善成。

1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6、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17、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1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4、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2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7、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作者:杨君 指导教师:吴媛媛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 Jing "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 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老子的一部著作。下面是整理的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欢迎大家阅读老子道德经经典语录,希望大家喜欢。 1、强行者有志;;老子 2、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老子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5、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6、大巧若拙;;老子 7、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 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道德经》 9、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 10、祸莫于不知足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李耳《老子;四十六章》 1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 12、清净则天下正;;老子

1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道德经》 14、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老子 15、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精选篇】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老子》

《道德经》第2章解析:美丑、高下、善恶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第2章解析:美丑、高下、善恶的哲学思想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 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导读】 老子通过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法则。然后,在这种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圣人处世、治世的无为之道。【解析】本章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天下 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

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那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老子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等。这些准则在老子道论中是深得于“玄德”的体现,也是老子道论的基本行为主张。当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转化或组合而来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而且和其他物体同样可以相互依赖、互相转化。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可在这布满荆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享受幸福和喜悦,还是体验迷茫和无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所以,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之?其实,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人人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

《道德经》经典名言100句

《道德经》经典名言100句 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

家昏乱,有忠臣。 1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0、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孔德之容 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导读:读书笔记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孔德之容——道德经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句: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道德经释义解答: 大德的运动,完全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生成万物的时候,太深远微妙无穷。道虽然深远、深奥,但还是有迹可寻。深远微妙的道啊,其中有物。深邃幽暗的道啊,其中有精。其精是真的,有着不变的东西。从今天到古代,其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使万物都顺着道的理念生长变化。我是怎么知道每一件事物的成长规律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道德经读后感赏析: 这一章阐述的是老子的宇宙观,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孔,意为大。容,意为运动。道是世界内在运行规律,德是根据道制订出来的行为规律与法则。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道。道是领导者必须懂的,德是领导与员工都必须遵守的。道是原理,德则是操作

手册。不学道,就不知道德从何而来,德就会被质疑。 通行本中把“沕”改成“忽”,通常被解释为恍恍惚惚,模糊不清。这个词的《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帛书甲乙本中都是“沕”,微妙、深远的意思。象,事物的表面显现,如天象。中医中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皮肤等外部器官的表象探索内藏器官的疾病。 幽,深远。冥,暗。精,构成我们世界最基本,最精微的物质。中医中的精,可以理解为DNA,精气。精能够形成物质,物质形成世界的象。读后感·信,理解为诚信,不变的规律。老子认为道中有精,是一种万古不变的规律,精形成物体,然后进而形成我亽看到的世界的象。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其实老子的看法与现代的宇宙观极其相似,我们的世界首先从一个点开始的,通过宇宙大爆炸形成我们现在的宇宙。 父,也作甫,事物的开端。老子认为从古至今,所有的万物都是顺着道的理念生长的。老子认为首先有信,然后形成精,再形成物,后形成象,这四个层面都包括道里面。这是老子的全息理论。我们现在知道的生命形成的过程,也与老子讲的事物形成一致。首先有受精卵、然后形成胚胎,再形成生命体。作者:高风清扬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doc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 析 道德经读书笔记经典名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句】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现代汉语解读】 道,看它又看不见它,这叫微。想听它又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又摸不着,叫夷。三者不可揣摩,所以混在一起。 "一",其上不清晰不明亮,其下昏暗不清,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描述,又好像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样子,这就是非常微妙,又辽远到不可探究的状态。跟着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的结束,迎着它又看不到它的开始。看今天的道是怎么运行的,应用道的法则于生活中看看结果,就可以推断古代道是怎么运行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道德经感悟赏析】 这一章是老子对于天之道的描述,也是老子的宇宙观。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

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 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老子的宇宙观,我们发现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学。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老子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所以,道家并不是宗教。后来的道教与道家有一些关系,但并不密切,而且本质上是不同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感悟赏析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知到智慧树20119数学眼光看道家最新章测试答案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庄子是什么人? 关于数学与哲学的关系, 如下哪句话不对: 中国女子排球队在2016年奥运会荣获冠军,下一届奥运会能否夺冠?如下哪句话比较符合老子“知不知上”的原意? 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却又被爱因斯坦修正了. 这说明了: 以下哪句话最接近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的原意: 以下哪句话最接近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原意: 以下哪件事不体现老子说“有生于无”的道理。 以下哪件事不体现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的道理: 如下哪些话接近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原意。 曹操攻打袁绍. 他部下很多人劝说他不要打。说袁绍实力比我们强, 与他对抗肯定要失败。结果曹操打赢了。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置那些当初反对打仗的人 如下每个选项都包含两句俗话。其中三个选项的俗话都是对的,分别适合于不同的情况, 体现了“非有公是”。下面哪一项俗话只有一句对,另一句不对,没有体现“非有公是” 湖南四川等地吃辣,江浙不吃辣。应该怎么办? 可在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如下哪些事件体现了“有生于无”的道理: 如下几种学习方法,哪一种最好? 如果有人鼓吹“三八二十三”,如下那种处理方式最符合老子的道德经: “三生万物”用什么来解释宇宙的演化? 以下哪一个不是对自然起源和自然现象的神话传说? 数学课程中用什么来鉴别真理? 老子用“玄之又玄”描述“道”。如下哪一句话不符合老子的原意: 第五章单元测试 题目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意思? 足球比赛两队谁胜谁负是怎样确定的? 西汉初期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造成了如下哪些后果? 都江堰的主要工程是: 老子认为如下哪一种时代最好: 如下哪些是道家所推崇的道德: 雷锋对于道德建设的最大贡献是: 以下哪种做法接近庄子主张的“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道德建设理念?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含义是: 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什么意思? 下面哪一种最接近庄子追求的自由: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是为了得诺贝奖吗? 如下哪一个父亲把儿子害了: 可在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小孩玩游戏,有如下哪些方面的好处: 秦始皇统一天下, 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立了很大的功劳。他建立的秦朝却在陈胜吴广开始的起义中灭亡了。如下哪些观点更符合道家的理论: 关于老子的“道”的描述,如下哪一种错误? 关于老子主张的“有生于无”,如下哪种观点正确? 关于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如下哪种观点正确? 西汉前期汉文帝景帝采纳道家的治国理论的主要原因是: 庄子讲“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下哪个解释不符合庄子的原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