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第八大奇迹

世界第八大奇迹

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3年的3月,中原地区仍是春寒料峭。陕西省临潼县晏寨乡西杨村的农民一早出门去打机井,在村南打井的农民发现泥土中有被火烧过的红色土块。他们认为是碰到了烧砖瓦的残窑,继续挖下去。不久,又发生一些陶片,他们仍不以为意,下到后来真的挖到了零散的铜制兵器、铺地的砖块以及和真人大小相同的陶制兵俑,诧异的人们才去报告地方有关部门。从此,人们通过这个机井洞走进了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月色,磅礴而沉静的2000年前的秦代世界。其后,经由考古部门的勘探和发掘,才知道脚下的土地里埋藏着无法想象的广阔空间,这就是举世震惊的、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现。
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皇陵的随葬坑,位于皇陵东侧的正门之外。秦王嬴政13岁继承王位,22岁执掌实权,在位37年,修建陵墓就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统一六国以后,他更是大兴土木,征调无数工匠囚徒役于咸阳,为秦王朝修筑万代不败之帝国宫城。为了能将自己生前的辉煌带入另一个世界,陵园的建筑更加兴师动众,于是我们得以见到今日的兵马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赢政葬于骊山。虽然秦始皇陵至今仍未发掘,但从声热浩大的兵马俑随葬坑我们可突窥其一斑。
1974年8月,文物工作者开始对兵马俑进行发掘。到1976年夏,先后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一号坑的面积最大,为14260平方米,坑是主要是车兵俑和步兵俑两大类。二号俑坑在一号坑的东端,呈曲尺形,面积约600平方米,主要是由战车、骑兵和步兵组成的混合军队。在一号兵马坑的西侧,探出了平面呈“凹”形的三号俑坑,面积为520平方米,以武士俑为主。三个兵马俑坑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共出土兵马俑7000个。这样的数目,这样的工程,对于2000年前的秦代是难以想像的。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秦兵马俑博物馆是1976年开始修建的,1978年大体完工。步入展览大厅,可以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凛凛气息,仿佛那个古代战场只距我们一步之遥。俑坑内,兵马俑阵成长方形,自南至北共有11组队列,每组队列之间有隔墙分开。大部分陶俑是东背西而立,只有第一组和第十一组最外侧一列的陶俑分别为面南、面北的横队,形成对外防御的姿态。
一号俑坑出土的陶俑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比较复杂。这些兵马俑神情各异、面容百样。无论是着盔甲还是穿布衣,皆整齐干练、衣着端正,装备精良,整个队列显得训练有素,凝重而肃穆。陶俑大体可分为车兵和步兵。步兵即指战车上的兵俑。每乘

战车上有三个兵俑,由军吏、御手、车右组成。军吏巍然而立,御手、车右各司其职。步兵是指战车下面的陶俑而言,他们作战时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步兵中也有军吏和一般步卒之分。无论车兵还是步兵,由于职位不同,身份各异,从而各自的甲衣、冠饰以及所佩兵器也相异。尤其冠饰,在兵马俑中是区别身份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兵马俑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兵器,多为青铜所制,也有少量的铁器,而竹质、木质部分则有的腐烂,有的破坏,只留下印痕。兵器的主要种类有剑、戟、戈、钩、弩机等,还有大量的铜制箭头。这些兵器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刃口锋利,纹饰清晰,寒气不减当年,显然是为随葬的兵马俑专门制作的。那么,这些全副武装、整装待发的方阵到底是什么性质呢?有的学者认为是秦王的中央军,也有的认为是禁卫军、屯卫军、戍卫军的组合,还有的认为仅仅是作战军队的陈列。当然,这些只是推测,兵马俑真正的身份目前学术界仍无定论。
秦陵出土的陶俑平均身高为1.70~2米,陶马为1.58~1.70米,有些队列的陶俑身高在2米左右,这样的身材即使在今天也是相当高大魁梧的。陶马塑造得丰腴而矫健,四肢有力,静而待发。成千上万的兵马俑是如何塑得各具神韵、栩栩如生的呢?考古学家们通过多年的研究考证,揭开了兵马俑制作的神秘面纱。
陶俑的制作大致分为成型、烧制和彩绘几个步骤。成型指由下至上逐渐堆塑,腿部的塑颇为关键,就如同中国功夫练马步一样,下盘不稳,身体则不堪一击。陶俑的腿部有许多不同的做法,有空心腿,有实心腿,也有下面一半为实心,上面一半为空心的。最有趣的是,有的实心腿中间钻一透孔,不知用意如何。从制作方法来看,腿部的塑造用用传统的“泥条盘筑法”,即将泥搓成条状,一层层叠成大致的模样,再用器物拍实。躯干是在双腿的基础上塑造而成,由于腿部的交通规则实才使得整个陶俑挺拔、昂然。俑的头部和手是由模具做成,或是模具和手塑结合,待躯干完成再与之拼接而成,最后是细部的加工。
细部加工是件细致的工作,成型的时候可以用模具,而细部刻画则需要逐个的加工琢磨。工匠们就如同化妆师一样,将原本粗糙的模型琢成喜、怒、哀、乐形态各异的陶俑模样。先在头部的粗胎上抹一层泥,然后用刮划、浅浮雕等手法刻画发髻,阴刻线非常细,有的还可以看到刻画的痕迹,就连发髻纺织的方法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可谓丝丝入扣。秦带尚右,所以发髻一般盘在头部的右方。
兵马俑的种类众多,身份不同,服饰也大不相同。工

匠们对服装的刻画非常细腻,我们仅对秦俑表面观察便可清楚地知道当时人们着装的方式,甚至连制作铠甲的连接方式也清楚可辨。这些陶俑衣着不是博衣宽带,而是收腰窄袖,有胡服的味道。这样的服饰轻便利落,有利于跋涉作战,整个军队的军容也显得干练而强悍。
陶俑成型之后经由烧制,最后的工序就是彩绘。我们现在所见的陶俑基本上是高温火烧后陶土的颜色,多为青灰色。其实,兵马俑刚出土时是带彩绘的,只是由于长时间的掩埋以及自然条件的侵蚀,出土时颜色已经很零星了,只有个别的陶俑保存比较好。陶俑在着色之前,首先在身上涂一层乳白透明的胶质,称为明胶,然后在明胶上着色。身体的部分一般为淡粉色、发和髻为黑色,有眼白和黑色的眼珠。服装的色彩丰富而艳丽,有粉蓝、粉绿、大红等色。细致的服饰配上五彩的颜色,淡粉的皮肤,黑色的眼眸,不但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秦时人物,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风土人情。只可惜岁月久远,原本斑谰的色彩渐为尘土,留给现在的多为陈旧的身躯和空洞的眼神。
有人说,陶是火与土的艺术,陶器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发端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陶塑由来已久,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代几千年的岁月里,陶制品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而秦代兵马俑标志着一个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但兵马俑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开创,对作品的不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雕塑手法的熟练运用,完全表现在似乎有生命的陶塑上。浩大的兵马俑是秦始皇性情的表现,其实他们与那些陪葬的人、陪葬的物一样,不过是秦始皇用来标榜和炫耀的陪衬之物,从制成之日起,他们就站在那里,而且永远地站下去。2000年的沧桑,退尽了身上的华彩,但他们神色依旧,兢兢业业,忠实地为秦王守卫着坚不可摧的城堡。昔日的帝王已成为历史,经历了火烧的泥土却得到了永生。也许,这恢弘的兵马俑就是跋扈不羁的秦王为后人留下的一个深深的叹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