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诗中句子的意思

这里主要指直译,先要准确理解句中的每个词语,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起来,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有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处境、状况等,就可以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在理解诗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古诗中很多词表示的是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因此不能用现在常用的词义解释。

2.要注意语序。解释古诗要注意音律和修辞等情况。古代语言有些与现代语言的语序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解释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3.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处境等。

4.要根据诗的意境进行想象。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背景】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说出诗歌的大意。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一.整体感知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二.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

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五、六两句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决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七、八句,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现了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诗歌第一句运用恰切的比喻,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第二句写出我军壮盛的军容,高昂的士气。第三、四句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见战争的激烈残酷。

特点:

1.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国殇》。杜牧说贺诗是(骚之苗裔),所见甚确,集中像这一类的诗实在都是胎息《楚辞》,而很能得其神韵和义理的。

2.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板书: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明确: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明确:“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5.尾联作者多次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_尽忠报国的情感。.

6.一般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色彩的词语,而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指出诗中表现出的各种色彩,指明其作用,重点赏析第一句中表示色彩的词语。

明确:(1)黑色,金色,胭脂色,紫色,红白色,交织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换的战争风云。(2)用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两相比较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7、诗中“黄金台”是引用典故,请说出他的表达作用。

明确:“黄金台”是指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课题《古诗二首.别云间》课型课时2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词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的特点是含蓄、凝练、音乐感强、有韵味。鉴赏一首诗歌,我们应学会品味语言。

首先要读,不是一般的读,而是用脑,用心地读,富有感情地读,这样就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优美的旋律,就会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作品的思想内容就会从对语言的品味中表现出来。

其次,品味诗词语言要了解诗词语言的特点,或者不同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

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背景简介】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一.解释下列词语。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

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近,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明确: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明确: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5.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明确: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6. 《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明确: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7.《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明确: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8.《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注:画横线部分是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精神”) 1.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总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2.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①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

《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云间是松江的古称)之作。

②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

《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国名党军队包围,“虑不得脱”,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③用词有相似之处。

《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死亡”、“军队”;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

④两者都使用了典故。

《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

⑤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

《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

⑥两者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把现实与理想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雨铃铛》教案及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4篇)

《雨铃铛》教案及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 设计4篇) 2022-12-15 《雨铃铛》教案及反思(精选4篇) 《雨铃铛》教案及反思篇1 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公开教学《雨铃铛》终于在上周四下午第一节顺利完成。据听课老师的反馈还不错。晚上静下心来把教案和反思整理了一番,希望对以后上课的老师有所帮助。也希望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不断成长! 雨铃铛 【教学目标】1.运用综合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在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3、体会儿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品味语言魅力、积累语言、发挥想象力。2、运用综合识字法进行识字。 【教学准备】雨滴状生字卡片、课件、燕子头饰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师:春姑娘轻轻一抖衣袖,天空就下起了细雨。淘气的小雨点像顽皮的小猴子从爬杆上滑下来。你听田野、山坡、小院响起了他们欢乐的歌声。(播放音乐《小雨沙沙》) 2、师:同学们,你们这优美的歌声不仅吸引了林老师,还吸引了春姑娘,她也来凑热闹了。还送给你们一件小礼物。注意听,什么呀?(铃铛) 3、铃铛的声音好听吗?谁来学一学?它是什么做的?(摸摸看) 4、你猜猜,如果老师想写出它的名字,里面应该有什么偏旁?(与学生一起板书铃铛)小朋友要注意铃铛的铛单独读铛时是一声,连词时读轻声。这两个字是今天要学的生字,大家看一看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5、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特殊的铃铛,什么呢?(补充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春雨姐姐觉得小朋友这节课特精神,决定把这首有趣的儿歌送给大家,你们听(出示课件师配乐配图课文朗读) 2、师:大家听得很认真,那你们想不想读一读雨姐姐的这首儿歌呢?在读儿歌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生:借助拼音识字。 生:圈出来问问别人。 生:还可以根据上下文猜一猜。 生:不认识的字还可以到后面的生字表里查一查。 师:同学们识字的方法真多,下面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好吗? 三、自主识字1、师:小朋友都很不错,读得可棒了。看,雨姐姐把词宝宝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好吗?(课件出示词语:沙沙响房檐水珠一串串招呼快快盖新房)齐读。 2、师: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全部会读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合作学习这些词语。(1)生读:沙沙响师:春雨沙沙响。(指导读得轻) (2)生读:洒在师:春雨洒在我脸上。 (3)生读:房檐(课件出示),生指出插图中房檐的位置。 (4)生读:水珠师:晶莹的水珠 (5)生读:一串串师:好,请大家听老师说一串铃铛一串串铃铛有什么不同。生说。我们可以说一串铃铛,还可以说一串什么?生说:一串葡萄一串珍珠一串羊肉串 (6)生读:招呼师:嗨,同学们,大家好!老师在跟你们打招呼呢,你们怎么不跟我打个招呼呢?生打招呼。师:后面还有这么多的老师,你们跟他们也打声招呼。生打招呼。 (7)师:好了,快快坐好,我们继续学词。生读:快快 (8)生读:盖新房师:春天来了,小燕子在屋檐下盖新房。 3、师:和大家合作真愉快,那这些雨点小宝贝你还认识吗?我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 计12篇) 2022-12-12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12篇) 古诗《赠汪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赠、汪、舟、欲、踏、潭),会写“汪”“乘”“舟”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今天我们来比赛一下好吗?我们就以南北为界,南边一首,北边一首,哪边背得多那边胜,南边先来。 2、现在老师挑一首看看哪边会背。《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 二、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背的这三首诗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咱班的小朋友小小年纪竟然会背这么多的诗,真是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16页,看着图听老师讲故事。 2、大诗人李白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作诗,游山玩水。他作诗900多首,人们称他为诗仙,他可是当时一个无人不知的名人。有一个叫汪伦的年轻人非常倾慕李白,希望能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自己只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汪伦灵机一动,便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

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再美的相聚也有分别之时,当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将要离岸时,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他送行。汪伦的深情厚谊,使李白十分感动。脱口而出这首千古送别诗:《赠汪伦》。 3、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赠汪伦》,请举起手跟老师一块书写课题,“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贝”字旁,赠送别人的的东西可都是宝贝呀!右边是“曾",“汪伦”是一个人名,他是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汪”是一个姓,这个姓在我们这儿使用的不多,一般都使用这个“王”(板书:“王”和“汪”)。平时在哪里还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个“汪”字?(汪洋大海)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二、初步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 想知道李白在诗中说了什么什么吗?先听老师朗读,听的时候要注意听老师读的节奏,听清老师是从哪儿里断开的。 2、像老师这样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得很生的字,借助拼音姐姐来帮忙,多读几遍,把这一句话读通顺。 3、指名读(2-3人) 4、认读生字 字宝宝早就被你们这浓浓的离别情绪所感染,早就感动的泣不成声,孩子们,快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吧,别让他们再哭了! 赠汪舟欲踏潭乘 (1)自己读(2)指读(3)齐读 5、交流识字方法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5篇)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 案教学设计5篇) 2022-12-15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绝句》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 【教学设计说明】《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中描写了他的住所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整首诗意境优美,一句一景,犹如一幅风景画。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通过展示草堂附近的美丽春色,使学生将欣赏画面与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学得主动、愉快的目的。 【主要教学目标】 1.理解《绝句》所描绘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色,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 2.通过反复吟诵,体会《绝句》的诗情意境。 【教法特点】改变以往逐词逐句提问讲解的古诗教法,依靠电教媒体的作用发挥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电教生动形象的画面,由总到分再到总地展示草堂附近清新明丽的春景,帮助学生深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诗情意境;二是利用电教直观鲜明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以弥补个别诗句本身并不具备的美感,激发学生的赞美之情。 本课建议安排一教时。 【教学主要步骤】 一、学生初读诗歌,了解主要内容 1.读题后,教师简介绝句是诗的体裁,作者是杜甫。 2.学生自读诗歌。了解写什么。 3.教师介绍诗中杜甫描绘了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春景,并出示整个画面。 二、指导学生细读诗歌,理解诗意,指导吟诵,表达诗情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画面(演示黄鹂的动态),要学生

观察黄鹂是什么样子的,柳树是什么色彩,以及黄鹂在柳树枝头干什么。 2.把“鸣”字和“啼”、“叫”相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它既把黄鹂写活了又引发出美感。 3.请学生想象黄鹂会歌唱什么。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再有感情地读。 5.出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展现白鹭飞翔的姿态),问学生是如何欣赏这幅画面的。 6.找出哪个字突出了白鹭的姿态美,帮助学生体会“上”字用得好,把天地间的情景组合在一起了。 7.有感情地朗读。 8.再出示天地组合的画面,教师小结:整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天地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后两句诗。 1.先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中“西岭”、“千秋雪”的含义,知道诗句字面意思怎么讲。 2.教师演示此句诗的画面,(这里电教媒体与教具配合:打开屏幕上的木制窗户,就见岷山雪景的画面),请学生比较它所描绘的景色和前面天地间的春景有何不同。 3.让学生考虑如果把“含”字改成“外”字如何,以体会“含”使用得精当,诗句把景和窗融为一体的描写方法是十分独特的。 4.学生说诗意并朗读。 5.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中“泊”、“东吴”、“万里船”等含义。然后出示句画面(红黄相间的小船停靠在清澈的江面上,电教的特殊效果增添了诗句的美感),让学生欣赏它美在何处。 三、总结诗歌,激发学生赞美之情。 1.出示全景画面,教师配音吟诵。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情意境,有感情地吟诵。 《绝句》教学反思 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的主题,这主题就如一首歌的基调,或是热情奔放,或是哀怨凄楚;或是缠缠绵绵,或是义愤填鹰,总之前后呼应,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诗中句子的意思 这里主要指直译,先要准确理解句中的每个词语,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连起来,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有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处境、状况等,就可以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在理解诗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古诗中很多词表示的是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因此不能用现在常用的词义解释。 2.要注意语序。解释古诗要注意音律和修辞等情况。古代语言有些与现代语言的语序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解释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3.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处境等。 4.要根据诗的意境进行想象。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背景】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说出诗歌的大意。 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一.整体感知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二.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

九年级上语文《12湖心亭看雪 》杨燕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4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杨燕 【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学习白描等写作手法。 2.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白描等写作手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知人论文,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广播教学系统、网络测试软件、课件、视频、音频、电子文档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窗外已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初夏,今天让我们借助多媒体设备,完成一次精神上的旅行,穿越回300多年前冰天雪地中的杭州西湖,跟随张岱前往《湖心亭看雪》。 二、学习目标 1.美读课文,学习白描等写作手法。

2.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并做注音和停顿的标注。(1)提问学生后,明确易错字读音:崇祯.(zhēn) 余拏.(ná)一小舟 毳.(cuì)衣 雾凇沆砀..(hàng dàng) 与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 (2)提问学生后,明确易错朗读节奏: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 2.自由读,并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提问学生后,明确重点字词解释:湖中人鸟声俱绝.. 都消失了 雾凇.. 沆砀.. 冰花 周围弥漫着白汽 是日更定..矣 晚上八时左右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还有 上下一.白 全,都 与余舟一芥. 一(叶)

3.齐声读,带着对字词的理解巩固字音和断句。 4.打开网址https://ks.wjx.top/jq/39307763.aspx,完成“检测1”;随后明确答案,重点讲解得分率较低的题目。 四、美读景色 1.第一段重在写景,突出了大雪更定后西湖的什么特点? 明确:静、冷、白、美…… 2.为突出这些特点,作者都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听觉的角度、白描手法、巧用量词等。 3.什么是“白描”? 明确: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雪后西湖从天到水、从远及近、从大到小、从景及人的景象,三言两语勾勒出一幅水墨山水画。 4.将“痕、点、芥、粒”这四个量词,分别换成“道、座、艘、个”好不好? 明确:不好。换后的四个词都略显凝重,相比之下,原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 学设计13篇) 2022-12-12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精选13篇)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篇1 (课前播放音乐《母亲》,渲染气氛。) 一、简介生平,营造阅读期待 师: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位作家,一位中国现在很令人敬佩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板书人名)(点击课件:史铁生照片及其资料: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小说外,还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散文作品,近年又出版了《病隙碎笔》等作品,均引起了较大反响。)老师请位同学来读一读史铁生的资料。(生举手,指明读) 师:在史铁生的人生轨迹中,有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可以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是哪一年,哪件事? 生:1972史铁生因病双腿瘫痪了。 师:是的,1972年史铁生不幸双腿瘫痪!这一年他多大? 生:(思考后答)21岁。 师:是啊,21岁,21岁啊!21岁正是一个小伙子生龙活虎的年龄啊!可是他却不幸瘫痪了!他沮丧、彷徨,甚至绝望。然而,他还是走出了困境,书写了精彩的人生。那么,是谁给了他力量,是谁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感情世界,走进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点击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炼文章主旨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幼儿古诗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中班10篇

幼儿古诗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中班10篇幼儿古诗教案中班10篇 幼儿古诗教案中班第1篇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每个小朋友要关心爱护幼儿园。活动准备ppt课件:家活动过程一、观察背景图 1.出示:课件1,引导幼儿观察背景图。天空、树林、草地、河水、幼儿园的背景 2.引导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幼儿猜猜这些地方都是谁的家?二、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1.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想,然后告诉大家。(1)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呢?(幼儿可以相互议论、启发)(2)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3)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4)红红的花儿是谁的家?(5)快乐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2.小朋友在这些家里想到了那么多的好朋友,现在,我们开看看到底是谁的家呢?(1)课件2 教师:你们看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引导幼儿完整说出: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2)课件3 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3)课件4 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4)课件5 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5)课件6 红红的花儿是谁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6)课件7 快乐的幼儿园是谁的家?小朋友一起说: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三、感受诗歌中优美的语句 1.课件8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2.课件2-7 教师演示课件,幼儿跟随朗诵,启发幼儿朗诵诗注意感情和语气。四、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密密的树林又可以是谁的家? (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幼儿的仿编诗句进行组合,并把诗歌念给小朋友欣赏) 2.蓝蓝的天空是()的家。(太阳、飞机、月亮、星星、宇宙飞船、外星人、直升飞机……) 密密的树林是狐狸()的家。(孔雀、大象、大灰狼、长颈鹿、啄木鸟……) 3.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潼关》邢桂兰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东方市琼西中学 邢桂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能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意,理解主题思想。 难点:学习通过诵读,有序分析重要诗句的方式,理解诗意。 三、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阅读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上课学习: 1、反复诵读诗文,感知文意。 2、翻译古诗(学生通过学习资料自主完成,老师引导) 3、理解重要字词(老师提问,学生思考阅读回答) 4、作者简介(学生通过学习资料查阅)。

5整体感知:重点了解诗文内容,主要思想情感(学生思考探究,老师引导) 6、深入品味诗文: 引导学生主句分析诗歌内容的含义,感悟思想情感,了解精彩字句。 7、掌握诗文主题思想(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 8、拓展学习: 了解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及诗句。 9、练习作业。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东方市琼西中学 邢桂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能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作者,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意,理解主题思想。 难点:学习通过诵读,有序分析重要诗句的方式,理解诗意。 三、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阅读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上课学习: 1、反复诵读诗文,感知文意。 2、翻译古诗(学生通过学习资料自主完成,老师引导) 3、理解重要字词(老师提问,学生思考阅读回答) 4、作者简介(学生通过学习资料查阅)。 5整体感知:重点了解诗文内容,主要思想情感(学生思考探究,老师引导) 6、深入品味诗文: 引导学生主句分析诗歌内容的含义,感悟思想情感,了解精彩字句。 7、掌握诗文主题思想(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 8、拓展学习: 了解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及诗句。 9、练习作业。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 1、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事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可以是个非常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诗人词人们,有的是以落魄书生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甫,柳永这样的,要么就是官场失意之人,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这样,还有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的,比如苏轼这样的,有自己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又是诗人,又有点像哲学家。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给人一种有点弱不经风的感觉。而辛弃疾不是,辛弃疾在还没有凭借他的词作出名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是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的。这和岳飞似乎有些相似。史书上记载,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是山东济南人,长得是那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一看就是一副英雄的模样。但当时的宋朝已经偏安江南,山东已经被金人占领,已经不属于宋朝的国土。用今天的概念来套的话,当时的山东就是个殖民地。大家想想,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一个从小就颇有英雄胆识的人,他对于国家,对于国土,是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辛弃疾青年时期最名动朝野的有这么一件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就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百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那一年,辛弃疾只有22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吧,那么年轻。而且就兵力来讲,50人对5百万,这个比例大家可以算一下,足可见辛弃疾的厉害!大胆地猜测一下,他的本事,应该不会太次于岳飞的。但他和岳飞却又很不同,首先是际遇不同。岳飞是一直执掌兵权,可说是戎马生涯,大半生都是在打仗,但辛弃疾却在那次以后,几乎没有再打过仗。为什么呢?首先,南宋的皇帝,大多都是很没什么胆识的皇帝,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繁华,觉得守着南宋这么个半壁江山就可以了,而辛弃疾却一致劝诫,要收复北方河山,他与当权者的政见显然是不相容的,所以皇帝不喜欢他。其次,大家知道,一个皇帝,他要守住自己的权利和作

送东阳马生序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送东阳马生序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幼儿园大班语言《登鹳雀楼》含微课视频PPT课件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登鹳雀楼》含微课视频PPT课件优质 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大班语言《登鹳雀楼》本节微课包含课件PPT,教案,反思,用不一样的方式让古诗欣赏有一种新的教授方法或作为平时古诗学习的辅助手段,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使古诗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简单的了解作者。 全套资料含微视频,配套课件PPT,教案,如何下载?请在作者内搜索:微课大全。 设计意图: 古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她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寥寥数字便能描绘出或情或景的画面,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灵动。但是在幼儿园活动中学习古诗的现状大多是机械的记忆和简白的表述,并以此作为评判幼儿“聪明”与否的标志,难以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针对日常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此类现象,特设计本节微课,用不一样的方式让古诗欣赏有一种新的教授方法或作为平时古诗学习的辅助手段,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使古诗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简单的了解作者。 3.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古诗句子的韵律,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诵读古诗。 难点: 体会古诗句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活动过程: 1.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幼儿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情状态。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大致以故事的形式渗透古诗

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第一次诵读古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及节奏,并注意ppt 中诗句的划线表示断句节奏 3.教师小结,古诗节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播放幼儿朗诵视频,让幼儿再次感受节奏,并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那些景色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太阳山黄河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5、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积极向上 6.教师总结,诗中的情和景。 7.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特殊节奏和韵律,现代人把它演绎成了很多不同的样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手指操感受古诗带来的其他魅力!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次北固山下》赵爱丽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讲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

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5.整理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表现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莹莹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积累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3、情感与态度:陶冶美的情操。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熟读成诵,积累运用。 难点:展开想象,走进文本,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 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

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 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和“春蚕到死丝方尽” 忠贞不渝的李商隐。 二、感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2.简介作者。 师:通过这些诗歌,谈谈你对李白诗歌特色及为人的认识。生: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唐朝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生: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 生:他的诗歌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多种手法,营造一种瑰丽的色彩。 生:他很重感情,在他的诗歌当中常常流露出对家乡和亲的怀念,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那么这首诗又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我们先来解题。请学生说说加点字词和整个题目的意思。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学实录 一、《雁门太守行》上课日记 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宋静娴老师在QQ上与我讲,大概在十月份,苏州名师语文共同体在木渎镇活动,拟推荐我上课,课题是《雁门太守行》或《别云间》。对于诗歌,我没有上过,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我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今天,收到了“太湖语文论坛”暨苏州市中学语文[Ⅰ]名师发展共同体第五次例会的通知,也看到了我的名字,我上课的时间是10月13日下午。看到这份通知,我的压力陡增。自从宋老师给我讲了这件事以后,这些天来,这件事总是盘桓在心里。我反反复复地把这首诗读了N遍,脑子里一直在酝酿着琢磨着,但是一直没有动笔。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国庆节要事之一:备课《雁门太守行》 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上午,在网上大量收集阅读有关《雁门太守行》的解读文字。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备课《雁门太守行》,初步形成了一稿教案。近来读了黄玉峰老师的《教学生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从中得到启发,我选定“死去活来”作为设计的主要策略。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今天,在国际学校国内部试上《雁门太守行》,感觉时间不够,学生的发言很不踊跃。课后,宋老师组织中心组的老师评课。大家提了不少建议与设想。非常感谢,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与温暖。决定明天再试上一次。 晚上,整理第二稿教案。 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今天下午,在国际学校又上了一次。感觉稍微好一些,但是还不够理想。这次的设计较昨天的设计稍微简明了些,基本思路没有大的变化。 这次磨课,讨论依然激烈充分,并决定明天由二中的顾红梅老师也上一次,已做比较借鉴。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上午与宋老师通过QQ就《雁门太守行》的设计又做了交流。她又给了一些建议,尤其是相关内容诗的链读。 第四节,去二中听顾红梅老师的课。下午第一节,我又上了一节。 非常感谢红梅,她的课给了我不少启发,同时,通过下午的这节课,我对明天究竟怎么上《雁门太守行》已经有了80%的把握了。 晚上,形成了《雁门太守行》设计的第三稿。 2011年10月13日星期四 下午,“太湖语文论坛”暨苏州市中学语文[Ⅰ]名师发展共同体活动在吴江木渎中学举行,我执教了《雁门太守行》,自我感觉与老师们得评价都比较好。总算在风口浪尖上又走了一回。

小学语文毕业课程设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毕业课程设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毕业课程设计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 - 写作指导】 【篇一】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贺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全诗。 2、反复诵读,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代将士英勇杀敌的雄心壮志,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畏牺牲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也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福昌人。唐代著名诗人。他仅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郁郁不得志,而致力于诗歌创作。后来因贫困和疾病折磨,在27岁的盛年死去。诗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4、背景资料:选自《李贺诗集》。在李贺生活的年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李光颜身先士卒,突出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李贺《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5、学生默读,背诵这首诗。 三、细读品味: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成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驰军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前四句写边关将士顽强守城的情景。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驰援部队悄然行军,登临易水,与敌军作战的场面。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写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豪情。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同时也反映出刚届青年的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 明确: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用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得手段。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1)、熔铸词采,驰骋想象。(2)、富有浓艳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这首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写景、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 视觉、听觉、想象交替出现。 ————奋勇杀敌、立志报国。 【篇二】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激情导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丰富的想像、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饱满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其中,唐诗更是一条灿烂的星河,拥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璀璨的明星。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另一颗耀眼的明星,那就是被称为“诗鬼”的李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