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三讲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三讲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三讲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三讲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主题:

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

孔德思想的主要阶段

孔德的工业社会理论

孔德的“社会学”概念

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

近代社会学起源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其原则指导了大部分的社会学研究,为社会学的独立和早期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对当时大多数社会学家来说,掌握实证主义思想被认为是学养成熟的标志。即使在今天,实证主义仍然是社会学领域中的强纲领和强范式。

实证主义的信念:

实证主义的基本信念是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无根本区别。由于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无可争议的权威,将自然科学中卓有成效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既是势所必然,又合情合理。因此,丝毫不奇怪为什么近代的第一批社会学家以实证主义为其理论和方法的源泉,而实证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如孔德、S·穆勒又都同时成为社会学的创始人。这一情况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竟使许多人把社会学等同于实证主义。

孔德是最早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证主义的欧洲思想家。他对“实证的”一词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解释:(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6)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d)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具体说来,社会学的实证主义的基本信念或原则,有以下几条:

第一,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断言社会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本质上是同类的,因此,社会过程同自然现象相比并非是崭新的现实,同样可依自然规律来解释;

第二,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社会学知识体系应以自然科学力楷模,并采用它的方法论观点,在这个问题上,早期的实证主义不像后来的实证主义那样刻板。孔德与穆勒都很关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而且他们都未用这一个来反对另一个;

第三,认识论的经验主义原则。实证主义可被视为是广义经验主义的一个别种。强调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学认识中的作用,排斥思辩的社会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假问题,断言社会知识的可靠性真理性取决于观察与检验;

第四,“价值中立性”的要求。科学只与“是什么”(what is )有关,而对“应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不感兴趣,作为学者的社会学家,应该放弃对被研究的现象与所获得的结果的本质作任何价值判断;

第五,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的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学实证主义的主要派别:有机体论、机械论和证伪论

证明社会对象与自然对象本质上相同的最常用的方法是类比法。根据两种主要的类比,即把社会同生物机体视为同一以及把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相类比,社会学实证主义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有机体论与机械论。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是有机体模式的代表,这种模式把社会现象看作是完整的社会体系中相互联系的正在实现的某种功能,就像生物机体的细胞和器官那样。

S·穆勒、凯特莱(L.Quete1et,1796~1874)是机械论的代表,在机械论的社会模式中,个人被视为一种社会原子,而社会的组织与制度则是物理的或心理的机制。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比如,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波普同样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同一性,主张社会科学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但是,在他心目中的物理学,不再是近代社会思想家所接受的牛顿物理学,而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普认为,物理学或现代自然科学的根本方法或精神是试错法。在他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能够达成新的统一。在20世纪50年代,波普代表实证主义或自然主义的阵营,与德国批判社会学家,如阿多诺等人,甚至可以说整个德国社会学协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之流变: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史大体可分两个阶段:早期实证主义与新实证主义。第一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它同孔德、斯宾塞、穆勒及其大批追随者的名字连在一起,而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即在进化论观念与机械论观念发生危机时期结束。[进化论在社会学领域今天仍然有魅力和影响,甚至发展出“社会生物学”]

社会学实证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持续至今。早期实证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可视为有机论的变种,它们恢复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但已采取颇为不同的解释;机械论的模式最终演变为行为主义社会学(各种类型的社会交换理论等)等现代实证主义的激进变种。

在反实证主义的历史主义(库恩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与人文主义社会学(解释学和现象学)等兴起之前,实证主义是社会学的主流;今天,“实证主义”一词似乎成了社会科学中的贬义词,许多社会学家都回避它。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学已经克服了实证主义以及反实证主义倾向的极端性。如果我们赞同把现代西方社会学分为三种主要思潮,即自然主义社会学(实证主义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人文主义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俗民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与批判的社会学,那么就可以说,实证主义仍三分天下有其一。

二孔德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命题

奥古斯特·孔德思想的发展分别以他的三部著作为标志。

第一个阶段自1820年至1826年,即《社会哲学文集》阶段,包括以下几本小册子:《现代史简评》(1820年)、《重建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简介》(1822年4月)、《对科学和学者的哲学研究》(1825年)、《论神权》(1825一1826年)。

第二个阶段,以《实证哲学教程》(1830一1842年陆续问世)为标志。

第三个阶段,以《实证政治体系》和《论人类宗教社会学》(1851年至1854年问世)为标志。

“大部分社会学家都是以解释自己所处的时代为起点的”(雷蒙·阿隆),在第一阶段中,奥古斯特·孔德《文集》反映和解释的就是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历史性时刻。

孔德认为,一种由“神学”和“尚武”这两个形容词标明特点的社会类型正在消失。中世纪社会的柱石是天主教会解释的超验性的信念。神学思想方式是与由第一等级的军人表现

的尚武活动的主导地位同时代的东西。另一种社会类型,即科学的和工业的社会正在诞生。从消亡的社会是神学社会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生的社会是科学的社会。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想方法是学者的思想方法,带有旧时代特征的思想方法则是神学家和僧侣的思想方法。作为一种社会范畴,学者取代了僧侣和神学家,成为社会秩序中精神和道德的基础。他们正在从僧侣手中接受一份神权的遗产。孔德在《文集》的开头几篇文章里说,这种神权在每个时期里都必然是由提供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方法和用作社会秩序准则的思想的人所代表的,和学者取代僧侣一样,广义的实业家——即企业家、工厂经理和银行家正在取代军人的地位。一旦人类用科学的方法思考时,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就不再是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的战争,而成为人与自然的斗争或者是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了。

从这个时期起,孔德从对他所处的社会分析中得出了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智力改革的结论,光凭偶然的一次革命或暴力行为不足以改组处在危机中的社会。为此必须综合各门科学,并创立一种实证政治学。

孔德像他的许多同时代人那样,认为现在社会处在危机之中,他在正在消逝的神学和尚武社会秩序与正在形成的科学和工业社会秩序的矛盾中找到了对社会动乱的解释。

对当时危机的这种解释,其结果是改革者的奥古斯特·孔德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式的革命鼓吹者,也不是孟德斯鸠或托克维尔式的自由制度的鼓吹者,而是一个实证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家。

孔德思想的总方向,尤其是改造计划,都源自对当时社会的这种解释,正像孟德斯鸠看到了法国君主政体的危机,他的观察所得成了他的整体观念的源泉之一那样,奥古斯特·孔德看到了两种社会类型的矛盾,并认为这种矛盾只能通过他称之为科学和工业型的社会的胜利才能解决。这种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可以推迟或加速,因而社会学的作用是理解这种必然的,即既是必不可少的,又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变化,帮助这种根本秩序的实现。

在第二阶段,即《实证哲学教程》阶段,孔德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变化,但他的视野更开阔了。他发展并确认他在《文集》一书中已经提出过的两条基本规律:三种状态的规律及科学发展及其分类的思想。

按照三种状态的规律的说法,人类应当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人类乞求于神灵或上帝来解释各种现象。第二阶段中,他乞灵于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第三阶段时,人类只是观察这些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他不想找出事情的缘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

孔德认为人类思想发展三阶段规律,同时也是每个学科的发展规律。“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在神学阶段,人类精神探索的目标主要是万物的内在本性,是一切引人注意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最后原因,总之,是绝对的知识。各种现象被看成一些为数或多或少的超自然的主体直接地、连续地活动的结果,这些超自然主体的任意干涉,被用来说明宇宙间一切貌似反常的现象。”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把那些超自然的主体换成了一些抽象的力量,一些隐藏在世界万物之中的真正的实体(人格化的抽象物),认为它们能够凭自身产生人们观察到的一切现象,因为要说明这些现象,就只消为它们分别指定一个相应的实体。”“最后在实证阶段,人类的精神承认不可能得到绝对的概念,于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只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也就是发现它们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25~26页)

从神学时代到形而上学时代,进而到实证时代,这个过程对各种知识学科来说,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在奥古斯特·孔德的思想里,三种状态的规律只有当它与科学分类相结合时才

有严格的意义。各门科学的排列次序为我们揭示了才智在各个领域里成为实证才智的顺序。

换句话说,实证思想方法首先是在数学领域里得到承认,然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上得到承认的,当然,实证主义在某些更为复杂的学科里出现得较迟这一点是很正常的,因为:学科越简单,就越能实证地加以思考。甚至会有这种情况:观察到的现象会自然得到承认,这样,才智就会立即成为实证才智了。

三种状态的规律和各门学科的分类,这两者的结合其目的是要证明在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里取得胜利的思想方法,最终也应当在政治学领域里取得胜利,并达到创建一门新的实证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目的。

然而,这两者结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创建社会学的必要性。自从有了生物学这门学科后,方法论就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科学不再是解析性的科学而基本上必然是综合性的科学了,这一变化后来奠定了社会学的历史统一观的基础。也因此,孔德的社会学被称为整体论(holism)。整体大于局部,综合先于分析,以及认为社会学第一位的、真正的对象是人类历史,是《实证哲学讲义》中所确立的新的社会学的主要方法论原则。

在他的思想的第三个阶段里,孔德用人性和社会性的理论证实了人类历史的统一性。代表作是《实证政治体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奥古斯特·孔德的经历可以用他想证明人类历史的统一性的意愿加以解释,在最后一本书中他为这个概念提供了哲学基础。

为了使人类历史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各个社会,各个时代的人就应该有某种可以被认识,可以被确定的性质。其次,透过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任何社会都应当有一种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基本秩序。最后,人性和社会性应当是这样的,即可以由此推断历史演变的主要特点。这三个观点就是《实证政治体系》的基本点。

人性的理论包括在奥古斯特·孔德所称的大脑图表,即关于大脑区域定位学说的全部观点之中。但是,除了这种或那种古怪之举外,这张图表明确指出具有人类特征的各种活动。以社会静力学力研究对象的第二卷,描写和分析了人们能够透过机构的多样性认识社会的基本秩序。总而言之,大脑图表和社会静力学为《实证政治体系》专论社会动力学的第三卷提供了基础。全部历史就是为了实现第二卷里分析的社会基本秩序,实现第一卷大脑图表中所论述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概括起来说,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是以三大命题为前提的。

第一个命题是:西欧的工业社会具有典型性,它将成为全人类的社会。孔德认为工业社会的某些方面具有普遍的使命。欧洲社会的特征——科学地组织劳动——比其他组织方法有效得多。个中奥妙一旦被一个民族发现,人类的其他部分就应当把握好它,因为它是繁荣和强盛的条件。

第二个命题是科学思想的双重普遍性。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实证思想具有普遍意义,运用这种思想而取得的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而全人类都接受这种思想方法。奥古斯特·孔德在这方面的说法是很正确的。今天西方的科学无论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都已成为全人类的科学,在生物学方面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但是,科学的普遍性还有另一层意思:既然人们用实证方法研究天文学或物理学,那么人们也就不能用其他方法研究政治学和宗教学。实证方法已经在无机的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功,它就应当延伸到思想的其他方面。然而实证方法在这方面的普及是极不明显的。在社会学、伦理学或政治学方面,难道一定要沿用数学或物理学的方法吗?这个问题至少是有争议的。

奥古斯特·孔德的第三个命题就是《实证政治体系》的命题。如果说人性基本上是不变的。社会秩序基本上也是不变的,那么,怎样才能最终保全多样性呢?

换句话说,奥古斯特·孔德关于人类统一性的观点在他的一生事业的三个主要阶段里有

三种形式:

西方正在发展的社会是很典范的,全人类必将走上西方先驱者已经开创的道路;

人类历史是一部思想史,这部思想史表明了实证思想的变化,或者说表明了全人类学习实证主义的过程;

人类历史就是人性的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这三个命题代表着对人类的统一性的三种可能的解释。

三孔德的工业社会理论

当代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非常重视孔德的工业社会理论。他说,19世纪初震惊所有社会观察家的新鲜事是工业。大家都认为某种与过去不同的新奇事正在诞生,但现代工业的独特性究竟在哪里呢?

雷蒙·阿隆认为,19世纪初人们看到的工业有六个特点:

第一,工业是建筑在科学的劳动组织的基础上的。生产不是按照习俗进行组织,而是以获得最大效益为目的而组织的;

第二、由于科学组织劳动,因而人类得以大量开发资源;

第三、工业生产要求在工厂和城镇集结工人,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工人的大量存在;

第四、工人在劳动场所大量集结决定了职工与雇主、无产者与企业主或资本家之间潜在的或公开的对立;

第五、随着财富由于劳动的科学性而不断增加,生产过剩的危机也日益增多。其结果足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制造了贫困。令人愤慨的是正当千百万人备受贫困之外的时候,大量商品却卖不出去;

第六,与劳动组织工业化和科学化相联系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自由贸易及企业主和商人追逐利润。某些理论家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开发财富的根本条件正是追逐利润和竞争,国家干预经济事务越少,生产和财富就增加得越快。

对工业社会的解释,各个思想家和思想流派视对每个特点强调的程度而异。奥古斯特·孔德始终认为前3个特点是决定性的特点,工业就是科学的劳动组织,然后才有对财富的不断增加和工人在工厂里的集结。此外,工人集结是与资本或生产资料集中在一小部分人于中相对应的。

在他看来,第四个特点即工人和企业主的对立是次要的。他认为这种对立是由于工业社会组织得不好而造成的,可以通过改革加以纠正。同样,在他眼里危机也是次要的、表面的现象。至于自由主义,他并不认为它是新社会的要素,而是一种比建筑在自由竞争基础上的组织更加稳定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常的成分和一时的危机。

自然,在社会党人看来,第四和第五个特征是决定性的特征,像19世纪上半叶悲观的经济学家一样,社会党人的这种思想是由于他们看到了无产者与企业主之间的冲突,看到了频繁的危机,并认为这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的产物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就是以这两个特征为基础创建资本主义理论并对资本主义作出历史性的解释的。

至于第六个特征即自由贸易,这一点正是自由派理论家所特别强调的。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是经济进步的决定性原因。

孔德关于自由劳动,把科学应用于工业上,组织至上等论点都具有目前工业社会观点的明显特征,那么为什么奥古斯特·孔德会被人遗忘或不赏识呢?

第一个原因是即使实证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深刻的,但他对工业社会的详细描述,尤其是在《实证政治体系》一书中对工业社会的详细描述还是常常会遭到人们轻浮的嘲笑,孔德详

细地解释了世俗等级制度将怎样组织,工业,银行家等世俗领袖的确切地位将是怎样的,指出为什么担任最广泛职务的人应当拥有最大的权威,应当在等级制度中占有最高的地位。他精确地指出每个城市的人口数和掌权者的人数,他还说明了财富应当怎样转移。一句话,他把自己的想像列举得十分详细,在他的这种想像中我们都无所作为,而他却自以为是上帝。

另一方面,奥古斯特·孔德的工业社会的观点是与战争已经一去不复返的论调联系在一起的。然而,1840年至1945年这一时期里,历史并不像他所想像的那样,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本20世纪上半叶就发生了几次十分激烈的战争,它使实证主义派的忠实信徒们大失所望。实证主义派曾经说过战争会在人类的先驱,即西欧消失,但是20世纪几次战争的中心和策源地恰恰是西欧。

奥古斯特·孔德认为,西方的一小部分人,由于时来运转成了人类运动的带头人。这些人不应当征服其他种族的居民,把自己的文明强加于他们的头上。他以充分的论据说明西方人不应当征服非洲和亚洲。如果西方人靠刺刀传播他们的文化,他们就会犯错误,对他们自己及对别人都是不幸的。如果说他这样说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他曾经犯过错误。一个世纪中发生的事情与他所声称的并不相符。

奥古斯特·孔德曾经预言过和平,因为他认为在工业社会里战争将不再起作用,为了迫使生性懒散的人从事正常的劳动以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形成罗马帝国的统一,让天主教义得以传播并最终使实证主义得以产生,战争是必要的。战争已经完成了双重历史任务:使人学会了劳动并建成了一些辽阔的国家。但在19世纪,它就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发挥了,因为从此以后的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军人阶级已不复存在,因而战争也就没有理由了。

四“社会学”的概念及其内部分工

孔德被公认为社会学的真正的创始人。他在《实证哲学教程》的最后三册,特别是第四册正式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1839年)并作了系统的方法论的建构。在第三阶段的《实证政治体系》的第二册和第三册对社会学的内部结构及其分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别建立了所谓的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孔德的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是其科学分类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可以认为孔德之所以提出科学分类体系,也是为了确立社会学在人类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科学或知识的分类,是人类知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种这方面的重要思想的提出,都反映了人类思想或知识的重大变革。

孔德认为,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他认为,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经常的、重复出现的联系,即种种规律。承认社会结构的超个人性、过程的规律性与可认识性。从而,试图把唯意志论以及夸大伟人作用的观点,从社会学中排除出去。孔德试图通过认识社会规律而建立社会学的构想,对于当时流行的否认可以科学地认识社会的神学与唯灵论观点,是一种冲击,是一种进步。

如果说社会学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来源于物理学,那么,整体性方法论公设则主要来源于生物学。自从有了生物学这门学科,方法论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科学不再仅仅是解析性的了,而发展到综合性的阶段。物理学研究孤立的现象之间的规律,所以是解析性的科学。生物学则研究生命体的全貌,否则就无法对某一器官或某种功能作出解释,所以是综合性的科学。孔德确立社会学地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从当时已经具有较高声望的生物科学中借用概念与观点。孔德认为,生物学对人的研究为研究社会奠定了基础。他指出,必须首先承认生物学中的个体有机论和社会学中的社会有机论之间的对应性。他说:“就这样,我们在社

会学中对社会有机论的统计分析,和生物学中对个体有机论的统计分析之间建立了真正的对应……如果我们采用了生物学中最为确定的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结果解剖成要素、组织和器官。对社会有机体也将如此,也许甚至用同样的名词。”

孔德从生物学中引申出了整体性方法论公设。这一方法论公设包括下述要点:

(1)社会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一个整体。明确承认社会的现实统一性。

(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即社会有机体。这种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与要素之间具有一种“普遍的和谐”,这种普遍的和谐的根基在于人性。孔德将社会视为整体是正确的,承认社会和谐性的一面,也应予以肯定。但他未能找到社会和谐的真正根源,也没有深入进行社会不和谐性的理论探讨。

(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这种“整体先于局部”“综合先于分析”观念的引进,对于社会学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在孔德看来,在社会学中只有一个正确的途径,那就是“借助于整体的系统去观察各个成分……在研究非有机体的学科中,我们对成分的了解要比对各个成分组成的整体的了解清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从简单事物出发,进而研究复杂事物,但要研究人和社会,就必须使用相反的方法。作为整体的人和社会更为我们所熟悉,因而也更适于由此入手去进行研究。”

对于个别事实不能孤立地加以考察,而必须把这些事实放到它们所组成的更大的整体范围中来考察,才能正确地加以认识。他指出:“如果把社会分割为若干部分而分别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对社会的条件和社会的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说,如果撇开整体我们就不可能正确解释任何社会现象与事实。在生物学中,考察个别器官的活动时,如果硬是人为地把它从某一生物体中割裂开来,那么能得到的只是一种无生命的物质。同样道理,在社会学者看来,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都同时代、文明、人类这些整体性有关,如果不是放在整个社会之中,那么就无法理解与解释。

(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孔德指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建立,才使“人的历史头一次系统地被当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才被发现它像其他领域的现象一样服从不变的规律”。孔德在社会静态研究中提出的整体性方法论公设,也被他推广到了社会动态研究之中。如同只有研究社会整体的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一样,只有研究历史的全部变化才能理解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孔德把人类现实的统一性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社会学独特思维方式的一个精髓。

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孔德根据布兰维尔(B1ainvil1e)在比较解剖学中对生物现象所作的区分,将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两部分。他以生物学作为类比的起点,认为社会静学研究的社会存在状况,类似解剖学中的组织;社会动学研究的社会变迁过程,类似生物学中的生命定律。秩序是处于一种永恒的和谐状态之下的各种社会存在,是社会静学研究的范畴;进步则是社会发展,是社会动学研究的领域。前者是研究“存在”的定律,而后者是研究“运动”的定律。“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这是孔德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学思想。

静力学类似于解剖学,它所研究的是社会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平衡,简言之,静力学着眼于社会结构的剖析。孔德虽提出静力学分析涉及个人、家庭与社会三个方面的社会存在,但“科学精神禁止我们把社会视为由个人组成的。真正的社会单位当然是家庭——如有必要,还可将家庭分解为构成其基础的要素——夫妇。这样考虑与其说是心理学的,不如说暗示着这样一个真理:即家庭变成部落,部落变成国家;以至于整个人类都可视为单个家庭的逐步发展……社会机体的各种特质都可在家庭

找到其萌芽……正是通过家庭,人才摆脱了单纯个人的人格,并学会用另一种人格去生活。”把社会还原为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在孔德看来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分析。这与其说是解释社会,不如说是消解社会。突出家庭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势必抛弃关于社会结合的原子主义、功利主义及社会契约论的解决,并且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社会化上。孔德认为家庭是社会最持久的因素,因而也是社会重建的最好工具。

另一种使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因素是分工。分工导致了社会机体日益加强的复杂性,并造成社会内部分化为职业团体与阶级。若无分工,即便是在定居生活已盛行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家庭之间的真正联合,“当职业分工井然有序地遍及全社会时,社会状态便趋于一致与稳定,”正是分工造成了基于合作之上的政治秩序与基于亲情之爱的家庭内秩序的一切区别。孔德肯定分工对社会体系的存在必不可少,对于发展人的专业技能、道德感情与团结精神至关重要,但他与自由主义者不同,并不认为分工本身可自发地起作用。政府是一个必要的设制,政府可以运用强力确保不同社会团体的通力合作。这样,在家庭之上,城市即为社会结合的第二种基本形式;这是一个从政治上组织起来的共同体,它大体相当于霍布斯的市民社会。

经济的纽带,即使得到政治权力的加强,在孔德眼里也不是社会达至“一致与和谐的充分基础,“心灵和精神的合作对于这种统一性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唯有感情的统一才能构成这样的基础,而只有宗教能提供这种统一。孔德的确把确保感情统一的因素叫宗教,而不管是否涉及超自然的信仰。在他看来,没有宗教所产生的感情的统一,社会必难免离心的威胁。这就难怪任何政府都要支持一种宗教,以使统治常规化与神圣化。因此,教会是第三种及最后的社会纽带,通过宗教,社会进入其充分发展的阶段。

科塞正确地指出,孔德总是从宗教、分工等社会现象对较广泛的社会秩序的作用这个角度去研究这些现象,而不考虑它们自身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他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社会功能分析学家之一,因为他不仅考虑社会现象对社会系统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所有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学思想名家》,第12页)

社会动力学是孔德关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理论。孔德认为人类社会和人类理性的发展是由规律所支配的。而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历史进步三阶段法则,动力学是从属于静力学的,人们通过人类社会的秩序才懂得什么是历史,“进步无非是秩序的发展”,对孔德来说,进步本质上是观念和思想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几个重大阶段都是由思想方法决定的。对应神学观念的,是一个运用强制力将社会严格控制在确定框格内的黩武社会,而实证的时代则是一个工业的社会。坚持思想观念的演进与社会组织的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是动力学理论一个独特的内容。

五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实证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实证科学是一统一的体系,又是一有等级的体系,这决定了社会学既可把其他科学所用的方法据为己有,同时又具有特别适用于社会研究的独特方法;观察、实验与比较方法是前者,历史方法则是后者。孔德强调在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时,必须始终记住其对象,即社会,为一有机的整体,同时任何方法都须与其他方法相配合,他既反对思辩性,也反对经验主义的极端性。

孔德断言,观察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对社会事实的观察有助于把社会学提升到科学的水平,使社会学家所运用的材料具有客观性。但观察并不是盲目地搜集事实,任何社会观察,都应以基本理论的经常使用为前提,否则,社会学家除了一大堆什么也不能说明的孤立的和偶然的事实外,毫无所获。

实验是社会学的第二种重要方法。直接实验是指在专门为研究目的而创造的条件的影响下对现象变化进行观察,这类实验在人类范围内很少行得通。间接实验乃是研究社会中由于社会动荡或其他严重干扰而产生的病态性的偏差,社会机体所受到的干扰,如同人的机体所生疾病一样,通过病理学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常态的理解。

比较方法对社会学来说颇为重要。通过比较同时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有助于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人种或气候对人类事务的影响,比较法是不可缺少的;而比较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将使我们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异与同。但比较方法的缺点在于不能指出社会状态的连贯性(历时性特征),而只能把它们作为并存的东西来表达。

历史方法,即把人类不同的连贯状态作历史的比较的方法是最适合社会现象本性的方法,是社会学的专门方法。贯穿于人类发展全过程的历史比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失去历史意识,社会学就不能成立。孔德甚至认为在历史与社会学之间是毫无区别的。历史观点的支配地位在孔德看来是实证主义的最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它的主要结果。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社会学概论人物理论汇总 孔德:1、实证主义; 2、《实证哲学教程》首次提出社会学之一概念; 3、社会学之父; 4、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 5、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6、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秩序”和“进步”; 7、实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康有为:群学。 凯特勒:第一次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力图用他创造的统计手段去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列宁:认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推动了对社会的研究,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雷文斯坦: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规律” 林德夫妇:1、社区全貌研究; 2、《中镇》开创了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推动了后来的学者进行一系列类 似的研究。 马克思: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 和社会学巨著; 2、社会学主要奠基人; 3、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4、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5、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默顿:1、《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2、显功能、潜功能。 帕森斯:1、《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 2、维持社会系统的必要功能条件:适应(经济子系统)、达鹄(政治子系统)、 整合(社会共同体子系统)、维模(文化子系统); 3、社会行动三要素:目标、情景、制度。 斯宾塞:1、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2、《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3、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4、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 5、社会进化论:将社会区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斯莫尔:189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A)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被称为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1、初创时期的西方社会学与哲学关系密切; 2、初创时期的西方社会学受到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B)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积极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 1、孔德(1798——1857)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及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在其论著《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并力图把他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2、孔德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他认为: (1)整个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社会秩序。 (2)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这就是社会进步。3、孔德、斯宾塞到迪尔凯姆——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发展特征: 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特征: ①它明确地规定了社会学在理论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传统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哲学的羁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它的理论原则具有强烈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的倾向,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便混淆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③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 ④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原则。 ⑤重视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和社会稳定性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内具有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 ⑥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把社会学看作“社会工程学”或“社会医学”,即强调社会学对现实社会的改造和改良作用。

斯宾塞和孔德理论的异同

斯宾塞和孔德理论的异同 孔德和斯宾塞都是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孔德是公认的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享有社会学之父的美称;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被称为是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他们都将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执行特殊的功能。孔德持有强烈的整体倾向,并批判了当时主要从个体主义角度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和经济学。他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把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认为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必须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斯宾塞将孔德的思想更加系统化,并明确指出,社会可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因为它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整合趋势等几个方面。 孔德和斯宾塞都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社会可以看做个人一样不断生长的,,逐步进化的。原始社会对应人类的童年;现代社会对应人类成年。孔德认为社会是有一个阶段向另外一个阶段转变的,社会在曲折中发展。斯宾塞倾向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认为宇宙万物,从自然到社会无不受进化规律支配。 孔德和斯宾塞都强调情感的重要性,都将情感看做是行动的动力,道德的基础。他们都是乐观的,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孔德希望重建政治开明、道德进步、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新的社会秩序。斯宾塞严重的社会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经过优胜劣汰之后会变得很美好很强大。 他们还都有市政的科学统一观,认为社会现象最复杂,社会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完善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孔德将社会学看做是一门市政的科学,将之与神学和形而上相区别,,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探索人的理性极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如何晚上起来的科学。孔德提出必须运用四种科学的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斯宾塞企图吧一切知识纳入他的进化论之中,他认为社会学这门最复杂的科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各门相对简单的具体科学基础之上,尤其是它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格外密切、十分接近。 孔德重视主管,斯宾塞重视客观,前者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后者更强调结构的重要性。孔德希望通过倡导实证的科学来统一人们的认识,重建社会秩序。他认为由于受到旧制度和旧观念的束缚,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当时还处于建设过程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证主义精神的优越性也未能充分显示出来。他强烈要求在学校开设实证主义课程,并积极地举办实证主义讲习班,成立实证主义教育自由协会,热情地堆普通百姓进行实证教育,以便为精神重建奠定基础,人们的精神解放创造有利条件。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松散的整体,组成他的个体是或多或少的自由和分散的,彼此结合的程度不那么牢固。斯宾塞认为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功能的变化,社会单位规模的增大必然引起社会活动的进步与分化。斯宾塞总是劝告人们从结构的进化阶段以及在此阶段上发挥的功能这两个方面来研究机构。 孔德提倡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社会整体;斯宾塞则宣扬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服务于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本章学习要点: ●“实证”一词的含义 ●“三阶段论”的主要思想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静力学的基本内容 ●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学分类和三阶段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1798年孔德出身于法国南部地中海海滨的一座古城蒙贝利埃,父亲是县税务所的会计官,母亲原为流亡贵族小姐,两人均是狂热的天主教教徒。幼年的孔德体弱多病、身长腿短、眼斜个小、其貌不扬,但极聪慧好学。9岁寄宿于蒙贝利埃中学,文理两科的成绩均名列前茅,且显示出一定的反叛精神。1812年他考入著名的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因年龄太小,两年后才被正式录取。他并不安于数理科学的学习,还热情关心时事政治,广泛涉猎政治和社会理论书籍,如饥似渴地研读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政治著作以及法国当代思想家的著作道德的叛逆精神在这里又有所发展,他和一些同学故意蔑视校纪校规,因而经常受到校方的申斥,多次被关禁闭。1816年,他终于被校方永久地开除了。 1817年孔德经人介绍,当了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的秘书。起初,孔德非常尊敬比他大30多岁的圣西门,将其视为良师益友。但7年后,两人终因意见不和而分道扬镳。其间,孔德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主要靠给人讲授数学维持生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孔德决定创立一门新的哲学即实证主义哲学(简称实证哲学),这是一种源于实证科学并与形而上学哲学相对立的哲学体系。1826年,孔德在自己的住所开办“实证哲学讲座”,应邀前来听讲的有不少是当时法国科学界的名流。然而只讲了三讲,孔德便因精神分裂症住进了医院,其后又投河自杀被人救起。1829年孔德恢复了实证哲学讲座。讲座每周两次,几乎持续了两年。孔德接着将讲稿整理成书,以“实证哲学教程”的书名从1830年起陆续出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诸多领域,到1842年一共出齐6卷。该书是孔德最重要的著作,被视为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流派的里程碑式的文献,而且,正是在这部巨著中他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名词,并提出建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思想。 孔德一直希望能在大学谋到一个正式的教职,但未能如愿。他一生只在大学有过短暂的兼职,和学术界缺乏密切的联系,成为学术边际人,这在后期愈发明显。1844年,有过不幸婚姻生活经历的孔德,结识了遭丈夫遗弃的年轻女子克洛蒂尔德,两人柏拉图式的爱情维持了一年多以后这位女子不幸病故。与克洛蒂尔德的恋情对孔德的影响很大,他的观念也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晚期的孔德在“实证”概念中加进了“感情”要素,并开始推崇早年极力反对的宗教。他后来甚至创立了一个旨在强词人类之爱的“人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xx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 2008-01-17 20:47:58 xx整理 紫金网孔德( Auguste Comte,1798-1857年)主要作品: 《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 主要学术思想: 孔德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他认为重整社会秩序的希望在于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宗教,这是社会学的任务。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阶段相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他认为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孔德主张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看作是密切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科学。他认为进步如果不同秩序结合在一起,进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与进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无法建立。 孔德认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四种方法即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

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孔德斯和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孔德与斯宾塞分别被人们称为社会学的至圣和亚圣。他们的社会学思想有诸多相似,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又有不同之处。以下就两人社会学思想的异同点做简单的整理概括。 (一)相同点: 1.实证的科学统一观。两者的理论都是建立在社会学初建时期的实证主义范畴内,都主张社会学的假设具有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假设,社会学应该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上,而不是建立在过去的神学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辩形式上。认为社会现象最复杂,社会学必须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完善基础之上,尤其是生物学基础之上; 2.有机观。两者都深受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生物学成就的影响,都认为人类社会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的。他们都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个体,社会各个部分执行特殊的功能; 3.进化观。将社会看作像个人一样是不断生长的,逐步进化的。原始社会对应人类童年,现代社会对应人类成年; 4.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将情感看作行动的动力,道德的基础; 5.乐观主义。两者的理论的最终目的都相信人类必然会朝社会进步的方向前进,注重社会的发展维度,而忽视社会的滞后维度; 6.两者的理论都偏重社会的二元对立分析范式,即研究社会的秩序与变迁,将社会视为两者的有机统一体; 7.两者都在对社会进行实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社会的构成要素的功能分析,对后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产生起了重大的影响(如:孔德对家庭、所有制等的分析,斯宾塞对社会机体的产生、分化等的分析); (二)不同点: 1. 孔德重主观(人类精神发展史),斯宾塞重客观(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2.孔德提倡集体主义(社会优先于个人,社会唯实论),斯宾塞宣扬个人主义(个人优先于社会,社会唯名论); 3.孔德认同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斯宾塞认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4. 在对待国家态度上。孔德支持国家干预,斯宾塞强调自由放任; 5. 在社会学研究上。孔德认为社会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有效的预测,斯宾塞认为社会学不是精确的科学,不可能作精确的预测; 6. 在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主张单线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服从不变的规律,将社会性变迁限制在较窄的领域;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社会性变迁的范围很大,复杂多样,进化不是直线的,倒退也可能发生,社会进化的方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

1谈一谈你对孔德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的认识和评价

1谈一谈你对孔德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的认识和评价。 P37德处在法国政治、工业革命后的时代,他发现新的社会制度的种种问题,进而提出了社会改建的思想,其目的是重组一个社会模式。孔德所提出的方孔德所鼓吹的社会重组或改建并不是要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而只是强调人们道德观念的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号召无产阶级起来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孔德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是孔德实证社会学唯心主义史观的大暴露,是他思想糟粕最集中的地方。 这种社会改建思想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但孔德提出的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借鉴。 2斯宾塞关于国家政治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xx 的国家政治理论的中心思想是: 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或者说是社会为了进行必需的合作而有意识建立的政治组织。斯宾塞认为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们“恐惧”的心理因素上面,国家是进行社会调节的机器,政府则是具体执行调节职能的一种器官。由于斯宾塞接受社会自动进化的思想,他主张限制国家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政府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场合下的政治组织的特殊形式,是进行国家管理的职能机构。斯宾塞的国家政治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国家和社会概念的区分。 3谈一谈自己对马克思“异化”理论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内容: 一花是指人们与他们的生产活动,生产产品,生产同伴以及他们潜能之间的自然关系被割裂成分离的状态,包括人与自己的生产活动而相分离;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人与自己的同伴相分离;人与自己的潜能相分离。 意义: 异化的普遍加强是落后社会制度的表现,劳动不具有自由性,自觉性,创造性,是被迫的痛苦的劳动力。4 试结合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理论,谈一谈自己对当今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认识。

西方社会学概论 (2)

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 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1.“黄金时代”说是人们对奴隶制度的评价,是对社会变迁的理性思考,是古代社会第一个模糊的社会变迁理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特别强调社会的有机统一性,他明确规定过级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个独立的要素在结合成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2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作为同神律观念和宗教主权观念相对立的世界观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契约义务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中探究社会起源的近代社会理论。代表人物: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卢梭 社会契约论是社会进步理论的一种形式,它认为人有“天赋权利”,社会发展是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人们订立契约,(人们让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订立契约,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建立国家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天赋权利”。 社会契约论强调社会“是自私力量的自然状态的个人对现代国家和政治义务形成的自愿默认产物”而不是具有一定的世俗制度和过程的客观结构,强调人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是指超自然的历史过程。 3、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 共同的目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讨论了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对名族性格、感情、道德、宗教、风俗、法律和国家政体的影响,他还讨论了历史演进理论和三权分立的学说。伏尔泰的“自然法权论”寻找符合人类自然权利的社会立法原则。他的“平等”、“自由”.卢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

辩证法思想。爱尔维修的肉体感受性理论、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教育万能论。狄德罗的小康社会思想。霍尔巴赫: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思想。 4苏格兰的启蒙思想苏格兰启蒙运动对日后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他们反对把社会等同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认为社会是具有自身固有历史的独特的结构。 休谟认为权威是以其实际效用获得公认的暴力与同意相结合的产物。斯密、佛格森和米勒都把群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亚当·斯密研究了商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结构,他划分了明显的三大社会阶级: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他还指出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着市民社会的各种关系。总之,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社会学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客观过程,是一定经济、社会和历史力量的产物,它可以通过经验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析。 启蒙思想分别从三个方面影响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学:1、维科和佛格森等人的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2、孟德斯鸠、米勒以及佛格森的机械论思想3、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的批判理性主义。 5.实证主义与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 实证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认为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统计分析要应用到社会研究之中,并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解释。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 工业社会是圣西门创造的,他关注以消费为中心(自己消费,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社会转变的问题。他一方面强调所有制与分工在阶级形成过程中的结构意义。另一方面又科学与知识精英的社会作用。 社会发展的实证阶段特征:1、科学处于中心地位2、社会各个组成部

孔德及的社会学理论简介

生平:(1798—1857),社会学概念的创始人,生于法国的蒙彼利埃市,16岁读大学, 曾经担任过圣西门的秘书。主要代表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著作,提 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等思想。 一、实证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法国社会动荡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也就是说,传统的思 辩哲学无法解决当时法国的社会矛盾,法国出现了急剧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迁。 (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 宣言》,代表资产阶级的党派取得了政权,虽然产生了1791年的宪法,但是依然维护君主 政体,平民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路易16继续当权。 (2)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了君主政权,逮捕了路易16, 于9月22日成立法兰西共和国,而此次掌权的是吉伦特派,代表着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3)1793年5月31日,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颁布《雅各布宾宪 法》,但是又保留了平民希望废除的《农业工人强迫劳动法》,人民非常不满,加上内讧,出 现了问题。 (4)1794年7月27日,发动“热月政变”,热月党人发动政变,热月党人上台,社会秩 序仍然混乱。 (5)1794年11月,发动了“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 从1789年到1794年,短短5年时间内,法国连年内战,社会需要安宁,而思辩哲学 对此却无能为力!这样,创建新的学科——一门以实用为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成为 孔德 一、实证社会学:含义、原则、思想三阶段 二、社会动力学: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 三、社会静力学:社会构造 四、孔德的宗教学:人道教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摘要: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其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神学。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之处,但任然对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讲人首先以康德的简介和实证主义定义为开始,陈述了实践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影响,逻辑实证主义简介,作者对诸多问题的反思等。 关键字:孔德实证主义 1.孔德个人及其思想简介 1.1孔德简介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于1798年出生于法国蒙彼利埃,1895年卒于巴黎。他是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他是社会学的创始人,最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力图把它建成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其于1817年8月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C.H.de 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1826年,其设馆讲授实证哲学,对实证主义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进,并出版了《实证主义教程》(共四卷),于书中提出了“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近代社会学就起源于实证主义。在孔德的学说中,实证主义原则指导了大部分的社会学研究,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1.2孔德与实证主义 “实证”(positive)是孔德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全部内容的基石,它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原意是肯定、清晰、确切的意思。圣西门最早提出“实证的哲学(positive philosophy)”,他曾经说:过去是“神学的时代”,现在是“实证的时代”,孔德的实证一词就直接来源于圣西门之书,并将其发展,使它成为了著名的西方哲学流派。 孔德把实证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有机”、“相对”,它摒弃一切虚妄、无用、不确定、绝对的东西,摒弃一切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东

第二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一、生平与著作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社会学的缔造者,社会学至圣,社会学之父。 科学是为了预见,而预见是为了获取力量。——[法]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生卒年期间法国大的历史事件:执政内阁、拿破仑时代、帝制时期、复辟时期、1830年革命、七月王朝、1848年革命(二月革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7个更迭的政权,无数的暴乱、骚动和革命,这50多年里称得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太多了,孔德无法摆脱这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也只能以这些影响为基础,建构让自己理论思想栖身的大厦。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国之路:1789-1792大革命爆发与君主立宪时期(推翻波旁王朝);1792-1799-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1804-1814拿破仑第一帝国;1815-1830-1848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君主立宪)时期;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中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中国: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中国共产党成立……《建党伟业》 1798年1月19日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城。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党人,反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天主教在社会革命中遭到冲击极为愤慨。但孔德却性格倔强,对宗教传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有说法是风靡全国的启蒙运动和巴黎技术学校的共和氛围使他很快背离了父母的政治信仰),他热烈赞扬大革命对旧传统、旧秩序的冲击与摧毁,认为革命将为人类赢得自由、和谐与幸福。 孔德自幼体弱多病,但天资聪慧。1814年,16岁的孔德考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法国培养科学家的高等院校,孔德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而留校任教。但事与愿违,孔德因参与反对传统考试方式而在校方留下了记录,学校重建后循规蹈矩的学生才可获准留校学习,孔德对此十分不满,一怒之下离开了自己曾十分深爱的学校。(也有说法学校因波旁王朝复辟而转向保守学校,孔是被学校开除)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C.H.de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后因著作权问题,两人分道扬镳。同圣西门分手后,孔德一直没有谋到一个正式职业,生活上很贫困。1825年,孔德同一位曾经当过妓女的卡洛琳·冯森结婚,饱尝生活艰辛的妻子对孔德生活上体贴入微、事业上全力支持。1826年孔德设馆讲授实证哲学,巴黎很多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来听讲座,但孔德因过度紧张在开了三次讲座之后精神失常,妻子在期间精心照料,孔德也没有因此转变对妻子的态度,妻子忍受不了,离开了孤僻粗暴的孔德。1844年,一位不

孔德与实证主义

孔德提倡实证主义,就是要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历史,研究人的思想认识,研究人类社会,研究科学。他希望发展一个理性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即所谓的“实证研究法”,经由此研究法才能提供一个具体的基础,来建立更新、更稳定的社会秩序。孔德的实证社会学研究有两个主要概念:社会静学(Socail Statics)和社会动学(Socail Dynamics)。 社会静学是指社会制度间的关系。在孔德的观点中,社会的各部分息息相关,就像生物体一样,各部分协调运作。虽然他认为社会秩序是稳定的,但他仍注意到社会动学,或曰社会变迁的过程。对孔德而言,研究社会动学的原因有二:一则因社会动学可以引起改革,一则因社会动学是研究社会结构崩溃和重建引起的自然变迁的最佳工具。 他认为人类社会分为物质的、人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其中智力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人们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靠上帝,为神的意志所左右;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的,人类思想和社会变动的认识,摆脱了纯粹的自然状态,能够自己思考一些问题,但没有科学的依据,主要靠形而上学、玄学的冥思苦想。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实证的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人类研究各种现象、思考各种问题,都要靠精确的观察、假设、实验,需要有科学的根据。这是他对当年科学发展状况作出的结论,也是用这种分析去抨击作为封建统治理论基础的神学及其所依附的教会神权,这种三阶段论应用在政治上,实证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了。孔德生活的时代,是多种科学发达和民主兴起的时代,科学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欧洲各国先后推动了产业革命;科学也揭露了封建神权的专横愚昧,在欧洲各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孔德幸运地承继着文艺复兴以来丰富的科学文化积累的知识,又亲历法国剧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的资本主义体制虽然还未巩固地建立,但生产力已然提高,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一定的基础,民主民权的思想影响在扩大。法国资产阶级已经占有相当的优势,封建势力尽管还在挣扎,并和国外的皇权勾结不断反扑,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已在取代封建统治。法国正经历着一个新旧体制交替、旧的仍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 在这种形势下,与资本主义共生的各种矛盾都已暴露出来,社会问题逐渐增多,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要点: ●“实证”一词的含义 ●“三阶段论”的主要思想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静力学的基本内容 ●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的学术思想概括地说有三个主要部分:(1)实证主义哲学思想;(2)实证主义的宗教——“人道的宗教”;(3)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主义哲学的含义 ①真实的(现实的)而非虚幻的 ②有用的而非无用的 ③肯定的(确实的)而非犹疑的 ④精确的而非模糊的 ⑤积极的(建设的)而非消极的 ⑥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晚年,他将“同情的”作为实证概念的第七个要素。 ×哲学的功能: 第一,实证哲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来显示和证明智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第二,实证哲学将指导人们改造教育的体系 第三,由于它是对科学进行总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动各门科学的进步; 第四,它为改造社会提供了惟一稳固的基础德 孔德把自己的实证哲学看成既是科学的方法论,又是改革教育、统一科学的科学哲学,还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哲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二、三阶段论 孔德认为一切人类知识的发展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此三阶段相对应,人类的智力就显示出如下的特征: 1、神学阶段——世界的根源是什么?(最低阶段) 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用神学的方法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2、形而上学阶段——寻找事物背后的物质或本性(过渡阶段) 用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

第三讲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三讲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主题: 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 孔德思想的主要阶段 孔德的工业社会理论 孔德的“社会学”概念 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 近代社会学起源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其原则指导了大部分的社会学研究,为社会学的独立和早期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对当时大多数社会学家来说,掌握实证主义思想被认为是学养成熟的标志。即使在今天,实证主义仍然是社会学领域中的强纲领和强范式。 实证主义的信念: 实证主义的基本信念是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无根本区别。由于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无可争议的权威,将自然科学中卓有成效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既是势所必然,又合情合理。因此,丝毫不奇怪为什么近代的第一批社会学家以实证主义为其理论和方法的源泉,而实证主义的主要创立者,如孔德、S·穆勒又都同时成为社会学的创始人。这一情况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竟使许多人把社会学等同于实证主义。 孔德是最早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证主义的欧洲思想家。他对“实证的”一词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解释:(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6)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d)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具体说来,社会学的实证主义的基本信念或原则,有以下几条: 第一,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断言社会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本质上是同类的,因此,社会过程同自然现象相比并非是崭新的现实,同样可依自然规律来解释; 第二,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社会学知识体系应以自然科学力楷模,并采用它的方法论观点,在这个问题上,早期的实证主义不像后来的实证主义那样刻板。孔德与穆勒都很关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之处,而且他们都未用这一个来反对另一个; 第三,认识论的经验主义原则。实证主义可被视为是广义经验主义的一个别种。强调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学认识中的作用,排斥思辩的社会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假问题,断言社会知识的可靠性真理性取决于观察与检验; 第四,“价值中立性”的要求。科学只与“是什么”(what is )有关,而对“应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不感兴趣,作为学者的社会学家,应该放弃对被研究的现象与所获得的结果的本质作任何价值判断; 第五,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的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学实证主义的主要派别:有机体论、机械论和证伪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 2.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实证论概况 1.社会实证论的含义 社会实证论是以实证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德、穆勒、斯宾塞和迪尔凯姆等人,是他们明确阐述了社会实证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早期社会学成为一门区别于哲学、文学、宗教学和伦理学且具有强烈自然主义(naturalism)色彩的社会“科学”。 2.社会实证论的产生 (1)社会背景 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思想来源 ①经验主义 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 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

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③自然主义 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④理性主义 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但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学理性。 3.社会实证论的发展 (1)社会实证论首先在法国和英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孔德在法国率先提出了实证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提出了从实证主义出发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构想。迪尔凯姆把孔德的社会学构想系统化、具体化,社会实证论由此在学科之林中争得了一席之地。穆勒像斯宾塞一样在孔德思想的影响下,分别建立了唯名论的社会实证论和有机论的社会实证论。孔德、迪尔凯姆、穆勒和斯宾塞的学说一般被称为早期社会实证论,主要流行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实证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遭到人本主义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激烈批判,并且各种形式的人本主义哲学也从各个角度对社会实证论发起了攻击。社会实证论曾一度陷入困境。 (3)社会实证论的产生与流行有其不可否认的社会基础或现实根据,尽管它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但它还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通过改变自己的形式而流传下来。在凡勃伦的社会科技决定论、帕累托的社会非逻辑论、阿尔都塞的社会结构论、帕森斯的社会结构功能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 1.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来源如何? 答:(1)实证社会学发生的现实基础: 资产阶级在获取政权后迫切需要稳定社会秩序、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2)实证社会学发生的思想来源: ①经验主义 培根和洛克都认为经验现象是独立于人们意识而自存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起源于直接感知客观存在的感觉,感觉的可靠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以感觉为基础的认识把握了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就可以产生科学知识。 ②科学主义 崇尚实证科学,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言行都应遵循实证科学原则与方法的科学主义,既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来源,也是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伽利略和牛顿等自然科学家则对科学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模式作了具体论述。 ③自然主义 孔德说的只问“是什么?”而不问“应当是什么?”,这是一种否认主观性、创造性和价值要求的自然主义,是片面夸大社会现实自在性和自发性的客观主义。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这是实证主义从自然主义或客观主义那里继承的品质,它使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④理性主义 社会实证论只是反对理性主义中的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同时却坚持了理性主义中的科

学理性。 2.孔德提出的实证原则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实证原则的积极意义和局限如何? 答:(1)孔德实证原则的基本内容 ①孔德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排斥自然科学方法是难以成立的,因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虽然社会现象比自然现象复杂,但是二者都是一种外在于人们情感意志的客观现象,都是可以观察、实验和对比的经验事实。 ②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其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或者说是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而应仅仅从客观事实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孔德曾把他创立的社会学称为“社会物理学”。 ③孔德特别强调实证方法的相对性。孔德认为,社会学不去追问现象之下的终极本质和普遍规律,而是直接面对经验现象本身,因此社会学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知识都不具有绝对性,而是直接关于具体社会事实的相对性知识。 (2)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①孔德在强调社会学方法和知识的相对性时,并未否认社会学要把握社会规律的任务,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孔德一方面肯定与自然规律相同的社会规律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又认为社会规律只能来自于对变动不居事物的不断观察中,并且因为事物的变化和观察的发展,所获的包含着社会规律的实证知识也要发生变化。 ②总之,这种被孔德认为是人类思维方式划时代变革的实证方法,尽管受到人们很多批评,但在当代社会学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往往是一些社会学流派把自己同其他学科尤其同哲学区别开来的根本原则。

孔德的实证社会学理论

孔德的实证社会学理论 孔德的实证社会学理论 孔德认为,最早出现的科学也最早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到了他的时代,科学都摆脱了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进入了实证阶段,唯独社会学还处在形而上学阶段,仍然空喊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因此,他的历史任务就是建立实证社会学,从而结束欧洲动荡不安的混乱局面,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孔德看来,要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这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实证社会学。他对自己在社会方面的理论特别自负,认为是他第一次把人的历史当作一个社会整体来考察,并且发现了社会的如其他领域的规律一样的规律。孔德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社会规律固然是自我吹胀,但按照实证原则建立社会学的确实数他最早。?社会学(Sociology)这个词就是他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从而使他成为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指出,既然人属于动物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么就应当纳入自然科学的轨道。人是动物进化系统的“最终项”,社会本身像生物体一样是个“有机体”,社会生活规律是自然规律、生物进化规律的延续。孔德把人看作是进化的产物,把社会看作是有机体,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他忽视质的差别,

把人与动物、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等量齐观,就陷入了社会观上的生物学主义。 孔德把社会和自然作简单的类比,在社会学中生搬硬套自然科学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实证社会学概念,论证了社会学的科学地位。他把社会学叫做“社会物理学”,并参照力学的静态和动态概念,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他对实证科学按简单到复杂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找出了各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的“渐进的相关性”。孔德指出,实证精神集中体现了实证主义的内涵,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性。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之处,但其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的追求,及对推动现代科学精神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 合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德社会秩序理论

孔德社会秩序理论 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青连斌 2007年01月22日14:16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孔德早年曾做过法国著名的空想 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私人秘书,后来,两人因思想分歧终于分手。不曾料到的是,分手竟 成为孔德学术生涯的转折点,从此,孔德开始致力于建构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创立了社 会学这一重要学科,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即社会秩序论和社会变迁论。 社会秩序论 孔德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发生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他一生经历了七个政权,目睹了 无数的暴乱、骚动和人民起义,在50多年中法兰西几乎处于不停的动乱之中,相对稳定 的时期少而短暂。那么,法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孔德一生都在寻求走出混乱而建立 秩序的途径。他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社会,把他所创立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 动力学”;前者研究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后者研究社会变迁和社 会发展的规律性。由此,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科学。 孔德非常欣赏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及它们对维持社会稳定所做出的贡 献。他给自己确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现这种稳定性的根源。 首先,孔德认为,对基本信仰和看法的一致是社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基础。在人 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神学的思维方式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宗教信仰能够激励个人为实 现超个人利益的目标而遵守纪律,有助于培育那种把个人联系起来的感情关系。宗教影响 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促使个人自发地服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 其次,人是由社会环境所塑造的,社会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建立在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类型

孔德认为作为社会理论和物理学本质上是一样的,物理学理论可以分为动力学和静力学,因此社会学也可以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两个部分。孔德认为通过社会静力学可以用静态的视角研究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社会动力学则是从动态的视角,历史地研究社会的发展过程。 孔德的社会学是在批判18世纪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这些社会学说都只是处于形而上学阶段上,都是普遍带有思辨的抽象学说。这些学说只是从“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解放”的抽象原则出发;这些学说对于批判封建社会,动摇人们的旧有观念是有功劳的,但是它只起到破坏作用,只能给人们思想带来混乱,而不能起到建设社会、建立社会新秩序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有新的社会学理论取而代之。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类型: ?有机体论——把社会看作是完整的社会体系中相互联系的正在实现的某种功能,就像生物有机体的细胞和器官那样。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机械论——个人被视为一个社会原子,而社会的组织与制度则是物理的或心理的机制。代表人物:穆勒、凯特莱 孔德认为人类理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神学阶段。这个阶段人类理智处于刚起步阶段,但是人们却本能地用自己的理智去解释那些最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去探求万物本原、现象背后的最终原因等问题,试图得到关于世界的绝对知识。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人们只能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去说明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宗教神学就是这个阶段上的产物。但是人们不会一直满足于神学的解释,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人的理智逐渐进人形而上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是理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是改头换面的神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们的理智依然在追求万物本原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追求绝对知识;不过人们是用超经验的抽象概念(实体)代替了超自然的神灵,采用抽象的逻辑推理和空洞的思辨代替了想像。这个阶段上形成了一些独断论的哲学体系和理论,这些理论摧毁了人们对神学的坚定信念。但这些理论只有破坏作用,而无建设作用,只能带来人们的思想混乱。这个阶段很快就由新的阶段所代替。 实证阶段是理智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人的理智成熟了。人们完全放弃了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放弃了对绝对知识的追求。这一阶段上,人们以科学研究为基本特征,尊重经验事实,依靠观察和理性的力量去说明、解释现象,发现规律;人们把一切知识都看成是关于经验现象的知识,并且都是通过经验加以证实的肯定的可靠的知识;人们也意识到了知识是与人的身体结构和状况息息相关,因而是相对的。 孔德认为这个规律是自己第一个发现的,并指出:理智发展三个阶段的规律可以由人类理智发展的历史和个体理智发展的历史得到证明。他认为从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可以发现神话产生于远古时代的人类理智的想像,宗教也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后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取代神学思维方式,出现了众说纷纭的抽象的哲学理论体系;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的发展,显示了人的理智进入实证阶段。人类理智的发展历史正是遵循了这样的一条规律。 从人类个体理智发展的历程来看,也同样遵循了三个阶段规律:每个人在童年时期是处在神学阶段,喜欢听神话故事,还会创造神话,好想像。到了青年时期,个人则处在形而上学阶段。这时,青年人已不相信神话而转向爱好抽象思维,对任何事情都喜欢刨根问底,问一个为什么,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决定力量,而且好高骛远。到了中年时期的人,经过生活磨难,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不再崇尚空谈和好高骛远而喜欢实实在在地干些具体事,重经验、重观察,处于实证阶段。孔德认为每个人只要回顾一下自己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体验到这一根本规律。 在孔德看来,各门科学理论的发展也要大体经历这三个阶段:科学发展的早期,受神学的统治,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而到中期则受形而上学思维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实体或动因。现代科学均已进入实证阶段,并取得一系列实际的成果。 孔德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古代是神学阶段。在这个社会里知识受到神学统治,在政治上是“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的神学政治。中期是形而上学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科学知识被形而上学化。政治上空谈“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原则,是民主契约政治。现代社会应是实证社会,科学是实证科学,哲学也是实证哲学。社会则是工业社会,社会施行实证政治统治。人们处理社会问题时,注重观察和务实,借助自然科学规律调节社会秩序,人类社会已达到了高级阶段。所以这个规律又是一条社会发展的规律。 孔德的“理智发展三阶段”理论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人类思想和社会的发展,肯定规律在其中的作用,是合理的。但是他用人的思想理智去解释思想、学说乃至社会发展的原因,完全是唯心主义的。他试图用一个不变的“公式”去解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历史,必然会出现生搬硬套,主观杜撰,而陷人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的错误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