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厚华名中医不寐辨证诊治经验

程厚华名中医不寐辨证诊治经验

程厚华名中医不寐辨证诊治经验
程厚华名中医不寐辨证诊治经验

程厚华名中医不寐辨证诊治经验

发表时间:2017-11-16T11:47:26.1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8期作者:刘民

[导读] 程厚华是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擅长于使用中医药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

安徽省广德县中医院安徽广德 242200

摘要:作为安徽省名中医,程厚华擅长采用中医治疗内、妇科、儿科各类疑难杂症,其在不寐诊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寐的病因机制复杂多样,但总隶属阳盛阴衰范畴,在临床诊断中要明确患者症形,依据患者的分型给予辨证治疗,达到安神养血、调肝泻火的目的。

关键词:程厚华;名中医;不寐;临床诊断;辨证治疗

程厚华是安徽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擅长于使用中医药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特别在对急慢性乙肝、酒精肝、肝硬化的治疗技术上居本地区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程厚华结合自己多年行一经验,总结了中医诊断治疗不寐的经验,值得学习。

1.不寐的病因机制

中医学将失眠归属于“不寐”范畴,其发病因素复杂多样,古人认为不寐因素主要集中在阴阳消长、阴气虚、邪气盛等多个方面,对现代临床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不寐”在古代又被称作是“不得眠”、“不得卧”,症状较轻者睡眠困难,睡后容易醒,醒来难以再进入睡眠状态,严重者彻夜不能入眠,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程厚华认为,不寐主要是由于忧思过度、劳伤气血,其病位在心,会累及到患者的五脏六腑。患者心神不安往往容易出现邪气侵扰,进而出现不寐。气结于心、情志所伤、心神不宁及饮食不节等均是不寐的主要诱发因素[ ]。程厚华认为情绪失控可引起心境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尤其在情绪不稳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可以是由某些突发事件引起,如特别的喜事或特别的悲伤、生气等都可导致失眠。这种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失眠只是一种现象,可能是偶然发生的、暂时的;而更严重的失眠则是长期存在睡不好的现象,他们的情绪持续性地处于低落状态,紧张、害怕、担心、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等情感不仅占据他们白天的感觉器官,而且就连晚上也仍然欲罢不能。

2.不寐的临床诊断

程厚华在诊断不寐症状时,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1)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夜晚难以入眠,久久不能入睡,或间断性觉醒夜间多梦,处于似睡非睡状态,醒后一般不能够再次进入睡眠状态,部分患者甚至彻夜难眠[ ]。(2)睡眠障碍持续2周以上,且每周至少有3次以上上述睡眠障碍;(3)白天精神状态不佳,疲乏困倦,伴随头晕脑胀、心慌心烦等症状,对患者生活、学习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4)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不寐;(5)国际SPIE-GEL量表从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深度等6个方面对患者睡眠质量予以评估,评分>9分可判断为失眠,超过24分为重度失眠症。

3.程厚华名中医对不寐的辨证治疗经验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大,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多伴随肝郁气滞等,不寐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程厚华认为对不寐的治疗应以调整阴阳、消除肝郁、痰火为主。

3.1肝火扰心型

对于肝火扰心症型患者,在治疗时应以调肝泻火,镇心安神为主。此类患者多表现为不寐多梦,甚至存在整夜不寐,患者性情急躁、易暴易怒,多合并头晕、耳鸣、饮食不节等症状。程厚华认为恼怒对患者的肝脏具有严重损害作用,肝郁化火,扰乱心神,进而造成不寐。肝气对胃肠也会产生侵害作用,肝火内扰,患者头痛欲裂、彻夜不能入睡[ ]。在治疗时可以泻火为主,并辅之以镇心安神治疗,切记房中不可过多使用补益药物,避免加重肝郁症状。给予患者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组方为龙胆草、栀子、泽泻、柴胡各15g,生牡蛎、珍珠母、磁石各30g,车前子、当归各10g,黄芩、甘草各6g,该药物能够起到稳定心神、清肝泻火的功效。

3.2痰热扰心型

该类症状患者多伴随胸闷、心烦、头重、目眩等。程厚华认为肝胆不舒、痰热上扰,会导致患者口苦目眩,胃失和降,舌红苔腻,给予患者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组方为半夏、茯苓、枳实、竹茹各15g,陈皮、黄连各10g,珍珠母、磁石各30g,其中茯苓、枳实能够起到健脾化痰的作用,珍珠母能够稳定心神,竹茹可清心降火。对于合并大便不爽、胸闷、苔腻症状患者可重用半夏,和胃降气[ ]。程厚华认为半夏能够帮助入眠。对于存在饮食停滞者可加用鸡内金、焦麦芽等,帮助消导和中。

3.3心脾两虚型

心脾两虚型不寐多见于老年群体,患者多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乏力、健忘。程厚华认为心脾两虚型不寐多存在营血不足,心神奉养不佳,进而出现不寐,因此治疗要以补益心脾为主。可给予归脾汤加减治疗,组方为党参、白术、当归、黄芩、远志、茯苓、龙眼肉、木香各15g,炙甘草10g,酸枣仁20g,党参、炙甘草能够健脾益气,茯苓、酸枣仁可益脾安神。对于心血不足者可加用熟地黄、白芍药,帮助滋养心血。对于症状严重者加用五味子、合欢皮,安养心神。

3.4心胆气虚型

心胆气虚型不寐主要表现为触事易惊,存在胆怯心理,终日惶恐惕惕、倦怠无力,对于此类患者治疗时以健脾醒脾为主,采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组方为茯苓、、远志、石菖蒲、川芎各15g,党参、酸枣仁、知母各20g,炙甘草10g。组方中的知母可清热除烦,炙甘草则对心胆易惊具有调节作用。对于惊惕不安患者可加用生牡蛎、生龙骨治疗。

结束语

综上所述,程厚华在中医诊治不寐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不寐病因虽多,但均可化为阴阳失交范畴,在治疗时可依据患者症形给予辨证治疗,促进患者症状改善。

参考文献:

[1]杜金英,刘大勇,张海鹰. 长期失眠对心电图的影响及相应中医辨证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21(13):1531-1533.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者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浸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由于关节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张晓鸣主任医师临床总结:豨签草具有降血沉,促内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常用量30-60g,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张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张老师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住潮湿,由于自然演化和适应,他们具备天然抗风湿能力,他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张晓明主任在临床上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祛邪为主的原则贯穿于各期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成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治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药物,佐以祛风除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签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张晓明主任根据以上原则创制息风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一是因为此类药物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少清热作用,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第四十九节陈湘君证治经验 陈湘君,女,1939年3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教授、 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 年制医疗系,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全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皮肌炎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类风关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委员。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行医近40年,擅长于运用中医和西医两套理论对内科常见病、疑难病作出双重诊断,并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方法治疗内伤杂病。尤其对风湿病有较深的造诣,她认为风湿病是一组由于正气亏虚(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失调,抵抗力低下)以致外邪入侵而致组织与关节,内脏受损的疾病,因此主张扶助正气与祛除病邪相结合来治疗风湿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中医内外合治的特色,并积极采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检测手段诊断与随访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使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使中医药治疗风湿

病的机理也取得了进展,目前已总结出治疗类风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痛风等风湿病的经验方。 94年她主持的“内服益气温阳,外用祛风活血对类风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他主持的“滋阴解毒法为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紊乱调节作用的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95年参与的“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关系及益肺抗癌饮对其影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参与的“益肺抗瘤饮对肺癌生长转移的病理学改变的影响”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91年、94年、99年分别应邀赴日本、捷克、美国、越南、泰国等国进行风湿病学术交流,94年、96年、98年多次应邀赴台湾与香港地区进行风湿病学术讲座,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好评,94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证书。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着作12本。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陈湘君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是在肝肾精血阴津亏虚邪火内生的基础上,感受风湿热毒或因曝晒日光,内外相合,两热相搏,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经脉痹阻,脏腑亏损,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肝肾亏损为本,邪毒亢盛为标,本虚标实的疾病。治疗当以滋养肝肾、清热解毒为原则。由于其病程漫长,症状复杂,因

不寐之中医治疗经验

不寐之中医治疗经验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不寐之中医治疗经验 【摘要】笔者总结近十年来公开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治疗不寐的方剂,归纳成类,并探讨不寐治疗的病证关系问题。 【关键词】不寐;失眠;方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31-02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对人们的心理生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失眠患者激增。笔者搜集近十年公开发表在期刊上治疗失眠方剂,并总结成4大类。 1疏肝,安神志 刘筱慧[1]运用疏肝安神汤治疗失眠患者48例,柴胡、延胡索、香附、白芍各15克,合欢皮、枣仁、夜交藤、茯苓、牛膝各20克,浮小麦30克,甘草5克。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用,3-4周后,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 郝秀霞[2] 等自拟更年加寐汤治疗不寐46例,组方为柴胡、枳壳、郁金、当归各10克,夜交藤20克,合欢花、百合、熟地、墨旱莲、女贞子各15克,首乌、白芍各12克,日1剂,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痊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5例。 马纯清[3]运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失眠28例。醋柴胡10克,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远志、夜交藤各15克,合欢花12克,柏子仁20克,酸枣仁30克,薄荷5克,炙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14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痊愈2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

2化痰,安神 唐沙玲[4]治疗不寐自拟安神汤,方用柴胡,石菖蒲,牛膝,白芍,郁金,丹参各10克,钩藤,石决明,生龙骨,苦参,夜交藤各20克,丹参8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9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内共治疗不寐患者30例,其中21例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 靳建宁[5]等自拟静阳入阴汤治疗失眠36例。酸枣仁30克,丹参30克,牡蛎、半夏各15克,黄连3克,夏枯草、石菖蒲各10克,肉桂5克。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治愈36例,好转16例,无效3例。 刘贵成[6]运用清心化痰导眠治疗失眠76例,以法半夏、石菖蒲、合欢花、麦门冬各15克,茯苓、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各30克,丹参20克,竹茹9克,枳实12克,陈皮、生姜各10克,生甘草6克。日1剂,早晚服。2个疗程后,痊愈28例,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 3补气血,安神志 周红,王斌[7]运用自拟安神汤治疗失眠42例,方用夜交藤、合欢花、茯神、远志、酸枣仁、黄芪、党参、白术、白芍各20克,龙骨、牡蛎、川芎、甘草各15克。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7天为1个疗程。治愈31例,有效9例,无效2例。 孙晓萍[8]以归脾汤为基础加减,治疗不寐患者23例。夜交藤、酸枣仁各30克,茯神、黄芪各20克,远志9克,党参、白术、灵芝各15克,当归、龙眼肉各10克,木香4克,大枣5枚,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日2次,20天为1个疗程,1到3个疗程后痊愈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

何任名老中医经验集(精)

何任-中医瑰宝苑-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脉法、脉诀,针灸,经方、偏方、秘方,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 何任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研究《金匮要略》半个世纪的何任 何若苹整理 编者按何任教授是研究《金匮》的名家,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本文总结了他半个世纪来研究《金匮》和《伤寒论》的方法、经验和主要成就,很有启迪作用。他推崇“读经读注,经注并参”和主张“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研究方法和宗旨,所以他不但理论上有高深造诣,在临床上也有丰富的医疗经验。 文中介绍了他研究《金匮》的11部著作和8篇专论,从纵横两个方面给读者指出了学习和研究《金匮》(包括《伤寒论》的门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何任临床擅长于内科杂病和妇科疾患,临证善用“经方”,本文介绍了他应用“经方”的方法要点和医疗经验。他临证治病力求辨证精当,处方用药主张“少而精”,如用四逆散治疗脑萎缩,用甘麦大枣汤、桂枝龙牡汤治疗癫痫等,具有鲜明特色。对妇科疾病,认为须通晓奇经之理,要重视“调经”、“和气”。对肿瘤,他认为是因虚致病,病后又加重虚损,主张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但“虚”是在脾肾两脏,故扶正以培补脾肾为主,但也不忽视祛邪的重要作用。文中对各部分的观点和论点,都举有病例介绍他的临证经验,加以证实,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心怀祖国意常惬,腹有经书气自华。 ———吕炳奎题赠何任教授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何任,字祈令,别署湛园,浙江杭州市人,1921年1月21日生,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解放初担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1955年任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9年负责筹建浙江中医学院。1978年被授予首批中医教授职称,1 979年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数十年来,何任教授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坚持中医医疗和科研工作。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对中医经典,特别是《金匮要略》有较精深的研究,是国内研究《金匮》的著名专家。他临床经验丰富,屡起沉疴,远近闻名。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学术,勤于著述,共出版著作十几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海内享有盛名,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他先后担任过浙江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第一卷180浙江省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主任医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报》社社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常委,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何任出生在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从儒而医,在杭州颇负盛名。公旦先生常说:“做一个医生,要有一颗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学识要渊博。”在这样的庭训下,何任不但从小就孕育着学医的志趣,并且付诸行动。上学以后,他除了学文化以外,开始诵读《药性赋》、《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药书籍,而对有关医学德性的文章,如《千金方》之“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等更是拳拳服膺。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鞭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父亲的教诲和历代名医高尚的医德,为他走向献身于中医事业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37年7月,他考上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二年级插班生,他规定自己除上课之外,每天要自学一定的时间,不是读自备的参考书,便是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他一面学习中医基础及临床各科理论和一部分西医知识,一面到中医诊所跟名老中医抄方,实习中医内、妇、儿科。 为了掌握一些传染病的知识,他也去西医名医旁侍诊。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下,使他对学医的兴趣更加浓厚。他厌恶当时的十里洋场,却潜心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学习,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以后不久,父亲公旦先生就逝世

名老中医欧阳恒学术思想的继承总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c11673497.html, 名老中医欧阳恒学术思想的继承总结 作者:李小莎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19期 作者单位:410005 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李小莎 【摘要】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疗效,欧阳恒老师在临床上以 疗效弘扬中医,认为疗效是中医之生命。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很多皮肤外科疑难杂症,疗效卓著。 【关键词】名老中医;欧阳恒;学术思想;继承总结 欧阳恒,男,汉族,1939年10月出生,湖南安仁县人,中共党员。从事中医皮肤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载,治学态度严谨,医德高尚,学术思想寓意深广,对于皮肤疮疡疑难病症的诊疗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中医皮肤疮疡专科首席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人和湖南省名中医。作为欧老先生的学术继承人,笔者跟师侍诊,随身笔记,及时总结,现把欧阳恒老师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大胆接诊、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欧老师认为,面对中医无用论,取消中医论,不能畏惧,几千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医是科学,中医能治病,不仅擅长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还能治疗现代医学感到很棘手的难治性疾病。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首先要坚定信念和信心,在明确疾病性质的前提下,具体认知病情,不管其如何复杂,治疗难度如何大,甚或正处危急之中,也要做到来者不拒,不得将他们推诿于门外。面对患者,大胆接诊,勤于耕耘,工于心计,精选方案,把诊疗工作做到细,做到位。从整体观念出发,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皮肤病尤为如此。皮肤病虽形发于外,但与内脏的功能失调无不关系密切。不能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就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是看不好病的。不仅如此,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所以说,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谨遵这个原则。 2 四诊合参、病症结合、明病为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 为贯彻落实脑病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使学术继承人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特制定脑病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一、理论学习【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中医典籍,学习临床学科古代重要医籍及现代学术专著,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籍的理解,培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学习要求】 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附后),要求精读四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与本学科相关的古代医籍及其它医籍。 【学习形式】 学员自主学习为主,可参加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举办的经典理论学习班。在专家指导下,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 【考核指标】 1.系统自学典籍,完成学习计划,并写出读书心得笔记。 2.参加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继续教育项目学习。 3.每年至少完成经验总结1-2篇。发表论文1-2篇。二、临床实践【实践目的】 强化中医临床实践,结合现临床岗位,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实践要求】 继承期内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开展临床研究,进行创造性临床实践;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扩大服务半径,提高社会知名度;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形式】 1.临床工作应包括门诊、病房及会诊,可根据研修内容确定时间安排。 2.继承人结合学经典做临床的体会,针对临床的某一问题,选择临床研究课题,完成一项科学、严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考核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要结合理论学习和临床研究,写出心得体会。3年完成100份专科病历。病历要体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并有病证分析。 3.公开发表反映本人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论文或专著至少1篇(部)。三、跟师学习【跟师目的】 研究、领悟、学习当代中医名家及本科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 【跟师要求】 拜1位中医药名师重点学习,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精华,加以整理提高。【跟师形式】 随师门诊、查房、会诊、拜师请教等,并整理代表老师主要学术思想或临床经验的典型医案。【考核指标】 1.整理跟师临诊病案。 2.完成跟师学习心得。

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 12位著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分享!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取得较好的效果。为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最佳诊疗方案,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对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急心衰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制订心衰的中医诊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锡武认为本病证属心肾阳衰,水气上逆,凌心犯肺。肺满、喘促、心悸诸症较为常见。其心悸之治非补益气血、养心复脉之所能,当取强心扶阳、宣痹利水之真武汤为主,辅佐“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治水三法”,方能奏效。李介鸣认为心衰若以心悸气短为主症,多以气阴两虚为主,当以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为主方。以呼吸困难为主症,多以温补肺肾为主,方以右归饮加减。心衰若以水肿为主症,治疗宜用抑阴扶阳、温阳化气利水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其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也具有经验。(1)尿量减少:利尿为治疗心衰之关键。最常用的利尿中 药有:获苓、猪苓、车前子、冬瓜仁、冬瓜皮、泽泻等。对水肿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腹水者多用牵牛子末;腹水肝大者可加三棱、莪术。胸水与心包积液者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己椒苈黄汤治疗。(2)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往往心率偏快,多伴有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或室性早搏等等,可加琥珀末、紫石

英、珍珠母以加强镇心安神作用。心率偏慢或有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可加独参汤或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用补肾阳药,如仙茅根、淫羊藿、鹿角胶、补骨脂等以温肾阳促心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强调用温药。(3)感冒与感染:本着先表后里的原则,先纠正感冒再治心衰。(4)咳血问题:心衰患者因肺动脉高压或肺瘀血易出现咳血或痰中带血丝的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加入代赭石、旋复花、紫苏子霜等降气止血药,同时还可加大小蓟、侧柏叶、血余炭、藕节炭等。(5)胃肠症状:心衰患者多有胃肠道瘀血,又多长期服用强心、利尿以及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易出现胃肠功紊乱,如恶心纳呆、胃脘胀满等症状,又常可加重心衰,可加砂仁、陈皮、佩兰等健脾行气的药物,调和胃肠功能,以助后天之本。(6)口干渴:心衰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而损伤阴液,常表现为口干渴,可用生地黄、石斛、元参、沙参等养阴生津的药物。顾景琰认为心衰乃五脏同病。治疗原则当以扶正补虚为本,祛除实邪为辅。补虚主在培补心肺肾脾,调和气血阴阳;祛邪主在和血通络,温化水湿。治疗常以参附汤与生脉散为基本方药。颜德馨认为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关键点是心气阳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瘀血乃一身之大敌”的观点。在临床上将心衰分为心气阳虚、心血瘀阻即可基本把握心衰的辨治规律。心气阳虚为主者,以温运阳气为重要法则。心血瘀阻为主者,行

不寐之中医治疗经验

不寐之中医治疗经验 【摘要】笔者总结近十年来公开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治疗不寐的方剂,归纳成类,并探讨不寐治疗的病证关系问题。 【关键词】不寐;失眠;方剂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31-02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对人们的心理生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失眠患者激增。笔者搜集近十年公开发表在期刊上治疗失眠方剂,并总结成4大类。 1疏肝,安神志 刘筱慧[1]运用疏肝安神汤治疗失眠患者48例,柴胡、延胡索、香附、白芍各15克,合欢皮、枣仁、夜交藤、茯苓、牛膝各20克,浮小麦30克,甘草5克。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用,3-4周后,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 郝秀霞[2] 等自拟更年加寐汤治疗不寐46例,组方为柴胡、枳壳、郁金、当归各10克,夜交藤20克,合欢花、百合、熟地、墨旱莲、女贞子各15克,首乌、白芍各12克,日1剂,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痊愈14

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5例。 马纯清[3]运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失眠28例。醋柴胡10克,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远志、夜交藤各15克,合欢花12克,柏子仁20克,酸枣仁30克,薄荷5克,炙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14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痊愈20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 2化痰,安神 唐沙玲[4]治疗不寐自拟安神汤,方用柴胡,石菖蒲,牛膝,白芍,郁金,丹参各10克,钩藤,石决明,生龙骨,苦参,夜交藤各20克,丹参8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9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内共治疗不寐患者30例,其中21例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 靳建宁[5]等自拟静阳入阴汤治疗失眠36例。酸枣仁30克,丹参30克,牡蛎、半夏各15克,黄连3克,夏枯草、石菖蒲各10克,肉桂5克。日1剂,水煎服,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治愈36例,好转16例,无效3例。 刘贵成[6]运用清心化痰导眠治疗失眠76例,以法半夏、石菖蒲、合欢花、麦门冬各15克,茯苓、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各30克,丹参20克,竹茹9克,枳实12克,陈皮、生姜各10克,生甘草6克。日1剂,早晚服。2个疗程后,痊愈28例,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科左中旗中医院肛肠科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 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继承学术经验工作计划及措施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 (一)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 1.学习方式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其中:跟师学习不少于180个工 作日,独立临床实践不少于250个工作日,集中理论授课时间 5-6个月。 2.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要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

术专长等临证精华,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3年5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肛肠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要求 (一)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工作日。 (二)继承人在学习期间,不承担行政管理事务,不得接受与继承学习无关的其它任务。 (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断。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继承学习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者,经当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四)指导老师在带教期间,每周临床或实际操作带教时间不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9-2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c11673497.html,/journal/cnc https://www.doczj.com/doc/8c11673497.html,/10.12677/cnc.2015.32005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 Huang1, Lu Xu2* 1Science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Chongq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2The Key Lab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n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1154289840@https://www.doczj.com/doc/8c11673497.html, Received: Jun. 4th,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8c1167349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ingle inheritance model,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e lack of outstanding inheritors,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build a famous doctor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 out academic thought and literature ba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cavate and protect the folk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 the role of modern medicine in succession, actively explor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deas and methods of project design and system planning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the inheritance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pecial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彦1,徐露2* 1重庆市中医院科教处,重庆 *通讯作者。

重点专科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整理与继承

高明主任治疗外伤性腰腿痛临床经验整理(2008) 高明,副主任中医师,松原市中医院副院长,兼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第八届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专科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第一届骨科医师分会委员、吉林省医药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吉林省医学会卫生学会笫一届理事会常委、松原市医学会理事、松原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松原市优秀青年中医、宇江区首届“十佳”青年。 高明副院长早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学贯中西,在骨伤与筋伤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有幸跟其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其治疗外伤性腰腿疼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外伤性腰腿疼,系指山于不同原因损伤所引起的腰部疼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腰扭伤、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腰椎压缩性骨折。腰部受外力作用如跌仆、坠堕、闪挫、负重等作用而造成腰部损伤,或伤筋或损骨,因脉络受损,血瘀气滞,腰痛骤作,疼痛剧烈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不敢府卧转侧, 动则痛其,疼痛难忍并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至小腿或足底部。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则曰久痹阻,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病久则渐伤及肝肾而呈肝肾两虚,风寒湿三气乘虚袭于经络肌肉关节之间而为患,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日久。 2辨证分型 根据其病因病机将该病分为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二型。急性发作型:有明显腰部外伤史,腰部疼痛不能转侧,活动时疼痛加剧,局部压痛,伴有腰、臀部或下肢牵涉痛,棋者腹部肿胀,大小便不利,舌红或紫暗,苔薄黄,脉弦紧或涩。慢性迁延型:多见于有急性腰腿痛病史,遗留腰痛腿痛,腰背酸痛乏力,或下肢麻木,不能耐久,腰脊活动轻度受限或正常,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行绵日久,症状发作或与劳累有关,或遇寒冷加重,有腰部固定痛者,也有腰背及双下肢交替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3中药内治 3、1急性发作期治宜攻下散瘀,活血止痛。方用经验方活血通络汤。药用大黄30. 土虫15 g、槟榔6g。若局部瘀血肿痛严重者,原方加当归13 g、丹参20 g、乳香15 g.没药15 g:若合并腹胀,大小便不通者,原方加枳壳15 . 厚朴12 g、木通10 g.车前子10 go若下肢牵掣疼痛严重者,原方加黃茂50 g、地龙12 g、木瓜15 g牛膝10g。方中重用大黃味苦气寒入血分,荡涤凝瘀败血,为方中君药;土虫破血逐瘀,专治折伤腰痛,槟榔行气消积,与大黄相配则可使瘀血去,经络通,共为臣药。局部瘀血肿痛,则加用活络效灵丹,方中当归补血活血,丹参活血祛瘀,乳香没药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止痛。腹胀大小便不通者加用枳壳、厚朴通腑消积,散满除胀,木通、车前子通利小便。下肢掣疼痛严重者加用益气通经之黄罠、地龙、木瓜、牛膝。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探讨 1孙燕2臧传新1任廷革1李宇航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聊城,252059) 摘要: 关键词: 1.背景 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挖掘可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名老中医及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国粹中之粹,因此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工作。 传统的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师带徒、文献整理、专家系统的研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又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带徒”的模式,无论是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传统的文献整理挖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学术思想传承模式,但是它当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符合中医特点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完整、全面、系统的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便捷的推广名老中医经验,让更多的人方便的学习和继承,仍将是中医传承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仪式也指出:“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抢救、保留和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要研究如何传承他们的宝贵经验,使他们的经验能被更多的后学者所学所用,使后学者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迅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更快地成为名医”。 笔者认为: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方法,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全面、有效、科学的挖掘和传承。 2.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 中医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师带徒”方式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智能分析技术与SVM的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实现 中医临证经验的实践性很强,是从诸多的临证诊疗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二)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二) 病名:蛔虫病 验方治疗:孔伯华经验方—驱蛔汤 生石决明18克(先煎),郁金6克,地骨皮3克,旋覆花6克,赭石6克,甘草3克,乌药9克,枳实6克,雷丸9克,神曲9克,栀子炭9克,大腹皮4.5克,全瓜蒌18克,大青叶9克,榧子肉9克,玄明粉3克(冲),藕30克病名:蛲虫病 验方治疗:王伯岳经验方—百部汤 百部9克,槟榔9克,使君子9克,青皮6克,苍术6克,黄柏6克,甘草3克病名:肝虫病 验方治疗:邓铁涛经验方—肝吸虫1号 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扁豆12克,山药15克,苍术10克,郁金10克,槟榔25克,使君子10克,甘草5克病名:蛊虫病 验方治疗:宋远忠经验方—复方乌柴雄黄汤 乌梅30克,柴胡15克,黄连12克,白芍12克,川楝子12克,大黄12克,党参13克,干姜8克,黄柏5克,附子5克,细辛5克,桂枝5克,雄黄5克(分冲),当归3克,花椒3克病名:慢性蛊虫病 验方治疗:江沁正经验方—人参养营汤加减 党参12克,蜜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

草6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肉桂2克,生姜10克,红枣12克,陈皮5克,炙远志3克病名:晚期蛊虫病 验方治疗:刘炳凡经验方—软肝缩脾汤 党参12克,丹参18克,紫参15克,鳖甲15克,水蛭3克,瓦楞子(煅红醋淬研细)15克,隔山消15克,白术12克,鸡内金5克,蚕砂12克,生北山楂10克,生麦芽10克,毕澄茄5克病名:痫病 验方治疗:任继学经验方—治癫宝丹 白花蛇头3具,玳瑁20克,郁金25克,天麻15克,天竺黄20克,沉香10克,胆南星15克,白芍5克,清半夏10克,全蝎10克,蜈蚣5条,僵蚕15克,牛黄1.5克,麝香0.3克,琥珀5克,西红花5克,动物脑(猪或羊)1具共为细末,每服5克,2次/日病名:癫病 验方治疗:李斯炽经验方—泻实清胆汤 法半夏9克,茯苓9克,竹茹12克,枳实9克,大黄9克,黄芩9克,郁金9克,白芍12克,石菖蒲5克,琥珀(冲服)4.5克,牡蛎12克,焦山栀9克,甘草3克病名:狂病 验方治疗:李聪甫经验方—铁石汤 生铁落30克,生石膏10克,生龙齿10克(前三味先煎),朱茯苓10克,润玄参10克,瓜蒌仁10克,胆南星7克,左秦艽7克,清远志5克,节菖蒲3克,鲜竹沥(分冲)1盅病名:癫狂病验方治疗:陈仲廉经验方—镇狂汤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文档6篇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文档6篇 Famous and old TCM medicine experience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文档6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文档 2、篇章2: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文档 3、篇章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文档 4、篇章4: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文档 5、篇章5: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文档 6、篇章6: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文档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名老中医用药心得,供你参考! 篇章1:名老中医用药心得文档

1、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针对阴虚湿热病人。既能 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 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是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扶正以祛邪,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对于没 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 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 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 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能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 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中医治“不寐”

中医治“不寐” 【观】 王翘楚认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是指导当今中医失眠症诊疗的根本理论。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变,当今失眠症主要有五大发病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 每年三月二十一日为世界睡眠日,这一天也恰巧在“春分”节气前后。冬去春来,是自然界的季节变换规律,其与人体的睡眠规律是相关的,中医理论称之为“天人相应”。在中医看来,睡眠疾病不仅仅是单独的疾病,与失眠相关的疾病有一百多种。因此,中医治失眠应从整体进行调理。 王翘楚这一周都很忙,为迎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他所在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失眠专科医生全体出动,到宁波社区搞义诊,3月21日当天在上海社区开展义诊和科普宣讲。他还在这一天,门诊免半天挂号费,以示对睡眠日的支持。 面对失眠患者,王翘楚并非“就失眠而治失眠”,除了重视失眠症以外,还兼顾其他夹杂症,主张“五脏皆有不寐,当从肝论治”。他从花生枝叶提取物质研制安神药,这一药剂还经课题研究推断为可以预防老年性痴呆。 王翘楚认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是指导当今中医

失眠症诊疗的根本理论,“人体内卫气运行与地球、太阳、月亮之间的运行规律是一致的,与十二时辰同步,它与现代人体生物钟的研究不谋而合。因此,阴阳失调是失眠的重要病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维持自身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体质。” 百余种睡眠疾病 作为失眠专科创始人,王翘楚认为,近20年来,失眠症发病率急剧上升的原因是人类不尊重自然界阴阳消 长规律,长此以往不仅睡眠功能被打乱,甚至引发多种器质性疾病。 王翘楚说,睡眠疾病是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躯体疾病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总称,与失眠相关的疾病有100多种。 曾有一位43岁的葛女士,失眠长达十年之久,伴有糜烂性胃炎,夜里只睡一两个小时,早醒后胃部不适,嗝气反酸,白天头晕心烦,是典型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卧不安则胃不和”。王翘楚将失眠与胃炎共同调治,一个多月后患者能睡六七个小时,胃部不适明显减轻。 还有原患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急慢性肝炎、肾虚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患者,因心理因素导致病情加重,且伴有失眠症状,如能排除心理因素,其相关疾病也会改善。此外,还有以失眠为主症,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者,以及其他嗜睡、梦

名老中医经验集-欧阳锜

名老中医经验集-欧阳锜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欧阳锜 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欧阳锜 朱克俭欧阳剑红整理 编者按:欧阳锜,湖南衡南县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内科学家,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历任衡南县中医院院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代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欧阳氏15岁随其伯父欧阳履钦学中医,履钦先生为湘南名医,藏书丰富,勤于著述,对从学要求甚严,欧阳氏从小受其熏陶,养成严谨治学风尚。毕生从事中医内科、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出版学术专著有《内科辨证学》、《伤寒金匮浅释》、《中医内科证治概要》、《证治概要》、《杂病原旨》等。承担卫生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化研究”,主持完成“湖南省中成药开发远景规划研究”。 本文重点介绍欧阳氏在学术上,建立三纲鼎足互为纲目的辨证体系的成就。临证特色则论述欧阳氏临床病证结合的思想方法,和辨别疑难杂证三大关键及其运用,并从八个疑难病例评析予以进一步印证。医论医话所言及的“求衡论”、“常变论”乃是他研究多年的心血,曾以“求衡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和“气的理论探讨”等专题分别在泰国、日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总之,欧阳氏毕身在中医内科领域的疑难杂病的研治有重要突破,尤其在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上成绩更为突出,细阅全文后学之人定会从中受到很大启迪。 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医说》 欧阳锜,字子玉,男,汉族,1923年9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和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 第三卷60715岁时,欧阳氏随其伯父欧阳履钦学中医,甫学成,履钦先生外出任教,乡里患病者就医,经欧阳氏医治,多能获效,且不分贫富、不计远近,有求必应,求医者逐日增多。履钦先生为湘南名医,藏书甚丰、勤于著述,对从学要求甚严,常谓“行医非学医之终止,乃学医之继续”。欧阳氏从小受其熏陶,行医以后仍不忘读书,故学与术与日俱增。22岁即参加原考试院中医师考核合格,当时已将读书临床心得整理为《内科辨证学》,送原中央国医馆审阅,焦易堂馆长为之题词,称“临床必读”。 《内科辨证学》于1951年在上海《新中医药》杂志全文发表后,得到中医界的赞许。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