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E_E_卡明斯诗歌中的_变异和突出_

谈E_E_卡明斯诗歌中的_变异和突出_

谈E_E_卡明斯诗歌中的_变异和突出_
谈E_E_卡明斯诗歌中的_变异和突出_

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

徐艳萍,杨 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E?E?卡明斯,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大胆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本文从文体学理论中的变异与突出的现象出发,分析E?E?卡明斯诗歌里出现的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来展示E?E?卡明斯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变异;突出;实验派诗人

中图分类号:H0;I3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5)0120004204

Abstract:E.E.Cumm ings is a distingu ished exponen t of Am erican experi m en talist poets.H is daring experi m en ts in the language of poetry no t on ly b roaden the sen se of poetry bu t also increase its visual effect.H is devian t poetic language has becom e one of the focu ses of study by lingu ists and w on accep tance as a k ind of w isdom.It is in fact the badge w h ich he w ears as a self2styled poet.H e celeb rates individualis m and rejects group iness.H e is again st exp ressi on s of“mo st peop le”.T he paper is an attemp t to m ake an analysis of vari ou s deviati on s,nam ely, gramm atical deviati on,grapho logical deviati on and lex ical deviati on appearing in h is poem s in perspective of deviati on and fo regrounding in literary theo ry to demon strate h is un ique poetic style.

Key words:deviati on;fo regrounding;experi m en talist poet

一、“变异”(dev i a tion)和“突出”(foreground i ng)

所谓变异(deviati on),又被称为偏离,即对于常规(no rm)的违反。用雅各布逊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常用语言的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变异”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穆卡洛夫斯基,他说文体就是突出(前景化),引人注意,创造新奇的感觉。他认为,日常语言由于太熟悉,太传统化以至于寻觅不到表达的潜能或美学的潜能;他认为诗歌语言就应该陌生化,通过挑战日常语言的规则来产生突出的效果。变异语言背离语言学的传统法则,有时会被外行称之为“错误”。由于变异语言在它所处的上下文中不同寻常而倍受读者瞩目。因此,变异和突出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现象。“突出”这一概念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他说:由于对常规用法的变异而产生的“陌生化”会将变异语言从常规语言的语境中提升、拔高,而常规语言依然保留维持词语的清晰,帮助表达信息。俄国的形式主义作家肖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功能是以一种新颖的功能让人们认识世界,这种方法就是非熟悉化或陌生化。诗人的任务是从读者习惯的语境中取出某些熟悉的事物和事件,以一种似乎他们第一次被人看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人们对世界有高度认识。穆卡洛夫斯基将突出归为几个特色:非普遍性、新颖性、难预见性、不寻常性和独特性。一般说来,变异是手段,突出是目的,变异是突出的策略。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注意,甚至思忖揣摩它的含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了。这种由于“非熟悉化”或“使陌生化”而被拔高的部分便是突出部分。正如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突出的位置,其他的人或物构成背景。即正常的语言好像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突出的部分。

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违背常规而创造的选用语言成分,就产生了语言使用中的变异。常规和变异是相辅相成、互为比较的两个概念。他们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看作是语言的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便是变异。变异的种类很多,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将变异分为: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

穆卡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的精髓在于对常规语言的违反,这种系统的违反使得诗歌语言成为可能,没有变异,就没有诗歌。因此,诗人不受常规语言的规则约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发挥其想像力,从美学目的出发,对常规语言从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异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非同寻常。E?E?卡明斯的诗歌可谓是这种“陌生化”理论的贯彻者。

二、E?E?卡明斯——应用“变异”和“突出”的典范

E?E?卡明斯(1884—1963)是美国现代派诗人,小说家,一个大搞文字游戏的人。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正是由于他特殊的文风,他的一封信曾引起一位愚蠢的书信审查官的怀疑致使他被逮捕并在集中营中扣留了三个月。卡明斯将自己的名字别出心裁地采用小写,“e.e.cumm ings”来说明自己是个小人物。他给自己的诗集所取的名字例如:《K》和《是5》,无法编成数目,使图书管理员感到手足无措。仅看他的一些诗名am w as(5),l(a,fl(2),!b lac(1),2little w ho s(60), and i i m agine,n(o)w,1x1,r2p2o2p2h2e2s2s2a2g2r等,我们就对他的古怪诗风可见一斑了。

以下从几方面来分析卡明斯在诗歌中使用的变异。

1.语法变异

威多逊(W iddow son)认为,语法表示说话人对他所用语言的知识,如果不合乎语法就不应该有意义。但在文学作品中

不合乎语法的句子却可以表示意义,往往一首诗偏离了语法规则,但作为话语却仍可以解释。卡明斯采取语法变异(gramm atical deviati on),大胆违背语法规则。在他的创作中为了运用既自然又新奇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意义,他可以不顾语法句法,任意拆句甚至拆字,经常取消标点符号。例如,他的作品里的这句:you pays you r money and you doesn’t take you r cho ice。他通过对语法规则的大胆违背来暗示:“花了钱而得不到中意的东西”真乃是非颠倒,违背常规。例如:

anyone lived in a p retty how tow n

anyone lived in a p retty how tow n

(w ith up so floating m any bells dow n)

sp ring summ er au tum n w in ter

he sang h is didn’t he danced h is did.

W om en and m en(bo th little and s m all)

cared fo r anyone no t at all

they sow ed their isn’t they reaped their sam e

sun moon stars rain

ch ildren guessed(bu t on ly a few

and dow n they fo rgo t as up they grew

au tum n w in ter sp ring summ er)

that noone lived h i m mo re by mo re

w hen by now and tree by leaf

she laughed h is j oy and she cried h is grief

b ird by snow and stir by still

anyone’s any w as all to her

som eone m arried their everyones

laughed their cryings and did their dance

(sleep w ake hoe and then)they

said their nevers and they slep t their dream

star rain sun moon

(and on ly the snow can begin to exp lain

how ch ildren are ap t fo r fo rget to rem em ber

w ith up so floating m any bells dow n)

one day anyone died i guess

(and noone stooped to k iss h is face)

bu sy fo lk bu ried them side by side

little by little and w as by w as

all by all and deep by deep

and mo re by mo re they dream their sleep

onone and anyone earth by ap ril

w ish by sp irit and if by yes.

w om en and m en(bo th dong and ding)

summ er au tum n w in ter sp ring

reaped their sow ing and w en t their cam e

sun moon stars rain

(E.E.Cumm ings)

这首诗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描写一个城市。如果留意,就会发现诗中的anyone和noone是一对情侣,他们被城镇的人们甚至读者所忽视。在这首诗里,作者利用宇宙的自然现象和季节的更替来表达时间的流失。从语法上看,he sang h is didn’t,he danced h is did,they sow ed their isn’t格外引人注意,因为didn’t,did和isn’t所处的位置是我们平常用名词的地方,卡明斯挑战常规语法,编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句子。单独地来看,这三个助动词中的每一个似乎并无多大意义,但是,联系到整首诗来看,didn’t,did和isn’t是同义词,起名词的作用。这三句独特的变异向我们揭示一种情形:他(anyone)总是以微笑来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境遇,无论好的或坏的,顺境或逆境直到生命的尽头。

M e up at does

ou t of the floo r

qu ietly Stare

a po isoned mou se

still w ho alive

is ask ing W hat

have i done that

You w ou ldn’t have

(e.e.cumm ings)

这首诗由8行26个单词组成,均是日常生活中的言辞,但是初读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在这首诗里,作者挑战传统句法(主—谓—宾),根据自己需要的效果和表达重点创造出微妙、新奇、变异的句子顺序,作者将at的介词宾语m e提前,副词still提前。同时,短语M e up at和地点状语ou t of the floo r 以及助动词does用来将主语a po isoned mou se推后以增强读者的新鲜感。为了理解诗意,我们需要将诗行还原到传统句法的语序。重新整理该诗我们得到如下的诗行:

a po isoned mou se

w ho still alive

does Stare qu ietly

ou t of the floo r

up at M e

is ask ing w hat

have i done that

You w ou ldn’t have

诗中的M e是“人”,是“我”(M e)毒死了老鼠。读懂这首诗时,我们不由得羞愧万分,人类(M e)——这个能劳动,能创造工具的地球的主宰,为了自己的利益为所欲为,破坏森林资源,滥用矿产资源,捕杀动物,污染环境……真是无恶不作。诗人用错乱、变异的句法表现自己(M e)面对老鼠的质问无地自容,已经语无伦次,而具有讽刺意味是一个濒临死亡的老鼠(i)尚能表达自如。

卡明斯就是这样大胆地挑战常规,开创新的语言表达方法。

2.书写变异

卡明斯不受传统韵律约束,强调一首诗在纸上的形式而

不是它被朗读出来后的声音效果。为此,从视觉效果出发,卡明斯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试验。

他采取书写变异(grapho logical deviati on),挑战印刷排版上的规定,追求奇特的文字排列形式,创新了诗歌排字形式,他的很多诗歌都使用怪异的印刷排列。卡明斯的诗歌经常不用标点符号,只是为了特殊的效果他才采用标点,单词字母常常小写,甚至把人称代词I写作i,例如:

H um an ity,i love you becau se

W hen you’re hard up you paw n you r

in telligence to buy a drink.

(from‘H um an ity I love you’,1925)

有时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个大写字母,他的一句诗行“mOO n O ver tOw n mOO n”借助奇特的书写方式来使字母O 成为美术符号,表现一轮满月在城镇上空移动。

下面分类讨论卡明斯诗歌中的书写变异

1)数个单词合写为一个词

Buffalo B ill’s

Buffalo B ill’s

defunct

w ho u sed to

ride a w aters moo th2silver

stalli on

 and b reak onetw o th reefou rfive p igeon sju stlikethat

Jesu s

he w as a handsom e m an

and w hat i w an t to know is

 how do you like you r b lueeyed boy

 M ister D eath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五个单词并排写成一个词,“onetw o th reefou rfive”取消其原有的间隔,借以表示“叭、叭、叭……”五枪连续打下五只鸽子,及另外四个词合写为“p igeon sju stlikethat”来表达作者对主人公精湛枪法的钦佩之情。一方面,这种取消词与词之间的间隔的书写变异省去了大量的赘述却足以表达Buffalo B ill是一个精湛的射手,男孩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另一方面,这种书写变异所造成的“不熟悉”大大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2)在一个词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隙

如上所述,卡明斯在挑战常规时,一方面将几个单词合为一个来用,另一方面他又将一个单词拆分为几行:

下面这首诗节选自“Poem,o r Beau ty H u rts M r.V inal”by E.E.Cumm ings:

...now sing each and all fo rtissi m o A2

m er

i

ca,I

love,

you...

在这首诗里,很显然,卡明斯无视音节效果,让一个单词(Am erica)的字母拖了几行,将Am erica(美国)拆分,分五行来写,这样,读者不得不减慢阅读速度来读Am erica(美国)这个词。舒缓的发音速度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默念自己祖国时所倾注的深情,以表达对祖国深深地爱恋。

3)独特的形象设计

卡明斯不仅从事诗歌创作,还擅长绘画艺术。他在巴黎和纽约都举行过个人画展。20世纪初,西方流行几何体绘画,他的画风接近立体主义,这对他特殊诗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他的每一首诗在纸上的形状结构都是按照变幻莫测来设计的。有时一行诗仅有一个单词或一个字母,把诗排成某种形状,随心所欲地使用标点符号。例如:这首《蚱蜢》(r2p2o2p2h2 e2s2s2a2g2r):

r2p2o2p2h2e2s2s2a2g2r

r2p2o2p2h2e2s2s2a2g2r

w ho

a)s w(e loo)k

upnow agth

PPEGORHRA SS

E ringin t(o2

A T he)

eA

!p:

 S a

(r

r Iv Ing .gR rEaP sPhO s)

to

 rea(be)rran(com)gi(e)ngly

,grasshopper;

(1932)

在这首诗里,为了自己表达的需要,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打乱字母的排列顺序,随心所欲地使用标点符号,多次使用括号。利用书写变异把grasshopper分别拼写成r2p2o2p2 h2e2s2s2a2g2r;PPEGORHRA SS和gR rEaP sPhO s。诗人还把as w e look用括号拆开,使其成为a)s w(e loo)k;将rearrangingly用括号隔开并在中间加上becom e,而becom e一词被分解为(be)2(com)2(e)。副词up与now被写成upnow,紧接着gathering一词,而gathering被分成两部分:gath2ering ,且被放在两行,其间夹着PPEGORHRA SS(=grasshopper)一词。介词in to被写成in(to2;leap s被写成:l2eA2!p:2S,且分别放在四行。arriving被分解成a2(r2r Iv InG,并分别放在三行。

该诗意为:蚱蜢在我们向上看时攒足劲儿跳跃,最终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蚂蚱。(A s w e look up now,r2p2o2p2h2e2s2s2 a2g2r2w ho,gathering in to a the leap(s)and arriving becom e rearrangingly grasshopper)。诗人正是通过诸多的变异形式来灌输我们一种跳跃的动感,使读者对蚱蜢的跳跃产生联想,应了他本人所说的:我们用眼睛吸收的东西要比用耳朵吸收得多。他是先让读者眼睛看见,然后再读,来使自己的耳朵听。

据说卡明斯是为了模仿蚂蚱跳来跳去的不定行踪,才将字母排列成这样,有人根据他的诗行,绘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蚱蜢

:

卡明斯有些诗在字形上的花样简直是登峰造极,无法翻译。例如这首:

l(a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乍一看,简直不知所云。细一瞧,全诗写的是loneliness,括号里面是a leaf falls。卡明斯把字母排列成这个样子,是模拟树叶向下落的形象。经过他这样的处理,仅仅由四个单词(a leaf falls,loneliness)构成的诗歌却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秋的肃杀、凄凉。形象的排列增添了落叶飘零的感觉,平添了凄楚、孤独和哀伤的滋味。这种怪异的诗歌形式得益于他接近立体主义的画风。该诗被誉为卡明斯最优美的文学结构。

3.词汇变异

所谓词汇变异即创造新词。利奇(L eech)确认了两种词汇变异:新造词(neo logis m)和临时造词(nonce2fo rm ati on)。两者的目的和手法是相同的,都超越了正常语言的词汇,这些词汇使诗人的想像得以自由发挥,纵横自如,不受现有词汇的束缚和限制。新词日后被接受为标准语言,临时造词则昙花一现。造词一般可通过加词缀、转换词性及复合现有词等几种方式来完成。卡明斯可谓一个造词能手,他的诗歌常出现他杜撰的新词,他通过改变词性,使动词变名词或名词变动词来抒发自己的难以名状的情感——以简单来掩饰复杂。

love is mo re th icker than fo rget

mo re th inner than recall

mo re seldom than a w ave is w et

mo re frequen t than to fail

it is mo st m ad and moon ly

and less it shall unbe

than all the sea w h ich on ly

is deeper than the sea

love is less al w ays than to w in

less never than alive

less b igger than the least begin least

less littler than fo rgive

……

(e.e.cumm ings)

在这首诗里,卡明斯利用加词缀法创造了新词:moon ly, unbe,同时通过转换词性创造了al w ays和never两个形容词来解释变幻莫测、难以描述、魅力四射的爱情。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卡明斯还利用复合造词法,例如,在他的诗歌P ity th is bu sy mon ster,m anunk ind里,为了鞭挞,讽刺科学和工业文明,他创造了moun tain range,w herew hen,hyperm agical, u ltraom n i po tence来增强讥讽效果。卡明斯利用其丰富想像玩造词游戏,使他的诗歌别具一格,领尽风骚。

结束语

卡明斯是同时代诗人中最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之一,他通过诗歌的语言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使他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现代实验派诗人。他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他认为没有必要试图假装大多数人和我们自己是一样的,他认为知识不应当埋葬想像力。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的作品常常让语言学家激动万分。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而得到人们的认可,甚至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他独特的诗体虽遭不少人非议,但效仿者甚多。甚至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变异(偏离)理论的不足之处就是它会导致语言学家只注意研究像卡明斯这样语言上高度偏离的作家的语言,放松对相对不偏离的作家的研究。它会低估所有不偏离语言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研究语言变异上,卡明斯所处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L eech,Geoffrey N.A L ing u istic Gu id e to E ng lish P oetry[M].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E llam nn,R ichard.&O’clair,Robert.T he N orton A nthology of

M od ern P oetry[M].W.W.N o rton Company,1973.

[3]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87.

[4]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刘润清,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0.

作者简介:徐艳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研究。

杨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法研究。

收稿日期 2004204221

责任编校 薛旭辉

书讯:刘宽平《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新论》出版发行

本刊讯 刘宽平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问题研究》——《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新论》日前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英语听力教学策略”、“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和“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等五章组成,共24万余言。该书为我们改革英语教学,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模式和外语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思路,不仅在理论上有创新,而且可操作性强,是广大外语老师和外语学习者的忠实朋友。定价20元,需要者可邮购,免收邮包费。[联系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株洲工学院外语系412008 联系人:曹小燕 电 话:0733********(H) 139******** 0733********(O)]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院 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风格变化安史之乱 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 (一)经历与风格简介 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其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 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 1. 抒发心胸与抱负 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望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借泰山直抒胸中之意,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顶上,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体现了其傲视群雄,满腔热情的抱负。杜甫的心高气傲、自命不凡之气,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得到深刻地抒发。“此其自命不凡,揽辔而欲澄清天下之谓也。”[1] 2.记叙交游,抒发生活惬意 以《题张氏隐居二首》和《夜宴左氏庄》为其代表诗作。以《题张氏隐居二首》为例,写出了杜甫与友人在乡间田野饮酒取乐的喜悦惬意的情怀,诗中也不乏幽默之词。“归醉每无愁”,一醉方休,醉归忘险,充满了无限的兴致,笔调之间满是欢畅。 3. 盛唐的颂歌 以《饮中八仙歌》为其代表诗作。诗歌描绘了饮中八仙的饮酒情态,描绘生动豪爽,洒脱不拘,在淋漓尽致中彰显盛唐气象。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第14卷第6期 安顺学院学报 Vol.14 No.6 2012年12月 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 Dec.2012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饶卫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 06-0027-03 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 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 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 “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 ! 收稿日期: 2012-06-18 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译文是: “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 概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备课讲稿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代指书信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1)象征爱情 如:晏几《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成为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表达思念之情 如: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也有用来表忠贞的。 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哀伤凄厉 理想追求 惬意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追求漂泊 哀伤 飘零 伤感 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谭亚洁081105301 08英语3班 摘要:翻译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大部分诗歌是以内敛、含蓄、意味深远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这就使诗歌翻译比起一般的小说、应用文翻译显得更为艰难与妥帖。本文通过选读关于英汉诗歌可译性方面的文献篇,对中外诗歌翻译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行性 正文: 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播。所以对译者来说这种“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实用翻译教程p1)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及技巧性。而诗歌翻译则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严苛的要求。 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中诗歌是厚重历史的传播者与奠基人,而中国古典诗歌最有趣和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含蓄美与韵律感。《辞海》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正是因为严格的格律限制以及悠长的深远意味导致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与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对于要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它们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这其中还不包括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韵味缺失和各种翻译技巧导致的译者的再加工。 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来说:字数精炼,平仄严格,押韵且一般是押尾韵,要求对仗。就这几点的要求对于中英诗歌译者来说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不用提什么“赋比兴”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许渊冲的译文: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描述一位老人在雪中钓鱼,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其实诗人是在钓雪而非钓鱼。其实许渊冲老师在翻译这首诗时已经处理地相当好了,他在每句诗的末尾用了押韵,采取了对应的词和词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我在阅读原文和译文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 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___________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 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________ 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 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 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_ 岀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 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_______ 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 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

谈E_E_卡明斯诗歌中的_变异和突出_

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 徐艳萍,杨 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E?E?卡明斯,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大胆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本文从文体学理论中的变异与突出的现象出发,分析E?E?卡明斯诗歌里出现的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来展示E?E?卡明斯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变异;突出;实验派诗人 中图分类号:H0;I3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5)0120004204 Abstract:E.E.Cumm ings is a distingu ished exponen t of Am erican experi m en talist poets.H is daring experi m en ts in the language of poetry no t on ly b roaden the sen se of poetry bu t also increase its visual effect.H is devian t poetic language has becom e one of the focu ses of study by lingu ists and w on accep tance as a k ind of w isdom.It is in fact the badge w h ich he w ears as a self2styled poet.H e celeb rates individualis m and rejects group iness.H e is again st exp ressi on s of“mo st peop le”.T he paper is an attemp t to m ake an analysis of vari ou s deviati on s,nam ely, gramm atical deviati on,grapho logical deviati on and lex ical deviati on appearing in h is poem s in perspective of deviati on and fo regrounding in literary theo ry to demon strate h is un ique poetic style. Key words:deviati on;fo regrounding;experi m en talist poet 一、“变异”(dev i a tion)和“突出”(foreground i ng) 所谓变异(deviati on),又被称为偏离,即对于常规(no rm)的违反。用雅各布逊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常用语言的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变异”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穆卡洛夫斯基,他说文体就是突出(前景化),引人注意,创造新奇的感觉。他认为,日常语言由于太熟悉,太传统化以至于寻觅不到表达的潜能或美学的潜能;他认为诗歌语言就应该陌生化,通过挑战日常语言的规则来产生突出的效果。变异语言背离语言学的传统法则,有时会被外行称之为“错误”。由于变异语言在它所处的上下文中不同寻常而倍受读者瞩目。因此,变异和突出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现象。“突出”这一概念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他说:由于对常规用法的变异而产生的“陌生化”会将变异语言从常规语言的语境中提升、拔高,而常规语言依然保留维持词语的清晰,帮助表达信息。俄国的形式主义作家肖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功能是以一种新颖的功能让人们认识世界,这种方法就是非熟悉化或陌生化。诗人的任务是从读者习惯的语境中取出某些熟悉的事物和事件,以一种似乎他们第一次被人看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人们对世界有高度认识。穆卡洛夫斯基将突出归为几个特色:非普遍性、新颖性、难预见性、不寻常性和独特性。一般说来,变异是手段,突出是目的,变异是突出的策略。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注意,甚至思忖揣摩它的含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了。这种由于“非熟悉化”或“使陌生化”而被拔高的部分便是突出部分。正如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突出的位置,其他的人或物构成背景。即正常的语言好像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突出的部分。 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违背常规而创造的选用语言成分,就产生了语言使用中的变异。常规和变异是相辅相成、互为比较的两个概念。他们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看作是语言的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便是变异。变异的种类很多,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将变异分为: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 穆卡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的精髓在于对常规语言的违反,这种系统的违反使得诗歌语言成为可能,没有变异,就没有诗歌。因此,诗人不受常规语言的规则约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发挥其想像力,从美学目的出发,对常规语言从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异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非同寻常。E?E?卡明斯的诗歌可谓是这种“陌生化”理论的贯彻者。 二、E?E?卡明斯——应用“变异”和“突出”的典范 E?E?卡明斯(1884—1963)是美国现代派诗人,小说家,一个大搞文字游戏的人。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正是由于他特殊的文风,他的一封信曾引起一位愚蠢的书信审查官的怀疑致使他被逮捕并在集中营中扣留了三个月。卡明斯将自己的名字别出心裁地采用小写,“e.e.cumm ings”来说明自己是个小人物。他给自己的诗集所取的名字例如:《K》和《是5》,无法编成数目,使图书管理员感到手足无措。仅看他的一些诗名am w as(5),l(a,fl(2),!b lac(1),2little w ho s(60), and i i m agine,n(o)w,1x1,r2p2o2p2h2e2s2s2a2g2r等,我们就对他的古怪诗风可见一斑了。 以下从几方面来分析卡明斯在诗歌中使用的变异。 1.语法变异 威多逊(W iddow son)认为,语法表示说话人对他所用语言的知识,如果不合乎语法就不应该有意义。但在文学作品中

诗歌意象含义

诗歌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此外——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吴斐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 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 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也就是说,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因此,对于将情感作为灵魂的诗歌而言,其情感的载体—形美、音美、意义的翻译,难度可见一斑,甚至可由此将诗歌视为不可译。 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双语转换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其过程蕴含了日常言语交际所具有的感知、理解、产出等认知心理现象,其中的感知可理解为对源语的感觉和知觉。随之,对应在诗歌中,对于感知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2.1外在形态的不可译性 2.11形美的不可译性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具有完全不同或大不相同的发音、书写和意义系统,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渊源与联系,除开英汉字形与发音的不同外,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如,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卡明斯诗歌“r-p-o-p-h-e-s-s-a-g-r”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卡明斯诗歌“r-p-o-p-h-e-s-s-a-g-r”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摘要]本文运用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结合克瑞斯和凡利文的图像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对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E.E.卡明斯的经典视觉诗“r-p-o-p-h-e-s-s-a-g-r”从语言层面和图像视觉层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希望对分析和欣赏视觉诗及其它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有所启示。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图像视觉语法;卡明斯视觉诗 1.引言 视觉诗是一种以文字创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是跨艺术门类的实践,是诗歌与绘画合一的特殊文学现象。它将阅读与观赏通过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联姻结合在一起,“如诗如画”的境界使欣赏者的多种感官得到愉悦(谭捍卫2006:133)。对于视觉诗,传统的分析模式往往局限于对语言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除语言系统以外其它符号系统的解读,因而无法充分体现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20世纪90年代,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西方兴起,读图时代也随之而来,单一的语言分析模式被打破,话语分析逐渐走向多模态化。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方法对E.E.卡明斯的视觉诗“r-p-o-p-h-e-s-s-a-g-r”(蚱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旨在为视觉诗及其他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2.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的理论基础 2.1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整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多模态话语的概念。对于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众说纷纭。李战子(2003:1)提出“多模式(multimodal)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张德禄(2009:24)指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朱永生(2007:83)认为“模态则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研究多模态话语,朱永生先生还划分了两个判断多模态话语识别的标准:“第一条标准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第二条标准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我们也把这些话语看作是多模态话语。”(朱永生2007:83)本文在判断多模态话语识别时采取的是第二条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我们感受客观世界的不同感知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不同渠道交际时,同时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