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卡明斯的形体诗《落叶》

浅谈卡明斯的形体诗《落叶》

浅谈卡明斯的形体诗《落叶》
浅谈卡明斯的形体诗《落叶》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家

叶赛宁-叶赛宁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罗斯诗歌翻译 家 顾蕴璞。顾蕴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 俄罗斯诗歌翻译家。第一届全国文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得者。2016年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 中文名,顾蕴璞。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31年。职业,北京大学教授。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主要成就,“莱蒙托夫奖章”获得者。代表作品,《莱蒙托夫诗选》。《叶赛宁诗选》。 人物简介。顾蕴璞。男。1931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成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51年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实习研究

员。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著《莱蒙托夫全集》。叶赛宁《普希金精选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苏联诗歌卷》。《叶赛宁研究论文集》。《莱蒙托夫作品精粹》。《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 译著《圣经故事》。《莱蒙托夫抒情诗选》。《莱蒙托夫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选》。《苏联当代诗选》。《叶赛宁诗选》。《叶赛宁书信集》。《叶甫盖尼·奥涅金》。论著《莱蒙托夫》等。译著《叶赛宁诗选》获1991年北京大学文科科研奖。《莱赛托夫全集》第2卷获1995年-1996年鲁迅文学奖。 “莱蒙托夫情结”。“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俄罗斯19世纪伟大诗人莱蒙

托夫的诗歌通过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顾蕴璞的翻译再创造。跨越时空。在中国觅得众多知音。83岁高龄的顾蕴璞日前获颁俄罗斯作家协会“莱蒙托夫奖章”。以表彰其在俄罗斯语言及文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莱蒙托夫奖章”是俄作协为纪念莱蒙托夫诞辰200周年而设。这一荣誉对于顾蕴璞可谓实至名归:在翻译莱蒙托夫作品道路上长达52年的坚守。 完成460多首的译作。“我一生中有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是俄语情结。另一个就是莱蒙托夫情结。”他说。顾蕴璞出生于江南名城无锡。1955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大俄语系学习。他在课余时间主动大量阅读俄罗斯文学精品原著。听各种讲座和走访校内顶级外语专家。像海绵一样汲取着各种新的知识。大学毕业后。顾蕴璞留校执教。并在工作之余阅读并翻译俄罗斯诗歌。自此。他开始迷上了莱蒙托夫的作品。他认为。没有创作冲动。便不会产生文学原著。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第14卷第6期 安顺学院学报 Vol.14 No.6 2012年12月 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 Dec.2012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饶卫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 06-0027-03 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 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 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 “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 ! 收稿日期: 2012-06-18 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译文是: “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

最新徐志摩的散文《落叶》

徐志摩的散文落叶 我又再次见到了那飘散着的一片片落叶。 见到落叶并不稀奇,但是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见得最多的应是傲然怒放的鲜花和春风得意的杨柳,而不是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萦绕的落叶。我看着地上的落叶,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翡翠般绿的,金子般黄的,火一般红的,真可以说是色彩繁多了。今年似乎与往年不同,春天的落叶特别多,几乎在每一棵树旁,都会有一片片落叶静静地躺在那儿等着清洁工人来打扫。 有些地方的叶子更多。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园里,成堆的落叶铺散在石路上,没有什么人来打扫这里。一次,我放学来到这里,踩着已经没有水分的落叶,发出簌簌的响声,好像叶子碎了。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里的落叶竟一片也没有碎裂。 落叶有很多种,按季节,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叶子;按树木,可以分为梨树叶、桃树叶、樟树叶等形态各异的叶子;按颜色,可以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 谁都知道,落叶是秋的使者,在秋天,会有许许多多的落叶像仙女一样飘落下来,但在春天,也会有许多落叶的。其实,每一个季节都会有落叶的包括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四季常青的樟树也会有落叶。 落叶 我又再次见到了那飘散着的一片片落叶。 见到落叶并不稀奇,但是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见得最多的应是傲然怒放的鲜花和春风得意的杨柳,而不是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萦绕的落叶。我看着地上的落叶,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翡翠般绿的,金子般黄的,火一般红的,真可以说是色彩繁多了。今年似乎与往年不同,春天的落叶特别多,几乎在每一棵树旁,都会有一片片落叶静静地躺在那儿等着清洁工人来打扫。 有些地方的叶子更多。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园里,成堆的落叶铺散在石路上,没有什么人来打扫这里。一次,我放学来到这里,踩着已经没有水分的落叶,发出簌簌的响声,好像叶子碎了。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里的落叶竟一片也没有碎裂。 落叶有很多种,按季节,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叶子;按树木,可以分为梨树叶、桃树叶、樟树叶等形态各异的叶子;按颜色,可以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英文译名:Lermontov,MikhailIurievich俄国诗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外文名:МихаилЮрьевичЛермонтов国籍:俄国 出生地:莫斯科出生日期: 1814年10月15日逝世日期: 1841年7月21日职业:作家、诗人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代表作品:《当代英雄》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 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白的孤帆。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名作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在诗人生前没有发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当年的风采:面对那黑暗的俄国社会的姿态,在风起云涌的民众追求民主、自由的斗争浪潮中的精神情态。 诗的题目是“帆”,它是在千变万化的大海中一个白色的精灵。淡蓝色的大海,静静的,死寂般的静。然而就是这静的大海中,似乎又隐含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那蓝色的云雾可是大海的蒸腾,可是不安定的灵魂在大海的深处搅拌着海水?就在这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是在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还是别的什么?这白色的精灵在可爱的家乡抛弃了很多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安逸,还是物质的富裕,或者别的什么? 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诗。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刘征: 2刘征,原名刘国正, 1926年6月生,北京市人。诗 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 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代表作有寓言诗《三戒》(《海燕戒》《天鸡戒》《山泉戒》)、《春风燕语》、《花神和女神》、《老虎贴告 示》等寓言诗。被推为“寓言”诗人的头一把交椅。 刘征(左),臧克家(中),程光锐(右) 这首寓言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生朗读并思考回答:叙述了木偶考察大海深浅并发表观感。找到文中诗句) [设计说明:概括寓言故事,为分析木偶形象、得出寓意作铺垫] 三、木偶形象分析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备课讲稿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代指书信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1)象征爱情 如:晏几《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成为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表达思念之情 如: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也有用来表忠贞的。 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哀伤凄厉 理想追求 惬意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追求漂泊 哀伤 飘零 伤感 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散文诗《落叶》

散文诗《落叶》(大班) 作品赏析: 这首散文诗洋溢着欢乐、轻快的气氛。作者从孩子的视野出发,赋予“树叶”以各种各样的用途。在小诗中,树叶是蚂蚁的小船,是小鱼的小伞,是小虫的小床。作者以一种极富想象力的拟人手法勾画出一幅秋天落叶图,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小读者进入“秋“的美好意境,并在欣赏的同时利用已有的有关秋天的知识,展开联想的翅膀进行设个仿编。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内容,掌握散文诗结构及句式特点,感受作品美的意境。 2.能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尝试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仿编。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观察秋天的景象,使幼儿熟悉秋天动植物的特征及主要变化。 2.根据散文诗绘制的图片或PPT。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初步学习理解作品 一、创设情境以引出作品 教师提问:“秋天到了,树叶飘落到了地上,小朋友,如果你们是小动物,会拿树叶做什么呢?”待幼儿回答后,教师说:“秋天天气冷了,聪明的小动物们到底会拿树叶做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初步学习理解作品 1.教师边出示图片边朗诵散文诗(可朗诵二遍),朗诵后提问: (1)小虫子看到树叶,它用树叶做什么呢? (2)小蚂蚁看到树叶,又是怎么做的,它把树叶当做什么? (3)小鱼看到树叶,心理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4)小燕子看到了树叶,它大声地说了什么? 2.教师重点帮助幼儿理解:小虫为什么要把树叶当床,小蚂蚁为什么要把树叶当船,小

鱼为什么要把树叶当小伞。并让幼儿用动作表示“躺在上面、藏在里面、坐在里面”,以理解桔子的意思。 3.难点的突破:小燕子看见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为什么说“来信了,催我们上南方去!” 4.教师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和自己结合图片朗诵散文诗。 5.启发幼儿想象:树叶还会飘落在什么地方,秋天里还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看见落叶又会怎么做呢。鼓励幼儿想象,以加深对作品意境的理解。 三、小结 教师评议,鼓励幼儿的大胆想象和用词。 活动二绘画“落叶”、粘贴“落叶”——深入理解作品 一、复习散文诗,请幼儿有表情地朗诵(准备) 二、教师激发幼儿用绘画或粘贴的方式表现作品内涵的愿望(激趣) 三、教师交代绘画和粘贴的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材料 1.教师应提供的材料: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及落叶和粘贴材料。 2.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3.鼓励幼儿将散文诗的内容用绘画或粘贴的方式表现出来。 4.启发幼儿大胆想象,添加其他动物形象和背景,使画面更加丰富。 四、幼儿讲述画面 1.幼儿根据自己的画面内容同桌讲述,教师巡回指导并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2.请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师幼评议。 五、拓展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展区,激发幼儿继续欣赏、朗诵的意愿。 活动三仿编散文诗《落叶》 一、准备 引导幼儿复习散文诗《落叶》,对原诗的内容、结构及语言特点有较清晰的认识。然后请幼儿讲述自己绘画或粘贴的“落叶”,激发幼儿仿编的兴趣。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谭亚洁081105301 08英语3班 摘要:翻译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大部分诗歌是以内敛、含蓄、意味深远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这就使诗歌翻译比起一般的小说、应用文翻译显得更为艰难与妥帖。本文通过选读关于英汉诗歌可译性方面的文献篇,对中外诗歌翻译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行性 正文: 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播。所以对译者来说这种“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实用翻译教程p1)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及技巧性。而诗歌翻译则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严苛的要求。 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中诗歌是厚重历史的传播者与奠基人,而中国古典诗歌最有趣和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含蓄美与韵律感。《辞海》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正是因为严格的格律限制以及悠长的深远意味导致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与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对于要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它们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这其中还不包括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韵味缺失和各种翻译技巧导致的译者的再加工。 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来说:字数精炼,平仄严格,押韵且一般是押尾韵,要求对仗。就这几点的要求对于中英诗歌译者来说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不用提什么“赋比兴”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许渊冲的译文: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描述一位老人在雪中钓鱼,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其实诗人是在钓雪而非钓鱼。其实许渊冲老师在翻译这首诗时已经处理地相当好了,他在每句诗的末尾用了押韵,采取了对应的词和词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我在阅读原文和译文

徐志摩经典短篇散文

徐志摩经典短篇散文 徐志摩是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散文是非常经典的,下面是橙子为大家带来的徐志摩经典短篇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经典短篇散文【1】我又再次见到了那飘散着的一片片落叶。 见到落叶并不稀奇,但是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见得最多的应是傲然怒放的鲜花和春风得意的杨柳,而不是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萦绕的落叶。我看着地上的落叶,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翡翠般绿的,金子般黄的,火一般红的,真可以说是色彩繁多了。今年似乎与往年不同,春天的落叶特别多,几乎在每一棵树旁,都会有一片片落叶静静地躺在那儿等着清洁工人来打扫。 有些地方的叶子更多。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园里,成堆的落叶铺散在石路上,没有什么人来打扫这里。一次,我放学来到这里,踩着已经没有水分的落叶,发出簌簌的响声,好像叶子碎了。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里的落叶竟一片也没有碎裂。 落叶有很多种,按季节,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叶子;按树木,可以分为梨树叶、桃树叶、樟树叶等形态各异的叶子;按颜色,可以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 谁都知道,落叶是秋的使者,在秋天,会有许许多多的落叶像仙女一样飘落下来,但在春天,也会有许多落叶的。其实,每一个季节

都会有落叶的包括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四季常青的樟树也会有落叶。 徐志摩经典短篇散文【2】朋友是一种奢华:且不说酒肉势利,那是说不上朋友,真朋友是相知,但相知谈何容易,你要打开人家的心,你先得打开你自己的,你要在你的心里容纳人家的心,你先得把你的心推放到人家的心里去;这真心或真性情的相互的流转,是朋友的秘密,是朋友的快乐。但这是说你内心的力量够得到,性灵的活动有富余,可以随时开放,随时往外流,像山里的泉水,流向容得住你的同情的沟槽;有时你得冒险,你得花本钱,你得抵拚在I羹岈的乱石间,触刺的草缝里耐心的寻路,那时候艰难,苦痛,消耗,在在是可能的,在你这水一般灵动,水一般柔顺的寻求同情的心能找到平安欣快以前。 我所以说朋友是奢华,“相知”是宝贝,但得拿真性情的血本去换,去拚。因此我不敢轻易说话,因为我自己知道我的来源有限,十分的谨慎尚且不时有破产的恐惧;我不能随便“花”。前天有几位小朋友来邀我跟你们讲话,他们的恳切折服了我,使我不得不从命,但是小朋友们,说也惭愧,我拿什么来给你们呢? 我最先想来对你们说些孩子话,因为你们都还是孩子。但是那孩子的我到哪里去了?仿佛昨天我还是个孩子,今天不知怎的就变了样。什么是孩子要不为一点活泼的天真,但天真就比是泥土里的嫩芽,天冷泥土硬就压住了它的生机——这年头问谁去要和暖的春风?

谈E_E_卡明斯诗歌中的_变异和突出_

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 徐艳萍,杨 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E?E?卡明斯,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大胆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本文从文体学理论中的变异与突出的现象出发,分析E?E?卡明斯诗歌里出现的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来展示E?E?卡明斯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变异;突出;实验派诗人 中图分类号:H0;I3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5)0120004204 Abstract:E.E.Cumm ings is a distingu ished exponen t of Am erican experi m en talist poets.H is daring experi m en ts in the language of poetry no t on ly b roaden the sen se of poetry bu t also increase its visual effect.H is devian t poetic language has becom e one of the focu ses of study by lingu ists and w on accep tance as a k ind of w isdom.It is in fact the badge w h ich he w ears as a self2styled poet.H e celeb rates individualis m and rejects group iness.H e is again st exp ressi on s of“mo st peop le”.T he paper is an attemp t to m ake an analysis of vari ou s deviati on s,nam ely, gramm atical deviati on,grapho logical deviati on and lex ical deviati on appearing in h is poem s in perspective of deviati on and fo regrounding in literary theo ry to demon strate h is un ique poetic style. Key words:deviati on;fo regrounding;experi m en talist poet 一、“变异”(dev i a tion)和“突出”(foreground i ng) 所谓变异(deviati on),又被称为偏离,即对于常规(no rm)的违反。用雅各布逊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常用语言的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变异”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穆卡洛夫斯基,他说文体就是突出(前景化),引人注意,创造新奇的感觉。他认为,日常语言由于太熟悉,太传统化以至于寻觅不到表达的潜能或美学的潜能;他认为诗歌语言就应该陌生化,通过挑战日常语言的规则来产生突出的效果。变异语言背离语言学的传统法则,有时会被外行称之为“错误”。由于变异语言在它所处的上下文中不同寻常而倍受读者瞩目。因此,变异和突出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现象。“突出”这一概念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他说:由于对常规用法的变异而产生的“陌生化”会将变异语言从常规语言的语境中提升、拔高,而常规语言依然保留维持词语的清晰,帮助表达信息。俄国的形式主义作家肖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功能是以一种新颖的功能让人们认识世界,这种方法就是非熟悉化或陌生化。诗人的任务是从读者习惯的语境中取出某些熟悉的事物和事件,以一种似乎他们第一次被人看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人们对世界有高度认识。穆卡洛夫斯基将突出归为几个特色:非普遍性、新颖性、难预见性、不寻常性和独特性。一般说来,变异是手段,突出是目的,变异是突出的策略。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注意,甚至思忖揣摩它的含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了。这种由于“非熟悉化”或“使陌生化”而被拔高的部分便是突出部分。正如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突出的位置,其他的人或物构成背景。即正常的语言好像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突出的部分。 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违背常规而创造的选用语言成分,就产生了语言使用中的变异。常规和变异是相辅相成、互为比较的两个概念。他们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看作是语言的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便是变异。变异的种类很多,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将变异分为: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 穆卡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的精髓在于对常规语言的违反,这种系统的违反使得诗歌语言成为可能,没有变异,就没有诗歌。因此,诗人不受常规语言的规则约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发挥其想像力,从美学目的出发,对常规语言从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异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非同寻常。E?E?卡明斯的诗歌可谓是这种“陌生化”理论的贯彻者。 二、E?E?卡明斯——应用“变异”和“突出”的典范 E?E?卡明斯(1884—1963)是美国现代派诗人,小说家,一个大搞文字游戏的人。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正是由于他特殊的文风,他的一封信曾引起一位愚蠢的书信审查官的怀疑致使他被逮捕并在集中营中扣留了三个月。卡明斯将自己的名字别出心裁地采用小写,“e.e.cumm ings”来说明自己是个小人物。他给自己的诗集所取的名字例如:《K》和《是5》,无法编成数目,使图书管理员感到手足无措。仅看他的一些诗名am w as(5),l(a,fl(2),!b lac(1),2little w ho s(60), and i i m agine,n(o)w,1x1,r2p2o2p2h2e2s2s2a2g2r等,我们就对他的古怪诗风可见一斑了。 以下从几方面来分析卡明斯在诗歌中使用的变异。 1.语法变异 威多逊(W iddow son)认为,语法表示说话人对他所用语言的知识,如果不合乎语法就不应该有意义。但在文学作品中

诗歌意象含义

诗歌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此外——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大班语言《落叶》(散文)

大班语言活动:落叶(散文) 一、活动目标 1、(知识)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2、(技能)能根据散文句式特点,尝试仿编。 3、(情感)积极想象与表达,体验仿编的乐趣。 重点:理解散文内容,初步尝试仿编。 难点:根据散文句式特点,尝试合理仿编。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幼儿、教师共同收集有关资料,引导幼儿感受秋季气候的变化。了解相关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类、动植物的影响。 2、物质准备:拍摄幼儿秋游时观赏秋景和收集落叶的相关活动录像资料;配乐朗诵录音带;落叶,小动物图片如:小虫、蚂蚁、小燕子、小鱼等。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落叶,表现树叶飘落的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导语一: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知道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谁能用动作学树叶飘落的动作? 导语二:猜猜,这些美丽的小树叶会飘到哪里去呢?(拿出小虫)如果小虫躺在里面,会把落叶当什么?小蚂蚁、小燕子呢? (二)多形式欣赏散文,初步理解散文内容。 1、教师有表情地配乐朗诵散文,设问引导,初步理解散文内容。 导语一:树叶儿飘到的地方可真多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的名字叫《落叶》,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散文里的树叶飘到哪儿去了? 导语二:谁来说说这篇散文的名字叫什么?散文里说的树叶都落到哪里了呢?散文里有哪些小动物? 2、结合图片,观察讨论,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容。 导语一:秋风吹来了,天气怎样了,树上的树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呢?树叶落在了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作什么? 导语二:燕子为什么要到南方去呢?谁知道散文诗里为什么说"催"我们到南方去呢? 导语三:你最喜欢散文诗里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分段出示诗句图谱,了解散文句式结构特点。 (1)根据散文内容摆放句式图片,带领幼儿朗诵散文诗,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全体朗诵,个别幼儿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吴斐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 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 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也就是说,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因此,对于将情感作为灵魂的诗歌而言,其情感的载体—形美、音美、意义的翻译,难度可见一斑,甚至可由此将诗歌视为不可译。 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双语转换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其过程蕴含了日常言语交际所具有的感知、理解、产出等认知心理现象,其中的感知可理解为对源语的感觉和知觉。随之,对应在诗歌中,对于感知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2.1外在形态的不可译性 2.11形美的不可译性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具有完全不同或大不相同的发音、书写和意义系统,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渊源与联系,除开英汉字形与发音的不同外,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如,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

卡明斯诗歌“r-p-o-p-h-e-s-s-a-g-r”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卡明斯诗歌“r-p-o-p-h-e-s-s-a-g-r”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摘要]本文运用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结合克瑞斯和凡利文的图像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对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E.E.卡明斯的经典视觉诗“r-p-o-p-h-e-s-s-a-g-r”从语言层面和图像视觉层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希望对分析和欣赏视觉诗及其它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有所启示。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图像视觉语法;卡明斯视觉诗 1.引言 视觉诗是一种以文字创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是跨艺术门类的实践,是诗歌与绘画合一的特殊文学现象。它将阅读与观赏通过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联姻结合在一起,“如诗如画”的境界使欣赏者的多种感官得到愉悦(谭捍卫2006:133)。对于视觉诗,传统的分析模式往往局限于对语言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除语言系统以外其它符号系统的解读,因而无法充分体现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20世纪90年代,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西方兴起,读图时代也随之而来,单一的语言分析模式被打破,话语分析逐渐走向多模态化。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方法对E.E.卡明斯的视觉诗“r-p-o-p-h-e-s-s-a-g-r”(蚱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旨在为视觉诗及其他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2.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的理论基础 2.1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整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多模态话语的概念。对于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众说纷纭。李战子(2003:1)提出“多模式(multimodal)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张德禄(2009:24)指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朱永生(2007:83)认为“模态则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研究多模态话语,朱永生先生还划分了两个判断多模态话语识别的标准:“第一条标准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第二条标准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我们也把这些话语看作是多模态话语。”(朱永生2007:83)本文在判断多模态话语识别时采取的是第二条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我们感受客观世界的不同感知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不同渠道交际时,同时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古典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梅花——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芳草: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8、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6、牡丹:象征高贵、富贵。9、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杜鹃——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7、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8、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3、西楼: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大班语言《落叶》

大班语言:落叶(散文) 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激发欣赏散文诗的兴趣,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能参照原作品进行联想、仿编。 3、大胆质疑,积极解难。 重点、难点 1、幼儿对散文意境的感悟。 2、培养幼儿优美语言表达。 准备 1、已有观察落叶的经历。 2、配乐朗诵录音磁带,录音机; 3、ppt图片 4、每人一张画有落叶的供添画用的纸,油画棒。 过程 1、全体幼儿齐唱歌曲《秋叶儿》,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些美丽的秋叶儿都飘到哪里去了吗? 幼:飘到小河里。 幼:飘到马路上、飘到花园里。 幼:秋叶儿还会飘到房顶上。 幼:树叶飘到草地上 …… 师:秋叶儿飘到的地方可真多,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欣赏一首散文诗,题目叫《落叶》, 听听看在这首散文诗里,这些美丽的秋叶都落到哪里去了,好吗? 2、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 a、.教师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一遍。 师:散文诗听完了,散文诗说树叶都落到哪里去了? 幼:树叶落到了院子里。 幼:树叶落到了小河里,还落到了沟里。 幼:树叶落到地上,被小虫当成了家。 b、教师配以图片再次朗诵散文诗一遍,并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幼儿自己提出的问 题。 小朋友说得真好,下面,老师再来朗诵一遍散文诗,这次请小朋友边听边把不懂的句子记在脑子里,待会儿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师:散文诗听完了,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幼:树叶落到沟里,为什么蚂蚁会把它当作小船呢? 幼:因为那是条臭水沟。 幼:不是,臭水沟小蚂蚁就不会去了。 幼:因为沟里有水,小蚂蚁过不去就把树叶当作小船划过去。 师:对有了小船小蚂蚁就安全的过水沟了。还有不懂得吗 幼:小鱼游过来,把它当作小伞?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幼:小鱼游到树叶下,就像“抢”了一把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