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行为的训练;②数理概念——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③语言沟通——了解特征四季、填词、说句;④逻辑训练——事物关系与空间方位;⑤精细动作——小肌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就是针对自闭症学生个体特征的一对一训练课,受训者是本校六年级一名高功能自闭症学生,该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康复训练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听从老师的指令,学习时有参与互动的能力。通过训练自主性、主动性语言明显增多,但在社会交往中不能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与他人沟通时语言表达不流畅,词汇量贫乏,用词不恰当。在一对一的训练中能接受普通小学的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三、训练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对新知识的分解细化,逐步让学生掌握;应用结构化训练中的视觉安排、程序时间表,使学生通过清晰的视觉组织,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现在要做什么、接下来会做什么,使自闭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

四、训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社会行为——使自闭症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

(2)语言沟通——通过情景训练使自闭症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

句表达;

(3)数理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培养自闭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社会行为——通过情景训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上课的老师;

(2)语言沟通——通过训练能和老师做一问一答的对话;

(3)数理概念——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生活经验使自闭症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行为——使学生能和老师有目光接触和交流的意识;

(2)语言沟通——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语言能力;

(3)数理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4、补偿缺陷与能力开发:

(1)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2)语言沟通——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数理概念——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从指令完成训练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情景对话、语言沟通。

难点:使学生具有主动交往的意识、有自主性语言的交流;

解决措施:直观教学,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训练准备

程序时间表、宁绪音乐、强化物、课件、训练辅助用具。

七、训练过程

1、训练准备。确定强化物(播放宁绪@脑波音乐)、出示《程序时间表》。

2、开始训练。

(1)社会行为。

①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你是谁我是谁

②目光接触、对活动中的“看着我”有反应。

(2)数理概念——11~20各数的认识。

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马路和人行道

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出示生活情景图2

放学后,热闹的马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

数一数,马路上共有几个人有几辆汽车道路的两旁有几棵树

a、数小棒,感知满十;

b、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c、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③有趣练习,巩固新知。

a、比一比,摆一摆——用小棒摆下面的数:12、16、17、20;

b、连一连,猜一猜——(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的点子图)要求:从1到20。按顺序把点子连起来;

c、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小结:十几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精细动作。

涂色——在规定的范围内涂色,要求均匀、不出界。

3、训练结束。

(1)播放音乐,放松学生情绪;

(2)与《程序时间表》对照,总结课堂训练内容;将学生选择的强化物奖给学生;

(3)布置课后训练内容。

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行为的训练;②数理概念——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③语言沟通——了解特征四季、填词、说句;④逻辑训练——事物关系与空间方位;⑤精细动作——小肌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就就是针对自闭症学生个体特征的一对一训练课,受训者就是本校六年级一名高功能自闭症学生,该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康复训练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听从老师的指令,学习时有参与互动的能力。通过训练自主性、主动性语言明显增多,但在社会交往中不能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与她人沟通时语言表达不流畅,词汇量贫乏,用词不恰当。在一对一的训练中能接受普通小学的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三、训练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就是通过对新知识的分解细化,逐步让学生掌握;应用结构化训练中的视觉安排、程序时间表,使学生通过清晰的视觉组织,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现在要做什么、接下来会做什么,使自闭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 四、训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社会行为——使自闭症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 (2)语言沟通——通过情景训练使自闭症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句

表达; (3)数理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就是由一个十与几个一组成的,培养自闭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社会行为——通过情景训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上课的老师; (2)语言沟通——通过训练能与老师做一问一答的对话; (3)数理概念——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生活经验使自闭症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行为——使学生能与老师有目光接触与交流的意识; (2)语言沟通——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语言能力; (3)数理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4、补偿缺陷与能力开发: (1)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2)语言沟通——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数理概念——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从指令完成训练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情景对话、语言沟通。

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行为的训练;②数理概念一一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③语言沟通一一了解特征四季、填词、说句;④逻辑训练一一事物关系与空间方位;⑤精细动作——小肌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就是针对自闭症学生个体特征的一对一训练课,受训者是本校六年级一名高功能自闭症学生,该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康复训练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听从老师的指令,学习时有参与互动的能力。通过训练自主性、主动性语言明显增多,但在社会交往中不能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与他人沟通时语言表达不流畅,词汇量贫乏,用词不恰当。在一对一的训练中能接受普通小学的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三、训练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对新知识的分解细化,逐步让学生掌握;应用结构化训练中的视觉安排、程序时间表,使学生通过清晰的视觉组织,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现在要做什么、接下来会做什么,使自闭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 四、训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社会行为一一使自闭症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 (2)语言沟通一一通过情景训练使自闭症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 句表达;

(3)数理概念一一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 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培养自闭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社会行为一一通过情景训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上课 的老师; (2)语言沟通一一通过训练能和老师做一问一答的对话; (3)数理概念一一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生活经验使自闭症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社会行为一一使学生能和老师有目光接触和交流的意识; (2)语言沟通一一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语言能力; (3)数理概念一一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4、补偿缺陷与能力开发: (1)社会行为 -- 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2)语言沟通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数理概念一一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从指令完成训练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情景对 话、语言沟通 难点:使学生具有主动交往的意识、有自主性语言的交流;

2020年自闭症精细拧螺丝教案范文自闭症的精细课老师必备

自闭症精细拧螺丝教案范文自闭症的精细课老师必备 怎样上好自闭症儿童的精细课 一、精细课的重要性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促使全部智能的提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人体内的各个器,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响应的“代表区”,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战局了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当一个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够激发这些细胞群的活力,使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有机的联系后相互对应。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难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并且,还把手比喻成大脑的“老师”。由此可见,手的活动对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性。手的活动其实也就是指小肌肉发展运动,即运用手指、手腕及协调双手的活动,而精细课就是以训练孩子小肌肉运动能力而专门开设的课程,作为一名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为了让他们更快更好的康复,怎样上好精细课才能更好的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呢?从接手精细课接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有以下心得和大家分享。

二、怎样上好精细课精细课不仅仅只是老师一个人的活动,尤其在特殊的机构,除了教师的课程设计以外,家长的课堂辅助、孩子的配合能力都是构成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要素。因此,上好精细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备学生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具体内容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集中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精细课的进行应该建立在对各发展阶段儿童心理水平和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如: 1、学生的年龄 2、学生的小肌肉发展水平 3、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 (一)虽然儿童的小肌肉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但都遵循了可预测的途径和模式,体现了心理各因素成长的水平。例如,从一幅儿童涂鸦作品中线条的控制程度,看出儿童手、眼的协调能力的高下;从某一儿童画经常表现的题材,推断出其自我意识的成长水平。我们可以收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代表作品,并在作品上注明姓名、年

自闭症精细课训练阶梯

精细课训练参考内容 一、涂色(绘画)阶梯 1,涂鸦(乱画) 2,正确握笔在纸上涂鸦(捏豆子,夹子练习)、(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笔,小鱼肌紧挨桌面) 3,边界内涂色,从宽边界到窄边界,从小面积到大面积,从几何图形到实物图形 4,仿涂。位置的仿涂,颜色的仿涂 二、绘画阶梯 5,按要求涂色 6,画(仿画)。线直线几何形图形同线几何形外形实物图形情景构图 7,补充图形 8,独立绘画 9,按要求绘画(口头要求,文字要求) 10,命题画(美丽家园) 11,创意画(想象能力) 三、书写阶梯 前三步同绘画一样 4,域内画线(走迷宫)图形从大到小,图距由近到远,从宽到窄,距径从简单到复杂 5,点连线,从两点到多点,点距由近到远,点连直线到点连曲线,按数字顺序 6,点连图形,从几何图形到实物图形 7,描红(笔画,数字,汉字) 8,独立书写,笔画由少到多 9,按要求书写 书写应具备的能力 1,大臂能够旋转,有一定力量, 2,手腕能够旋转 3,手指能协调活动 常见问题: 1,坐姿不正确(家长在后面辅助压下孩子的身体,要面对面)2,不会正确握笔3,涂色没有边界感(漏空的图形有一定依赖最好手把手辅助)4,涂色不均匀,只涂一个地方 5,眼睛不看 6,比例不准确 四、剪纸阶梯 1,练习撕纸(正确撕纸方式:左右拿纸前后撕)沿线撕纸2,会开合剪刀任意剪纸,练习握拳打开 3,学会连续剪纸随意剪 4,沿线剪纸(线条由粗到细,线由短到长,从直线到弧线到曲线到直角到半园) 5,剪帖几何图形(从大到小) 6,剪帖实物图形 辅助注意事项: 1,双手协调,目光跟随剪刀 2,撕纸要沿线撕纸左右拿前后撕 3,正确拿剪刀 4,辅助方式最好两人,一人在后一人在桌对面 5,转线,在拐弯处停下来 6,剪刀与纸垂直 7,目标明确,剪几条线休息告诉孩子 8,及时辅助与强化 五、拼板 (一)、选择单块拼板 1,拿出来的数量由少到多不能一次把所胡的拼板拿出来 2,形状由规则到不规则,如先用正方形由简单到复杂 3,把不同的方位出示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转方向 4,听指令放结合认知能力 5,让孩子双手同时放练习双手协调 (二)、结合图形 1,块数从少到多 2,图案从简单到复杂如单个的圆,正方形 (三)、按图案去拼配对练习

自闭症个别化教学教案

自闭症个别化教学教案 【篇一: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行为的训练;②数理概念——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③语言沟通——了解特征四季、填词、说句;④逻辑训练——事物 关系与空间方位;⑤精细动作——小肌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就是针对自闭症学生个体特征的一对一训练课,受训者是本 校六年级一名高功能自闭症学生,该生通过在校两年的康复训练有 一定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听从老师的指令, 学习时有参与互动的能力。通过训练自主性、主动性语言明显增多,但在社会交往中不能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与他人沟通时语言表达不 流畅,词汇量贫乏,用词不恰当。在一对一的训练中能接受普通小 学的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三、训练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对新知识的分解细化,逐步让学生掌握;应用 结构化训练中的视觉安排、程序时间表,使学生通过清晰的视觉组织,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现在要做什么、接下来会做什么,使自 闭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内容。 四、训练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社会行为——使自闭症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 (2)语言沟通——通过情景训练使自闭症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 句表达; (3)数理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 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培养自闭症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社会行为——通过情景训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上课的老师; (2)语言沟通——通过训练能和老师做一问一答的对话; (3)数理概念——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生活经验使自闭症学生掌握 数的组成。

自闭症孩子手指精细训练分解

自闭症孩子手指精细训练分解 智力,在指尖上跳着舞。 对孩子而言,手的动作,代表着他的智慧,因为大脑用来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运动占的比例最大。大脑有许多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 手功能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闭症儿童的训练中,生活自理能力是很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环节。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和如厕四个方面。我们常常发现,自闭症儿童可以推着桌子跑动,却不能用勺子舀起饭粒;他们总是用整只手去抓取东西,却不会用拇指和食指捏物品。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协调性和控制力差,精细动作完成不了。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发展完不完善,这与在家庭环境中有无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而我们很多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手部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多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 这里我们先将一些常见的精细活动分解开来,好让家长或老师能一步步帮助孩子进行精细活动的训练。 1、用勺的训练 练习用勺舀塑料穿珠(或玻璃珠); 练习用勺舀绿豆(或米); 练习用勺舀湿沙子; 练习用勺舀水。 这项训练重点是提高孩子的腕部与手的配合协调能力。 2. 用筷子的训练 练习用拇指和食指穿珠(黄豆、纸片); 练习用镊子夹穿珠(或黄豆、绿豆); 练习用筷子夹纸团(或花生米、穿珠、玻璃珠)。 这项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孩子拇指、食指和中指为主的手指的配合协调能力。 3. 拧毛巾的训练 练习拳头合拢、分开的动作: 练习转动手腕(手攥拳头或打开.)的动作; 用蘸湿的小方毛巾(手帕)练习拧毛巾,协助孩子两只手向相反方向拧动——尽可能拧干水,再逐步去掉辅助。 这项训练的重点是手腕的转动、握拳的力度和双手的协调。 4. 解、系纽扣的训练 穿珠子训练(大珠子,小珠子):手指训练,如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分别碰触,单独伸出每一个手指; 用旧衣服练习解纽扣(大纽扣、小纽扣),再练习系纽扣。 这项训练的重点是手指之间的配合协调及手眼协调能力。 5.如厕后的清理训练 练习撕纸:

自闭症结构化教学教案

自闭症结构化教学教案 【篇一:陈远洋自闭症教案1】 自闭症康复训练-创造性游戏 短期目标训练方案 学科:自闭症康复训练——创造性游戏(彩泥) 训练对象:陈远洋性别:男出生日期:2004-3-1 班级:四年级课时安排:1 一、训练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老师引导下,制定上课计划。(结合学生的主观兴趣和教学目标) 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暑假生活,与老师进行切合主题的交流,减少无意识的语言和动作。 3、在教师辅助下,使用彩泥完成《暑假》作品。(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初步感受暑假的特点,建立简单的季节概念,通过绘画,进一步感受暑假的色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与教师的良好关系,培养对彩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 二、训练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暑假生活,与老师进行切合主题的交流,减少无意识的语言和动作。 难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暑假生活 三、训练器材:彩泥、图片等 四、训练过程: 五、训练达成度 【篇二:自闭症儿童认识颜色的教案】 自闭症儿童认识颜色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同一属性,不同颜色的分类配对 二、不同属性,同种颜色的分类配对 三、认知红色 四、认知表达红色 具体操作: 一、同一属性,不同颜色的分类配对

1、准备材料:大小不同的红色和其他颜色的雪花片若干个;两个盒 子(或是碗、盖子) 2、操作过程: (1)首先,在桌子上放好两个盒子,并拿出大小相同的红色和绿颜色(对比度大一些的颜色都可以)的雪花片(各3片)放到桌面上。这时, 可以先把雪花片在桌面上转一转、滚一滚或放到孩子身体上,跟他 玩一下,目的是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且叫他在这个玩的过程 中对雪花片产生一定的兴趣。当他的目光在跟随时,我拿起一个绿 色的雪花片,放到左边盒子里,再拿起一个红色的雪花片放到右边 的盒子里。这时,再拿起一个绿色的雪花片放到左面的盒子里,红 色的雪花片放到右边的盒子里(这个过程要确定他的视觉是在跟随的,而且要同时告诉他“看,一样的颜色放到一起”)。做完这一步后,拿 一个红色或绿色的雪花片给孩子,叫他去找一样的颜色放。如果他 拿起雪花片后,有些犹豫或不太明白的情况下,可以辅助他一下(用 一个眼神或手势提示一下,或拿着他的手把同种颜色的雪花片放到 一起),最终达到叫他能够独立完成“一样的颜色放到一起”这一指令。当他正确做出指令时,要及时给予他奖励。 (2)当他分类独立完成的很好时。下一步是把雪花片放到桌子上,叫 他在桌上拿和我手里一样颜色的雪花片(桌面上的雪花片颜色由两种 到多种)。当他可以很好的完成“拿一样颜色的”这一指令时,我告诉他:“你做对了,真棒!我们来玩一玩吧”然后和他一起做一个他喜欢 的游戏或给他好玩的玩具。叫他能明白当做对了就会有他喜欢的游 戏或玩具等着他。 (3)这一步是叫他自己按颜色分类。先在桌上放好两个盒子和两种颜 色的雪花片,然后告诉他“宝贝,请你按颜色分开,一样的颜色放到 一起”。如果他不能完成这一指令,可以先拿一片雪花片放到盒子里,这样做是对他的一个辅助,然后慢慢的到他能完成“按颜色分开,一 样颜色的放到一起”这一指令。 (4)不同大小的雪花片按颜色分类。这一步是在他能把同种大小,不 同颜色的分类配对做的很好的时候,悄悄的给他加入几个不同大小,颜色相同的雪花片。在这一步里,当他拿起不同大小的雪花片,去 找一样颜色的有犹豫时,我拿起一片雪花片给他做个示范,并同时 告诉他“一样的颜色放到一起”。这一步是向不同属性,同种颜色的 分类的一步非常关键的过渡。 二、不同属性,同种颜色的分类

自闭症儿童认识颜色的教案

自闭症儿童认识颜色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同一属性,不同颜色的分类配对 二、不同属性,同种颜色的分类配对 三、认知红色 四、认知表达红色 具体操作: 一、同一属性,不同颜色的分类配对 1、准备材料:大小不同的红色和其他颜色的雪花片若干个;两个盒子(或是碗、盖子) 2、操作过程:

(1)首先,在桌子上放好两个盒子,并拿出大小相同的红色和绿颜色(对比度大一些的颜色都可以)的雪花片(各3片)放到桌面上。这时,可以先把雪花片在桌面上转一转、滚一滚或放到孩子身体上,跟他玩一下,目的是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且叫他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对雪花片产生一定的兴趣。当他的目光在跟随时,我拿起一个绿色的雪花片,放到左边盒子里,再拿起一个红色的雪花片放到右边的盒子里。这时,再拿起一个绿色的雪花片放到左面的盒子里,红色的雪花片放到右边的盒子里(这个过程要确定他的视觉是在跟随的,而且要同时告诉他“看,一样的颜色放到一起”)。做完这一步后,拿一个红色或绿色的雪花片给孩子,叫他去找一样的颜色放。如果他拿起雪花片后,有些犹豫或不太明白的情况下,可以辅助他一下(用一个眼神或手势提示一下,或拿着他的手把同种颜色的雪花片放到一起),最终达到叫他能够独立完成“一样的颜色放到一起”这一指令。当他正确做出指令时,要及时给予他奖励。 (2)当他分类独立完成的很好时。下一步是把雪花片放到桌子上,叫他在桌上拿和我手里一样颜色的雪花片(桌面上的雪花片颜色由两种到多种)。当他可以很好的完成“拿一样颜色的”这一指令时,我告诉他:“你做对了,真棒!我们来玩一玩吧”然后和他一起做一个他喜欢的游戏或给他好玩的玩具。叫他能明白当做对了就会有他喜欢的游戏或玩具等着他。 (3)这一步是叫他自己按颜色分类。先在桌上放好两个盒子和两种颜色的雪花片,然后告诉他“宝贝,请你按颜色分开,一样的颜色放到一起”。如果他不能完成这一指令,可以先拿一片雪花片放到盒子里,这样做是对他的一个辅助,然后慢慢的到他能完成“按颜色分开,一样颜色的放到一起”这一指令。

自闭症的教案.doc

自闭症的教案 【篇一:自闭症精细教案】 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自闭症儿童康复教案 授课教师: 【篇二: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教案】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教案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于经常性言语或基本言语,这里关 于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描写也主要针对经常性言语和基本言语。 一、对简单言语指令的理解 简单言语指令包括:(1)站起来(2)坐下(3)拍拍手(4)跺跺 脚(5)摸摸椅子(6)张开嘴(7)把笔放在桌子上(8)把杯子给我(9)把球放在盘子里(10)把门开开 当孩子能对这些口语指令完全正确反应,表明对这些句子全部理解; 当孩子对这些指令有一部分做出正确反应时,则表明理解一部分; 当孩子对这些指令做出错误反应,或者没有反应时,表明不能正确 理解,也就是没有任何理解能力。 所以当一个孩子没有任何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首先第一步 就是对简单言语指令的理解,这对于所有无语言的孩子都有作用。 二、发音问题 1、无意义自发发音。孤独症儿童一般都有无意义自发发音,有人 多,有人则少。有些孤独症儿童在经常性言语中不会说任何词语, 也不能模仿发最简单的音节,但是经常自言自语式地发出类 似“geyi geyi agou 的”音节。所以当他乱发这些音节时,一定要转 移他的注意力,使他停止这些无意义的自发音节。 2、模仿发音。可以 用如下10 个词语来测试孤独症儿童的模仿发音的能力,有“爸、妈、大、哥、你好、公鸡、气球、小弟弟、大卡车、妈妈来”等,老师主 试领读,孩子被试模仿。在这些发音测试中,孩子往往存在着不同 程度的发音问题。(1)音节之间出现不应有的停顿(2)有的儿童 在模仿双音节、三音节时减少音节(3)有的儿童发出的音节存在不 准确的障碍,导致他们的话一般人很难听懂。(4)同一音节快速重 复(5)在所示范的音节后面增加语音成分(5)被模仿的话语说出 后并不立即模仿而是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模仿。(7)言语失用

儿童精细动作游戏

一、对2、3岁以内的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精细动作训练 1. 将物体投入容器训练 教智力障碍儿童把小物体准确地投入容器,所使用的小物体和窗口最好是金属制品,既不容易破碎,又会发出声响。这种金属敲击时发出的悦耳的声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婴幼儿会不厌其烦地继续干下去。使用的物体要根据婴幼儿投放的情况更换,由大变小。如由原来的罐头盒内投放小锁,小汽车等改为向小瓶子、小碗内投放葡萄干、大米等。父母也可同他们一起做“套圈”游戏,谁套得准就鼓励谁。在投的过程中既训练了手指活动的灵活性,又锻炼了手眼的协调性。 2. 穿珠子训练 教智力障碍儿童用铁丝或较粗的包皮电线做穿珠子、扣子等的游戏。教师或父母要交给他们穿的方法,由模仿教师做、老师帮助做、到自己拿起扣子、珠子和线自己做。可锻炼婴幼儿双手协调、手眼协调的灵活性。 3.翻揭训练 教师或父母和婴幼儿一起看画册或像册等,鼓励婴幼儿自己用手去翻揭。看画册上的人和物这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在于在翻揭中锻炼婴幼儿的手指力和腕力。因此,不管婴幼儿看不看图画情节,只要他能一个劲地翻下去就行,哪怕是一次翻揭好几页也不要紧,随着手指灵活性的加强,渐渐会做到由厚到薄一页页地翻了。 4.撕扯搓揉训练 如拿一些用过的纸、过时的书、画等让智力障碍儿童去撕扯,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撕,并且撕得越碎越好,因为撕得越碎对婴幼儿手指技巧的要求就越高,说明他们两手的拇指、食指之间的对捏力越强。父母还可拿一些较硬的纸或碎布料让婴幼儿去搓揉或搓卷,这既可锻炼他们手指的灵活性,又可锻炼婴幼儿的腕力。父母在洗衣服时也可让婴幼儿在一边学着用手去搓洗,这同样能起到训练他们手指技巧的作用。 5.挟物训练 父母或教师在一个盒子里放上一些小的物体如豆粒、石子、花生米等,让婴幼儿用镊子或筷子挟出放到地上,挟完后再重新把地上的挟回到盒子中去,如此反复。在此过程中被挟出的物体也应由大变小、由少变多。同时在这个时间父母要尽量训练婴幼儿使用筷子自己挟出饭菜的能力。 6. 拧旋训练 如拿一些螺丝让婴幼儿拧紧或放松,或者拿一些用过的瓶子让他们拧紧或旋开瓶盖。 7. 拨算盘训练 拿一算盘,让婴幼儿用手把算珠拨上拨下,既要一个个地拨,又可同时拨动几个或一排、几排。既可用一只手去拨,又可用两手同时在算盘上拨动。拨动时,算盘珠碰撞时会发出“叭叭”的声音,使他们乐意用手去拨,效果也很好。 8. 插孔训练 用一较长的有一定厚度的木条,在上面钻上一些在小不同的孔(大的能插上筷子,小的能插上吸管)。开始让婴幼儿先用筷子、蘸笔管等向大孔中插,继而练习能把吸管插到小孔中去。 9.揉面训练 准备一些面粉、水和盆子,和婴幼儿一起在盆中把水和面粉掺合成粘土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教案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教案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于经常性言语或基本言语,这里关于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描写也主要针对经常性言语和基本言语。 一、对简单言语指令的理解 简单言语指令包括:(1)站起来(2)坐下(3)拍拍手(4)跺跺脚(5)摸摸椅子(6)张开嘴(7)把笔放在桌子上(8)把杯子给我(9)把球放在盘子里(10)把门开开 当孩子能对这些口语指令完全正确反应,表明对这些句子全部理解;当孩子对这些指令有一部分做出正确反应时,则表明理解一部分;当孩子对这些指令做出错误反应,或者没有反应时,表明不能正确理解,也就是没有任何理解能力。 所以当一个孩子没有任何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首先第一步就是对简单言语指令的理解,这对于所有无语言的孩子都有作用。 二、发音问题 1、无意义自发发音。孤独症儿童一般都有无意义自发发音,有人多,有人则少。有些孤独症儿童在经常性言语中不会说任何词语,也不能模仿发最简单的音节,但是经常自言自语式地发出类

似“geyi geyi agou”的音节。所以当他乱发这些音节时,一定要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停止这些无意义的自发音节。 2、模仿发音。可以用如下10个词语来测试孤独症儿童的模仿发音的能力,有“爸、妈、大、哥、你好、公鸡、气球、小弟弟、大卡车、妈妈来”等,老师主试领读,孩子被试模仿。在这些发音测试中,孩子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音问题。(1)音节之间出现不应有的停顿(2)有的儿童在模仿双音节、三音节时减少音节(3)有的儿童发出的音节存在不准确的障碍,导致他们的话一般人很难听懂。(4)同一音节快速重复(5)在所示范的音节后面增加语音成分(5)被模仿的话语说出后并不立即模仿而是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模仿。(7)言语失用 针对七种情况,要让孩子从最简单的语言发音基础开始,即口周肌肉按摩――被动发音按摩――口舌操――气流量的训练。 三、疑问句的理解与回答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理解能力普遍较差,所以,他们对于疑问句的回答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在平时的学习或者生活中泛化思维(情景泛化思维)要及时恰当的运用,以使他们能正确理解。 四、人称代词的理解与运用 在孤独症儿童中,人称代词不用或者混用是经常见到的。为了评价对人称代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下简单测试仅供参考:

重度自闭症教案

重度自闭症教案 授课教师: 自闭症儿童系统治疗教案 需遵守的总原则: 1. 每次上课中伴随目光对视训练。 2. 在执行复杂指令前先将每个步骤与技能全部掌握。 3. 为保持强化物的有效性应经常更换强化物。 4. 不理睬发脾气与反抗,坚持工作。 注意:在每个分类中的技能是按由简单到难的次序排列的,然而训练的每个计划中,都应从各分类选取需教的技能。 第一阶段 1 注意力 在教M如何集中注意力时,指令:“看着我”是非常关键的。提示M坐在椅子上,放平两手,I坐得很近,不允许M坐姿不正或跑开。 I 的态度是一贯性,坚定,提要求,对任何服从的表示给予表扬,拥抱,抚背。让M集中注意力是关键的第一步。 1)看着我 面对面 1秒,2秒,5秒 由活动转向I

2)对姓名的反应 听从一步的指令 指令:坐下站起来过来手放好举起手拥抱一下转过来跺脚挥手等,起先用身体提示,然后减退提示。 “触摸身体部位” :头,脚,肚子,眼睛,腿等 “做给我看”:吃,喝,拍手,挥手,拥抱,转身,站住,坐住,走路,跑步等 模仿活动 “跟我这样做” 大肌肉:拍手,举手臂,拍腿,拍桌子,摸头,打哇哇,跺脚,站起来,摇头不,点头是 小肌肉:使用手指,开合手掌,接触身体部位等。 积木模仿:I将积木搭成形状,让他模仿,用块~5块。 物体模仿:教模仿使用物体,如将勺子放入杯子中,用面巾纸擦面,将玩具车放入玩具箱里。 画图模仿:抓笔,画线,画图等。 指令反应 I将M想要的物品举起,叫他“用手指”,提示他将手直接指向物品,然后给他,以后减退提示并增大距离。 配对物体间/图画与物体间/图画间/色彩间/字母间/数字间语言模仿元音/辅音~词语~词语组合一开始可接受相近音,再慢慢纠正

自闭症语言教案

自闭症语言教案 【篇一:陈远洋自闭症教案1】 自闭症康复训练-创造性游戏 短期目标训练方案 学科:自闭症康复训练——创造性游戏(彩泥) 训练对象:陈远洋性别:男出生日期:2004-3-1 班级:四年级课时安排:1 执教时间:2015年9月1日 一、训练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老师引导下,制定上课计划。(结合学生的主观兴趣和教学目标) 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暑假生活,与老师进行切合主题的交流,减少无意识的语言和动作。 3、在教师辅助下,使用彩泥完成《暑假》作品。(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初步感受暑假的特点,建立简单的季节概念,通过绘画,进一步感受暑假的色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与教师的良好关系,培养对彩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 二、训练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暑假生活,与老师进行切合主题的交流,减少无意识的语言和动作。 难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暑假生活 三、训练器材:彩泥、图片等 四、训练过程: 五、训练达成度 【篇二:自闭症精细教案】 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自闭症儿童康复教案 授课教师: 【篇三: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学模式】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教学模式 一、提示和消弱的技术[prompting and fading techniques]

bricker是提示和消弱的创始者,该技术早期用来教导严重语言障碍儿童对语言的了解。简单的指令如“来,去”“坐下,站起来”等简单 的字。然后,再用动作的提示使其了解。当儿童慢慢了解语言的意义,动作的提示随之逐渐减少。若儿童已学会一些指令,可应用这 些指令教导儿童认识东西的名称。开始学习指认东西时,只出现某 特定的东西。学会指认东西无误之后,再从两样东西中选取某特定 的对象。学习分辨东西,刚开始应以差别较大的东西供其辨认。例 如形状,功能,颜色,名称差别较大的物品进行练习。尽量将错误 减到最低限度。随着儿童对语言的了解及反应,动作的提示可逐渐 的减少。 一旦儿童学会分辨两件物品的差别后,教师可增强较复杂多样的东 西予以辨认。例如分辨相似音的东西,如书本,梳子;相似形状的 对象,如狗,羊;相似颜色的东西,如蕃茄,苹果等。训练中应尽 量在自然的情境中教学,尽量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指认周遭 的东西,如指出书本中图画的不同,从一堆玩具中挑出指定的玩具 或指出餐桌上特定的食物等。 二、使用增强原理 此为应用增强的理论,使用增强的方法以教导儿童语言的了解。首先,找出儿童的增强物,即喜好的东西。当儿童说对了话,或回答 正确的问题时,就给予增强物做为鼓励。此法对于语言和沟通技能 有缺陷的自闭症儿童来说,需要谨慎的应用。选择增强物应尽量避 免用食物,因为自闭症儿童具有固执行为,一旦养成有食物增强才 说话,将来很难改变其行为,而隐藏的牙齿伤害或养成不良的饮食 习惯也是需要避免的。以下为增强原理的训练模式: 1. 波马可原理[the premack principle] 指利用儿童某些固执性的活动作为增强物以达到期望的行为。例如,一位十一岁的儿童,为了使他能在说话课内合作的学习,使用儿童 最喜爱的咬管子作为增强( howlin rutter, 1987)。这种方法是由波 马克( premack )在1959年首先提出,故称为波马克原理。此法的 应用对于自闭症儿童效果不错,因为许多自闭症儿童不一定对一般 的增强物如赞美,玩具等有兴趣,在很难找到儿童喜爱的增强物情 况下,可试用此法。 2. 维持增强物的效果 开始实施增强原理已建立某些期待的行为或学习新技能时,必须要 找对增强物并维持它的效果。第一,增强物必需要简单、清楚,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