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新闻价值经济影响力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新闻价值经济影响力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新闻价值经济影响力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新闻价值经济影响力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新闻价值经济影响力的研究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0-07-05T19:52:59.903Z 来源:《管理观察》杂志2010年4月下第395期作者:彭飞[导读] 新闻价值的经济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新闻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和广告与经济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如何发挥新闻价值的经济影响力,为此本文做如下讨究。(吉林市电视台,吉林吉林市 132001)摘要:新闻价值的经济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新闻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和广告与经济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如何发挥新闻价值的经济

影响力,为此本文做如下讨究。关键词:新闻价值;经济影响力(一)

媒体是新闻的载体,新闻的传播必须借助于媒介这一物质形式。要探讨新闻的经济影响力,必须从媒介谈起。从经济学角度讲,创造新闻价值的媒体应归为公共产品的范畴。如果把某类媒介产品视为一个整体,从媒介产品的内容构成考察,可以分为新闻和广告,新闻属于公共产品,而广告应归属于私人产品。为此,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其一、新闻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辩证关系。新闻虽然是公共产品,但它本身却能创造价值。这个价值有正有负。有关企业的正面报道可以为企业起到促销效果,负面报道可以使一个企业垮台,可以使一种产品没有销路。而虚假新闻可能使一个媒体失信于受众,进而使发行量和收视率降低,从而使广告量下降。早在2003年第4期《新闻战线》上,张果英曾在《一种新型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处理》一文中举过这样1个例子:1997年3月张先生买了一张南方某报,该报登载了熊某的一篇题为《湘中药自信潜力无穷》的文章(湘中药现改名为紫光生物)。《湘》文称,该公司1997年的业绩将增长一倍以上。张先生看了这篇报道后,认为湘中药股票确实很有实力,便大量买入该股票,而不久,湘中药公布的上年度经营报告中所披露的实际情况与《湘》文所述相差甚远。湘中药的股票也一度狂跌。张先生被迫“割肉”出局,损失79577.66元。张先生一气之下也把《湘》文作者和该南方报社告上法庭。先不说最后法院如何判决,事实已证明,一则与最后结果或先前事实不符的“虚假”新闻可以给它的受众带来负效益。如果法院判定报社败诉的话,那么这个负效益必然要转嫁到媒体来。事实上,有些真实的新闻同样也可能带来负效益。某市一家国有果酒厂产品曾享誉海内外。但是有一年,他们的产品在改进包装过程中工艺处理不过关,结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爆瓶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经销商大量退货,这个老字号的酒厂因此一蹶不振,后被一家民营企业兼并。

其二,广告与经济价值的辩证关系。由于广告的非公共产品特征,它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广告者出资购买了媒介某一时段、版面,就排除了其它商家占有的可能。如,一些产品广告发布以后,会起到很好的促销作用。有的药品只是普适药剂的改型产品,但在媒介上发布广告以后,销量大增,销售增值部分可以看作是广告创造的经济价值。做广告本身是要有投入的,对企业来讲,会不会因增加成本而提高产品售价,最终反而造成减小销售量的后果呢?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果企业的产品销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广告一定会产生正效益。从生产成本角度讲,刊登广告不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广告的费用和商品的运输费及折损费用都属于商品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的增加,是以节约和减少运输及折损费用为前提的,成功的合理的广告开支不会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也不会使商品定价提高。只能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目前,报业市场上多数“负定价”发行,即成本高于售价。有的报纸在发行时还赠送大量的纪念品。广播电视也多是“无偿”收视。有的虽然交点收视费,但与电视台购买电视剧集的成本来比,只能是九牛一毛。为什么要做赔本的买卖?这就是传媒与其它行业的不同。传媒产业的经济运作并不是依懒出售自身产品获得全部回报的,它的主要回报来自于“第二次售卖”。即把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需要它的广告商,在西方也有媒体把它出售给对这些受众感兴趣的政治宣传者和宗教宣传者。什么样的媒体能在“第二次售卖”中获得好价钱?是那些能获得更多受众支持的媒体。发布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是媒介能够生存下去,能够发布广告的前提条件。于是,我们不得不探讨,媒介如何利用新闻价值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价值的经济影响力。(二)

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价值的简要表述,主要体现为新闻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是指新闻与受众,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表现为对受众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如何发挥新闻价值的经济影响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新闻发布得恰到好处。首先,新闻要遵循经济规律。研究新闻价值,要从剖析新闻与受众及社会关系入手,从新闻事实满足受众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去考察。当新闻通过媒介传播出去,满足了受众和社会的共同需要时,便产生了圆满的价值效益,或者说实现了新闻报道的最大价值。在新闻报道中要遵循经济规律,这是认识论的客观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生存的首要条件。要真实,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和反映经济运行中的实际,自觉地承认和遵循经济规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就当前一些记者中存在的“有选择地说数据,有目的地报成果”问题提醒记者,对热点经济问题要“两面都要说”,也就是既要说成绩,也要说问题。遵循经济规律是报道客体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经济宣传正确导向的要求。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老百姓获知国内外大事的渠道很多。但其主要途径仍是媒介。只有按经济规律对客体进行正确报道,才能促进各项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引导群众向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努力。其次,选择有效人群。

传播学家科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媒介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第二个层次是对特定媒介和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第三个层次是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第三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要达到有效传播,标准有两个:一是媒介或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较高的质量,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即社会效益质量标准;二是指媒介所拥有的受众,在质量上是社会行动能力最强的一群人,即获得经济效益质量标准。媒介经济效益质量标准是指媒介所倚重的人群的质量。传播学教授喻国明认为,“一个好的媒介一定是在社会上支撑这个社会运作的最具有行动能力的这群人所倚重的媒介。”西方称为主流人群”,即中产阶级。再次,选择有效手段和途径。

新闻价值与人伦道德

新闻价值与人伦道德哪个更重要 正方:武汉大学 论点: 1.以伦理为中心,会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可信度。 2.以伦理为中心,会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判断力。 正方首先亮明观点,新闻工作者应以本职工作为重,伦理教化为轻。接着提出第一条逻辑线,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的前提是公正,而公正就意味着不为情感所左右,面对复杂的社会新闻问题,记者只有坚持新闻价值本身为重才能秉持公正,证明第一条论点。随后,以外科大夫不能给自己亲人做手术为例提出新闻工作者不能过于感同身受,记者仅仅是报道者,而非参与者,证明第二条论点。最后,展开防守,同时也设立前提,提出任何报道都不能背离人伦道德,但是也都不能违背新闻价值,以一个问句结束立论:请对方证明为什么人伦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正方引用论据很少,推理很少) 反方:中国政法大学 论点: 1.价值位阶的问题决定了人伦道德更重要。 2.时代特征的要求决定了人伦道德更重要。 反方首先进行反击,认为对方刻意混淆了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这两个概念。(新闻价值是指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包括客观公正等新闻道德的范畴。)然后,阐述反方观点。反方举出孔子名言认为新闻价值作为一种位阶较低的技术性价值必须服务于人伦道德这一目标价值,证明第一条论点。随后,举出弥尔顿,麦克卢汉的例子,提出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已经深入的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掌握了社会话语,塑造了社会生活,如果不注重人伦道德,社会可能会出现异化,证明第二条论点。 自由辩论 正方首先说明己方没有混淆概念,新闻价值中包括客观公正,同时反击反方把人伦道德直接混同了道德,提问反方,今天有没有一个新闻报道能够背离新闻价值。反方没有正面回答,举了一个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新闻价值的例子,提问对方能不能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有价值的新闻。正方说反方把新闻价值和人伦道德等价对比无法得证。当正方说发表灾难图片可以把国家的困难摆出来,吸引大家的关注,反方说这彰显了人伦道德,个人认为有点牵强,吸引大家的关注一起来帮助这个国家明显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啊,反方把彰显人伦道德归入了新闻价值有点包辩题的意思。反方举出菲律宾人质案,再次提出是否可以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新闻价值。正方回答说这只能论证出人伦道德是新闻报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提出汶川地震的问题。反方竟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甚至连回避问题的一些说辞都没说就直接提出问题,个人感觉有些不妥。反方一直在重复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不择手段的追求有价值的新闻,这是正方终于正面进行了回答,说不能不择手段的追求有价值的新闻不能证明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并且进行归

新闻学概论:思考题解题思路

4.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理论? 解题思路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学的内涵。广义的新闻学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同学们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构成,需要有总体把握;狭义的新闻学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具体定义,在教材11页。除了对这个概念的记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学科体系构成和基本研究对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共包括10个方面,具体答案参见教材第8页至第11页。请注意,这10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解题思路 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一言以蔽之是“理论联系实际”。答案并不复杂,可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真正结合实际,去体会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要广泛阅听新闻媒介、密切关注世界和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积极参与新闻实践。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是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的教师,新闻传播活动是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的广阔的教室。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了新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 解题思路 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非是马克思个人的观点, 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解题思路: 回答这个问题,需把握几个要点。第一,人类是群居生活的动物,有丰富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实践,就必须要求有信息交往,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就产生了新闻传播活动。第二,从历史发展阶段考察,从远古到现代,新闻都是来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辨析、批驳唯心主义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

关于新闻价值的学术思考

COMMUNICATION S 25

C ONTEMP ORARY 作为一个概念性极强、指向明确的新闻学概念,我们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其价值意义:其一是矢量意义,其二是主、客体关系,其三是内容与形式。 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 最初的“矢量”是被应用于物理学的,如力、速度,位移以及电场强度、磁场感应强度等,矢量有方向和大小。早在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就知道力可以表示成矢量,且两个力的组合能用著名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得到。向量运算,均可使用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减法和乘法。 首先,新闻价值有方向。借助物理学上的“矢量”来解释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从新闻价值的方向上来说,其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且直接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宣传意义,二是引导意义,三是教育意义。这3个方面集中到一点,都是一个上对下,主对从的方向定势。实际上,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注意到这种矢量的方向意义。论语《颜渊》中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的“德风”就是引导力、影响力、身传言教的问题。对新闻价值来说,是一个传播主体对受众客体的引导、教育、影响力问题,是主体对客体的方向问题,传与受的关系问题。因此,传播主体对事实价值的认定和选取,首先考虑的是方向明确架构下的“传”的效果。 其次,新闻价值有大小。在方向的前提下,新闻价值是有大小的,而这种大小充分体现在以新闻事实的价值为半径,且与传播速度成正比的马太效应的关系中。 新闻事实本身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大小,是事实价值,如果这个事实价值大,那这个半径就长,其圆就大,影响力也大。如果这个事实价值小,那这个半径就短,圆就小,影响力自然也就小。在事实价值既定的前提下,如果传播速度快捷,新闻的事实价值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复制或放大,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新闻事实传播的价值最大化所遵循的马 太效应,以一个式子来表示,即:M=n j·k Σx·t k 其中,x为新闻事实本身,t为传播速度,k为传播级数,M为整个事实传播的价值总和,即我们所讲的信息传播的增殖效应。 上面这个序列告诉我们,信息传播遵循马太效应。 其三,新闻价值有先后。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所体现来的先后关系,表现在文本前后。 通常我们讲的新闻价值,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有一个层次和先后的问题,但以往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我把这种先、后关系分别区分为文本前价值和文本后价值。我曾提出过一个新闻文化的三元结构的价值体系,即图1所示。 所谓自在性价值,就是指文本前价值,是存在决定意识的那个“存在”的东西,是源价值。文本前价值是事实本身,是能够使实事成为新闻事实的那部分东西。哲学意义上的新闻事实,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符号再现的事实,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事实。新闻真实性至少应在3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其一,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 其二,对新闻报道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 其三,新闻报道的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总体发展要一致,实际上这是一种趋势真实、规律真实,这是一种大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十分强调新闻的自在性价值,但在任何新闻实践中,都不可能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自在性价值。因为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新闻事实,实际上只是一种新闻语境下的新闻事实。比如汶川大地震以后,除了亲自到灾区去的人外,其他受众所能听到、看到、了解到的地震情况,全部或主要是媒介传播后的一种事实。因此,它只能是一个文本事实,语境事实。诚如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传世名著《舆论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一样。该学说认为,现实环境复杂巨大而又稍纵即逝,人类根本不可能直接获知,媒介成为公众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工具。但是,大众媒介并不能完全还原真实的客观世界,它呈现给公众的只是一个模拟的世界,即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这是由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要经过选择、加工。但是,由于公众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把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直接当作客观世界来对待。 文本后价值则是效果性价值。效果性价值是通过传播者的选择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东西。比如,从它对人们的致利、致善、致美方面来说,这种效果性价值可能是一种精神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文化价值;从对世界的解释方面来看,可能是一种认知价值和信息价值,因为它把真理告知人们,把事实告知人们,给人们提供认知世界、认识人类的资讯服务;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可能是一种管理的价值;从舆论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引导价值、宣传价值。它可以借助“议程设置”来收到“沉默的螺旋”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在审美的视野里,它具有欣赏和感化的价值,可以使人们的灵魂、人格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文本后价值,是受众消费新闻的具体体现,是新闻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媒体是最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如何理解新闻价值的这种方向关系、大小关系和先后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传者对事实的认可度和受者对信息消费的影响力。美国一位著名报人在其《报纸的良知》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报纸的影响力取决于它的两个未知品质和两个变量,“一个是力量的源泉—— —报纸本身,一个是它的对象,接受者,即读者。”⑧诚如亚伯拉罕·林肯在评价报纸影响力时说的,“有公众意愿的支持,没有什么会被击败;没有公众的支持,没有什么能成功。因此,塑造公众意愿的人能比颁布法令或下达命令的人走得更远。”⑨这应当说是对新闻价值矢量性特点的最深刻阐释。如何塑造公众意愿,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是一个“矢量”特点的研究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价值观的演变有很大变化,概而言之: 新闻传播研究 图1新闻文化的“三元结构” 自在性价值 制约性因素效果性价值 26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新闻评论优秀作品赏析 作者:丁刚来源:人民网人民时评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爱国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信念。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面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用一定形式来做出理性的表达是爱国热情的具体体现。最近, 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激起了曾深受战争戕害的亚洲和 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连日来,针对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分子,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的作法,中国民众表达了强烈不满,展现了爱国主义热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日本右翼还有如此劣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原因的。它既与日本对战争缺乏深刻反思有关,也与亚洲地缘政治格局近年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快速发展有关,而美国的亚洲战略又一直影响着日 本对待历史、对待中国的态度。这些不同层次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日本出现了 右倾化的思潮。在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遭受严重伤害之际,我们理应表达自己的 义愤。但是,仅仅表达义愤是不够的。采取一些有违法制的过激行动也无助于问 题的解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既要有热情的表达,更要能够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在表达义愤的时候,难免有一些过激的言词,但义愤的宣泄不应超越法律,非理性的无序举动不仅无助于揭露日 本右翼的真实面目,反而会授人以柄,给右翼分子攻击中国、欺骗日本民众增加 口实,甚至伤害一些真心与中国友好的朋友。 我们应当看到,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也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改变这一基础,既要有义愤和激情,更需要智慧与自信,做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当年犹太人为揭露德国纳粹的罪恶,为了让世界人民认识到纳粹的危害,扎扎实 实地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他们通过深入揭露德国纳粹反人类罪行,通过对战犯 坚持不懈的追查,让纳粹分子在国际上成为丧家之犬。二战的反思能够渗透到德 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与犹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今,“奥斯威辛”早 就超越了地名的含义,这个建有毒气室的集中营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 的象征。在历史学、哲学、神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不仅是一个学术名 词,更意味着人类对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而在战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答案

课程: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庄氏史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御史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新闻源:即“消息来源”,是指向新闻作品的作者提供新闻素材的单位和个人。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将其分为“主动消息来源”和“被动消息来源”,或称“积极的新闻源”和“消极的新闻源”。所谓“积极或主动的新闻源”,指的是明知或应该预见由其所提供的材料可能被新闻媒体报道而自觉地为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或单位;所谓“消极或被动的新闻源”是指未明示同意由其提供的材料被新闻媒体报道而不自觉地为作者或新闻媒体提供材料的人或单位。 4、媒介审判:又称为“新闻审判”,意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反对和防止新闻以任何形式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制度的尊严,这一点在国际上是有共识的。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国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 5、有偿新闻:其准确的解释难以做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第二,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新闻侵权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新闻传播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最为多见。(还有其他一些权利如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只要任意答对其中两个就能得分) 2、“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宪法所规定的我国新闻法制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其中“二为”方向指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依我国相关的保密法规,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4、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字狱高发时期,你能举出的典型案例有:南山集案、“名教罪人”案、曾静投书案、查嗣庭“维民所止”案等。(本题只要答对三个就可)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价值)

第二章 新闻价值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收者的“不知” (1)即使事情发生了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因而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是新闻。 接收者的“不知” 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是什么 事实是客观的 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的判断依据 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坏消息综合征 对自身偏好的关注 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十句话 新闻价值的要素 休梅克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 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会受环境影响 宣传性要求的压抑 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 新闻价值

(2)“不知”的情形,包括刚才或正在发生的非常规事实、新披露的以前发生的事实、不知道的知识等。 (3)不能重复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陈韵昭与吴文虎两位学者在《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即事实须具“时新”的素质。 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能否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常常被看成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核心尺度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受众以后的需要选择产生影响,成为一种价值的评价尺度。 (1)不同传播者专注于不同的报道领域,在我国首先是传媒内部分工的结果,有些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结果。受众对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择、对具体新闻的选择,也是受其兴趣和需要支配的。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时刻考虑读者的共同兴趣。 ①事实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对其的兴趣,这一事实的价值属性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和接收的重要“阀门”。这种属性是在事实与人们感觉的关系中确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②与事实本身的关系或需要,更是人们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和接收的动因。我们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果不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跟上它的变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有对外界变化情况的感知,人就会失去行动的依据,同时也不能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感知外界新情况是人的一种需要。 (2)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普通人接触最多的信息,是各方面的新闻。 ①各种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到Web2.0的各种信息平台,每日每时报告着国际、国内和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摘要: 通过概述新闻立法的背景与现状,就新闻立法进行了深度思考,通过新闻案例对“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我国现行新闻法规面临的不足。 关键词:新闻立法,假新闻,新闻法规的不足 一、中国新闻传播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对新闻法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作。但是因为新闻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导致对其研究产生了一些偏差,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新闻法典,然而,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当前新闻法律体系中有大量由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中部分条款不同程度地对新闻自由和新闻活动给予一定的规范,新闻立法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新闻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著名的三个《新闻法》文稿。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组建的新闻法研究室成立。该室到全国各地征求对新闻立法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新闻法》草案(也称为《新闻法(试拟稿))。这个草案对新闻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比较广泛的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 诸如知情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诽谤、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和预防制、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物品、著作)等等,皆有专题文章涉及,构建了新闻法学理论框架的最初尝试。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开始研究的新闻侵权纠纷。在新闻学界,最初有关的研究是从个案入手的,再以后研究又从个案分析和个别法理的研讨走向体系化。新闻学界的研究着重从新闻规律的特殊性入手, 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处理和防止,体现了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同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这两类基本权利的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的意图。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则是建立了有关人身权、人格权的理论体系,对于各项权利的概念、来源、内涵、特征,以及侵权行为的责

新闻作品评析课程

《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21805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 54 学分 3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2006年11月

《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学时:54 学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新闻作品评析》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它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新闻评析的性质与作用、特点与目的、原则与方法,以及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与技巧、新闻评析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等,并结合案例分析对各种新闻体裁及不同新闻媒体的新闻评析进行了阐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及对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扎实的新闻写作基础以及对不同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和特点而制定的。 《新闻作品评析》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课程,于第三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一是全面系统的原则:本大纲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统讲授新闻评析的相关理论以及新闻评析的写作步骤与技巧、新闻评析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等,使学生首先具备全面而系统的新闻评析的理论基础。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评析相关理论和新闻评析写作原理的同时,突出实践环节,并通过个案分析与写作练习,使学生具备对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评析能力。 三是互动与创新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广泛开展讨论、实践练习等活动,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新闻法规教案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教学难点:新闻传播法规、法制与法律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影视 教学内容: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一、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一)法的基本概念 法是什么? 就其本质而言,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是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的三大基本功能:确立标准;规范行为;制止冲突 法、法律与法规的区分 法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是掌国家意志的体现;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制与法治 A、法制是法的规范化、制度化 B、法制的基本特征:根本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C、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 D、法治理念的提出 E、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与政策的关系 A、法是政策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B、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宪法制度: A、国家的根本制度B、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C、宪法的解 释、修改与监督实施制度 2、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立法/地方 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经济特区立法/特别行政区立法 3、司法制度: 检察制度:是国家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和活

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的总称。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管机关,行使国家的检察权。 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 审判工作制度: A、公开审判制度 B、辩护制度 C、两审终审制度 D、其他制度 二、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一)新闻传播法规、法制与法律关系 1、新闻传播法规及其渊源:新闻传播法一词,通常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在我国,近十几年来新闻界内外呼吁早日出台的新闻法,是指从狭义上理解的新闻传播法,即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广义的新闻传播法,即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要不要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专门法律?即:要不要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 2、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新闻传播法制: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新闻传播法制的类型: 以立法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传播案件,即判例法。3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新闻传播法律关系,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 务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特点:国家意志的体现 ;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 务为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属于思想社会关系的范畴。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它必须具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即具备能够享有参加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和承担新闻传播活动义务的资格。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以下几类: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或自然人。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优秀新闻作品评析

爱国与害国,只有一步之遥 (奖次:二等奖项目:文字评论题目:爱国与害国,只有一步之遥作者(主创人员):冯雪梅编辑:丁先明刊播单位:中国青年报) 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与不满。几天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 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瞧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就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 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抗议,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的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砸车,损害的就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 抵制日货,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爱国与害国,有时候只就是一步之遥,理性就是两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就能了断。愤怒与冲动,不就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让别人明白您的利益表达,才能获得支持与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 以此来审视此次的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它们必须得到严惩——的同时,也向那些理性的参与者致敬。 15日,北京民众在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前示威。当日,北京市公安局就在“平安北京”的官方微博发言:“在表达爱国热情过程中,大家都保持了理性的态度,配合现场民警引导,现场秩序井然。在此,北京警方感谢大家的配合,谢谢大家!” “贵阳新闻网”的官方微博报道:“今天(15日)的贵阳,没有人掀车、没有人破坏同胞财产,所有人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文明贵阳人,就是理性的爱国者,决不会伤害自己的同胞。” 网友“南京正在发生”的微博说:“总体来瞧,南京今天(15日)十分理性,没有瞧到掀翻的日系车,没有瞧到日系车被包围,没有 瞧到店铺被砸,没有瞧到纵火,没有造成恐慌。”对于南京在示威过程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1、宪法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

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六、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 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再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

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

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晚上好。由童兵所著的《比较新闻传播学》得出概念:新闻价值是考察新闻传播社会效益的反馈信息,是一条新闻在社会上传播后激起的反响程度。而人伦道德是以情感观念等意识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又以一系列原则,规范,范畴等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体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力量,请对方辩友不要把它局限为一种主观的个人情感,我方观点是: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论点如下: 1、人伦道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力量,而新闻价值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取向。人伦 道德以观念,情感,意识,信念等意识形态存在社会生活,但经过长久的经验提炼,已经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系,成为客观的社会力量。虽然新闻报道以追求客观真实为目标,但是这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每一篇报道难免有经过记者有意无意的渲染。 2、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具有更大的社会效应。首先就时间上来说,人伦道德如 各位所见传承千年,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社会有着不仅潜移默化而且根深蒂固的影响。再就广度而言,根据新闻价值是指一条新闻在8社会上传播之后所激起的反响程度这一概念,新闻价值由受众对新闻做出的反响而体现,其主体是受众。而人伦道德面向全社会,包括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它的效应范围显然更加广泛。 3、人伦道德是规范新闻界的准绳。任何一条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的出现都必须 遵守人伦道德这一原则。它要求传播主体通过高度的自律让新闻传播正常有序的进行。除此以外,新闻价值受人伦道德的约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代表队表示:新闻传播者与受众者都需要人伦道德。并受人伦道德的约束,认为新闻价值与人伦道德具有统一性,而人伦道德更能引导人们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4、人伦道德是新闻价值的最终归依。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语言,宗教, 种族可以不同,但却是一个有着共同追求的社会,人类追求幸福的理想是相同的,情感是相通的。建立人文关怀的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如果我们能够秉承这一目标,任何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例如: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就是怀抱着这一目标,提出求同存异的观点,成功化解了不同国家的利益冲突。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 上面的是我辩方的论点,各位辩手自己抓住点进行突击就好,但是不能只执着沉溺雨一点。

新闻评析复习资料(完整)

新闻评析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教授 2、媒体新闻:由一定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事实。 【特性: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服务性】 3、新闻评析:新闻评析是对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新闻作品进行评价与分析,即通过对新闻 作品的新闻特性的发掘与分析来判断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的活动。 4、新闻评析的任务:(了解) 1)正确的评价和分析新闻作品,揭示其新闻价值所在,引导受众鉴赏,促进记者采写水平的提高。 2)科学地总结新闻采访和写作的经验、教训,研究新问题、新现象,探讨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完善和繁荣当代的新闻采写理论 3)积极开展对新闻作品评价与分析活动,有利于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5、新闻工作的新思维 ①评判是非的新标准——生产力 ②思考问题的新方法——多侧面 ③新闻报道的新意识——竞争 ④新闻工作者的新视野——全方位 ⑤新闻工作的着眼点——效益 6、新闻评析的性质(仅供参考) ①新闻评析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②新闻评析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研究对象为新闻实践活动的产品——新闻作品,任务 是衡量新闻作品的价值高低。 ③新闻评析包括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与赏析。 ④新闻评析中事实成为评判新闻作品的关键性因素。 ⑤新闻评析的任务是衡量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大小,并对其倾向性是否符合人民大众 的整体意义作出评判。 7、新闻评析的作用: 1)有利于把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有利于把新闻业务改革同探索新的新闻理论联系起来 3)有利于指导我们科学地把握新闻评析的内在规律,规范新闻评析的活动方式 4)有利于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增强新闻敏感 第二章 1、新闻评析的基础:新闻事实 2、新闻评析的特点: 1)是对事实的评析,具有客观性 2)是学术研究,具有科学性 3)是社会批评,具有社会性 3、新闻评析的目的: 1)评判作品的新闻价值(基本目的)

新闻评析作品

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佳作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算是好文章;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成了“大杂烩”,不仅篇幅会拉长,而且什么问题也没有写清楚。兵书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作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篇文章中,宁可集中反映和说明一个问题,也不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罗列十个问题。这篇通讯就是这样一篇主题专一、中心突出的好新闻。 报道从大局出发,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披露了安徽省淮北市某些领导为了出“政绩”,盲目决策,上马一些有形象、有影响但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项目,在政治上、经济上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令人民群众失望和不满的事实。文章主题重大,寓意深刻,提出问题尖锐,但行文并没有咄咄逼人,更没有戴帽子、打棍子,而是在平和、客观的陈述和剖析中渗透着对淮北现象专一的批判,凸显其力度。也正是由于此,文章很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真正收到了“治病救人”的效果。 ——足够的投入,高质量的产出。在许多人眼里,记者“上通天下入地”,“吃香的喝辣的”,是地道的“无冕之王”。然而,美国一权威机构曾做过一项关于劳动量大小的调查,排第一位的是矿工和码头工人,其次便是警察和记者。参加过悉尼奥运报道的中新社体育记者魏群说,在悉尼期间,每天工作时间最少是16个小时,一个汉堡一顿饭是常有的事,许多棒小伙儿都累趴下了。如果没有敬业精神,恐怕难以胜任记者一职。农民种地没有足够的投入不会有好收成。企业家做市场没有足够的投入就难以创出名牌。军事家攻城略地没有足够的兵力投入就难以取胜。当然并不排除农民碰上了好天气,企业家碰上了好运气,军事家靠敌人的疏忽大意侥幸取得成功的,但从规律上讲,要有足够的投入才会有比较大的胜算。 同理,要写出新闻精品,也要有充分的投入。要投入思想,投入智慧,投入情感,投入精力,没有足够的投入,或者投入不到位,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报道。记者就像猎人,武器再先进,也要到深山中去,否则是难以打到好猎物的。 据介绍,2002年年初,人民日报编辑部和淮北市一些干部群众告知人民日报驻安徽记者站,淮北一些领导干部盲目决策,要在这个人口不到200万、经济又不发达的城市里上马高尔夫球场、建设耗资30亿元的高消费的温哥华城,结果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和形象损失。作者敏锐地感到,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各级干部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对淮北现象的核实和剖析,正能从反面揭示这个主题。当地干部为了“政绩”而搞形象工程,问题的实质是没有处理好“做官”与“为民”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出政绩与办实事的关系,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背道而驰。为此,记者排除重重困难,先后两次到淮北,跑工地,进农家,拍照片,采访干部、外商、工人、农民等150多人,收集了大量材料,历经两个多月方正式成稿。采写过程中,编辑部与记者进行了多次沟通,并精编此稿。由于有了足够的投入,因而写出的稿件主题集中、鲜明,行文简练、明了。仅2000字,就将一个涉及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失误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写得很有说服力,不能不说这是一篇深入采写、精心修改出佳作的成功范例。

新闻价值评判标准的若干思考

2004年8月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期A ug.2004Jour nal of H ef ei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s)V ol.21,N o.3 新闻价值评判标准的若干思考 郑宏如 (安徽电视台广告中心,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新闻价值的评判是一个价值评价问题,在传播学发展历程中,价值评判的标准不断地嬗变。从自由报刊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论,从客观主义理论到新新闻主义,在媒体、社会、个人之间的权衡中,媒体评价新闻的标准也不断改变,从主体属性的评价到客体属性的评价,对于新闻价值评判标准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文章认为新闻价值的产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而新闻价值在新闻人具体的运用中,更多的应取决于媒体自身的特点、事件本身等因素。 [关键词]新闻价值;双重属性;评判标准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2004)03-0082-03 1 新闻价值的双重属性 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观中, 客观性原理是西方新闻报道的主导准则。 客观性原理源于19世纪,在此之前的18世纪70年代,美国报业中一统天下的是政党报纸,各党派报刊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诋毁政敌,此间,捏造的事实成为攻击的工具,这一时期被新闻史研究者称为 最黑暗的时代。 在这种情况下, 独立办报的理念逐渐萌发, 客观报道在美国19世纪新闻传播中的出现,而随着19世纪60年代后通讯社的普遍产生,新闻的商品属性更加显著, 政治上的中立就是商业上的赢利,为使政治立场不同的各报长期订购自己的电讯稿,通讯社开始以超党派的、价值中立的方式报道新闻事件,逐渐确立起 客观性(Objectivity)的理念。 客观报道的中心要求是事实与意见相对分开,还原事件的本身让读者自行判断。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是客观的事实本身,而实现客观性的关键在于分清思想与情绪、事实与感觉。为了在事实与意见之间划清界限,将新闻事实与记者的主观判断区分开来,记者必须严格遵守旁观者的角色定位,力求细节准确,尽量直接引述当事人的话来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尽量照顾来自各方的观点,恪守 平衡原则。 然而,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任何新闻传播都介入了主观因素。这就说明,新闻价值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它既尊重新闻的客观性,又具备新闻的主观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传播者总是有一定的阶级立场,有一定的是非、爱憎观念,有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角度,所以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事实?选择哪些事实?怎样报道这些事实?一千个记者会有一千个说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观性。美国学者艾尔费雷德!A!克罗威尔说: 客观性在事实的新闻里是神话而已,是不存在的,得不到的。比如,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这个事物刚出现时,有的记者大惊失色认为它背弃了社会主义方向;而有的记者却为它欢呼,认为它适合我国农村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这里恐怕很难说这些记者的政治立 [收稿日期]2004-06-20 [作者简介]郑宏如(197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电视台广告中心助理编辑。82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1、宪法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 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六、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 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再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