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笔者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古诗不同于白话文,它讲究韵律节奏,对仗工整,寥寥数字却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本课的教学,笔者有效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从图到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一鉴开”和“徘徊”两个词语不能正确理解,此时教师那么很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词语,并且使得学生脑海中静止的画面,更加的栩栩如生,水如明镜般清澈,云影来回闪耀,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学生对于诗文的意思水到渠成。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教育子女: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更加的聪明。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四句古诗中,作者却只字不提“读书”、“学习”,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是不是文不对题呢?

(学生陷入沉思,片刻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朱熹是著名的诗人,他一定是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隐含在诗句中。

师: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开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许多同学将古诗朗读了一遍又一遍)

生: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还应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就像诗中所说要有“源头活水”。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受其启发,更多的同学举起小手)

生:在上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陆游告诫儿子要想学到更多的学问,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勤于实践。我认为在《观书在感》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也应该如此。

生:社会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我们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课堂上,应放眼课外的世界,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如同半亩方塘的水一样,保持清澈明净。

师:同学们刚刚说得真好,“亲身实践”、“放眼课外”、“走向社会”这些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就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它就是“半亩方塘”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的向书本、实践求取知识,获得营养,人的精神生命才能更加的丰盈、充满活力。

古诗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理解诗句的层面,那么语文课堂将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要义。只有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才能使古诗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本课的教学,教师没有死死拽住学生去理解诗句含义,而是抓住了两处“联系”,有效的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插图,启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在诗中赏画,在画中寻诗,通过这一有效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脑海中便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怎能不有感而发?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揣摩作者寓意,教师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两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展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泼,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浅薄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对语文学习的要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与领悟。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1 一、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假如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渐渐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展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说明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说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老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如今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形式。打破古诗死记硬 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到达自悟自得。这节课是在预习的根底上进展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形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的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_2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课题】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范文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 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

《观书有感》教学方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教育子女的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笔者抓住诗文与画面、诗文与寓意两方面的联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古诗不同于白话文,它讲究韵律节奏,对仗工整,寥寥数字却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本课的教学,笔者有效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初读古诗后,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从图到找到相应的诗句。学生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情境中,通过这一环节的自主阅读与学习,“天光”、“云影”、“方塘”等诗中景便一下子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并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一鉴开”和“徘徊”两个词语不能正确理解,此时教师那么很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很快理解了词语,并且使得学生脑海中静止的画面,更加的栩栩如生,水如明镜般清澈,云影来回闪耀,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学生对于诗文的意思水到渠成。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教育子女: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更加的聪明。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是四句古诗中,作者却只字不提“读书”、“学习”,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是不是文不对题呢? (学生陷入沉思,片刻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朱熹是著名的诗人,他一定是将所要表达的意思隐含在诗句中。 师:表达某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表达的方式,开门见山,也可以采用间接表达的方式,将含义蕴藏于文字中,由读者去开掘,这样更加耐人寻味。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这一寓意藏于何处呢? (学生再次陷入沉思,许多同学将古诗朗读了一遍又一遍) 生: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还应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就像诗中所说要有“源头活水”。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受其启发,更多的同学举起小手) 生:在上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陆游告诫儿子要想学到更多的学问,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勤于实践。我认为在《观书在感》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也应该如此。 生:社会是一本无字的大书,我们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课堂上,应放眼课外的世界,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如同半亩方塘的水一样,保持清澈明净。 师:同学们刚刚说得真好,“亲身实践”、“放眼课外”、“走向社会”这些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就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它就是“半亩方塘”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的向书本、实践求取知识,获得营养,人的精神生命才能更加的丰盈、充满活力。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__,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 【精华】《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观书有感》教案篇1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读书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明白做学问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知识的.重要性,并能有所启发,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 【设计理念】 【设计思路】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学生虽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 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 改或生成记录(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 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 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优秀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优秀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之二《观书有感》 2、文本解读: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的风光,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怎样在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何主任的“三个留下”给了我启发,决定从“语言、形象、情感”入手。 3、文本与学生经历: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虽然学生也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设计: 1)、自学为主,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弄清诗句的意思。 2)、反诘题意(诗中没有写读书,不如改成《观塘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教学活动一: 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同意的举手。 (有十几位学生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请到讲台前来,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为了能更好地说服对方,再读读古诗。 站在讲台前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能不能下去,我发现不能改。(师示意可以下去,此时讲台前只剩下2名学生)师:看看谁能说服我们,你们同桌之间先练练。 生1: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师:上前握手,谢谢你支持我。 生1: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2:诗中没有提书和读书,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边指书上的插图边说)从图上知道的,诗人正在读书。 师:借图理解是个好方法,值得借鉴。 生3: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风光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师:看到了什么风光?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导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

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为此我想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着重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诵读和品读来感悟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深长意味道理;二是通过探究诗文,让学生明白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寓意,并能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领会诗歌深长的哲理意味。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络查找,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讨论的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这节课以“清”与“活”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探讨读书与思维的关系,指导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生活哲理,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和探索者。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方面还不足以完全自立,尤其缺乏人生阅历,所以,对故事的赏析能力都停留在对字词句的感性认识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诗歌蕴含的深层主旨。对此,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就需要细化,并且要有连贯性。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的古诗词了,这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仅限于能够感知、体会古诗的主要特点,甚至是某方面的特点。通过平时的积累以及统一的阅读讨论,学生比较喜欢借用名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3.进一步掌握赏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持续读书,持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持续读书,持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宋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朱熹 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

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水准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意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LT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以字理教学为切入口,以字理析字解词,从而突破重难点,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词“徘徊”,这也是本课的生字,通过字理析解,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教学设计[1]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教学设计 迁安市第一实验小学王丽芬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诗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能否做好这几点?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 4、检读、助读: 你认为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理解?或要引起同学的关注? 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半亩、方、清、源头活水)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交流,同桌。 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诗句活用:(将“渠”改为你、我、他。): 谁用诗句问问小池塘为何清。老师做小池塘,生问老师。(渠——君,你,汝。老师故做没有听清状回答:问我那得清如许呀,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问另一学生:问他那得清如许?学生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2)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全班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全体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不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讨论(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