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第一章先秦文论

概述

一、文学尚未独立。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二、文论亦未独立。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

社会作用。

第一节儒家的文艺观

一、“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形态:礼乐歌舞,诗乐不分家。

●功能:乐教——教育胄子,表达生命、和合群体、沟通神人

●审美理想:和

●诗“以声为用”(诗歌生命的功能活力通过声音节奏的起伏变化而发挥体现。比较:

以义为用。)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

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

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1)《诗经》《楚辞》作者的自述

“惟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

“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心之忧兮,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介渺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九章·悲回风》)

(2)在先秦,“诗言志”是普遍的观念。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诗言志”的内涵不仅包括作诗明志,还包括朝政上献诗陈志、外交上赋诗言志,官府采诗观风,士大夫观乐观志、讲学教诗明志,著述引诗证志等。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

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参考书:朱自清《诗言志辨》

二、孔子的文艺思想

(一)兴观群怨——论文学功能

《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兴”——孔安国注:“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志意”。指诗歌可以启

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马一浮:兴是“人心的苏醒”,“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论语大义·诗教》)

“可以观”——包括观志、观风等,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

得失的认识作用。

“可以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说明诗歌可以交

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孔安国注),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

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叹不满。

诗可以怨,不仅是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总结,而且开启了以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传统。

“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兴观群怨——人格建构。兴发生命、体认生命、调谐生命、表达和提升生命。

●兴与观:既有高远的心志,又有沉潜的智慧,既能超越凡俗的生活,又不失清醒的

现实感。

群与怨:既具一份爱心沟通人我,适应大群社会,又不随波逐流,敢于憎恶,伸张不

平之声。

——建构健康和谐的内在情感结构。

(胡晓明《仁学是儒家诗学的根本精神》)

王夫之对“兴观群怨”论的发展和深化:

“于其兴者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者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姜斋诗话·诗绎》)

兴观群怨同源于情,是为“四情”,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功用都由“情”贯穿。兴观群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诗歌的美感作用(兴)和认识作用(观);诗歌所引发的交流与共鸣的深广度(群),又和诗歌所表达的社会人生批评和怨刺的深广度(怨)都是相辅相成的。王夫之的论述,富有深刻性和辨证性。

(二)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论内容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论形式

“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巧言佞色,鲜矣仁。?(《学而》)

“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3.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材质体性;文,礼乐文饰。

▲以质为体,以文为用,质本文末,文质调协(不同于墨法的重质轻文)。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末尽善也。”《八佾》

孔子第一次提出了美学批评与社会伦理道德批评相结合的艺术批评原则。

4.论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中和之美是儒家文艺观念的核心和支柱,是中庸之道在文艺上的反映。它要求

并启发文艺创作合理地节制情感,含蓄地表达思想,以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直接导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的建立。

▲诗与政治外交:“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

以为??《子路篇》

诗与人格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

二、孟子的文艺观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

1. 背景——先秦用诗“断章取义”

例《左传·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来聘,且拜公之辱,告将用师于郑。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

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

《诗·小雅》“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2.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我既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

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

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初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上》)

汉·赵岐《孟子注疏》:“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辞,诗人所歌咏之辞。志,诗人志所欲之事。……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清·吴琪《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以意逆志”的文学解释学意义——

“逆”: 1.迎受、接纳

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原意。

2.钩考、探究

对释义对象作出主动性的推究和创造性的探索。

3.追溯、反求

通过立场和视角的逆向性变化,达成读者心解与作者本意的会通,即“视界交融”。

“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指解释作品时,不能因为文采修辞而妨害对辞句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辞句的表层意义而妨害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要通过揣摩整首诗的诗意,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诗例: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於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

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孟子·公孙丑》)

“以意逆志”的人性论基础——普遍、共通的人性: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史记·孔子世家》)

2.知人论世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4.中国释义学的开山纲领

“以意逆志”从解文到观辞更进到释意,是文本内部研究;“知人论世”从论世到知

人再落实到释意,是文本的外部批评。

孟子在先秦用诗“断章取义”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诗歌的文学特性,提出说诗要充分

理解诗歌本意、尊重作者意图的诗歌释义方法。他所确立的批评方法影响深远。 如:诗史互证,诗无达诂,设身处地,涵咏浸渍,参证心悟。

(二)知言养气说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Bì)辞(偏颇的言辞)知其所蔽(遮蔽),淫辞(过分的言辞)知其所陷(沉溺),邪辞(违背正道的言词)知其所离(背离),遁词(躲躲闪闪的言辞)知其所穷(理穷)。”(《孟子·公孙丑上》)

“知言”即辨别错误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指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能力。 《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慙,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三、荀子的文艺观

(一)“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

乐。”

▲贺拉斯:“寓教于乐”,“诗是甜美而有用的”

(二)原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荀子·儒效》)

第二节道家的文艺观

道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在对文艺的深层审美特征、文艺创作、鉴赏的内部规律的探讨等。

一、老子的文艺观

尚质弃文,以自然为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天地》)

“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

至矣。”(王弼《老子指略》)

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

2.“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

“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

“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

“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欲求,宁静专一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虚静”论的影响:

(1)庄子“心斋”、“坐忘”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心斋:空虚的心境。坐忘:摆脱身心的欲求。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2)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画山水序》)

(3)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文心雕龙·神思》)

二、庄子的文艺观

(一)“朴素为美”,“法天贵真”

关于“自然”“素朴”,庄子的命题有四: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2.“顺物自然”(《应帝王》);

3.“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

4.“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

庄子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故崇尚“天籁”

之美,要求文艺创作剔除人为的雕琢和华伪,恪守自然本性,达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出于人的自然流露而与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效果。

“法天贵真”——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崇尚真诚,反对虚假矫情的艺术。

《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之天也,自然不可夺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二)“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不期精粗焉。?《秋水》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

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内涵:“言”不能尽“意”中之“道”,要从言外、意致之外才能体悟“道”。 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艺作品的意思,就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而要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有限的语言文字去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论述道与语言的关系,涉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从而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寓言”与“象罔”

◆“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商务印书馆1996 年P149 )

第三节《易传》儒道兼综的文论思想

一、象与意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深奥),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

易·系辞上》)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

以尽其神。”(《系辞上》)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立象可以尽意,通过具体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领悟或感受到无限深隐

丰富的“意”。作为美学命题,对“意象”范畴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二、阳刚与阴柔

《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1.对文艺范畴的影响: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哀乐等对立范

畴。

2.对文学风格论的影响:曹丕:文气“清浊”

阳刚——雄浑、健劲、豪放、壮丽;

阴柔——淡远、高远、飘逸、温柔。

三、通变入神

1.《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通,规律的继承;变,思想的日新。——艺术的永恒生命即在“通变”中。

2.《系辞》:?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四、其它

中和之美、情见乎辞、言有物、言有序、修辞立其诚等。

“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林传甲《中国文学史》)

第四节法家的文艺思想

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法去法,以言去言。国以六虱授官予爵,则治繁

言生,此谓以治致治,以言致言。(《商君·靳令》)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悌,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

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比贫至削。(《商君·靳令》)

民之欲富贵也,共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商君·赏刑》)

民之欲富贵也,共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

食所歌谣者,战也。(《商君·赏刑》)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的彀者也。(《韩非子·问辩》)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诗言志兴观群怨尽善尽美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大音希声虚静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二、如何认识儒道两家文艺思想的互补性?

先秦文学批评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教学重点】杂文学观念、儒家文学观、道家文学观 尚书·尧典(节录) 《尚书》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总集,记载了唐尧至周朝的公文,主要是帝王的诏命以及帝王对臣下的训诫。先秦时也称《书》,汉代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因列于儒家经典,故又称《书经》。自汉代开始,即有今古文之别。汉初由伏生所授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而相传汉景帝时发现于孔子故宅壁中、由孔安国献上并以先秦文字书写的《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时亡佚。今传《古文尚书》以及孔安国《传》乃东晋梅赜所献,其析伏生二十九篇为三十三篇,另增二十五篇,自南朝梁即得到承认,并为唐朝官方所尊崇。然经宋以后学者考证,所增二十五篇经文及孔传系伪作,其中以清代阎若璩考辩最为详尽。《尧典》为《尚书》第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则把“慎徽五典”以下文字析出,另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尚书》的文字,虽然经过后人的增饰,但是其中“诗言志”一说,当属远古留下的观念,并作为成语而被先秦诸子所引述。比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等等。所以《尚书·尧典》中帝舜对夔说的这段话,可视为“诗言志”说的渊源。 所谓“志”,最初只是一个浑沦的概念,是对人的主观意识的整体概括,包含情感和意志。故《国语·鲁语下》又可以说“诗所以合意”。屈原《惜颂》:“发愤以抒情。”《悲回风》:“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此“抒情”与“明志”,实可互训。唐孔颖达解释说:“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诗大序正义》)应该说这是比较符合“诗言志”的最初内涵的。至于汉代儒生将“志”解释为一种合乎规范的道德内容,“诗言志”亦成为儒家诗教论的一个命题,致使“情”、“志”分离,而“言志”与“缘情”遂成为两个不同的观念。这是后来的演变,应当与原初的观念区别开来。又按近人闻一多的理解,“志”有“记录”的意思(《歌与诗》),于是“诗言志”也就有了叙事的意义,而《诗三百》中确实也有一些诗作是具有叙事性特点的。但是这并非是古代诗歌创作以及诗论的主流。 由“诗言志”这一基本观念,衍生出了先秦时代的若干诗学主张。 其一,诗具有教育作用。虞舜命夔以诗乐“教胄子”,培养其敦厚的品德。这是

外国文学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文学 概论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第一节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文学,是这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古希腊文学还为欧洲和世界文学树立了文学原型。两个永恒的主题:power,love。在叙事形式上创立了许多的形式,为世界叙事形式树立了原型。Epic,myth。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过程 (一)第一阶段:公元前十二世纪——公元前八世纪,这一时期,古希腊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出现最早的希腊文学,被称为“荷马时代”。主要文学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二)第二阶段: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这一期间出现了各种创作,但影响不大,成就不高。主要文学形式是抒情诗。代表人有:萨福、品达等。 赫希俄德的《神谱》属于叙事诗。抒情诗主要歌颂爱情 (三)第三阶段: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被称为古典时期。这是希腊奴隶制全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主要是古希腊的戏剧、文学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四)第四阶段:公元前四世纪之后,奴隶制国家衰落,被称为希腊化时期,主要文学形式是新喜剧,代表人物有:米南德、阿里斯多芬等。文学崇尚修辞技巧,内容贫乏。 一、古希腊神话 (一)、希腊神话的内容 主要包括神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1神的故事 (1)前奥林匹斯神系:宙斯在奥林匹斯山上建立神族以前的神的故事。 突出的特点:人吃人:女人起很关键的作用:乱伦。 主题:反映了原始社会早期的母权社会的社会状况。

地母盖亚→乌拉诺斯(第一代天神) 地母盖亚和第一代天神乌拉诺斯→克罗诺斯(第二代天神) 第二代天神克罗诺斯和瑞亚→宙斯 (2)奥林匹斯神系: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父权社会的社会状况。 神的故事就是开天辟地、神的诞生、神的宗谱、神的活动、人类的起源性都属于神的故事。 2英雄的故事 (1)特点: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比较独特,一般都是神和人结合产生的。 (2)英雄的代表: 二、《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由《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奥德修纪》)组成。 《伊利亚特》的题裁是一场战争:阿克亚(希腊)任何特洛伊人的战争,持续了十年。这是关于战争的传说。 《伊利亚特》直接写了战争,是神话与现实的结合。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为西方文学树立了原型 1故事性很强是《荷马史诗》的特点之一,娱乐性非常明显。 2以一个人的一段经历来结构作品的。 (1)《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精神经历(2次愤怒)为线索来结构作品的。第一次愤怒(开始)→第二次愤怒(结束) (2)《奥德赛》以奥德修斯自己海上的漂泊,与求婚者的斗争,他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把这些故事串起来。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试题库

第一章xxxx 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希腊神话既包括神的故事,也包括半神的的传说。 2、希腊神话中俄林波斯神统的最高统治者是,他的妻子赫拉是司和生殖的女神。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为了人类文明而受到宙斯残酷迫害的英雄,被马克思称为“。” 4、古希腊抒情诗分为合唱琴歌、独唱琴歌,前者的代表有,后者的代表有阿拉克瑞翁和女诗人。 5、古希腊喜剧分为旧喜剧和新喜剧,前者的代表有,后者的代表有。 6、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的“,”其代表作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7、贺拉斯在他的文学论著《诗艺》中提出了“这”一原则。 8、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是希腊文学的繁荣时期,主要成就是和文艺理论。 9、古希腊的旧喜剧被称为___ ,新喜剧被称为 ____ 。 10、欧里庇得斯被称为“,”他擅长以妇女命运为题材,刻画她们的心理,《》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11、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叙事长诗《》是关于宇宙起源和众神谱系的系统描述。 12、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古希腊悲剧家是。 13、希腊神话既包括神的故事,又包括。 14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首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诗是写的教诲诗《》。

15、古罗马有两部《变形记》,一部是写的希腊罗马神话的诗体总集,另一部是罗马作家_ 写的小说。 16、xx文学共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主要文学成就是和史诗;第二时期称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有和文艺理论等;第三时期称为,主要文学样式是。中期的罗马文学成就最高,是罗马文学的“。” 17 、希腊神话中反映四季变化、春荣秋枯的神话是关于司农业女神和她的女儿的故事。关于英雄的传说有建立十二件大功的的故事和关于取金羊毛的 的故事,希腊神话中的盗火给人类,被马克思称为“。” 18、古罗马喜剧家的普劳图斯的作品《》成为莎士比亚喜剧的题材来源,莫里哀也曾根据他的《一坛金子》写出了喜剧。 19 、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表现了古希腊戏剧中常见的的主题,其剧作以见长;欧里庇得斯的剧作多以为题材,以著称。 20、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主要有《》、《》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即“;”贺拉斯在《》中提出了著名的“原”则。 21 、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是希腊文学的繁荣时期,主要成就有和文学理论。 22、古希腊戏剧起源于,悲剧的前身是庄严肃穆的,喜剧的前身是祭奠酒神的歌舞和。 二、选择题(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 ① 《被绑的普罗米修斯》② 《xx》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5.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

第一章先秦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从中国历史的开端至秦统一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阶段。 一、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 1、原始社会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止。 历经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元谋人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的远古居民,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代表。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距今约三万年的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使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原始社会走向解体,则体现在黄帝、炎帝和尧、舜的传说中。 无论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的转化,还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化,以及原始社会的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的发展。 2、奴隶社会自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为 止。历经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 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子启由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周天子〕土地制度。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国。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由于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此时的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 3、从公元前475年始到公元前221年止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特别是通过改革和变法,确立了封建赋税制度、土地所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从而使社会顺利地跨入新的封建社会时期。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社会经济出现了飞跃发展的态势。 二、重点知识及典型例题 1、夏商西周更替

先秦文学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是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转》。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璧”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遇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签》司马光。《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5、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完整word版)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试题库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希腊神话既包括神的故事,也包括半神的的传说。 2、希腊神话中俄林波斯神统的最高统治者是,他的妻子赫拉是司和生殖的女神。 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为了人类文明而受到宙斯残酷迫害的英雄,被马克思称为“ ”。 4、古希腊抒情诗分为合唱琴歌、独唱琴歌,前者的代表有,后者的代表有阿拉克瑞翁和女诗人___________。 5、古希腊喜剧分为旧喜剧和新喜剧,前者的代表有,后者的代表有。 6、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的“ ”,其代表作是《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7、贺拉斯在他的文学论著《诗艺》中提出了“ ”这一原则。 8、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是希腊文学的繁荣时期,主要成就是和文艺理论。 9、古希腊的旧喜剧被称为___________,新喜剧被称为___________。 10、欧里庇得斯被称为“ ”,他擅长以妇女命运为题材,刻画她们的心理,《》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11、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叙事长诗《》是关于宇宙起源和众神谱系的系统描述。 12、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的古希腊悲剧家是____________。 13、希腊神话既包括神的故事,又包括。 14古希腊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首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诗是写的教诲诗《》。 15、古罗马有两部《变形记》,一部是写的希腊罗马神话的诗体总集,另一部是罗马作家___________写的小说。 16、古希腊文学共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主要文学成就是和史诗;第二时期称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有和文艺理论等;第三时期称为,主要文学样式是。中期的罗马文学成就最高,是罗马文学的“ ”。 17、希腊神话中反映四季变化、春荣秋枯的神话是关于司农业女神和她的女儿的故事。关于英雄的传说有建立十二件大功的的故事和关于取金羊毛的___________ 的故事,希腊神话中的盗火给人类,被马克思称为“ ”。 18、古罗马喜剧家的普劳图斯的作品《》成为莎士比亚喜剧的题材来源,莫里哀也曾根据他的《一坛金子》写出了喜剧。 19、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表现了古希腊戏剧中常见的的主题,其剧作以见长;欧里庇得斯的剧作多以为题材,以著称。 20、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主要有《》、《》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即“ ”;贺拉斯在《》中提出了著名的“ ”原则。 21、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是希腊文学的繁荣时期,主要成就有和文学理论。 22、古希腊戏剧起源于,悲剧的前身是庄严肃穆的,喜剧的前身是祭奠酒神的歌舞和。 二、选择题(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 ①《被绑的普罗米修斯》②《美狄亚》 ③《俄狄浦斯王》④《阿卡奈人》 2、阿里斯托芬的代表作《阿卡奈人》,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①妇女问题②贫富问题③战争与和平④教育问题 3、“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的新喜剧。 ①米南德②赫西俄德③普劳图斯④泰伦斯 4、独唱体抒情诗人中成就的最高的诗人是()。 ①赫西俄德②萨福③阿那克瑞翁④品达

文学批评史123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 应用:经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他们对后世文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 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解释成与政教有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左传》中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4、在《左传》中提出“三不朽”的观点,其中“立言”就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意义重大,但是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二、儒家的文学观 1、孔子的文学观(重点) 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

第一章先秦文论.ppt.Convertor

第一章先秦文论 概述 第一节儒家的文艺观 一、“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形态:礼乐歌舞,诗乐不分家。 ●功能:乐教——教育胄子,表达生命、和合群体、沟通神人 ●审美理想:和 ●诗“以声为用”(诗歌生命的功能活力通过声音节奏的起伏变化而发挥体现。比较:以义为用。)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1)《诗经》《楚辞》作者的自述 “惟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 “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心之忧兮,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介渺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九章·悲回风》) (2)在先秦,“诗言志”是普遍的观念。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诗言志”的内涵不仅包括作诗明志,还包括朝政上献诗陈志、外交上赋诗言志,官府采诗观风,士大夫观乐观志、讲学教诗明志,著述引诗证志等。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参考书:朱自清《诗言志辨》 二、孔子的文艺思想 (一)兴观群怨——论文学功能 《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兴”——孔安国注:“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志意”。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马一浮:兴是“人心的苏醒”,“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论语大义·诗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容与形式关系

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在野的私学。东汉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

先秦文学精彩试题与问题详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诗出自燕人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批评史复习考试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先秦文学批评总的特征。 2、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3、清代有哪些文学理论批评? 第二章诗论 一、名词解释(5×4=20) 1、“兴、观、群、怨” 2、“知人论世” 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温柔敦厚” 5、“坐忘”“心斋” 6、“滋味”说 7、“风骨” 8、《诗式》 9、“象外之象” 10、“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11、“妙悟”12、“以意为主” 13、“才、胆、识、力” 14、“神韵”说 15、“性灵说” 二、翻译题(2×10=20)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4、“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5、“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尽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有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6、“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泝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王士祯《渔洋诗话》) 三、简答题(3×10=30) 1、简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歌艺术特征。 2、简述叶燮《原诗·内编》的诗学思想。 3、试述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的文学思想。 4、简述袁枚“性灵说”的涵义。 四、论述题(2×15=30) 1、论述“诗言志”的诗学主张。 2、试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思想。 3、论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和秦汉文学)

1、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应用性与现实性(诗乐舞结合) ?原创性与经典型 ?地域性(<<庄子>>是南方文化的代表) 2、上古神话的主题: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步是个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园钱6世纪。 ●诗经的采集:采诗说,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 情; ●献诗说,贵族、士大夫,针对朝廷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批评; ●删诗说 4、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容诗乐舞合一,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今文三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盛行于世,今本《诗经》就死“毛诗”。 6、诗经的思想主题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征役诗、怀人诗闺怨诗、婚恋诗、弃妇诗、怨刺诗 7、诗经的艺术成就 原创性和经典性 艺术创造有 ?、赋比兴的成功应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铺陈直叙。赋法可叙事、写景、抒情、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郑风。溱洧》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拟人。。比喻形式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正喻、反喻、借喻、博喻。如《卫风。硕人》《大雅。常武》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谓兴,是指借助某种个别的、具体的物象或事项,通过类比联想,以借助起兴或托物起情来阐明特定情感意志的艺术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 7、兴的三种情况:①、起协韵起头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无关。如《小雅。鸳鸯》《秦 风。黄鸟》②、起渲染环境、烘托环境的作用《郑风。风雨》③、具有比喻和象征的含义,并与全诗意境融为一体《周南。桃夭》桃花具有原创性;《秦风。蒹葭》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凄婉朦脓的意境 8、诗经语言特点 ①、准确生动精炼,丰富多彩,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运用的相当精确 ②、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③、或刻画形态,或模拟声音,或形容色彩,或表示内心活动,都能以少总多,情 貌无疑 9、诗经的艺术贡献 ⒈开创了古代抒情诗的优良传统; ⒉“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 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 ——————,从孔子开始————————————— —————————————。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 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 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 二、解释概念: 1、文学观念 2、文艺观念 三、简答题: 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 同吗? 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 ———,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 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

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 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 1、“兴、观、群、怨”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4、“温柔敦厚” 三、翻译: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 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 是矣。《荀子·乐论》 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 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 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荀子·乐论》 四、论述题: 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2、试述荀子的文学思想。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儒家比较注重文艺的————————,道家比较注重 文艺的————————。 2、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 ————————,二是————————————。 3、庄子的“自然无为”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 成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 造原则。 4、荀子《解蔽》批评庄子—————————————— ————。 5、《庄子·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也。”

[资料]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温习题

[资料]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温习题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复习题 主要内容:古希腊音乐的主要形式、音乐理论,古罗马音乐的发展及其基督教音乐的产生。 复习提示:本章节涉及到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源头~因此~复习者除了要掌握该时期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了解为什么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源头~该时期的音乐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而言有何意义。 第一节古希腊音乐 一、简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形式, 古希腊是西方最早的文明古国,约从公元前8世纪城邦制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侵占为止。从目前仅有的一些历史遗物、资料和考古发掘中,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时期是单声部音乐时期,旋律的构成通常是自然音或自然音与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的混合。音乐常以诗与乐、舞与乐或诗舞乐“三位一体”等综合艺术形式出现。歌唱有时带有伴奏,用字母记谱。音乐主要伴随着以下几种形式而出现: 1、伴随着对神的祭祀仪式而出现:如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节庆中,人们为了表达对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的崇敬,伴随着祭祀仪式,还举行载歌载舞的音乐庆典。 2、伴随着诗歌的吟诵而出现:如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 3、伴随着悲剧的表演而出现:如三大悲剧作家和他们的悲剧,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

二、古希腊悲剧的含义、形式和代表作家, 1、含义:在古希腊的艺术中,悲剧(tragedy)是一种重要的艺术体裁。悲剧一词在希腊文中为“山羊之歌”的意思,与酒神相关。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一位象征着放纵、狂野、享受的神,悲剧的起源就是从对这位酒神的敬仰开始的。在为酒神举行的庆典中,人们要唱酒神颂歌。相传在酒神身边,有一位半人半羊的随从,因此,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就会身披羊皮,戴着羊角和羊胡须,扮成酒神的随从载歌载舞。后来,这种祭祀活动逐步转变为悲剧的演出,演员取代了祭司,叙述的故事也逐渐从对酒神的赞美,扩展到古希腊其它神话题材。 2、形式:悲剧主要由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其中音乐部分有合唱、独唱,并由阿夫洛斯管和基塔拉琴伴奏。悲剧演出通常包括开场白、进场曲、戏剧场面、退场四部分。 3、代表作家 (1) 埃斯库罗斯(Aeschyios,约前525~前465),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俄瑞斯忒亚》等。 (2) 索福克勒斯(Sophokles,约前497~前406),代表作品:《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等。 (3)欧里庇得斯(Euripkdes,约前484~前406),代表作品:《美狄亚》和《特洛伊妇女》等 三、“和谐论”是由谁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和谐论”是由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50年)提出的,他是第一个以理论的方式向人们解释音乐现象的人。古希腊人崇尚宇宙,因此对天文关注较多,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和天体的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