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可西里分析篇

可可西里分析篇

可可西里分析篇
可可西里分析篇

《可可西里》导演:陆川

(一)剧情简介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

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

影片讲述了由张磊饰演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

(二)影片分析

1、关于三种矛盾的凸显和对立

影片以保护藏羚羊作为切人点,导演并不太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只是通过粗线条的描述把故事主线交代清楚,而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特殊的正邪力量之间的较量,通过生活的细节、简约的对话表现出人的尊严、生命的抗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重矛盾。导演清晰地揭示了三个“恶性循环”:一是人与人的矛盾。捕杀藏羚羊的人牟取暴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恶果,这是环保题材最常见的主题。二是情与法的矛盾。阻止捕杀藏羚羊的巡山队是没有编制的志愿者,他们在从事正义事业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资金的缺乏又逼迫他们不得不卖掉收缴上来的小部分羊皮,这种“怪圈”的产生是发人深省的。影片以冷静的姿态摆出这一问题,并用巡逻队长日泰最为简短的一句话做了解释:“一些人的手和脸都是漆黑的,但他们的心绝对干净。”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原本生活就是很艰难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人们不得不去开垦,于是草原变成了荒漠,于是人类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猎杀藏羚羊,这种“恶性循环”有着完全脱离于故事本身的暗喻,它将一个人的执著倍念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社会压力和生存动力之间的矛盾作了一次精辟而深刻的注解。

在可可西里这样的无人区,自然环境恶劣所带来的艰苦与贫穷是显而易见的。影片中,导演陆川似乎叙述了太多的苦难与深情。从藏羚羊无辜的眼神,从铺满山坡、满身枪眼的数百张羊皮,从日泰队长异乎寻常的死亡方式,从逃亡者与追捕者紧张的角逐到生命的平等对望,牵人心魄的故事情节打破了渺无人烟的平静沙丘。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藏羚羊这样一个单纯而执著的朴素信念。为了保护藏羚羊,巡山队员们甘愿付出毕生的心血,甚至生命。

2、关于生命与人性

影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加工,将主人公放置到可可西里这样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通过他们与盗猎分子和自然环境的斗争,深刻地对生命本质和生存的立场进行了拷问。在自然生态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脆弱的生命也包含着不同的含义。影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立场: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体现了一种良知,以肆意虐杀满足私欲的体现出了一种无知。在这种黑白的对抗中,导演揭露了这些卑微人物的本能挣扎和人性中对生存道德的反映。同时影片表现了生态失衡这一严重问题,表现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恶化所引起的种种冲突,宣传了环保观念以及财政府职能的呼吁。影片的镜头风格冷峻写实,简练有力,跳跃性强,真实展现了巡山队员生活的高尚与艰辛以及盗猎者生活的卑贱与无知。影片把镜头投向了深远的社会空间和宁静的自然空间,世俗与愤激、卑微与崇高在画面结构中被浓缩,这种朴素不得不让观众心生震撼和敬畏。同时,音乐的感召与悲怆奠定了美丽苍凉的色彩空间,渲染了惨烈悲壮的生命底色。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影片让人感觉到了生命和存在的巨大张力。

影片没有回避残酷的一面,把生死尤其是死亡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因为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性才能真实地显现。它的表现没有语言上或者环境上的渲染,也没有太多作者主观意识的强加,观众看到的都是自然真实的一面。在对马占林的刻画上,从他的冷漠和麻木以及他背后的荒原,观众能感受到一种无奈,而这就是麻木的根源。在对日泰坚定执著的刻画上,观众又能从圣洁的高原雪山中找到原因。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无可辩驳地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的作品,也是一部见证死亡的作品。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已然将焦点锁定为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

3、关于信仰与反英雄主义的情节表现

影片深刻地礼赞了巡山队员对生命和民族信仰的崇尚,他们对这里的生灵有一种图腾祟拜和信仰至上。这种信仰在道德批判上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更倾向于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激发。神圣的祈祷被灼痛,平淡之外的无奈使影片并没有着力塑造和夸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以真实的态度表现英雄的死亡。这使人们对电影有了清醒的认识,电影不是童话,英雄也会穷途末路,日泰的死让观众体验了为保护环境所造成的英雄的悲惨命运。不管是日泰和他的队员,还是马占林和其他剥皮人,都是生在高原,长在高原,一辈子行走在高原上的人。虽然高原贫瘠荒凉,但依然是他们物质上的

依赖,不管是种植、放牧还是偷猎。刘栋最后身陷流沙,化成可可西里的一手不净土;日泰最后的归宿是天葬,以藏族人的方式,永远地和可可西里融合在了一起。这样原始、简单而又本真的方式,甚至让人羡慕。这些巡山队员的血液里流淌着对高原雪山深深的敬仰和虔诚,以至于有不顾一切去维护它的勇气和力量。

影片采用零度叙事原则,将导演的主观情绪压制到最低,尽量用客观的方式记录事件的发生。色彩、音乐等元素极力被淡化,抛去了以往戏剧电影中所常用的夸张手法,使影片只有客观的还原,而不是主观的加工,叙事尽量简练,省去无谓的细节,使观众感觉不到导演的主观意图,从而将更大的空间留给观众去想象相加工。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 ——分析《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对故事情节叙述与人物塑造起到的作用 现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构成影视画面的美学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想拍出好的画面,就应该先熟知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电视摄像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元素、画面的构图元素、画面的拍摄角度元素等三大方面。 影片《可可西里》讲述了北京来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同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的故事。本片在电影摄像造型上的成就颇高,也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摄影。甚至有人评价《可可西里》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接下来我将以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的三大方面来分析《可可西里》中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 (一)景别 在很多影片中,通常是以远景作为开头的,而《可可西里》则以一个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作为开篇,清晰捕捉到了此时强巴正在小憩的样子。同时,画面中,强巴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不明显,这里也在开篇吸引观众眼球,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 而在第46秒,出现了六个捕猎者在车外包围强巴的中景镜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手上的动作——拿着枪,面部的神态——咄咄逼人。这个中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再通过与强巴的近景镜头的对比,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和强巴此时所处的敌强我弱、势单力薄的境地,为后来强巴被杀的情节线发展做推动和铺垫。

影片中也多次运用了远景。例如在偷猎者开着汽车在大荒漠上追逐并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在拍摄藏羚羊四散逃离的时候运用了远景。其一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无垠的恶劣自然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其二将藏羚羊与这一环境结合起来,以景抒情,更加突出了藏羚羊在这个险恶环境中,面对自然和偷猎者的双重威胁下的孤立无援、弱小无助。其三也可以使观众更清晰的获得画面信息。同理,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大荒漠中的远景,表现出人再这一恶劣大环境下的渺小,也为后来很多队员因环境而遭遇劫难的情节起铺垫作用。 特写的运用在影片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写是具有强迫性的一种景别,特写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创造了视觉张力。在1:40秒,黑暗中,偷猎者举枪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出现了藏羚羊被击中后,痛苦得不停挣扎的特写镜头。这一残忍画面突出并放大了藏羚羊的动作,形成了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给观众以震撼。 配合剪辑,各种景别的综合运用同样可以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刘栋被流沙吞没这一情节中,创作者不断交替运用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完整呈现了刘栋从拼命挣扎想要解救自己,再到他越陷越深,最终放弃抵抗,渐渐被流沙吞没的画面,充分突出了刘栋的人物形象和他不断与命运抗争所做的努力,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他的面部表情。最后以一个远景为结尾,再次说明了人在自然环境下的渺小。 (二)拍摄角度 在影视作品中,拍摄角度具有:(1)体现空间中的人物位置关系及叙事关系,(2)强化、夸大或缩小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3)表达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创作者对被摄主体的态度的作用。它包括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两方面。拍摄方向主要有正面、正侧面、斜侧面、斜侧面、背面等几个主要方向。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 分析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 提起边疆,想到藏区,脑中浮现的是连绵的雪山,成片的草原,朴素的牧民和迷人的高原红。但这所有浮现的一切,可能源于它真的太美,也可能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源于我们的凭空杜撰。我们情愿相信那是一片佛光笼罩的净土,谁会想到现实生活中“净土”每天上演的是杀戮,是罪恶。 影片的开篇的第一秒便已将观众脑中美好的幻象打得支离破碎。枪,一群灰头土脸的人,没有微笑,没有高原红,这便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一切,一个不一样的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是影片极力还原的真实的可可西里。偷猎者们从容地开枪射击藏羚羊,而代表正义的巡山队员却被捆绑在地,眼含热泪,观众看不到应有的愤怒,有的是令人动容的怜悯眼神。实际上影片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篇昭示最后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着重突出和深化主题思想。 灰暗的影调从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带上了一个沉重压抑的紧箍咒,将观众时刻沉浸在无尽的人性的丑恶中,在自然方面,灰暗的影调在表现自然景色方面使影片所表现的画面更加贴近真实的可可西里,在艺术处理上,灰暗的影调又着重突出了人性的扭曲丑恶,猎杀藏羚羊的人是灰色的,这一片大地是灰色的,充满了杀戮,即使是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以暴力对抗邪恶,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杀戮,在可可西里,每天都有枪响,有时倒下的是好人,有时倒下的是恶人或是藏羚羊,总之这是一处被死亡诅咒的地方。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用以表现可可西里独特的景观特征,荒凉,空旷,不仅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色,也照应了影片主题,从深层次上来讲,也表现着人性的荒凉。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都加深了观众的这一印象,秃鹫以尸体为食,同样这样一种动物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恐怖和死亡。秃鹫盘旋在巡山队员的尸体周围,大量的秃鹫啃食着成片的藏羚羊遗骸,这样的一种景象既符合情理又同时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这是《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在藏语中,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而“刀口对着自己”再次表现了真正的藏人是友好平和的,对待藏羚羊,那是可可西里的“少女”……但影片通篇表现的却是“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影片试图唤醒人们心中对于珍惜动物保护的态度,并希望政府积极的作为。影片所表现的“非正义大行其道”是扭曲的,不合理的,但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又显得合乎情理,“我们没有编制,只能没收,没权利抓人。”凭着一腔热血,一群年轻人试图以暴力维护自己的美丽家园,但是力量却显得如此微弱,迫于生计,巡山队甚至也需要贩卖一部分收缴的藏羚羊皮毛,令正义也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是谁又能怪罪他们呢倘若政府积极介入,倘若面对珍惜动物人们能够留存一点怜悯之心,巡山队的境地不会如此可悲,藏羚羊也不会数量锐减。巡山队员面对被击伤将死的偷猎者,祈祷且脱帽致意,对于生命的敬畏不仅警示着观众,也教育着观众,深化了主题传播了核心价值观。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又会刑讯逼供式殴打逼迫偷猎者,这样的一群散兵游勇同样充斥着“野蛮”“原始”,影片着重表现了以暴制暴这一独特的人文形式,到处都是偷猎者,到处都是吃人的流沙,更与先前可可西里的藏语意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对政府的讽刺也是对观众的警醒。

陆川电影可可西里赏析

陆川电影《可可西里》赏析 这是第二次看《可可西里》,首先我希望我成为好的记者,至少在看到值得报道的事情的时候,能尽可能地引起读者的关注,更多地为改变这个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002年《寻枪》在全国热映的时候,青年导演陆月}已开始筹备新剧本《可可西里》,他数次赶赴可可西里腹地实地考察,一年中八易其稿,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公司与内地华谊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的联手投资,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美国电影公司直接投资的电影。可可西里海拔5000米,陆川带着全组人员历经风雨严寒,病痛疲惫,更一度深人无人地带实地拍摄,4个月的艰苦旅程,很难想象外表文弱的他经历了怎样的一种疯狂,然而却使得整部电影获得了灵魂上的飞跃。 在拍摄之初,投资方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一部有世界良心的电影”,所以全球范围的市场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现在环保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话题,我相信所有看了这部片子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陆川说:“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天地苍穹下殉道献身的行为,是一群真实的人在极度艰苦的环境里为信仰奉献的事迹,而不是一部戏剧元素处处完善,故事发展天衣无缝的类型电影。当我目睹着越走越深入的高原、雪域,看到越来越严酷的盗猎行为时,我痛感到,必须马上改变,必须依照真正的可可西里天、地、人来展现这一幕人间壮剧,决不能再继续编织一个人造戏剧的‘诱人’故事。” 黑格尔的绝对悲剧理念认为:“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绝对悲剧理念不再是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而是双方合理要求的抉择冲突。 在悲剧主题的选择上,陆川毫无例外地挑选严肃而深刻的社会宏大主题。其次,在人物设置方面,陆川注重对平民英雄形象的提炼与平民英雄的消减。最后,陆川的悲剧美学风格偏重中国式悲剧美学,杂糅西方悲剧技法,呈现出纪录片形态的陆川悲剧美学风格。中国悲剧美学风格异于西方悲剧的震撼炫目,讲究温文委婉、含蓄典雅,在哀婉悲凉中沁人心脾以柔克刚。西方悲剧美学风格中偏重主人公的外在行径、激烈思辨和猛烈交锋,在情与理、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中彰显悲剧主人公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尽管《可可西里》不是纪录片,但真实和虚构结合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男主角是专业演元,非职业演员占到了80%,但是我觉得他们演得比职业演员还职业,在片子里看不出他们是非职业演员,你看到的只是一些合适的人。他们没有出戏,他们多真实,他们在每一个镜头里都是那么自然专注。 《可可西里》从一个记者的角度讲述了可可西里志愿巡山队为了追枪杀藏羚羊的人,保护藏羚羊而一个个牺牲的故事。影片《可可西里》以队长日泰(索南达杰的人物原型)带领巡山队员追击盗猎者为故事的基本线索,导演设置了一个北京来的记者跟随巡山队进行采访并从他的视角展开叙事。故事是以一种朴实的直叙方式展开的,同时保持着一个悬念片的心理张力。在一天天巡山追击偷猎者的过程中,影片展现了可可西里美丽而又残酷的景象。遍地被杀的藏羚羊的骨架,老鹰正在啃食羚羊的残存的肉体,导演此处的影像设计正要表达的是生态被破坏的严重性。《可可西里》所关注的则是在无人区的艰难绝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是恶劣严峻的挑战面前人的坚忍无畏的灵魂和向死而生的勇气。 影片没有可以塑造什么英雄。陆川表现了一群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活生生的现实。影片表现的巡山队员那种具有宗教感的坚忍灵魂和向死而生的勇气令每一个观众心生震撼。该日泰是英雄么?虽然他保护着藏羚羊,但他也曾卖过藏羚羊皮,打骂队友,他也是平常人,有平常人遭遇的经济生活困难。导演并没有从英雄无私奉献的角度来拔高一个人物,如果真按那样来演,估计不会有这样强烈地真实感。他也会简单粗暴地对待一个俘虏,会打骂队员,会狠狠心放任俘虏生死由命。 影片并没有像警匪片那样把打斗场合写的那么轰轰烈烈,精精彩彩。摄制组所面对的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极度艰苦的环境里为信仰奉献的事迹,而不是一部戏剧元素处处完善,故事发展天衣无缝的类型电影。”陆川发现一个商业化的故事根本不能表达自己对主人公所坚持的想和信仰的探索和敬意。看多了香港的黑社会电影电视剧,里面老板老大通常带一黑色墨镜,身边跟着一群小弟,遇到敌人,喊打喊杀,摔板凳,抡斧头,一通审讯,狠狠折磨,最后一枪打死。我们习惯了香港警匪片那种酷酷的风格,在接触到这部影片时更让人觉得真实。比如开头时,那个队员的死,只问了两句话“你是巡山队的?”“你是日泰的人?”

浅析《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评影片《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影片《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给了观众一次体味信仰、感悟生命的机会。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有震撼人心的影像、更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悲壮、苍凉的藏族民歌为影片《可可西里》奠定了悲壮的基调。同时,影片通过夹杂着藏语和普通话的真实温情的人物语言,向观众展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保护藏羚羊而发出的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心声。以下从影片的声音语言、背景音乐、人物形象塑造、蒙太奇组接等方面简述《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可可西里》中,人物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塑造了巡山队员为主体的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使整个影片具有了真实感。巡山队长日泰语言不多,说话简洁、耿直,是个感情不外露的人,他面对死亡也保持一种沉着、豁达的态度。当日泰面对着盗猎分子的十几杆枪时,他没有求饶,更没有退缩,而是用霸气、强悍的正义语言来保卫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日泰嘴里偶尔也会说出几句脏话,但并没有损毁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符合日泰这个自发保护藏羚羊组织者的身份和霸气,使影片更加真实,更具有说服力。当然,日泰的语言也有很感性的时候,其他三个队员被留在雪山等待救援,日泰对尕玉说,希望不要下雪,千万不要下雪。这表达出日泰对队员们的担心,但他并没有直接将感情表露出来,而是用内敛、含蓄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担心。日泰霸气、冷酷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英雄形象。 “你使干什么的?”“青海师大毕业的学生。”“你应该去做个老师。”“干这个有意思。”……这一系列对话,是北京记者尕玉与巡山队员伊西之间的交流。伊西朴实、真挚的语言表现出他对可可西里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他的人生追求。影片通过伊西和尕玉的对话突出了这样一个以奉献为人生要义,放弃舒适生活的大学生形象。 马占林的语言也颇具特色,他总是话多且罗嗦,在马占林等盗猎分子被捕被看押时,马占林要求最多,闲话最多。从他的话语内容和说话风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老人迫于生存威胁而成为藏羚羊杀戮者帮凶的无奈、可悲、可怜。影片结尾马占林为求尕玉说的话,让我们也感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 在新闻领域,纪实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引申到影视创作中,纪录片则是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形式表现。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在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因真实感而给观众带来的恐慌,就像一个临界点打开了电影通向真实的大门,而在今天,真实质感的影像呈现已是提升观众观影体验的重要因素,对真实感的营造也成为大多数创作者们进行影视化创作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2004年由陆川导演执导上映的环保题材电影《可可西里》,便是对现实环境的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一个典型代表。陆川将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中国影史上首次拍下藏羚羊的珍贵影像资料。影片中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影像,以及陆川导演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为《可可西里》呈现了最佳真实的视觉效果。纪实性是《可可西里》的突出特质,影片中在叙事手法、人物设定以及视听语言上均能找到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影子。 (一)影片叙事:化用现实主义手法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应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其中还包含加工、处理的过程,不可能完全做到对现实生活“镜子式”的再现,制作者只能在追踪现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反映真实。陆川导演为了最大限度地表现《可可西里》的真实质感,在影片叙事上追求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在影片中这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故事题材来源真实。影片《可可西里》主要讲述了以记者身份进入可可西里的尕玉,为了调查藏羚羊盗猎事件,和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追踪调查盗猎分子,在这期间不断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丑恶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剧烈冲突。影片故事的取材来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影片中的反盗猎巡山队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和汉族同胞为了保护藏羚羊不被杀害而自发组成的“野牦牛队”,且盗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二是刻意减少戏剧化的桥段设计。在影片的开端,《可可西里》的故事始于一位不知名

可可西里

无可挽救的悲歌! 浅析电影《可可西里》 1993年7月,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组织名为“可可西里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1994年1月18日左右,索南达杰在和盗猎者遭遇后被射杀。当地按照给活佛的待遇将索南达杰火葬。当我看到影片中无比壮美的可可西里,蓝色静谧的星空,就象一位去过西藏的朋友对我说的:“当流星划过夜空时,我能感觉到天空是那么近,近得仿佛伸手可以触摸到”,空旷无垠的山峦都透出一种亘古圣洁的美时,让五百只野牦牛陈尸荒野的场面更加显得触目惊心!那些血腥与暴力都是偶然,瞬间的,而呼唤人性的温柔回归通过镜头永恒地闪现出来,看过此片后,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保护可可西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被商品世界彻底摧毁。 一、社会环境 《可可西里》选择的是中国最美丽的一块处女地,这里未曾被商品社会所污染,这也是一片危险的荒漠之地,流沙吞噬了入侵者,没有人知道沙丘下面埋藏了多少生命,也许这是大自然对自我的保护方式。但欲望之手还是伸向了这里,与盗猎者的斗争不仅从被追捕的场面展现出来,更从不正常不合理的人类贪婪欲望中展现出来。欧洲国家以昂贵的价格大量收购藏羊绒,促使盗猎份子日益昌蹶,严重破坏可可西里的生态平衡。可可西里独特封闭的人文环境和生活风俗,使得很少与外界沟通。偶尔国内几家媒体的报道,也是把可可西里当做了炒作的对象,然后人走茶凉,没有了下文。 二、人物塑造 一直以来,受传统文学理论影响的文学批评,都把塑造典型形象视作创作的最高目标,置于理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以典型形象去概括生活的方式主宰了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塑造典型形象并不意味着人物形象有超越其他构成因素的更大审美价值。一味地关注分析形象性格,只会导致对影片不正确的批评。在这里,重要的不是他们的性格如何突出,而是他们与社会环境之间建立的冲突关系,强烈地表达出反抗破坏生存家园行为的精神意志,这正是一代人的生存和情感体验。 很多人说来人物性格一片模糊,没有丰富的个性,性格即选择,陆川将社会生活的内涵概括于人物性格中,这具有相当的难度,好莱坞最成功的此类银幕形象就是阿甘。人物设置分为三类: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可可西里》使用了群像式的人物设置。同类艺术结构的影片代表作为《罗马十一时》,正如编导德桑蒂斯所说:“引起我们注意的应当不仅是个别人的命运,以及当时当地所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巧合,同时还应当是局外人所看不见的罗马。”影片的这种立意决定了它的群像式结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可可西里》的人物设置关系了。 群像式结构也存在主次关系,其中的核心人物仍从属于这个群体,日泰就是核心人物。人物性格刻画,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怎样去了解一个人,有三种方式: 1,语言,即对话。记者在一开始采访日泰时,这种对话就遭到了拒绝,所以对话的方式行不通。 2,行为。想通过行为去了解西藏同胞,那等于做梦:)即使是在西藏生活了十多年的知青也无法真正理解西藏同胞,所以我们放弃吧:) 3,事件。通过事件去分析背后的社会根源,这就是陆川要做的。性格即命运,反过来,命运也即性格,日泰在跟盗猎份子的对抗中牺牲了,当他面对一大群盗猎份子选择的不是妥协而是对抗,如果还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血性男儿,那我也再拿不出有力的证据了:) 可可西里野耗牛队每个队员的命运,凝聚成了一幅英雄的石像,就象我说过的,“有些山脉注定面目模糊,有些嘴巴注定张大发不出声音,有些国家注定没有命名……”我们记得了日泰(索南达杰),但很多牺牲的队员我们注定无法记得他们的名字,我们注定无法知道他们有过怎样美丽的青春年华和笑容,那些年轻的生命…… 记者角色设定: 1,代表了城市文明对可可西里的文化审视; 2,有利于交待剧情和情节展开;

从非营利组织角度分析可可西里巡山队

从非营利组织角度分析可可西里巡山队 一场场生死搏斗的场面,似乎,那犯罪分子就在不远的前面,却又总是追逐不上,总是让那些负有罪恶的人,逃过奋力的追捕行动。当胜利即将到来之时,代表着正义力量的一方却已陆续步入死亡的深渊,无力反击。看着流沙将刘栋吞噬,看着洛桑在濒临绝望是时候说出那一句“我们走不出去了”,看着日泰倒在那长枪之下,看着马占林说“草地变成了沙漠,牛羊都死光了”。人性在那一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促动。是怎样崇高无私的信仰,是怎样生死不弃的友情,让巡山队的队员追逐捍卫可可西里的梦想,至死不渝。又是怎样的无奈与生活逼迫,使得马占林这样的人为了生计而投身不法分子。又是怎么样的利益熏心,让盗猎者漠视藏羚羊那鲜红的血液,残忍地剥下羊皮。在反思这些的同时,也不由地开始思考,可可西里巡山队的一些战略决策方面的得与失。 首先,可可西里巡山队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笼统地说,指的是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这样一个过程:为了实现组织的宗旨,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获得人力资源,并对所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及开发,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从而有效地加以利用和使之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可可西里巡山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藏羚羊的生存,具有非营利性,并且不是政府组织,可可西里巡山队是非营利组织。在影片中,巡山队的人员数量有限,在不冻泉保护站,阿旺一个人孤独地驻守了三年。人员的紧缺,是可可西里巡山队面临的最大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始于员工的录用,包括四个主要环节: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录用。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宗旨和近期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使组织和个人的长远利益得到保证。工作分析是指对组织中某个特定工作职务的目的、任务或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以便对该职务的工作作出明确的规定,并确定任职者资格的过程。然后,通过招聘,组织将那些符合本组织宗旨和文化、并能在本组织中施展才华从而获得成功的人吸引进来,最后录用并进行绩效评估。 保护藏羚羊并不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的事,犯罪团伙何其强大,已经是有一定的组织的,要想跟犯罪团伙做斗争,切实地保护好藏羚羊,就不能单靠个人的力量,而是应该集结一切有可能集结的力量,要通过招聘或者招募志愿者,以及宣传等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藏羚羊的行动中来。首先,要多方宣传藏羚羊濒临灭绝的情况和保护藏羚羊的重要性,唤醒人们心中的保护意识。其次,招募有关志愿者。要分析组织中各项任务需要哪些人才,进行相应的招聘和招募活动,扩充人员。比如,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巡山队十分缺乏医护人员,那么,就应适当地招聘医护人员。再次,在招聘到人员之后,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比如如何在可可西里中生存等一些技能,使成员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当然,组成一个组织,招聘到了成员,必不可少地要给这些人员报酬和补贴等。这就是巡山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另一个问题。 报酬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即使是非营利组织,组织中的成员有着一定的奉献精神,但依然要给员工发放工资。不论是那一个组织,都要给员工一定的报酬,来激励员工不断地向组织目标奋进,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非营利组织也不例外。组织不但要给员工一些最基本的工资,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些必要的福利,或者是对员工的家庭给予适当的照顾。影片中谈到,那些队员已经一年没有领工资了,刘栋更是多次向他的妻子要钱。这样,使得巡山队的人员数量极少,是人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

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 提起边疆,想到藏区,脑中浮现的是连绵的雪山,成片的草原,朴素的牧民和迷人的高原红。但这所有浮现的一切,可能源于它真的太美,也可能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源于我们的凭空杜撰。我们情愿相信那是一片佛光笼罩的净土,谁会想到现实生活中“净土”每天上演的是杀戮,是罪恶。 影片的开篇的第一秒便已将观众脑中美好的幻象打得支离破碎。枪,一群灰头土脸的人,没有微笑,没有高原红,这便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一切,一个不一样的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是影片极力还原的真实的可可西里。偷猎者们从容地开枪射击藏羚羊,而代表正义的巡山队员却被捆绑在地,眼含热泪,观众看不到应有的愤怒,有的是令人动容的怜悯眼神。实际上影片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篇昭示最后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着重突出和深化主题思想。 灰暗的影调从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带上了一个沉重压抑的紧箍咒,将观众时刻沉浸在无尽的人性的丑恶中,在自然方面,灰暗的影调在表现自然景色方面使影片所表现的画面更加贴近真实的可可西里,在艺术处理上,灰暗的影调又着重突出了人性的扭曲丑恶,猎杀藏羚羊的人是灰色的,这一片大地是灰色的,充满了杀戮,即使是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以暴力对抗邪恶,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杀戮,在可可西里,每天都有枪响,有时倒下的是好人,有时倒下的是恶人或是藏羚羊,总之这是一处被死亡诅咒的地方。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用以表现可可西里独特的景观特征,荒凉,空旷,不仅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色,也照应了影片主题,从深层次上来讲,也表现着人性的荒凉。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都加深了观众的这一印象,秃鹫以尸体为食,同样这样一种动物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恐怖和死亡。秃鹫盘旋在巡山队员的尸体周围,大量的秃鹫啃食着成片的藏羚羊遗骸,这样的一种景象既符合情理又同时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这是《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在藏语中,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而“刀口对着自己”再次表现了真正的藏人是友好平和的,对待藏羚羊,那是可可西里的“少女”……但影片通篇表现的却是“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影片试图唤醒人们心中对于珍惜动物保护的态度,并希望政府积极的作为。影片所表现的“非正义大行其道”是扭曲的,不合理的,但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又显得合乎情理,“我们没有编制,只能没收,没权利抓人。”凭着一腔热血,一群年轻人试图以暴力维护自己的美丽家园,但是力量却显得如此微弱,迫于生计,巡山队甚至也需要贩卖一部分收缴的藏羚羊皮毛,令正义也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是谁又能怪罪他们呢?倘若政府积极介入,倘若面对珍惜动物人们能够留存一点怜悯之心,巡山队的境地不会如此可悲,藏羚羊也不会数量锐减。巡山队员面对被击伤将死的偷猎者,祈祷且脱帽致意,对于生命的敬畏不仅警示着观众,也教育着观众,深化了主题传播了核心价值观。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又会刑讯逼供式殴打逼迫偷猎者,这样的一群散兵游勇同样充斥着“野蛮”“原始”,影片着重表现了以暴制暴这一独特的人文形式,到处都是偷猎者,到处都是吃人的流沙,更与先前可可西里的藏语意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对政府的讽刺也是对观众的警醒。 悲哀,或许是对影片种种视觉元素的另一种释义,准确的说也是一种悲壮。“但愿不要下雪”一句台词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向观众的心:对于巡山队员的生死全凭车印听之任之,全由天气决定,岂不悲壮?“我卖过皮子,可我没办法,见过朝圣的人吗?他们脸和手脏得很,心却是干净的。”岂不悲壮?陷入流沙,活活被埋,独特的构图所表现的是大片的黄沙,吉普车位于右下角,平整的沙地上已经空无一人,岂不悲壮?瑞塔撞上“老板”,最终被冲锋枪打死,罪恶当道,打死正义,回想巡山前在驻地的彻夜歌舞,岂不悲壮? 影片的最后在哀婉的藏语祈福曲中落幕,并向真实背景中的志愿巡山队致敬。

可可西里 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一故事梗概 《可可西里》讲诉了由于藏羚羊毛的珍贵引来盗猎者藏羚羊的屠杀,生活在当地的日泰一群人出于自愿,组成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某日,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杀害。日泰队长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员闯进了可可西里,看到了成千上百的剥去皮的藏羚羊尸体。一番寻找,只抓到了盗猎分子喽啰。队员在车抛锚,汽油耗尽,缺粮,大雪下依然继续前进,不断惨死倒下的故事。 二电影主题与艺术价值 本片的主题是呼吁人们对生命、自然环境的尊重,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渴望。日泰队长一行人不畏生命的威胁,舍小家顾大家,誓死抓盗猎者。他们把藏羚羊看作了自己的家人一般,把可可西里当作自己的大家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盗猎者对藏羚羊的无情杀戮把人性的丑陋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这种只看重眼前微小利益,不顾将来后代的批判,引起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深思。借此“十八大”之际,与国家“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呼应。 三电影视听语言分析 1 镜头 《可可西里》以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为开篇,清晰捕捉强巴小憩的

样子。在偷猎者开着汽车猎杀藏羚羊的时候运用了远景,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的恶劣环境,增加了画面真实性。在盗猎者残冷杀剥下藏羚羊皮的时候,将镜头特写在强巴脸上,直观生动表现其愤怒的眼神而又无奈的泪光,进而引起观者共鸣,揭露盗猎者的罪行。在拍摄藏羚羊残骸时运用俯拍,体现了藏羚羊所受压迫,渲染压抑的氛围,表现强烈的悲伤。 2 色调 本片多次采用红色这一色调,特别在藏羚羊残骸的鲜血,强有力的表现出盗猎者的残冷无情,令观众一次又一次的触目惊心。在焚烧藏羚羊残骸时,鲜红的颜色反衬出日泰一行强烈的悲伤和对偷猎者强烈的愤怒。 3 音效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背景音乐悲壮,暗示着日泰一队人凄惨命运,渲染一种对藏羚羊的凄凉和日泰队员的同情,为本片定下感情基调。 四观后感 日泰一行人对藏羚羊的热爱着实令人钦佩,他们不被眼前的微小利益所迷惑,有着大局观,同时有着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用日泰的话就是“外在污泞,内心却无比纯洁”,当今社会正缺少像他们一样的人。但最终他们却缺乏支援,缺钱缺粮缺装备,当地政府没有他们一样的荣辱观。作为政府的管理人员,是否应该为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出台政策,设立专属部门等一系列措施,让这部分人带动

可可西里分析篇

《可可西里》导演:陆川 (一)剧情简介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 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 影片讲述了由张磊饰演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 (二)影片分析 1、关于三种矛盾的凸显和对立 影片以保护藏羚羊作为切人点,导演并不太注重情节的生动性,只是通过粗线条的描述把故事主线交代清楚,而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特殊的正邪力量之间的较量,通过生活的细节、简约的对话表现出人的尊严、生命的抗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重矛盾。导演清晰地揭示了三个“恶性循环”:一是人与人的矛盾。捕杀藏羚羊的人牟取暴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恶果,这是环保题材最常见的主题。二是情与法的矛盾。阻止捕杀藏羚羊的巡山队是没有编制的志愿者,他们在从事正义事业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资金的缺乏又逼迫他们不得不卖掉收缴上来的小部分羊皮,这种“怪圈”的产生是发人深省的。影片以冷静的姿态摆出这一问题,并用巡逻队长日泰最为简短的一句话做了解释:“一些人的手和脸都是漆黑的,但他们的心绝对干净。”三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原本生活就是很艰难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人们不得不去开垦,于是草原变成了荒漠,于是人类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猎杀藏羚羊,这种“恶性循环”有着完全脱离于故事本身的暗喻,它将一个人的执著倍念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社会压力和生存动力之间的矛盾作了一次精辟而深刻的注解。 在可可西里这样的无人区,自然环境恶劣所带来的艰苦与贫穷是显而易见的。影片中,导演陆川似乎叙述了太多的苦难与深情。从藏羚羊无辜的眼神,从铺满山坡、满身枪眼的数百张羊皮,从日泰队长异乎寻常的死亡方式,从逃亡者与追捕者紧张的角逐到生命的平等对望,牵人心魄的故事情节打破了渺无人烟的平静沙丘。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藏羚羊这样一个单纯而执著的朴素信念。为了保护藏羚羊,巡山队员们甘愿付出毕生的心血,甚至生命。 2、关于生命与人性 影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加工,将主人公放置到可可西里这样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通过他们与盗猎分子和自然环境的斗争,深刻地对生命本质和生存的立场进行了拷问。在自然生态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脆弱的生命也包含着不同的含义。影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立场: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体现了一种良知,以肆意虐杀满足私欲的体现出了一种无知。在这种黑白的对抗中,导演揭露了这些卑微人物的本能挣扎和人性中对生存道德的反映。同时影片表现了生态失衡这一严重问题,表现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恶化所引起的种种冲突,宣传了环保观念以及财政府职能的呼吁。影片的镜头风格冷峻写实,简练有力,跳跃性强,真实展现了巡山队员生活的高尚与艰辛以及盗猎者生活的卑贱与无知。影片把镜头投向了深远的社会空间和宁静的自然空间,世俗与愤激、卑微与崇高在画面结构中被浓缩,这种朴素不得不让观众心生震撼和敬畏。同时,音乐的感召与悲怆奠定了美丽苍凉的色彩空间,渲染了惨烈悲壮的生命底色。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影片让人感觉到了生命和存在的巨大张力。 影片没有回避残酷的一面,把生死尤其是死亡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因为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性才能真实地显现。它的表现没有语言上或者环境上的渲染,也没有太多作者主观意识的强加,观众看到的都是自然真实的一面。在对马占林的刻画上,从他的冷漠和麻木以及他背后的荒原,观众能感受到一种无奈,而这就是麻木的根源。在对日泰坚定执著的刻画上,观众又能从圣洁的高原雪山中找到原因。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无可辩驳地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的作品,也是一部见证死亡的作品。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它已然将焦点锁定为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的绝唱。 3、关于信仰与反英雄主义的情节表现 影片深刻地礼赞了巡山队员对生命和民族信仰的崇尚,他们对这里的生灵有一种图腾祟拜和信仰至上。这种信仰在道德批判上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更倾向于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激发。神圣的祈祷被灼痛,平淡之外的无奈使影片并没有着力塑造和夸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以真实的态度表现英雄的死亡。这使人们对电影有了清醒的认识,电影不是童话,英雄也会穷途末路,日泰的死让观众体验了为保护环境所造成的英雄的悲惨命运。不管是日泰和他的队员,还是马占林和其他剥皮人,都是生在高原,长在高原,一辈子行走在高原上的人。虽然高原贫瘠荒凉,但依然是他们物质上的

可可西里中特写镜头的分析

浅析<<可可西里>>中的特写镜头 影片《可可西里》是源于可可西里巡山队的真实故事,片中运用了多种镜头,如:远景、长景、特写来表现可可西里恶劣的自然环境、盗猎者对藏羚羊的无情残杀以及巡山队员为追捕盗猎者,保护藏羚羊而所做的牺牲。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属大量的特写镜头。特写是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景别,这一镜头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影片的主题,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形象。这种景别也是最具强迫性和视觉张力的。影片中的众多特写镜头,将故事情节中感人至深的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开始,镜头慢慢拉近,从中景到坐在驾驶座上睡着的巡山队员强巴的脸部特写。这个特写镜头停留的时间大约有12秒左右,从强巴的沉睡的脸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十分疲劳。突然传来人敲打车窗的声音,接着是又是一个特写,是一张老人冷漠的脸,那是盗猎者。再下来镜头又转向强巴的面部,眼神充满疑惑和惊恐,这似乎预示着死亡的到来。果然,盗猎者用冷枪将强巴打死了,那一瞬间,鲜血溅到了了一个较年轻的盗猎者的脸上,这个特写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秒钟时间,但从盗猎者带血的脸上那惊愕的表情,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对生命消逝之快的惊愕和茫然。强巴死后,按照当地的风俗,人们将他进行天葬。当记者尕玉路过,看到专业人士对尸体进行分解时,他不由自主地将头偏向一边。这时镜头对他面部表情的特写,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来自大都市北京的外来者内心对这种风俗的难以接受以及悲凉的心情。 影片的第十九分钟开始,巡山队到达卓乃湖的第三天,就有一连串的特写镜头。先是一只秃鹫站在一具被啃光了肉的藏羚羊的尸骨旁边,背后是无数藏羚羊的骨架。接着是一个巡山队员的脸部特写,他眼神呆滞,无奈地呆立着。镜头扫过去,巡山队员一个个面无表情,眼睛里透露出死亡的信息。然后镜头再转回秃鹫身上,一只秃鹫正旁若无人、贪婪地啃着一具藏羚羊的尸体。到了第二十一分钟,巡山队员将一大片的藏羚羊尸骨汇集到一个地方火化,这时候又有一个藏羚羊尸骨的特写。巡山队员们拖着一具具藏羚羊的骨架,空荡荡的骨架血红血红的,触目惊心。张牙舞爪的秃鹫、血淋淋的藏羚羊尸骨已经巡山队员们那悲凉而黯淡的眼神,这些特写镜头,一方面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视觉感官,另一方面也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对藏羚羊被无情残杀的悲痛之情和对盗猎分子的厌恶和仇恨。 记者到那的第七天,终于发现了盗猎者,巡山队员隔着河对他们开枪,但由于距离太远根本打不到盗猎者。于是队长日泰说了句:“脱裤子,下水。”所有巡山队员包括记者立刻脱了裤子,下水,在有冰的水里奋力向盗猎者跑去。这时候又有一个他们腿部的特写镜头。巡山队员包括记者,在零下5摄氏度,只穿着短裤,在有冰的水里跑着。虽然听得到他们疲惫的喘气声,但他们的脚步却是坚韧有力的,每一步都是那么的大,恨不得立刻飞到盗猎者旁边,将他们一一捉获。从这个腿部特写中,我们看到了巡山队员们的勇敢和他们保护藏羚羊的决心。 在他们的奋力追捕下,他们抓到了盗猎者并且逼他们说出了藏羚羊皮子的所藏地。巡山队员找出了皮子,一共是五百四十七张。他们将皮子满满地铺了一地,队长日泰蹲下来,用手抚摸着一张皮子上留下的冲锋枪打过的口子,告诉记者,枪手跑了。这个特写足以看出队长对藏羚羊的关爱以及心中的无奈。记者看着队长向前走去的背影,镜头随着记者的目光转到一张皮子上。这又是一个皮子的特写镜头,白色的皮子上,红色的血迹是那么鲜明,要知道,每一张皮子背后是都

可可西里影评(精选5篇)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一): 刚看完《可可西里》,心里很不是滋味。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与死的故事。 日泰队长无疑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他也卖藏羚羊皮,但那只是一种使巡山队生存下去的方法用死去的羊保护活着的羊。 电影中的三个人物是我感触很多,第一个当然是日泰。他那忧郁的眉头似乎到牺牲都一向没有解开过。他是个英雄么?他带领队伍在无人区艰苦的巡山,他抓获盗猎分子,他缴获羊皮,他卖羊皮对于这个人物我有太多的疑问,人物的原型又是怎样的呢?1994年1月18日,索 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一番激战后,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索南达杰让2名队员将一名被打断了股动脉和另一患有高原肺气肿的盗猎者送到医院抢救,当时靳炎祖和另外一名队员留下来看守。盗猎分子借口让靳炎祖进车喝水休息,突然将其与另外一名队员按倒在地,解除了武装。回到后发现状况有变时,索南达杰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枪战,被打断了腿动脉。5天后,索南达 杰持续跪射姿势、已冻成雕塑一般的尸体被发现,而靳炎祖则在被盗猎分子用刀子在脸上刻了字之后活着回来一时间,索南达杰的名字写满了各大报纸,人们开始注意这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可可西里巡山队。然而野耗牛队的覆灭与它被新闻媒介、各种环保组织和公众争相视为英雄团队来得同样悲壮。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这支始终没有明确身份的民间英雄一向挣扎于生存边缘,它的个案杯具或许是英雄与制度相冲突的又一真实版本。而我们就应关注的另一个事实是,与查获盗猎分子600人,缴 获藏羚羊皮近9000张的辉煌战绩相并存的是,近7000张的藏羚羊皮不知去向1998年 4月,时任西部工委办公室主任的靳炎祖带领7名队员在巡逻中,抓获了一个盗猎团伙。在押解途中,他们放走了盗猎人员和一辆车,又把收缴来的藏羚羊皮卖掉,每人分了4000多元。 对此,靳炎祖对这一事实毫无异议:是我主张卖的,哪怕是杀头,我也要担这个职责。那么,是什么使这位传奇队长说出了如此豪言壮语。 透过影片,我们也能够看到巡山队员的生活状况:大部分人都是临时凑来的,他们凭微薄的工资进行着自认为是养家糊口而非英雄的工作。队员刘栋甚至要向妓女借钱来救自己的队友而实际状况又是如何?青海是在全国数得上的穷省,野牦牛队所在的治多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还未通电。野牦牛队的大部分队员是临时工,家属没有工作,每月200多块元工资是他 们的全部生活来源。在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巡逻,野牦牛队每次消耗汽油近万元, 加上维修、四十多名职工工资的开支,绝大部分都要由自己筹集。野牦牛队于是和盗猎者们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他们抓捕盗猎者,但这种行为要靠卖藏羚羊皮来维持。扎书记生前的解释是,用已经死的藏羚羊来保护活着的藏羚羊这就是他们卖羊皮的原因。 回到电影中来,我想,日泰就应算个英雄,他善良,勇敢,执着。他的死像一把刀子,深深刺入我的心,仅仅两声轻轻的枪响,一个生命就瞬间结束了,在可可西里的荒漠中,一个名字被永远地埋葬。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人是队员刘栋,这个退伍军人流露出了最自然的感情,他不像日泰那样伟大和严肃,他有一种平凡的美,他对妓女有感情,对藏羚羊有感情,对队友有感情。然而他最后依然消失在无人的荒漠中,流沙像一个魔鬼,平静地吞掉了他。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此时主人公都会大喊救命,然而,刘冻没有喊,他们又发出任何声音,很简单,因为不会有人听见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修订稿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 分析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 提起边疆,想到藏区,脑中浮现的是连绵的雪山,成片的草原,朴素的牧民和迷人的高原红。但这所有浮现的一切,可能源于它真的太美,也可能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源于我们的凭空杜撰。我们情愿相信那是一片佛光笼罩的净土,谁会想到现实生活中“净土”每天上演的是杀戮,是罪恶。 影片的开篇的第一秒便已将观众脑中美好的幻象打得支离破碎。枪,一群灰头土脸的人,没有微笑,没有高原红,这便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一切,一个不一样的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是影片极力还原的真实的可可西里。偷猎者们从容地开枪射击藏羚羊,而代表正义的巡山队员却被捆绑在地,眼含热泪,观众看不到应有的愤怒,有的是令人动容的怜悯眼神。实际上影片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篇昭示最后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着重突出和深化主题思想。 灰暗的影调从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带上了一个沉重压抑的紧箍咒,将观众时刻沉浸在无尽的人性的丑恶中,在自然方面,灰暗的影调在表现自然景色方面使影片所表现的画面更加贴近真实的可可西里,在艺术处理上,灰暗的影调又着重突出了人性的扭曲丑恶,猎杀藏羚羊的人是灰色的,这一片大地是灰色的,充满了杀戮,即使是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以暴力对抗邪恶,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杀戮,在可可西里,每天都有枪响,有时倒下的是好人,有时倒下的是恶人或是藏羚羊,总之这是一处被死亡诅咒的地方。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用以表现可可西里独特的景观特征,荒凉,空旷,不仅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色,也照应了影片主题,从深层次上来讲,也表现着人性的荒凉。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都加深了观众的这一印象,秃鹫以尸体为食,同样这样一种动

2018年中考地理热点专题五《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等题型训练

热点专题五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鼓浪屿申遗成功 及青藏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文化特征 1.生活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物是(D) A.大熊猫 B.金丝猴 C.东北虎 D.藏羚羊 2.下列农业类型中,青藏地区最为典型的是(C) A.绿洲农业 B.水田农业 C.河谷农业 D.地郊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农业类型。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壤比较肥沃,并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以青海的湟水谷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为典型。 3.下列语句中,符合青藏地区的描述是(C) A.旱地麦浪大豆香 B.山清水秀稻花香 C.雪山青稞奶茶香 D.椰林、菠萝香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地理特色。青藏地区雪山连绵,青稞是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奶茶是当地的特色产品;旱地麦浪大豆香描述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山清水秀稻花香描述的是我国南方地区,椰林、菠萝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4.藏羚羊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特有物种,有关藏羚羊生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D) A.水源充足的地区 B.地形平坦的地区 C.交通便利的地区 D.人迹罕至的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高原,降水稀少,地形崎岖,海拔高气候寒冷,交通闭塞,人迹罕至,高原上的珍稀动物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白唇鹿等,就生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暑假小华和朋友到鼓浪屿风景名胜区旅游,回答5~6题。 5.有关鼓浪屿风景名胜区所在省的说法正确的是(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