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_黔之驴_导学案

18_黔之驴_导学案

18_黔之驴_导学案
18_黔之驴_导学案

王明口三中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18、黔之驴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

主备田孝杰审核统稿执教

班级学生姓名成绩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

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难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二、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参考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

《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黔之驴》

选自__ _ ,作者_______ ,字______, ____代文学家,因是河东人,

世称。

2、唐朝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

宋八大家”。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以为且噬.己也( )

4、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好事者

...:船.载以.人:

至.则无可用:以为

..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莫相.知:虎大骇.:

远遁.:以为且噬

..己也.:

然.往来视之:益.习其声:

终.不敢搏:益.狎:

订正、笔记栏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因此计.之曰::

订正、笔记栏技止.此耳:断.其喉:

尽.其肉:乃去

..:

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

(1)黔之.驴(2)蹄之.

(3)放之.山下(4)稍出近之.

(5)计之.曰(6)蔽林间窥之.

6、一词多义

(1)以为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B.以为且噬己也()

(2)然 A.慭慭然,莫相知。()

B.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3)之 A.黔之驴() B. 虎见之()

7、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互动探究

1、交流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2、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口头翻译全文,教师答疑

4、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

心理的有:

5、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非常生动细腻,请你来分析这些词语的

妙处?

6、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7、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8、从这则寓言中可以知道下列成语,请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

黔驴技穷:

庞然大物:

9拓展延伸:、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有人认为,驴

订正、笔记栏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四、本课总结

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作者采用哪些描写手法,把老虎描写

得淋漓尽致?因为本课是文学精品,出自本文的有哪三个成语?

五、课堂作业

(一)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

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

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

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

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⑵远遁.()

⑶以为且噬.己也()⑷蹄.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

⑶驴不胜怒,蹄之。

译: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⑵

4.把第二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

心理的词语。

答: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订正、笔记栏答: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

1、在下面括号中填入一个动词

..,来表现老虎吃驴的过程。

()驴——()驴——()驴

2、多角度分析本文的寓意。(任选一个)

从驴.的角度理解:

从老虎

..的角度理解:

【指导点拨】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

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

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达标检测】

模仿本文中对“老虎”的心理和动作的描写,(任选一个情境)给“驴”加入

适当的心理、动作描写。

情境一:初见老虎:

情境二:驴一鸣,虎大骇:

情境三:驴不胜怒: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 每个学生做编剧,将本文改成一个课本剧,各自写一个剧本。

第17课 战国策目录序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答案) 第17课战国策目录序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2墨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这是曾巩校勘整理战国策后,为书作的目录序。整篇序言是围绕对刘向说法的批驳而展开的。序文摆出刘向的论点后,就正面阐述儒家先王之道不可变,只能以道为本.以法适变的道理。并赞扬孔.孟阐明先王之道是“因其所遇之时,所遭

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他们这样做才是坚持正道.不为流俗所惑。再用战国时代谋士们论诈言战的投机行为和孔.孟对照,揭露他们的言行并非顺应时势,“不得不然”。 批驳了刘向的观点之后,文章转而谈到对战国策的处置意见,过渡得分自然。作者提出对一种错误学说的否定,不能采用毁灭书籍的办法,而应将邪说的内容公布于世,让大家鉴别以引起警惕,自然而然地消除影响。全文结构谨严,条理清晰,言词简洁,立论精到,是曾巩书序中的代表作。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崇文总目称第一篇者阙缺失2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安定太平3偷为一切之计而已苟且4而俗犹莫之寤也同“悟”,醒悟,觉晓5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考,考究;疵,毛病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治2之3易4绝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知道之可信古义“知”,知道;“道”,先王之道。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2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古义用意。今义把心思.思想放到某一方面。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古义“于”,比;“是”,这种做法。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形容词用作动词,订正,纠正2邪说之害正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正义.正道3明教化,修法度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则可谓惑于流俗被动句2臣访之士大夫家省略句,省略介词“于”3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被

黔之驴优秀教案

《黔之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语句,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二、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创意说明:把握寓言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驴是如何丧失自己的优势,而虎是如何对驴步步进逼的,借此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得到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1课时 1、充分诵读,以读促学,读懂文意。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 3、合作通译课文,把握文章主要故事情节,初步理解文中虎和驴的形象及 寓言的寓意 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引:从成语入手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小学学过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吗?(学生们答记得,然后请一个学生起来讲,讲完后,教师话锋一转)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老虎在受了狐狸的欺骗后,觉得自己在众兽面前颜面尽失,千方百计想挽回家族的损失,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令老虎苦恼不已。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且看,老虎在《黔之驴》中的表现(引出课题)。 二、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实验高中2018 --- 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_ 编制人__肖本盛_审核人唐爱军_ 使用时间班级高二()班姓名________ 小组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名”“业”“因”等实、虚词,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文意。 2.熟读课文,感悟交流,归纳人物性格特征及掌握本对比的写法及文类比的说理方式。 3. 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学习过程】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用黑色笔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标注在文章中,并借助翻译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用红色笔勾画疑难,标注在相应位置,准备小组讨论。 预习案——再读文本·深入预习 Ⅰ文本辅读 1.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柳宗元的诗文具佳,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黔之驴》)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 2.背景介绍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传记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繁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 Ⅱ自学检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一、初读课文 1.通读全文,掌握字音 郭橐.驼(tuó )病偻.(lǚ)名我固当.(dàng ) 窥伺.效慕(sì)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 )好.烦其令(hào )勖.尔植(xù) 缫.而绪(sāo)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 ..(sūn;yōng)2.速读课文,把握大意 全文5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人物姓名、外貌、技能。 第二部分(3)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 第三部分(4~5)把种树之理移向政务。 二、疏通字句 1.重要字义(解释加点的字) (1)不知始何名始:当初,原来 (2)病偻,隆然伏行病:名词用作动词,患病 (3)有类橐驼者类:似 (4)名我固当固:本来 (5)因舍其名因:于是 (6)早实以蕃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 (7)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窥伺:暗中观察 (8)莫能如也如:比得上 (9)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滋长,繁殖 2.通假字 (1)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3.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名词用作动词,起名。 (2)驼业种树: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业。 (3)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4)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多。 (5)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6)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4.古今异义 (1)其本欲舒 古义:根。 今义: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本钱,本金。 (2)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若甚怜焉 古义:怜爱。 今义:怜悯。 (4)字而幼孩

17课导学案(教师)

《有趣的生命时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生字,理解“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 3.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生物节律现象、特性以及生物节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多彩的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愿望。 4.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的方法,领悟课文中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5.会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除……还有……”“不是……而是……”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节律现象、特性的内容;揣摩课文表达顺序,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等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设疑。提问:在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2.揭示课题。招潮蟹和时钟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了解。(板书课题:17.有趣的生命时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三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相关内容。 一读(放声读),读准音、读顺句,不好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多读几遍。 二读(小声读),思考:什么是生命时钟现象?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命时钟现象? 三读(默读),边读边想,看看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准备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自学成果。 (1) 出示生词: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指名读、齐读。出示带生词的句子,逐句指名读;抓“焕”字理解“精神焕发”,联系句子说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对“盗窃”的理解;看图理解“大螯”。 (2)指名说说不好读的地方,指导学生练习读正确、读顺畅。 (3)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时钟?指名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不做深入讨论。 (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物时钟?教师相机点拨:第1段抓总结概述句,第2段抓过渡句,第3~5段抓总起句(中心句)。在学生交流中,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各种构段方式。 (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梳理归结,用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三、结合资料,阅读第1段 1.同学们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请大家读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请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生物节律。小结: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我们也俗称“生物钟”。 2.生物节律有两个关键词:时间、活动。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想想作者是怎样说明什么是生物时钟的?

《黔之驴》教案1

和合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第四章(课)第 18 节《黔之驴》第 1 课时总第个教案 主备人:陈群审核人: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 成语。 2、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过程与方法 集体质疑解疑、归纳整理、自己翻译检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集中精力听课记录,争取当堂清。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能准确地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能准确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具学具 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1、掌握加点字的音、形 黔.之驴()憖 ? 憖然()好.事者( ) 庞.然大物()远遁.(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2、了解作家作品,能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3、结合文下注解,试译课文,圈划疑难。 4、探究本文的寓意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

“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 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 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 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 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 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 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 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 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 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 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 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 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 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 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 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 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 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校对预习中的字词 2、朗读课文 3、串译全文 ⑴.字词释意 ⑵.好事者 ...:喜欢多事的人 ⑶.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⑷.至则 ..无可用:到了 ⑸.却以为 ..神:把(它)作为 ⑹.蔽.林间窥.之:躲避偷看 ⑺.稍出近.之:靠近 ⑻.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⑼.虎大骇.:害怕 ⑽.遁.:逃跑 ⑾.以为且噬 ..己也:将咬 ⑿.然.往来视之:但是 ⒀.益.习其声:渐渐 ⒁.终.不敢搏:始终 ⒂.益.狎:更 ⒃.驴不胜.怒:能承受 ⒄.蹄.之:用蹄子踢 ⒅.虎因.喜:因此 ⒆.计.之曰::盘算 ⒇.技止.此耳:只 师导入新课,板书课 题 提问生介绍后师酌情 补充 两生上黑板后集体纠 错明确 指名生朗读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 文言词语的含义。

黔之驴教学设计

通过本次信息技术的学习,让我对过去的教育教学产生了许多的感慨,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虽然培训时间很短暂,但是对我的触动很大,现将这次培训的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我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性。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多渠道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黔之驴 (柳宗元)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是柳宗元所作的一篇寓言,情节简短却寓意深刻,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启示,发人深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课特点,以及本单元文言文集体表现出来的修身、尚德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习自己翻译课文。 (3)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多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多角度理解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懂得掌握真本

兰亭集序学案及答案

兰亭集序学案及答案 【篇一:《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自序),也有的是别人所写 (他序)。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 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 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 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2、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岁在癸丑会稽修禊事也清流激湍流觞游目骋怀.......(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引以为流觞曲水.... 所以游目骋怀.. (3)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映带左右.... 所以游目骋怀,.. (4)古汉语句式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引以为流觞曲水(); (5)一词多义 次列坐其次余船以次俱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翻译句子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7)熟语积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整体感知】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 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 了集会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三四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 蕴含的积极情绪,探究作者的生死关。 【自主学习】 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放浪形骸感慨系之临文嗟悼彭殇..... (2)通假字 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3)词类活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案2

《黔之驴》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2.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教育学生认识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驴,在人们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驯良的动物。殊不知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把握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腹中食。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二、整体感知 1.感知全文。 (1)齐读全文,矫正字音,如 慭(yìn)、狎(xiá)、踉(liáng)、(hǎn)。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3)学生质疑(学生对书未下注的部分生字难句可提出疑问)。 (4)师生共同解疑,教师提示应着重掌握的文言现象。 实词出近:接近,靠近。 胜:能承受。技:技艺。 词类活用蹄:用蹄子踢。(名词作动词) 句式以(之)为神:把它当作神。 (5)朗读全文。

要求:朗读时体会词句含义,并想象具体的故事情节。 (6)即兴表演《黔之驴》。 具体安排:请两位学生分别饰演驴和虎,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 (7)请学生当导演,对演员的表演进行指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表演进行指导、评说。 ①表演时,动作、神态、语言结合课文。 虎动作:见、窥、近、遁、视、近、荡倚冲冒、跳踉、大、断、尽神态:慭慭然、大骇、甚恐 喜语言:技止此耳 驴动作:一鸣、蹄之 神态:不胜怒 ②驴与虎的关系变化,即虎是如何一步步进逼,驴是如何一点点丧失自己的优势的。 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③虎与驴的形象分析 虎: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勇于出击,战胜对手。 驴:没有自知之明,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8)再邀请两位学生表演,注意刚才“导演”所提的要求在表演中有无体现。 (9)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体会文中是怎样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虎和驴的形象的。 (说明:安排的3次朗读旨在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所设计的表演及导演评说活动,旨在加深学生对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整体形象的把握,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感。) 2.深入体会。 (1)请学生为故事续尾。 要求: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说几句议论的话,谈谈自己的感想,揭示故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学生版)

高二语文《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1) 编写:孟艳使用日期:2013/12/10 姓名: 三维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 2、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重点词句落实。 一、导言: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完成预习: .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三.自主学习 1、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音 郭橐.驼()为.观游()名我固当.()窥伺.效慕()早实以蕃.() 木寿且孳.()其莳.若子()好.烦其令()勖.尔植()缫.而绪() 遂而鸡豚.()辍飧饔 ..() 2、解释下列句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不知始.名 ②.驼业.种树 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④.凡植木之性.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⑧.字.而幼孩 ⑨.故病.且怠 ⑩.传其事以为 ..官戒也 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第十七课导学案

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括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等史实。 2、说出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说出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认识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 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自主学习: (一)、满洲的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学生阅读99-100页“导入框”及本目课文、插图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努尔哈赤在历史上起了哪些作用? 2、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叫作“后金”? 3、除了阿骨打之外,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努尔哈赤和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4、皇太极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5、清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6、清朝为什么能够入主中原?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生阅读100-101页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批注并思考回答: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怎么设立?雍正帝和乾隆帝怎样调整中央政权机构? 2、联系102页“自由阅读卡·沈阳故宫”和100页插图(乾清宫、军机处),说说中央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清政府怎样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4、根据101页“动脑筋”:“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描绘的情境有什么问题吗? 5、文字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6、温故知新:列举秦、汉、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三)、组内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措施有哪些利弊?(提示:从正反方面分析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的利弊;君主集权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利,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黔之驴》原文及作品原文及译文

《黔之驴》原文及作品赏析 原文 黔之驴(1)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12),以为且噬己也(13),甚恐。然往来视之(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23)之。虎因(24)喜,计之(25)曰:“技止此耳(26)!”因跳踉(27)大阚(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来源 选自《柳河东集》。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鉴赏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

七年级语文下册《黔之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学设计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是七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慭慭然、狎、跳踉等,翻译全文。 (3)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善于年个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一定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我想这首小诗为身在南国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哪些惊喜和启示。 2、作家、作品简介 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答案版)

内容:《种树郭橐驼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落实文言现象。 2、 理解课文得基本内容,体会文章设事明理得方法《 一、 学习情境 唐代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得鼎盛时期,但就是到了唐代中期,已就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 路。我们从柳宗元得《捕蛇者说》中可以瞧出封建朝廷苛征?税,人民不堪$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 乎东西,^0?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得这一 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得方法,那就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得生活习惯与生产规律,使她们 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得另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二、 知识导学 1、关于柳宗元其人: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 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 柳。 2 ?关于柳宗元得文章: 论 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得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九 寓 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得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 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得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 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 《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得诗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她得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 美”,也就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 州剌史》等。 三、 自主学习 1、 识记下列加横线得字音: 郭素驼(加6) 为观游何5 孳⑵)其苻若子(血)好烦其令(hdo) 勖尔植(xd)缥而绪(sdo)遂而鸡豚(tiin)辍^W(sQn; ydng) 2、 解释下列句加点词语得意思: ① 环知始名 ② .驼业种树 ③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④ .凡植木之性 ⑤ .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⑦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⑧ .字而幼孩 ⑨ .故病且怠 ⑩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四、 拓展阅读: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名我固当(ddng) 窥伺效慕(S1 )早实以蕃(fdn)木寿且 当初 以……为业 即或 方法 使… 树干 代词,道 养冇 穷困 以之为”,把……作 硕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七下《黔之驴》word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能翻译课文;2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内容和寓意。(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不要成为外强中干的人。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 2.难点:理解这篇寓言所讽刺的人情世态,并从中得到启示。 三、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学过很多有关动物的成语吧?你们还记得哪些呢?(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它们都来自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简短而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这样的故事。《黔之驴》 二:顺畅朗读: 1、齐读:请大家齐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抽查:抽学生个人读第1 段 三:译读, 1. 边读边译:同学们能够读准文章的字音了,是否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了呢?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下的解释,一边读课文一边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教师举例子,说明翻译方法——字字落实) 2. 质疑交流,教师点拨: 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不会翻译的字词或句子呢?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它。 3. 抽查重点字句: (1)字词: “以为”:①“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①“虎因喜”因而 ②于是。“因跳踉大阚。” (2).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用脚踢。这里作动词用。) 3. 齐读: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理解课文: 1.谁能大概地说一下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说出虎吃驴的过程:惧驴,识驴,吃驴。)2.找出描写老虎和驴子的语句,读一读。 3、小组合作探究,说出理由 (1)描写方法按内容分有:⒈概括描写⒉肖像描写⒊语言描写4动作描写⒌心理描写⒍细节描写7.神态描写等几种,这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们找出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老虎或驴子的什么性格特征?

黔之驴教学设计1011

黔之驴教学设计(一课时) 清新县第二中学黄丽燕 一、教学目标: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设计:1、直观教学法;2、讨论式教学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1)合作学习法;(2)讨论式学习法;(3)自学归纳法;(4)师生互动学习法。 六、教学具器材:教师准备:《黔之驴》和柳宗元相关图片、课件等。 学生准备:《黔之驴》翻译和译文的材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分教师活动、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并理解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范读课文 师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学生: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好事者窥骇遁噬狎不胜跳踉 三、师生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1.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复习:黔之驴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5)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点击中考 1、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2、(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