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国社区林业对于林农生计改善的启示_基于DIFD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应用

泰国社区林业对于林农生计改善的启示_基于DIFD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应用

泰国社区林业对于林农生计改善的启示_基于DIFD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应用
泰国社区林业对于林农生计改善的启示_基于DIFD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应用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在国外众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本文汇编了三国的社区建设模式,供大家参考。 美国:公民自治的典型 一、美国社区治理的模式 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社区并不是作为政府的一个基层管理单元(行政区划) 而存在。联邦各州乃至各个市、镇,都有其独特的社区治理方式,但是社区发展和管理上,基本都采取了“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在社区的日常运作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负有职责和义务。 (一) 政府机构制定政策 美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政策影响社区的发展。例如,联邦、州地方政府一方面负责评估和修改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消除在就业、信誉和住房等问题的种族、民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联邦、州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的发展,并和慈善部门、社区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联邦、州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探索社区发展的途径。联邦、州地方政府还通过扩展社区组织来执行有关政府社区开发项目,为了推动社区发展,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 (二) 第三部门提供服务 国际上一般将非政府非企业的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又称第三部门,它是美国社区治理的支柱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的财政缩减,

德国林业的启示

出访德国考察报告 (加鹏) 一、基本情况 2016年2月20日至3月5日止,应德国大农业技术咨询公司(GFA)的邀请,随市林业代表团出访德国,对德国的“近自然林业”和“可持续林业”的经营理念、自然保护区规划与建设的理念与方法、林业有形监测和形态意识监测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及在林业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 本次出访学习,在GFA的精心组织下,以吕堡、斯图加特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考察了浅滩国家公园、赛龙林业局艾尔洪恩林务所、沃尔墨镇和哈斯达特镇欧石楠国家自然公园、吕堡国家自然公园、吕贝克林业局城市森林休养中心、卡尔里西林业局、维尔茨堡森林教育中心、斯图加特“森林屋”教育基地、图宾根生物圈保护中心、施恩布赫自然公园等单位。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官员、专家和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良好服务,彼此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从培训交流到参观展览室、体验室并结合野外实地体验,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学习。考察学习期间,尽管遭遇了德国降温和雨雪天气,但在全体团员的共同努力下,按预定行程圆满地完成了培训学习任务。 二、出访取得的成果 本次出访,与德方林业工作人员积极沟通、讨论,对德

国“近自然林业”的理念与经营管理技术及保护区管理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提高。 1.尊重自然,永续经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德国“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核心 德国对“近自然林业”理念于90年代开始采用,现在是德国重要的林业政策和经营方针。 以一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来经营森林、培育森林,使其发展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是“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核心。其目标就是培育“近自然森林”,结果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因为“近自然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与原始林相一致,具有抗逆性强、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作用。 “近自然林业”经营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细致的经营作业设计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对经营相关因子如林分结构、立地条件评价、林分近自然度等进行量化估计,进一步制定林分近自然经营规划。而这种“尊重自然”的理念从森林经营规划时就已开始,在赛龙林业局艾尔洪恩林务所,昂弗斯先生介绍

可持续生计报告

可持续生计 摘要: 关键词:生计,可持续生计,可持续生计框架 “可持续生计”是一种以人为本来分析和确定发展的目标、范围和优先项目的方法。人们开发设计出一套专门的生计框架以及发展目标,以助于推行可持续生计的发展,并将该方法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方法,从而增强发展援助项目活动的效果。可持续生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归纳为六个核心目标。 一、国外研究进展 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理论历史中,可看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从60-70年代的“专家设计、自上而下”的发展和扶贫项目,到80年代把整个发展的重心移到本地人身上的参与式综合发展手法(自下而上,本地人主导),提出了可持续生计这一概念;再到90年代的可持续生计手法(进一步细化参与式手法,把本地生产生活各个详细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及考虑),90年代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手法,后来又提出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手法。 生计研究得到了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将此概念引入行动议程,主张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和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可持续生计对于减贫政策和发展计划的重要意义。2000年由英国国际发展机构(the UK’s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建立的SLA框架,已经被许多组织和学者所采纳。DFID模型建立在Sen等对贫困性质进行理解的理论基础上,并且把他们的工作规范化,使之成为一套单独的、可共享的发展规划方法;这个模型可以指导升级战略和单个家庭限制条件的分析。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可持续生计途径的目标在于推动一种整体的发展观,其中涉及到收入、自然资源的管理、赋权、使用合适的工具、金融服务等方面。CARE框架以家庭为焦点,与以往的框架不同的是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这个框架中的作用,农户能够直接控制的资源基础(家庭资产)与在社区中通过成员资格所确定的资源基础(公共资产)之间是有差别的。 同时生计、贫困等问题也受到国外众多学者的关注。Chamber&Conway(1992)认为,“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和活动的基础之上。如果人们能够应对胁迫和冲击,并从中恢复、维持和增加资产,保持和提高能力,并且为下一代生存提供机会,在长期和短期内以及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为他人的生计带来净收益,同时又不损坏自然基础,那么,该生计具有持续性”。Scoones(1998)认为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资产以及行动组成,农业集约化和粗放化经营、生计多样化和迁移是农户和个人采纳的主要生计策略。世界著名的从事农村扶贫与发展研究的学者Ellis(2000)通过总结扶贫、脆弱性、可持续性和生计策略等相关研究认为,资产(自然的、物质的、人力的、金融的和社会的资产)、行动和获得这些权利受到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节,这一切决定了个人和农民获得收入的活动。Naresh Singh和Jonathan Gilman(2004)认为消除贫困的大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区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舒尔茨认定传统农业普遍存在的资金、技术和制度的短缺;而改造传统农业,当然也就是要通过资金、技术、制度等方面供给的增加,扩大农业的收入来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 二、国内贡献 国内对可持续生计框架的贡献在于,推动发展工作者多从对象人群(如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贫困问题,并寻找适合本地情况、用好本地资源、符合当地人意愿的解决方法,而不要一味依靠外来者通过带入大量资源来解决本地问题。尹波(2002)认为对于

世界林业对我国林业的启示

世界林业对中国林业的启示 摘要:世界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原始林业支撑着以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农业文明;传统林业以提供原材料、能源等方式哺养了近代工业文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森林面积的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荒漠化的推进、水土流失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林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 关键词:森林采伐罗期福工程绿色计划林业生态工程统筹规划

世界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原始林业支撑着以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农业文明;传统林业以提供原材料、能源等方式哺养了近代工业文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森林面积的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荒漠化的推进、水土流失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林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 1 世界林业的现状 据估计,现有世界森林(指天然林、半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积为34.54 亿hm2,占陆地总面积(不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30.92%。其中58.4%的森林面积(19.61 亿hm2)分布于世界发展中国家。从地理区位来看,世界的森林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75%的人口,集中了95%以上的针叶林,90%的温带阔叶林和90%的工业用材林。 从国别来看,世界森林有2/3 以上位于以下7 个国家,按森林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俄罗斯联邦、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前扎伊尔,世界上有29 个国家(包括21 个热带国家)其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但也有49 个国家(主要是面积小、无林地的岛国和地区)和几个亚区其林业用地比例还不足10%,包括非洲的撒哈拉地区(7.5%),南非的非热带地区(6.8%),近东地区(1.9%)和北非(12%)。人工林的面积约1.61-2 亿hm2,其中约8000 万-1亿hm2 分布在发达国家,主要位于欧洲和北美。发展中国家人工林总面积估计为8100 多万hm2,其中80%以上位于亚太地区,中国独自占了40%以上,其次为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越南、韩国和智利。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不包括俄罗斯联邦)的森林覆盖面积(包括人工林)呈增加趋势,年增长量约175万hm(2 欧洲为39hm2,北美为76hm2)。这主要是林业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生态技术在林木育种中得到应用,人工林集约栽培,采用机械化抚育和先进的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预防技术,树木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等,同时采取措施,制约毁林,限制森林采伐,扩大木材林产品进口量,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同时把有价值的森林划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业。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森林呈减少趋势,天然或半天然林的覆盖面积每年减少1370 万hm2(其中1290 万hm2 位于热带地区),这种损失通过每年70 万hm2 的造林面积(热带国家为30 万hm2)得到了部分补偿,但森林每年的净损失仍为1300 万hm2,所以世界森林资源从总体上来说是呈下降趋势的,尤为突出的是天然林的急剧下降。导致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频繁的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过度放牧;为生产薪材和木炭及原木出口换汇而进行的过度开发;林业与农业的土地之争导致的滥砍滥伐等。这些因素不消除就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森林资源的下降趋势。

浅谈对美国社区的认识和启示

浅谈对美国社区的认识和启示 2009年11月25日14:56:36 星期三 社区是最基层、最靠近百姓生活、最代表居民基础利益的平台,如何建设并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是上至地方领导,下到普通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美国的社区建设起步早,而且在“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了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结合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谈谈对美国社区建设的认识和启示。 一、初步认识美国社区 “社区”这个词汇,最初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来的,后翻译到美国,就使用了community这个词汇。社区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表示人们自然形成的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和单位。一般来讲,社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社区是由有限数量的人口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因此社区一般规模有限,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比较容易。二是社区这种单位是自然形成的,因此社区一般都具有历史的沉淀。三是社区是超越家庭的基本生活单位。在社区内,人们从事着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感情沟通,乃至可以参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四是社区以一定的聚落形式存在,是由一定的建筑和场地安排形式形成的人类居住地。美国社区除了具体上述基本特征外,还有其独自的优势和特点。 (一)社区治理的民主化程度高。在美国,社区参与成为民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美国社区治理为公民的参与提供了各种渠道。社区会议和社区听证会是普通市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固定渠道。市政府进行某项涉及社区利益的政策变动,首先要做的就是召开社区听证会,听取居民的意见。市议员兼任社区董事会非正式成员,不参加投票。因此,社区的利益和群众的要求能够通过他们迅速地反映到市立法部门,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对社区事务进行宏观调控,但他们不会直接干预社区内部事务。社区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所以他们必须向社区居民负责。除了通过社区代议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外,社区居民也可以建立独立的自治组织或者参加社团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社区董事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在美国现代社区治理中,公民直接参与的意愿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社区居民既可以通过社区选举或政党选举来间接影响社区的公共事务,也可以通过社区全民公决或者社区听证会来直接决定社区的公共政策。总之,美国社区治理表现出的对社区居民参与巨大的容纳能力,其民主化程度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非政府组织在社区自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社区非政府组织是美国社区实行居民自治和民主共管的主要载体,致力于表达居民的意愿和对社区居民开展服务。据统计,至2003年“活跃在美国大中小城市社区内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共有100万个左右,约占美国各类组织的6%。1999年通过募捐、接受个人及企业捐赠、基金会和政府资助以及服务收费,美国非营利组织共筹集6 700多亿美元用于支付工作人员工资以及提供各种服务的费用。这些非政府组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推动了美国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它们承担了原属于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务,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负担和成本。非政府组织作为个人与国家之间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有助于培育居民自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它们成为民选官员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提供了渠道,保证社区居民有秩序、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同时,非政府组织发展和增多,他们需要为争取政府支持和私人基金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促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德国林业经营体制与理念

德国林业经营体制与理念 1、德国林业管理体系 2003年,德国进行了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德国的林业由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下设的联邦林业管理局直接管辖。总体来看,林业管理机构一般由4级构成,但也有少数州未设立森林管理局,为3级管理机构。各级林业管理机构均属垂直隶属关系,与地方政府无行政隶属关系,从而避免林业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干预。德国国有林4级管理机构分为:一是联邦级:德国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下设联邦林业管理局,是全国最高的林业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森林法、狩猎法等法律及林业方针政策,协调各州之间的林业管理和组织林业国际交流,不直接经营国有林。二是州级:德国的国有林绝大部分归各州所有,所以经营管理森林的责任在州政府。各州均设有农林部,独自行使林业管理权。其主要职责是制定长期的林业规划、森林法和其他有关条例,协调与联邦政府、其他州和经济部门的关系,还负责监督下属机构的工作。三是地区级:州以下分区设森林管理局,主要职能是落实州的各种林业计划,组织制定森林经营方案,监督管辖区内各生产单位的森林经营和木材生产等,同时对公有林和私有林的所有者在林业政策、法规和业务上进行指导和行政管理。四是基层级:森林管理局下设有若干森林管理科,属于生产单位,负责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同时也兼有面向公有林和私有林的咨询、指导等行政性业务。 2、德国林业经营理念 德国是世界林业的先驱,在林业立法、行政、科技、教育以及形成独立产业等方面,都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世界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德国的林业经营理论也是从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传统思想逐步转变为现代的“近自然林业”理念。 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根据林业政策效益论和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制定了森林为木材生产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木材为单一经营目标的森林经营模式开始有了转变。20世纪60年代,德国开始推行森林多功能理论,实行了森林多效益发展战略。1975年,德国制定了森林法,确立了

社区工作可能考的论述题

可能考的论述题 1、地区发展模式对我国农村扶贫和城市社区建设的启示 对农村扶贫的启示:中国农村的发展同样需要面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谁的发展?如何发展?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究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唯一导向,还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等等。这些问题在中国农村的社区发展中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倡导注重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民主管理和平等分配,注重发展过程中居民能力的提高,保持民族文化和自信,尊重当地的知识和技术,避免把传统的文化和技术简单地看作落后,避免把当地居民改变成为简单的雇佣劳动者,或许在中国的农村发展中也是一种积极的有启发性的发展思路。 (中国对地区发展模式的实践曾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各种互助合作,官方也不乏通过乡村绅士进行乡村治理活动。但是现代社区发展历程应该始于1920一1940年以改良中国乡村社区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对发展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知识分子“深人民间”,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扫除文盲和脱贫致富。一些实(试)验区(县)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仍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农村扶贫也是一种地区发展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于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及其他基本的生产资料,并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把单户单干的农民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建设。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是集体化农业劳动生产,国家计划农作物种植,规定农产品价格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对农村的贫困援助主要是集体经济的公益金、家庭照顾和国家对农村的救济等。但是由于人民公社运动和浮夸虚报的作风以及天灾人祸,我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一度受到负面的影响,加上粮食统购统销的制度,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等,使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 1978年以后,农村土地经营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允许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实际收益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国家划分出18片农村贫困地区,采取计划手段,实行以工代赈的方式对这些地区进行扶贫。具体的办法是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以工代赈的扶贫计划,把扶贫物资拨到贫困地区,再由贫困地区的计划委员会落实到各乡(镇)、村庄,开展扶贫工程,如道路、涵洞、兴修水利、农田建设等,同时要求地方出配套资金。 1986年,国家正式成立国务院农村扶贫办公室,重新划定农村贫困地区的类型和区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式扶贫。在1993年提出、1994年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这种新的扶贫方针既强调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同时也强调要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注意在贫困地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的需要,在教育、科技、文化上对贫困地区进行智力扶贫。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重大成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大幅下降,由1993年初的8 000万减少到2000年的不到l 000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有所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状况不断改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走的现代化、市场化道路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农业生产市场化增加了农民的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偏低、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使农村社会秩序趋于不稳定,传统的家族式关系网络重新成为农民规避风险的屏障,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等。)

国外社区管理理论分析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8135209.html, 国外社区管理理论分析及其启示 作者:刘瑞王盟晓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1期 摘要:国外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形 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管理越来越成为辅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和改良社会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大陆的社区管理发展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状态,其发展经验十分缺乏,本文分析了国外社区管理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希望对我国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发展;社区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社区管理工作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大城市也兴起了社区建设的浪潮,但由于理论的不成熟,经验的缺乏,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到目前我国社区管理建设工作较之西方仍然落后。因此,比较和借鉴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義 一、国外社区管理模式 根据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模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政府主导型模式、社区自治型模式和混合型模式。 (一)政府主导模式 在现代国家中,新加坡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为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由于新加坡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它形成了一套官方色彩较为浓厚的社区管理模式。在新加坡,政府管理较为严格,自上而下地对社区工作进行管理,社区内部的各个组织职能分明、结构严密、井然有序,形成了一套具有新加坡特色社区管理模式。 首先,新加坡政府在社区组织中设立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这些派出机构在社区中管理社区各项事务、增进社区各种福利,以促进社区更好的发展,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其次,新加坡政府控制着社区的物质基础。政府通过对社区财政的控制与管理,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来掌握社区发展的大局,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政府的指导思想。 (二)社区自治模式

国外森林康养业发展及启示_张胜军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6日/第007版 域外 国外森林康养业发展及启示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张胜军 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推动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森林的认识仅限于提供木材等产品及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经济和生态价值领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发现,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森林还有很多价值尚未被我们了解和发掘。在人口老龄化和亚健康化背景下,森林康养产业应运而生,这是一项涉及生态学、老年学、经济学、医学等内容的综合性产业。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森林康养产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产业实践层面,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推动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国外森林康养业发展方兴未艾 国外森林康养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其理论研究和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了几种较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即森林医疗型的德国模式、森林保健型的美国模式和森林浴型的日本模式。 (1)森林医疗型的德国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最早的国家,早在19世纪40年代,有关专家就在德国的巴特?威利斯赫恩镇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截至目前,在德国全境,共有约350处获得批准的森林疗养基地。德国政府已作出明确规定,该国公民到森林公园花费的各项开支,都可被列入国家公费医疗的范围。 在德国,森林康养被称为“森林医疗”,重点在医疗环节的健康恢复和保健疗养,并且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强制性地要求德国公务员进行森林医疗。随着森林医疗项目的推行,德国公务员的生理指标明显改善,健康状况大为好转。据有关资料显示,德国在推行森林康养项目后,其国家医疗费用总支出减少30%,每年可节省数百亿欧元的费用,而与此同时,德国的国家健康指数也总体上升了30%。此外,森林医疗的普及和推广,带动了就业的增长和人才市场的发展。巴特?威利斯赫恩镇60%到70%的人口,从事着与森林康养有密切关联的工作,大大地推动了该镇住宿、餐饮、交通等的发展。同时,森林康养行业的发展,大大激发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康养导游和康养治疗师等方面的人才,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在产业发展中,德国还形成了一批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团,例如高地森林骨科医院等。 (2)森林保健型的美国模式 美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发展养生旅游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林地面积占到该国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约有2.981亿公顷。美国目前人均收入的1/8用于森林康养,年接待游客达到约20亿人次。美国的森林康养场所通过提供富有创新和变化的配套服务,以及深度的运动养生体验来吸引游客,并能够实现集旅游、运动、养生于一体的综合养生度假功能。 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健康,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和稳定发展,同时也使森林能够保持健康的、适合被开发利用的状态,美国林务局(US Forest Service)一方面努力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和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防治病虫害;另一方面,组建了森林保健技术企业队(Forest Health Technology Enterprise Team)来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森林保健技术企业队

国外社区管理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国外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的办法,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一.国外先进国家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欧美国家在社区管理上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一般是分离的,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是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的结合较紧密这种关系上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中,较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1.1美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社区中心存在于社区中,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社区中心,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社区中心的组织结构原则的确定也有统一的标准社区中心的管理层由一名中心主任、两名副主任、一名出纳员、一名秘书和一名执行主任构成。社区中心的经费来源于捐献政府资助以及其它方面,中心的布局合理,有足够的地方开展活动,设备设施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 1.2 美国社区自治模式的特点。 社区自治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因此,美国社区自治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实行民主管理。 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2)社区建设有序合理。 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 (3)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在美国。 公民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机构或组织提供无偿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美国社区志愿者年已达万人,占成年人口总数的,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或组织,绝大部分工作是由志愿者来承担因此,美国社区管理基本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 2.1日本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社区管理内容,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等同于我国街道办事处地域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地域中心负责收集居民对地域管理的意见地域中心的经费是政府拨款,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 2.2日本混合模式的特点。

德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特点及启示

德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 式特点及启示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德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特点及启示 森林幼儿园是源起于丹麦,兴盛于德国,近年来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本、韩国等地的一种新型幼儿园教育模式。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儿园在丹麦成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森林幼儿园在德国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和发展。目前德国大约有2000家森林幼儿园,占德国幼儿园总数的5%~10%,也有越来越多的正规幼儿园开展“森林项目周”活动,森林教育体系已成为德国幼儿教育享誉世界的重要名片。 一、德国森林幼儿园兴起的背景 森林幼儿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对德国福禄贝尔幼儿教育理念的一种追溯与回归。福禄贝尔认为:“人,特e是少年期的人,应当在内心熟悉自然,按照在自然中活着的并支配着自然的上帝精神,去熟悉自然。”他主张“教师至少每星期一次同他的学校的每个班级的学生一起到野外去,让他们仔细观察和理解自然或四季向他们显示的景色”。森林幼儿园虽缘起丹麦,却能够在德国迅速风靡,与其理念与德国幼教传统理念的吻合不无关系。 另外,德国还有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教育传统。据德国联邦环保部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85%的人把环保问题视为仅次于就业的国内第二大问题,75%的人希望德国应该在环境政策上继续维持在欧盟的领先地位。对自然的推崇和环境的重视,使德国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形成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意识。此外,德国人有着深厚的“森林情结”,自称是“森林中走出的民族”。他们认为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征,培养孩子热爱森林、敬畏自然的精神,能够让孩子一生充满灵性,享受单纯质朴的快乐。德国有三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所得结果,退耕还林在一定程度上使退耕户的收入减少,尤其是林业收入方面,仅有 4.5%的退耕户取得了林业收入。究其原因,退耕还林工程以生态林种植为主,生态林所占比例为9 6.3%。另外,退耕还林所种植的树苗通常生长较慢,很多退耕户无法的补助期内获得林业收入。退耕还林后,退耕户的养殖业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并不明显。非农收入在退耕户收入比例中得到显著增加,也成为了退耕还林后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图1为可持续生计框架结构示意图。 虽然退耕还林使退耕户将收入主要来源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但在农户收入变化中仍不能具体说明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退耕户收入的转移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有密切关系,这一政策对农户外出务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成为激发农户由种植业向非农收入转移的重要动力。 3 退耕还林对资产的影响 在上文分析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基础上,还对生计资产这项长期的影响效应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一,西部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薄弱。影响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农业和非农劳动力的数量,这也是影响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逐步递减,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也导致农户非农收入的增加。此外,很多农户家庭的文化程度较低,很多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文盲率较高,不仅普遍

存在着劳动力素质较低的问题,而且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也相对匮乏,这些都是制约当地农户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第 二,物资积累匮乏。根据调查,很多农户的物质资本过少,农户房产在总物质资产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例,很多贫困户的收入仅足以满足个人消费,缺乏农业投资能力,这限制了农户收入的增加。第三,自然资本的匮乏影响农户从土地中取得可持续收入。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退耕户智能种植生态林,农户无法取得现期收益。第 四,社会资本不足影响可持续收入水平的提高。虽然退耕还林在短期内改变了农户的收入结构,但却无法完成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户的收入结构不够稳定。另外,就业信息和机会的缺乏进一步制约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在地方居民的生计指标评估方面,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概念与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对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科学分析。在参考和借鉴国际上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项目,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进行分析,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在农户收入方面的作用。 在该工程项目中,根据具体地形布置骨干输水管道,在综合考虑林地供水情况后,尽量减少了骨干管道的输送距离,并且在确保工程安全、操作管理便捷等基础上,在 1、 2、3号系统中分别布置了主干管1条,分干管 2、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地理科学进展

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理论框架、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汤青1,2,李扬3,4*,陈明星1,4,徐勇1,4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北京100864;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北京100190;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要:可持续生计理论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城市务工的半城镇化农民,服务于有序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而且可广泛应用于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户尺度的研究,服务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梳理了当前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及分析框架,并基于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提出了一个适应于中国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半城镇化农民生计状态评估及市民化阻滞因素与政策调控”,梳理了可持续生计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以及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证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包括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联动研究,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转变的主观意愿与客观阻滞因素综合研究,半城镇化农民与农村发展作用机理及其市民化效应,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集成研究。 关键词: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市民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1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 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内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城镇人口达8.13亿。然而,并非所有的城镇人口都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居民,其中还存在庞大数量的半城镇化农民(也称为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居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就业,但户籍和医疗社保仍然属于农村,在农村还拥有宅基地等财产。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医疗、社 保、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和市民同 等的待遇(陆大道等,2007;姚士谋等,2007)。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提高半城镇化农民生计可持续性,将有助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的研究思想 收稿日期:2018-05-10;修订日期:2018-07-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21,41301121,4143063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秉维优秀青年人才计 划”项目(2015RC202)[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601121,No.41301121,No.41430636;Programme of Bingwei Excellent Young Scientists of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No.2015RC202]。 作者简介:汤青(1984-),男,湖南益阳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科学科研管理工作,E-mail:tangq@https://www.doczj.com/doc/8a8135209.html, 。通讯作者:李扬(1982-),女,山西晋中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liy2014@https://www.doczj.com/doc/8a8135209.html, 。 1022-1030页 第37卷第8期2018年8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7,No.8Aug.2018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农村社区作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载体,是中国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农村社区建成启用。然而,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滞后于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管理水平低下,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 根据政府与社区自治管理组织的关系,国外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政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这里选取美国、日本和新加坡3个代表国家,对国外这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美国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在美国,只有密西西比州、缅因州、西弗吉尼亚州和佛蒙特州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他各州的农村地区很分散。美国农村社区通常指的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农村居民点。目前,美国农村社区的占地面积大约为48.58万平方千米,人口规模在6000万人左右。美国是一个实行高度地方自治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个地方自治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乡村自治制度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基础。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一定限度的立法权。社区、村民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受政府的干预。 1.村级自治体机构履行村自治职能,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核心 村自治体机构包括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理事会是村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福利体系建设,以及设立与废止村其他办事机构等。村长是理事会的负责人,理事会其他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通常由村中比较有地位的人担当。执行机构的负责人也是村长;办事职员实行聘任制,由村长任命并对村长负责,主要承担村的日常事务。村法官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一般是4年。村法官的职责是司法调解,类似于中国的农村司法员或调解员,虽然裁决的程序没有诉讼严格,但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2.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管理 社区会议、社区听证会和村民公决是美国村民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常用方式。在定期召开的农村社区会议上,村民听取社区管理委员会主席所做的前一阶段工作汇报,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安排展开讨论。在社区听证会上,村民主要就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尽快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村民公决是美国乡村立法的基本要求。村民公决主要是村民对一些重大事项,比如村选举时间变更,村的设立、更名、合并和撤销,立法等,进行集体表决。 3.社区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