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权利和义务

民事权利和义务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知识总结

第一框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一、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1)民事主体含义: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态,将公民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年龄上来讲,十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客体:是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具体的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所有权关系的课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

(3)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也相互联系。往往一方的权力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等价有偿和对等互利的。

二、民事法律权利的实现

除了必须具备法律依据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实际行动。

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这些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四、民法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诉讼时效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权利受到损害时起算。超过时效起诉的,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

第二框积极维护人身权

一、生命健康权

1、地位:①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身体和健康是每个人从事一切活动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

2、法律保护:①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②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侵犯这些权利的民事法律责任,其中包括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生活辅助具费、残疾赔偿金、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

二、姓名权

1、法律保护:我国法律明确保护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权利。自然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2、姓名的决定和更改:①一般来说,在未成年之前,个人的姓名是由父母决定的;在成年之后,每个人有权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自己的名字,但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姓名户籍管理的规定。②此外,公民有权使用笔名或者其他别名。

三、肖像权

(1)含义:人们对其外部形象所享有的人格利益。

(2)法律保护:①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和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②他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在现实生活中,以营利为目的,未经权利人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和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肖像权的行为。③恶意毁损、玷污、丑化自然人的肖像,或利用自然人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

注意:为维护公共利益或公民本人合法利益的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未经本人同意也不构成侵权。

四、名誉权

(1)含义:对于人格的社会评价,在法律上被称为名誉。

(2)法律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依法享有名誉权,法律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

注意:公民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五、隐私权

(1)目的:是针对私人生活中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信息,是为了保障人们私人生活的安宁,使其不受干扰。(2)法律保护: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我国宪法关于通信自由、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第三框依法行使财产权

一.财产权

1.地位:财产权制度是现代社会一项极其重要的法律制度。

2.法律规定财产权的目的:确定财产的归属,促进财产的流通使用。

3.财产权的范围:

广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

狭义的财产权通常指物权,包括所有权、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4.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我国宪法和民事法律均明确规定:保护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二、所有权

1、含义:权利人可以支配其所有物,依照自己的意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享有其利益的权利。

2.分类:我国的所有权按主体划分为三类:国家所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

3.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因财产属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①对于动产,一般按照交付的方式取得所有权。所有人按照转让其财产所有权的意图,直接把财产交给对方占有,对方就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②对于房屋等不动产,则必须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③(特殊动产)机动车、航空器、船舶虽然属于动产,但由于价值较大,其产权的取得、变更,通常也要依法办理产权登记;如果未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4.财产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两种形式。

三、用益物权

1.用益物权的含义:以财产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

2.用益物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

建设用地使用权,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往往与商品房的所有权相联系。人们从房地产开发商那里购买商品房,并且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之后,就拥有该商品的所有权。但是,开发商应当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才能保证商品房用地的合法性。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村村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造住房及其他附着物的权利。农民宅基地以及承包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有权获得合理补偿。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此外,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转让,建造在该宅基地上的住房所有权转让的,宅基地使用权同时转让。

四、担保物权

1.担保物权的含义:财产的所有人可以将其财产(如房屋、汽车、电脑、股票等)设定抵押或质押,一旦债务不能得到清偿,债权人就可以将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这种以担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而产生的一类财产权,就是担保物权。

2.担保物权的种类:包括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

(1)抵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2)质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权

利也可以进行质押担保。)

(3)留置——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的,债权人有权扣留其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注意:抵押的对象为不动产,质押和留置的对象为动产。

第四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一、著作权

1、含义:创作者对精神产品—作品—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也称“版权”)

2、著作权的分类: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前者包括了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后者则按照作品的使用方式,相应地分为复制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表演权、出租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电影权、广播权、放映权等。

3、法律保护:

(1)保护: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广泛的权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就可能构成侵权。

(2)期限:除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外,著作权的其余权利是有保护期限的。保护期一般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如果著作权属于法人,则保护期为作品发表后50年;电影作品的摄影作品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保护期一旦届满,则该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4、著作权的意义:以财产权的方式激励人们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知识财产。

二、专利权

1、专利权的获得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完成发明创造后,可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经过审查,认为该申请符合条件的,则颁发专利证书,授予专利权。

2、专利权的保护:①他人未经专利权人同意,不得实施其享有专利的发明创造。其他人即使独立做出了相同的发明,也不得实施该发明。②保护期: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10年,均从申请日开始起算。保护期满后,这些发明创造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3、专利的种类: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

4、商业秘密:发明人如果选择以商业秘密方式来保护其发明,则只要该发明保密得当,就可以一直受到保护。但是,一旦他人独立作出相同的发明或者以正当方式获得该技术信息,则他人可以实施该项发明,不构成侵权。

三、商标权

1、含义:商标和注册商标

(1)商标: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为了标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来源,采用适当的文字或图形标记,并以此来区别他人,这样的标记就是商标。

(2)注册商标:

如果经营者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并获得注册,该标记就成为注册商标,权利人可以在相应的产品或包装上使用“注册商标”或者®。

2.注册商标的要求:

(1)要素:可以用于注册商标的有: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以及这些要素的组合。

(2)显著性:注册的商标必须具有显著性,能够把利用该商标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

(3)有一些则不能用作商标。比如国名、国旗、国徵、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产品的通用名称等3.注册商标的保护

(1).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未经许可,他人不得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也不得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如果该商标属于驰名商标,则将获得更大范围的法律保护。

(2).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10年。有效期届满,注册人可以申请续展注册,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10年,续展的次数不受限制。所以,注册人只要按期申请续展,就可以长久地获得注册商标权的保护。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一、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概述 (一)民事义务 民事义务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一方为了满足他方利益所应实施的行为限度,是法律加于当事人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拘束,通常与权利相对应。 1、根据义务的来源:法定义务&约定义务 法定义务: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具有强制性。如成年子女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不得侵犯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义务等。 约定义务:当事人自行约定的义务。根据双方订立的合同的约定而产生的义务。如买卖合同中的卖方按约定负有交货的义务,而买方按约定有支付货款的义务。 2、积极义务&消极义务 积极义务(作为义务):以义务人须为一定行为(作为)为内容的义务。如交付财物的义务。 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要求义务人不作为的义务,如不得妨碍财产所有人行使所有权、不得侵犯他人人身权等。 3、对世义务&对人义务 4、主给付义务&从给付义务&随附义务 主给付义务:合同关系中所固有、必备的、自始确定的,并能够决定合同类型的基本义务,如买卖合同中卖方的交付标的物、买方支付价款的义务 从给付义务: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仅具有补助主给付义务的功能的义务。 随附义务:合同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应当承担的照顾义务、通知义务、协助义务等。 △举例:张三把车卖给李四,张三把车交付给李四并移转其所有权,是张三的主给付义务;提供机动车行驶证或者保险合同等文件给李四,是张三的从给付义务;告知李四该车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张三的附随义务。 5、真正义务&不真正义务 真正义务:有相对人的义务,即义务主体和权利主体是利益相互冲突的两个人。合同上的义务基本上都是真正义务不真正义务:合同相对人不得请求义务人履行,义务人违反亦不会发生损害赔偿责任,而仅使负担此义务者遭受权利减损或丧失后果的义务,理论上也称间接义务。 (二)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 在民事审判实践中,界定民事义务和认定违反义务的事实,通常是确定民事责任的前提。 第一百七十六条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 1、当事人人约定:违约责任;法律规定:侵权责任等 2、特点:它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承担的不利后果。它在本质上既是对国家的一种责任,也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赔偿或补偿责任。它具有强制性和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它主要是财产责任。 二、民事责任的种类 (一)依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进行的划分: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民事权利与义务政治知识点

民事权利与义务政治知识点 民事权利与义务是指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在民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现代社会,民事权利与义务对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与民事权利与义务相关的政治知识点的参考内容。 1. 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民事权利与义务的依据是法律。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识、理解和尊重程度的表现,是公民履行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法治观念是公民对于法律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是公民树立法治信仰和依法行事的核心。 2. 自由权利与义务 自由权利是公民依法自由行动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言论自由权、信仰自由权等。同时,公民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也需要遵守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不侵犯他人自由、不扰乱社会秩序等。 3. 财产权利与义务 财产权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对财产享有支配权的权利,包括财产的获取、使用、挪用和处分权。同时,公民也需要承担保护财产的义务,不得侵犯他人财产权,不得进行偷盗、抢夺等侵占行为。 4. 合同自由和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自由是公民依法自主选择交易对象、约定合同内容的权利。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公民在合同履行中必须保持诚实信用,遵守约定的义务,不得欺诈、瞒报等损害交易对象利益的行为。 5. 民事责任与法律救济 公民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时,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同时,民事法律也规定了公民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和程序,保障公民的权益。 6.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公民在进行创造性工作时,享有知识产权;同时,公民也有义务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并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7. 消费者权益保护 消费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政策。公民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公平交易、知情权、安全权等消费者权益。公民也需要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遵守市场规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以上是民事权利与义务相关的政治知识点的参考内容。民事权利与义务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应当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民事权利、义务、责任

民事权利 一、概念: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实现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 二、特征 1.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特定利益。 2. 民事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民法确认的权利。 3.民事权利受国家强制力保障。 民事义务 1.民事义务是由民事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依法约定的。 2.民事义务是为了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约束手段。 民事责任 概念: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特征:①民事责任是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承担的责任。 ②民事责任主要是为了补偿权利人所受损失和恢复民事权利的圆满状态。 ③民事责任既有过错责任,又有无过错责任。 ④民事责任的内容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 民事权利能力: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权利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 ①民事权利能力作为民事主体的一种法律资格,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具有平等性,不因 为民事主体参加的具体民事法律关系不同而有所不同。民事权利作为利用这种资格而获得的结果,因为参与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如自然人因为从事不同的民事活动而取得不同的财产所有权,但并不因此而否定其财产权利能力的平等。 ②民事权利能力包括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而民事权利并不包括民事义务, 而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③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的,反映了国家与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和范围一般取 决于民事主体的意志。 ④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身享有,民事权利通常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民事权利多具 有限制性。要说明的是,有些民事权利也终身享有,如人身权、财产所有权等。 ⑤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人身不可分离,不得转移或抛弃,自然人的民事权利除了人身 权以外,一般是可以转让或抛弃的。

民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关系是怎样

一、民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关系是怎样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是相对应的关系。法律术语上讲,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民事权利,体现的利益,是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实现其利益所得实施行为的界限。在本质上讲,民事权利是权利人意思自由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实施任何行为,法律给予充分保障。 民事义务,体现的是不利益,是当事人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受到行为限制的界限。在本质是讲,民事义务是义务人必须履行的责任,若不履行,将要承担其产生的民事责任。 二、民事权利行使 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人为实现自己的权利实施一定的行为。权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实方式和法律方式两种。事实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事实行为行使权利;法律方式是指权利人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行使权利。 权利行使应遵循以下两项主要原则: 第一,自由行使原则。权利行使是权利人的自由,自应依当事人的意思决定,他人不得干涉。 第二,正当行使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权利人应依权利的目的正当行使权利,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

三、民事权利相关规定 中国对民事权利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对人格权的研究最为突出,对股权(股东权)和著作权的研究也受到重视。但是对各种民事权利只作分离的孤立的研究是不够的,必须把各种权利放在一个整体(民事权利体系)中来研究,才更好些。 要把各种民事权利组成一个体系,首先有个分类的问题。分类就要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民法书都讲到的普通的分类是:依权利的内容分财产权与非财产权;依其作用分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依其效力所及的范围分绝对权与相对权;等等。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是第一种,可以说这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因为作为分类的标准,“内容”是最重要的了。依第一种分类构建的权利体系,对人们认识民事权利的整体情况和各种权利的特性,最为便利。所以通常讲的民事权利体系,首先指的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体系。 这种分类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所谓权利的内容是指因享有权利而受到保护的利益。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受保护的利益也在发展。某些“利益”不受保护了,这种权利也失去地位,如夫权;某些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了,这种权利的地位也应提高,如人格权;此外,有的权利的性质应该重新确定,如知识产权;有的权利应该给予应有的地位,如社员权。有必要对传统的民事权利体系加以审查,重建民事权利的体系。 民事权利的内容,即其保护的利益,极为复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多,因而依这一标准对民事权利所作的分类,很难把一切民事权利网罗无遗。但不

民事权利和义务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知识总结 第一框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一、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1)民事主体含义: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态,将公民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年龄上来讲,十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客体:是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具体的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所有权关系的课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权的客体是人格利益。 (3)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也相互联系。往往一方的权力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等价有偿和对等互利的。 二、民事法律权利的实现 除了必须具备法律依据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实际行动。 三、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这些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四、民法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诉讼时效是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权利受到损害时起算。超过时效起诉的,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 第二框积极维护人身权 一、生命健康权 1、地位:①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身体和健康是每个人从事一切活动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 2、法律保护:①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②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侵犯这些权利的民事法律责任,其中包括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生活辅助具费、残疾赔偿金、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 二、姓名权 1、法律保护:我国法律明确保护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权利。自然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2、姓名的决定和更改:①一般来说,在未成年之前,个人的姓名是由父母决定的;在成年之后,每个人有权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自己的名字,但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姓名户籍管理的规定。②此外,公民有权使用笔名或者其他别名。 三、肖像权 (1)含义:人们对其外部形象所享有的人格利益。 (2)法律保护:①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和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②他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在现实生活中,以营利为目的,未经权利人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和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肖像权的行为。③恶意毁损、玷污、丑化自然人的肖像,或利用自然人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也属于侵害肖像权的行为。 注意:为维护公共利益或公民本人合法利益的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未经本人同意也不构成侵权。 四、名誉权 (1)含义:对于人格的社会评价,在法律上被称为名誉。

2023高考政治《法律与生活》主干知识

2.民事权利的界限: (1)要求: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并且不得滥 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①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 害名誉权。但是,借机以诽谤、诋毁、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 构成侵权。 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 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捏造、歪曲事实;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 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的,则构成侵权。 ③法律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在著作权上表现明显,如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 定许可使用。 (2)妥善处理相邻关系: ①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 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 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②相邻关系一方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家和万事兴 1.育小责任大: (1)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 ①父母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更不得有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②父母应当让适龄子女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阻碍其入学或迫使其中途退学、辍学; ③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 父母必须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在履行监护职责时,父母应当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利益。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3)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父母有权对子女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并对子女进行批评和合理惩戒。 2.敬老是义务: (1)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赡养父母,要求子女经济上供养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照顾父母的特殊需要;要求子女尊重、体贴父母,不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使父母幸福安度晚年。 (2)成年意定监护制度: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 注:成年意定监护制度也容易限制老年人的自主决定权,故建议选择与老年人的财产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担任监护人。 3.家庭和睦是基石: 家庭和睦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等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依据法律,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相关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期末考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期末考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一、含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判断:①个体户张某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罚不服,他可以通过民法解决纠纷。 ②个体户张某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索要门窗修理费,他可以通过民法解决纠纷。】 二、民事法律关系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1.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1)自然人。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①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②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 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①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②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①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 成年人③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注意: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符的行为有效,其余效力待定,需经法定代理人追认;②无民事行为能力实施的一切行为都无效】(2)法人。(3)非法人组织。 2、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常见客体:①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②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③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④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 3.内容:就是民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A.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 B.往往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就是另一方的权利,二者通常是对等的 4、民法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 【注意: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 5、民法典对人身权的保护 (1)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权利,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2)姓名权 ①姓名权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 ②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盗用、假冒他人的姓名权。 ④具有一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全册重点知识汇总解析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全 册重点知识汇总解析 目录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二、积极维护人身权利 第二课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一、保障各类物权 二、尊重知识产权 第三课订约履约诚信为本 一、订立合同学问大 二、有约必守违约有责 第四课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一、权利保障于法有据 二、权利行使注意界限 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 第五课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一、家和万事兴 二、薪火相传有继承 第六课珍惜婚姻关系 一、法律保护下的婚姻 二、夫妻地位平等 第三单元就业与创业 第七课做个明白的劳动者 一、立足职场有法宝 二、心中有数上职场 第八课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 一、自主创业公平竞争 二、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 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一、认识调解与仲裁 二、解析三大诉讼 第十课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一、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二、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三、依法收集运用证据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我们要学法、守法: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名成员,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今后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我们都处于社会生活之中。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我们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学习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规则。 ◇民法和民法典: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它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民事主体的分类: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选修2《法律与生活》必背考点提纲(实用!)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选修2《法律与生活》必背考点提纲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民法为我们的一生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一)民法: ⒈含义: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⑴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成年人);16周岁以上以自己劳动为主要来源的未成年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未成年人;不能判辨认自己行为的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⒉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 ⒊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通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二)民事法律关系 1.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②民事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 ③民事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三)民法基本原则 1.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学设计-【新教材精创】高中政治新教材同步备课(选择性必修2)

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第一框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科学精神: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法治意识: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公共参与: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难点: 理解民法规定的六项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合作探究】 议题:理清法律关系维护民事权利 材料一2019年2月,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服装购销合同,约定由甲公司将服装运输至乙公司,同时约定“解决合同纠纷,双方协商,如协商不成,双方均可向各自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之后,乙公司陆续支付了大部分货款,尚欠15万元。甲公司多次催讨均未果,遂诉至法院。 (1)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材料二初中生王某14周岁,在百货商场自作主张花费1 500元为自己买了一枚金戒指。王某的父母得知此事后,以王某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购买金戒指未经父母同意为由,找到商场要求退货。 (2)王某购买金戒指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案(1)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是: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甲公司和乙公司。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甲公司给付货物的行为和乙公司给付货款的行为。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甲公司和乙公司之间各自所享有的权利与所承担的义务。 (2)无效。根据法律规定,王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监护人代理,或者经他的法定监护人的同意、追认。王某购买金戒指的行为只有经过其父母追认才有效,而从“王某父母找商场退货”这一情节可知,其父母拒绝追认。因此该行为无效。 【核心归纳】

民法典与权利义务

民法典与权利义务 一、引言 近日,我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对于规范公民和法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民法典与权利义务的关系出发,探讨民法典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二、权利义务的基本概念 权利和义务是民事关系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权利是个体在一定条件下享有的主体自由行使的权力,即得到他人协助或不干预的能力。义务则是个体基于法律规定或自愿行为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民法典对权利的规定 民法典为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各项权利,对权利的规定进行了完善和细化。民法典确立了人格权、财产权、合同权等各种权利的保护,为公民和法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民法典还规定了限制权利的条件,如权利滥用的限制等,旨在确保权利的合理行使。 四、民法典对义务的规定 民法典不仅对权利进行了规定,也对义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每个个体在行使权利的同时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例如,买卖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除了享有相应的权利,也应承担履行合

同的义务。民法典通过规定义务的内容和方式,保障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五、民法典与权利义务的平衡 民法典的出台旨在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平衡。对于权利的保护,民法典通过规定权利的内容、范围和行使方式,确保个体享有相应的权利。对于义务的约束,民法典明确规定了义务的内容和履行方式,保证个体能够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民法典的核心原则。 六、民法典的意义与作用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民法典对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公民和法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确的法律依据。其次,民法典通过平衡权利与义务,为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后,民法典的实施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法治水平,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七、结语 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公民和法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在权利与义务方面,民法典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和保障,旨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民法典的出台将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提升法治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民事诉讼中常见的当事人权利与义务

民事诉讼中常见的当事人权利与义务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民事诉讼中常见的当事人权利与义务。 一、当事人的权利 1. 诉权:诉权是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权利。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当事人享有提起诉讼的自由。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只要符合诉讼条件,都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辩护权:辩护权是被告在诉讼中行使的权利。被告享有辩护的权利,可以为自己辩护,提供证据和理由,反驳原告的主张。辩护权的行使有助于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3. 证据权:证据权是当事人在诉讼中提供证据的权利。当事人可以提供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也会依法保护当事人的证据权,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4. 参与权:参与权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参与庭审的权利。当事人可以亲自到庭参加庭审,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对方当事人进行辩论。参与权的行使有助于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当事人的义务 1. 诚实义务:诚实义务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必须遵守的基本义务。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事实,不得故意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诚实义务的履行有助于确保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2. 提供证据义务:提供证据义务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必须履行的义务。当事人应当积极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配合法院进行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如果当事人故意隐藏证据或拒绝提供证据,可能会对自己的诉讼地位产生不利影响。 3. 遵守法庭秩序义务:遵守法庭秩序义务是当事人在庭审中必须遵守的义务。当事人应当尊重法官和其他当事人,不得干扰庭审秩序,不得进行辱骂、威胁等不当行为。遵守法庭秩序义务有助于维护庭审的公正和正常进行。 4. 履行判决义务:履行判决义务是当事人在案件结束后必须履行的义务。当事人应当按照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包括支付赔偿金、履行合同等。如果当事人拒绝履行判决义务,可能会面临法律制裁。 总结起来,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权利与义务是相互联系的。当事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只有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平衡和保护,才能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当事人在参与民事诉讼时,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配合法院进行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事方面的权利义务依据

民事方面的权利义务依据《民法通则》规定,一是,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购买房产等;二是,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应当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是指以个人劳动收入维持自己生活并与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相同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收入,则不能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三是,不满10周岁公民属于未成年,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不能独立从事民事行为,应当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代其行使;四是,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刑事方面的权利义务依据的是《刑法》规定,一是,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此属于未成年,在量刑上应当减轻或从轻处罚;二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也因未满18周岁,在量刑时应当减轻或从轻处罚。 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区分主要体现在,民事责任主要承担的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等十项内容;刑事责任主要是承担因犯罪而应受到的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或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适用死刑。 在法律上,对于年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民事上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行政上属于限制行政责任能力人,在刑事上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根据违法性质的不同,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一、在民事上,未成年人违法造成他人损害的,要承担责任,但由其监护人承担替代责任; 二、在行政上,会从轻或减轻处罚,可拘留的不执行拘留; 三、在刑事上,只对故意杀人等八类种罪承担刑事责任,并不适用死刑,且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强奸、放火、投毒、贩卖毒品和爆炸这8种行为9种情况的,应负法律责任。不知你说的14岁是否是周岁,如果不是,那么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负法律责任

民事诉讼法诉讼参与人权利与义务

民事诉讼法诉讼参与人权利与义务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法规,其对于诉讼参 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诉讼参与人包括原告、被告、 第三人等,他们在诉讼过程中拥有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本文将从这两 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诉讼参与人的权利 1. 诉权权利:原告作为民事诉讼的一方,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 诉讼并主张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享有选择诉讼权利、 提供证据的权利、请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权利等。 2. 辩护权利:被告作为被诉方,有权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辩护和 抗辩,并提供相应证据。被告应当依法享有公正审判、申请证人出庭 作证、调取相关证据等权利。 3. 陈述权利:诉讼参与人有权在诉讼过程中进行陈述,包括陈述自 己的事实主张、证据、意见等。他们有权就案件的实质问题陈述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听证权利:在一些特定案件中,民事诉讼法赋予诉讼参与人进行 听证的权利。听证能够帮助识别事实、了解当事人的意见,从而保障 当事人的权益。 5. 申请权利:诉讼参与人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包括举证 申请、证人出庭申请、案件延期申请等。他们可以通过申请保障自己 的权益和合法利益。

二、诉讼参与人的义务 1. 法庭协助义务:诉讼参与人有义务协助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 提供证据,并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他们应当积极履行义务,不得故 意隐瞒真相,提供虚假证据。 2. 签收义务:诉讼参与人收到法院的传票、裁判文书等法律文书后,有责任及时签收。签收义务的履行保障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传 递与沟通。 3. 遵守法庭秩序的义务:在出庭参加诉讼时,诉讼参与人有义务遵 守法庭秩序,不得进行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他们应当尊重法庭和法官,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诉讼活动。 4. 尊重法院决定的义务:法院作出的调解、裁定和判决是根据法律 和事实做出的,诉讼参与人应当尊重法院的决定,并按照决定的内容 进行履行。 5. 不侵犯他人权益的义务: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尊重他人 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不得进行诬告诋毁、侮辱诽谤等损害他人正 当权益的行为。 总结 民事诉讼法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与义务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实现 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在参与诉讼的过程中,诉讼参与人应当充分行 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只有在权利与义务的 平衡下,才能实现公正的审判和维护司法正义。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在生活中,我们作为成年子女要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如果有条件能够赡养父母而不赡养时,父母有权要求我们给付赡养费;作为小区的业主,我们要按时缴纳物业管理费,如果不缴纳物业费,则面临着赔偿物业公司损失的风险;当我们与开发商签订买卖合同,开发商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交房,否则它将面临违约责任;当我们去饭店吃饭时,饭店需要提供安全的场地,如果饭店提供的场地没有做好安全保障导致客人受伤,那么客人有权向饭店赔偿。那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要赡养父母、要按时缴纳物业费?开发商为什么需要按时交房、饭店需要提供安全场所呢?其实这都是由“义务”决定的,赡养父母、缴纳物业费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又称为“法定义务”;按时交房等是合同约定的义务,又称为“约定义务”。如果没有履行这些义务,将面临一定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便是《民法典》里所规定的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 何为民事义务?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得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义务人必须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为一定行为或不得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如成年子女赡养老人便是子女履行要履行的法定义务;在买卖合同中,买方要按照约定按时支付货款,卖方要按照约定的货物标准按时交付货物,双方都需要履行约定的义务。二是义务人应自觉履行其义务,否则要依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义务。比如,根据义务的发生原因,可分为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法定义务是直接依据法

律规定产生的而非由当事人约定的义务,如成年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约定义务是指当事人自行约定的义务,如上述开发商按照约定按时交房的义务。 民事义务是民事责任的前提。那何为民事责任呢?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对于自己因违反合同,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或者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人身权利所承担的法律后果。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便是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或合同约定。民事责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责任类型,如根据民事责任的内容有无财产性,民事责任可分为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财产责任,是指直接以一定的财产为内容的责任,如返还财产,赔偿损失。非财产责任,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民事责任,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民事义务与民事权利是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关系。一般而言,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民事权利体现的利益,是权利人意思自由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实施任何行为,法律给予充分保障。民事义务体现的是不利益,是当事人为实现他方的权利而受到行为限制的界限,义务人必须履行的责任,若不履行,将要承担其产生的民事责任。 2、民事义务的范围是由民事权利限定的,超过权利人权利限定的范围,义务人没有必为某种行为的义务。 3、民事责任可以分为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其中当民事责任体现为一种财产责任时,在确定财产责任范围的大小时,一般是按照补偿性原则来确定的,即按照不履行民事义务和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确定赔偿数额,是一种等价赔偿,这一点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不同。行政、

法学中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学中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 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法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内 容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内涵、特点以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一、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下所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之 间的相互关系。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利益,而义务则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应当履行的责任。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内涵主要包括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以及义务的主体、客体、内容、形式等方面。 首先,民事权利的主体是指享有权利的民事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 组织。而权利的客体则是指权利的对象,可以是财产、人身、名誉等。权利的内容包括权利的种类、范围、限制等。权利的形式则是指权利的表现方式,可以是财产权证书、合同、协议等。 其次,民事义务的主体是指应当履行义务的民事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 其他组织。而义务的客体则是指义务的对象,可以是财产、人身、名誉等。义务的内容包括义务的种类、范围、限制等。义务的形式则是指义务的履行方式,可以是支付金钱、提供劳务、履行合同等。 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事权利与义务 关系是平等的双方关系,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应、相互制约的。其次,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法律规范下的关系,必须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再次,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关系,当权利受到侵害或义务未履行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最后,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旦形成,一般不易改变。 二、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实践应用

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法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首先,在民事诉讼中,权利与义务关系是诉讼主体之间的核心问题。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被告则需要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在合同法中,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合同主体之间的基础。当一方履行合同义务时,另一方享有相应的权利;反之,当一方违反合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主张相应的权利。 再次,在侵权责任法中,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侵权行为与损害赔偿之间的联系。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进行损害赔偿。 最后,在婚姻家庭法中,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基本关系。夫妻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如财产权、抚养权等;同时,夫妻也有相应的义务,如互相扶养、忠实守信等。 综上所述,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法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涉及到民事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法律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当运用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对于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指导)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Word版含解析

1.在本书中的地位:以民法规范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事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依法治国,事关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合法权益,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单元是全书的总纲,系统讲述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为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法律关系(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处理,社会生活中企业与劳动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法律关系的处理提供了一般原则。 2.主要内容提示:本单元共设四课,其中第一课在简要介绍民事法律关系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人身权,特别是互联网条件下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第二课主要分析财产权,在全面剖析物权与他物权的同时,对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动技术创新方面作了深入论述;第三课讲合同的订立与履行,讲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与市场交易活动的重要性,分析违约的危害与责任;第四课讲解侵权行为与责任,同时讲解民事权利的保护与限制,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一框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与要素。 2.解析与论证:民法基本原则的作用;自愿原则与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的关系。 3.预测与选择:遵守民法基本原则,正确参与社会经济生活。4.辨析与评价:“自然人与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相同的”。1.政治认同: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2.科学精神: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3.法治意识: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4.公共参与: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张某21岁,在镇上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1 5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上租了一间房。2020年7月份,张某欲花1 3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部某品牌二手手机,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张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车祸死亡。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