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0年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347》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347》是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四、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变量与控制

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反应时法

4.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统计

1.描述统计

2.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二)知觉加工的过程

1.感觉

2.知觉组织

3.辨认和识别

(三)知觉组织

1.知觉组织原则

2.形状知觉

3.深度知觉

4.运动知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功能

3.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特征

3.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正强化,负强化的含义及应用

4.观察学习

(三)记忆的含义

(四)记忆的种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2.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3.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五)遗忘

1.遗忘曲线

2.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七节认知过程

(一)认知过程与心理资源

(二)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三)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四)判断和决策

1.启发法和判断

2.决策框架

3.决策规避

第八节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的测量

1.比率智商的算法与含义

2.离差智商的算法与含义

(三)智力理论

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智力三因素理论

3.多元智力理论

4.智力测量与理论演化的趋势第九节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

(二)表情

1.非语言交流

2.文化与表情

3.面部表情

(三)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

3.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第十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生理动机

1.肥胖与厌食症

2.母爱

(三)个人成就动机

1.成就动机的分类

2.归因理论

(四)亲和动机

(五)学习动机

1.学习的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发展

(六)需要层次理论

参考书目:

《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浦津巴多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

《普通心理学(第五版)》,彭聃龄著,北师大出版社,2019年.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人格的理论与应用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五)特质理论

(六)生物学理论

第三节人格的测量

(一)投射测验

(二)自陈式测验

参考书目(二选一):

《人格心理学》,郭永玉、贺金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人格心理学(第八版)》,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含义

(一)含义

(二)简史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横断设计

(二)纵向设计

(三)聚合交叉设计

(四)双生子设计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三)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四)生态系统理论

第四节生理发展

(一)婴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

(三)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四)成年期的生理变化

第五节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二)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三)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四)成人期的认知发展

(五)认知老化

第六节语言获得

(一)婴幼儿言语发展

(二)童年期言语发展

第七节社会性发展

(一)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二)婴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三)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四)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五)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八节性别发展

(一)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

(二)性别角色的获得

第九节道德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三)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

参考书目: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周宗奎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发展心理学(第三版)》,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2018年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思维

(一)社会认知

(二)自我

(三)社会知觉

(四)归因

第二节社会影响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 重点知识归纳

第1章绪论 第1节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个体心理现象的粗略分类 (一)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 心理过程 情绪过程:体验、意义、需要等对事物的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 态 3.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 定特点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关系: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在心理过程进行中形成和表现出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 (二)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

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意识使人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并实现着对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潜意识 是指不能觉知到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借助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他的个别阶段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 可观察到的行为如吃饭、穿衣、看电视、走路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分为两类 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 心理学是研究 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是科学大家族中的成员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面三个基本的特征上,及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一)可复制性:指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验证的 (二)可证伪性:指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时,必须遵从该理论导出的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选题和提出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收集资料 (4)整理资料 (5)解释结果和验证结果 (三)系统性:指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1)描述心理事件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练习题(第一章)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练习题(第一 章)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题 1. 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 、 和 。 2.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如写字、看电 视等,称为 ;另一类是 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 等。 3.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 , , 三个基本特征上。 4.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 循 , , 三项基本原则。 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 , , 三大类。 二、选择题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 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 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 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 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 )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 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 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 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4. 阐述心理学研究中对主客观资料进行科学整合的含义。 5. 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5讲——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唤醒理论 第二节环境应激 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 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 1.唤醒与情绪 ●唤醒: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 张状态 ●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包含强度、形式两种属 性 ●唤醒水平也称激活,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 ●一定的唤醒水平总是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 或称“心境”(mood) 2.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 2.1不定性与唤醒 ●柏来恩关于美学判断的研究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水平也随之提高, 二者呈直线关系 ●人在环境中的快感度与环境不定性却是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 ●(完全确定的无任何挑战的环境极少能引起和维持兴趣;但人们也不愿面临严重的挑 战或陷入糊涂的境地) ●中等强度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 ●1)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 ●2)新奇性——环境中包含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 ●3)意外性——人们所预期的环境未被证实的程度 ●4)不和谐性——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 ● 2.2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环境维度: ●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 ●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 ●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 ●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着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 ●对复杂性的偏爱: ●1)人偏爱复杂的刺激 ●2)复杂性的含义:环境刺激过少或过多会造成不良后果,中等程度的刺激最符合人的 理想 ●兴趣(探索或注意的时间)一般随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呈单调递增,直至过于复杂而 不再探索;但喜好随复杂性增加而呈倒U曲线 ●复杂性被定义为极大可用信息率,可用信息指的是那些对感知者具有意义、因人而异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32853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为反应,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外显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可公开检验原则,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人文关怀原则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描述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BC)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ABC)。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ACD)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C )。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合称感知, 2.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按计划不断地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心理状态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4.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且牢,有的人记得慢且易忘;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却易波动;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5.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大图书馆,每天都要收进许多书,借出许多书。由于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编号,都按图书馆的编目系统放在某个地方,因此管理员很容易找到它。人的知识在人脑中保存的情况类似于图书馆,由于存在一定的结构,因此在需要时,就能很容易的提取出来,用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0年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347》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 一、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综合347》是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四、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变量与控制 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反应时法 4.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统计 1.描述统计 2.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二)知觉加工的过程 1.感觉 2.知觉组织 3.辨认和识别 (三)知觉组织 1.知觉组织原则 2.形状知觉 3.深度知觉 4.运动知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功能 3.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特征 3.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正强化,负强化的含义及应用 4.观察学习 (三)记忆的含义 (四)记忆的种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2.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 3.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五)遗忘 1.遗忘曲线 2.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七节认知过程 (一)认知过程与心理资源 (二)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三)推理

第一章保险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保险心理学导论 【本章精粹】 ◆保险与保险业 ◆保险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步骤 ◆风险可保性和巨灾保险 【关键词】 保险保险业保险心理保险心理学可保性

保险心理学 【章前导读】 保险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保险领域诸多行为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本章首先介绍了保险与保险业的起源及其历史沿革,然后界定了保险心理的基本内涵,明确了保险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步骤,并对于风险可保性及巨灾保险进行了专题探讨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保险与保险业概述 1347年10月23日,“圣克勒拉”号货船缓缓驶离意大利热那亚湾,开始了至马乔卡的航行,意大利商人乔治·勒克维伦为这次航行承担保险,出具了历史上最早的一张保险单。从此,保险与保险业就宛如那艘离港的货船,漂流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 一、保险的基本含义 (一)保险的定义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可见,保险是一种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它通过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费把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一旦发生意外损失,被保险人即可获得保险人给予的损失补偿。 换言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投保人通过参加保险,将其不确定的大额损失变成确定的保险支出,即保险费,而保险人则集中大量的同类风险,通过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少数被保险人受到的意外事故损失。因此,保险是一种有效的财务安排,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关系。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了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根据合同约定,一方通过承担支付保险费的义务,以换取另一方为其提供经济补偿或给付的权利,这正体现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可见,分担损失是保险的重要职能,保险双方以订立保险合同(保险单或协议)的方式,由投保人通过购买保单而把损失风险转移给保险人。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然而并非所有风险都具有可保性。保险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大量同质风险的存在。即某一风险不是在个别地区出现,也不是个别人可能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认知: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 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图一)
心理学是研 究心理现象 的科学
个体心理的 动态—稳态 维度
心理过程
情绪:产生各种心理现象的历程。(图二)
意志: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 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图三) 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 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图四) 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状态。
第 一 节 心 理 学 的 性 质
个体心理现 象的粗略分 类
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 理现象。(周围很安静) 个体心理 能否被觉 知到
潜意识:不能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人 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熟形式。 行为:有机体的任何可 测量的反应。
自我意识:个体对于自我的意识。(感觉到自己很生气)
外显行为:可观察到的行为。(上网这个行为)
选题和提出假设 设计研究方案
个体心理 与行为
内隐行为:即心理活动。 心理 可复制性: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 所提供的方法精确加以重复验证的,因而也称可重 验性。(所有人都可以用一个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收集资料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整理与分析资料 解释结果和验证假设 描述心理现象:对心理现象从 质和量上进行描述。
揭示心理规律:探讨各种心理现象 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科学 大家庭中的成 员
心理学的 科学性
系统性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探明心理结构:探明各种心理现象是由哪些因素构成 的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交互作用的问题。 确定心理机能
可证伪性:在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从该理论推导出的各 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

(完整版)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心理学 答: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随着认知论的兴起,心理学定义又改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心理学家研究行为的目的是探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研究方法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三类:①描述研究的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翔实的描述,包含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两种具体方法;②相关研究即了解问题中有关事件间相关程度的方法,包含调查法和测验法;③实验研究是为了检验某个假设,在实验前拟订实验程序,在实验中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因变量以探讨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理解不同,出现了不同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 2.心理过程 答: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 答: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感知过的经验能贮存在头脑中,必要时借助于记忆将有关信息提取出来,这叫记忆。人们了解世界的知识不是仅仅由感知觉提供的,还能通过对象征、顿悟、问题解决、复杂规则的运用等心智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要借助于思维和想象活动。语言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一些使人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因此统称为认知过程。 4.情绪过程 答: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人产生情绪时一般都具有动机的特性,而动机倾向的增强因素往往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也可以把这两种心理事件合在一起称为动机情绪过程。 5.意志过程 答:意志过程(willed process)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特征:目的性、克服困难和随意运动。其中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过程包括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联系而统一的阶段。采取决定阶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

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心理学导论

第一次作业 1.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用计算机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将人类大脑与计算机类比,研究人类行为,如言语理解、物体辨认、游戏,等等。 ( 2.0分)A A.正确 B.错误 2.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哪四个阶段? (2.0分)ABCD A. 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B. 前运算阶段,儿童逐渐拥有了通过表征,在头脑中构建世界的能力 C.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有限 D.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抽象推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得以形成 3. 行为主义者的三个主要学习原则分别是:(2.0分)ABC A. 习惯化 B. 经典条件作用 C. 操作性条件作用,或工具性条件作用 D.反心理主义 4. 下列关于同化和顺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0分)ABD A.同化和顺应是形成关于世界的一系列看法、图示或者小型理论的过程中应用的两种机制。 B.同化是指反应范围的扩大。 C.一个人无法同时具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 D.顺应是改变反应方式 5. 关于行为主义理论的三大观点,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分)ABCD A.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非天生,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 B.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并不需要诸如欲望、目标等概念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学现象。 C.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这些机制适用于所有领域,所有物种。

D.这些观点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 6. 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关于“二元论”的正确说法?(2.0分)ABD A.二元论者认为,人类是拥有生理客体的精神,我们的精神寄居于生理客体中,与其 有着密切联系。 B.哲学家勒奈?笛卡尔是二元论最忠实的拥护者。 C.二元论认为,你自己,你的快乐、悲伤、回忆、抱负、对生活的感知、自由意志, 都不过是大量神经细胞集合及其缔合分子的生理反应而已。 D.现代科学证明,二元论是错误的,人并没有能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 7. 心理学可以分为哪三大派别?(2.0分)ACD A.精神分析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8. 下列哪些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2.0 分)ABCDE A.无意识动机的存在 B.导致心理疾病、梦境、口误等心理过程的无意识动力或无意识冲突的概念 C.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部分组成 D.将人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性征期和性成熟期。 E.受压抑的欲望会通过口误、梦境以及一些心理疾病表现出来,这称为“防御机制”。 9. 组成神经元的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什么?(2.0分)ABD A.树突 B.轴突 C.刺激信号 D.髓鞘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第一章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 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教材精讲-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 1.1本章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2讲——自然与人类本性

第一节何为“人性景观”? 一、你心目中的人性景观是什么? 二、关于自然的定义 ●人少的,与“人工环境”相对的地方? ●荒野是自然的,只是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算荒野? ●近几世纪,人口在增加,且使用(和滥用)技术的能力也在增强,可能正是我们的本 性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第二节价值与态度 ●一、自然含义的变化 ● 1.中世纪,欧洲把自然说成“可怕的”、“危险的”、“讨厌的” ●实际上,欧洲人如此憎恨荒野,因而旅行者有时蒙住眼睛,不愿意看到那些可怕的、 未经开垦的山林 ●欧洲的基督徒继承了圣经中的一个偏见:伊甸园是人类被逐出的天堂,而荒野是我们 被流放的地方 ● 2.启蒙时期,欧洲对自然的态度有所缓和,部分由于科学的帮助,人们把自然现象看 作是上帝的复杂而神奇的创造 ●17世纪末,欧洲知识阶层对自然不再厌恶,而产生了幻想;不过,该态度来源于住在 城市里的特权阶级的奢华享受,而不是那些被迫居住在面对着危险而未经开垦的荒野的人们 ● 3. 19c末20c初欧洲浪漫主义的发展促使美国人对真正荒野态度的改变,不再轻蔑视 之而是看作令人愉快的地方 ●浪漫主义传统发源于城市文学的中坚人物,他们受到了粗犷、广阔的荒野的吸引;荒 野是进化概念的升华:给人敬畏感,还包含着恐惧 ● 4. 21世纪,美国人对荒野的态度依旧是矛盾的 ●文学、艺术和哲学的传统把荒野和美丽甚至和宗教经验联系在一起 ●中国和日本的画家很早就表达了对自然和文化的重视,比西方艺术家早一千年,但他 们对北美的影响不那么大 ●二、现代价值观: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 ● 1. 19c末起,浪漫主义者对自然的欣赏与人类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网这种新认识 得到统一(后者来源于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 ●美国人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在罗斯福总统领导下,联邦政府开始了 对自然资源的管理 ●保护主义和资源主义不同,它强调一种整体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大于其各部分之和●生态系统是各个相互依赖的部分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部分的变化都可能给其他部 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2.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949)提出的大地伦理学(land ethic)是著名的 生态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大地伦理学使现代人:大地征服者大地的平等成员和公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