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古代的非洲和美洲 教学设计

第5课古代的非洲和美洲【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对接

通过了解中

古时期非洲

和美洲地区

的不同国家、

民族、宗教和

社会变化,认

识非洲和美

洲的独特性。

时空观念

11世纪之前的西非班图的社会情况;今埃塞俄比亚地区的阿

克苏姆王国;10—15世纪的东非沿海地区诸国;8—15世纪

的加纳、马里、桑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美洲的玛雅文

明;14—16世纪今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的社会情况;12—

13世纪南美洲印加文明。

史料实证

通过图文资料、考古等资料认识古代非洲人、古代美洲人创

造的文明。

历史解释认识古代非洲人、古代美洲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认识古代非洲和古代美洲文明兴衰。

家国情怀

古代非洲人和古代美洲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努力;比

较同时期中国处于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文明,

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思维导图】

【新课讲解】

一、古代非洲文明

【时空架构】

材料一:

材料二: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

【探究】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里国廷巴克图城位于古代非洲文明的哪一区域?在古代非洲,还出现哪些国家政权?

【答案】区域:西非地区

政权:北非地区的埃及;东非地区的阿克苏姆、摩加迪沙;西非地区的加纳、桑海;南非地区的大津巴布韦等。

【登堂入室】

1. 非洲班图人:

(1)简介:班图人,又称班图尼格罗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班图”意为人或人民,班图人因说班图语而得名),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少部分信仰基督教。

(2)贡献:

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 东非地区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尼罗河上游地区曾深受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世纪的东非国家:

◆兴起条件:

地理: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文化:伊斯兰教的传入。

◆代表国家: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

◆经济状况:

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换取阿拉伯商人的瓷器、纺织品等手工业品);城市繁荣。

3. 西非地区文明:

(1)时间:8—15世纪。

(2)代表国家: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①表现:资源——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贸易——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

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②发展过程(理解“先后兴起”两字):

● 加纳帝国:前身为古加纳王国,720年建立加纳帝国,1240年为马里帝国吞并。

● 马里帝国:13世纪初至17世纪,后被桑海帝国取代;

马里帝国的强盛: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 桑海帝国:15世纪至16世纪,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落。

桑海帝国的繁荣:

4. 南非地区文明:津巴布韦

在南部非洲,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11世纪末,建立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总结:非洲是现今世界落后国家的集中地区,但是在古代历史里,非洲地区除了出现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的埃及文明外,东非地区的阿克苏姆、摩加迪沙;西非地区的加纳、马里、桑海;南非地区的大津巴布韦等古国的文明也享誉世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北非地区班图人没有建立较大规模的国家政权。

【学以致用】

例题1 古代的西非地区先后出现加纳、马里、桑海三大帝国,下面关于三大帝国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②农业进步,海洋贸易发达

③黄金资源丰富

④因外敌入侵而灭亡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得出①②③项正确,④项中只有桑海帝国是因外敌入侵而灭亡,故排除④,故A项正确。

例题2 材料: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弗朗兹·博厄斯《种族的纯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作者言论的主旨思想并分析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答案:

主旨思想:从非洲与其他大洲文明发展情况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封闭的环境使其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成果,更好地顺应经济全球化。

二、古代美洲文明

【时空架构】

材料一:

材料二:

特诺奇蒂特兰复原图

【探究】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答案】

文明成果:中美洲地区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洲地区的印加文明等。

【登堂入室】

1.印第安文明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前两个属于中美洲)和印加三大文明(南美洲)。

2. 玛雅文明:

(1)起源:发源于尤卡坦半岛,因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属于石器文明,历史十分悠久,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

(2)发展过程:大约兴起于公元前10世纪,3—9世纪为繁盛时期,15世纪中期,逐渐衰落。

(3)表现:

●经济: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政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文化:制造精美陶器,发明了独特的表意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0的概念。

●建筑: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有些城市的中心面积可能达到15平方千米,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3. 阿兹特克文明:

(1)发展过程: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1521年为西班牙人灭亡。

(2)表现:

●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

兹特克人缴纳贡赋,如粮食、服装、宝石和老鹰等。

●经济: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了解其创新性,激发学生兴趣),扩大了耕地面积。

●城市: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了解其面积、人口、交通情况。

4. 印加文明

(1)地位:古代南美洲文明的代表,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并称印第安三大文明。

(2)发展过程:13世纪崛起于秘鲁的库斯科地区,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帝国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人口约600万,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印第安人国家。16世纪初期后内乱不断加剧,印加帝国日渐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3)表现:

● 政治——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以贵族充任长官;政区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 经济——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 社会——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总结:古代的美洲地区,在新航路开辟之前,虽然长期与世隔绝,一直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未能与亚欧大陆文明建立直接联系,但是在印第安人的努力下,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为代表的中南美洲三大文明,在农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国家行政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爱家爱国】比照4——15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来概述我们辉煌的中华文明,谈谈你的感想。

2019-2020年高一音乐 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2019-2020年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 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用英语学 唱《什锦菜》。 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厨房打击乐》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教师:先请同学将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非洲的常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教师:同学们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的拇指钢琴的声音,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 学生:听,感受。了解拇指钢琴。 B:欣赏“非洲赞歌” 教师: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学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 3、心动不如行动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检测(wd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检测(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 1 . 古代黑非洲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要冲,对外贸易高度发达是指() A.库施文明B.麦罗埃文明 C.阿克苏姆文明D.埃及文明 (★) 2 . 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 3 . 下列对阿克苏姆王国描述准确的是 ①生活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②公元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③10—15世纪信仰伊斯兰教④对外贸易发达,出口黄金、奴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 (★) 4 . 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 A.东非沿海B.南非沿海C.西非沿海D.整个非洲沿海 (★) 5 . 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 6 . 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7 . “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 个非凡的成就。”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 ①玉米②水稻③马铃薯④可可⑤小麦⑥西红柿⑦烟草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⑦ (★) 8 .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在今墨西哥地区兴起,他们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对“浮动园地”评价正确的是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破坏了生态环境④扩大了中心城区的面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 9 . 非洲文明中有许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格言,例如“等牲口可以被继承,人应该自己选择”、“你有了自己的主意,再去请教别人”……上述两条格言可以说明() A.非洲人历来注重财产继承问题 B.非洲文明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C.非洲人善于思考哲学问题 D.非洲文明存在财产私有和个体主义的概念 (★★) 10 . —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 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是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 11 . 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桑海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分别是欧、亚、非、美四大地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其他地区的社会概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多元面貌。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四、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教师: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 材料2: (当西班牙人见到特诺奇蒂特兰)简直像《阿马迪斯骑土传》里描写的那些被施过魔法的东西……我们见到的景象仿佛是梦境。 ——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 设计意图:谈话式轻松导入课堂,通过两则材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课重点探讨的两座城市廷巴克图和特诺奇蒂特兰。 [学习任务] 任务一:借助地图等时空上定位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 材料3:古代非洲的国家和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非洲三大文明及美洲印第安三个文明中心 2、理解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非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填写《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两个表格,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文明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主要文明成果等基础知识的技能。并能对比归纳文明特点。 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 3、通过观看《美洲文明》视频、阅读教材小字、历史纵横等栏目掌握从历史资料、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总结出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原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代东非文明和西非文明的特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 难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设计说明] 1.学生对非洲的文明大都停留在对北非古埃及文明的认识,而对印第安人的了解也只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知道他是美洲的土族居民。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学生知之甚少,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区域及主要的文明成就,而且还能让学生认同世界文明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道理。 2.非洲文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其原因是什么,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因为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4、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迅速衰落也给人类留下许多启示。除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自然灾害等原因外,美洲印第安文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弊端。因为种种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交流几乎为零。即使是在美洲大陆内部,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少得可怜。导致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生的认识大多比较片面。限于篇幅,教材在编排中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把学生从中非友好往来的现实一步步导入对古代非洲和古代美洲的历史的新课学习。 (1)《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图片及主题“合作共嬴,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说明学习本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东非肯尼亚曼布鲁伊遗址出土铜钱和瓷片》图,说明中非友好往来历史悠久。 (3)《哥伦布四次美洲航线示意图》说明美洲的文明就是印第安人文明。 2、出示史料: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知识 (1)"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处"--黑格尔"非洲人从来就没有发展过自己的文明" --巴兹尔?戴维逊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含答案)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学习目标】 了解中古时期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古代非洲 ※1.任务一:阅读教材P27第一段,说一说非洲的主要居民是什么民族?他们的主要农作物、牲畜和工具是什么? ※2.任务二:阅读教材P27、28,填下图 ※3.任务三:阅读课本P29历史纵横,你觉得中国与非洲可以确定的交流不晚于什么时候? (二)学习活动二:古代美洲文明 ※1.任务一:阅读教材P29第一段,说一说美洲的主要居民是什么民族?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任务二:阅读教材P29-31,填写表格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兴盛时间 地理范围 政治 主要成就 ★3.任务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非桑海帝国与印加帝国有何异同? 材料: 1450 1500 年世界主要强国排名: 1. 明帝国,2. 奥斯曼帝国,3.法兰西王国,4.西班牙王国,5. 桑海帝国,6.印加帝国。 15世纪是世界古代史的最后一页。明帝国进入全盛时期,对内巩固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对外重建了东亚封贡体系,并成为这个体系的绝对核心,疆域面积达到近1 0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 500万,都远超同时代其它国家,成为当时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国。奥斯曼帝国继续处于上升阶段,穆罕默德二世终结了拜占庭帝国千余年的历史,成为君士坦丁堡的新主人,在亚洲和欧洲的海洋和陆地同时扩张领土。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直是世界古代史上被人忽略的部分,在15世纪后期,印加帝国和桑海帝国均达到全盛,分别代表了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古代帝国的最高水平。 ——《简版评析: 15- -20世纪》 西非最强大国家: 文化中心: 极盛: 政治: 经济: 文化: 衰落: 时间: 代表国家: 经济: 国家: 鼎盛时间: 原因: 时间: 代表国家: 经济: 建立时间: 国家: 鼎盛时期:

《古代非洲与美洲》知识脉络

《古代非洲与美洲》知识脉络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非洲古代文明 1.班图人 (1)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2)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4)文明扩展:7~9世纪,班图人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 ①兴起: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②鼎盛: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其他国家的产生(代表国家:摩加迪沙) ①产生条件 A.位置: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 B.经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C.宗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②时间: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 ③经济状况: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与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进行交换);城市繁荣。

3.西非文明 (1)时间:8—15世纪。 (2)代表国家:加纳、马里、桑海三大帝国。 (3)经济状况: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4)马里 ①政治: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②经济文化: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5)桑海帝国 ①兴衰:15世纪至16世纪,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落。 ②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③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4.南非文明——大津巴布韦文明的发展过程 (1)在南部非洲,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2)11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 (3)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初中地理《非洲和美洲复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简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基本能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并形成较为熟练的技能。 3. 运用地图,归纳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并比较各大洲的地形气候与河流的差异,学会运用比较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4. 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非洲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培养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非洲、美洲的地形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理清地形、气候、水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动物大迁徙、乞力马扎罗山、五大湖、落基山、亚马孙河、安第斯山 新课教授: (一)地理位置

读图描述出非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学法指导: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步骤和方法:一寻找二描述 纬度位置1、找出穿过该大洲南北部的重要纬线2、描述:“大部分(主要)”——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1、找出该大洲周围濒临的海洋和相邻的大洲、2.描述:“临”“隔……与……相望” 指导学生描述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点 自主学习: 列表比较非洲和南北美洲的纬度位置、主要气候类型、突出特点、分布特点。 小结:纬度位置影响气候 合作交流: 1、为什么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局限在西部狭长的地带?而在欧洲西部分布面积广大? 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 欧洲西部山脉东西走向,平原广阔,有利于西风长驱直入

2、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寒冷气流可到达墨西哥湾沿岸? 中部大平原贯通南北 3.赤道穿过的非洲东部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非洲东部为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小结:地形影响气候 (三)地形特点 自主学习 列表比较非洲、南北美洲地形的异同 小结:河流流向和地势高低的相互关系 (四)河流特点 列表比较尼罗河、刚果河、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 小结:地形、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学以致用: 1、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地形:亚马孙平原北、西、南三面被高原、山地包围,有众多支流汇入,气候:流经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沛。 2、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 尼罗河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干湿季明显,当湿季到来时,尼罗河各支流水量大增,容易造成泛滥。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中古代非洲与美洲练习题

第 5 课中古代非洲与美洲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 繁荣的古代文明。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2.与欧亚大陆隔绝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象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 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3.关于玛雅人创造的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修建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B.创立的历法中采用了20 进制 C.知道零的概念,发明了数字0~9 D.创建了众多的奴隶制城市国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这说明( ) 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 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5.1905 年,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评论大津巴布韦遗址时指出:“许多人都会哀 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 试卷第1页,总 5 页

A.肯定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属非洲古文化B.指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具有“罗曼史”C.评价了大津巴布韦遗址重要历史价值D.鼓励人类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6.玛雅人的交换也颇为发达, 每个村落和城市都有广场, 作为交易的中心, 以可可豆作为交换的媒介。玛雅人( ) A.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人B.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C.以可可豆作为货币D.生活在美洲的商业中心 7.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 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B.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C.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D.伊斯兰教的传入 8.8—15 世纪,西非先后兴起了加纳、马里、桑海等强国,其发展的优势在于 A.较早掌握炼铁的技术B.大海阻隔了外族的入侵 C.受古埃及文明的影响D.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路 9.16 世纪初,以农业为基础的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其作用在于 A.促进交通运输B.防止洪水泛滥C.阻隔外族入侵D.扩大耕地面积10.15 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与此相关的措施包括 ①建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任政区长官 ③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④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 B.①③④C.①②④ A.①②③D.②③④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提纲3】

【部编版】第5课古代非洲和美洲 (一)知识梳理: 一、古代非洲文明 1.西非居民班图人是古代非洲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非)4世纪,兴起于今埃塞俄比亚地区的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10—15世纪,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莎和摩加迪沙。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3.(西非)8—15世纪,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成为西非强国。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马里的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4.(南非)14—15世纪,班图人建立的津巴布韦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一)文明的创造者——印第安人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二)古代美洲文明

(三)西非桑海帝国和美洲印加帝国比较 (四)印第安文明的相关知识点 1、美洲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其对印第安文明发展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后检测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后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古代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不包括()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麦罗埃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2.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3.从7世纪至今,非洲最主要的居民是() A.班图人 B.加纳人 C.马里人 D.刚果人 4.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A.东非沿海 B.南非沿海 C.西非沿海 D.整个非洲沿海 5.以下不是古代非洲出口的主要商品的是() A.黄金 B.象牙 C.奴隶 D.钻石 6.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7.“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①玉米②水稻③马铃薯④可可⑤小麦⑥西红柿⑦烟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8.“浮动园地”是一种创造性地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它属于什么人的创造()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印加人 D.墨西哥人 9.印第安人在美洲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古代文明。其中,主要位于南美洲的是() A.玛雅文化 B.阿兹特克文化 C.库施文化 D.印加文化10.—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是()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11.(选做·2020·创编)在西非8—15世纪先后兴起的国家是() A.桑海、加纳、马里 B.加纳、桑海、马里 C.加纳、马里、桑海 D.马里、加纳、桑海 12.(选做)除了今天的津巴布韦,古代大津巴布韦文化的范围还包括() ①莫桑比克南部②埃塞俄比亚③博茨瓦纳东部④摩洛哥⑤南非北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13.(选做)与古代东方文明不同,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大多起源于()大河流域 B.高原盆地 C.热带沙漠 D.沿海平原

非洲与美洲文明

第十一章非洲与美洲的人类文明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文明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欧大陆及北非地区,居住在这些地区中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活动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体。但是在中、南非洲和美洲等地也存在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和劳动,存在着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文明体系,其中一些足以自豪地跻身于古代人类文明之林。但相对说来,由于自然的阻隔,这些文明的独立性较强,其总体发展与欧亚大陆文明相比较尚处于较后进的状态。 一、非洲文明 非洲大陆幅员广袤,是世界第二大陆,北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东北有苏伊士地峡与亚洲相联,西南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整个大陆物产丰饶,气候炎热,由于地理因素所致,其文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撒哈拉沙漠以北,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文明的发展程度最高,尤其是尼罗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定居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曾在上古时代创造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自公元前4世纪起,古埃及和北非地区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又成为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属地,公元7世纪后又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部分,前述各章已对此多有述及,故本节内容只涉及东非、西非及中南非各地文明的概况。 位于西起乍得湖,东至红海、印度洋、北连埃及、南抵赤道的东非地区,由于受到埃及、阿拉伯等先进文明的影响,较早地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社会。 【阿克苏姆古国与埃塞俄比亚王国】公元前1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塞白人就渡过红海,移居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与当地的库希特各族逐渐融合,社会发展加速。公元前后形成以阿克苏姆城为国都的古代国家。公元4世纪国王厄查纳在位期间,为阿克苏姆国家极盛时代。凭籍由象骑军和水军组成的强大武装,厄查纳四外征战,扩展国疆,不仅占有北埃塞俄比亚地区,还兼有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地区。6世纪。加列布王时期,阿克苏姆与拜占廷结盟,出兵阿拉伯半岛,与东方波斯帝国争锋。 阿克苏姆文明的农牧经济相当繁荣,尤其是依仗地利,发展起较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其巨额收益成为王权的重要财源。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阿克苏姆国家建有相当完备的国家机器和典章制度,其国君自诩为“万王之王”。4世纪时,国王厄查纳率先皈依科普特派基督教,将其作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在王权的支持与推动下,基督教广为传播。阿克苏姆国家的精神、文化、政治生活无不刻上基督教的深深印记,具有深厚的基督教色彩,并对后世的埃塞俄比亚文化影响至深,埃塞俄比亚是中古时期非洲大陆上的唯一基督教国家。公元7世纪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势力扩至整个北非,并控制了红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从而使阿克苏姆古国逐渐衰败。 12世纪,自称是摩西后裔的阿高人建立起扎格维王朝(1137-1270年)。埃塞俄比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270年,叶库诺·阿姆拉克在达尔建立所罗门王朝,开始进入统治埃塞俄比亚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帝国时代。帝国皇帝仍冠以“万王之王”的头街。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中央加强对地方王公的控制;在皇权保护下,教会也大肆扩张势力,占据大量地产,教士上层成为帝国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14-15世纪,埃塞俄比亚的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土地大多掌握在皇室和教俗封建主手中。广大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实物地租和劳役贡赋,同时

古代非洲与美洲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黑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状况。 2.初步探讨各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5 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 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唯物史观】在概括非洲和美洲古文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感悟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具有多样性;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时空观念】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影响非洲和美洲古文明进程的因素;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家国情怀】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成果;非洲三大文明的概况和成果 难点:美洲印地安文明和黑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走进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 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用英语学 唱《什锦菜》。 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厨房打击乐》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教师:先请同学将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非洲的常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教师:同学们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的拇指钢琴的声音,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 学生:听,感受。了解拇指钢琴。 B:欣赏“非洲赞歌” 教师: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学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 3、心动不如行动

中考地理专题练习:非洲和美洲

中考地理专题练习:非洲和美洲 中考地理专题练习:非洲和美洲 [精题解析] 例1.①土地荒漠化、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粮食短缺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中未填写的内容。下图中自上而下应填写的内容,组合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例2.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 A.贝加尔湖 B.里海 C.苏必利尔湖 D.维多利亚湖 例3.南、北美洲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有() A.地形均分为南北纵列分布的三部分 B.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强化训练]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三个独立的国家是() A.利比亚、埃及、埃塞俄比亚 B.利比亚、埃及、坦桑尼亚 C.利比里亚、埃及、埃塞俄比亚 D.利比亚、尼日利亚、埃及 2.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A.矿产资源种类单一,但储量丰富 B.地形以高原为主,水力资源缺乏

C.黄金、金刚石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 D.是世界上大型野生 动物数量最多的大洲 4.有关非洲农矿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是居民的主食,小麦和稻米需要进口 B.是咖啡的原产地,但咖啡需要大量进口 C.撒哈拉以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D.北回归线以北金属矿产资源 丰富 5.当尼罗河下游河段进入泛滥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洲地中海沿岸降水丰富 B.坦桑尼亚天然野生动物园的动物 向赤道以北迁徙 C.撒哈拉沙漠区平均气温降至一年内的最低值 D.印度河进入枯 水期,沿岸农民正忙于抗旱 6.非洲农牧业生产落后的历史根源是() A.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B.国家政局不稳定 C.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 比重大D.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7.下列非洲河流中,水量最丰富的是() A.尼罗河 B.赞比西河 C.尼日尔河 D.刚果河 8.有关非洲地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B.位于低纬度地带,都属热带气候,有“热带大陆”之称 C.热带草原的面积非常广大 D.热带经济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最多 9.下列地理事项中,与白令海峡无关的是() A.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B.国家日期变更线 C.美国与俄罗斯的 国界线D.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6.3美洲教案新版湘教版20180625246

《非洲》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中地第三节。从内容上看凸显了地理学科地特点,内容繁多,知识点也多。注重对学生地读图、读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地培养。了解美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地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本节地学习,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学习地方法,知道分析美洲自然地理特征需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环境需从大洲地居民特点、国家分布、大洲内经济发展水平地差异等方面进行。因此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地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化繁为简对已学知识进行整合、应用,最后用对比表格地形式归纳总结南、北美洲地地理环境地差异。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地方法及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地地理位置(纬度、海陆)。 2、掌握拉丁美洲地概念以及这里地国家及通用语言。 3、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地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地形图,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地形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地能力和素养,认识到不同地理事物存在地差异。 【教学重点】 1、美洲大陆地地理位置。 2 、南、北美洲地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1、 通过学习南、北美洲地地形特征差异,熟练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地异同。 1、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问题导入:位于西半球地大洲主要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北美洲和南美洲。

过渡:同学们,你对美洲了解多少?你知道美洲地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块曾经地“新大陆”吧! 二、新课学习 (一)“新大陆” (1)“新大陆”地由来 美洲地全称:“亚美利加洲” 由来:美洲又被称为“新大陆”。因为在500多年前,生活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地居民,几乎不知道它地存在。15~17世纪地“地理大发现”,才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新大陆”之间长期相互“隔绝”地局面。 (2)美洲地地理位置 展示美洲国家和地区分布图,让学生试着描述美洲地地理位置。 明确: 纬度位置: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北极圈穿过其北部;南美洲位于100N以南,赤道穿过其北部,地跨南北半球。 海陆位置:美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3)美洲大陆地划分 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划分:美洲大陆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美洲大陆中部中美地峡地狭窄部位开凿了巴拿马运河,习惯上以它作为划分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分界线。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的非洲和美洲检测

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黑非洲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要冲,对外贸易高度发达是 指() A.库施文明 B.麦罗埃文明 C.阿克苏姆文明 D.埃及文明 2.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 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3.下列对阿克苏姆王国描述准确的是() ①生活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②公元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③10-15世纪信仰伊斯兰教④对外贸易发达,出口黄金、奴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4.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 A.东非沿海 B.南非沿海 C.西非沿海 D.整个非洲沿海 5.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6.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 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7.“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 ①玉米②水稻③马铃薯④可可⑤小麦⑥西红柿⑦烟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8.14世纪阿兹特克人在今墨西哥地区兴起,他们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对“浮动园地” 评价正确的是()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破坏了生态环境④扩大了中心城区的面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非洲文明中有许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格言,例如“等“牲口可以被继承,人应该自己选择”、你有了自己的主意,再去请教别人”……上述两条格言可以说明() A.非洲人历来注重财产继承问题 B.非洲文明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C.非洲人善于思考哲学问题 D.非洲文明存在财产私有和个体主义的概念 10.—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是()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唯物史观】在概括非洲和美洲古文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感悟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具有多样性;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时空观念】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影响非洲和美洲古文明进程的因素;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家国情怀】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成果;非洲三大文明的概况和成果 难点:美洲印地安文明和黑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