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走进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

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用英语学

唱《什锦菜》。

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厨房打击乐》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教师:先请同学将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非洲的常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教师:同学们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的拇指钢琴的声音,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

学生:听,感受。了解拇指钢琴。

B:欣赏“非洲赞歌”

教师: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学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

3、心动不如行动

A、教师示范,模仿打击节奏。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感.

① 4/4 X X X X |

② 4/4 XX X X X |

③ 4/4 X X X XX |

④ 4/4 X . X X X |

(加红体为节奏的重拍。)

B、教师组织学生同时打击节奏,并鼓励学生自主创编节奏打击。强调学生注意打击时的速度和重音的位置。

4、学生讨论非洲音乐的特点。

5、教师概括非洲音乐特点:

a、口头传唱、即兴创造,

b、节奏多变、风格独特,

c、以打击乐器特别是鼓为主,鼓为非洲音乐的灵魂。

三、美洲民间音乐篇

欢迎同学们参加美洲音乐旅行团,跟我一起跨过大西洋,到另一块让人神往的“新大陆”——美洲。去探寻那古朴而又神秘的音乐,去聆听夸越大西洋的美妙旋律。

1、课件展示美洲地图,和着《昨日重现》的旋律达到美国。

教师简介有关知识。(北美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欧洲移民大量移入北美,非洲黑奴也被源源不断的贩运到此,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民间歌曲

A.《什锦菜》美国乡村音乐。

教师:“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北美,同时也带来了他们

的音乐文化,其中英国音乐的影响最大。最早期移民者从欧洲大陆来美国。然后开始向西部拓荒,他们总是怀有多多少少的思乡之情,包括在西部生活的过程当中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对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困苦、郁闷、欢乐、惆怅等等各种情感都靠着这种本土的音乐来抒发。

学生:听赏时,尝试用英文来演唱这首歌。

B.《深深的河》美国黑人歌曲

教师:生活在全世界的黑人由于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他们对“主”和“天国”非常虔诚,至死不渝。不少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后,对故土的怀念依然十分强烈,而且一代一代的人都继承这一传统。所以在美国黑人社区才会流行这样的怀旧歌曲。在听时要把握怀念和怀旧这样的主题,来感受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

2、欣赏《晒稻草》(加拿大歌曲)和《白桦林好地方》(加拿大印第安民歌),分析:两首歌曲有何异同点?

教师:组织,提出欣赏要求。

学生:对比欣赏,并归纳异同点。(相同点:音乐材料精练,工整。不同点:《晒稻草》带有欧洲音乐的要素,而《白桦林好地方》保留了印第安人的音乐特征,在乐曲结束时的处理上也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对刚才所欣赏的美洲音乐进行小结。

学生:小结概括。(大多的北美民间音乐都比较抒情、怀旧、怀恋。音乐关注的人文因素比较多)

四、课堂总结:

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

五、教学反思

不断努力在新课程改革下,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音乐课的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拉丁美洲教案》

《拉丁美洲教案》 篇一:拉丁美洲教案拉丁美洲考纲 1、掌握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拉丁美洲气候类型的成因,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3、了解拉丁美洲矿产资源分布状况,通过热带雨林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考向分析 1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2结合亚马孙流域的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3结合拉丁美洲区域图考察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洋流等知识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气候的分布和地形质检单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掌握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部分是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评价设计 1、通过作图检测学生对目标一的完成情况,方式是同桌互查的方式,使一半以上同学准确作图。 2、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目标二检测情况。 3、通过完成表格及做《导与练》P196页习题1,完成对学生目标三的检测。教学过程导入:这里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大陆,这里气候特点是湿热,这里有热情奔放的舞蹈,有令人狂热的足球,是生物的世界,是探险家梦寐以求的地方,这里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和我们说的南美洲有什么联系呢?展示材料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拉丁美洲就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洲通过材料找到拉丁美洲的组成和纬度范围,理解拉丁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关系,拉丁美洲包括南美洲下面,我们就跟随地理的视角走近这片神秘而又古老的大陆展示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

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

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实践,培养对于拉丁美洲音乐的兴趣,感受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模仿,比较等实践活动,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特点、民间乐器和分类并掌握国标舞中恰恰恰和探戈舞蹈的节奏特点。 能力目标:1、能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美歌舞。 2、学会哼唱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拉丁美洲歌舞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熟悉探戈音乐节奏特点。 2、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积极投入创作活动。 【教学技术和学习资源应用】: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一组拉丁美洲的风景图片。 出示课件:拉丁美洲的音乐之旅 二.新课教授 (一)拉丁美洲地理文化背景 拉丁美洲概况 学生讨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社会等印象。(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

(二)拉丁美洲乐器特点 1、介绍拉丁美洲乐器的特点 教师简述:印第安本土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基本没有弦乐器。最常用的是竖笛、鼻笛、排箫,鼓也是印第安最为重要的乐器。自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听辨三种秘鲁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盖那笛,恰朗戈,安塔拉(结合图片了解) 3、欣赏排箫独奏《山鹰》 观察:这段音乐中除了出现排箫,还出现了哪些其他的乐器? 师归纳:古钢琴,吉他,萨克斯,沙锤,铃鼓,康加鼓, 大提琴,五弦琴,小号等 (三)拉丁美洲舞蹈 恰恰恰 1.教师表演一段拉丁舞 设问:属于那种舞蹈?(恰恰恰) 2. 播放一段恰恰舞的舞曲音乐,练习恰恰的基本节奏。 3.。邀请学生跟着恰恰的节奏模仿恰恰舞蹈。 简述国际标准体育舞蹈的分类 1.拉丁舞(伦巴,恰恰恰,牛仔舞,桑巴,斗牛) 摩登舞(探戈,狐步,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快步) 2. 对比欣赏桑巴,伦巴,牛仔,斗牛表演录像,体味不同的舞蹈风格,感受拉美舞蹈的热 情奔放。 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 1. 练习探戈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三条节奏。 2. 播放《小伙伴》音乐,感受音乐情绪。 设问:这段音乐里出现了刚才模仿过的那条节奏? 音乐的情绪怎么样?

拉丁美洲音乐赏析-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音乐赏析-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吕小步教具:投影片,音乐vcd、录象资料、录音带、钢琴 1.通过三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在“寓教与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拉美音乐的能力。 3.通过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的理解。 重点难点: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课前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理性化的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设问与回答的方式导入 1.歌曲有什么特点? 2.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 归纳: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具有拉美音乐的风格。 出示课题:拉美音乐赏析 (二)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问 1.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原居住人群。 2.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 3.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借助史地知识,了解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背景。归纳: 1.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原居住人群为印地安人 2.拉美音乐具有印地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相混合的特点。 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3.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 (大小调七声音阶和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等) 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情绪。 4.主题讨论分析

音乐通过哪些手段塑造雄鹰的形象? 使学生在分析主题旋律中了解音乐语言怎样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 5.归纳 平稳的节奏、弱起及三拍的连音 6.欣赏全曲并思考讨论 ⑴乐器音色及演奏技巧有何特点? ⑵乐曲速度如何变化,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通过讨论构建主动学习的氛围,在分析音乐的过程 了解音乐在表现形象与 情感中的作用。 7.归纳 竖笛的音色及演奏技巧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 小调色彩和速度变化使悼念转为歌颂和热爱。 (四)歌舞音乐片段赏析 1.探戈 ⑴.播放探戈舞曲 请同学们说出节奏特点,强化审美体验。 ⑵.介绍探戈(投影8) 探戈是阿根廷的代表性舞蹈,2/4拍、切分音运用 是一个重要特征。 ⑶节奏练习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探戈的节奏特点 2.伦巴和桑巴 ⑴介绍伦巴、桑巴 伦巴为古巴代表性舞蹈,4/4或2/4拍,速度中等。 桑巴为巴西代表性舞蹈,2/4或3/4拍、切分音丰富。 通过对比性区别两个舞曲的不同节奏教学为参加社会音乐生活打下基础 ⑵.观看桑巴、伦巴片段,分辨舞蹈类型并归纳各自特点,利用电教手段感受不同舞蹈的特点,使教学更直观。 ⑶结论 伦巴:音乐缠绵,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款。

高一音乐课教案

高一音乐课教案 【篇一: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 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 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 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导入语:在 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 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 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 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樱花是一 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 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 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 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三)《mongdong》欣赏 1、录音机播放乐曲abc三段初步感受问题:(1)你能听出哪些声音(乐器、人声) (2)该曲与前两首电影音乐的区别:(旋律、节奏、结构等音乐要素) (3)该曲给你的感受 2、投影仪显示:该曲相关知识介绍 (1)该曲作者瞿小松及创作风格,代表作 (2)该曲创作背景,音乐素材来源 (3)混合室内乐及其特点 3、结合以上知识欣赏乐曲d-g段 问题:如让你为该曲配置画面,你会配之以什么样的电影画面。 4、音画结合完整欣赏 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影视音乐欣赏,我们发现,恰当的音乐放在哪里,哪里的画面就会生辉,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音乐 是美妙的,学会欣赏它是其乐无穷。 作业:观看电视vcd《大宅门》欣赏其中的片头音乐及片中主题音乐,思考:这些音乐的风格特点,在片中起到什么作用,省去这些 好不好,为什么。 【篇二:高一音乐教学设计-王亚敏】 高一音乐教学设计 肥西农兴中学音体美组王亚敏 [课题]高中音乐鉴赏《丝竹相和》 [教学内容] 1.“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乐种介绍

拉丁美洲音乐教案

拉丁美洲音乐教案 授课人:甘谷一中尉海波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 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学生走进教室。 一、设问与回答方式导入 1、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啊?具有哪种音乐的风格特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具有拉美音乐风格特征) 二、引出课题:拉丁美洲音乐 1、由教师简略介绍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等。 教师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 师言: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式,除了在人种方面,原住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黑人音乐。

设问:拉丁美洲这种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讨论回答) 师归纳:混合性音乐是指印第安人、欧洲和非洲三种音乐文化的相混合,主要的原因是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那么他们的音乐文化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拉丁美洲,感受他们混合性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讲授新课: (一)赏析《告别》器乐合奏曲,秘鲁民间乐曲。 1在欣赏之前,我先和大家来认识三种拉丁美洲的乐器:排箫、盖那笛、恰朗戈。 排箫,提起箫大家非常熟悉,是一种竹管类乐器。而排箫,顾名思义,是有一排箫,就是多个竹管按音的高低顺序排列,固定在一起,每个管子发出一个音,管子下端封闭,吹奏上端发音。 盖那笛,是一种竖笛,在古代曾用动物的腿骨制成,现在多采用竹和木制作。一般有5—7个音孔,音色粗犷、明亮。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作品 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在集会之后,临行时告别的情景。每件乐器仿佛代表一个人,他们相互告别,依依不舍。) 通过欣赏大家认识了三种乐器,并能清晰的分辨各种乐器的音色,非常好。(二)赏析《美丽的小天使》: 简介墨西哥: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玛雅、阿兹台克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中心之一。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厦、学校、戏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壁画。鼓墨西哥城又称“壁画之都”。 歌曲特点: 歌曲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歌词用西班牙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盛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崇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①播放拉美出名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②播放拉美出名歌手詹妮弗﹒洛配兹演唱的《Let’s get loud》 ③观看拉美短片 ④听赏乐曲《激情桑巴》片段。(以上四种种方案可任选其一) 思考:1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2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节奏剧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具有浓重的 拉美音乐风格) 3根据片中出现的国家及民俗风情等说出该大洲的名字及所在的地理位置。 教学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拉美音乐成因讨论交流

1课代表主持,请同学们按小组简介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有关拉丁美洲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课代表及小组代表归纳评价作业情况。 3教师小结: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 16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大陆生活着印第安部族。古印第安人曾创造了璀璨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16世纪后,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拉美音乐发生了强大的变化。大量欧洲音乐传入拉丁美洲,再就是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 大陆的非洲黑人也带来了非洲音乐文化,因此,长期以来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非洲黑人音乐的不断融合混血,便形成了如今拉丁美洲音乐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新格局。 教学意图: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并增进同学之间学习情况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意识。 三、器乐赏析 乐器特点:印第安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几乎没有弦乐器。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欣赏内容: 1、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 2、器乐合奏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 3、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4、多巴哥钢鼓合奏 (一)聆听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

高一音乐 中国通俗歌曲教案

中国通俗歌曲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五单元第七节《中国通俗音乐》 5)学时数: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通过鉴赏,能在聆听中体验通俗歌曲特点与歌曲内涵。 ⑵、在欣赏中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评价、等活动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况,能对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3)、能够有表情、轻松自如地演唱歌曲,形成自信的表现能力。 2、设计思路:(包含教材结构、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及手段) 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但是他们的理解非常的狭隘,很多学生的喜欢只不过停留在歌者的长相服饰等方面,对于即使他们曾很喜欢的歌曲听过几遍后也会丢在一边,也会觉得厌烦。针对诸多情况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让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陶冶情操。本课以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选择典型性、学生熟悉的歌曲为内容将新课标“过程与方法”中的“体验、比较、探究、合作”贯穿全课,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强调探究,鼓励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在积极参与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表现技能。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及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 入 2分钟一、情景创设 1、课前播放有视频的歌曲《好 汉歌》 2、教师稍点评导入新课 1、请同学说这是什 么类型的歌曲? A艺术歌曲B民歌C 通俗歌曲 2、说说词曲特点及 演唱风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求知欲。 自主二、播放背景音乐按提供的线 索浏览书本内容 1、了解通俗音乐的概念与特点 2、你能列举并唱唱不同发展阶 段的通俗歌曲吗? 1、根据阅读及自己 的认知程度,相互 讨论说出通俗音乐 特点及概念。 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 标,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学习。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1、指导思想: 学习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三部分中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内容时,我们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器乐、声乐、歌舞音乐三方面让学生感受体验拉美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了解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文化具有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三种音乐文化相融的的特点。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使优秀音乐文化得到传承。 2、教学内容: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由于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所以,有人说拉丁美洲的音乐如同是一个“马赛克”,各种各样的都有,千姿百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拉丁美洲音乐以其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本课除选听教材所提供的多巴哥钢鼓合奏等声乐、器乐作品外,还补充欣赏了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秘鲁乐曲《飞驰的鹰》,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等音乐作品。同时,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较全面的了解拉美音乐风貌,本课还补充了充满热情、活力动感的“桑巴”和“探戈”等拉丁舞的表演录像。 二、教学过程: (一)器乐曲赏析 1、分别播放《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的音响片段(注:执教者可机动选用该两段音响) 2、出示乐器图片简介乐器特点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引言】 本课为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三部分中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材内容包括多巴哥钢鼓合奏等五个声乐、器乐作品。建议安排一课时。执教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作相应的选择和补充…… 【教学理念】 本课选定拉丁美洲音乐旨在通过欣赏拉美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乐、器乐歌舞音乐,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其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认识到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三种音乐文化相融的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开拓世界音乐文化的视野。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这节课的教学我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首位,通过听赏音乐,感受、体会、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而评价、表现和创造音乐,达到激发学习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每一环节都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1.自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查找整理有关拉丁美洲的图片资料和相关文字资料,初步了解其地理概况与文化背景。 2、互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收集整理的资料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3、评价:学生间、师生间各抒己见,对各小组的展示做一评价小结。这样促使每一个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年级】高二A部 【主备人】陈华 【教学重点】 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高一音乐 音乐的基本要素教案

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年级:高一(或高二)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 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2)优美抒情(3)雄壮有力(4)悲惨凄凉 音乐(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音乐(3)《江河水》音乐(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 3 3 3 2 3 6 5 3 2 3 6 5 2.节奏 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 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 3.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 (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 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2)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 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 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 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 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 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1.聆听《春节序曲》(片段),你能听到哪些音乐要素? 2.学生分组回答。 四、音乐的欣赏过程 1.说说你欣赏音乐时有怎样的心理过程。 2.音乐的欣赏过程: 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

《拉丁美洲音乐新说课稿

《拉丁美洲音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设计了今天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三部分中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与亚洲民间音乐一样,都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节的学习内容依然是要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感受了解拉丁美洲歌舞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等音乐的基本特征。(知识与技能)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一些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相融合的特点以及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了解拉丁美洲歌舞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 2、难点:(1)、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特点; (2)、结合地理、历史背景等对“拉丁美洲音乐三种音乐的融合”加以理解。 五、说教法: 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音乐本身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开发创新思维。 2、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3、情景式教学;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一些符合本课意境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问与回答方式导入): 1、首先我播放了一段拉丁舞蹈视频,通过学生讨论回答:这种舞蹈叫什么?这种舞蹈起源于什么地方?节奏有何特点几个问题,加上作一些简单的链接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引出课题:拉丁美洲音乐) (一)、首先是拉丁美洲及拉美音乐介绍 先做引导:要想真正理解拉美音乐,首先要了解拉丁美洲,通过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课堂上各组学生把准备好的材料交流、分享。(交流讨论的主要内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社会文化等)。 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我再作一些简单补充: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式,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和,所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原住居民,因此,印第安音乐文化成为当时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15世纪末,随着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殖民着的入侵,欧洲的音乐文化逐渐融入;I6世纪初,非洲的黑人被作为农奴大量输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音乐教案-音乐要素(高一年级) 教材分析:这是人类音社高中《音乐》课本第一单元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介绍了音乐要素节奏、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以及中国历史歌曲《长城谣》。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目的明确学习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并以欣赏和学唱声乐作品《长城谣》入手,引导学生运用节奏和旋律知识,体会和感受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知识相结合,更多地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作品。教学过程(.fwsir.)(一)导入新课1、学习音乐要素的知识的重要性,了解节奏和旋律要音乐中的作用,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2、有重点地简述节奏和旋律的基本知识和要点,并作必要的解释和提问。(二)欣赏音乐作品《长城谣》1、导言:运用节奏和旋律要素,感受不同节奏的组合和旋律线的进行,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情感。2、简介作品: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写法上和《孟姜女》一类传统民歌相近,具有浓厚的叙事特点,典型的`五声调式。3、播放歌曲录音后,请学习讲述歌曲表达的基本情感(悲愤,感情深

切)。4、再次播放歌曲欣赏,提出分析作品曲式结构,旋律线进行的要求。5、请学生作分析作品的具体回答(宫调式、四乐句、单二段体曲式结构),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线的进行,并作不同旋律线表达不同情感的比较。6、教师小结:上行旋律往往表现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有渐强的趋势。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驰,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有沉思、叙事的意境。(三)学唱歌曲《长城谣》1、学唱歌曲。提示:用所感受认识到的三种旋律线的进行,唱出不同的情感和强弱趋势。2、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将结尾的下行旋律55 61 3·5 3211-----| | 改为上行旋律556132|1------|| 试唱,请学生作不同旋律线进行表达的情感比较(上行更激昂、高涨)。3、教师归纳:旋律要素对音乐作品的作用和影响。(四)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分析和比较1、试分析歌曲中第二、三乐句节奏的松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2、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草桥结拜”和“抗婚”两段乐曲片断,请学生作节奏的比较认识。教师可将两段乐曲的节奏的松紧,作反向调换试唱,学生再作比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在音乐中作用的认识。3、教师小结:表现婉转、抒情、优美沉思的情感,节奏比较松,音的时值长一些,音与音连接较松驰。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节奏紧密,音值短的,音的连接紧凑。(五)教学总结音乐要素节奏和旋律在音乐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节奏结合和旋律的进行,表达情感是不一样的。学习音乐

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 ——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2、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3、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美歌舞。 二、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 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 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 三、教材分析: 1、《告别》是一首安底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器乐合奏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在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乐曲为G大调,4/4子,采用五声调式音阶,乐句悠长且多下行。 2、《美丽的小天使》是一首有着浓郁的拉丁美洲音乐风格的歌曲,是一首极具墨西哥民族个性,被称为“松”的歌舞曲,歌曲表达了男女青年间的爱情,旋律缠绵、优美、动人。歌曲为A大调,3/4拍子,采用七声音阶。 3、《小伙伴》是一首阿根廷探戈舞曲。乐曲既有平稳持重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节奏强烈,乐曲为g小调,2/4拍子。 四、教学重点: 1、感受了解拉丁美洲歌舞音乐文化和民族风情。 2、对探戈节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积极投入创作活动。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学生走进教室。 (一)设问与回答方式导入 1、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听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啊?具有哪种音乐的风格特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具有拉美音乐风格特征) (二)引出课题:拉丁美洲音乐 1、让学生讨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社会等印象。(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乌拉圭等国家。 师言:在广阔的拉丁美洲,风土,人种极其多样,因此,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式,除了在人种方面,原住外,从地球上各个地方迁移过来的人种都在这里互相混,所以可以说多元混合型文化是这一地区文化的最大特点,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黑人音乐。 设问:拉丁美洲这种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

拉丁美洲音乐教案1[1]

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美丽的小天使》、《小伙伴》、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独特的歌舞音乐和奇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化音乐的浓厚兴趣。 2、通过听、唱、奏、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几种舞曲形式(桑巴、探戈、“松”),在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其音乐特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舞蹈风格特点。 2、难点:用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分析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拉美著名歌手: 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1、今天,我们欢乐的相聚在一起,心情就像这首歌曲一样激动,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字是什么?歌手是在什么场合下演唱这首歌曲而风靡全世界的? 2、这个标志大家认识吗?球星呢?看到罗纳尔多、卡卡,听到这样的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又处于哪个洲? 3、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所了解的拉丁美洲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等) (1)人们通常将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统称为拉丁美洲。我们所熟悉的拉丁美洲国家有巴西、古巴、阿根廷,墨西哥等。 (2)16世纪前,古代的美洲印第安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文化、阿兹台克文化、印加文化。 (3)但是从16世纪初开始,拉丁美洲各地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欧洲移民带来欧洲的音乐,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音乐。于是拉丁美洲音乐融合了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以及非洲黑人音乐风格。因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属于拉丁语系,所以这个地方叫拉丁美洲。

飞驰的雄鹰音乐教案

飞驰的雄鹰音乐教案 【篇一:拉美音乐教案】 第13节《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 乐文化的交融》教案设计 渑池高中周少先 教学目标: 1.通过三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和到音乐活动当中,在“寓教和乐”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拉美音乐的能力。 3.通过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 的理解。 重点难点: 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一)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 初步理性化的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1.歌曲有什么特点? 2.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 归纳: 1.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具有拉美音乐的风格。 出示课题:拉美音乐赏析

(二)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问: 1.是否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原居住人群? 2. 拉美音乐有何特点?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 1.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原居住人群为印地安人。 2.拉美音乐具有印地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相混合的特点,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3.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促使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特征。 (三)器乐曲《飞驰的鹰》赏析 1.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 大江的涌潮 森林的早晨 飞驰的雄鹰 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出示乐曲标题,简介乐曲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演唱主题 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情绪。 4.主题讨论分析

骨干教师示范课高中音乐《拉丁美洲音乐》教案 新人教版

拉丁美洲音乐 ] 骨干教师示范课教案 常州市西夏墅中学恽金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对拉丁美洲人文概况有粗略的了解,知道拉丁美洲音乐文化主要受 哪几种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受这几种音乐文化的影响。 2、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知道这些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的特点及其与这三种音乐文化 (印第安文化、欧洲白人文化、非洲黑人文化)的联系。 3、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的认识,认学生知道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并在发展过程申形成了其独特的气质,是"混血的文化"。 教材分析: 1.《告别》是一首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乐曲,使用排箫等民族乐器演奏,旋律单纯、节奏简单、重复,这与印第安人简单、原始的生活习惯有关,有着浓郁的印第安民间音乐的风格。 2.《美丽的小天使》沿用欧洲音乐体系,采用七声音阶,但节奏独特富有动感,歌词使用西班牙语,音乐略带有淡淡的愁绪,体现了欧洲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风格融合。 3.《小伙伴》是阿根廷最著名的探戈舞曲,典型节奏的使用让音乐在平稳中带有些紧张的情绪,表现了一种矛盾的心情。音乐借鉴了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同时又有欧洲音乐的优雅风格,是几种音乐风格融合的结果。 4.由拉美歌手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是一首浓郁的拉丁风格又不失现代特征的流行歌曲,这首歌旋律流畅上口、节奏鲜明,充满激情,是现代人非常喜欢、流传甚广的优秀作品。教学重点m] 欣赏、分析秘鲁民间乐曲《告别》、歌曲《美丽的小天使》、探戈舞曲、《小伙伴》三首作品。 教学难点: I、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的特点能够并追溯其文化根源。 2、让学生感受到三种音乐文化的融合给予拉丁音乐的独特气质。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等。[Com]

浅析拉丁美洲音乐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1128021.html, 浅析拉丁美洲音乐特点 作者:马海涛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5期 摘要:欧洲对拉丁美洲的殖民开始于16世纪,其古典音乐曾经对这片广袤的土地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宗教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这里不断涌现,历经数百年,这些艺术被当地民众充分吸收转化,文化形式亦不断演变流传。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各种音乐相继从异族传入,在和本土音乐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构成了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框架,并诞生了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文化;拉丁美洲;音乐;特征;因素 自从有了音乐,人类就找到了灵魂的依靠,找到了通往梦境和美好的钥匙。音乐不分国界,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中,还可以领略历史的发展演进…… 欧洲对拉丁美洲的殖民开始于16世纪,其古典音乐曾经对这片广袤的土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教音樂、叙事曲、欧洲歌舞剧等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历经数百年,这些艺术被当地民众充分吸收转化,成为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成千上万的黑人被贩卖到拉丁美洲,非洲各种音乐也相继传入,许多世俗和祭祀音乐,也转变为构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重要元素,与本土音乐相互融合演变,诞生了璀璨多元的音乐文化。 一、拉丁美洲历史背景概述 我们所说的拉丁美洲指的是从墨西哥到南美洲最南端的所有每周国家和地区的总称,主要包括南美洲、加勒比、中美洲和墨西哥四部分,面积约等于两个欧洲。拉美绝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人种多为混血,由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通用语言,属于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广大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1808年,因西班牙被法国侵占自顾不 暇,与此同时美国和法国爆发了革命,收到启发的拉美人民也掀起了独立革命运动,最终拉美国家相继独立。 二、拉丁美洲音乐的历史渊源 古代印第安人文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地方是墨西哥和秘鲁,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它们是最重要的两个殖民地:分别叫做新西班牙总督区和秘鲁总督区,这两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变迁具有代表性,经历了文化的变迁、融合、同化、吸收等一系列过程。 三、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特征 拉丁美洲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三百多年,由于多种特色文化在此进行了长期碰撞渗透,最终融合成了一种既统一又多元的文化形式,带有明显的欧洲、印第安和非洲元素。

高中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和体验三种舞蹈,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和多元的文化。 2、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美三种舞蹈的特点。 3、学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拉美歌舞。 教学重点:对三个舞蹈的节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学一段舞蹈。 教学过程: 壱、播放《生命之杯》,学生入教室。然后跟节奏打拍子。问: 1、这首歌有什么特点?(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这首歌曲和我们平常听的有哪些不一样? 和非洲歌舞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处,有拉美音乐的特征 二、拉丁美洲音乐 了解拉丁美洲的来历和地理位置。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各国和地区的通称,包括巴西、阿根廷、秘鲁、墨西哥等国家拉丁美洲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印第安人音乐,拉丁美洲民间音乐和以黑人音乐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乐三个类型。三种音乐互相融合,歌舞音乐是它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种拉丁美洲舞蹈来管窥一下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探戈

是一种双人舞蹈,源于非洲,但流行于阿根廷。伴奏音乐是顿挫感非常强烈的断奏式演奏,因此在实际演奏时,将每个四分音符化为两个 八分音符,使每一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目前探戈是国际标准舞大赛的正式项目之一。男女双方不对视,定位时男女双方都向自己的左侧看。3、欣赏视频,注意节奏、速度、音乐特点是什么样的? 节奏:强烈,2/4 拍,连续的切分音 速度:中速、徐缓 特点:深沉、含蓄、洒脱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 4、节奏型练习: 四、伦巴: 1、简介:源自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拉丁美洲,后在 古巴得到发展。在古巴把一切即兴的黑人歌舞都称为伦巴。这种舞蹈完全是自娱性的,有时可以一男一女相互追逐,也可以成为多人的

高中音乐课教案

高中音乐课教案 默认分类2008-08-05 10:13 阅读231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教学目的:结合歌曲《祖国颂》,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让学生体会和欣赏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高中音乐课、欣赏课教案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2、首先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可能同学们对最后一项的感觉比较明显,是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比如在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情绪会比较激昂,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些都是音乐在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祖国颂》,听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