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区域科技发展;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十一五”科技规划;中部崛起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体系建设论文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任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0前言

在我国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部六省(即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根据我国的科技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各省的“十一五”科技规划。为了深入研究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问题,有必要结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本文比较的重点是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比较的核心是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具体政策措施。

1中部六省科技规划的总体特点

1.1在指导思想上紧扣自主创新的主题

中部六省都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遵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

1.2在定位上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中央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部地区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但是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这种定位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1.3在规划上体现了各省的特色、在科技项目部署上突出了重点从规划的体系结构上来说。中部六省的科技规划内容、体例大都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框架大体一致。主要的区别

在于由各自的科技基础和实力不同所导致的具体科技攻关领域和项目、科技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等方面的差别。

中部六省的科技项目规划主要是两个重点领域:一个是集中于“农业、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领域的科技项目布局。在中部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都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重中之重,提出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个重点是人口和生态领域,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

具体说来,各省规划的重点和特色是:

山西省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

安徽省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在电子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等方面的优势。将生物技术作为迎头赶上的重点。促进新材料向功能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江西省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着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河南省在电子信息方面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化产业发展优势。在生物工程方面加强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的重点研究。在新材料方面加快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的研发。

湖北省发挥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优势,提高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和农业的创新能力.将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湖南省将重点放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现代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背景和目标比较

2.1发展战略背景比较

中部六省在“十五”期问,科技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各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企业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不紧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区域创新体系还不健全。“十一五”时期,中部六省将面临许多历史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实现中部崛起、促进社会和谐,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

2.2具体指标比较

中部六省发展的总体目标大都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总体实力”等等。湖北、湖南、江西和山西4个省都提出要达到全国或中部地区上游水平。

从具体目标来看,各省不统一.反映了各省对科技发展规划目标认识的差异性。此外,在少数可比性较强的指标中,各省大体上差不多。如:“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R&D)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等指标各省大体相同。

3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及重大专项比较

中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也就是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3.1粮食生产方面

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各省在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基础研究都很多。根据中央的要求.中部六省大都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种子工程和动植物保护工程,不断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

各省除了在重大专项上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之外,彼此之间农业科技规划的差异并不显着。农业(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安全技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与设施等,大都被中部六省作为重点。

各省还根据区域特色选取了一批重大专项。山西省的重点是: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工程;红枣、马铃薯、优质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究。江西省的重点是: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定位及育种研究:红壤区域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及开发:猪重要经济性状主基因的鉴别与优质种猪的选育研究。湖北省的重点是:名特水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畜禽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双低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湖南省的重点是:超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大宗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及关键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3.2能源原材料方面

Domain:https://www.doczj.com/doc/8a11339881.html,/ 凯汇商务服务more:sd2waws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要求是,“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山西、河南、安徽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山西省根据自身是煤炭大省的优势,大力加强和煤炭安全生产、开发、利用有关技术的研究。安徽针对“两淮地区”煤炭的开发利用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专项。河南充分发挥豫北地区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煤和石油生产及其深加工技术研究。

而湖北、湖南和江西把重点放在高效节能研究上面。湖北强调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电);江西强调鄱阳湖风能开发和生物质能研究:湖南强调新能源(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并把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作为重大科技专项。这些规划符合中央关于“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和风电建设工作”的要求。

中部省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中央提出“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发挥中部地区铁矿石、有色金属、黄金、磷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优势,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安徽以铁、铜、金等资源为重点,着重开发高效开采和冶炼技术,特别是深部隐伏矿床找矿技术。湖北重点加强对特色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磷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湖南着重加强矿产资源高效分选提取与矿山接替资源探查技术的研究。

中央还提出要“重点支持钢铁、石化、化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山西主要是和冶金有关,其重大专项是:无镍不锈钢、优质合金钢连铸及热轧工艺技术。安徽省主要是新型特种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和精细化产品开发。河南省主要是冶金建材。江西主要是钢铁冶炼与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湖北重点是开发高性能冶金材料.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端板材的需要,开发化工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湖南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陶瓷、轻纺、钢铁、建筑等传统材料行业,以技术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其重大专项是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开发关键技

术。

和农业规划不同,各省之间的能源原材料规划很不均衡。能源集中在山西、安徽两省,特别是山西省仅在煤炭领域就设置T4个重大专项。矿产资源集中在安徽、湖北两省。材料集中在湖南、湖北和江西。江西省总共只安排了16个专项,但仅在材料领域就有6个重大专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是紧密相关的3个领域。山西、安徽和河南省对于能源和资源规划得多,而对于材料贝4较少涉及。安徽、河南在材料方面规划得很简单,而湖南、湖北规划得较详细。

3.3现代装备制造方面

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领域规划了许多重点和专项。

山西省突出重型装备制造工艺及技术、智能高效采煤设备和工艺技术、铁路机械和专用机械生产工艺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矿山机械、重卡汽车生产装备制造技术、公路改性沥青快速制备技术。安徽省突出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混合动力汽车、绿色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智能信息家电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专项、制造业信息化专项。江西省突出先进工业流程标准化示范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新型运载工具制造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民用航空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突出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和轿车车身开发技术、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新型输变电成套设备、新型机械设备。湖北省突出电动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与设备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湖南省突出现代工程机械、新型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系统重大装备、轿车无级变速器(CRV)产业化关键技术。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建设现代装备基地的要求是:“建设具有自主创新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矿山开采设备、石化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新型农业装备、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汽车及零部件、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

从上面各省的规划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的某些领域

过于集中。如汽车领域,除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领域以外,其余5个省都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都将汽车作为重点领域,湖北、湖南还将电动汽车作为重要发展项目。而在国家所列举的l2个中部地区重点发展领域中,只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第11个列举项目。

1 2 3 下一页

对于国家所列举的其它领域,各省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如关于“输变电设备”项目,只有湖南和河南列入规划;“大型矿山开采设备”只有山西列入规划;关于“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只有湖南的“新型轨道交通设备”和山西的“铁路机械”涉及到。而“高效发电技术装备、新型农业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项目,中部六省都没有列入规划。江西省侧重发展的民用航空项目不是国家所列举的项目。

中部六省除湖北省现代装备制造种类较多以外,湖南侧重于工程机械、输变电和轨道交通: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山西侧重于煤炭机械和运输;安徽侧重于汽车整车生产;河南的特色不明显,重点不突出。

3.4高技术产业方面

中央关于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是:“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国家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

相比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来说.中央对中部六省高技术的规划不是很具体.没有列举什么项目.而是着重对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进行了说明。这就说明,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不同,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中央的着眼点是“如何培育高技术,加快产业化”。但是由于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带动性十分显着,加上中部六省普遍对自身创新能力期望很高,因此,在各自的规划中都将发展高技术作为重中之重。

(1)信息产业。山西省以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新型元器件、软件、现代通信为重点,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安徽省突出软件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和片式元器件、自动化装置与系统,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子信息材料专项、计算机软件专项。江西省突出信息技术

应用工程、软件技术、光电子产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应用软件研究开发。河南省突出计算机网络高速路由器、交换技术与产品、各种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及产品.加强信息化的开发应用,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湖北省突出光通信技术及下一代网络、无线通讯系统与终端、激光技术及应用、数字视听(3C技术及融合)产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湖南省突出新型显示器件技术、数字视讯与媒体技术、软件、信息网络与现代物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数字卡通内容制作及传播应用关键技术。

从上面可以看出,湖北侧重于光电子技术:湖南侧重于数字卡通,其它各省重点不明显。除河南以外,其余5省都强调软件研发,特别是江西和安徽将软件开发列为重大专项。

(2)新材料。在新材料领域,中部六省主要是集中于纳米技术的研发。新材料领域和原材料领域联系较紧密.不少省都集中于传统原材料领域的新材料研发,而对于高技术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实际上并不多。如:山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永磁、多晶硅及镁合金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安徽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江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新材料研究开发;河南的重大专项是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技术;湖北的重点是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湖南的重点是先进电池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

(3)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山西省以中药现代化综合技

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工艺技术和集成工艺技术开发,重大专项是中药现代化技术。安徽省突出酶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重大专项是新药创制。江西省突出生物医药、化学药新药、中药新药、中药现代化技术聚焦工程.重大专项是江西道地和特色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河南省在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群体优势。湖北省突出生物医药技术、生物农业技术、生物工业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技术。湖南省突出生物安全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现代中药技术、创新药物技术。

从上面的项目名称可以看出,在生物工程和现代中药领域,中部地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进行现代中药开发。

3.5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央关于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交通运输枢纽的要求更多地是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体系、交通运输重点项目的角度进行规划的。因此,中部省份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方面的科技立项十分少.只有湖南和安徽将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列为优先主题.但是具体内容也不是很多。

3.6人口和生态重点科技领域

中央指出.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着“人口和生态环境压力大、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很具体,因此,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对优生优育和人口控制、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自然灾害预报等领域都设立了优先研究主题。

结合自身的特点.山西将工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研究与示范、煤烟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重大矿山灾害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作为重点。安徽将巢湖、淮河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重大专项。江西将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相关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河南加强对艾滋病和地震灾害的研究。湖北强对血吸虫病、洪水预警和防治的研究。湖南把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并加强对水旱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

4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比较

作为省一级的科技规划.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各省的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的关系十分紧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规划,各省差异较大:有的将创新体系和体制改革作为对策措施中的一部分:有的没有对策措施,只有创新体系建设。这种差异反映了各省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认识上的不同。各省都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从具体对策来看,各省主要从财政投入、政策法规、优惠政策、人才培养、加强领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央并没有单独就中部地区问的科技协作进行要求,只是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一起,指出中部地区要“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

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设若干科技基础平台”。这就说明,中央认为中部地区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体系的建设。

在区域经济布局上,中央也只是提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支持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在粮食、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中部地区与毗邻的沿海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从中央来说,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中部各省份内部的增长极建设和东、中、西部问的互动。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部六省较重视与国外和其它区域的合作,而不太重视中部地区内部之问的合作与交流。其实从中央对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以及上面各省的规划重点来看,中部六省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科技需求,在一些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优势,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中部六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来寻求发展.没有必要各自另起炉灶,或只盯着国内或国外一些科技发达地区。因此,中部各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问的科技协作,共同促进本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

[摘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

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

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臵;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

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 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

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赢利性差。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摘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

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

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臵;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

?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资料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刻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对本国GDP 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6%左右,其余四国大都在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文化产业?对宏观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2及图4),作为审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3反映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2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2得出与图3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国家都在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其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这恐怕是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偏低.

图4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同时也包含欧、美、澳洲的国家,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4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例最大,在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间,只有新西兰最低,仅1.7%。图4同样

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产业?!表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概览

三、?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从?影视出版?、?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涉及的机构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从学术研究来看,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赢利性差。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四川省设计院名录

四川内江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地质测绘院 ·四川地质工程勘察院 ·四川省纺织工业设计院(四川省纺织建筑设计院) ·四川省古黄建筑园林设计院 ·四川省化工设计院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 ·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省交通厅内河勘察规划设计院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四川省物探工程勘察院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建筑设计院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总公司(集团)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国轻工业成都设计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国冶金建设集团成都勘察研究总院 ·中机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自贡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巴中市建筑勘测设计院 ·巴中市峥嵘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有限公司·成都滨江建筑工程设计院 ·成都长源建筑设计事务所 ·成都广川消防工程实业有限公司 ·成都化工研究设计院 ·成都教育建筑设计院 ·成都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 ·成都君山建筑装饰工程实业有限公司设计事务所 ·成都狮王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成都市丑小鸭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成都市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汇源装饰工程公司 ·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成都市人防建筑设计所 ·成都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成都市温江建筑工程勘测所 ·成都市市新都城建勘察测绘有限公司·成都四海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成都通信勘察设计院 ·成都文化装饰工程中心 ·四川兴蜀股份公司 ·成都兴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崇州市建筑研究勘测设计院 ·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院 ·达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德阳地质工程勘察院 ·德阳二重工业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德阳市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 ·地矿眉山工程勘察院 ·都江堰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甘孜州建筑勘测设计院 ·广汉市建筑勘测设计院 ·广元市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 ·核工业建中设计院 ·核工业西南德阳二八二工程勘察公司·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设计所·江油市建筑规划勘测设计院 ·乐山市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凉山州建筑设计研究院 ·凉山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零八一建筑勘察设计院 ·眉山市建筑设计院 ·绵阳绝缘工业工程设计研究所 ·绵阳市川交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绵阳市第二建筑勘测设计院 ·绵阳市涪城区地质勘察公司 ·绵阳市海辰工程师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绵阳市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农业部成都能源环境工程设计所·攀钢集团矿业公司设计研究院 ·攀枝花市交通设计研究院 ·彭州市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 ·双流县建筑设计院 ·四川奥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申报流程及要求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指南 射洪科技信息网2009-07-12 10:05:5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依据 四川省科技厅《关于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1、在省内或国内同行业或同领域中技术领先; 2、具有技术创新、产业化意识较强和管理水平较高的领导班子; 3 、具有学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带头人; 4、基本具备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必要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 5、密切联系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6、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筹措资金能力和良好信誉; 7、拥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人才。 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程序 1、具有组建资格并愿意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任务的单位,须向主管部门提出并按格式填报《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可行性研究报告》,无行业主管部门的,以依托单位所在地的科技局为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择优向省科技厅申报。 2、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受理可行性研究报

告,提出初审意见。并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综合评审。评审合格的,由省科技厅批复。 射洪科技信息网_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指南(文件出处超链接)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申报流程及要求 件 提出申 请 报批审 查 优惠政 策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申报流程及要求-青神县科学技术局网站(文件出处超链接) 四川省科技厅关于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单位:四川省科技厅时间:2007-08-21查看次数: 114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按照四川省“十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对“十五”期间我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主要原则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要在“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引下,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需要,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我省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基地。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XXX公司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一、3年发展计划 (一)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拼搏进取、求真务实、用户至上、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恪守“科技创新求突破,拓展市场谋发展,广纳贤才增实力,加强管理创效益”的经营方针,通过持续实施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等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为客户提供卓越的系统解决方案和优质的服务,实现从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转型,促进企业可持续增长。 公司通过持续强化研发创新和科学优化项目管理两大核心竞争力,结合系统集成行业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高速公路机电”、“物 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等机遇,实施立足高速、服务吉林的发展战略,力争在三年内成为在高速公路机电领域中最优秀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公司将在巩固现有产品与服务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重点业务领域的研发投入,致力于完善并加强公司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及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所在领域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产品、技术、人才、管理、经营模式以及已有的客户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应用行业做深做透、市场地域做大做广。 公司将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实现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力争销售收入和盈利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公司综合竞争力在三年内进入省内行业第一梯队前列,实现销售收入3亿。 (二)主营业务发展计划 过去的几年,公司通过参与高速公路机电信息网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优势领域、树立企业品牌、积累项目资源起到了推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公司将坚持“区域扩张、行业拓展、服务延伸”的业务发展战略,巩固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 1、在现有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优势的基础上,公司将重点围绕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领域,继续加大对机电设备控制技术、智能车牌识别技术、多媒体网络中控技术等的研发投入,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性与模式的创新性; 2、在业务领域上,公司将以高速公路机电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大对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部门等公用领域的业务拓展,重点开拓具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系统集成市场; 3、在国内市场的拓展上,公司将完善和加强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网络建设,与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协作共赢。依托骨干架构进行区域市场的扩张,强化与现有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以吉林为中心,东北地区为重点市场,辐射华北地区的营销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公司将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潜在市场,突破区域限制,实现快速拓展,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科技创新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影响 摘要:科研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对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内涵有不同的要求,科技创新能满足客户潜在要求,激发客户内在需求,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章从科研选题、方法选用、经济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等多个方面解析企业科研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协调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技术、新的工艺对原有的成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市场和客户需要的一种企业行为。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可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从国家层面提出“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的理念,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技术创新的地位和作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市场竞争从国内走向国际,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一个国际型的企业除了有完善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还应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已成为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企业科研创新的路径 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决策,并从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作了详尽阐述。企业的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1调整企业产业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传统生产型企业由于产能受限,加之企业职工数量庞大,人均效能低下,在市场竞争中不能轻装上阵,很多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生产型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产业机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人员组成,做到减员增效,提高生产效率。 1.2重视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结构成果在企业中的运用 企业技术创新通常依靠技术研发部门,技术研发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且提供研发成果。但是毕竟企业的目标是获取利润最大化,科技研发部门根据市场需要可能会不断引进创新需要的人才,原有的人才由于不能适应新技术革新的需要而闲置,周而复始导致企业研发部门膨胀。

创新与科技发展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我国科技创新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创新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自觉从事创新探索与实践。 2、能力:学会把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行动,初步尝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技发展靠创新;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确创新对于我国尤为重要;懂得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到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责任感。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好奇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思考: 1、如何理解“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2、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有什么作用? 3、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4、好奇心怎样才能发展为创新? (二)预习展示 (把你预习问题的答案说出来,与组内同学共享) (三)交流探讨 2006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四)知识梳理(课堂上完成) 四、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④科技发展靠创新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⑥ D、②③⑥ 2、对创新的含义,你的认识是() ①创新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②是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③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新④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⑤指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人云亦云、墨守成规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⑤ 3、许振超,山东青岛港工人。他三十年如一日,立足本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带领团队两次创造了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在新形势下提倡“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因为() 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②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创新是我们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4、2006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之所以强调创新,追求创新,是因为()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当今国际竞争是人才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④中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年度工作进度统计表

附件2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9年度工作进度统计表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单位(公章): 说明:1.表中“□”为可选项,请按填表要求,依据中心具体情况在“□”中划“√”。 2.表中要求填报的均为2019年数据和成果。 一、基本情况 表1 基本情况 注:1.“独立型”:中心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运作,采取独立核算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具有独立的经营权和决策权。

2.“相对独立型”:指中心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属依托单位内部二级机构。 3.“整建制挂牌型”:指中心与依托单位属于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两者基本融合或完全融合。 4.“多依托单位联合组建”:指中心依托多个单位联合组建。 二、人员情况 表2-1 现有人员基本情况单位:人 定人员、客座人员、合同制人员、招聘人员、返聘人员等。 2.“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指中心从业人员中的课题活动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 3.“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人员”:指从事定型产品的批量生产和对外服务活动的人员。 4.“从事管理活动人员”:指中心业务、人事管理人员。 表2-2 现有人才与人才流动情况单位:人 表2-3 研究生培养情况单位:人

注:“培养人数”:包括自培和委培。 三、投资情况 表3-1 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2.“政府投资”:包括国家、行业、省市的建设和项目投资。 3.“社会投资”:主要指项目合作投资。 4. “R &D 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入。 四、科技成果与转化推广情况 表4-1 成果产出形式 单位:个 注:1.“产品类”:中心以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作为实现工程化的主线,产品销售收 入是收入的主要部分。 2.“工程承包类”:指中心以工程承包作为实现工程化的主要途径。 3.“工艺技术类”:指以技术开发、推广和服务为主,其业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承担 国家、部门的项目。 表4-2 成果技术来源情况 单位:项 表4-3 成果获奖情况 单位:项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完整版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 要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着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

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公司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总则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生存与市场竞争的保障。因此,自企业成立以来就制定了企业科技发展规划,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限。公司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的目的是为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健全和发展企业的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体系,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流的科技研发中心,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人才支撑**公司成为“中国第一民族企业”是**公司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策略 1、企业科技创新研发体系的建设 逐步健全适合**发展的科技研发体系,强调基础应用技术、产品设计开发、工艺制造技术的均衡发展。建立并完善科技研发的绩效评价办法、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科技研发机制。 2、关键技术研发 着重加强一些关键技术的深层次开发,建立可靠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模型。 企业在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支撑企业中长期发展需要的研究开发工作,特别要不断研究开发出具有强力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积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建立可靠地巨头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模型,实现企业在这些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3、科技研发队伍、投入及研发方式 企业制定及适时调整企业人员配置,创造先进的研究开发条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的科技人才,增强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壮大科技研发队伍,提高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优化升级科研队伍的人才结构。科技投入占当年销售总额的比重4%-5%,理顺科技投入的管理机制。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合作并重,灵活运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客户、高等院校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同关系,有效组织和动用社会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战略性研究开发,推动企业高新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高研发效率。 4、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发展战略的决策 企业应具备技术和市场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判断能力,从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相结合的角度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从而引导企业走向正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摘要: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国家信息化方针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坚持教育优先,推进“头脑”的信息化,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坚持都市先行跨越,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增长极和信息源。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产业,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上;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过分强调信息化,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面对巨大的“信息鸿沟”谈“赶超”和“跨越”是不现实的,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只能慢步走。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坚守——慢步论”,即坚守传统产业,慢步信息产业。 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 这种观点是“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放弃——跨越论”者关注的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放弃转移型战略。

20世纪50年代 (以下均指20世纪)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家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80年代以后,出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景象:笔者认为:“坚守——慢步论”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放弃——跨越论”则过分强调新兴产业,忽视了传统产业的作用:笔者的观点是: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实现工业化进而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坚持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应用为主导;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持教育先行,用“头脑”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处理好现代化的大都市与落后的广大农村的关系,坚持局部突破,都市跨越,整体追赶,率先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化的发动机。 我们把这一战略概括为“应用主导、教育先行、局部突破、都市跨越”。“坚守传统产业,慢步或停步信息产业”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度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美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产值达到8220亿美元。

我国中部6省经济比较

我国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形势对比分析 一、概述: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 江西等6省。近几年,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大开放政策、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带动下,中部6省区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沿革及战略取向的差异,中部6省区域经济发展也显现出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不平衡的现象。 二、中部6省区域经济基本情况指标对比分析 1、湖南经济总量居中,工业化进程落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2006年湖南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三位,GDP增速排名第四,这对于在中部省份中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的湖南省来说发展优势并不明显。 2、湖北省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各产业协调推进。2006年湖北 GDP总量居中部6省第二位,GDP增速与湖南省持平,排名第四。作为中部面积第二、人口数量第四的省份,其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工业实力相对较强。 3、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而第 三产业发展滞后,2006年中部6省中,河南GDP总量和增速均居首位,其中GDP总量占中部6省的29.01%,GDP增速达 14.10%。河南省是中部面积第三‘人口数量最多的大省,而 且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 4、山西经济发展有所倾斜,产业结构面临深层次矛盾,山西

作为中部6省中面积第五‘人口数量最少的省份,2006年其GDP总量和增速均位居中部第五位。由于山西省人口数量大大低于中部其他省份,加之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刺激了山西第二产业特别是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倾斜发展,使其人均GDP水平稳居中部第一位置。 5、江西经济总量偏小,第二产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有待加 强。 6、安徽经济虽然增速加快,但总量不足,第二产业发展滞后。 安徽是中部6省中面积最小的省份,而人口数量却排名第三。 2006年安徽GDP增速加快至第二位,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但人均GDP水平排名最后。 三、资料来源: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战 略研究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全面分析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科技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载体等创新要素建设运行情况,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提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凝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三个方面的战略选择,为电力企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研项目 战略发展SWOT分析 一、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一)现状 科技项目是企业广大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载体,部署实施科技创新项目是引导和带领员工推动电网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科技项目的顶层设计、过程管控和指导,确保在电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和进展,并能切实有效地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不断鼓励创新,注重利益引导,通过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成果表彰,培育高层次科技成果,构建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科技创

新氛围,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在科研奖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以江苏为例,十二五期间,电力企业科技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项目总数超过600个,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3项、国网公司科技进步奖59项;获得专利授权2144件,其中发明专利371件、其他1773件;1个实验室升级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新增1个实验室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实验室,新增2个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团队,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成果水平均取得了较大提升。 (二)问题 笔者为了解掌握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采取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情况专项调研。完成13家地市电力公司、5家电力科研单位共计581人的问卷调查,分析各层级科技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载体等科技创新要素建设运行情况,分析主要存在问题。 科技管理队伍方面: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架构仍有待优化,在科技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业务部门协同负责的科技创新双维度管理体系、上下两级科技管理层级方面有待完善。在调查问卷中,技术人员希望科技管理部门“帮助在

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

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落实《国家“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四川省“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参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指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组建设立的研究开发实体。工程中心是四川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工程中心的宗旨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的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区域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第四条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 (一)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 (二)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 (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持续不断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 (四)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开展区域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为行业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 (六)为行业和地区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第五条工程中心的责任与义务: (一)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以及相关批复文件的要求,实现设定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目标;

2020年(发展战略)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战略)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三) 邓楠(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科技部是国务院主管科技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能我归结为六条: 第壹,是科技发展的政策的制定。这个政策包括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战略以及法律法规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是制定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这是科技部壹个很重要的工作。刚才大家谈到希望了解科技计划有关情况,我们“十五”计划,实际上就是“3+2”的科技计划:“3”,就是以项目为主的主体计划,壹个是863计划,壹个是国家攻关计划,壹个是973计划;“2”,壹个是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计划,壹个是产业化环境的计划。下面我具体介绍壹下: 863计划主要是由专家来管,主要是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问题。这个计划“十五”期间的总经费是150亿元人民币,主要涉及六个领域(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资源和环境)和十九个主题,那么我们于“十五”期间863计划,主要是由重大项目和十九个主题组成的,重大项目当下安排了27项,占总经费的60%;十九个主题占总经费的40%。那么于主题里面,我们特别强调要拿出壹部分的经费来支持创新性的项目,就是支持交叉科学创新性的项目。 国家攻关计划,主要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的壹些技术。这个经费大概于“十五”期间每年是12亿元左右,经费不是很大,因为这壹块也是唯独“十五”没有增长的经费,或者是增长幅度很小的。这壹块主要的内容包括农业、工业、社会发展三大领域。攻关计划也是分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壹共32项,占总经费的60%;重点项目当下安排61项,占总经费的40%。我们863计划和攻关项目均是突出重点,加大强度,争取于五年的时间做出具体的成果来。攻关计划虽然经费比较少,

(发展战略)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研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凭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科技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激烈竞争在全球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战略,都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且会涉及到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创新浪潮,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而且也是加速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是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跨国公司,企业要在这样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上具有别人不

能模仿的、持续创新并能持续保持领先的能力。要保持市场占有率,必须持续不断更新技术和产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有基础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基础技术成果是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支柱之一,产品的相关实用技术,产品化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是支持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位,这对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其具体的产业及产品特点如何,都是一个多种技术有机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支撑,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赢得和保持某种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所在。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和统率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日本企业所

科学技术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1、人类社会发展是一部科技创新史,我国的发展的战略怎样,有什么样的建议? 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充分了解 3、科学研究应有的三种类型,三种研究的特点,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4、科学发展三大发展规律:指数增长规律,带头学科、世界科技中心,对生活和学习的启示? 5、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一种横向: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一种纵向) 6、搜集科学事实的方法:文献资料发、观察实验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根据书本梳理. 7、科学事实的加工,科学抽象的含义,科学假设的含义 8、控制、反馈控制方法(含义、不足、如何弥补不足:前馈控制)。 一、为什么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 1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 2科技创新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1)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94年克林顿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报告:美国应当在“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日本政府重视开发研究,03年提出保护知识产权法规。现阶段东南亚地区为资本扩张(雁型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94年克鲁格曼提出) 2)启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主要是基于技术实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在全球化条件下,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因素的权重持续在下降。中国目前对外经济依存度为70%(超过30-40%就非常危险),可以说是相当危险。 3、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1)中国GNP(国民总收入),中国GNP处于微笑曲线的加工生产部分,是利润值最低的。对于中国来说科技创新很重要,自主创新更重要。中国过去一直是引进技术,但是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创新能力(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创新分为三种:原始性创新;集成式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再创新(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 2)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 3)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文困境 4)收入不公与“M”型社会 5)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模型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日、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技术收入占GDP 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上。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日、欧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觉大多数。 3创新型国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1)创新型国家和谐发展的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创新与和谐 2)传统的“经济-科技”发展模式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必将带来不稳定,必将激化社会矛盾,带来社会问题。创新型国家指科技(自然科学与技术)创新-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3)创新型国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保罗.谢弗:这场经济革命是文化复兴,由“经济-科技”转变为“文化-科技”模式。创新型国家和谐发展就是要“文化-科技”的模式。

中部6省

中部六省 编辑 中部六省是指居于中国大陆腹地的六个省份,包括河南省(豫)、山西省(晋)、湖北省(鄂)、安徽省(皖)、湖南省(湘)、江西省(赣)。中心城市湖北省武汉市。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计划。[1]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1] 目录 1基本简介 2行政规划 3中部10强 4旅游业 1基本简介编辑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约20%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六省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0%,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等;油料占全国的40%以上。 2行政规划编辑 中部六省行政规划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最新范文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产业,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上;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过分强调信息化,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面对巨大的“信息鸿沟”谈“赶超”和“跨越”是不现实的,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只能慢步走。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坚守——慢步论”,即坚守传统产业,慢步信息产业。 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这种观点是“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放弃——跨越论”者关注的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放弃转移型战略。20世纪50年代(以下均指20世纪)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日本、

西德等国家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80年代以后,出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景象:笔者认为:“坚守——慢步论”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放弃——跨越论”则过分强调新兴产业,忽视了传统产业的作用:笔者的观点是: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实现工业化进而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坚持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应用为主导;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持教育先行,用“头脑”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处理好现代化的大都市与落后的广大农村的关系,坚持局部突破,都市跨越,整体追赶,率先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化的发动机。我们把这一战略概括为“应用主导、教育先行、局部突破、都市跨越”。 “坚守传统产业,慢步或停步信息产业”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度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美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产值达到8220亿美元。我国信息产业2000年销售收入5800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约合700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占世界软件市场的份额不到1%,而印度的同一比率超过了16%。经济学家胡

中部六省技术贡献率的测算

中部六省技术贡献率的测算 发表时间:2009-10-20T13:30:15.890Z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第7期供稿作者:战晓燕 [导读] 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给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作者简介:战晓燕,广西师范大学。 摘要:文章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对中部六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湖北省在中部发展中技术贡献率最高,而江西省最低,并根据各省的具体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给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部六省;技术贡献率;实证分析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六省的发展一直成为领导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思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六省的发展不仅仅对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东西之间的互动、南北之间的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增强六省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尤其是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能力。首要的任务是研究六省经济发展水平,找出发展差距,并分结合各省的不同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情的政策措施,在现有关于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刘艳萍(2008)利用SAS统计方法得出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在中部六省之首,其次为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和安徽,并提出区域合作是中部发展的重要手段。张卫星等(2007)从知识创造能力的角度出发,发现湖北位居中部之首,其次为湖南、山西、安徽、河南、江西,并根据“木桶原理”得出各省知识创造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不是该省发展最强项,而是相对较弱的一项。何雄伟(2007)对中部人力资本竞争力水平进行研究,并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山西位居六省之首,其次为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并提出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措施。郭国峰等(2007)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出发,得出湖北位居之首,其次为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技术贡角度对比分析六省之间的差距,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也是文章的创新点,希望给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参考性意见。 2实证分析 2.1主要文献回顾及模型说明 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创始人索洛(Solow)和斯旺(Swan)所建立的索洛模型是把总量生产函数表述为,此时A 代表劳动生产率,是最初的技术贡献率的雏形,并要求对产出增加有贡献的技术进步类型必须是增添劳动型的。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要素组织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模经济、制度和技术创新等。但是资源配置的改善、制度创新和规模经济只能看作是经济增长的过渡性因素,唯有技术进步能持续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随着经济的增长,技术进步率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说明因素。对于中部六省的技术贡献率问题,就目前的国内文献中却很少涉及。文章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别测算各省的劳动贡献弹性,资本贡献弹性由此计算出六省的技术贡献率,在进行对比的结果中找出问题,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柯布道格拉斯公式为: (1) 其中,A为除L,K之外对经济增长同样起作用的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其它变量;Y为生产总值,并用六省各自的居民消费物价水平(CPI 以1978=100为基期)剔除了对各省生产总值(GDP)价格影响; K为六省资本总投入(用固定资产总投资来衡量),根据固定资产盘存法公式: “在相对效率呈几何递减的模式下,确定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为9.6%”; L为各省的劳动力人数,根据需要文章利用六省的中等以上受教育人数来替代劳动力人数;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两者随技术进步而改变。 对(1)式取自然对数后全微分变为: 在离散的情况下,(2)式可以表述为: (3) 根据(3)我们便可求得各省从1978到2008每年的技术进步率,在此用表示第t年的技术进步率,用表示第t年的GDP的进步率,可以知道两者之比为技术贡献率。 2.2样本选取和测算结果 文章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站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选取的时间段为1978至2008年,根据EVIEWS5.0统计软件测算出来的、值 可以知道各解释变量均能通过经济意义和统计上的检验,说明模型能够很好的反应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上述公式可算得各省每年的技术贡献率,发现湖北居于首位,其次为河南、湖南、山西、安徽和江西,这与我们平时的观感也是一致的。 3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的这种格局是由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居于首位的湖北省,重点高校云集,高精尖人才数居于其它省之首,再加上历史原因经济实力相对于其它省来讲也占首位,这就为该省的技术投资以及国外技术的引进,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进一步的促进了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入与吸收创新,这种循环将会继续进行下去。河南省是六省中的人口大省,但是技术对经济的贡献水平却相对靠前,主要是因为河南改革开放后,不断地发展本省的教育,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人才的培养,鼓励吸收海外人才,在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