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论文

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论文

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论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考查卷

(2012—2013学年第 2学期)

专业班级英语10班学号 10404041007 姓名评分等级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信,即忠实原文达,即通顺,流畅雅即优雅,美好。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信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fidelity和elegance。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有不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来的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新时期我国翻译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我国翻译体系的完善还需译界人士折不懈努力。

第1页,共页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精编版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15-03- 12Bell.?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Beijing:?Forei 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崔长青,?张碧竹.?翻译的要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李琏.?英式显性词性转换与英语写作[J].?新疆教育学学 报,?2003,?19(1):?85-89. 李连生.?英汉互译中的词性转换[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1996,?(1):102-107. 项伙珍.?谈翻译中的转性译法[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17(3):?46-48. 叶海燕.?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及换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22(3):60-61. (责任编辑:1025) 三、对英文翻译中词类转换的引入 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对一门语言中的词性以及在语句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转喻理论的相关知识出发,来探讨英汉语言翻译中词类转换的概念和知识,并就其异同和特性进行对比,不仅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关注的热点。?为?此?,从英文翻译的实践中,?通过例证或典型问题的互译,从语言结构及表达习惯上进行探讨英文翻译中的转换方法,以增强语言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并从中探讨出词类转换的规律,帮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指

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实习报告

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2012年上学期6月18日-6月22日 二、实习地点 邵阳学院1栋110教室 三、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旨在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且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翻译技巧,并结合各种文体和各类题材的特点进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汉英双语运用能力、汉英互译能力,以及翻译水平。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实习过程及内容概述 虽然我们的此次实习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拥有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实习。这次经历让我充分认识到翻译技巧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翻译技巧的机会。以下是我对这次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的回顾:实习的第一天,我们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握英译汉的技巧,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篇英译汉译文。并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来注意翻译技巧的使用。首先,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基本的英译汉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是应该要掌握的技巧,我们通过一些例题,习题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然后,做一篇文

章的翻译。通过使用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完成一篇英译汉译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文章语篇的连贯及衔接,以确保整篇文章的通顺。而后,老师为我们做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指出英译汉时需要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在以后的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老师也为我们指出了英译汉是我们常犯的一些错误,并一一为我们改正。1 第二天,今天要训练的依然是英译汉的一些技巧。首先,对于昨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复习,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技巧。之后,老师在昨天所学的知识,技巧的基础之上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新的英译汉的技巧,并通过例题、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才叫我们做文章的翻译。在同学们都做好翻译之后,老师进行统一的检查,与此同时,同学们则在讨论,以此找出翻译时自己所犯的一些错误。老师在检查完同学们的译文后,挑出一些比较典型的译文,先由学生互相点评,然后由老师来详细讲解。在老师点评时,他指出了译文中比较出彩的地方,并给与了鼓励。同时还指出了我们的典型性错误,并多次重复告诫我们以后不可再犯。最后,老师对英译汉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一次总结,以此来加深我们的印象,更好的掌握这些技巧。 第三天,经过了两天的实训以及题海战术之后,我们的翻译技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们的实习内容则是汉译英技巧的训练。同样的老师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常用的汉译英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还是做一篇汉译英的翻

翻译理论论文

外国语学院11英教4班 李海敏2011154404 浅谈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和对应的翻译方法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也会使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语言上的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英语讲究结构美,主要特征是语法完整,逻辑外形标志明显;而汉语则讲究意境美,主要特征是流水句多,外形松散而内含逻辑关系。英语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但是汉语不讲究愈发的完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形态差异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等变化,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它靠词语、语序以及暗含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由于英汉词汇存在形态差异,所以将英语的形态变化翻译成汉语时,一般用加词或转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比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词。汉译英时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等用英语的形态表达出来。 例如翻译句子“托马斯.爱迪生去世已经六十五年了.”时,我们不能译成“Thomas Edison has died for 65 years.”因为在英语的词汇里,die这个单词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 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圣经》 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 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 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 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 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 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 同他们谈话。”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 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的译者。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

英语翻译翻译方向论文题目

English Novel Title Translation: A Skopostheorie Perspective 英语小说标题的翻译:一个Skopostheorie透视图 The Translation of Fuzziness in the Dialogue of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翻译的模糊性的对话《围城》从关联理论的角度 On Domestication Strategy in Advertisement Slogan Translation 在归化策略在广告口号的翻译 Reproduction of “Three Beau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m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繁殖的“三美”翻译的诗歌在西游记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jection Translation in Teaho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一个比较研究,在茶馆的感叹词翻译功能对等的角度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Taking Shaoyang City as an Example公共标志的翻译的角度,从实用主义的理论——以邵阳城市作为一个例子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he Business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Skopostheory的应用在商业广告翻译 Relevance Theory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 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的新词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Texts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旅游文本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un Y u by James Legge and Ku Hongming from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一个比较研究的两个英文版本的Lun Yu詹姆斯Legge和Ku Hongming从译者的主体性 On the Translation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Advertisements 在翻译和函数中隐喻的广告 C-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汉英翻译的电影片名的角度,从适应理论 Pun Advertisement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广告双关语翻译的角度,从适应理论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e-loading Word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分析的翻译策略在英语文化加载字版的西游记 On Business Letter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在商务信函翻译的指导下,会话含义理论 On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ing 在翻译双关语在英语广告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n the View of Skopos Theory 广告翻译目的论的观点 A study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商标翻译的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完整版)中西翻译理论整理汇总,推荐文档

翻译理论整理汇总 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3)译者自身水平。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1. 中国的翻译理论家 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 1)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 2)茅盾 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 4)林语堂 他是在中国议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了解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5)朱光潜 他的翻译标准是:第一,不违背作者的意思;第二,要使读者在肯用心了解时能够了解。 6)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 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 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 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他精通日、德、英等国 文字,译作颇为丰富。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 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 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郭沫若选译 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 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 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 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 新社会。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他的文学译品, 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 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 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 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选择翻译 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 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 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 想文化运动。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 巨大。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 为“中国的惠特曼”。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 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 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 革命要求相适应的。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 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 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 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二、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及评析 郭沫若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翻译理论 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勇于创新、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 人,郭沫若很快通过翻译在西方作家那里找到了知音,并很 容易接受其人文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受他 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 翻译理论也含有一些消极因素,他的翻译思想及其文艺思想 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成熟、比较客 观的过程。他最突出的翻译观点是“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正翻译思想的灵魂。郭沫若的“翻译 的动机与效果”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郭沫若非常

论文英文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 英文文献翻译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介绍 随着电力工业的增长,与用于生成和处理当今大规模电能消费的电力生产、传输、分配系统相关的经济、工程问题也随之增多。这些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 应该着重提到的是生成电能的工业,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产品应按顾客要求即需即用。生成电的能源以煤、石油,或水库和湖泊中水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将来所有需。但这并不会降低用户对发电机容量的需求。 显然,对电力系统而言服务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没有哪种服务能完全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而系统的成本明显依赖于其稳定性。因此,必须在稳定性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而最终的选择应是负载大小、特点、可能出现中断的原因、用户要求等的综合体现。然而,网络可靠性的增加是通过应用一定数量的生成单元和在发电站港湾各分区间以及在国内、国际电网传输线路中使用自动断路器得以实现的。事实上大型系统包括众多的发电站和由高容量传输线路连接的负载。这样,在不中断总体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停止单个发电单元或一套输电线路的运作。

当今生成和传输电力最普遍的系统是三相系统。相对于其他交流系统而言,它具有简便、节能的优点。尤其是在特定导体间电压、传输功率、传输距离和线耗的情况下,三相系统所需铜或铝仅为单相系统的75%。三相系统另一个重要优点是三相电机比单相电机效率更高。大规模电力生产的能源有: 1.从常规燃料(煤、石油或天然气)、城市废料燃烧或核燃料应用中得到的 蒸汽; 2.水; 3.石油中的柴油动力。 其他可能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但没有一种超越了试点发电站阶段。 在大型蒸汽发电站中,蒸汽中的热能通过涡轮轮转换为功。涡轮必须包括安装在轴承上并封闭于汽缸中的轴或转子。转子由汽缸四周喷嘴喷射出的蒸汽流带动而平衡地转动。蒸汽流撞击轴上的叶片。中央电站采用冷凝涡轮,即蒸汽在离开涡轮后会通过一冷凝器。冷凝器通过其导管中大量冷水的循环来达到冷凝的效果,从而提高蒸汽的膨胀率、后继效率及涡轮的输出功率。而涡轮则直接与大型发电机相连。 涡轮中的蒸汽具有能动性。蒸汽进入涡轮时压力较高、体积较小,而离开时却压力较低、体积较大。 蒸汽是由锅炉中的热水生成的。普通的锅炉有燃烧燃料的炉膛燃烧时产生的热被传导至金属炉壁来生成与炉体内压力相等的蒸汽。在核电站中,蒸汽的生成是在反应堆的帮助下完成的。反应堆中受控制的铀或盥的裂变可提供使水激化所必需的热量,即反应堆代替了常规电站的蒸汽机。 水电站是利用蕴藏在消遣的能来发电的。为了将这种能转换为功,我们使用了水轮机。现代水轮机可分为两类:脉冲式和压力式(又称反应式)。前者用于重要设备,佩尔顿轮是唯一的类型;对于后者而言,弗朗西斯涡轮或其改进型被广泛采用。 在脉冲式涡轮中,整个水头在到达叶轮前都被转化为动能,因为水是通过喷嘴提供给叶轮的;而在压力式或反应式涡轮中,水通过其四周一系列引导叶版先直接导入叶片再提供给叶轮(或转子)。离开引导叶片的水有压力,并且以一部分动能、一部分压力的形式来提供能量。 对于低于10,000千伏安的发电站而言柴油机是出色的原动机。其优点是燃料成本低、预热时间短以及标准损耗低。此外,其所需冷却水量极少。柴油发电通常选择用于满足少量电力需求,如市政当局、宾馆及工厂等;医院通常备有独立的柴油发电机,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通过电线来传输电能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从下面研修目的目的架设输电线路又是必要的: 1.将电力从水电站输送到可能很远的负载中心; 2.从蒸汽站到相对较近负载中心电力的批量供应; 3.出于内部连接目的将电能在紧急情况下从一系统转换至另一系统。 传输电压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实际上,当距离、功率、功耗固定时,输电线路中导体的重量与传输电压成反比。因此,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长距离传输时电压一定要高。当然,电压超高绝缘成本也就超高,要找到最佳电压必须通过减小导体横截面积来取得绝缘成本与经济节省之间的平衡。 高压传输通常使用配以悬挂式绝缘设备的高架结构。称为路标铁塔用于负载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习报告

1、 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略 二、实习过程概述; 1.结合翻译理论基础知识,周一周二集中训练英译汉各种翻译技巧,采用技巧讲解→学生实践→集体讨论→范文讲解→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形式进行。 2.周三周四集中训练汉译英各种翻译技巧,方式步骤同英译汉。 3.周五进行总结。 三.主要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 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以下内容为检测目标: 1.对翻译标准,基本翻译步骤,基本的翻译方法和评价译文的基本 知识予 以掌握。 2.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的训练 3.基本翻译技巧的掌握:增译,减译,转译等等 4.基本修辞手段的翻译训练:隐喻、提喻,双关等 5.难句和从句的翻译训练: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 6.一些特殊句式和惯用语的翻译训练 7.从语言篇章的角度训练翻译过程中语篇的连贯和衔接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英语水平应该也提高很多,但心里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对未来的一切感到忧愁。但这次的翻译实习之后,我感觉到翻译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我们都可以翻译出来。但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1.再次巩固了我翻译理论的学习,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加深了我的深层认识。 2.这次实习中我收获了很多翻译有关的知识,如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知识等等。 3.增加了做一个合格翻译工作者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翻译生涯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也许我不是天才,不能一下子就成为优秀的翻译者,但我愿意先从一个合格的翻译者做起,从合格到优秀,一直努力,一直在进步,这才是我一生所应该追求的梦想。 翻译是一个理解、求证、表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与不见面的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了解原文的背景和目的,将作者的思想准确、通顺地传递给读者。非文学语篇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对原文进行解构和重构时,特别注意信息的准确、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严谨。这就需要译者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接近或达到作者的理解水平,充分发掘作者原语语境下所要表达的意义,以符合习惯及规范的目标语表达出来。 有人说,译者是戴着镣铐的舞者。此话一点不假。经过阅读、理解、翻译、查证、修订、审校,完成一篇译文,过程是相当耗费心力和时间的,期间得承受身心的煎熬。因此从事翻译工作需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我们在翻译时常说,译者要突破语言的外壳,这并非易事。在翻译时怎样实现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平衡,阿阿其实都要译者做出艰难的选择。世界上什么最难?选择最难!所以,翻译工作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也正因为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翻译,所以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的翻译,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尽管我们戴着镣铐,但是如果我们肯下苦功,在点滴进取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假以时日,我们也能成为出色的舞者。还是那句话,译海无涯,学无止尽。 五,存在不足和建议; 初次着手翻译时,发现有诸多长句、比喻句等很难理解的句子,而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启示 摘要:在翻译学习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哲学上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翻译领域。仅学翻译理论不注重翻译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反过来,只埋头做翻译练习而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就会走弯路,不能形成系统的翻译知识网络。正确理解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翻译学习。 关键词:原文理解;词义选择;词性转换;欧化腔调 一、原文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英汉翻译有三个基本步骤:原文理解、译文表达和译文校对。原文理解(Compreh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忠实的译文”(郭富强,2012:33~34)。拿到一篇英文,首先要做的是通读文章,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动笔翻译,而不应该断章取义,主观臆断。一篇文章,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它的意思都是立足于文章本身,脱离文章的判断和猜想多少会与原文大意有出入。另外,文章的意思应当从整体把握,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分割开来看,即断章取义。这样得到的认识是片面的,达不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效果。所以在做翻译之前,一定要从宏观把握文章的主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也是衡量一篇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翻译家严复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其中“信”(faithfulness)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而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就应该如实而恰当地把原文翻译出来。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贺学耘,2010:25)。由此可见,原文理解是翻译最重要的一步。如: 例一:It was not my fate to become a woman, so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see the grace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发现女人悠闲的一面。(孙致礼译) 例二:By comparison with the narrow, ironclad days of fathers, there was expansiveness, I thought, in the days of mother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跟做父亲的那种狭窄、紧张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的日子过得比较宽松自在。(孙致礼译) 如果没有把握原文的主旨很容易把例一中的“graces”错认为指代女人,从而把这句话译成“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观察女人。”其实“graces”在这篇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出现过,如果在翻译时能适当地联系上下文就能避免翻译中的错误。同时,例二很容易被译为“和做父亲那种狭窄、固定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要做的事更多。”这样的译文显然和文章的大意相悖。可见对原文的理解是贯穿于翻译始终的。 二、词义选择对译文的影响 根据传统词汇学,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也叫延伸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常视为词语在词典中的定义或释义,也是词汇的基本意义;内涵意义,隐含于或附加在概念上的意义。英语中一词多义(polysemous Word)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常见的词,更为活跃,给翻译中词义的选择(Choice of Word Meaning)带来了不少困难。鲁迅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苦楚:“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需构想。但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可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晕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郭富强,2012:52)。翻译前,要弄清楚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词义。如: 例三:Few of them held jobs outside the home, and those who did filled thankless roles as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类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 类论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毕业论文(设计)Title:The Application of the Iconicit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题目:象似性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孔令霞 学号 BC09150201 指导教师祁晓菲助教 年级 2009级英语本科(翻译方向)二班 专业英语 系别外国语言文学系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摘要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近些年不断受到质疑,来自语言象似性的研究是最大的挑战。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来的,并在不断发展。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本文以中国诗歌英译为例,探讨象似性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从以下几个部分阐述:(1)象似性的发展;(2)象似性的定义及分类;(3)中国诗歌翻译的标准;(4)象似性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声音象似、顺序象似、数量象似、对称象似方面。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究,探讨了中国诗歌翻译中象似性原则的重大作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有助于得到“形神皆似”和“意美、音美、形美”的理想翻译效果。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翻译

Abstract The arbitrariness theory of language signs proposed by Saussure is severely challenged by the study of language iconicity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of iconicity is put forward in contrast to that of arbitrariness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gradually. Iconi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fers to a natural resemblance or analogy between the form of a sign and the object or concept.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conicit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The paper is better described from the following parts: (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conicity; (2)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iconicity; (3) The standards of the translation to Chinese poetry; (4)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conicit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mainly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ound iconicity, order iconicity, quantity iconicity, and symmetrical iconicity. Through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above aspects, this paper coul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conic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t is conductive to reach the ideal effect of “the similarity of form and spirit” and “the three beauties”. Key words: the iconicity; poetry; translation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 avi 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杰罗姆(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