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启示

摘要:在翻译学习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哲学上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翻译领域。仅学翻译理论不注重翻译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反过来,只埋头做翻译练习而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就会走弯路,不能形成系统的翻译知识网络。正确理解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翻译学习。

关键词:原文理解;词义选择;词性转换;欧化腔调

一、原文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英汉翻译有三个基本步骤:原文理解、译文表达和译文校对。原文理解(Compreh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忠实的译文”(郭富强,2012:33~34)。拿到一篇英文,首先要做的是通读文章,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动笔翻译,而不应该断章取义,主观臆断。一篇文章,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它的意思都是立足于文章本身,脱离文章的判断和猜想多少会与原文大意有出入。另外,文章的意思应当从整体把握,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分割开来看,即断章取义。这样得到的认识是片面的,达不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效果。所以在做翻译之前,一定要从宏观把握文章的主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也是衡量一篇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翻译家严复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其中“信”(faithfulness)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而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就应该如实而恰当地把原文翻译出来。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贺学耘,2010:25)。由此可见,原文理解是翻译最重要的一步。如:

例一:It was not my fate to become a woman, so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see the grace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发现女人悠闲的一面。(孙致礼译)

例二:By comparison with the narrow, ironclad days of fathers, there was expansiveness, I thought, in the days of mother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跟做父亲的那种狭窄、紧张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的日子过得比较宽松自在。(孙致礼译)

如果没有把握原文的主旨很容易把例一中的“graces”错认为指代女人,从而把这句话译成“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观察女人。”其实“graces”在这篇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出现过,如果在翻译时能适当地联系上下文就能避免翻译中的错误。同时,例二很容易被译为“和做父亲那种狭窄、固定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要做的事更多。”这样的译文显然和文章的大意相悖。可见对原文的理解是贯穿于翻译始终的。

二、词义选择对译文的影响

根据传统词汇学,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也叫延伸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常视为词语在词典中的定义或释义,也是词汇的基本意义;内涵意义,隐含于或附加在概念上的意义。英语中一词多义(polysemous Word)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常见的词,更为活跃,给翻译中词义的选择(Choice of Word Meaning)带来了不少困难。鲁迅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苦楚:“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需构想。但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可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晕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郭富强,2012:52)。翻译前,要弄清楚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词义。如:

例三:Few of them held jobs outside the home, and those who did filled thankless roles as

clerks and waitresse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她们很少有人外出做工,即使有去做工的,也是做些诸如文书和女招待之类的出力不讨好的差事。(孙致礼译)

例四:I didn’t see, then, what a prison a house could be, since houses seemed to me brighter, handsomer places than any factory。(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那时候,我还意识不到家会多像一座监狱,因为在我看来,家比哪座工厂都要亮堂美观。(孙致礼译)

例三中的“fill”一词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做及物动词时常见的意思有“装满,使充满;满足”的意思。但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任职。在上面的例句中,如果用“fill”的常见意思去理解的话,译文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就会大相径庭。我们都知道“house”是“房子”的意思,但在例四中把它译为“家”会更好,“家”更切合上下文的语境。翻译时,要结合语境,弄清多义词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因为词语的具体意义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语境决定和限制了词语的意义。

三、词性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

词性转换(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是指把英语的一种词性转换为汉语的另一种词性的翻译手段。转换译法是常见的翻译手段,能是译文通顺自然,有效、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当然,词类转换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不违背原文的意思,有助于译文的通顺流畅”(孙致礼,2003:81)。一般来说,英汉翻译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词性的转换较为常见。如:

例五:I did learn about the wretchedness of abandoned wives, single mothers, widows; but I also learned about the wretchedness of lone men.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我倒了解被遗弃的妻子、单身母亲和寡妇们多么可怜,可我还知道孤身男人也很可怜。(孙致礼译)

例六: Even then I could see how exhausting it was for a mother to cater all day to the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即使在那时,我已懂得做母亲的整天照料孩子有多么艰辛。(孙致礼译)

例五中的“wretchedness of abandoned wives”和“wretchedness of lone men”是名词短语,但译者并没有把它们译为“被遗弃的妻子的可怜”和“孤身男人的可怜”,这样的译文读起来会很拗口,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同样,在例六中,译者也把名词短语转换成了主谓结构,使得译文变得通顺流畅,生动形象.

四、翻译中的欧化现象

翻译实现了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语和欧洲语言的差异,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欧洲语言的影响,产生欧化现象。但是,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就指出:“咱们对于欧化的语法,用不着赞成,也用不着反对,欧化是大势所趋,不是人力所能阻隔的;但是西洋语法和中国语法相离太远的地方,也不是中国所能勉强迁就的。欧化到了现在的地步,已完成了十分之九的路程;将来即使有人要使中国语法完全欧化,也一定做不到的。”(王力,1985:334)欧化中文除了缺乏传统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为用词繁琐生硬,导致阅读及理解上的障碍,不少文人对欧化现象深恶痛绝。所以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度的欧化现象。如:

例七:Before college, the only people I had ever known who were interested in art or music or literature, the only ones who read books, the only ones who ever seemed to enjoy a sense of ease and grace were 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上大学之前,我所认识的对艺术、音乐或文学感兴趣的人,爱读书的人,看上去优雅自在、安闲自得的人,统统都是做母亲和做女儿的。(孙致礼译)

译文并没有将“the only”翻译成“唯一的”,而是译成了很具有中文特色的“统统”。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更上口,不会觉得生硬拗口。再如:

例八:They went to see neighbors, to shop in town, to run errands at school, at the library, at church.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她们上邻居家串门,去城里买东西,到学校、图书馆、教堂跑跑腿儿。(孙致礼译)“串门”和“跑跑腿儿”的使用使译文生动、形象、流畅,中国味儿十足。如果在翻译中采用繁琐生硬的欧化腔调,不但传达不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也会给译文的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五、结语

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的来源。理论只有被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对实践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门捷列夫说过:“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因为我们现在所用的翻译理论是前人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翻译事业是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作为后来者我们应当对此加以研究和发展。每一次的翻译实践都是对翻译理论的一次检验和思考,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综合案例教学:中西方译学理论选介[M]/贺学耘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二、Scott Russell Sanders:Women and Men

三、新英汉翻译教程[M]/郭富强编著.---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四、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孙致礼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英语翻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论文学翻译过程”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英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及汉译” “文学翻译中隐喻的传译” 一、选题范围 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 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 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 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 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 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 3、翻译与语文学。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4、应用翻译:主要从特殊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方面 讨论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等。 5、译文对比: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在同以时期或不同时 期进行的翻译做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或书在不同时期的翻 译的对比;可以是翻译技巧等微观层面的对比,也可以是宏观曾面的对比,以探索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译者回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哪些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 意识形态的原因? 6、翻译及评论:首先选择一篇长文,一般是文学作品且没有人翻译过,进行 翻译,翻译完后,从上述五个方面选择一个理论视角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论。 7、译者风格。 8、翻译与美学。 二、选题方法: 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写出几本甚至几十本专著,因此大家从上述方面可以选出一个写作的范围。缩小选题范围:首先是广泛浏览上述各有关方面翻译研究资料,以确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这是缩小范围的第一步。然后在自己感兴

翻译理论论文

外国语学院11英教4班 李海敏2011154404 浅谈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和对应的翻译方法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也会使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语言上的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英语讲究结构美,主要特征是语法完整,逻辑外形标志明显;而汉语则讲究意境美,主要特征是流水句多,外形松散而内含逻辑关系。英语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但是汉语不讲究愈发的完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形态差异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等变化,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它靠词语、语序以及暗含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由于英汉词汇存在形态差异,所以将英语的形态变化翻译成汉语时,一般用加词或转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比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词。汉译英时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等用英语的形态表达出来。 例如翻译句子“托马斯.爱迪生去世已经六十五年了.”时,我们不能译成“Thomas Edison has died for 65 years.”因为在英语的词汇里,die这个单词

很全-很详细的商务英语论文题目

商务英语论文题目 1、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2、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3、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4、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5、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6、商务谈判中的语言艺术 7、商务谈判的文化障碍 8、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9、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10、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11、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12、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13、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14、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15、商务谈判的艺术性 16、跨文化的商务谈判 17、商务英语交往中的礼貌原则 18、如何翻译好日常商务文书 19、商务英语信函的语体分析 20、浅谈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 21、英语商务信函和合同中被动语态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 22、商务英语汉英翻译中从句的运用技巧 23、论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英语翻译的影响 24、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25、浅谈英语告示语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26、商务英语阅读研究 27、商务英语写作问题研究 28、商务英语考试技巧研究 29、商务英语听力策略研究 30、英语口语或语法在商务领域中的应用 31、商务函电交流研究 32、商务英语学习方法 33、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34、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35、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 36、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的文化因素 37、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壁垒” 38、广告英语的分类及分析 39、虚拟语气与商务英语表达 40、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41、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2、商务英语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

43、术语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 44、商务谈判语言技巧 45、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46、例析论网络环境下商务英语的拓展学习模式 47、浅析商务英语汇商务英语中俚语的风格及翻译 48、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关系 49、商务英语中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基本句型的翻译 50、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探讨 51、反译法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52、奈达“等值”理论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理解和应用 53、商务英语中的平行结构及其翻译方法 54、语用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 55、商务英语语篇文体特征分析 56、商务英语常用单词的多义现象例析 57、商务英语中的委婉表达及其翻译 58、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59、商务英语中书面语言的文体特征及语用分析 60、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61、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62、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63、美国英语习语与文化 64、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65、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商务英语论文题目|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一、英语论文基本格式 1、毕业论文结构包括:主标题、论文摘要、正文(一般不少于5000字)、注释、参考书目,注释统一用尾注。 2、板式:毕业论文一律用计算机打印。(使用A4规格打印,每页30行) 二、阅读类参考题目以下参考题目对应的范文请到VIP留学生论文网下载,如需原创论文需与在线辅导老师沟通。 1、持续性交际法对商务英语学习者口语和写作能力提高的研究分析 2、商务英语文体学分析 3、语篇功能对等视角的商务英语翻译 4、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开发 5、关联理论在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6、成人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7、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8、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9、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10、职前学生商务英语词汇教学法探索 11、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及其语用分析 12、从目的论角度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评估 13、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14、词典类型对翻译与习得商务英语新词作用的实证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

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1969年所下的定义:Nida in 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中英文翻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401385961.html, 中英文翻译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英文翻译论文选题参考 1、中西菜谱及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中英文翻译 2、中英文翻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3、中西饮食文化交流中菜谱的中英文翻译 4、文化翻译观视域下蒙古族民俗文物名称中英翻译的思考 5、中英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分析 6、云南民族村景点介绍的中英翻译效果——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个案例分析 7、面向全球制造的工艺设计与中英文翻译系统开发研究 8、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语境研究 9、构建民族性:后殖民语境下的中英网站翻译 10、现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之缺憾-以张爱玲的中英翻译为例 11、中英文翻译疑惑词语例说 12、顺应论视角下政治演讲的中英翻译研究 13、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中文食品说明书的中英翻译 14、论商品包装的中英文翻译——以对等理论为指导 15、影响中英广告翻译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方法 16、中文文史期刊中英文翻译的若干问题 17、中英翻译的文化素养 18、小议文化因素对中英翻译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19、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英对话翻译

https://www.doczj.com/doc/401385961.html, 20、中英语言翻译中的几种常见现象 二、中英文翻译论文题目大全 1、中英文翻译中的异化 2、中英翻译中不同思维模式的转换 3、中英翻译归化现象透视 4、学术论文中英文翻译的不一致现象 5、论中英人名翻译 6、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中英翻译——以人事招聘与制度编制文本翻译为例 7、“中华老字号”中英翻译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8、北京地区高校校园标识语中英翻译调查研究 9、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浅谈商标的中英文翻译 10、数字出版中统计excel中英文翻译自动程序化的应用 11、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中英翻译 12、“爱屋及乌”的中英翻译国俗语义差异 13、从《毛选》英译看政治文献中英翻译的冗余度平衡 14、景区标识语中英翻译实证研究 15、中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 16、论语法意识在中英翻译中的意义 17、文化自觉与自信语境下的中英姓名翻译 18、中西文化差异下的中英歌词翻译原则及方法 19、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英翻译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启示 摘要:在翻译学习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哲学上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翻译领域。仅学翻译理论不注重翻译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反过来,只埋头做翻译练习而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就会走弯路,不能形成系统的翻译知识网络。正确理解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翻译学习。 关键词:原文理解;词义选择;词性转换;欧化腔调 一、原文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英汉翻译有三个基本步骤:原文理解、译文表达和译文校对。原文理解(Compreh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忠实的译文”(郭富强,2012:33~34)。拿到一篇英文,首先要做的是通读文章,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动笔翻译,而不应该断章取义,主观臆断。一篇文章,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它的意思都是立足于文章本身,脱离文章的判断和猜想多少会与原文大意有出入。另外,文章的意思应当从整体把握,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分割开来看,即断章取义。这样得到的认识是片面的,达不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效果。所以在做翻译之前,一定要从宏观把握文章的主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也是衡量一篇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翻译家严复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其中“信”(faithfulness)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而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就应该如实而恰当地把原文翻译出来。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贺学耘,2010:25)。由此可见,原文理解是翻译最重要的一步。如: 例一:It was not my fate to become a woman, so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see the grace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发现女人悠闲的一面。(孙致礼译) 例二:By comparison with the narrow, ironclad days of fathers, there was expansiveness, I thought, in the days of mother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跟做父亲的那种狭窄、紧张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的日子过得比较宽松自在。(孙致礼译) 如果没有把握原文的主旨很容易把例一中的“graces”错认为指代女人,从而把这句话译成“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观察女人。”其实“graces”在这篇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出现过,如果在翻译时能适当地联系上下文就能避免翻译中的错误。同时,例二很容易被译为“和做父亲那种狭窄、固定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要做的事更多。”这样的译文显然和文章的大意相悖。可见对原文的理解是贯穿于翻译始终的。 二、词义选择对译文的影响 根据传统词汇学,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也叫延伸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常视为词语在词典中的定义或释义,也是词汇的基本意义;内涵意义,隐含于或附加在概念上的意义。英语中一词多义(polysemous Word)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常见的词,更为活跃,给翻译中词义的选择(Choice of Word Meaning)带来了不少困难。鲁迅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苦楚:“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需构想。但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可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晕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郭富强,2012:52)。翻译前,要弄清楚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词义。如: 例三:Few of them held jobs outside the home, and those who did filled thankless roles as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 (Dy namic Equivale nee)/ “功能对等” (Fu nctio nal Equivale nee) 尤金? A ?奈达(Eugene A.Nida )(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 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 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ee of Translating ),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 slation ),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女口 ,英语成语“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中“ mushroom 原意为 “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 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 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 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190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并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并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作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断推动并传播意象技巧的新发明。 二、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の“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美国著名の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の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是一位杰出の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の著作是1964出版の《翻译の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の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の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の对等。为使源语和目の语の之间の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の角度出发,根据翻译の本质,提出了著名の“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の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の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の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の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の对等,翻译传达の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の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の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の,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の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の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の四个方面,作为翻译の原则,准确地在目の语中再现源语の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の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の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の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の完美の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の,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の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 化の目の。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の成语和理解の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の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の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

翻译理论论文

中图分类号:学校代码:1877 UDC:密级:公开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学期论文 解释学翻译下的理论研究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Hermeneutics 论文作者姜婷指导教师王伟老师 学科专业英语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班级名称翻译1 班学生学号 4120090114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二○一一年十一

导读 解释学(Hermeneutics)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尔墨斯(Hermes),他主要的任务就是,把神旨传递并翻译给人间,在传递和翻译间有必要做一些解释的工作。解释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加尔默尔,斯坦纳等人。在19世纪,施莱尔马赫提出了“普遍解释学”的构想,使理解和解释主体化,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有所谓的“前结构”主观的,且理解本身具有历史性,取决于观者先前的理解,因此理解要以“前理解”和“前结构”为前提。20世纪以后,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s)中提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以海德格尔的释义思想为基础,斯坦纳把哲学、语言学、诗学、文学批评和文化史学的理论应用于对语言的解释,阐述的重点落在翻译这个中心问题上。从阐释学角度来看,斯坦纳最为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他认为,无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或符号学翻译都是不同形式的翻译,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理解。可以看出解释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最初的理论变得体制化,虽然每种翻译思想都存在自己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们极大的推动了解释学的发展。关于解释学的研究仍在继续,以期将其完善。 本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解释学的定义及开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解释学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其次对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加尔默尔,斯坦纳四个人各自的翻译理论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到他们各自理论的特色,并能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并能很清晰的看到解释学理论的被发展,再次提到了解释学理解观与翻译研究,从中可以意识到在翻译中理解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 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佑.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论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中外翻译理论简介考查卷 (2012—2013学年第 2学期) 专业班级英语10班学号 10404041007 姓名评分等级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自从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因此,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由此可见“信、达、雅”对我国翻译有着如何重大深远的影响。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信,即忠实原文达,即通顺,流畅雅即优雅,美好。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可从“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信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fidelity和elegance。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有不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来的这一时期译界对于“信、达、雅”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新时期我国翻译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我国翻译体系的完善还需译界人士折不懈努力。 第1页,共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