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身体能反映五大健康问题

身体能反映五大健康问题

身体能反映五大健康问题

身体能反映五大健康问题

身体能反映五大健康问题

1.腿细

有些人四肢纤细或运动后易酸痛,可能意味着肌肉少、力量弱。多项研究表明,肌肉与健康状况及寿命都存在直接关联。

随着人体衰老,肌肉会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到40岁时,肌肉群递减速度平均达到8%甚至更高。专家表示,肌肉力量的减弱是可以避免的。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通过适当的锻炼也能将肌肉力量恢复至40岁的水平。

因此,建议人们在做跑步等有氧运动的同时,适当增加举哑铃、杠铃等力量训练。

2.脚踝粗或脚肥

如果你的脚踝或双脚变得肥厚、浮肿,有可能是吃盐过多、长途旅行或月经导致的,这类慢性浮肿可能是心脏或肾脏发出的警报,表明这些脏器功能欠佳,导致血液、体液循环及排毒出现异常。

专家建议,如果脚踝或脚部经常浮肿,过几天又会消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肾脏功能,平时要注意盐的摄入,多做运动,尤其要活动下半身,保证血液畅通。

3.脖子粗

近期多项研究发现,颈围(脖子周长)与身体质量指数(BMI)一样,也能反映健康问题。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显示,颈围是测量心血管危险性的一大指标。颈围还与睡眠呼吸暂停直接相关。

关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关于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听了杨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 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 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 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 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 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 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 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 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 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 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 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 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 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 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摘要: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具有正常的智力、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完整与健康的人格等六方面,并介绍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健康心理措施方法 全心全意地投入某种工作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人格,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体现。笔者综合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及自己的想法,认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1.生理学措施生理学措施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期各年龄阶段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制定各种预防损伤的保健服务,并纠正父母不良行为对胎儿的影响。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政策,防止和减少遗传性、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妇女保健和围产期保健,防止婴幼儿脑损伤和脑缺氧;定期健康检查,消除不良影响,促进生长发育,防止智力障碍发生等。 2.心理学措施根据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学会心理调适和平衡,使情绪困扰减低到最小限度。提高对人生转折期的适应能力,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生活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和崇高目的,有益于社会、他人和

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3.社会化措施社会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远比生理和心理难以控制,因为社会的因素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制约。社会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可能引起的人格偏差或心理疾病的所有社会压力,以及提供给每一个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烟酒及药物毒品的控制、性病的防治等。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某些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已较普遍地在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和教育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性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教育人们在学会心理防御机制的同时,应有宏观的理想和目的。 2.科学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这样才具有说服力,使受教育者信服。 3.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于调整和改变人的行动,强调自觉,关键要使人们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4.针对性对于大众的教育应立足于普及,要有针对性,通俗易懂,切实可行。 5.多样性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 7 %,异卵双生子为33. 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本文是关于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1 在接触心理学以前,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为它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所折服。心理学是十分客观的一种存在,但同样不乏应用性。也许心理学理论有些枯燥,但辅以实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深入体悟生活的感觉,所以说心理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 在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进入了“情绪负重”的时代。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也就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和态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避免出现或有效应对由上述种种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现象,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心理学教会我的是,正确地认识自己。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的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心理年龄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现实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 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偶尔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偏强,但已经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

分析社会现象,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从情绪特点考虑,我的情绪体验较为丰富,并且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十分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 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较为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这就是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但这也是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前进的生活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2 3月14日下午,我参加了实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认真听了姜英杰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身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征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征 一、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悦纳自己。 人们在不断正确认识环境的同时,正确地认识和估价自己,既是一个人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等各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情绪和动机等方面的特点。既不因取得一点点成绩而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也不会因暂时的失利而自卑、绝望、丧失信心。即使自身有先天性的无法补救的生理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在学习成绩下降或犯有某种过错时,能以正确的态度接受他人的批评,并做出中肯的自我批评。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妄自尊大或者过分自卑,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埋怨别人,或嫉妒、嘲讽、怨恨甚至攻击他人。如当考试失利时,他们往往归咎于老师教学水平差或出题太难;比赛输了,则抱怨裁判不公正等等。 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人生在世,首先要适应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显示环境、尊重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要求我们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客观全面、公正而灵活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并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以学生考试为例,学生对考试的最有效的适应是平时的努力学习,充分准备好所学的功课,做到“有备无患”;即使在考试时间紧迫来不及全面复习的情况下,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做主要和自己学习中的最薄弱的部分进行复习,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相反,如果企图投机取巧碰运气,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甚至以装病来逃避考试等,就是从根本上违背现实的要求。 三、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取得成就。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因而,他们是否乐于学习,是否将自己的精力倾注于学习活动之中,能否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将自己的才能和旺盛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并从中能带来满足和愉悦的情绪。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智力正常,但上课却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扰乱他人;放学后,只是毫无目的的游玩,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低下,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再如,有的学生原来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的都很好,但从某一时期开始,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经常考试不及格,在行为上有许多异常的表现,那么,就有理由怀疑他的心理可能发生了某些障碍。 四、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并有关系密切的朋友。 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希望自己能与他人交往,能得到别人的赞同。所以,他们总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别人交往,并在这种交往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获得友谊。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只想离群独处,终日沉默寡言,或者对他人不能宽容,斤斤计较,经常以刻薄、挑剔、怀疑、仇视的态度对待同学与他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不同作者的各种意见,大致将这些原则归纳如下: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 人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细胞构筑和工作强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但脑的功能特点和以脑功能为基础的认知策略与能力,却是在一定生存环境(教育)中,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人的认知特征又制约着情绪和行为,为此,人要获得健康的心理,只能本着三种因素并重的原则行事。(二)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否取得动态协调平衡的过程。特别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由于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打破这种平衡的条件和境遇,因而,学会应对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顺应,而更主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能动的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身心统一的原则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的紧密相关,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四)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 生活于群体之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亦依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创建良好的群体心理卫生氛围,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样,个体心理健康亦对如何产生着影响。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既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更取决于把理论付之实践的行动。这里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是归宿,离开了理论,行动就缺乏方向和方法;可没有行动,再好的理论也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反过来,生活实践又将鉴别认知与行为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和总结经验教训,又是知与行能否达到平衡的关键。另外,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必然伴有情绪和情感,它既是知与行的动力,但若调节不好,又是阻力,甚至是破坏力量。为此,将上述知、情、行调适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 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的各阶段的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事项。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各发展阶

心理健康讲座稿

心理健康讲座稿(一)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了解自己?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情绪和情感?你的心理 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你的心理健康吗?要解决这么多的疑问,我们就要了解我们的心理状况,了解心理学。心理学源自我们的生活,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影响,了解心理学,就是了解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是 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 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包括三方面:一、身体健康;二、心理 健康;三、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 康。 一、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是这样被定义:(看一看大家能不能理解)“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非常难理解,这句话换一个说法,就好理解多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 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 是不健康。” 举个例子:两、三周岁的小孩子,喜欢哭闹,这非常正常,但到了十一、二岁还哭闹,那这 个学生一定有心理问题。因为哭闹不是十一、二岁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 再举个例子:到了十一、二的孩子至少会交些好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这个学生心 理一定有问题! 二、心理疾病挑战全球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纽约: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平均为8.3%),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据研究估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 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⑤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①感觉、知觉良好。判定事物不发生错觉。 ②记忆良好。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 ⑤情感反应适度。碰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⑥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⑦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⑧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⑨学习爱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⑩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保持正常的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青少年基本条件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正确地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进行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及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当事者迷,那么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2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3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4敞开心扉,你会拥有美丽人生: 5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进来! 6健康的心理,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7用"新"呵护的健康! 8"心"会跟你一起走,说好不分手! 9心理健康,爱你等于爱自己! 10关注自我,让我们从"心"做起! 11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12架起心桥,共赴成功! 13健康的人需要健康的心! 14心心相融,欣欣向荣! 15我接纳自己包括优点、缺点、梦想、秘密与过去: 16超越平凡,欣喜生活! 17困忧之源,不在问题的本质,而在面对问题的态度! 18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快乐健康的人! 放飞心灵,拥抱阳光 生命,如此壮观美丽,让我们敞开胸怀,放飞心灵的翅膀,让它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放射出耀眼而明亮的光芒,演绎出生命的升华,拥抱灿烂的阳光。 心理健康是指正常发展的智力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里特质结构。 挑战竞争,超越自我 首先,要热爱生活。其次,要扬长避短。第三,要有竞争意识。第四,要学会在竞争中和别人合作,合作中竞争。总之,要不断超越自我。 学会感恩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让感恩之心永驻心间,学会感恩,畅想未来,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最幸福的,生活是最甜美的。 给学生一个空间 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认为“时间加汗水等于成绩”,于是在假期送孩子进补习班,假期是学生短暂的休整时间,许多学生早已有自己的安排,但在家长的高压下,不得不听从摆布,这无疑有碍学生的特长发挥,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希望家长端正育人观念,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把假期还给他们。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1、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 心里健康教育是最具人性化的教育,最能彰显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以生命关怀为特征,这种是对生命的、人的关怀,以人为对象,以学生为对象的,人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人性。心里健康教育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这三个方面的属性,所以从人出发就是从人的三种属性出发,去综合得认识人,认识学生,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有他的立足点了。心里健康教育能够真正立足于师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指向师生生命意义的追寻,服务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真正的彰显出了教师个体生命的独特,我们对学生的关照也是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的。 2、体现教育理念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人出发的,能够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现在学校正在实施新课程,它的理念,核心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应只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潜能都得到发挥。学校心里健康教育体现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的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3、体现教育目标的教育。 心里健康教育不应只作为手段和方法、任务走进学校,更应当是一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过去教育目的更注重社会需要,而忽略了个人的发展,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个人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可以弥补我们过去教育的不足。心里健康教育不应只作为手段和任务,更是一种教育目的,它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把心里健康教育看做一种教育目的之一,在全面发展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4、体现教育和谐的教育。 心理的内在协调包括心理与教育的和谐和心理与社会的和谐。心理与教育的和谐包括价值引导和教育环境;心理与社会的和谐包括社会适应和社会环境。校园坏境应该充分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家庭坏境应该充分关注教育,不应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中去,而是建立好家庭环境和社区坏境。教师、学生是构成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达标了,整个学校的“教”与“育”才能得到和谐。 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跃教书及学生的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教师及学生的心理环境,达到和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和谐首先应实现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公平化,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行为,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同时关注社会心理环境的建构,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从学生出发,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以人作为载体,以学生作为核心,能够使教育有效的形成一个整体。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到师生关系、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去,消除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三、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首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和减少各种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同事及时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会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型。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

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功利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爱型。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七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七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由于人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由于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遗传素质是多样的。另外,衡量人的心理状态,还应考虑到社会背景和个体差异等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情绪、智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等。总结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包含如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以思维为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认识力等。它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智力应是正常的。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和乐观,常向光明看,不往“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麻烦能自行解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控能力很强。心理健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趋于平衡和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人具有自控情绪能力,即表明其中枢神经系统运行正常,身心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不论遇到什么事总能适度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极轻生。有人认为,用情绪来表示心理健康就像用体温来表示身体健康一样准确。3、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能坚定地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也不轻举妄动,草率行事。意志顽强的人,能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4、反应适度 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迅速,有的人反应模糊迟缓,但这种差异是有一定限度的。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反应适度,而不是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淡漠。 5、自我意识明确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反映了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个人是在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形象的。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理想的我”总能在“现实的我”中得到体现,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和环境保持平衡。 6、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者与外界正常交往的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心理健康的人,在和他人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纳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人相处时,

促进心理健康

促进心理健康 促进心理健康(英语:mental health promotion)乃是一种提升心理健康与幸福的积极行动,而非聚焦在减少问题而已。目标对象包括心理病患或学校、邻里、职场、郡、州(省)等所有人口等,期待藉由活动或方案的介入,皆能促进社会、情绪、心灵的安适程度与生活质量。此概念与心理卫生教育类似,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和心理卫生领域。所谓心理健康的积极内涵,包括快乐、主观幸福感、心理安适、生活满意与生活质量。 目录 1 心理健康的真正意涵 2 心理健康促进与不同预防概念的比较 3 促进、预防与早期介入阶段的区分与发展光谱 4 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特性 5 心理健康促进的策略范例 5.1 拟订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 5.2 创造支持性的环境 5.3 促使小区开始采取行动 5.4 发展个人技巧 5.5 促进与预防服务的重新定位调整 6 促进或预防方案的成效要件 7 心理健康促进的政府与民间角色 心理健康的真正意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一个关于个人及小区幸福的正向概念,例如能够充分享受生活、因应压力和悲伤、实现目标和潜能、与人维持良好关系等。此「心理健康」一词常被误解及解读为是在针对心理有病的人,主要因为目前大部分心理卫生相关服务皆只关注在心理疾病的治疗,而不是在如何提升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的意涵,可以用「POWER」(力量)英文单字中的每一个字母来表示。 P ─正向(positive)、幸福 O ─乐观(optimistic)、适应

W ─全人(wholistic)、生活整体、文化决定 E ─享受生活(enjoyment of life)、连系感、归属感 R ─复原力(resilience)、因应机智(resourcefulness) 促进心理健康与不同预防概念的比较 面向焦点目标群体定义相关词汇 心 理 健 康 促 进提升心理健康与幸福的行动有心理疾病者介入目标在于提升心理疾病患者之社会、情绪、心灵等安适程度与生活质量,此方案可运用在心理卫生服务、小区复健的过程。心理健康促进、复原 全体小区人口 或特定群体介入目标在于提升所有人口或特定群体的社会、情绪、心灵等安适程度与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促进 初 级 预 防防止疾病 发生的行动全体小区人口 或特定群体无论危险层级,介入目标在于减少整体小区的危险因子与增加其保护因子全面性预防、初级预防 高危险群体介入目标在于减少危险因子与增加保护因子,以防止高危险群的问题或疾病发生目标预防(targeted prevention)、初级预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个性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我,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目标恰当,能够扬长避短,协助学生认识情绪,提高情商,学会表达情绪,善于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强化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律,优化个性品质。 2、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发育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接纳身心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掌握住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端正性别角色意识,自觉遵从性伦理和性道德,与异性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防范性骚扰,排解青春期烦恼,对性有科学的态度,对爱情有初步认识。 3、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讲究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心态,克服学习困难,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获得成长与发展。 4、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适应学校环境,增强生活适应;乐与他人交往,掌握为通技巧,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克服交往障碍,培养诚实守信、友善乐群的健康人格。生活方式健康,合理支配闲暇,运动娱乐并举,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意义,确立生活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压力,正确对待挫折等。 5、生涯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抉择,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明确升学和就业的人生意义,掌握择业技巧,学会承担责任,作好就业升学准备。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与归宿,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下面是精心为你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希望对你有帮助! 1、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

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1、适应问题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心理健康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心理学研究中,对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心理变量有大量研究,例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与此同时,研究也已证明许多心理疾患,都存在遗传因素的作用。 除了个体因素外,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9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的六个影响因素,这里做简要介绍,希望能开阔你的视野,提高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01自然环境 人生活在地球上,离不开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可以降低压力的风险,精神病、抑郁症、焦虑和其他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也相对更低。 例如,抑郁的发生与光照和季节有联系。“冬季抑郁症”主要是由日照缺乏引发,在光照少的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而在春夏季节症状缓解。

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研究一致显示,居住在绿化更好的区域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的压力更低、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幸福感也更强。 02社会环境 1、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发生时,这些时期人们抑郁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经济衰退对于就业有着直接、强烈且持久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而受到影响,压力增大,造成更多的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导致更高的自杀率。 2、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关于情绪表达以及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对于心理健康有比较直接的影响。 3、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媒体的报道方式,常常牵动着社会大众的情绪,报道人的观点也常常左右着民意的走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