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概述.doc

心理健康概述.doc

心理健康概述.doc
心理健康概述.doc

第一讲心理健康概述

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认识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一个“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联合国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它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就如同身体没有病才算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样;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它是指我们不但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打个比喻吧,如同体弱不算有病,但毕竟不算强壮一样,现在我们更注重心理健康的第二层意思。在一般的理解中,心理素质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等。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讨论:心理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是一回事吗?

教师:随着中职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等,许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生活、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不适应,这是他们的心理就产生了轻微的失衡,但这并非就说明这些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

康的心理和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自己已患上心理疾病。所以,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是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但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人,不一定就没有心理问题。因为人的心理状况不仅受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人心理素质的制约。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不能仅凭一种偶然的行为来判断他人或自己心理是否健康。比如:某个同学正在吃东西,忽然被人抢了去,于是大哭大叫起来。他正常吗?如果他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你的结论又如何?所以说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下面着重介绍几种观点:

(一)美国著名心理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

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

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

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

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

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二)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

第一,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他们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采取极其负责的态度,因而总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

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便不能恰当地认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无缘无故地自卑,经常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别敏感、脆弱,失落感极强,经不起风浪的折腾,存在严重的心理冲突,回避矛盾,无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有以下这些特点。

1.不仅在理性上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总是显示一种积极的、乐于与人交往的态度。

2.懂得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人的身上。3.能够平等地、宽容地、客观地了解、评价对方,不势利待人,与人相处时,总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说,情绪健康的人有以下这些特点。

1.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满的、乐观的。

2.在自己的人生遇到麻烦时,能做到泰然处之,决不自寻烦恼或自我折磨;

3.一般能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很少有麻烦的、别扭的事情引起自己心理的不快。

4.有修养,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想发脾气时或暴怒来临时,自己能够意识到,并将其抑制于萌芽状态。

第五,有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发展;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风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不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

2.不仅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为中去实践真善美,并能与假丑恶进行斗争。

3.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各种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

4.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5.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无条件地服从,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第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难于处理的。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并不因此而畏惧、害怕,而是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对这些人来说,往往能做到审时度势,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够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正确对待现实环境,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因而能应付比较复杂的局面;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或困难的境地时,也不惊慌、恐惧,而是冷静地处理,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困境转化为顺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八,智力活动正常。

智力活动正常,不一定是指智力超常(智力活动超常也属于智力活动正常的范畴),而是说,这类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是正常的,能较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头脑清醒,不糊涂,反应敏捷,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就当机立断,毫不犹豫。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就业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从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职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对学习的适应性也仍然是左右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在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2)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和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

(3)自我认知与现实感: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知。心理健康的中职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作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4)个性发展的良好性: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健康的中职生,在个性发展上,应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即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

三、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

1、学习障碍

2、交往压力

3、情感困惑

4、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5、自卑、抑郁

6、焦虑、恐怖等

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朋友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缺乏准确的了解。因而有的人不自量力,想入非非;有的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估价,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要勇于承认,并努力弥补。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下面列举十一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供参考:

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

3、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你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

4、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要学会当配角和后台工作人员。

5、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

8、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

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10、自己多动手,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11、制订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养身心的计划,给自己以盼头。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健康 【导入】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 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曾经有人用“”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纷繁冗杂“0”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嚣将归于沉寂。蒙田也曾说:“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提问】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不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就是健康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是对健康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这种对健康的理解就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⑴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⑵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 ⑶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⑷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⑸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⑹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⑺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⑻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⑼头发光洁,无头屑; ⑽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从这十条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 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1题单选题(2分)()是制定目标以后,保障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 A B C D 决心时限信心行动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题(2分)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是一套高度复杂的自动追逐目标的机制,该观点特指人的() A B C D 自我催眠机制心身交互影响机制目标导航机制压力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题(2分)职业倦怠最为集中也是最多的年龄段是()A 23岁之前年龄段的人群B 23至27岁年龄段的人群 C 27至45岁年龄段的人群 D处于即将退休的年龄段的人群 参考答案:C 第4题单选题(2分)工作创新的首要前提() A B C D 方法创新 意识创新 自我创新 保持工作环境“常新”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利于心理健康,哭就因该哭出来。这是()的情绪调控方法。 A B C D 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情绪放松调节 情绪ABC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题(2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有()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 A30% B55% C65% D80% 参考答案:C 第7题单选题(2分)心理现象分为()。 A B C D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参考答案:A 第8题单选题(2分)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B C D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下列不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特点的是() A B C D 学习期间,师生分离,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双向信息交流,交互性较强 学习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题(2分) 分布 A U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就人群而言,需要呈()B倒U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一)健全组织机构 1.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日益重要,应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辅导队伍。具体由德育副校长和学校政教处管理,由专职心理老师担任心理辅导室专职辅导员,另设兼职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这样一个多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兼职心理辅导员由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组成,每班设立一位心理委员,及时联系班主任老师和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有的放矢开展好心理安全工作,力争把极个别恶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健全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是优化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我校由心理教师具体负责,并扩大到班主任,实行组合多元化,各人员根据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2.进一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设施设备,提高辅导室的使用率。如建立“心语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3.“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是在班级本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探索。我们觉得有必要启动“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七—九年级招募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 并对全校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

心理健康概述教案

中国一重技师学院教案

和变态心理等。即心理和精神是正常的,但是正常是相对的,正常都有一定的范围,偏离了常态一般都可以称为疾病。而且健康水平也有高低之分,从低到高分为严重心理疾病(精神病),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神经症、精神障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极端心理健康水平。各种心理健康水平没有绝对的界限,每一种心理健康水平都与另一种水平相联,很难将一种心理健康水平同另一种截然区分开来(极端情况除外)。一个人没有心理疾病,并不代表着他就有健康的个性。其实关于健康来说,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心理一般来说都是健康的,只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在适应社会和外在环境的过程中才生病的,变的不健康的,所以每个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只要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都是可以恢复健康的。2.心理健康的标准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描述,并无一个普遍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其反映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模式中的一种。自我实现者模式: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旨在研究和挖掘人类心理的最大潜力,他把那些能发挥自身遗传限度内最大可能力量的人称之为“自我实现者”,亦即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他认为这类人在人类中并不多见,但却是我们的楷模。 二、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 人们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人们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人们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不是人间天堂 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人们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人们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人们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人们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人们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人们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人们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人们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人们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各种素质全面提高,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 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 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 格特点。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 人生观、价值观。 2.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于XX年年起步,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教师,定期进 行专题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为今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备师德高尚,富有爱心,

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从事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学校要利用校园广播,集中讲座等形式,每学期开展两次有针对性的讲座,将确定为 心理咨询日,还要设置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广泛了解中小学生的心 理需求和呼声,和他们面对面的平等沟通与交流,为他们释疑解难,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3.通过案例进行教育,用各种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自教或互教,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案例,并相互 讨论当事人的过错或过失,教师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6.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会团结协作,从而健康成长。 9.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资料及信息。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 起着重要作用。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 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 随着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 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 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达到以下标准 2、要有专项经费、有专人负责,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并 配备一定比例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教学内容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现在开始上课。大家好!和大家一起探讨心理健康的话题。首先恭喜大家进入大学阶段 生活,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大家对大学生活应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学生会招聘、各式各样的竞赛、征文、演讲、校园歌手大赛、街舞比赛、书画比赛等等为同学们提供了不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另外还有相对不那么紧张的学习,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远离父母身边,与室友朝夕相处的寝室生活…… 同学们应当体会到了大学和高中的一些区别。大学不是高中。高中是为了参加高考读大学,那么读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呢? 2、“为什么读大学?”读大学和没读大学有什么不同?有的答案是为了找工作,改变命运, 长见识,为了赚钱,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考研,出国,谈恋爱……我们知道,目标决定结果,如果读大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有用”,那么许多有趣的相对无用的事情就会变得苍白,比如被某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击中,比如感悟我们文明的洪流,比如理解生命,比如眺望永恒的星空,比如谈恋爱(除非你的谈恋爱是功利性质的)。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进入大学,这是人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 同时,这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拥有较高的可塑性,能全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系统的接受教育。这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期,是把“校园学习”和“进入社会”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的重要时期,是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时期。在这个震荡过程中必定包含了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奠定了未来基础的元素。因为这些元素决定了你是谁。而你是谁决定了你要到哪里去,决定了未来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出国或者读研等等。因此,可以说,读大学就是为了成为你自己。 3、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想强调一下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性。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 泊桑曾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们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流泪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4、那么,有了清晰的目标,为了成为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学些什么呢?有人认为大学应该 学七件事:①自修之道:学会学习,不断思考、总结,培养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的自学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除了记住、理解、还要有批判精神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从各个途径吸收知识和方法。②储备知识:从心理上来看“知识就是力量”是指,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能使人不慌乱,是形成大智慧的基础,能提供给人稳定感和自信心。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英语。它是21世纪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学习好英语,在现代地球村里不管是阅读文献还是对外交流都将如鱼得水。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尽量阅读原版的英文文本,练习口语和听力,持之以恒的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还有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等等。有的同学会觉得这些知识和以后工作未必一致,我建议大家把这些知识看成是磨刀石,只要把刀磨快了,砍什么都不费劲儿了。③实践贯通:常言道“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明白”。④培养兴趣:首先是培养专业的兴趣。乔帮主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的事业。就算是目前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但一个专业包含N个领域方向,你完全有可能培养起对某个领域的兴趣。其次是勇于尝试,培养多样的兴趣。其实,人对学习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冲突区的资源,但是我们人为的附加了很多物质刺激。也就是说,我们探索事物的好奇心是一种本能。保护这种好奇心,并且有意识地发展它,寻找终生志趣,将会使人生变得有生气。⑤积极主动:成为你自己,首先就是要让你对你自己负责。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没有人能替代你的成长。 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因为大学四年将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积极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3.社会健康 二、心理健康概述 一、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 1.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 2.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 3.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 ?(二)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统计学标准适应标准症状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 正常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在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准则。 注意:文化是发展相对的规范也是相对的 适应标准: (1)行为造成生理上的伤害;(2)行为带来情感上的痛苦;(3)其行为严重妨碍其日常生活; (4)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是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特征 1、智力正常 2、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3、情绪积极稳定:察觉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控制情绪 4、人格和谐完整:人格特征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宽容他人接纳他人认可他人 6、社会适应良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WHO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大标准:“5+3”标准:即“五快”、“三良” “五快”:快食: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 快便:排泄通畅,轻松自如 快睡:入睡快,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 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快行:行动自如,步伐轻松,流畅 三良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心境达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沉浮自如,观察问题客观,有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①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注意: 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化、发展)。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当重要 二)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大一新生阶段 2、人际关系问题 3、学业问题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5、网络成瘾问题 6、择业与就业心理问题 三)影响因素 1、自我认知危机 2、冲突与挫折 3、环境变化 4、学业期望 5、人际关系 6、生活事件 7、家庭环境 如何生活得健康? 1、要有目标和追求 2、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3、笑口常开 4、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喜悦 5、学会和别人愉快相处 6、有几个知心朋友 7、要经常运动 8、学会宣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和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校的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形成小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主动发展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心理小辅导员的管理,利用“心理减压站”社团,使我校的心辅工作上一个台阶。 2.在学校网站开设版块,提供心辅的空中平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接受学生家长的咨询。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你心我知”心理广播的质量。 4.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心辅水平。 5.继续开设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让心理辅导促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 6.开设团体辅导观摩课,加强研究,提高实效。

7.撰写个案、论文,注重资料的积累。 三、具体工作: 队伍:建立以校长为核心,以德育教导为分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全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组成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我校已有1名教师通过了新区心理咨询的培训,并获取了相关证书。本学期我校将加大教师的培训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心理辅导中心举办的各类辅导班,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将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到我校作专题讲座,争取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早日上台阶。 团辅:在前几年我校开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础上,今年的3年级开设此课,每周每班开设一节,期末上交教案。组织校内的研究课,并组织参加片里的观摩课。经常吸收反馈,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 个辅:继续建立对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接待制度,在每周一到周五中午的11:50――12:50为个别心理辅导开放时间。作好情况记载并作资料保存。心理辅导员每月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的交流与分析,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宣传:今年为了加大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加了三块宣传阵地。一块是利用每周二的谈话课时间开设“你心我知”的专题广播,到时将播送学生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等。 第二块宣传阵地是辅导站与工会结合,利用工会的板报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关方面的宣传。第三块是通过学校网站不定期地提供心理辅导方面的信息,接受学生、家长等的咨询。 常规:班主任作好每学期1位学生的个案分析,撰写心理健康教学论文,每学期至少一篇,期末上交。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举办的相关论文比赛。注重资料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义教案 课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掌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动态的知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教学内容: 一、健康 (一)健康观的演变 健康,既是人们熟悉和关切的话题,又是一个久远和丰富的概念。我国最早的中医黄籍《黄帝内经》中有内外因的病理学说: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Hippocrates)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的平衡,疾病病因是人身体体液不平衡,并采用调节饮食、使用药物及其他非巫术的方法来恢复平衡、治疗疾病。 进入近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身体无病无残,体格健壮不弱”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一直为许多人所持有,并且影响到医疗保健和卫生政策。 20世纪,随着科学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大会发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或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其实现,则要求卫生部门及社会与经济各部门协调行动。”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健康新地平线》中提出了健康的三个主题:生命的准备、生命的保护、晚年的生活质量。 (二)现代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致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体质健壮。”同时,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明确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建心灵、促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00年,在这几年的摸索、实践中,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促进全体师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中心,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小学生适应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通过社团活动带动和影响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不断发展完善。对个别存在障碍的学生给予适当帮助达到心理健康,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07年以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为基础,组建“阳光之路”志愿者协会、“心与心”咨询辅导等,形成心理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本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初步形成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变化最大的时期,人们用许多激烈的语言来描述青春期,认为青春期是“危机时期”,是“反抗时期”,是“分裂时期”,是“心理断乳时期”,是“暴风骤雨、疾风怒涛时期”等等。青春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青春期闭锁心理、性与早恋、焦虑、冲动或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问题、挫折适应问题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认识和掌握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行为、性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加强体育课,动起来保持规律,坚持运动。丰富各种课外文体活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为健康心理提供坚实的生理基础。 2.学校设立心理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信任是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基础,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同时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要静得下来,通过自我批评、听音乐、放松训练、倾述等方式解除心理压力。 3 寻求家庭支持 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合作相互交流意见和提出建议,改善教养方式,妥善安排生活,采取一帮一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为人处事。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 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环境,了解学校生活和集体生活的基本规则。

心理健康概述知识分享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心理健康概述 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认识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一个“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联合国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 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 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 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它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就如同身体没有病才算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样;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它是指我们不但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打个比喻吧,如同体弱不算有病,但毕竟不算强壮一样,现在我们更注重心理健康的第二层意思。在一般的理解中,心理素质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等。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讨论:心理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是一回事吗? 教师:随着中职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等,许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生活、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不适应,这是他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题目

心理健康: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协调一致;广义,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设有独特教育目标,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需要专业技能具有自身范式的服务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来规范和设计的课程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系统脱敏:是一种在求治者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 自我开放: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以促使其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其自我发展的一种技术 满贯:就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恐惧的最强烈的情景,坚持到紧张焦虑恐惧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心理干预技术 面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询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一种技术 共情: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 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障碍,也称轻微脑功能障碍。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3.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活动效能吻龄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分析一、本体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分娩发育疾病2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二、诱发因素1家庭因素:片面的家庭观念,错误的家庭方式,不良的家庭氛围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差,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3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风尚不良,社会文化负面影响。三、自身因素 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质的理解 1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2是以学生为中心的3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4是一种独特教育目标的5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6是一种服务性的7是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8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区别1德育是解决人的社会问题,核心是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心理是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2.德育以说服师范为基本手段,心理则是以尊重、共情、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基本手段3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理重在疏导、宣泄4德育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的,目的在与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归宿感和自豪感;心理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人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价值观与成就感5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心理要求学生达到凡人的境界 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内容目标:1总目标: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知识点

《心理健康教育概》知识点 一、解释名词 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不同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11、否认:这是对挫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虑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他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足一下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某些 需要的调节方式。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 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 效的调整。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 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 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 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 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 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 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 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15、压抑行为:指运用理智来控制 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理智的行为,避免 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反应方式。 *16、替代行为;就是寻找新的目标 来代替原有目标,借以不长远目标未能 实现所造成的心理损伤。 *17、升华行为:是将挫折感受转化 为一种奋发上进的动力的反映方式。 *18、逃避行为:这是一种想方设法 躲开挫折行径的反映方式。 *19、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具有 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 至极。 *2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工作是 否有成效的一种主观体验。 *21、自我质辩:即同自己的完美主 义要求进行辩论,从中发现不合理之处。 *22、角色互换:即把那些要求别人 的期望标准用到自己身上,体会一下被 别人苛求的感受。 *23、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24、情感的两极性:人的任何一种 情绪与情感体验都有性质上完全相反的 两种表现,高兴与生气,喜欢与厌烦等。 *25、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 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对方有 它的道理 *26、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是指在不妨碍 或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 接受的方式达到“分流”的目的。 *27、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 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 *28、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人们感 兴趣和关系的对象,以外部客体为主的 属于外向型,以主体自身为主的属于内 向型。 *29、A型性格:性格急躁、争强好 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 天忙忙碌碌,常感时间不够的人是A型 性格。B型性格的人正好相反。容易知足, 悠闲自得,不争强好胜。 *30、大五人格结构:即从五个大的 方面来描述人类的性格结构;第一、外 倾性。第二、随和性;第三、认真尽责; 第四、情绪稳定性、第五、求新性。 *31、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是期望 效应,由教师的期望引起的学生在学业、 智力、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 变化,称为“期望效应”。 *32、成功教育:即通过各种措施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学生形 成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与自尊心的教育模式。 *33、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反映的主 要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是遗传素质和后 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 *3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通常 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 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 *35、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微观的 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 风综合而成的。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 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 用。 *36、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 实践中,通过交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 心理关系,它反映着人们之间的心理距 离。 *37、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 生心态的重要因素,改善和协调好师生 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 途径。 *38、文人相轻:是封建社会遗留下 来的一种坏习气,指的是文人之间相互 轻视、贬低的不良习气。 *39、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 碍”或“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是由 脑器质性损伤、遗传基因的作用、神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金字塔”模式的十二年实践:以学生自主辅导为导向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嘉兴第四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嘉兴四高)自2004年以来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金字塔”模式,尊重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创建各种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助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 “金字塔”模式由“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组成。“一个中心”指激发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自主性;“三个支撑点”分别指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服务性作用,学科基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如图1)。 学生的自主性 基地的辐射性 教师的基础性学校的服务性 图1嘉兴第四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金字塔”模式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辅导中的自主性 只有真正发挥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目标,真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嘉兴四高探索了多样化的途径,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辅导中的自主性。 (一)学生自制微课:自主“教”倒逼自觉“学” 学生的心理成长,离不开必要的心理科学知识和技能。嘉兴四高并不是通过“排排座”“满堂灌”的方式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制心理微课,促使学生自

主教、自觉学。在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下,嘉兴四高的学生自主开发了《奇妙的心理学效应》微课程。自主设计拍摄了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心理科学微视频。自制微课,是“教”倒逼“学”的过程。要教会别人,自己要先掌握,还要讲得清,因而极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将心理微课上传于学校网站、心理辅导学科基地网站及自媒体平台,开启了随时随地点播学习、积累碎片化时间系统学习等心理学习的新途径。到目前为止,该套课程内容已经涵盖了自我认识、学习研究、人际交往、社会生活、情绪调节和行为习惯等六大领域。做成微视频53个,合计时长240分钟,参与制作微课学生近200人,受益学生超过6000人次。课程还相继荣获2013年浙江省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一等奖,入选2014年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微课程。 (二)生涯体验日:切身实践活动激发心理成长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嘉兴四高以“生涯体验日”活动为核心,通过切身活动激发了学生自主成长的心理动力。“生涯体验日”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过一天真实的“职场生活”。例如,到酒店里体验“经理”的角色、在学校里体验“教师”的角色、到医院里体验“医生”的角色等,帮助学生更直观感性地认识职业、社会与自我,促使他们明确目标,激发动力。第二、做一次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学生自主策划开展了“生涯体验日PPT”大赛、生涯规划微视频比赛、生涯体验微课程开发等活动,在规划职业生涯的尝试中,明确高中学业目标,合理安排当下的生活,并为之努力。第三、优秀校友反哺。定期邀请成功校友返校,开展“职场论坛”、“梦想讲坛”、“校友沙龙”等活动,学生与优秀校友零距离。第四、挖掘家长资源。由学生挖掘提供家长资源,组成家长讲师团,开办社会职业大课堂。这些活动打开了生活视野,促使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自主发展与奋斗。 (三)同伴心理互助:朋辈辅导活动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学校通过发挥心理委员的骨干示范作用,开展同伴心理互助,有效提升了学生自我教育自主辅导的意识和能力。同伴心理互助的活动主要包括:1.心理小组,互助互促。学生广泛建立了心理小组,以“朋辈心理发展共同体”的模式,开展或参加各种心理活动。2.心理成长,相互引领。心理委员发挥核心骨干作用,在心理活动中担任领导者、组织者和主持者,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心理成长的相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