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

半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

半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
半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

半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

13.1 概述

1929年以后,抗生素作为新型抗菌药物相继问世,并以其强烈的杀菌能力而备受青睐,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细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同时也因一些抗生素有抗菌谱窄或毒副作用大等缺点,临床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必须对原有抗生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改造,以使其增加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一些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合成工艺。

所谓半合成抗生素是指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等方法改变已知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或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后,所获得的具有某种优越性能的新抗生素品种或其衍生物。

对抗生素的化学改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抗菌力,扩大抗菌谱,对耐药菌有效,便于吸收和口服,降低毒性和副作用,改善药理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其中前三点最重要,尤其第三点寻找对耐药菌有效的化合物是今后的主要改造方向。

13.2 半合成青霉素的制备

半合成青霉素是以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6-氨基青霉烷酸为基础,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等方法将各种类型的侧链与6-氨基青霉烷酸缩合,制成的具有耐酸、耐酶或广谱性质的一类抗生素。

13.2.1 6-氨基青霉烷酸的合成

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 Acid,6-APA)的化学结构为:

6-APA在水中加HCl调pH至3.7~4.0析出白色结晶,熔点208~209℃,等电点4.3,微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遇碱分解,对酸稳定。

无抑茵作用,但与各种侧链缩合可得各种半合成抗生素,成为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母核。

6-APA的制备方法有酶解法和化学裂解法两种,本节主要讨论化学裂解法。

(1) 工艺原理

由青霉素G钾盐经氯化、醚化和水解制得。

(2) 工艺过程

①缩合

配料比:青霉素G钾盐:乙酸乙酯:五氧化二磷:二甲苯胺:三氯化磷=1:3.83: 0.025:0.768:0.277(wt)。

将青霉素的G钾盐的乙酸乙酯溶液冷至-5℃,加入二甲苯胺和五氧化二磷,再降温至-40℃,加三氯化磷,冷至-30℃,反应保温30min。

②氯化

配料比:缩合液:五氯化磷=1(青霉素G钾盐):0.7(wt)。

将缩合液冷至-40℃,一次加入五氯化磷,在-30℃保温反应75min。

③醚化

配料比:氯化液:二甲苯胺:正丁醇=1(青霉素G钾盐):0.192:3.4(wt)。

氯化液冷至-65℃,加二甲苯胺,搅拌5min,再加预冷到-60℃的正丁醇,控制料液温度<-45℃。加毕,在-45℃保温70min。

④水解

配料比:醚化液:蒸馏水:15%氨水:丙酮=1(青霉素G钾盐):4:2:0.8(wt)。

在冷冻的醚化液中加入0℃的蒸馏水,控制料液温度在-13℃,水解20min。加氨水(加入一半时加晶种)后,温度控制在13~15℃,加碳酸氢铵调pH至4.1,保温约30min后过滤,用0℃的无水丙酮洗涤,离心。自然干燥,测效价,得6-APA。

13.2.2 半合成青霉素的制造方法

用6-APA与侧链缩合制备半合成青霉素的方法是6-APA分子中的氨基与不同前体酸(侧链)发生酰化反应。其方法有两种,即化学法和酶催化法。工业生产上是以化学法为主。

(1) 化学法

常见的化学法有酰氯法和酸酐法两种。

①酰氯法,将各种前体酸转变为酰氯,而后与6-APA缩合。一般是于低温下,在中性或近中性(pH6.5~7.0)的水溶液、含水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完毕用有机溶剂提取,再于提取液中加入适量的成盐试

剂和晶种,使成钾盐、钠盐或有机盐析出。如酰氯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缩合应在无水介质中进行,以三乙

胺为缚酸剂。

②酸酐法,将各种前体酸变成酸酐或混合酸酐,再与6-APA缩合。反应和成盐条件与酰氯法相似。

(2) 酶催化法

是利用酰胺酶裂解青霉素成6-APA的逆反应。在pH为5和适宜的温度下,可使6-APA和侧链缩合成相应的新青霉素,但提纯较为复杂,收率也低。

据报道,日本用产碱杆菌固定化菌体进行缩合反应,收率为81%,已达实用阶段。

13.3 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制备

我国半合成头孢菌素又称先锋霉素。

天然头孢菌素-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是1956年发现的,1961年确认了化学结构:

头孢菌素C可由D-alpha-氨基已二酸和7-氨基头孢酶烷酸(7-ACA)缩合而成。

它与青霉素的结构相似,是由与青霉菌近缘的头孢菌属的真菌所产生的。

头孢菌素C抑菌效力低,但具有毒性小、与青霉素很少或没有交叉过敏反应、对稀酸和青霉素酶都较稳定等特点。通过其裂解产物7-ACA,可借鉴6-APA半合成青霉素的方法,合成许多抗菌效力较高和抗菌谱更广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发展迅速,正在替代传统的四大抗生素药物(青霉素、链酶素、土霉素和四环素类)。

关于头孢菌素C抑菌效力低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亲水性约D-alpha-氨基己二酰氨基所致,也有人认为与C3位上的乙酰基有关。因此其结构改造一般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改造C7位氨基上的取代基;二是改造C3位乙酰氧甲基。实践证明,改造C7位氨基上的取代基和C3位乙酰氧甲基,可以得到多种头孢菌素。

从头孢菌素C可以合成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通过7-ACA可以合成一系列新的抗生素,称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半合成头孢菌素。这些半合成头孢菌素既保持头孢菌素C的优点,又能克服原头孢菌素抑菌效力低的弱点,是制药工业中发展较快的一类药品。

13.3.1 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的制备

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7beta-Amino-Cephalospranic Acid)为灰白色结晶性粉末,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化学结构为:

(1) 工艺原理

以头孢菌素C钠为原料经酯化、氯化、醚化和水解四步反应合成。此法优点是工艺稳定成熟,收率较高,近年来通过不断改进,据报道收率已能超过85%。缺点是反应温度低,需要深度制冷,设备要求高,操作费用高。

(2) 工艺过程

①酯化,配料比:头孢菌素C钠:二氯甲烷:三乙胺:二甲苯胺:三甲基氯硅烷=1:10.52:0.5:2.32: 2.9(wt)。

将头孢菌素C钠和二氯甲烷投入反应釜,加三乙胺和二甲苯胺,然后缓缓加入三甲基氯硅烷,控制温度在35℃左右。加毕,于25~30℃反应1h得酯化液。

②氯化,配料比:头孢菌素C钠:二甲苯胺:五氯化磷=1:1.35:1.3(wt)。

将酯化液降温到-35℃,缓缓加入二甲苯胺和五氯化磷,控制温度不超过-25℃,于30℃反应1.5h左右,得氯化液。

③醚化,配料比:头孢菌素C钠:正丁醇:二甲苯胺=1:8:0.14(wt)。

将氯化液降温到-55℃,缓缓加入-55℃的正丁醇,于-30℃反应1.5h左右,得醚化液。

④水解,配料比:头孢菌素C钠:甲醇:水=1:4:5(wt)。

向醚化液中加入甲醇和水,于-10℃水解5min,加浓氨水调pH3.5~3.6,搅拌30min,静置1h,使结晶完全。离心,用5%甲醇水溶液和2.5%柠檬酸水溶液及丙酮洗涤,真空干燥即得7-ACA。总收率50%。

13.3.2 头孢孢菌素IV的制备的制备

头孢菌素IV(Cephalexin,头孢氨苄,头孢力新),化学名为为7-(D-alpha-氨基-苯乙酰基)-3-甲基-3-头孢烯-4-羧酸单水合物。化学结构为:

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微臭,味苦,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氯仿和乙醚。

广谱抗生素药物,对多种耐药菌有效,口服吸收良好、血浓度高,作用时间长。对治疗呼吸道、尿道和软组织感染有显著疗效。

美国Eil Lilly公司和英国Glaxo公司及日本盐野义制药和鸟居药品公司于1970年10月销售胶囊剂。

(1) 工艺原理

由青霉素G(或青霉素V)为原料,经扩环重排,裂解成7-ADCA再与D-(-)-苯甘氨酰氯缩合而成。

(2) 工艺过程

①酯化、氧化,配料比:青霉素G钾盐:三氯乙醇:三氯氧磷:吡啶:过氧乙酸=1.0:1.34: 1.9:8.1:2.6(wt)。

在丙酮、吡啶和三氯乙醇的混合液中加入青霉素G钾盐,搅拌。10℃下滴加三氯氧磷,加毕反应1h,酯化结束。

反应液转入氧化釜,冷至0℃,滴加过氧乙酸与双氧水混合液,反应温度应不超过20℃,加毕反应2h。加水,继续搅拌30min。静置、过滤、洗涤、干燥,得S-氧化物。收率为80%。

②重排、扩环、氯化、醚化、水解、成盐,配料比:S-氧化物:乙酸丁酯:磷酸:吡啶=1.0:14.0:0.025:0.0184(wt);重排物:五氯化磷:甲醇:对甲苯磺酸=1:2.226:57.5:1.345 (wt)。

在乙酸丁酯中加入S-氧化物、磷酸和吡啶。搅拌回流3h,TLC检测无明显S-氧化物存在为反应终点。减压回收部分乙酸丁酯,再浓缩,得浓缩液。冷却,析出黄色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熔点为125~127℃的结晶,即为重排物。

将重排物及二氯乙烷加入反应釜,搅拌使全溶,冷至-10℃,加入吡啶及五氯化磷,温度不超过-2℃。加毕,于-5℃反应2h,再降温至-15℃,缓缓加入甲醇进行醚化。加毕,于-10℃反应1.5h。然后加水,于室温水解30min,以1mol/L的NaoH中和至pH6.5 ~7.0。静置,分取有机层,浓缩至一定量,加入对甲苯磺酸(PTS),得淡黄色结晶。冷却,过滤,洗涤,干燥,得7-ADCA酯PTS盐。收率65~70%(以S-氧化物计)。

③酰化,配料比:7-ADCA酯PTS盐:碳酸氢钠:苯甘氨酰氯盐酸盐:乙醚:二氯乙烷=1:1:1: 4:9(wt)。

将7-ADCA酯PTS盐加到二氯乙烷中,加入碳酸氢钠饱和液使7-ADCA酯游离出来。

有机层冷至0℃,加碳酸氢钠和苯甘氨酰氯盐酸盐,于0℃反应1h,15~20℃反应2h,反应过程中使pH在5.5~6.0。反应结束过滤,有机层浓缩后加乙醚,析出酰化物,过滤,洗涤,干燥即得头孢酯酰化物。收率60%。

④水解,配料比:酰化物:甲酸:锌粉:乙腈:氨水:乙醇=1:5:0.5:13:0.15: 0.25:2(wt)。

将酰化物和甲酸加入反应釜使全溶。加入锌粉,温度不超过50℃,加毕于50℃反应30min。冷至室温,过滤除去锌泥,洗涤,合并滤洗液,浓缩,加水,用氨水调节pH为3~3.5,加入乙腈即有结晶析出,再用乙醇精制一次,即得头孢氨苄。

国内尚有厂家用无水酰化法生产本品。以苯甘氨酸为原料,经溶解成盐、过滤、缩合、离心制粒、干燥得中间体苯甘氨酸单宁盐,再酰化、水解分层、水层结晶、离心制粒、干燥即得头孢氨苄单水合物。其产品质量符合中国药典,收率已达88%(以7-ADCA计),合成路线如下:

各种皮试液配制方法(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皮试液)

各种皮试液配制方法 0.5g的瓶内注入2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0.75g的瓶内注入3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1g的瓶内注入4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1.2g的瓶内注入4.8ml 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1.25g的瓶内注入5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1.5g的瓶内注入6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2g的瓶内注入8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 2.25g的瓶内注入9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2.5g的瓶内注入10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3g的瓶内注入12ml生理盐水,则每1ml含250mg; 取上液0.2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50mg; 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5mg; 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500μg ,即配成皮试液。 1、青霉素80万U/瓶: 取上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2万U/ml) 取上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2千U/ml) 取上液0.25ml+生理盐水至1ml;(500U/ml) 取上液0.1ml作皮试(即50U) 2、氨苄西林1g/瓶、氯唑西林1g/瓶、氨苄西林钠氯 唑西林钠1g/瓶、阿洛西林舒巴坦钠1g/瓶: 以上所需药物加生理盐水溶解至4ml;(250mg/ml) 取上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25mg/ml) 取上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2.5mg/ml) 取上液0.2ml+生理盐水至1ml;(0.5mg/ml) 取上液0.1ml作皮试(即0.05mg) 3、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2g/瓶 以上所需药物加生理盐水溶解至8ml;(250mg/ml) 取上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25mg/ml) 取上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2.5mg/ml) 取上液0.2ml+生理盐水至1ml;(0.5mg/ml) 取上液0.1ml作皮试(即0.05mg) 4、美洛西林舒巴坦钠1.25g/瓶 以上所需药物加生理盐水溶解至5ml;(250mg/ml) 取上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25mg/ml) 取上液0.1ml+生理盐水至1ml;(2.5mg/ml) 取上液0.2ml+生理盐水至1ml;(0.5mg/ml) 取上液0.1ml作皮试(即0.05mg)

第六章生物合成技术

生物合成技术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或生物工程技术,是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通过人工操作,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因重组、改造和转移,以获得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细胞,合成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酶工程是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即是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催化功能的技术过程。细胞工程是在细胞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或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发酵工程又称为微生物工程,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发酵方式主要分为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两大类。生物技术可以定向改造生物、加工生物材料,有目的地利用生命过程,广泛应用于医药、农林牧渔、生态、轻工食品、化工、能源、材料、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涉及面广,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型产业的形成。 实验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氯化钙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2. 学习将外源质粒DNA转入受体菌细胞并筛选转化体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转化是将异源DNA分子引入另一细胞品系,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它是微生物遗传、分子遗传、基因工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转化过程所用的受体细胞一般是限制-修饰系统缺陷的变异株,即不含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的突变株。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成为能容许外源DNA 分子通过感受态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将外源DNA分子与感受态细胞混合保温,使外源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进入细胞的DNA分子通过复制、表达实现遗传信息的转移,使受体细胞出现新的遗传性状。将经过转化后的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即可筛选出转化体。 本实验以E. coli DH 5α菌株为受体细胞,用氯化钙处理受体菌使其处于感受态,然后在一定条件下与pBR322质粒携带有抗氨苄青霉素和抗四环素的基因,因而使接受了该质粒的受体菌也具有抗氨苄青霉素和抗四环素的特性,常用Amp r,Tet r符号表示。将经过转化后的全部受体细胞经过适当稀释后,在含有氨苄青霉素抗四环素的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只有转化体才能存活,而未受转化的受体细胞则因无抵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能力都被杀死,所有带有抗药基因的质粒DNA 能使受体菌从对抗菌素敏感(Amp s,Tet s)转变为具有抗药性(Amp r,Tet r),即表明了该质粒具有生物活性。这种转化活性是检查质粒DNA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 转化体经过进一步纯化扩增后,再将转入的质粒DNA分离提取出来,可进行重复转化、电泳、电镜观察及做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图谱、分子杂交、DNA测序等实验鉴定。 为提高转化率,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细胞生长状态和密度:不要用已经过多次转接及贮存在4℃或室温的培养菌液;细胞生长密度以每毫升培养液中的细胞数在5×107个左右为最佳(可通过测定培养液A600nm控制),密

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

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10-2 赵鑫指导教师:朴永哲 摘要:青霉素发酵属单一纯菌种发酵,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是青霉素发酵过程的关键环节,生产菌种的质量是影响发酵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既要有优良的菌种,又要有良好的培养条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种子。本文将对青霉素生产菌种的制备与保藏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产黄青霉;青霉素;制备工艺;保藏方法 1.概述 1.1 青霉素的定义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1.2 青霉素的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临床应用:主要控制敏感金黄色葡糖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螺旋体等引起感染,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及螺旋体有抗菌作用。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 工业应用:可用于生产柠檬酸、延胡索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和酶制剂。 2.菌种及保藏方法介绍 2.1 菌种介绍 产黄青霉属无性型真菌,一种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从梗孢科青霉属的真菌。分布于土壤、空气及腐败的有机材料等基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C。产生青霉素、多种酶类及有机酸,是重要的工业用真菌,也产生真菌毒素。 产黄青霉的发现和大规模地生产、应用,不仅对抗生素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加上其他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比如像磺胺药物,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再次延长了四岁。此外,有的青霉菌还用于生产灰黄霉素及磷酸二酯酶、纤维素酶等酶制剂和有机酸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同属β-内酰胺抗生素,不同的是头孢菌素类的母核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而青霉素的母核则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这一结构上的差异使头孢菌素能耐受青霉素酶,这是头孢菌素的一大特点。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1]。 第一代头孢菌素[2,3]较早开发,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较窄,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对金葡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仍能被许多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以头孢唑啉(原名先锋V号)为代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兼备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三重特点。它们对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除外)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活性,优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由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所以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方面不及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它们仅对沙门氏菌属和痢疾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枸橼酸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作用较差。对塞拉蒂(原译沙雷)氏菌、不动杆菌、绿脓杆菌和粪链球菌耐药或无抗菌作用。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2,3]除保留了第一代的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外,由于它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较第一代稳定,抗菌谱也较第一代广,所以显著地扩大和提高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除对痢疾杆菌和沙门氏菌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外,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第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应用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应用 【摘要】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是抗生素的一种,它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的、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青霉素的发现曾一时轰动了世界,它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本文主要通过对青霉素的发现、分类、制备、药理药效、应用、研究前景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这对于人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认识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充分掌握其药理药效、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青霉素,抗生素,弗莱明,杀菌 前言 青霉素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的发现曾一时轰动了世界。青霉素帮助了无数二战的将军与士兵挽回自己的生命,它是被看作是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二战三大发明之一。1944年,青霉素被中国科学家带回中国,译为“盘尼西林”,是有“一两黄金一支”之说的昂贵且珍贵的药品。神奇的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它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的、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的应用非常广泛,自从青霉素得到发现和大量生产,世界各地千百万的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等等当时被认为患上不久就会离开人世的疾病的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及时的抢救。

1. 青霉素的发现 发现青霉素前 20世纪30年代以前,青霉素尚未被发现,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可以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当时人一旦被检测患了肺结核,毫无疑问的是他不久之后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弗莱明的意外发现[1][2]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是长期从事抗菌物质研究的临床细菌学家,青霉素是在他转换研究课题时偶然发现的。在1928年夏天,弗莱明外出度假时,忘记了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当他3周后回实验室时,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霉菌。凭着敏锐的直觉,细心的弗莱明用放大镜发现这团青霉菌菌落周围的金色葡萄球菌菌落被溶解了。他紧紧地抓住这个细节,一步一步的研究,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可惜的是他未能将这种物质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对青霉素的研究成果,但这篇论文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青霉素的再发现[1][2]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伯利斯·柴恩(Sir Ernst Boris Chain)在旧书堆里突然注意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激起了他对青霉素提纯的兴趣,于是开始做青霉素的提纯实验。由于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下去,并于1939年将这些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柴恩。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亚历山大·弗莱明与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及霍华德·弗洛里三人因对青霉素的研究取得突破而共同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后,青霉素因其巨大的效用而影响着全世界。

氨苄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药物名称〗氨苄青、广谱青霉素、安比西林、安比林、苄那消 〖英文名〗Ampicillin, Acillin, BRL-1341, Doktacillin, Eurocillin, Pamecil 〖作用与用途〗属广谱抗菌素,对数G 菌的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对阴性杆菌的作用超过青霉素。作用机制同青霉素。但肠球菌对本品较为敏感,对G-杆菌作用较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弱,与四环素相仿,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较强,绿脓杆菌和金葡菌对本品耐药.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败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等;治疗伤寒、副伤寒疗效与氯霉素相仿。本品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浓度较高,也适用于治疗由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的脑膜炎。与其他半合成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及氯霉素等合用可增强疗效。 〖适应证〗用以治疗敏感的G 菌和流感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等G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用法及用量〗肌内或静注。成人,肌内注射剂量为每日2~4g,分4次给予;静脉给药剂量每日4~12g,分2~4次,每日最高剂量为16g。小儿,肌注剂量为每日按体重50~100mg/kg,分4次;静脉给药剂量每日按体重100~200mg/kg,分2~4次,每日最高剂量为按体重300mg/kg。口服,成人每日2~4g,分4次服用;小儿每日按体重50~100mg/kg,分4次服用。 〖药物不良反应〗1.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可发生包括过敏性休克在内的各型过敏反应。 2.有恶心、轻度腹泻及皮疹。肾功能重度损害伴心功能不全者,静滴本品钠盐可诱发心力衰竭,宜注重。 3.本品皮疹反应高于其他青霉素类抗生素; 4.抗生素关联性肠炎:腹泻发生率约5%; 5.SGOT升高; 6.其他反应如大剂量可发生惊厥、血液系统异常等。 〖注重要点〗药物不良反应与青霉素相仿,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病人应用本品时易发生皮疹。因此,本品不能用于些病人。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1.与丙磺舒合用可提高本品血浓度。2.与头孢菌素等合用对耐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但不能放在同一容器中。3.不能与维生素C、B合用。4.稳定性因葡萄糖、果糖的存在而降低,所以用0.9%N.S最好。 〖剂型及规格〗胶囊:0.25g、0.5g。注射剂:0.5g、1g。 氨苄西林 百科名片

氨苄青霉素合成

生产: 先将D(-)-苯甘氨酸的侧链羧酸用氯化剂PCI5。做成酰氯,再与6-APA进行缩合反应而得。在反应罐中加入丙酮和水,降温到-5--10℃时加入6-APA,再加盐酸苯甘氨酰氯,反应0.5h后用10%氢氧化钠调节pH至3.5。反应物用甲苯萃取。取水层,用10%氨水调节pH 值约3.0。用活性炭脱色,并过滤。滤液再用氨水调节使pH为4.8。静置,然后过滤,用丙酮洗涤,在40℃以下进行真空干燥得产品。 本报告技术部分对氨苄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从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工艺过程、反应机理、副反应及预防控制措施、设备、岗位定员、成本估算、环境保护、技术特点、产品质量标准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供国内氨苄青霉素技术开发参考;本报告通过参考大量专利文献对氨苄青霉素的工艺技术进展做了系统介绍。 本报告市场部分从氨苄青霉素的用途、下游产品、国内外生产状况、国内潜在生产厂家、国外生产厂家及规模、国内外产量走势、市场状况及预测、供需状况分析及预测、价格、进出口状况、国内外市场分布、国内需求厂家及联系方式、国外需求厂家统计及潜在客户等诸多方面对氨苄青霉素的市场状况及发展方向做了详细论述,可作为氨苄青霉素的市场销售、客户开发、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信息。 本报告最后一部分对氨苄青霉素技术开发、项目投资、生产及销售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第一章:氨苄青霉素简介 第一节:产品概述 第二节:产品说明 第三节:理化性质 第四节:技术指标 第二章:氨苄青霉素国内外生产工艺及技术进展 第一节:国内外主要生产工艺介绍 第二节:国内外核心生产工艺详述 1)工艺原理 2)工艺流程 3)工艺过程 4)设备一览表 5)岗位定员 6)成本核算 7)环境保护 8)技术特点 9)产品质量标准 10)项目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各种生产方法优缺点比较 第四节:国内外生产技术研究最新进展 第三章:氨苄青霉素用途

头孢类抗菌素的分类及特点

头孢类抗菌素的分类及特点 笫一代头孢菌素 ①对革兰阳性菌(包括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差; ②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 ③对肾脏有一定毒性。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产气杆菌、假单胞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头孢硫脒除外)等微生物无效。 本代抗生素中常用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克罗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供注射外,其他的均可用于口服,也称口服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来星、头孢乙腈、头孢匹林等均已少用或不用。 第一代头孢抗革兰阳性需氧菌活性强(MSSA、PSSP、链球菌组、草绿色链球菌),抗少数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活性(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 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不及第二、三代。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 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号) 头孢噻啶(先锋2号) 头孢氨苄(先锋4号) 头孢拉定(先锋6号) 头孢来星(先锋霉素3、头孢甘酸) 头孢唑啉钠(先锋5号)其特点是耐酶、高效、低毒,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一般均有效,临床适应证非常广泛。 头孢乙腈(头孢氰甲,头孢赛曲,头孢菌素7) 头孢匹林(头孢吡硫、头孢菌素8、吡硫头孢菌素、头孢吡硫钠) 头孢硫脒(先锋霉素18、头孢菌素18)本品为第一代头孢菌素,为我国首先创用于临床。 头孢羟氨苄(头孢氯氨苄、希刻芳、单水头孢氯氨苄) 笫二代头孢菌素 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仿或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但对绿脓杆菌无效; ②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③对肾脏的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l)抗酶性能强一些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常可有效。

青霉素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工艺 班级:生工(2)姓名:学号:0802012040 【摘要】: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 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则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 【正文】: 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工艺流程大致如下:菌种的保藏、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提取和精制。种子和发酵培养基的常用碳源有:葡萄糖、淀粉、蔗糖、油脂、有机酸等,主要为菌体生长代谢提供能源,为合成菌体细胞和目的产物提供碳元素。有机氮源多用玉米浆、黄豆饼粉、麸质粉、蛋白胨、酵母粉、鱼粉等,硫酸铵、尿素、氨水、硝酸钠、硝酸铵则是常用的无机氮源。另外,培养基中还得添加无机盐、微量元素以及消沫剂,部分抗生素还得加入特殊前体,如青霉素的前体是苯乙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前体是丙酸盐。发酵过程普遍补加一种碳源、氮源物质,如葡萄糖和硫酸铵。pH值通过流加氨水进行调节,很多抗生素在发酵中后期流加前体,对提高产量非常有益。抗生素发酵绝大多数为好氧培养,必须连续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全过程大功率搅拌。发酵液的预处理,一般加絮凝剂沉淀蛋白,过滤去除菌丝体,发酵滤液的提取常用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吸附法等提纯浓缩,然后结晶干燥得纯品。 一、青霉素概述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最初青霉素的生产菌是音符型青霉菌,生产能力只有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需要。随后找到了适合于深层培养的橄榄型青霉菌,即产黄青霉。

青霉素生产工艺 (1)

青霉素生产工艺 摘要: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抗生素,其杀伤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神奇功效在二战中挽救了众多士兵的生命。它的发现对药物学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其提取进行深入的讲解。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发酵提取 一、青霉素的生物学特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1种,在分类上属于A类,酶的活性位点 上有丝氨酸,又称活性位点丝氨酸酶,其作用机制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的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 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 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 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 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二、青霉素的发酵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菌不同,发酵工业也有区别。 丝状菌的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沙土管→斜面母瓶(孢子培养,25℃,6~ 7d)→大米孢子斜面(孢子培养,25℃,6~7d)→种子罐(种子培养,25℃,

40~45h)→繁殖罐(种子培养,25℃,13~15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 球状菌的青霉素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斜面母瓶(孢子培养,25℃,6~8d)→大米孢子斜面(孢子培养,25℃,8~10d)→种子罐(种子培养,28℃,50~60h)→发酵罐(发酵,26℃,6~7d)→放罐 青霉素的分批发酵分为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两个阶段,进入合成阶段的必要条件是降低菌丝的生长速率。影响青霉素发酵产率的因素有环境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温度、PH、培养基种类及浓度、溶解氧饱和度等;后者包括菌体浓度、菌体生长速率、菌丝形态等。 菌体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最适温度并不相同,一般前阶段略高于后阶段。因此,在菌体生长阶段可以采取较高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而到达产物合成阶段,应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一般在左右,由于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发生水解,因此应尽量避免PH超过。 三、青霉素发酵过程控制 反复分批式发酵,100m3发酵罐,装料80m3,带放6-10次,间隔24h。带放量10%,发酵时间24h。发酵过程需连续流加补入葡萄糖、硫酸铵以及前体物质苯乙酸盐,补糖率是最关键的控制指标,不同时期分段控制。 在青霉素的生产中,让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物只够维持青霉菌在前40h生长,而在40h后,靠低速连续补加葡萄糖和氮源等,使菌半饥饿,延长青霉素的合成期,大大提高了产量。所需营养物限量的补加常用来控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种,使代谢产物积累到最大。 (1)培养基 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对葡萄糖、铵、苯乙酸进行缓慢流加,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葡萄糖的流加,波动范围较窄,浓度过低使抗生素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过高则导致呼吸活性下降,甚至引起自溶,葡萄糖浓度调节是根据pH,溶氧或CO2释放率予以调节。 碳源的选择:生产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淀粉和天然油脂。经济核算问题,生产成本中碳源占12%以上,对工艺影响很大;糖与6-APA结合形成糖基-6-APA,影响青霉素的产量。葡萄糖、乳糖结合能力强,而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通常采用葡萄糖和乳糖。发酵初期,利用快效的葡萄糖进行菌丝生长。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lizz 国际药业来源:文献点击数: 42 更新时间:2011-6-27 [关键字]:抗生素头孢菌素礼来ADM Basilea Abraham Ceftaroline头孢噻吩 健康网讯: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简介 1948年意大利的Bronyzn发现头孢菌素,1956 年Abraham等从头孢菌素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头孢菌素C和头孢菌素N,并于1961年确定了头孢菌素C的结构。美国礼来公司于19 62年成功地采用化学裂解头孢菌素C制造出头孢菌素母核7-ACA后,其发展相当迅速,到目前为止已开发了50多个品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疗效高、耐酸、耐碱、低致敏、耐β-内酰胺酶、副作用小等特点,品种数量居各类抗生素首位。 根据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其开发年代可分为以下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是上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初开发的,多为半广谱抗生素,耐青霉素酶,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当有效,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仅对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流感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一定活性。因此,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革兰阳性菌感染。代表药有头孢唑林(cefa zolin)、头孢乙腈(cefacetrile)、头胞噻啶(cefaloridine)、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吩(cefalotin)、头孢拉定(cefradine)。 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其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较低,其特点是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效能较强,主要表现在抗β-内酰胺酶性能强和抗菌谱广,如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等) 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而第二代头孢菌素对这些耐药菌株较有效;且对奈瑟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菌、部分柠檬酸杆菌、部

青霉素几种分离纯化方法比较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期末作业 青霉素的分离提纯方法的发展与比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青霉素的分离提纯方法的发展以及比较,包括传统的方法,如吸附法,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等,也包括现代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反胶团萃取法,乳状液膜法,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法以及其它的高效提取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enicillin G and the comparison of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 including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adsorption, precipitation, solvent extraction, but also includes modern high-tech development, such as reverse micelles extraction,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hollow fiber renewal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and other efficient methods. 正文: 1、青霉素简介 1、1基本性质: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分子式为: 1、2发展历程: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 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共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目前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1] 1、3化学性质:青霉素可以与金属或有机碱结合成盐,常有钠盐、钾盐、普鲁卡因盐和节星盐。青霉素盐的化学名称是(25,SR,6R)一3,3一二甲基一6一(2一苯乙酞氨基)7一氧代一4-硫杂一1一氮杂双环[3.2.0]庚烷一2一甲酸钠(钾)盐"青霉素的钠盐!钾盐均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有引湿性;遇酸碱或氧化剂迅速失效,在水中极易溶解乙醇中微溶。[2] 1、4分类: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

Taq DAN polymerase的制备

T aq DAN polymerase的制备 生技07-1 吴亚坤指导教师郭江波讲师 摘要为节约试验成本,我们实验室制备了Taq DNA聚合酶,主要方法如下:用含有Taq DNA聚合酶基因的pTaq表达质粒转化BL21(ED)3菌株,用IPTG诱导表达Taq DNA聚合酶,用高速离心法收集菌体,然后用快速冻融法进行纯化,除去细胞碎片以及核酸蛋白等复合物。在SDS-PAGE电泳检测目的蛋白是否诱导表达后,我们用制备的Taq酶进行PCR反应以检测Taq DNA 聚合酶的活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等特征。 关键词Taq DNA聚合酶;表达;纯化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s of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in our lab, we performed Taq DNA polymerase production in laboratory as following procedures: the strain of BL21(DE)3 was transformed with plasmid pTaq expressing Taq DNA polymerase gene. Then the positive colonies were induced by IPTG and collected with high speed centrifugation. Enzyme was purified with high speed freeze-thaw After SDS-PAGE electrophoresis to test whether target proteins were induced by IPTG, then PCR ampl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activity and purity of extracted Taq DNA polymerase. Key Words Taq DNA polymerase;expression;purification 前言 自从Randall K.Saiki 等将耐热的Taq DNA polymerase 应用于PCR技术以后,Taq DNA聚合酶在分子生物学试验中越来越重要[1].目前市场上有进口分装和国产两类Taq DNA聚合酶,产品质量在不断提高,而生产成本却在不断降低.目前Taq DNA聚合酶的最低商品价格为0.05~0.1元/单位,部分实验室由于情况不同而自制Taq DNA聚合酶。然而,并非所有采用自制Taq DNA聚合酶的实验室都能制得理想的Taq DNA聚合酶。为此,利用培养载有Taq DNA 聚合酶基因的BL21(DE)3工程菌,通过控制表达条件,可以使Taq DNA聚合酶获得较高的表达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离纯化,制得较高纯度的重组Taq DNA聚合酶,为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设和实验室成本的降低开辟了新的途径[2]。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T aq DNA聚合酶基因以表达载体 插入Taq DNA聚合酶基因的pTaq表达质粒(由郭江波老师提供),该质粒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pTaq质粒全长5166bp,具有T7噬菌体强启动子,在其多克隆位点的上游和下游都含有六聚组氨酸(his taq)标签蛋白基因,载体上还含有一个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筛选标记。 1.1.2菌种 本实验所用菌种为BL21(DE)3菌株,即宿主菌BL21经噬菌体λDE3溶源化后,λDE3的LacUV5强启动子及其位于其下游的T7RNA聚合酶基因被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DNA中。宿主菌在诱导剂非消化性乳糖类似物IPTG(异丙基-β-D-巯基半乳糖甘)诱导下,产生大量

青霉素皮试药液配制方法

1. 青霉素皮试药液配制方法:青霉素1瓶80万u ,注入4ml 生理盐水,则1 ml 含 20万u 取0. 1ml ,加生理盐水至1ml ,贝U 1ml 含2万u 取0. 1ml , 加生理盐水至1ml ,贝U 1ml 含2000U 取0. 25ml ,加生理盐水至1ml ,贝U 1 ml 含500u,即成青霉素皮试液。皮内注射 0. 1ml 含50 u 2. 碘过敏试验:30瘀影葡胺1ml 缓慢静脉注射链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 链霉素1瓶1g (100万u ),加生理盐水至3. 5ml 溶解后为4ml ,贝U 1ml 含 0.25 g (25万u )取0. 1ml ,加生理盐水至1ml ,贝U 1ml 含2. 5万u 取0. 1ml ,加生理盐水至1ml ,贝U 1ml 含2500u 皮内注射0. 1ml 含250 万精 制抗狂犬病血清皮试液的配制方法:抗血清每支 400IU ,取0. 1ml , 加生理盐水0- 9ml ,皮内注射0. 05ml ,观察30分钟。 3. 破伤风抗毒素(TAT 皮试液的配制方法:TAT 每支1500IU 约0.7 ml , 加水 至1ml ,抽取0. 1ml ,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 (含150IU ),皮内注 射0. 1ml 含15IU 。细胞色素C 皮试液的配制方法:细胞色素 l 含15mg 取0. 1ml ,加生理盐水至1ml (1ml 含0.75 mg ) 0. 1ml 含 0.075 mg 。 4. 头孢唑啉钠皮试液的配制: 0.5g/ 瓶头孢唑啉钠加等渗盐水 至 1g/ml ;取 0.1ml 瓶加 4.9ml 等渗盐水至 5ml —f 2mg/ml;取 0.15g/ 瓶 加 4.85ml 等渗盐水至5ml —f 60卩g/ml ;取头抱唑啉钠皮试液 0.1ml (含 6 卩g )作皮内注射,观察20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头抱曲松皮试液的配置在 1 g 的头抱曲松钠中加入生理盐水 4 ml,充分溶化,使每毫升浓度为 250 mg/ml 。用1 ml 注射器从上液中抽取 0.2 ml,加生理盐水至1 ml ,使其浓度为50 mg/ml 。 取0.1 ml ,加生理盐水至 1 ml ,使其浓度为 5 mg/ml 。取0.1 ml ,加生理盐水至1 ml ,即成 浓度为500卩g/ml 的皮试液。取头抱曲松皮试液 0.1ml (含50卩g/m )作皮内注射,观察 20 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氨苄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 0. 5g/瓶加等渗盐水至 2ml — f 250mg/ml ;取0. 1ml 加0.9ml 等渗盐水至 1ml —f 25mg/ml ;取 0.1ml 力口 0.9m 等渗盐水至 1ml — f 2.5mg/ml ;取 0.1ml 加0.9m 等渗盐水至1ml —f 0.25mg/ml ;取氨苄青霉素皮试液 0.1ml (含25 ^g 作皮内注射, 观察 20 分钟后,判断试验结果。 备注:药物是否须要皮试及所用皮试液的配制方法请按说明书为准贝,原贝上原药皮试。 1、 青霉 素80万 U/瓶:50u 80 万青霉素加生理盐 C 每支 2 m ,皮内注射 5ml —f 0. 4ml ;( 20 万 U/ml ) 0.1ml+ 生理盐水至 1ml ;( 2 万 U/ml ) 0.1ml+ 生理盐水至 1ml ;( 2 千 U/ml ) 0.25ml+ 生理盐水至 1ml ;( 500U/ml ) 0.1ml 作皮试(即 50U )

盘尼西林合成方法综述

盘尼西林合成方法综述 姜昊(912103860236)化工学院 摘要: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在医药史上它与阿司匹林、安定并称为三大经典药物。鉴于它在医药史上的重要性,本文就此介绍一些比较成熟,有效的合成方法。 关键词:青霉素合成方法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在二战时期拯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这族抗生素包括着若干种结构密切相联系的物质,他们共同 的结构经证明如右式: 它们的差别只在于R基的不同。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由霉菌合成的青霉素而其结构式已肯定者共有六种(见下表) 在这些青霉素中,青霉素a和b是最早发现的。多年以来,只有苯甲基青霉素是唯一广泛使用的青霉素,因此关于这个青霉素的化学也是研究得最广泛最深入的。早期,青霉素的合成是十分困难的,一直通过生物合成的方法来进行。[1]美国著名的化学家席恩对于青霉素合成进行了很多研究以后,1957年3月成功了天然青霉素之一种—青霉素v,结构式如下:

席恩青霉素V合成法的特点在于:应用了非常温和的条件,同时使形成四环的反应但可能蛟其他可能进行的反应优先地进行。此种反应收率只有百分之十,但对于合成天然青霉素已经比较高了。 半合成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由于天然青霉素存在有抗菌谱窄、不耐胃酸口服无效及不耐酶易被水解等缺点,因此,通过改变天然青霉素G的侧链可获得耐酸、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菌及主要作用于G-菌等等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经过研究人员与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关于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有了很大的进展。 唐广安等[2]以D-天门冬氨酸和阿莫西林三水酸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形成产物。经过IR, 1 H-NMR和13 C-NMR分析,证明产物是阿扑西林。本方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易于放大生产。该反应的流程如下:

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方法指引

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方法指引 护理部: 为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本部门对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方法归纳如下,请护士操作时参考。 青霉素及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必须做青霉素皮试,阳性反应者禁用。更换不同批号药物或停药三天以上时,必须重新做皮试。 青霉素类药物可用青霉素G钠皮试液进行皮试,也可用青霉素类原药稀释至0.25mg/ml(或按说明书规定浓度)做皮试。 头孢菌素类药物:青霉素皮试阳性或使用青霉素类曾发生过敏的病人慎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该类患者如必须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应在使用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原液作皮试,因为已证实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 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青霉素过敏试验皮试液的配制及皮试方法】 一、皮试液的配制 1、含80万u青霉素瓶内注入4ml生理盐水,稀释为每毫升含20万u(A液)。 2、取0.1ml A液加生理盐水至1ml,每毫升含2万u(B液)。 3、取0.1ml B液加生理盐水至1ml,每毫升含2000u(C液)。 4、取0.25ml C液加生理盐水至1ml,每毫升含500u(皮试液)。 二、试验方法 皮试方法及观察结果皮内试验:消毒前臂屈侧关节上2寸处皮肤,抽取皮试液约0.1ml作皮内注射(小儿注0.02~0.03ml),20分钟后,如局部出现红肿,直径大于1cm或局部红晕或伴有小水泡者为阳性(+);对于可疑阳性反应者,应在另一前臂用氯化钠注射液做对照试验。

【头孢菌素过敏试验皮试液的配制及皮试方法】 一、皮试液的配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浓度一般为0.5mg/ml(或按说明书规定浓度)。由于药品规格不同,配制步骤不同,具体方法参考下表。 规格皮试液配制方法 0.25g/瓶①取0.25g溶解于5ml生理盐水 ②取A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③取B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A液) (B液) (皮试液) 0.5g/瓶①取0.5g溶解于10ml生理盐水 ②取A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③取B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A液) (B液) (皮试液) 1g/瓶①取1g溶解于4ml生理盐水 ②取A液0.2ml,加生理盐水至1ml ③取B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④取C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A液) (B液) (C液) (皮试液) 1.5g/瓶①取1.5g溶解于6ml生理盐水 ②取A液0.2ml,加生理盐水至1ml ③取B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④取C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 (A液) (B液) (C液) (皮试液)

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

各类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法(更新版) 青霉素80万U/瓶:50u 80万青霉素加生理盐水溶解至4ml;(20万U/ml) 取上液+生理盐水至1ml;(2万U/ml) 取上液+生理盐水至1ml;(2千U/ml) 取上液+生理盐水至1ml;(500U/ml) 取上液作皮试(即50U) 160万青霉素加生理盐水溶解至4ml(40万U/ml) 取上液+生理盐水至2ml;(2万u/ml) 取上液+生理盐水至1ml;(2千U/ml) 取上液+生理盐水至1ml;(500U/ml) 取上液作皮试(即50U) 400万青霉素 首先将400万青霉素加生理盐水溶解至5ml (80万U/ml)取上液体+生理盐水至2ml (4万u/ml) 取上液体+生理盐水至2ml (2千u/ml) 取上液+生理盐水至1ml;(500U/ml) 取上液作皮试(即50U)

400万单位青霉素的另外一种配制方法: 取一支青霉素400万U,加生理盐水4毫升,每毫升含100万U 取毫升加生理盐水1毫升,10万U /毫升 取毫升加生理盐水1毫升,1万U /毫升 取毫升加生理盐水1毫升,1000U /毫升 取毫升加生理盐水至1毫升,500U / 毫升 取毫升皮试,内含50U / 毫升 1g头孢皮试液配制法(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1.于内含头孢1g的粉针剂瓶内注入4毫升生理盐水 2.取上液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曲松钠50mg 3.取上液加 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曲松钠5mg 4.取上液加NS至1ml,则1毫升内含头孢曲松钠即配成试敏液 破伤风皮试液配制法 一支1500单位,取(含150)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ml, 每含15单位,做皮试用。 普鲁卡因皮试液配制法 一支40mg(2ml)浓度,取加生理盐水稀释至, 浓度为%,取做皮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