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霉素

青霉素

青霉素
青霉素

(一)青霉素类

包括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两种,均含6-氨基青霉烷酸(6-APA)母核,作用机理均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为繁殖期杀菌剂。

天然青霉素

优点:杀菌力强,毒性低,价廉物美;

缺点:抗菌谱窄、易被胃酸和 -内酰胺酶(青霉素酶)水解,金葡菌易产生耐药等缺点。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耐酶、广谱

1、天然青霉素

1928年,Fleming首次报道了对青霉素的发现。1940年,Chain、Flory 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获得大量的青霉素而成功地作为第一个抗生素应用于临床。系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主要有F、G、X、K和双氢F五种组分,他们的基本化学结构是由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侧链(R-CO)组成。其中以G最常用(作用最强、性质稳定、产量高)。

青霉素G

青霉素:又名苄青霉素、青霉素G

【理化性质】

是从青霉素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有机酸,难溶于水,可与碱金属盐离子结合成盐。其钾盐、钠盐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有吸湿性。在水中极易溶解,遇酸、碱和氧化剂等迅速失效,水溶液在室温放置易失效,20万IU/ml青霉素于30℃放置24h,效价下降56%,而青霉烯酸含量增加200倍,临床应用时要新鲜配制,pH6~ 6.5时相对最稳定,当pH<5或>8时,迅速破坏,随着温度的升高,破坏迅速,时间越长,破坏越彻底。

【药动学】

1)不耐酸,内服易被胃酸、β-内酰胺酶破坏,仅少量被吸收,肌肉

或皮下注射,吸收较快,一般15~30min达到血药峰浓度,故一般静注、肌注或皮下注射,常用剂量有效血药浓度维持6~ 7h。但在新生仔猪、鸡大剂量内服可达到有效浓度。

2)吸收后在体内分布广泛,能分布到全身各组织,以肾、肝、肺、肌肉、小肠和脾脏等的浓度较高;骨骼、唾液和乳汁含量较低。青霉素脂溶性低,进入细胞内的量少,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但在组织炎症时可达到有效浓度,如脑膜炎时,可通过血脑屏障。

3)青霉素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较短,种属间差异小,青霉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在体内不易被破坏,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肌肉注射治疗量的青霉素钠或青霉素钾的水溶液后通常在尿中可回收剂量的60%-90%,给药后1h内尿中排出绝大部分药物。在尿中80%的青霉素由肾小管排出,20%作用通过肾小球滤过。部分药物如丙磺舒、磺胺药、阿司匹林等可抑制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提高其血药浓度,延长其半衰期;还可由乳中排泄,故需弃奶。

【药理作用】

属窄谱杀菌性抗生素。

1)对敏感菌有强大杀菌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对大多数G+、G-球菌、G+杆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高度敏感,常作为首选药。人医对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奈瑟菌(淋病)有较高活性。

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丹毒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牛放线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

2)对G-杆菌、支原体作用很弱。

3)对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完全无作用。

4)抗菌作用不受脓血及组织分解产物影响。

5)仅对繁殖期细菌有作用,而对静止期无作用。

6)哺乳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动物毒性小。

【作用机理】

抗菌作用都在于通过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呈现强烈的杀菌作用,而对于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对生长旺盛的敏感菌特别有效,而对代谢受到抑制的细菌的作用效果差;故不宜与抑菌药联合应用。

和其它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完全相同,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肽多糖层的交联链形成。

β-内酰胺类能与细菌胞质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各种PBPs的功能并不相同,分别起转肽酶、羧肽酶及内肽酶等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它们结合后,其活性伤失,造成敏感菌内黏肽

的交联受到阻碍,细胞壁缺损,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使胞外的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引起菌体膨胀变形,加上激活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死亡。【耐药性】

1)细菌一般不易产生耐药性,如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性至今很少改变,但耐药金色葡萄球菌除外(耐药金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为青霉噻唑酸,失去抗菌活性)。医院内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已占70~80%,一般认为,当MBC为MIC的32倍以上时,即称此细菌对青霉素有耐药性。

2)对耐药金葡菌,可用半合成青霉素,如氯唑西林、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应用】

主要用于青霉素敏感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1)G+球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乳房炎(每个乳室10万IU 灌注)、子宫内膜炎、化脓性腹膜炎、猪淋巴脓肿、关节腔内注

入治疗关节炎和创伤感染

2)G+杆菌:炭疽、恶性水肿、气肿疽、气性坏疽、猪丹毒、放线菌病、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尿路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梅毒

螺旋体病等

3)内服大量青霉素可用于治疗禽巴氏杆菌病及鸡球虫病并发的肠道梭菌感染。

4)治疗破伤风,与抗破伤风血清合用

【不良反应】

青霉素的毒性小。

1)局部刺激,主要与金属盐离子有关,K较Na刺激性强;

2)过敏反应,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流汗、兴奋、不安、肌肉震颤、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站立不稳,有时见荨麻疹,表现眼睑、头面部水肿,阴门、直肠肿胀和无菌性蜂窝织炎等,严重时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导致迅速死亡。因此在用药后应注意观察,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对症治疗,严重静注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增强或稳定疗效。

青霉素可降解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可进一步聚合成青霉噻唑酸聚合物→再与多肽或蛋白结合→青霉噻唑酸蛋白→属于速发型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

3)避免大剂量推注,以免引起高血K症不良反应;

4)对少数有凝血功能缺陷的患畜,大剂量应用青霉素可扰乱血凝机制,而导致出血倾向。

【药物相互作用】

1)丙磺舒、阿司匹林、保泰松、磺胺药对青霉素排泄有阻滞作用,

合用可升高青霉素类血药浓度。

2)氯霉素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抑菌剂可对青霉素的杀菌活性有干扰,不宜合用。

3)重金属离子尤其Cu、Zn、Hg、醇、酸、氧化剂、还原剂及呈酸性的葡萄糖或注射液都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禁忌配伍。

4)青霉素与某些药物,如两性霉素、盐酸林可霉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B族以及Vc不宜混和,因可产生浑浊、絮状物或沉淀【用法用量】

一般2次/d,严重4~ 6h给药一次,连用2-3天;根据病情,给药方式很灵活,如肌注、静注、封闭和局部应用。局部应用是指乳管内、子宫内及关节腔内注入。

为减少给药次数,保持较长的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可采取下列方法:①采取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如普鲁卡因青霉素,由于产生的血药浓度不高,仅用于轻度感染或维持疗效。②在应用长效制剂的同时加用青霉素钠或钾,或先肌内注射青霉素钠或钾,再用长效制剂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注意】

1)宜新鲜配制,必须保存时,应置冰箱中,且宜当天用完。

2)虽然毒性低,但少数仍可发生过敏反应,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3)休药期弃奶期3d

?1mg青霉素钠=1667IU

?1mg青霉素钾=1559IU

4)最高残留限量:所有食品动物,肌肉、脂肪、肝、肾50ug/Kg,奶4 ug/Kg。

长效青霉素

为了克服青霉素G钠(钾)盐在动物体内的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每天注射2~3次的缺点,制成了一些难溶于水的青霉素胺盐,肌注缓慢吸收,维持时间较长,称青霉素长效制剂。如: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

普鲁卡因青霉素:肌内注射后,在局部水解释放出青霉素,缓慢吸收。达峰时间较长,血中浓度较低,但维持时间较长。用于高度敏感菌引起的轻度感染或慢性感染,或作维持剂量用;不能用于危重感染。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长效青霉素,用于需长期用药的疾病如牛肾盂肾炎、肺炎、子宫炎、复杂骨折及预防运输时呼吸道感染等。奶的废弃期3d。

2、半合成青霉素

由于天然青霉素存在有抗菌谱窄、不耐胃酸口服无效及不耐酶易被水解等缺点,因此,是以青霉素的母核6-APA为基本结构,经过化学

修饰改变天然青霉素G的侧链合成的具有耐酸、耐酶、广谱、抗铜绿假单胞菌及主要作用于G-菌等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半合成青霉素;但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活性均不及天然青霉素G。

临床常用的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等耐酶,对耐青霉素的金色葡萄球菌有效;氨苄西林、卡巴西林、阿莫西林不仅对G+菌有效,对G-菌也有杀灭作用。

苯唑西林(Oxacillin)

又名苯唑青霉素,新青霉素Ⅱ,为半合成的耐酸、耐酶青霉素,对青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但对青霉素敏感菌株的杀菌作用不如青霉素。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如败血症、肺炎、乳腺炎、烧伤创面感染等。

氯唑西林(Cloxacillin) Na盐

又名邻氯青霉素

为半合成,有较强的吸湿性。耐酸耐酶青霉素,作用类似苯唑西林,优点是内服或肌注均比苯唑西林吸收好,血药浓度高。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有效,在苯环上增加的氯离子使体外抗葡球菌活性大大增强,尤其是对耐药金葡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故称为“抗葡萄球菌青霉素”。

适应症:骨、皮肤、软组织葡菌感染,亦可用于牛乳腺炎。

注意:

1)与黏菌素甲磺酸钠、硫酸卡那溶液混合即失效。

2)适用于内服和乳腺内投药。

3)乳腺灌注给药休药期牛10d、奶废弃期2d

氨苄西林(Ampicillin)

又名氨苄青霉素、氨比西林。

【药动学】

耐酸、不耐酶,内服或肌注均易吸收。单胃动物吸收的生物利用度为30%~55%,反刍动物吸收差,绵羊内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为2.1%,肌注吸收接近完全(>80%)。

吸收后分布到各组织,其中以胆汁、肾、子宫等浓度高;肌内注射较内服血液和尿中浓度高,常用肌内注射。其血清蛋白结合率比青霉素低。

主要由尿和胆汁排泄。

【药理作用】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效力不如青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嗜血杆菌和巴氏杆菌等均有较强作用,与氯霉素、四环素相似或略强,但不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多黏菌素。对耐药的金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无效。

【临床应用】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肺部、尿道感染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某些感染等,如:驹、犊肺炎,牛巴氏杆菌病、肺炎、乳腺炎,猪传染性胸膜炎,鸡白痢、伤寒等。严重感染时,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以增强疗效。不良反应同青霉素。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又名羟氨苄青霉素。

【药动学】

耐酸,不耐酶。对酸耐受性较氨苄强,但对青霉素酶不稳定。所以内服易吸收,服用同量药物阿莫西林的血药浓度较氨苄血药浓度高1.5~3倍。本品可进入脑脊液,脑膜炎时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10%~60%。此外,丙磺舒可延缓本品经肾脏排泄。

【作用与应用】

其作用、应用、抗菌谱与氨苄相似,但杀菌作用快而强,阿穿透细胞壁的能力强,能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迅速成为球形体而破裂溶解,故对多种细菌的杀菌作用较氨苄迅速而强,对肠球菌属和沙门氏菌作用较氨苄强2倍。细菌对本品和氨苄有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临床对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及肝胆系统等感染较好,如与强的松等合用治疗猪的乳腺炎—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症效果极佳。阿莫西林对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抗菌活性可被克拉维酸增加

【注意】

1)牛内服休药期20d,注射休药期25d,奶4d。

2)胃肠道的吸收程度不受食物影响,为避免呕吐、恶心等胃肠症状,宜在饲后服用。

羧苄西林

又称为羧苄青霉素、卡比西林。

内服不吸收,内服制剂为羧苄西林茚满酯。肌肉注射钠盐迅速吸收,可进入胸腔、腹水、关节液、胆汁和淋巴液等。

作用、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耐青霉素的金色葡萄球菌无效。

注射给药主要用于动物的绿脓杆菌全身性感染,通常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可增强其作用,但不能混合注射,应分别注射给药。对变形杆菌和肠道菌属的感染也可应用。

内服吸收很少,半衰期短,不适于做全身治疗仅适用于绿脓杆菌性尿道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

又名先锋霉素类,为一组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母核的半合成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

7-氨基头孢烷酸

兽医临床应用不广,仅有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匹林等少数品种。根据发现的先后,分为一、二、三和四类头孢菌素。自60年代末以来,研制开发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

1、【药动学】

可内服的头孢菌素类均可从胃肠道吸收,能广泛地分布于大多数的体液和组织中,包括肾脏、肺、关节、骨、软组织和胆囊。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较好的穿透血脑屏障能力。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排泄,丙磺舒可与头孢菌素产生竞争性颉抗作用,延缓头孢菌素的排出。肾功能障碍时,半衰期显著延长。

2、【药理作用】

?杀菌机制与青霉素相同,特点表现为: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

青霉素高,抗菌谱比青类广,抗菌作用比青强,过敏反应比青

类少等。

?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菌(包括耐药葡萄球菌)的作用强于第二、

三、四代,对G-菌的作用则较差,对绿脓杆菌无效。

?第二代头孢进一步提高了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和加强对阴性

杆菌的作用,对G+的作用与第一代相似或略有减弱,部分药物

对厌氧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无效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比第二代更强,尤其对绿脓杆菌、

肠杆菌属、厌氧菌有很好的作用;抗菌谱广,但对G+菌的作用

比第一、二代弱;对β-内酰胺酶有很高的耐受性、对细菌外膜

穿透力强、血清和组织药物浓度高,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的药

物。

?第四代头孢菌素除具有第三代对G-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外,抗

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血浆半衰期较长,无肾毒

性。

3、【应用】

?头孢类价格较高,特别是第三、四代,在兽医临床很少作为首

选药物,多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等特殊情况,主要用

于耐药金葡菌及某些G-杆菌,如大肠、沙门、伤寒、痢疾和巴

氏等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感染,牛乳腺炎和

预防术后败血症。例如头孢噻呋特别适合牛的支气管肺炎,尤

其是溶血性巴氏杆菌或出血败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支气管肺

炎,以及猪的放线杆菌性胸膜炎。

?第一、二代产品由于抗菌谱原因,使用逐渐减少,特别是第二

代,但对G+菌引起的疾病,使用第一代产品比用第三代效果更

好。第三代头孢穿透力强,分布广,机体各部位均可达到有效

浓度,所以对以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G+菌混

合感染且病情危重者,可将第三代头孢作为首选,对一般性感

染可用其他抗生素。其中头孢噻呋是专门用于动物的第三代头

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产青霉素酶金葡菌和其他敏感的

G+菌;对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杆菌、沙门氏菌、痢

疾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其他G-菌耐药;脑脊液浓度低,有一

定的肾毒性。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金葡菌感染主要有噻吩、

氨苄、唑啉、拉啶、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稍逊,对多数

G-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高效,但对某些肠杆菌科细

菌作用差,对绿脓杆菌无效;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常用以治疗大肠杆菌、克雷伯菌、

肠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胆道感染和

其他组织器官感染。主要有呋辛、孟多、克洛、西丁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G+菌的抗菌活性不及第一、二代,对G-

菌包括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均有较强的

作用,对流感杆菌、淋球菌亦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血浆半衰期

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对多

种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基本无肾毒性。主要用于多种

G+、G-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包括

新生儿脑膜炎和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成人脑膜炎)、骨髓炎、肺炎

等,头孢他定是目前临床用于抗绿脓杆菌最强的抗生素。主要

有头孢噻肟、唑肟、他啶、曲松、噻呋、哌酮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除具有第三代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外,抗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血浆半衰期较

长,无肾毒性。主要有头孢吡肟和头孢喹诺。

头孢噻呋(Ceftiofur)(第三代)

【药效】

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G+、G-包括产 -内酰胺酶菌株均有效。敏感菌有巴氏杆菌、放线杆菌、嗜血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抗菌作用比氨苄西林强,对链球菌活性也比喹诺酮类抗菌药强。

【药动学】

本品肌内、皮下注射吸收迅速,血中和组织中药物浓度高,药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在牛、猪的半衰期分别是7.12和14.5h。牛、猪肌注后,15min内迅速吸收,tmax:1.4h和0.625h。

【应用】

常用于敏感菌所致的牛、马、猪、犬及一日龄雏鸡的感染。

?牛:主要用于溶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引起的呼吸

道病,如运输热、肺炎

?猪:APP、多巴、猪霍乱沙门氏菌与猪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病

?犬:用于大肠杆菌与奇异变形菌等引起的泌尿道感染。

?一日龄雏鸡:防治与雏鸡早期死亡有关的大肠杆菌病。

?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按规定剂量、疗程、用药途径,无宰前休药

期,也无牛奶的废弃期。盐酸头孢噻呋混悬液的休药期为牛2d。【不良反应】

?主要是皮疹,与青偶有交叉过敏反应,肌注给药对局部有刺激

作用。

头孢氨苄

第一代头孢。

【药理作用】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较强,肠球菌除外。对部分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克雷伯菌、沙门菌、致贺菌有抗菌作用,但绿脓杆菌耐药。

【应用】

主要用于耐药金色葡萄糖球菌及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克雷伯菌等敏感菌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牛乳腺炎等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犬肌内注射有时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2)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厌食、呕吐或腹泻,犬猫多见。

(3)潜在肾毒性:主要经肾脏排泄,对肾功能不良的动物用药剂量要注意调整。

头孢喹诺

又称头孢喹肟。是专门用于动物的第四代头孢菌素。

【药理作用】

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产 -内酰胺酶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抗菌活性比头孢噻呋、恩诺沙星强。敏感菌主要有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克雷伯菌、绿

脓杆菌等。

【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牛、猪呼吸系统感染及奶牛乳腺炎,如牛、猪溶血性巴氏杆菌或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支气管肺炎、猪放线杆菌性胸膜肺炎、渗出性皮炎等。

(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能与G+、G-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结合而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的β-内酰胺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属于不可逆抑制剂,此类抑制剂作用强,对葡萄球菌和多种G-菌的β-内酰胺酶均有作用。

1、克拉维酸抗菌谱广、毒性低,但抗菌活性低,常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以增强抗菌作用,主要用于产β-内酰胺酶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所致的感染。

2、舒巴坦对金葡菌与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不可逆

抑制作用,抗菌作用略强于克拉维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

用,有明显的抗菌协同作用。

3、三唑巴坦为不可逆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和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均具较强抑制作用,抑酶作用优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

克拉维酸(棒酸)

又名棒酸,系由棒状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

【药动学】

内服吸收好,也可肌肉注射给药。可通过血脑屏障,尤其有炎症时可促进本品扩散,在体内主要以原形从肾排出,部分通过粪及呼吸道排出。

【作用】

抗菌机理同β-内酰胺类,但抗菌活性微弱,临床一般不单独用于抗菌,但可与β-内酰胺酶结合而抑制酶的作用,因而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以克服细菌耐药性,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以1:2或1:4比例合用。如与氨苄西林合用时,可使之对产酶金葡菌的MIC由大于1000μg/ml减少至0.1μg/ml 。

实践证明,对两药合用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及丹毒杆菌等。【应用】

?主要用于产酶和不产酶金葡菌、葡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

巴氏杆菌等引起的犬、猫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亦用于敏感菌所

致的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

?犊牛休药期4d、牛注射休药期14d、牛奶废弃期1d

阿莫西林+棒酸:2~ 4:1。

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最理想的搭配:速诺

阿莫西林:140mg/ml

克拉维酸:35mg/ml

对各类细菌感染治疗效果显著

对皮肤与组织感染的治疗100%有效

对呼吸道感染的治疗94%有效

对肠炎,尿道感染,子宫炎,发热,败血症,中耳炎,肝炎的治疗90%以上有效。

舒巴坦(青霉烷砜)

与棒酸均为不可逆性竞争型 -内酰胺酶抑制剂。

本品与氨苄合用治疗由葡萄球菌、嗜血杆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克

二、氨基苷类抗生素

均由含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糖元结合而成的苷,故称为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共性:6个相似

(1)化学结构相似

均为有机碱,能与酸形成盐

(2)体内过程相似

内服吸收很少,几乎完全从粪便排出,可作为肠道感染治疗药。注射给药吸收迅速,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适用于泌尿道感染。(3)抗菌谱相似

属杀菌性抗生素,作用机理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抗菌谱广,对需氧性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较弱,对厌氧菌无效;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弱,但对金色葡萄球菌包括耐药菌株敏感。

(4)抗菌机理相似

抑制蛋白症合成的过程

(5)耐药性相似细菌对本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且各药间有部分或

完全交叉耐药性。

(6)不良反应相似

不良反应主要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肾脏毒性及对神经肌肉有阻断作用。

5、(二)抗菌机理

抑制蛋白症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伸、中指)--静止期杀菌药。(1)起始阶段:抑制30s亚基起始复合物和70s亚基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2)延伸阶段:与30s亚基的P10蛋白结合,致A位歪曲,mRNA 错译,阻止移位。

(3)终止阶段:阻止终止密码子与A位结合,阻止70s亚基的解离。

(三)药动学

1、本类药物脂溶性很小,内服不易吸收,几乎全从粪便中排出----

肠道感染用

2、注射后吸收迅速,不代谢----大部分经肾小球以原形由尿排出

----泌尿道感染

3、口服基本不吸收,由于极性强,机体细胞内含量极低,主要分

布于细胞外液,但肾皮质部浓度可远远超过血浆或组织间液的

水平,这是引起肾毒性的主要原因。氨基苷类可进入内耳外淋

巴液,内耳外淋巴液中药物的高浓度与蓄积性是引起耳毒性的

主要原因。

4、本类药物不主张静脉注射,以避免血药浓度骤然升高抑制神经

肌肉接头,引起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骤停死亡。

(四)抗菌谱

较广,对多数G-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绿脓杆菌、耐青霉素金葡菌对其中某些品种亦敏感;对G-球菌如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的作用较差。

各型链球菌、肠球菌、厌氧菌对它们耐药。产酶金葡菌对部分品种敏感。

(五)耐药性

1、产生钝化酶:是细菌对氨基苷类耐药的重要机制,如产生磷酸转移酶、核苷转移酶、乙酰转移酶等分别使氨基苷类分子中的游离羟基磷酸化、核苷化和游离氨基乙酰化,从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2、细胞膜通透性下降:是细菌耐药的另一原因,如铜绿假单胞菌对链霉素的耐药;

3、改变靶位:与氨基苷类结合的P10蛋白结构改变,使药物不能与其结合;

4、缺乏主动转运功能:氨基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是一个需氧耗能的过程,厌氧菌细胞膜缺乏主动转运泵,故对氨基糖苷类天然耐药。(六)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在人,链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G。临床多见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抢救时除按青霉素过敏休克处理原则及时给予0.1%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和对症处理外应同时注射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治疗(首选)。接触性皮炎是局部应用新霉素最常见的反应。

2、耳毒性可引起前庭功能与耳蜗神经的损害,前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以链、庆大常见,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后者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耳鸣等,以新、卡那和阿米卡星常见,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3、肾毒性本类药物是诱发药源性肾衰竭的常见因素。长时间用药导致肾炎、肾小管上皮脱落,表现为尿浓缩困难、蛋白尿、血尿及无尿等。严重可导致肾功能低下,肾功能的减退可使药物浓度升高,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伤,耳毒性。常用剂量下各抗生素的肾毒性为:新霉素>卡那霉素与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4、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多见于大剂量用药,主要症状是心肌抑制,神经肌肉麻痹,严重可致呼吸停止,是由于药物能与突触前膜钙结合部位结合,阻止钙离子参与乙酰胆碱的释放所致。可静注新斯的明和钙制剂治疗。其它措施与抢救休克相同。

(七)药物相互作用

1)氨基糖苷类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联用有协同作用

2)本类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较强,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用可增强抗菌活力,但毒性亦增加,须慎重。pH超过8.4时,则使抗菌作用减弱,在肉食及杂食动物尤为重要。

3)Ca++、Mg++、Na+、NH4+和K+等阳离子可抑制氨基糖苷类的抗菌活性,做药敏测定时要注意培养基中阳离子浓度。

4)头孢菌素,右旋糖酐可能加强本类药物的肾毒性。

5)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联合应用,耳中毒的可能性加强。

归纳起来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性(优点)

1)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受pH值影响,在碱性条件下抗菌作用加强;对厌氧菌无效;对G+菌作用弱,但对金葡菌包括耐药菌株有效。

2)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由于作用于蛋白质合成的多个重要环节,能起到杀菌作用,为杀菌药(静止期杀菌药);

3)血清蛋白结合率低,范围0%-25%;

4)口服难吸收,几乎完全从粪便排出,作肠道感染药;注射吸收药以原型药经肾排泄,尿中药物浓度高;

5)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协同作用,并可与大环内酯类等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6)氨基糖苷类均为有机碱,常用其硫酸盐,性质稳定,有效期长,水溶性好,制剂除粉针剂外,还可制成水针剂。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归纳起来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性(缺点)

1 )有耳、肾毒性,小儿与老人应用受限制;

2)同类品种间有交叉耐药性(或单向交叉耐药性);

3)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窄;

4)治疗剂量的血药浓度较低,治疗深部感染有时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5)胃肠道吸收差,口服不能治疗全身其它系统感染

(八)应用

氨基苷类抗生素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重症感染如脑膜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不适用于有其它

安全有效口服抗菌药物可以控制的初发的非复杂性尿路感染。(九)应用注意事项

1)有氨基苷类过敏史者禁用。

2)应在临床密切观察下使用。

3)耳肾毒性与剂量有关,超剂量、长疗程和肾功能减退条件下易发生。

4)耳毒性一旦发生是不可逆的,肾毒性一般是可逆的。

5)为了避免发生耳肾毒性,最好监测治疗剂量的血药浓度。

6)静滴给药应注意药液浓度与滴注速度,以防神经肌肉阻断作用。7)应避免与有耳毒性的利尿药,如呋塞米、利尿酸同时应用。

8)应避免与肌松药同用。

9)注意肾毒性、耳毒性的先兆症状

(十)常用药物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阿米卡星等。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青霉素生产工艺 摘要: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规模非常大。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研究和优化其生产工艺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 抗生素在目前的制药工业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下游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上游的工业发酵。一些抗生素的工业生产规模非常大,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C,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利福霉素,氨基环醇类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其它的一些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四环素、金霉素、万古霉素等,单个发酵罐容积越来越大,100 m3的发酵罐被普遍采用,200 m3甚至更大容积的发酵罐经常可见报道。 抗生素的工业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工艺流程大致如下:菌种的保藏、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提取和精制。种子和发酵培养基的常用碳源有:葡萄糖、淀粉、蔗糖、油脂、有机酸等,主要为菌体生长代谢提供能源,为合成菌体细胞和目的产物提供碳元素。有机氮源多用玉米浆、黄豆饼粉、麸质粉、蛋白胨、酵母粉、鱼粉等,硫酸铵、尿素、氨水、硝酸钠、硝酸铵则是常用的无机氮源。另外,培养基中还得添加无机盐、微量元素以及消沫剂,部分抗生素还得加入特殊前体,如青霉素的前体是苯乙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前体是丙酸盐。发酵过程普遍补加一种碳源、氮源物质,如葡萄糖和硫酸铵。pH值通过流加氨水进行调节,很多抗生素在发酵中后期流加前体,对提高产量非常有益。抗生素发酵绝大多数为好氧培养,必须连续通入大量无菌空气,全过程大功率搅拌。发酵液的预处理,一般加絮凝剂沉淀蛋白,过滤去除菌丝体,发酵滤液的提取常用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吸附法等提纯浓缩,然后结晶干燥得纯品。现在来介绍一下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一、青霉素概述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最初青霉素的生产菌是音符型青霉菌,生产能力只有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需要。随后找到了适合于深层培养的橄榄型青霉菌,即产黄青霉(P. chrosogenum),生产能力为100U/ml。经过X、紫外线诱变,生产能力达到1000-1500U/ml。随后经过诱变,得到不产生色素的变种,目前生产能力可达66000-70000U/ml。青霉素是抗生素工业的首要产品。中国为青霉素(penicillin)生产大国,国内生产的青霉素,已占世界产量的近70%,国内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有华药、哈医药、石药、鲁抗,单个发酵罐规模均在100 m3以上,发酵单位在70000 U/ml左右,而世界青霉素工业发酵水平达100000 U/ml以上。 青霉素应用 临床应用:40多年,主要控制敏感金黄色葡糖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螺旋体等引起感染,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及螺旋体有抗菌作用。 二、发酵条件下的生长过程

药物发现的故事

药物发现的故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β受体阻断剂时,首先举出以下病例:患者,女,22岁,1型糖尿病,经过治疗,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最近一段时间因心动过速,服用普萘洛尔,翌日上午,患者突然昏迷,诊断为低血糖,静滴葡萄糖后清醒,患者自感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低血糖,但发生低血糖时一般都有明显心慌、心悸等症状,立即喝一点糖水或吃一点饼干就可缓解,但这一次只是觉得有点头晕,没有出现心慌症状,却发生了低血糖昏迷,这是怎么回事呢普萘洛尔为什么能掩盖低血糖的种种临床表现呢通过病例描述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展开β受体阻断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简介:阿司匹林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最便宜的、也是最好的药。 家喻户晓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的。在这100年间,全世界的人大约服用了10亿片。它被用来治疗头痛、发烧,近年来又在治疗风湿病上大显身手。 诞生 1899年3月6日 背负发明者的辛酸史 18世纪欧洲人发现柳树皮可治疗发热,后证明柳树皮的有效成分为 水杨酸苷,1838年从水杨酸苷中得到水杨酸,1860年人工合成水杨 酸,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发表了乙 酰水杨酸的药理学详细报告,德国拜耳公司以“Aspirin”的药名注 册。从此阿司匹林传遍全球,100多年来阿司匹林成了世界上妇孺 皆知的一种药物。虽然,阿司匹林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然而它的一位发明者的辛酸史却鲜为人知。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 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

青霉素提取

青梅素的提炼工艺过程 青霉素提纯工艺流程简图: 青霉素不稳定,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和精制过程要条件温和、快速,防止降解。 1.预处理 发酵液结束后,目标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而且浓度较低,如抗生素只有10-30Kg/m3,含有大量杂质,它们影响后续工艺的有效提取,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的预处理,目的在于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是进行分离纯化的一个工序。 2.过滤 发酵液在萃取之前需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然后经真空转鼓过滤或板框过滤,除掉菌丝体及部分蛋白。青霉素易降解,发酵液及滤液应冷至10 ℃以下,过滤收率一般90%左右。 (1)菌丝体粗长10μm,采用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滤渣形成紧密饼状,容易从滤布上刮下。滤液pH6.27-7.2,蛋白质含量0.05-0.2%。需要进一步除去蛋白质。 (2)改善过滤和除去蛋白质的措施:硫酸调节pH4.5-5.0,加入0.07%溴代十五烷吡啶PPB,0.7%硅藻土为助滤剂。再通过板框式过滤机。滤液澄清透明,进行萃取。 3.萃取 青霉素的提取采用溶媒萃取法。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盐易溶于水。利用这一性质,在酸性条件下青霉素转入有机溶媒中,调节pH,再转入中性水相,反复几次萃取,即可提纯浓缩。选择对

青霉素分配系数高的有机溶剂。工业上通常用醋酸丁酯和戊酯。萃取2-3次。从发酵液萃取到乙酸丁酯时,pH选择1.8-2.0,从乙酸丁酯反萃到水相时,pH选择 6.8-7.4。发酵滤液与乙酸丁酯的体积比为1.5-2.1,即一次浓缩倍数为1.5-2.1。为了避免pH波动,采用硫酸盐、碳酸盐缓冲液进行反萃。发酵液与溶剂比例为3-4。几次萃取后,浓缩10倍,浓度几乎达到结晶要求。萃取总收率在85%左右。 所得滤液多采用二次萃取,用10%硫酸调pH2.0~3.0,加入醋酸丁酯,用量为滤液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萃取时常用碳酸氢钠溶液调pH7.0~8.0。在一次丁酯萃取时,由于滤液含有大量蛋白,通常加入破乳剂防止乳化。第一次萃取,存在蛋白质,加0.05-0.1%乳化剂PPB。 萃取条件:为减少青霉素降解,整个萃取过程应在低温下进行(10 ℃以下)。萃取罐冷冻盐水冷却。 4.脱色 萃取液中添加活性炭,除去色素、热源,过滤,除去活性炭。 5.结晶 萃取液一般通过结晶提纯。青霉素钾盐在醋酸丁酯中溶解度很小,在二次丁酯萃取液中加入醋酸钾-乙醇溶液,青霉素钾盐就结晶析出。然后采用重结晶方法,进一步提高纯度,将钾盐溶于KOH溶液,调pH 至中性,加无水丁醇,在真空条件下,共沸蒸馏结晶得纯品。 直接结晶:在2次乙酸丁酯萃取液中加醋酸钠-乙醇溶液反应,得到结晶钠盐。加醋酸钾-乙醇溶液,得到青霉素钾盐。 共沸蒸馏结晶:萃取液,再用0.5 M NaOH萃取,pH6.4-4.8下得到钠盐水浓缩液。加2.5倍体积丁醇,16-26℃,0.67-1.3KPa下蒸馏。水和丁醇形成共沸物而蒸出。钠盐结晶析出。结晶经过洗涤、干燥后,得到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 【简介】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本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分类】 按其特点可分为: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氮咪青霉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则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弗莱明与青霉素的故事200字_弗莱明与青霉素的名人故事

弗莱明与青霉素的故事200字_弗莱明与青霉素的名人故事 【--父亲节祝福语】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

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 “小弗莱,你有甚么看法?” “做。”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 “小弗莱,你现在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 “茶。”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 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 “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赏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的流程及原理

产黄青霉生产青霉素的流程及原理 青霉素的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酸,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菌种 青霉素生产菌株一般为产黄青霉,根据深层培养中菌丝体的形态,分为球状菌和丝状菌。在发酵过程中,产黄青霉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六个阶段。 1. 分生孢子的I期; 2. 菌丝繁殖,原生质嗜碱性很强,有类脂肪小颗粒产生为II期; 3. 原生质嗜碱性仍很强,形成脂肪粒,积累贮藏物为III期; 4. 原生质嗜碱性很弱,脂肪粒减少,形成中、小空泡为IV期; 5. 脂肪粒消失,形成大空泡为V期; 6. 细胞内看不到颗粒,并有个别自溶细胞出现为VI期; 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C,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培养基 1. 碳源产黄青霉菌可利用的碳源有乳糖、蕉糖、葡萄糖等。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淀粉水解糖、糖化液(DE 值50% 以上) 进行流加。 2. 氮源氮源常选用玉米浆、精制棉籽饼粉、麸皮,并补加无机氮源(硫酸氨、氨水或尿素)。 3. 前体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团的青霉素G, 需在发酵液中加人前体。前体可用苯乙酸、苯乙酰胺, 一次加入量不大于0.1%, 并采用多次加入, 以防止前体对青霉素的毒害。 4. 无机盐加人的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 且用量要适度。另外, 由于铁离子对青霉菌有毒害作用, 必须严格控制铁离子的浓度, 一般控制在30 μg/ml 。 发酵条件的控制 1.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苯乙酸的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 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的流加, 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的波动, 都将引起严重的阻遏或限制, 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 糖浓度的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的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 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 释放率予以调节。 2.温度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 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 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青霉素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青霉素类抗生素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者除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3.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为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为广,抗菌作用也增强。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打针的故事8个

打针的故事 打针的故事(一): 小熊嘟嘟感冒了,流鼻涕、发烧,还打喷嚏。 妈妈带他去诊所看病。路上,嘟嘟怕怕的,边走边嘀咕:“千万别给我打针啊!“要是给我打针可怎样办呢” 袋鼠医生细心地给嘟嘟量体温、听心脏,还看了看他红肿的喉咙,然后对熊妈妈说:“嗯,嘟嘟得的是重感冒,看来得立刻打针!” 嘟嘟一听,吓得瞪大了眼睛,心里冬冬地直打鼓:“怎样办怎样办”他最怕打针了! 熊妈妈抱起嘟嘟,说:“来,乖宝宝,让袋鼠医生给你打上一针,病立刻就会好的。” “不,我不打针!我不打针!” 嘟嘟又哭又叫,挣脱妈妈的怀抱,一向跑到外面很远的大路上。 “啪哒,啪哒”,一片乌云顠过来,下雨了。嘟嘟孤零零地走在雨中,又冷又饿。唉,他想找妈妈,又怕打针,真为难哪! 小兔米米看见嘟嘟,从草窠里伸出脑袋说:“嘟嘟怕打针,真羞,真羞!” 嘟嘟忙用胖胖的小手遮住羞红的脸,可真不好意思啊! 嘟嘟走啊走啊,来到了小狐狸吉吉家门口。狐狸妈妈正在教育吉吉:“生病了就得打针,这样才能打败病菌呀。好孩子必须要勇敢坚强,可不能像小熊那样胆小,多害羞啊!” “小熊羞羞!小熊羞羞!”吉吉在屋里拍着巴掌喊。 嘟嘟听了吉吉的话,又悲哀有难过,心想:这下大家都明白我是个胆小的孩子,都会瞧不起我了!这可怎样办呢 “呜——”嘟嘟越想越难过,就站在吉吉加的窗前大哭起来。 狐狸妈妈听到哭声,赶紧走出来,把嘟嘟拉进屋。吉吉看见嘟嘟,又拍着手喊起来:“小熊羞羞!小熊羞羞!” 狐狸妈妈说:“嘟嘟,你这样跑出来,妈妈多着急呀!快回去,做个勇敢、懂事的好孩子!”嘟嘟使劲的点点头。 然后,嘟嘟乖乖的回到了“袋鼠诊所”,勇敢的让袋鼠医生给他打了一针。虽然很疼,但是他一声也没哭,大家可真为他高兴啊。 从此,嘟嘟就变得越来越勇敢啦,再也没有谁叫他“小熊羞羞”了。 打针的故事(二): 这是一个真实的浪漫故事!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我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和师母。下边就当作是老师的口述吧! 那一年我毕业后分配到了自己家乡的学校一中,可能是初到学校的原因,有些水土不服,于是乎上吐下泻,几天就折腾得快不成人样了.没办法只好去学校不远的镇医院就诊。排队,挂号,就诊,接诊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 语气十分的和善:“小伙子,肠炎,打针吧!” “打,打针,可不能够吃药呀”我留意的试问。mygod!我从小最怕的就是打针,打针还不要命了。 “呵呵,小伙子那么大年纪了还怕打针呀!打针吧,打针好得快,看人家邻座的小朋友都不怕,你怕啥!” “我,哦”我无语,打就打吧,小爷豁出去了。 硬着头皮,向注射室走去,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嘀咕:“..,不是主任不给你机会,你都实习那么长时间了,这打针的要领还没完全掌握,这天又有病人投诉你,你说该怎样办唉!这样吧,最后一次机会,再有人投诉,就调你去...”

浅谈青霉素的临床作用

浅谈青霉素的临床作用 摘要: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1]。随着青霉素类药物的发展,它们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联合用药的品种增多,药物之间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多,造成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加重以及卫生资源浪费。为了促进临床抗感染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安全性,本文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作用及副作用注意事项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青霉素临床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 1概念理解 1.1青霉素[2]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1.2副作用 副反应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2青霉素分类[3] 本类药物包括以下四类: 1.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 2.氨基青霉素类,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等。这一组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杆菌等。 3.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包括本类药物包括氯唑西林、双氯西林、苯唑西林、

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本组青霉素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 4.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包括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本组药物对草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天然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为差,但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 3青霉素的主要作用[4]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使用该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4青霉素的副作用 青霉素的副作用一般有以下三种: 1.变态反应。这是最常见的。以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等)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但一般不严重,停药后可消失。

青霉素之父

青霉素之父——弗莱明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使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 亚历山大·弗莱明是位小个子苏格兰人,他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衬衫领子上常常系着蝶形领结。 每个小学生都读过弗莱明的传奇故事——他在皮氏培养皿中发现青霉素霉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同众多持怀疑态度的人展开长期不懈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青霉素的发明成为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数十年后,严肃的历史学家们还在整理他的传奇故事。 的确,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发现的是什么——对此他一无所知。是另外两位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钱恩,从这个已被人遗忘的发现中挽救了有治疗效果的霉菌,证明了青霉素的功效,并把这项技术奉献给人类,从此开创了抗生素时代。 弗莱明从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卓有学识的细菌学家,在伦敦圣玛丽医院从事细菌学研究几乎就是他事业的全部。 弗莱明两次在实验室里获得意外发现的故事已广为人知。第一次是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莱明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喷嚏;后来他注意到,在这个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溶菌酶——在体液和身体组织中找到的一种可溶解细菌的物质,他以为这可能就是获得有效天然抗菌剂的关键。但很快他就丧失了兴趣:试验表明,这种溶菌酶只对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 1928年运气之神再次降临。在弗莱明外出休假的两个星期里,一只未经刷洗的废弃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种神奇的霉菌。他又一次观察到这种霉菌的抗菌作用——细菌覆盖了器皿中没有沾染这种霉菌的所有部位。不过,这一次感染的细菌是葡萄球菌,这是一种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感染源。经证实,这种霉菌液还能够阻碍其它多种病毒性细菌的生长。

青霉素萃取法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青霉素萃取法分离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对青霉素分离技术中的萃取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青霉素;萃取法;分离 青霉素是目前生产量最大的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等优点,是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药物。由于性价比优良,青霉素G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天然抗生素之一,它的钾盐还是十分重要的原料药,主要用于生产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1]。 青霉素G的生产采用生物合成法,其分离提纯过程包括过滤、提取、共沸结晶等几道工序,其提取工艺现多采用乙酸丁酯萃取法。但该工艺存在一些不足:如青霉素效价损失严重;生产能耗大;溶剂回收困难;使用破乳剂,增加了成本。近年来,随着青霉素扩产,产量激增,造成供过于求的状况,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科技工作者围绕完善现有萃取过程和进行新技术开发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1.改进与完善 1.1室温三级萃取新工艺 苗勇等[2]对乙酸丁酯萃取青霉素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探讨,并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针对传统的青霉素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新的萃取操作工艺条件,即pH(3.0±0.2),温度为常温20℃,相比Vo/Vw=1/3~1/4,并采用三级萃取以保证萃取率。他们认为,适当提高萃取的pH值,有利于萃取体系选择性的提高,可以减小青霉素的损失;常温萃取可以极大地降低能耗;适当降低相比,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对杂酸的萃取。按照年产1000吨青霉素工厂计算,料液中青霉素效价20000u/ml,收率70%,日处理300吨料液,可计算出从pH3.0到pH2.0所需酸量及运行费。其冷却费用按全年平均降低10℃计算,忽略其设备投资。两种工艺所需费用差别列于Tab.1(按1998年价格计算)。苗勇等认为,新工艺比原工艺每年减少费用210万元,总效益可观,该工艺是可行的。 2.新分离技术的应用 2.1双水相萃取/乙酸丁酯萃取 关怡新等[3]研究了PEG/硫酸铵/水双水相系统用于青霉素发酵液的萃取,并进行了小试实验,得到了青霉素G的结晶,纯度为88.48%,总收率为76.56%。该流

青霉素的生产

青霉素の生产工艺 一、青霉菌简介 青霉属[Penicillium ,X=2 (P.species)] 真菌の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の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の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の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 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再适宜の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の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亦能引起柑橘の青霉病。有些种类如点青霉(P.notatum)和黄青霉(P.chrysogenum)等可提取青霉素,药用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灰黄青霉(P.griseofulvum)等可提取灰黄霉素。 青霉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青霉菌属于丛梗孢科。菌丝体由多数具 有横隔の菌丝所组成,通常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繁殖,产生孢子时,菌丝体顶端产生多细胞の分生孢子梗,梗の顶端分枝2—3次,每枝の末端细胞分裂成串の分生孢子,形成扫帚状。分生孢子一般呈蓝绿色,成熟后随风飞散,遇适宜环境,萌发成菌丝。青霉菌の种类很多,通常生于柑桔类水果上。蔬菜、粮食、肉类、皮革和食物上也常有分布。 二、青霉素の发酵工艺过程 1、工艺流程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56h,1:1.5vvm)——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1:1.5vvm)——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24°C,发酵,7天,1:0.8vvm)——发酵液。 2、工艺控制 (1)影响发酵产率の因素 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抑制)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の阻遏或抑制, 苯乙酸の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の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の最适浓度。这里必须特别注意の是葡萄糖の流加, 因为即使是超出最适浓度范围较小の波动, 都将引起严重の阻遏或限制, 使生物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目前, 糖浓度の检测尚难在线进行, 故葡萄糖の流加不是依据糖浓度控制, 而是间接根据pH 值、溶氧或C02 释放率予以调节。

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过敏反应 1 引言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其中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它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是一种高效、低毒、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研制的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并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青霉素类(Penicillins)属杀菌性抗生素,孕妇及儿童均可应用。新的半合成有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还有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西林、呋苄西林等。前者是用于治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而后者既能杀灭革兰阳性细菌,又能杀灭革兰阴性细菌。目前应用的各种青霉素制剂均能发生过敏反应,并且呈交叉性。继发性不良反应少见并且难以判定。长效制剂误注入血管内可引起栓塞,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死亡。误注入动脉内可产生严重的栓塞,引起肢体或器官坏死的严重后果。 2 青霉素的发现——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学术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在当时并未能引起重视,而且青霉素的提纯问题在当时也还没有解决。 1935年,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家钱恩和物理学家弗罗里对弗莱明的发现很兴趣。钱恩负责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同,弗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至此,青霉素的功效也得到了证明。 正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

名人名家故事

科学家名人故事: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青霉素提取工艺

青霉素的提取工艺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图1.青霉素分子式) 化学特性 青霉素又称盐酸巴氨西林。其化学名为1-乙氧甲酰乙氧6-〔D(-)-2-氨基-2-乙酰氨基〕青霉烷酸盐酸盐。是一种有机酸,性质稳定,难溶于水。可与金属离子或有机碱结合成盐,临床常用的有钠盐、钾盐。 青霉素盐如青霉素钾或钠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有引湿性。干燥品性质稳定,可在室温保存数年而不失效,且耐热。遇酸、碱、重金属离子及氧化剂等即迅速失效。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脂肪油或液状石蜡。其水溶液极不稳定,在室温中效价很快降低10%,水溶液pH为5.5~7.5。 青霉素价格较为便宜,因而也证明了生产并提取青霉素是有着较为成熟的工业方法的。 (图2青霉素的售价) 青霉素的提纯 青霉素提纯工艺流程简图:

(图3) 因为青霉素水溶液不稳定,故发酵液预处理、提取和精制过程要条件温和、快速,防止降解。在提炼过程中要遵循下面三个原则: 错误!时间短错误!温度低错误!pH适中 1.预处理 发酵结束后,目标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浓度较低,只有10-30kg/m3,并且含有大量杂质,如高价无机离子(Ca,Mg,Fe离子),菌丝,未用完的培养基,易污染杂菌,产生菌的代谢产物,蛋白质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的预处理,其目的在于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是进行分离纯化的第一个工序。 2.过滤 发酵液在萃取之前需预处理,可在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比如明矾),或者调解发酵液pH至蛋白质的等电点以沉淀蛋白,然后经真空转鼓过滤(以负压作过滤推动力)或板框过滤(浮液用泵送入滤机的每个密闭的滤室,在工作压力的作用下,滤液透过滤膜或其它滤材,经出液口排出,滤渣则留在框内形成滤饼,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目的),除掉菌丝体及部分蛋白。青霉素在常温下易降解,因而发酵液及滤液应冷至10 ℃以下,过滤收率一般90%左右。 (1)菌丝体粗长10μm,采用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滤渣形成紧密饼状,容易从滤布上刮下。滤液pH6.27-7.2,蛋白质含量0.05-0.2%。需要进一步除去蛋白质。 (2)改善过滤和除去蛋白质的措施:硫酸调节pH4.5-5.0,加入0.07%溴代十五烷吡啶PPB,0.7%硅藻土为助滤剂。再通过板框式过滤机。滤液澄清透明,进行萃取。 3.萃取 青霉素的提取采用溶媒萃取法。这是利用抗生素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以不同的化学状态(游离态酸或盐)存在时,在水及水互不相溶的溶媒中溶解度不同的特性,使抗生素从一种液相(如发酵滤液)转移到另一种液相(如有机溶媒)中去,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青霉素分子结构中有一个酸性基团(羧基),青霉素的pKa=2.75,所以将青霉素G的水溶液酸化至pH2.0左右,青霉素即成游离酸。这种青霉素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易溶于醇类、酮类、醚类和酯类,利用这一特性,工业上可用溶媒萃取法从发酵液中分离并提纯青霉素。 在酸性条件下青霉素转入有机溶媒中,调节pH至2.0左右,再转入中性水相,反复几次萃取,即可提纯浓缩。选择对青霉素分配系数高的有机溶剂。工业上通常用醋酸丁酯和戊酯。萃取2-3次。从发酵液萃取到乙酸丁酯时,pH选择1.8-2.0,从乙酸丁酯反萃到水相时,pH选择6.8-7.4。发酵滤液与乙酸丁酯的体积比为 1.5-2.1,即一次浓缩倍数为1.5-2.1。为了避免pH波动,采用硫酸盐、碳酸盐缓冲液进行反萃。发酵液与溶剂比例为3-4。几次萃取后,浓缩10倍,浓度几乎达到结晶要求。萃取总收率在85%左右。 所得滤液多采用二次萃取,用10%硫酸调pH2.0~3.0,加入醋酸丁酯,用量为滤液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萃取时常用碳酸氢钠溶液调pH7.0~8.0。在一次丁酯萃取时,由于滤液含有

青霉素综述

有关青霉素的综述 内容摘要:随着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引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注意。本文主要分析了青霉素类药物的概念、发展历史、基本性质、分类、 合成技术、药理作用、生产工艺流程,介绍了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方面的应 用、不良反应及治疗,提出了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旨 在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青霉素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霉素药理临床 青霉素的概念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Penic 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及发展历史 1928年9月里的一天,弗莱明发现实验室中一只培养器的盖子忘记盖盖儿了。这只培养器里生长着导致伤口溃烂化脓和血液中毒的葡萄球菌,这种病菌在显微镜下像金黄色的葡萄球一样。弗莱明走过去,看见葡萄球菌上有几块绿色的霉斑,这是无所不在的细菌落入培养器的结果,弗莱明将培养器放在显微镜下,他吃惊地发现, 在霉斑的周围,葡萄球菌都消失了!弗莱明将这种霉菌分离出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发现每一次葡萄球菌将与这种霉菌相遇时,它们都会在这种“霉菌前2.5厘米处停下”,而且即使将这种霉菌的培养液稀释 800倍,依然能够杀死葡萄球菌。更令弗莱明惊异的是, 即使这种霉菌的浓度对葡萄球菌有了毒性的时候,它对人体的白细胞都没有伤害。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在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用保守的语言”公布了他的发现: “霉菌液中包含着对葡萄球菌具有溶解作用的某种物质。”弗莱明将这种物质取名为青霉素,因为它来自青霉菌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德裔英籍生物化学家钱恩,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来到英国。颇具慧眼的他, 从纷纭繁杂的过时资料中发现了10年前弗莱明从事青霉素实验的记录,然后找到了同在牛津大学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一起开始了对青霉素的重新研究。经过大批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他们终于用冷冻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