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雨》与《茶馆》的比较

《雷雨》与《茶馆》的比较

《雷雨》与《茶馆》的比较
《雷雨》与《茶馆》的比较

《雷雨》与《茶馆》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两篇讲读课文就是《雷雨》与《茶馆》。这两个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分析有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我们今天我们就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包含戏剧动作、反动作和矛盾解决的一种完整的运动形式。《雷雨》与《茶馆》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

在《雷雨》中,戏剧冲突是尖锐而集中的。说尖锐,是因为其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特性,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萍与繁漪的冲突,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都是不可调和的。虽然这些人物的关系复杂,各种冲突也很能多,但戏剧冲突总是集中在这几个人身上。这些冲突表现为故事情节围绕几个中心人物而展开,阶级立场的矛盾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

《茶馆》就不一样,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剧本描写三个时期,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作者直指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这一特殊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也没有中心人物,王利发也只不过是与茶客交往,并没有象周朴园鲁侍萍那样起到中心人物的作用。

另外,冲突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同。《雷雨》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统治势力,但以鲁大海为代表的正义能勇于抗争,侍萍也有清醒的认识,连繁漪也不放过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机会。所以两股力量发生强有力的对撞,造成巨大的冲击,加速了腐朽势力的灭亡。而《茶馆》中照样是统治阶级主宰社会,但其中的正面人物找不到抗争的对象,在社会这一强大的势力面前,人们无力反抗。

二、中戏剧人物

两个剧本都创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但两位作者在表现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两个剧本都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雷雨》中的周萍与繁漪,

四凤与周萍的乱伦。《茶馆》中的老陈和老林要共买一个老婆,松二爷自己挨饿却不能让鸟挨饿,行将就木的太监要一个十五岁的姑娘作老婆。这都是当时不正常的社会让人物产生的变态行为。但《雷雨》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造成这一结局的直接人物――周朴园。但在《茶馆》中我们就找不到。各色人物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在自己的轨道上,他们的悲剧是看不见的时代造成的。

同时,两个剧本都写到血缘关系对人物的影响。《雷雨》中的周萍与大海是亲兄弟,但成为了敌人,作者突出阶级的对立。而《茶馆》中的人物大都是“子承父业”,小二德子,小刘麻子,小唐铁嘴,他们都干父亲的老本行,并且比老子更有“出息”。二德子只不过是一个流氓打手,而小二德子却成了帝国主义国民党正式收买的政治帮凶;刘麻子只不过是人口贩子,小刘麻子却成了沈处长的情报探子,垄断买卖妇女的“花花公司”的“经理”。小唐铁嘴就成了“三皇道”的天师。作者这样写出压迫者越变越凶残的历史,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了时代(社会)与人的对立。

三、戏剧语言

《雷雨》和《茶馆》的语言方面都是成功的,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性,有意思的是两个剧本有一个相似点,同一个人物的在剧本中的语言是变化的,下面我们重点来以周朴园与王利发来分析。

周朴园的语言变化是因为情节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雷雨》中的周朴园在第二幕中与侍萍的对话,当他问侍萍“你――你贵姓”时,他是一种好奇的心理。后来得知侍萍没死,忽然立起,说:“你是谁?”这时,内心的不安已经表现出来了。当;侍萍问他想不想见时,他连忙说不,这时他是惊慌了,而后来因为自己的恐惧而不愿涉及到这一话题,叫侍萍“先下去”。

后来认出侍萍之后,首先是吓唬:“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语气好严厉。后来是哄骗:“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了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着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时的语气又是那样的温柔。而后来想用钱来平息这件事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样的话又是生意人所特有的谈判语气了。

王利发的语言变化是因为人物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茶馆》中的王利发在三幕中的语言也有变化。在第一幕中,他是一位青年,讲话充満了风趣圆滑,如秦仲义来茶馆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不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在第二幕中,王利发到了中年时期,生活不如意,牢骚的话就多了。如茶馆准备开张,他说:“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听到远处的炮声,对妻子说:“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你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在第三幕中,王利发到了老年时期,他的语言充満了嘲讽与反抗。如小丁宝向他问候:“老掌柜,你硬朗啊?”他不直接回答,说:“要是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小唐铁嘴威逼他交出康妈妈,:“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愤然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

在《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几十年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在一天之中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在三幕中是不同的,因而语言也不同。

总的来说,《雷雨》和《茶馆》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两大高峰,一直深受人们的喜欢。关于二者的比较,只要人们还喜欢这两个剧本,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玩偶之家》剧构分析(精品文档)

《玩偶之家》剧构分析 《玩偶之家》是一部出色的佳构剧,它遵循“三一律”的原则,其出场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空间的高度集中,全局情节也比较简单,始终围绕着“海尔茂和娜拉如何对待八年前的一张借据”一条线索展开。作者还使用了“倒溯法”,使戏剧矛盾集中突出,将复杂的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一开场剧情便出现了一个矛盾发展的小高潮。 通过柯洛克斯泰之口,我们了解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八年前,娜拉由于帮丈夫治病,在父亲过世后,以假冒签名的借据向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这一关键事件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要人物关系的变化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我们看见了主人公尽似完美的夫妻关系下隐藏的危机。在这一场里,柯洛克斯泰威胁娜拉,并由此揭示出了另外两组人物的矛盾冲突:海尔茂和柯洛克斯泰之间,海尔茂和娜拉之间。海尔茂准备辞退柯洛克斯泰,而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银行的职位不得不对娜拉进行威胁。海尔茂道貌岸然,对娜拉要求严格,而娜拉却在八年前伪造借据,犯下忌讳,独自还债,唯恐暴露。易卜生安排柯洛克斯泰短暂的出场便迅速的进入了戏剧的主题,使得情节非常简洁、紧凑。 其后,柯洛克斯泰为了保住工作而写信威胁,加速了娜拉的紧迫感,进一步激化矛盾,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性格也越来越清晰。第三幕柯洛克斯泰又把借据寄还给娜拉,在主人公之间关系极度恶化的时候,他的这封来信让海尔茂转危为安,对待娜拉的态度再次骤变,让娜拉同时也让观众洞悉了海尔茂的虚伪,成为推动娜拉决然离开的决定性力量。 本剧利用高度集中的时间、空间,将复杂的矛盾冲突紧密环绕在一起,更加深化了人物性格。全剧大概有七段人物关系:娜拉与海尔茂;娜拉与柯洛克斯泰;娜拉与林丹太太;娜拉与阮克大夫;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海尔茂与阮克大夫;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相互交织的人物关系对使得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紧凑凝练,娜拉和海尔茂的关系为主线,穿插其他的人物关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比如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通过正面冲突展现的,他们两人并没有正面交锋,它只是造成柯洛克斯泰和娜拉冲突关系的原因之一,表面上看是娜拉和柯洛克斯泰的矛盾实际上是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冲突。而洛克斯泰和林丹太太的爱情关系使得剧情集中又简练,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的矛盾解开了,在其影响下,柯洛克斯泰把借据退回去,这一行动又直接导致了主人公关系的新的发展,并解除了海尔茂与柯洛克斯泰、娜拉与柯洛克斯泰间的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最终只剩下了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对立,将戏剧冲突剔除了“谎言”的外壳,引向人性对立的实质。这一系列的转变都环环相扣入情入理。通过这样人物关系的设置,结构更加集中,情节也更加有理有据,体现了剧作家高超的编剧技巧。

茶馆完整版

《茶馆》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在西欧的一些国 家演岀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人物形象分析一、《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表现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 1.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 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岀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 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 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秦仲义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二、《茶馆》表现了特殊的戏剧冲突一一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________________ 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三、《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这一幕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自己的事情。比如松二爷的上场表现封建遗老的败落。刘麻

茶馆人物赏析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第二幕里,王利发已是中年。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依然保持着当年那种发财致富心里。但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受到洋人、军阀、兵痞的压迫欺诈后,他表面上仍然像过去一样低声下气,内心里却产生了不平、恼火和愤慨。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性格中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紧紧抓住这一人物的思想脉络来写,真是的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第三幕里,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子人了。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绝望沉痛的呼喊:“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

《雷雨》与《茶馆》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两篇讲读课文就是《雷雨》与《茶馆》。这两个剧本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分析有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我们今天我们就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包含戏剧动作、反动作和矛盾解决的一种完整的运动形式。《雷雨》与《茶馆》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但两者还是有所区别。 在《雷雨》中,戏剧冲突是尖锐而集中的。说尖锐,是因为其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特性,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萍与繁漪的冲突,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冲突都是不可调和的。虽然这些人物的关系复杂,各种冲突也很能多,但戏剧冲突总是集中在这几个人身上。这些冲突表现为故事情节围绕几个中心人物而展开,阶级立场的矛盾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 《茶馆》就不一样,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剧本描写三个时期,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作者直指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这一特殊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也没有中心人物,王利发也只不过是与茶客交往,并没有象周朴园鲁侍萍那样起到中心人物的作用。 另外,冲突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同。《雷雨》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统治势力,但以鲁大海为代表的正义能勇于抗争,侍萍也有清醒的认识,连繁漪也不放过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机会。所以两股力量发生强有力的对撞,造成巨大的冲击,加速了腐朽势力的灭亡。而《茶馆》中照样是统治阶级主宰社会,但其中的正面人物找不到抗争的对象,在社会这一强大的势力面前,人们无力反抗。 二、中戏剧人物 两个剧本都创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但两位作者在表现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两个剧本都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雷雨》中的周萍与繁漪,四凤与周萍的乱伦。《茶馆》中的老陈和老林要共买一个老婆,

《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之悲剧效果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5440734.html, 《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之悲剧效果比较作者:李子琳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 摘要:《茶馆》与《天下第一楼》是当代中国戏剧中具有相似性的两个作品,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两者均没有按照传统“三一律”的格式,而是用浓郁的地方语言,以老北京一家茶馆和一家烤鸭店为窗口,人物展览式地描绘时代图景,道出黑暗时代下的众生百相和他们的悲剧性命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将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角度出发,探究《茶馆》和《天下第一楼》这两部相似作品中的悲剧效果。 关键词:茶馆;天下第一楼;悲剧效果;现实主义 一、概述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文学中的悲剧作品多是表现主角与其他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的冲突。西方古典悲剧多体现这种命运观,即人的抗争精神在面对命运时的失败,这种古典悲剧多带有神话史诗色彩,描写英雄人物的末路,在悲剧氛围中体现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如反抗、斗争,在命运和神意前的微不足道,“把生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而后再用极浓的色彩把他们描绘出来”。[2]这类悲剧的高潮与结局往往设置为重要角色的死亡,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悲痛壮烈之感油然而生。 与西方古典悲剧中浓厚的悲剧之感相比,中国古典悲剧多是“散文式”的感伤,不强调人与命运或人与神之间的冲突,多以史实或民间故事为基础,对其进行艺术渲染,或是描写才子佳人之间的缠绵悱恻,爱恨纠葛。中国古典的悲剧更像一首哀歌,没有神话色彩,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冲击,不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命运感,而是感慨历史的兴亡沧桑与人生的爱恨情仇,带有更多的现实主义气息。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天下第一楼》则是剧作家何冀平于1988年创作,两部作品同是当代话剧,描写特定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悲剧。朱光潜曾在《文艺 心理学》中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人们对于艺术作品产生的美感源于实际人生与艺术情景之间适当的“距离”。[3]“在成功的悲剧中‘距离’不太远,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合于情理的事实;也不太近,因为悲剧的 语言是经过艺术熏陶出来的,它的人物和情节是想象的,不寻常的,于近情理之中却含有若干不近情理的成分,不至使观众误认戏剧为实际的人生。”[4] 《茶馆》与《天下第一楼》中则具有这种适当的“距离”,这两部作品都以北方方言写成,描写平凡的市井生活,富有人间烟火气,不会使人产生太大的“距离”之感,以現实主义为基

茶馆人物分析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采取“人相展览式”戏剧结构,独创“小说体戏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小说式的叙述性和多人多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从而表达出了要埋葬三个旧时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曹禹先生评价为“举重若轻”。老舍先生把人物进行分类,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用他们的经历遭遇深化主题;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有助于故事的连贯;一般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绝无赘笔。故而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对剧作思想内容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第一幕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以王利发为主进行分析,同时兼顾另外两个角色: 人物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我们暂且通过王利发在第一幕中遭遇到的不同人物进行的不同对话对他的人格进行分析。 1.出场:王利发与唐铁嘴 “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这是整部戏的第一句台词,也是王利发的 第一句台词。剧本所写乃是一个茶馆的兴旺与衰落,这第一句台词,便 是茶馆的店掌柜对客人所说。王利发在打发唐铁嘴,让唐铁嘴离开茶馆,去别处“遛遛”,不要影响他的生意。唐铁嘴何许人也?一个吸食鸦片 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他来茶馆喝茶,却又经常赊欠茶钱,王 老版不断送茶给他,便是为了让他不要常来打搅,为了茶馆的安宁和清 静。王利发又对他说,他若戒不了大烟,永远交不了好运,这句话说得 很实在,很真诚。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王利发采取的办法是好言相劝送 茶打发。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但 这个人物形象还相当粗糙,刚刚有了一些不甚明显的轮廓。 2.矛盾冲突一:常四爷和二德子(从矛盾冲突看王利发的处世态度)老舍先生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偶然遭遇,产生了口角的 冲突,从而再现了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常四爷是一个正直爽快而又爱 国的旗人,看不惯市面上的纷扰,更看不惯当差的二德子在他的面前抖 威风而在洋人侵略中国之时不能冲锋打仗,但二德子就是一副典型的地 痞嘴脸,胡搅蛮缠。这是全剧的第一次冲突,也是第一次赤裸裸地揭露 那个时代的黑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当差的原是地痞,欺压百姓打 架斗殴有本事,面对列强的侵略则溜之大吉。这是时代的悲剧与黑暗, 是王掌柜所不能左右也不能认识到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店掌柜,他的 视线,他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全都在于在乱世之中保全他祖上留下来的 老字号,他的茶馆,他是一个市井的小民,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意人,和 当时中国社会千万的老百姓一样,他是那千万老百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而已。于是,他自然要说出符合他身份的话来。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典 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 “太平”着想,于是要他们二人“有话好说”,但殊不知那二人的思想 有着本质的区别,巨大的碰撞,加之二德子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又 怎会凭着王老板的一句话便善罢甘休。于是,出现了另一张嘴脸——马 五爷,对于马五爷这个人物,老舍先生只是通过几句非常富有个性化的 语言以及一个离开茶馆的微小动作来正面描写,他说道“二德子,你威 风啊!”其言外之意便是,在我面前,你耍哪门子威风,你岂能有威风 的资本!于是,二德子立刻变了一副嘴脸,不再和常四爷继续争吵,他

茶馆之人物形象

茶馆·人物形象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比如课文中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课文中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课文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茶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哈姆雷特》与《雷雨》的对比读后感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 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 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 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 在《哈姆雷特》里,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青年,他诚实、坦率、追求高尚的道德与美好的情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的理想王国击个粉碎,使他从平静、和谐的美好世界中惊醒,他不得不面对丑陋的现实.当他因为父亲的死亡回到丹麦王宫时,发现宫廷已变成了“监狱”,整个丹麦王国都变成了 监狱.在这座监狱里,是非颠倒、善恶不分,谋杀者高居王位之上,阴谋家、野心家飞黄腾达,纯洁的友谊受到嘲讽,神圣的爱情遭到背叛.按别林斯基的说法,哈姆雷特看到了“关于生活的理想和生活本身完全不是一回事……信心曾经是哈姆雷特的生命,而现在这个信心却被毁弃,或者至少在他身上大大地动摇起来——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人并不是如他所向往的那样,而所看到的只是它们实际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哈姆雷特的悲剧和 痛苦,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是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和痛苦,是人文主义的理想与“颠倒混乱的时代”之间的冲突. 曹禺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话剧艺术的天幕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目的明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在创作生涯中,曹禺不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吸取了西方戏剧的精髓.早在读中学时,他便开始接触西方戏剧,到了清华求学期间,他更是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戏剧的发展史,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的易卜生、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11级师范一班尹宝玉 2011071026 《玩偶之家》中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的描写场面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堡,精致优雅的别墅,而是平凡普通的家庭,全剧是在海尔茂和娜拉的家里展开的,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小康家庭的日常生活图景,这样的图景很容易使读者拉近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娜拉她善良单纯,有热心肠,优雅可人,并且孝顺,更可贵的是她对海尔茂坚贞不渝的爱情。首先,开场中娜拉对脚夫的赏赐,体现出她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帮助,从侧面反映出了她的善良、质朴与纯真。她的好友林丹太太向她求助,请求她劝说她的丈夫为自己在银行中寻求职位时,娜拉也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以实际行动帮助了林丹太太,这些都能够看出她的热心肠。其次,在娜拉父亲重病期间,娜拉她遇到了困难麻烦,宁愿冒着名誉被毁的危险,自己假冒父亲签字,也没有把借据邮寄给她的父亲,她不想让她的父亲担心她,“难道法律不许女儿想法子让病得快死的父亲少受些烦恼吗?”这是娜拉说的话,足见她的孝顺。 但是这个优雅的可人,在家庭中却没有什么地位,她就连吃杏仁饼干都要藏着掖着,怕她丈夫海尔茂发现,这就暗示了她在家中的卑微地位。从她的丈夫称呼她为“小鸟儿”、“小松鼠”、“乱花钱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孩子”这些称呼中,就能够看出来,在海尔茂的眼中,自己的妻子就是一个大孩子,单纯可爱,不谙世事,这个“大孩子”的一切行动都要受他支配,听他指挥,他曾说“你的事情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如果不是柯洛克斯泰以她伪造签名来要挟她的话,这长达八年之久的婚姻或许不会这么快分崩离析,娜拉她的确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在面对债主的威逼利诱,她不知道如何应对,总说“没有的事,不会有的事”,来自欺欺人,最后她甚至想独自承担这一切的后果,以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残酷。其实,在娜拉身处险境的时候,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仍然祈祷着海尔茂能够坚定的同她站在一起,希望奇迹的出现,希望海尔茂是一个勇于为自己妻子承担责任的男子,但是海尔茂的表现,让娜拉彻底的明白了,她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她,她受尽了委屈,她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拯救她病危的丈夫,为了不让她的丈夫为此感到不安和耻辱,她独自一个人保守着这个秘密,后来为了还债,她做点轻巧的活计,像编织、绣花一类事情,她甚至还从事抄写工作,省吃俭用为还贷款,当她的丈夫知道真相后,却辱骂她,如同娜拉做了多么让他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在这骂声之中,娜拉明白了她说“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 自此,娜拉拥有了女性的觉醒意识,她想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她自己正确,并且娜拉还有反宗教意识,她说“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因此,娜拉勇敢地离家出走,找寻答案。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誉至今,成为世界剧坛熠熠发光的两颗明珠。这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同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两部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深入探讨之后,我们却发现它们的相同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衍生出来一些具体的方法体系,逐步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分支,其中文类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占着显著的地位。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跨国或者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重 点在于研究对象的手段和形式。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是“打破时空的界线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它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我国学者将主题学的研究分类划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情境研究。而主题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即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本文运

用了比较文学中比较普遍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戏剧理论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戏剧艺术以及深层创作心理方面重新解读这两部同名戏剧,发掘戏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以探求它们的相同主题从内容到形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除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正文部分共包括三章八节,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戏剧主题进行平行比较,其中包括了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压迫与反抗的主题、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中主题学的基本概况、研究内容和研究分类,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图以及方法,概括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第一章中我们分析了这两部戏剧中性格与命运的主题,认为决定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环境以及由社会环境决定了的家庭环境。与此同时,男女主人公的个人性格和个性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命运面前,女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爆发是鲜明个性的勇敢无畏,而男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灭亡则是孱弱性格的悲哀无奈。在第二章中我们探讨了压迫与反抗的主题,总结出两部戏剧的主人公们面对残酷压迫的三种反抗形式:女主人公全都以自我毁灭主动抗击,“站着死”的勇敢无畏让她们虽死犹生;男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逃避现实消极对抗,“跪着生”的懦弱卑怯让他们成为活着的死人;而戏剧的“非主角”都选择了“出走”的方式来反抗压迫以追求解放和自由,成为新生力量的优秀代表。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发现两部戏剧中的“情”与“理”都无法两全:婚姻与爱情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交锋以及道德与人性的冲突成为爱情悲剧、婚

茶馆评析

《茶馆》赏析 一、老舍先生曾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老舍先生的剧本写法新尝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加以分析) 老舍先生相对于传统戏剧写法不同的新尝试在《茶馆》的第二幕中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锁闭式”:戏剧一开始,就已面临紧张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开端、发展则放在情节向高潮推进过程中用回忆、倒叙等方式逐步加以交代。《雷雨》基本遵循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一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作者把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真正属于他本人的戏只有在茶馆的利益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时候,比如他与常四爷、李三、巡警等人的戏。总之,整个一幕戏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是平面展开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五人,却关系复杂,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戏剧性极强。 3、《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 这些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

雷雨备课

雷雨备课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雷雨》在这里诞生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许多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图书馆。其中,我的处女作《雷雨》就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写就的。 我是清华大学1933级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三十年代的清华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当时人称清华有三宝:图书馆、体育馆、大礼堂,指的是母校当时物质方面的条件,在清华念书期间,我自然是图书馆的常客。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尤其是爱好戏剧。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剧本习作,上大学时曾多次参加南开、清华两校的话剧演出实践,平时比较注意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为嗣后的创作储备了丰富的题材和资料。《雷雨》中周朴园的原型就是我童年时家中的一位来客。这位客人是一位自诩身上沾有“日耳曼民族优越感”、自命不凡的老留德学生出身的大企业家。大学期间,我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苦心钻研西洋戏剧理论与西方名家的代表作品,远溯古希腊悲剧与16世纪英国戏剧大师莎翁的名著,直迄近代挪威易卜生的作品以及美国现

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都一一进行了精读,并加以细细揣摩与领会,从中吸取营养。 20世纪初,话剧刚刚从西方传入我国,老一代话剧作家如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前辈,他们都按西方话剧形式撰写和翻译剧本。由田汉先生在上海创建的“南国社”和由南开大学张彭春先生创建的“南开剧团”,在上海、北平等城市演出,促进了新兴话剧运动的迅速发展,对唤起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觉醒和促进东西方交流起了很大作用。然而,话剧的洋为中用还没有真正开始,地道的中国话剧尚未诞生。我当时虽然仅仅是一个青年学生,但却很想写出一部地道的中国话剧来。《雷雨》的创作计划早在大学期间就在我心中酝酿成熟了。 1933年初夏,当时时局十分混乱,北平岌岌可危,学校当局决定提前放暑假,我暑假便不打算回天津老家,决定留校着手写剧本。 6月初,暑假开始了,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便成了我的创作室。因是暑假,来馆阅读的同学并不多,阅览室内非常寂静,很适合创作。我每天去图书馆,从不缺席,除了白天在阅览室写作外,有时还整夜修改叙文和对话。关键的对话,我就对着一面挂镜,模拟剧中人不同的口吻和腔调,一遍遍地练习,不满意处就一改再改。就这样,我写了

浅析《玩偶之家》

浅析《玩偶之家》 亨利克·约翰·易卜,是众口皆碑的现代散文剧之父,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他以社会问题剧而闻名于世, 被誉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面向社会, 面向现实的人生是他的剧作的最大特点。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恰值十九世纪后半叶。在他的笔下,欧洲资产阶级的形象比在莎士比亚、莫里哀笔下显得更腐烂、更丑恶,也更令人憎恨。他的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的一篇控诉书。《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在1879年创作的戏剧,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矛盾激化,人们在金钱面前的自私自利、虚伪的丑陋面目显露无疑。为了抢夺金钱,不顾友情、亲情、爱情,在他们眼中,金钱就是一切。这些资产者的丑陋行为在海尔茂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诠释,娜拉于他来说只一件是玩具。易卜生一直认为,夫妻不仅要共同生活,更要平等相处,自由发展自我的个性,这种观念在《玩偶之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剧中,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成长不断觉醒,成为思想成熟的先进女性,认识到了自己在家庭里“玩偶”的地位,于是进行反抗,离家出走。然而本剧是带有欺骗性的,在表象的外衣下人们往往看不清人物的真实性格和真实情况,直到最后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玩偶之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娜拉和海尔茂是一对夫妻。一次海尔茂病危,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名借得了一笔款项,海尔茂转危为安。几年后,海尔茂升任银行经理,并准备裁退一个职员,没想到这个职员却正好是娜拉从前的借款人。职员以当年伪造签名的事来要挟娜拉,将此事写成信寄给海尔茂。海尔茂看到信后,恼羞成怒,痛斥娜拉让他面临身败名裂的险境。这时,职员却因遇到旧情人而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将借据退还给了海尔茂。正当海尔茂庆幸事情已经过去的时候,娜拉却因看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离家出走。 看完整个剧本,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海尔茂全心的爱着这位妻子。 8年来,都像孩子一样的宠爱她。其中很多的对白,显示了一种大男子主义情结。或许像中国古代一样,封建制度造就了男尊女卑的地位,但是一个男性,能够如宠爱一个孩子般的宠爱自己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再者就是名誉的问题,一个男人把名誉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海尔茂说:“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这多少与中国或日本的传统有些相似,我想这并不能归责于资本主义的劣根性吧。娜拉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只是用孩子般的心态与海尔茂相处,而海尔茂也乐意充当父亲的角色,替她安排一切。而故事的结局是娜拉指责海尔茂从未与她进行一场认真的交谈,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一个心态不成熟的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局,作者也并没有交待她的结局。用出走来对抗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的无情,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剧本的林丹太太似乎是唯一能看清现实的人,她一在的劝娜拉告诉海尔茂事情的真相,她利用尼尔·柯洛克斯泰来满足自己空虚的意愿,她们作为悲剧生活下的牺牲品,都是为名利所累。林丹太太利用她的爱情去挽救娜拉的名誉,而在最重要的关头,她却突然醒悟,真正的夫妻应该是没有所谓的秘密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内心的东西,即使是夫妻,有些东西毕竟还是自己去消化。毕竟每一段婚姻都不是没有瑕疵的,或者我猜想,果尼尔·柯洛克斯泰把信拿走了,娜拉夫妇之间还藏着这个秘密,她们也许能像以前那样快乐的生活,继续欢乐的歌唱。那娜拉也不会觉醒,而继续做他的泥娃娃。当然,这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揭露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律的无情。娜拉一直在指责法律的无情,而就算在中国社会,一个儒家思想统治了几千年的中国,法律一样是冷酷无情的。或许我们会探讨到底娜拉伪造签字应不应该,当然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她当然是错了,而她的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易卜生:《玩偶之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易卜生:《玩偶 之家》 内容梗概 娜拉是个性情活泼、思想单纯的年轻女人,结婚八年来衣食无忧,生活在丈夫的宠爱和三个孩子之间,感到十分幸福。这些天她尤其快活,丈夫海尔茂刚刚升任银行经理,他们要过一个开开心心的圣诞节。 但是娜拉也有自己的烦恼。几年前,海尔茂身患重病,必须去南方疗养,可是却没有钱。万般无奈之下,娜拉瞒着丈夫,假冒父亲的签字,通过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款子。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可她还在偷偷地省吃俭用积钱还债。现在海尔茂当上银行经理,娜拉暗暗松了口气,把债还清的日子不远了。 不料这天柯洛克斯泰突然找上门来,以借债一事要挟娜拉。原来他被海尔茂解雇了。他要娜拉向海尔茂求情,否则就将伪造签字的事公布于众。娜拉闻言顿感惊慌失措。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友林丹太太,后者建议她向丈夫坦言相告。娜拉深感为难,她不想让丈夫知道这件不光彩的事,她更害怕丈夫会因此而断送前途和社会地位。海尔茂总是对她说,他爱她,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性命,那么他一定会把整件事的责任都拉到自己身上。娜拉不愿看到这一切发生,她决定牺牲自己保全丈夫的名誉。

柯洛克斯泰没能达到目的,就把娜拉的事写信告诉了海尔茂。海尔茂读信后大发雷霆, 一反平日的温柔体贴,大骂娜拉是个坏东西。他得知娜拉想一死了之,非但不安慰,反说她是骗人,死了也洗不清罪过,还扬言要剥夺她抚养孩子的权利。娜拉惊呆了。 就在此时,海尔茂接到了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信中附有娜拉冒名签字的借款单据,并向娜拉致歉。原来柯洛克斯泰受到林丹太太的感化,改变了主意。危险解除了,海尔茂的前程和名誉保住了,他顿时又变得温存起来,口口声声唤娜拉我的小鸟儿,可是娜拉已经看清了丈夫的真实嘴脸,不再相信那一套虚情假意。她感到好像跟一个陌生人共同生活了八年,彼此都不了解。娜拉看清了自己所谓的幸福家庭的实质,毅然离家出走。在她身后传来响亮的关门声。 研究综述 易卜生是19世纪挪威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在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影响。早在清末民初,他的作品就由著名翻译家林纾介绍入中国,在当时的文化界激起了极大的反响。1907年,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到易卜生,对其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推崇不已,同年又写《文化偏至论》称易卜生之所描写则以更革为生命,多力善斗,即迂万众不摄之强者也,旨在激励

曹禺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究

曹禺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究 摘要:曹禺作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是他在创作上不断吸收民族文艺的养分的结果,还是批判性地接受西方戏剧艺术的结晶。本文将从圣经、希腊悲剧以及契诃夫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究二十世纪中国作家曹禺与外国文学的对话。 关键词:曹禺圣经希腊悲剧契诃夫 正文: 曹禺,原名万家宝,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代表剧目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官场失意,母亲因产褥热而去世,是继母将他抚养长大。他经常随继母出入戏院,观看了许多地方戏曲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欣赏到了许多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参加了著名的南开新剧团,在南开中学排演新戏,先后出演了《玩偶之家》、《国名公敌》等戏目,这些戏剧实践使他懂得了舞台并加深了对戏剧艺术特殊规律的理解。此外,他还拜读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古希腊悲剧,并深受其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解放后,曹禺自学俄语来阅读原版的契科夫剧本。1962年,曹禺在对青年剧作家的一次谈话中,还专门精辟地分析了契科夫的《海鸥》,并赞赏不已。①在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基督教也对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曹禺不仅读过《圣经》,还用英文教过一段《圣经》。这些与外国作家及文学的接触或显性或隐性地影响了曹禺的戏剧创作,并在他的创作实践中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和烙印。 《雷雨》与古希腊悲剧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完成于1933年清华毕业之前,也是曹禺的成名作。剧本不仅得到巴金的赞许与推荐,还受到郭沫若的好评,宣扬“《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作家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作品上演后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并且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其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不少艺术批评家,不同的人对《雷雨》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而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比较《雷雨》与古希腊悲剧。 一、命运悲剧的主题 曹禺在《雷雨序》中说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泥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②《雷雨》里的人物都在尽力挣扎,想要摆脱残忍的生存处境,开始新的美好的生活,于是他们都寻求拯救。其中最明显的是周萍与繁漪。周萍想要深知与繁漪之间情爱关系的畸形与罪恶,想要摆脱繁漪的纠缠,悔改以往的过错,寻求灵魂的净化与安宁,于是他将四凤作为自己挣脱罪恶深渊的救命稻草,却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另一个更加罪恶的泥潭,最终仍挣脱不了命运的控制。而繁漪在沉闷压抑的周家过着不自由的生活,处处受封建家长周朴园的控制,同时,作为一个年轻女人,享受不到爱情的甜美,为了逃离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她紧紧抓住周萍不放,甚至在周萍要与四凤双双离家弃她而去时,卑微地祈求他带她一起走,即使是于四凤共侍二夫也无所谓,然而,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这种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愈挣扎却只是徒劳,生命个体时刻与命运接触但却无法掌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