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茨滑坡的预测预报

黄茨滑坡的预测预报

黄茨滑坡的预测预报
黄茨滑坡的预测预报

黄茨大型滑坡的监测预报

阅读并分析黄茨滑坡的地质背景、监测手段、监测数据,运用相关模型对

该滑坡的时间预报作反分析。根据论证结果,提出对工程地质问题综合预测预

报的见解。

一、前言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黄茨滑坡监测组依据半年(1994.8~1995.1)来获得的大量调查、监测资料,通过数次分析计算,认为体积近600万m3的黄茨大滑坡即将于年1月31日至2月7日整体下滑。

在融融1995年的“过年”气氛中,黄茨滑坡突然发出轰隆隆的巨响,孕育已久的滑动开始了,滑体整体下滑。

位于滑坡前缘的水渠于3时断流,3时15分供电线路被破坏,全村一片漆黑。在寒冷的冬夜中,村民们不得不点燃一堆堆篝火取暖。一直没有搬迁的公路以北尚存的近10户居民则忙着抢运家中的重要物资。

至凌晨4时,再也听不到土石运动的声响,滑动停止。整个滑动历时90min。

天亮以后,情况逐渐明朗:

前缘东西宽300m、后缘东西宽近500m。南北长370m、体积近600万m。的黄茨滑坡整体滑动;

后缘下错最大达10m左右,位于台缘做为滑坡后部的四级阶地的一部分——东西长200

余米,南北宽50余米——整体下错约2~6m。滑坡前缘运动距离较小,最大仅30m,但将原山坡坡脚的水渠抬高5m左右;

由于西山梁这部分滑体突然滑动时的冲击力,其前面的地裂缝及由此引起的房屋开裂一直延伸到百米外的公路边;

主要由于滑坡运动距离较近,而且滑坡和公路间60余户居民绝大部分已搬迁,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滑坡实际滑动时间较预报时间仅提前21h30min,预报成功。

二、黄茨滑坡的环境及地质条件

(一)黄茨滑坡所在地—黑方台的自然条件及地质灾害类型

在兰州市中心以西近70km处,由青海西来的湟水注入黄河的八盘峡库区。在黄河和湟水之间的黄河左岸,除黄河桥附近一短小的地段外,均为宽阔的黄河二级阶地,农业发达,人口密集。高出二级阶地面百米许,有一辽阔而平坦的台地,此即由黄河四级阶地构成的所谓黑方台。盐锅峡化工厂东侧的虎狼沟将其分为两部分,沟西边较小的那一块称之方台,沟东边较大的那一块称之黑台。黄茨滑坡即位于黑台南缘,滑坡前缘直抵黄茨村。

黑方台地区处于7度和8度震区交接地带,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

据永靖县气象台资料,1970~1994年年平均降水量为275.3mm,雨季(6~9月)降水量为205.5mm,占全年降水量的74.7%。1994年降水量为249.6mm,雨季降水量为227.Omm,占全年降水量的91%。年蒸发量达1689mm。年平均气温9℃左右,最大冻结深度92cm。

由于黄河和湟水的切割,黑方台为一向偏东方突出的半岛形台地,尤其黑台,加上虎狼沟及其北侧的磨石沟的切割,台地高出周围地形,基本上杜绝了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

四级阶地面广袤而平坦,但从湟水桥至盐锅峡大坝长逾10km的台地边缘均为陡坡和陡崖。

四级阶地上部为厚40余米的冲积黄土。黄土又分为两层:上部20~30m是上更新世(Q3)

的淡黄色黄土,质地均一,结构疏松,粉砂感较强。下部10m左右是中更新世(Q2)的棕黄—棕红色黄土,可见鲜明水平层理,结构较致密。在崖边可见黄土中有较发育的垂直节理。

黄土下边是数米厚的卵石层。

四级阶地陡坎(坡)最下部为暗红色白垩系泥岩夹泥质砂岩,多成单斜状,以lO。~20。倾向SE方向。风化较严重,节理较发育。

没有大区域构造通过黑方台地区。主要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四级阶地形成似后,地壳迅速抬升,致使三级阶地缺失。

高达百米的四级阶地陡崖、陡坡及前述地层条件显然不利于台地边缘的稳定,老滑坡的遗迹随处可见。

1967年以前,黑方台为无人居住的旱塬。由于修建刘家峡水库和盐锅峡水库,四千余库区农民(另有部队农场—个)移居台上。经到提灌站查询得知,通常每年提灌5次,5月为春灌,11月为冬灌,其问还有三次苗灌。含人畜用水及渗漏损失,平均每亩地浇水约600t。冬灌水量较大,约占全年浇灌量的25%。

经过近30年的大面积超量漫灌,虽然台塬上的耕地平均亩产已达302kg,开辟了一个新的农作区,但引起的危害也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地面下沉

台塬地面普遍下沉。据调查访问,已下沉2~3m左右或更多。由于地面下沉,导致房屋开裂,许多农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搬迁,重建家园。

据有关文献介绍;黑方台地面下沉主要受三个因素控制:

(1)黄土的湿陷性;

(2)黄土的相对可蚀性;

(3)黄土的透水性。

据测定,黑方台荒地内表层黄土的水平渗透系数平均值与垂直渗透系数平均值非常接近,在深lO~20m处二者近似相等。

2、台缘滑坡

西北地区的黄土台塬,由于其特定的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塬边很容易产生滑坡。譬如著名的宝鸡峡引渭总干渠98km塬边渠道区段内,就有形成于不同时代的滑坡170个,平均每公里1.7个。黑方台不例外,据调查,在长达10km的台缘,大小滑坡约有40个。

黑方台台缘滑坡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1)由于三级阶地缺失,台缘为高达百米的陡坎,不少地段坡度达60。以上,更有一些地段,尤其上部40~50m左右的黄土近于直立,形成了高陡的巨大临空面;

(2)黑方台的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三层或四层,已如前述;

(3)这样的地质条件就确定了渗水(疏松多孔的淡黄色黄土)、相对隔水(比较致密的棕红色黄土)、渗水(卵石层)、相对隔水(白垩系红层)这种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台塬边缘的基岩顶面多有地下水渗出。也有一些地段地下水循裂隙渗透到基岩中,而后在基岩中顺层面渗流。大面积长期灌溉之后,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样的水文地质条件极有利于在适当部位形成软弱面或软弱带。

除上述形成条件外,诱发因素则以灌溉为主,灌溉(毛)水量每亩每年为600t,而年平均降水量仅300mm左右。如不考虑蒸发和地表径流,则相当于每年每亩地接受12~13t降水。所以,灌溉是黑方台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还没有地震引起该地发生滑坡的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以来发生大小滑坡20次左右,尤其1989年以来滑坡活动日趋频繁;其中又以黑台东端的焦家村滑坡群为最。

这一带的滑坡有两种类型,主要受下部白垩系红层走向与临空面走向夹角大小的控制。虽然黑方台边缘出露的红层产状有些变化,但总的来看,大多数地段的岩层走向为NEE,并

以10。~20。角倾向SSE。

当台缘走向近南北向时,如自湟水桥至野狐沟一带,多发生黄土沿基岩顶面的滑动,以焦家村滑坡群为代表;当台缘走向接近东西向时,如野狐沟以西地段则多发生上覆黄土连同下伏部分基岩的滑动;由泥岩夹泥质砂岩组成的白垩系红层刚好以10。~20。角倾向临空方向,因而常形成沿泥岩顶面的顺层滑动,黄茨滑坡是其典型代表。

(二)黄茨滑坡的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如前述,黄茨滑坡(见图1)位于盐锅峡镇黄茨村北侧黑方台南缘,从坡脚到台塬顶面高差百米,坡脚是一常年流水的水渠,紧靠水渠南侧即为人口密集的居民区。距坡脚百米之遥是兰州通往盐锅峡化工厂和盐锅峡水电站的公路,滑坡与公路之间原有居民63户,300余人。

据地表形迹判断,黄茨滑坡主滑方向为SE30。左右。下边分析其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图1 黄茨滑坡工程地质及监测点布置图

1、地形

黄茨滑坡不仅规模巨大(体积近600万m3)而且地形复杂,中前部是由白垩系红层组成的三条SSE走向的山梁,即所谓西山梁、中山梁和东山梁。东山梁东侧和西山梁西侧是两条常年有地下水淙淙而出的自然沟,构成滑坡的东、西边界。滑坡中后部是黄土构成的陡坡和台塬——四级阶地之一部。台塬边缘走向NEE。台塬前方是相当宽阔的二级阶地。

2、地层

为了查明地层情况,我们曾在西山梁及其后部四级阶地上钻孔3个(具体位置见图1)。

据位于台塬上的Z3孔所见:

黄土层厚42.67m,其中上部的淡黄色黄土厚36.40m,下部的棕红一棕黄色黄土厚6.27m。前者具肉眼可见的大孔隙,结构疏松,粉砂感强,后者黏粒含量较多,结构较致密。31.73~40.90m为厚达9m的软塑层,40.90~42.67m为可塑状态。

卵石层厚近8m(42.67~50.25m),夹有少部分粗砂,潮湿。

卵石层以下是白垩系岩层,为暗红色泥岩夹泥质砂岩。另可见少量薄层绿色砂岩。

根据地表调查:

黄土中有较发育的垂直节理,各冲沟中几乎均有串珠状分布的黄土陷穴(见图1)。卵石层顶面有数厘米厚微胶结的砂层。白垩系红层呈单斜构造,代表性产状为N50。~60。E/13。~15。S。局部可见N62。E/6。S、N75。E/15。S、N40。~50。E/11。~14。S。节理比较发育,在

东山梁的厚层砂岩中见到两组:N65。E/72。N和N25。W/65。S。此外,还零星可见其他产状

的节理。

3、水文地质条件

如前述,四级阶地顶部厚近43m的黄土层底部有厚达9m的软塑层和厚2m的可塑层,厚近

8m的卵石层也是呈潮湿状态,后在深孔测斜过程中发现,位于台塬上的z3孔在54m深处已形成稳定水位。可以认定,自软塑黄土至卵石层底面为厚18m左右的的含水,持水层。

除东山梁东坡地下水顺一层面渗流(判断这是滑面位置,后挖探揭示,此处有5cm厚的饱水软塑黏土)外,滑坡体其他部位(前缘西侧出露的滑面;斜坡上出露或未出露的卵石层底面及各冲沟中串珠状黄土陷穴)均未见地下水出露,滑后亦未见。但东、西两沟的沟头部位均有地下水从基岩中渗出。

4、诱发因素

前文已述,滑坡前方有相当宽阔的二级阶地,不存在河岸冲刷问题。原坡脚的水渠流量甚微,且水渠多半顺坡脚填筑而成,亦构不成对坡脚的冲刷。

从进点工作到滑坡下滑的半年内,1994年10月lO日青海省共和发生了一次5.3级地震。据说黄茨村极个别农民有感,据搜集到的地震资料,除上述青海共和(距盐锅峡镇直线距离约240km)发生的5.3级地震外,一直到1995年1月底,在以盐锅蛱镇为中心的数百公里范围内并未发生5级以上上地震,仅1995年1月27日曾在东经102。05’、北纬39。13’处(阿拉善右旗东北方,距盐锅峡直线距离约390km)发生3.0级地震。故而可以认为,黄茨滑坡并非地震引起。

据前文所述,大量灌溉水是黄茨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由于灌溉产生了许多台缘滑坡,所以若干年来已禁止在台缘百米宽度内灌溉。这样一来,便在靠近灌区的非灌区中产生了不少外高内低的灌溉引起的沉降裂缝,通常平行于灌区边界分布,常有多条,形成一沉降裂缝带。

灌溉对斜坡稳定性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地下水通过卵石层渗透到基岩中某一隔水的泥岩层面或某一软弱夹层后,将使其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在庞大的后部土体自重推动下,岩士体可沿其滑动。

(2)加大了滑体后部自重。黄茨滑坡的后部是40~50m厚的黄土及卵石层构成的四级阶地,降水的垂直渗透,尤其是灌溉水的水平渗透使构成滑体的这部分黄土下部饱水软塑,从而增加了本来就已相当重的滑体后部的重量。

(3)灌区黄土在下沉压缩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侧向推挤力,这也是条件适宜时产生黄土沿基岩顶面滑动的原因之一。

三、各种监测设备的布设及其效果

在黄茨滑坡开展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综合监测手段做出准确的临滑预报。共设置了8

种监测设备。其中电子记录式位移计和声发射仪属试验性质。

现将各种监测设备布设原则及在此次监测中的作用和效果分述如下:

(一)地面监测网

该滑坡规模巨大,地形复杂,属于滑坡范围的宽近百米的四级阶地上裂缝很多(近20条),尽管工作伊始就在后缘裂缝上设置了4台机械式自记位移计,但并未控制所有裂缝。为了更可靠地监测滑坡的动态变化,后又设置了用经纬仪监测的地面监测网,根据实际地形条件,设置了3条呈辐射状的监测线,共设10个监测桩,每次观测到的桩的位移方向与其所在监测线垂直。3条监测线上桩的位移方向与滑坡主滑方向(SE30。)的夹角依次为6。,2.5。,12.5。,若将其位移值换算到主滑方向上,相差极小可略而不计,监测数据可直接使用。图2所示是这10个地面测桩的s—t曲线。从该图可以看出:

图2 10个地面测桩的S—t曲线

1、它们表现了大体相同的动态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

(1)10~12月初,或近似匀速,或缓慢加速,或在加速、减速中波动。日均位移量在l~5mm之间,多数为3mm左右;

(2)冬灌后的12月中、下旬,大部分桩均呈现加速状态。日均位移量达1.9~7.1mm,多数为4~6mm;

(3)12月底到1月初或1月中旬,除C4而外,其余9个监测桩均出现一明显减速段;

(4)1月中旬开始显著加速运动,直至破坏。1月14~25日,日均位移量达7.3~12mm,多数为7.4~9.3mm。1月25~27日,日均位移量达8.5~25.5mm,多数为10~19.5mm。

2、从开始监测到滑体下滑,只有地面监测桩监测到的位移量才反映了滑体在这一阶段的总位移量,从1994年10月1日到1995年1月27 El,各桩的总位移量如表1所列,均达500mm 左右。

3、从这10条S—t曲线还可以看出,它们的同步性愈到后期表现愈明显。其实,这也是进行滑坡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

表1

(二)机械式自记单点位移计

共设置了6台机械式单点位移计。其中A1、A2、A3、A4设在后缘主裂缝上,A6设在西山梁前部那一块滑坡的后缘裂缝上,A7设在西沟头块的后缘裂缝上。由于后缘裂缝带较宽,A2和A3采用了“接力”方式(见图1)。

由于滑坡后部的四级阶地面上有两个裂缝带,而AI、A2+A3、A4仅控制了一个裂缝带,所以,它们的监测资料不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滑坡的动态。

通过对C2、C5、C8三个监测桩的S—t曲线和A1、A2+A3、A4、A6、A7五台位移计的S—t 曲线的对比可以看出:

1、虽然A1、A2+A3、A4都是从1994年8月1日开始工作的,但到1995年1月29日滑坡滑动前夕,A1和A2+A3的总位移量分别为315.4mm和259.1mm,A4则不足100mm,远小于从1994年10月1日开始工作的地面监测桩的位移量。

2、A1位移计的S—t曲线显示:1994年9月中旬以前先加速后减速: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基本呈匀速运动;11月下旬起开始缓慢加速;1994年12月底至1995年1月上旬位移速度稍有减缓,而后加速直到破坏。动态特点与地面监测桩大体一致。

3、A2+A3的s—t曲线显示:1994年10月下旬以前、时而加速时而减速多有波动:11月到1995年1月上旬,基本处于缓慢加速状态;到最后阶段才显著加速。普遍存在于12月下旬到1月上旬的减速现象在该曲线上几乎没有显示。

4、A4单点位移计的s—t曲线显示:1994年9~10月,大体匀速运动:自1994年11月中旬起进入减速状态,其中12月上、中旬及1995年1月中曾出现两次少量加速,12月下旬到1月初呈现停滞状态。可知,虽然总位移量小,加速强度小,但与主滑体的运动状态还是吻合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黄茨滑坡的整体滑动特点。

5、除上述而外,对A6和A7两台位移计的资料分别另行分析如下:

(1)A6位移计处仅一条裂缝,且发展变化最快,所以,A6的s—t曲线较好地说明了这一块滑坡的动态。

1994年8月1日~11月15日、或加速或减速,运动态势不大均匀。11月15日以后大体一直处于加速状态,直到滑体下滑,加速过程长达两个半月;

从1994年8月1日到1995年1月20日,总位移量达520.3mm。1月20日以后,日位移量

均达10mm以上。1月28日11时到29日1 7时,位移量达34.0mm,每小时位移率达1.13mm;

实际上,A6位移计测到的位移量是相对的,因为整个监测装置均设在黄茨滑坡体上,只不过这一块滑体运动相对较快而已。所以,由它的s—t曲线得出的结论只能做为一种定性的参考。

(2)A7位移计安设于1994年11月中旬.其监测线跨越了西沟头块滑坡后缘裂缝,所获监测资料可充分说该块滑坡动态。由A7位移计的s—t曲线可看出:

从11月15日到滑体下滑,总位移量沟173.6mm。11月15~30日大体呈匀速运动,11月30日~12月10日速度稍减,12月10~25日基本为加速运动,12月25日~1月5日为减速段,1月5日起再次加速直至破坏,其动态过程也与滑坡主体大体吻合。从而说明,此块滑坡虽位于西沟沟头,前方有较好的临空条件,后缘已形成独自的弧形裂缝,但其滑面与黄茨滑坡主体部分滑面为同一岩层层面,其位移动态仍受主滑体制约。同时,又一次说明了黄茨滑坡的整体位移特点。

6、根据各位移计连续自动记录的s—t曲线,不同部位、不同时段的滑体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大略可分为三种:

(1)锉动式。静止一段时间突然动一下,而后静止一段时间再动一下,如图3中的A4(进口仪器)。

(2)续动式。静止与位移相交替,形成连续小台阶状,但每次位移并不像锉动式那么突然,有一个渐变过程,整个曲线比较圆滑,不像锉动式曲线那么棱角分明,如图3中A1位移计在1994年10月的曲线。

(3)速动式。滑体不停地运动,S—t曲线基本呈直线状,如图4中A1位移计在1995年1月份的曲线。

显然,这与滑体所处的滑动阶段与滑动速度有关。

图3 滑体的三种运动方式

(三)沉降监测桩

滑坡后部四级阶地上两个裂缝带之间有较明显的沉降现象,为了解沉降情况,1995年11月30日在平台上埋设了13个沉降监测桩,大部分集中在后缘裂缝带两侧,各沉降监测桩的具体位置见图1。

主要由于埋设较晚,观测次数较少。1995年1月7日进行初始观测,后于1月14日、1月24日进行了两次观测。现将各桩的沉降量列如表2。

表2

由图1可知,H5、H9、H11、H13距后缘裂缝有一段距离,应该不发生沉降。H5、H9、H11产生少量负沉降(上升),应与冻胀影响有关,H13应视做没有沉降。

位于后缘主裂缝带前缘的H2、H6、H8三个桩在半个月中下沉60~90mm。位于A4位移计附近的H4下沉量最小,仅14mm。结合A4的资料,可以认为此处比较稳定。位于A1位移计处的H10下沉量较大,达161mm。下沉量最大的是位于西沟头的H12,达191mm,日均下沉13mm,说明西沟头块滑坡活动较强。位于台塬边缘裂缝北侧的H3、H7的下沉量与H2、H6、H8相当,说明两裂缝带间的地块具有大体相同的下沉速率。

(四)简易监测桩

所谓简易监测因地而宜有不同的方法。我们为监测地表裂缝,采用打木桩办法;每一排的桩数酌情而定。

这次监测工作中在两个部位埋设了简易监测桩:

1、台塬边缘裂缝带简易监测桩

前文已说明,在台塬上有两个裂缝带,其中一个位于台塬边缘,这里都是动体,安设单点位移计无大意义,为了解其大略动态,设置了四排简易监测桩,每排含桩数5个、6个不等,即图1中El、E2、E3、E4。

从1994年8月1日至1995年1月28日,对这些桩整整监测了40次,获得大量(680个)数据。

在这680个数据中有67个为负位移(含发生负位移后的稳定值),约占10%。一次负位移值均为l~2mm。

经历6个月后,各排简易桩的总加长量是:E1--290mm,E2--330mm,E3--247mm,E4—236mm。最大相差近100mm。

这四排桩均位于动体内,其位移数据对滑坡体动态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但是,却很好地说明每条裂缝都不在断加宽。所以,地面监测桩的位移不可能全部“传递”到后缘的单点位移计上。

如将简易桩以适当密度纵穿整个裂缝带,其监测资料将会有较大意义,

2、滑坡出口部位的简易监测桩

滑坡前缘的剪出口出现之后,跨越出口裂缝设置了5组监测桩(具体位置见图1),从1994年11月12日至1995年1月28日共观测了73次,获得了365个数据,各组简易桩(E8~12)的总位移量依次为-112,-280,-334,-289,-229mm。西山梁处滑坡出口位置变化较大,故E8的负位移(桩间距缩短)较小,未能真实反映出口处的位移变化。E12受东山梁前缘“较稳定的黄土包”的影响,变化过程也不够典型。

E9、E10、E11三组监测桩的资料比较有代表性,它们表现出如下规律:

(1)1994年11月绝大多数的监测值显示几乎每天都产生压缩;每一组桩间都产生负位移,其绝对值多为1或者2mm,少数达3~4mm。

(2)1994年12月,除第4组之外,其余每天都产生负位移,其绝对值多为3~4mm,少数几次达5~6mm。

(3)1995年1月,滑体加速向前移动,绝大多数的日位移量达5~6mm,1月25日后多大于7mm,1月29日,E10、E11两组桩间的位移绝对值为10mm。

滑坡出口部位的监测桩,虽然桩数不多,监测时间不长,但颇能说明一些问题。(五)地面倾斜盘

为早日发现和大体确定滑坡出口的可能位置,我们从斜坡坡脚水渠两侧到公路埋没了4排15个地面倾斜盘(DI~D15),第一排在水渠北侧紧靠坡脚,第二排在水渠南侧,第三排在水渠与公路间,第四排靠近公路。具体位置如图1。

经过几个月的观测发现,入冬以前,第三、第四排一直未动,入冬以后,有的倾斜盘稍有倾斜,分析可能与冻胀有关,本欲解冻后再做结论。滑坡下滑失去了这一机会。从滑后滑

坡到达位置分析,这两排倾斜盘应该不受滑坡蠕动挤压的影响,故本文仅对水渠两边的7个倾斜盘的资料加以分析。

由图1可知,D1、D2、D3、D4分布在西山梁前缘两侧,D5位于中山梁前缘,D6和D7位于东山梁前缘。

据所获资料可得到如下信息:

1、西山梁活动性最强、位于水渠北侧的D1和D3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位于水渠南侧的D2和D4也产生较大的倾斜。后来,水渠南侧地表陆续出现裂缝,但这些裂缝出现的时间是滞后于倾斜盘的变化的。

2、从1994年11月1日起,D1一直倾向NE,说明此处将出现反翘。

3、D3也一直倾向NE,说明滑体顺N50。E/13。S的层面滑动,这里受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推挤。D4与其类似,只是倾斜变化较小。

4、D2的倾斜方向由NE而SW而NW,变化较大,说明初期它也受到顺层推动的影响,到后期向NW倾斜,出现反翘趋势。

5、D5虽然离水渠不远,但其位置较低,且在附近的试坑K2处所显示的极清晰的出口外侧,这应是其变化较小的原因。

6、D6尤其是D7的变化稍大于D5,根据滑动前后的情况还提不出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如果观测时间更长一些,情况将会比较明朗。

(六)钻孔测斜

由于经费所限,当时只钻了3个孔(具体位置见图1),在西山梁构成一个勘探断面。这3个钻孔中均埋设了测斜管进行钻孔测斜,以期确定滑面位置。

z1孔是8月11日埋设的测斜管,9月5日进行监测时便发现在28.75m处测斜管变形严重,测斜探头下移困难。次日,测斜探头不仅完全下不去,而且探头底部还被软泥污染。这一情况一方面揭示了z1孔滑面的位置,另一方面也说明西山梁前部这一块活动性很强。

z2孔终孔稍早了一点,钻探深度不够,没有测到滑面位置,但可说明滑面应低于孔底。z3孔的监测效果较好,监测资料表明有两层滑面;下部42m处有一层滑面,此与地质分析一致,刚好位于卵石层顶面的软塑黄土层底部;上部21m处还有一层滑面,对此没有找到地质依据,可能是一条后缘破裂面。

由图2可知:将z1和z3孔的滑面位置相连,滑面倾角为14。,与岩层倾角吻合,证明确是顺层滑动;滑面线刚好通过z2孔底,从而揭示了z2孔找不到滑面的原因。

(七)电子式自计单点位移计

在黄茨滑坡监测期间先后设置了三台电子记录式位移计,即图1中的B1、B2、B3。这种仪器有连续自记并将数据存储于单片机中的功能,记数时间间隔为10min。此处只对B2的监测结果做简单讨论。

B2安设较晚,1994年11月25日才开始工作。12月22日~1月22日,仪器故障,无资料。

表3所列A7和B2的对比资料。

由表3看出,每台位移计在两个阶段的累计位移量均很接近,而且十分有趣的是,12月1日、7日、15日三天(几乎)完全相等。而7日、15日以前2~3天A7的位移量均为0,因而认为,B2电子记录式位移计不仅所测数值可靠,而且仪器灵敏性还优于A7。

后来,我们对各台位移计的灵敏性做了测试,结果表明,(国产的)AT机械式位移计确实存在“跳动”现象(进口仪器不存在这种现象),进而证实我们自行研制的电子记录式位移计灵敏度高,所测数据准确。

图4是B2位移计1995年1月23日起s—t曲线,从这段曲线看,滑体一直处于加速状态,但速度递增率较小,总体来看近似匀速运动,直到29日速度递增率才明显加大。但从下文可知,若时间轴以小时或以lOmin为单位,情况将有所不同。

表3

图4 B2的日位移s—t曲线

TRT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预报中的应用

中国西部科技 2015年01月第14卷第01期总第306期 49 TRT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预报中的应用 郭恒1许国光1宋福渊1臧传田2 (1.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岩土工程研究所,北京 顺义 101300 ;2.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北京 朝阳 100026) 摘 要:目前,关于滑坡地质灾害预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很多,但是预测预报技术的精度和可操作性仍有一定的缺陷和改进空间。鉴于TRT技术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成功应用,以山西五盂高速公路佛岭隧道项目成功预测突水事件为背景,分析TRT技术用于滑坡地质灾害预报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滑坡与隧道存在差异,TRT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滑坡体地质条件预测,但是在滑坡体中创造类似的条件,满足TRT技术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预报滑坡体中的潜在滑裂面,为后续的滑坡地质灾害预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TRT技术;佛岭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滑坡;地质灾害预报 DOI: 10.3969/j.issn.1671-6396.2015.01.020 1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复杂,自然变异强烈,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三十多种,除火山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15种为主要灾害,其中危害最大、数量最多的当属滑坡地质灾害。滑坡是发生在山地丘陵区的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具有突发性强、易损度高的特点,与地震、火山并列成为全球性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1,2]。 为了防止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有效的预测预报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的一些部门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重要交通干线和工矿区的一些滑坡进行了长期观测。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在此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功预报也不乏实例,例如中国宝成铁路须家河滑坡、长江三峡新滩滑坡、卧龙寺新滑坡、黄茨滑坡等等,但由于滑坡自身的复杂性,基础理论不完善,预测预报问题仍然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3]。 本文基于TRT技术在五盂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的成功应用实例,鉴于TRT技术的优势,分析TRT技术用于探测滑坡体内部地层信息存在的问题,研究利用TRT技术预报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行性,为后续开展滑坡地质灾害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2 TRT技术在佛岭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2.1 佛岭隧道 五盂高速公路佛岭隧道地处盂县与五台山交界地带,长8.8km,为五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之一。 2.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佛岭隧道位于构造剥蚀、溶蚀、侵蚀低中山区,山体陡峭,冲沟发育。微地貌表现为基岩山脊、冲、沟陡坡等。所处区域为五台山块隆南部支系舟山掀向斜的东南翼,为一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平缓,地质构造简单;地表水系为清水河,水流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冬季仅部分河道有少量间断流水,雨季流量较大。2.3 方案设计 本次预报安装10个检波器,隧道左右边墙各布置4个,拱腰各布置1个,锤击震源点共计12个,隧道左右边墙各6个,勘测范围:高程为750-790m,横向为中心线左右各20m,纵向为160m,掌子面在图中的位置为37.8,里程为ZK13+528.2m。如图1所示。 图1 震源和检波器在空间分布的俯视图 2.4 结果分析 图2给出的是本次佛岭隧道地质预报结果。通过对掌子面前方122.2米的地震波反射扫描成像三维图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Ⅰ区:掌子面前方约60m-70m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图像颜色单一较深,推断该处可能为破碎带或含水构造,极有可能为裂隙水集中带,出现涌水的可能性不小,施工时应给予高度关注。 (2)Ⅱ区:掌子面前方约90m-100m范围内,出现了零星的“散点”,表明该范围内有裂隙或岩层中夹杂其他物质,但不发育,对施工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出。 (3)Ⅲ区:掌子面前方约100m-115m范围内,隧道经过区域周围出现了明显的“散点”集中区,且散点颜色混杂,推断该范围内围岩中寻在大量的裂隙或夹杂其他物质,有可能涌水、突泥或涌砂,施工过程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4)Ⅳ区:掌子面前方约115m-122m范围内,隧道经过区域右侧出现了明显的“散点”集中区,且散点颜色混杂,推断隧道经过区右侧围岩中寻在大量的裂隙或夹杂其他物质,

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文献研究综述

滑坡动态数值模拟文献综述 引言 由于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斜坡上的土体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会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造成滑坡事故。根据一项已经完成的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中,滑坡28738处,占这些地区地质灾害总数的51% [1],由此可见,滑坡是一项比较频发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给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多山的国家,许多高速公路、铁路都绕山而行,还有一些重要的国家战略设施也都依山而建,若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势必会对这些重要设施造成破坏,造成正常的交通和生产秩序的紊乱。因此,研究山体滑坡,实现对滑坡的预报预警是亟需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过许多大型高速滑坡,给人类造成很大灾难。这类滑坡大多具有极高的滑速和极远的滑程,在平缓的地面上,滑速有的超过10Okm/h,滑程可达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并通过远程和高速及其引起的气浪和碎屑流化将不安全区扩展到滑坡形成区以外极远处,致使造成很大的灾害。 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威尼斯省瓦依昂河下游的托克山斜坡,在瓦依昂特水库开始蓄水时坡体整体性高速下滑,激起了巨大的涌浪,致使坝内所有设施遭受破坏;对岸朗格尼亚镇、下游皮拉哥城和维拉诺尼镇、上游拉瓦佐镇均遭涌浪袭击而摧毁,死亡2400余人,整个水库完全破坏,造成震惊世界的灾难性事故【1】。 在我国,特别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这类大型高速滑坡也多次发生,如1983年3月7日发生的甘肃东乡洒勒山大型高速滑坡,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滑出160Om,摧毁4个村庄,伤亡278人,最高滑动速度达30m/s[2]. 1985 年6 月12 日凌晨,新滩江家坡至广家岩1300万m3滑坡体高速向下滑动,新滩镇这个千年古镇顷刻之间被推入长江。共有1569 间房屋、780 亩农田、77 艘船只被毁,

长江三峡库岸带崩滑灾害的预测与预防

52-56,2010 地 质 学 刊第34卷 第1期 doi:10.3969/j .issn .167423636.2010.01.52 长江三峡库岸带崩滑灾害的预测与预防 杨达源,李徐生,韩志勇,陈英勇,黄 典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位的大幅度上涨及水位变动带(消落带)的形成等一系列因素将导致原谷坡地貌过程发生较大的变化。通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认为,除了原有的几百处大大小小的崩塌滑坡堆积体以外,在今后的库岸再造过程中,必定还会发生大量的崩岸或塌岸事件,对沿岸局部地段的生态安全、工程安全与移民城镇家园的安全将构成较严重的威胁。对三峡水库库岸带各种堆积物的不稳定性及其危害方式和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对这些地段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测预防;评价 中图分类号:P694;P64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0)01-0052-05 收稿日期:2009-10-12;修订日期:2009-10-21;编辑:陆李萍 作者简介:杨达源(1941—),男,江苏武进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0 引 言 在长江干流长期的深切作用下,长江三峡两岸发育了大量的岩壁陡崖与岩块碎屑陡坡,同时还有大大小小几百处崩塌滑坡堆积体(图1)。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位将从海拔66m ~160m 普遍上 升到170m ~175m ,并且在145m ~175m 之间将成为水库水位的变动带(消落带)。与此同时,长江三峡库岸总长将超过1500km 。可以预见,今后几十年,在三峡地区这样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下,水库蓄水及其库岸再造过程对原来的长江河谷谷坡的地貌过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沿岸局部地段的生态安全也将面临严重威胁。 图1 长江三峡水库库区的水位变动示意图 1 库岸带堆积物不稳定的主要影响 因素 111 长江深切较快,库岸带岸坡较陡且岸坡岩块被 卸荷拉裂 根据长江三峡阶地的分布,估算出近10多万年以来,长江河谷的深切速率达到8111c m /ka,其中,重 庆附近10万年的下切速率为8010c m /ka 、近几万年 来达到9214c m /ka;忠县附近为7910c m /ka;奉节附近为7511c m /ka;三峡大坝坝址附近为7413c m /ka 。这么快的下切速率,导致三峡河段的谷坡普遍偏陡,尤其是坡脚部位,一般情况下坡度都在30°。 长江的快速深切,不仅导致岸坡坡度较陡,而且导致岸坡岩石产生卸荷拉裂。岩石山丘被拉裂后,有的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实用版

YF-ED-J4566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实 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为加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杜绝煤矿地质灾害和透水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第 22 条“煤矿企业应当设立地质测量部门,配备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及时编绘反映煤矿实际的地质资料和图件,建立健全矿井地测工作规章制度”以及《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中地质灾害与测量专业“制度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地质及水文地质、瓦斯地质预报分为月报、年报和临时性预报,内容要涉及在预

报周期内预计采掘范围、工作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煤层及顶底板、瓦斯 地质等情况,采掘工作面涌水量预测、工作面存在何种隐患及防治措施和地物调查情况等四个方面。 1.月度预报地测部门根据煤矿月度采掘工程计划,每月末应编制下一月度地质预测预报。 2.年预报每年年初,地测部门应根据煤矿生产情况和采掘工作面接替计划,编制年度煤矿地质预测预报。 3. 临时预报 根据采掘进度情况,地测部门要针对采掘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地质情况,随时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或险情,及时发出地质临时预报。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制度(新版) (一)为加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杜绝煤矿地质灾害和透水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第22条“煤矿企业应当设立地质测量部门,配备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及时编绘反映煤矿实际的地质资料和图件,建立健全矿井地测工作规章制度”以及《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中地质灾害与测量专业“制度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地质及水文地质、瓦斯地质预报分为月报、年报和临时性预报,内容要涉及在预报周期内预计采掘范围、工作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煤层及顶底板、瓦斯 地质等情况,采掘工作面涌水量预测、工作面存在何种隐患及防治措施和地物调查情况等四个方面。 1.月度预报地测部门根据煤矿月度采掘工程计划,每月末应编制下一月度地质预测预报。

2.年预报每年年初,地测部门应根据煤矿生产情况和采掘工作面接替计划,编制年度煤矿地质预测预报。 3.临时预报 根据采掘进度情况,地测部门要针对采掘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地质情况,随时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或险情,及时发出地质临时预报。 4.雨季期间,定期对地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地表水害或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水情水害问题时,及时发出预报。 (三)地质、瓦斯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应对采掘工作面前方存在的夹矸、断层、薄基岩等地质条件和采掘工作面对应的地表地物等情况有详细描述。 (四)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经总工程师审批签字后下发执行。 (五)地质及水文地质、瓦斯地质预报均由地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编制,编制前地质人员要根据煤矿地质资料,认真分析采掘范围内的地质、瓦斯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其特点和变化规律,做到内容准确、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采掘工作面接近地质构造带及地质条件复杂地带时,预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014试验检测人员继续教育 -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试卷

2014全国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继续教育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 第1题 以下不属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是: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D 第2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滑坡编目工作组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议将滑坡的众多因素归纳为场地条件、地貌作用、自然作用和()四大类 A.人为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场作用 D.生物作用 答案:A 第3题 我国2013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196起,哪种灾害类型发生的最多()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A 第4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主要内容的是() A.地表位移 B.地下变形 C.水文 D.自振频率 答案:D 第5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近景摄影 C.GPS D.测斜法 答案:D 第6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下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重锤法 C.重锤法 D.测斜法 答案:A 第7题 以下设备中,()是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A.风速风向仪 B.水位计 C.GPS D.测斜仪 答案:C 第8题 静力水准仪能够在以下哪种滑坡监测内容中使用 A.环境 B.地声 C.地下变形 D.水文 答案:C 第9题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开始起步的时间是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第10题 经过多年国内外滑坡专家的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滑坡理论有了较大发展,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滑坡研究发展阶段的是 A.现象预报和经验式预报 B.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 C.滑坡预报模型 D.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 答案:C 第11题 新世纪初,()地调局的滑坡灾害减灾战略规划将滑坡过程和诱发机理研究列为首要任务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滑坡研究现状综述

滑坡研究现状综述 张建永 [摘要]本文就滑坡的调查方法、稳定性评价、失稳模式、预报以及处理措施等简述滑坡研究的现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做出简要的评述,并指出滑坡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失稳模式;预报;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P642.2文献类型:A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规模日益增大,遇到的边坡稳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边坡失稳轻则增加投资,延长工期;重则摧毁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统计资料显示,1951~1991年的40年中,我国工程滑坡灾害至少造成1169人死亡;经济损失更是巨大,仅云南漫湾水电站滑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10亿元,延误工期一年以上,本文拟就滑坡的调查、稳定性评价、失稳模式及其影响因素、预报及处理措施等方面浅谈研究的现状。 1滑坡的调查 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变形迹象调查。后缘张裂缝、陡壁等地貌特征是滑坡存在的明显证据。如果坡脚有泉出露,泉水流量和清澈程度的变化往往是滑坡即将发生的征兆。在有些情况下,已经张开的后缘裂缝又趋于逐渐闭合,恰恰是滑坡即将发生的征兆(据王兰生)。 近年来,除了钻探、物探等常规方法以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勘探方法,如钻孔电视、地质雷达、钻孔CT等技术。遥感技术正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在大型工程的勘测阶段,利用遥感图像可以显著提高效率,改善工作条件。在京九铁路的选线和施工阶段,遥感技术的成功应用说明了这一点。再如,石家庄西郊石灰岩山区的一大型滑坡就是首先在遥感图像上发现的,后来的实地考察证实了原判断。应当指出,遥感技术毕竟不能深入到地质体的内部,它得到的只是表层的信息,因此,遥感技术无法完全取代现场的勘察工作,而只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2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滑坡的稳定性关系到工程选址、设计方案等重大决策问题。稳定性评价要求适宜

国外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预报

国外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预报 (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意大利情况介绍) 美国地质调查局 美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2006~2010年滑坡灾害计划(LHP)该计划可以帮助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利用可靠的科学信息来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任务。LHP的任务是提供可以降低滑坡损失的信息,促进人们对滑坡灾害的了解,制定科学的减灾战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2006~2010年的LHP计划是 一 新的预测模型 最近几年来,LHP开发了一些评价斜坡稳定性或滑坡敏感性的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可以推测将来滑坡发生的时间、位置和规模。其中一个模型是SCOOPS,可以分析从沿海峭壁到火山爆发的三维深部旋转破坏。LHP计划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分析相似尺度下的三维滑动破坏。由于这个模型可以提供破坏体积的信息,LHP也计划将这一模型与火山灾害计划的模型结合起来,预测滑坡和泥石流沿坡而下的泛滥区。USGS开发的另一个模型是TEIGRS,可以分析与时间相关的降雨入渗量和其造成的浅层崩积物的不稳定性。LHP计划改进了这一模型,并用它分析暴雨开始时非饱和土壤的入渗以及在持续降雨过程中形成的侧向流动。同时也需要在实时降雨和(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条件下,为满足滑坡敏感性的静态图以及编制第二代动态图的需要,研究各种敏感性模型的概率结果。对滑坡历史和重现情况要继续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认识美国大部分地区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包括研究美国东部山区由于强降雨造成的滑坡事件,确定这一地区的降雨阈值。另外,可以应用改进的模型评价美国其它地区的滑坡灾害。 计划还将这些模型引入到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中,以迅速评价火灾后发生的泥石流灾害。LHP已经建立了火灾后泥石流响应和发生过程的数据库,包括根据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图像获取的全国范围内火灾程度的实用信息。计划对现有的经验模型以及研究火灾区径流和侵蚀过程的物理模型进行改进。预计这些模型可以提高火灾后泥石流评价的精度和准确性。 二 新的滑坡监测技术 LHP计划改进和开发动态滑坡环境的监测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预测将来的滑坡活动。该计划预计可以提高实时监测能力,采用成本较低的GPS接收器等仪器来监测从缓慢蠕变到迅速灾难性破坏的滑坡活动。如果条件允许,还计划应用地球资源探测卫星数据和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如LIDAR和SAR,对滑坡活动进行探测、绘图或做出迅速评价。 三 对知之甚少的滑坡过程的研究 LHP计划将研究重点放在以下特别棘手且缺乏对其认识的滑坡灾害上。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新的评价工具: 1、进行野外分析研究,以更好地认识泥石流的发展过程。许多破坏性的泥石流的规模最初都很小,通过侵蚀流经的通道和向下运移过程中携带沉积物的“体积膨胀”作用而逐渐扩大。认识泥石流的发展机制和前期状态有助于对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价。 2、需要对能够引起滑坡沉积物再次活动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这一工作有助于预测引起老滑坡再次活动的条件。 3、要不断寻求其它机构的协助,以便研究和应用不同方法来评价岩崩灾害对公共土地的影响。 LHP的长期目标: 一 滑坡灾害评价 在美国进行滑坡野外调查、研究、监测和分析以减小滑坡灾害和风险时,特别要强调的是采用GIS和遥感技术开发新方法和开展试点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试题及答案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试题及答案 第1 题 以下不属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是: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D 第2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滑坡编目工作组于上世纪90 年代建议将滑坡的众多因素归纳为场地条件、地貌作用、自然作用和()四大类 A.人为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场作用 D.生物作用 答案:A 第3题 我国2013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5196 起,哪种灾害类型发生的最多()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A 第4 题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主要内容的是() A.地表位移 B.地下变形 C.水文 D.自振频率 答案:D 第5题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近景摄影 C.GPS D.测斜法 答案:D

第6题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下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重锤法 C.重锤法 D.测斜法 答案:A 第7题 以下设备中,()是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A.风速风向仪 B.水位计 C.GPS D.测斜仪 答案:C 第8 题静力水准仪能够在以下哪种滑坡监测内容中 使用 A.环境

B.地声 C .地下变形 D.水文 答案:C 第9 题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开始起步的时间是 A.20 世纪50 年代 B.20 世纪60 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 世纪80年代 答案:B 第10 题经过多年国内外滑坡专家的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滑坡理论有了较大发展,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滑坡研究发展阶段的是 A .现象预报和经验式预报 B .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 C.滑坡预报模型 D.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

黄茨滑坡的预测预报

黄茨大型滑坡的监测预报 阅读并分析黄茨滑坡的地质背景、监测手段、监测数据,运用相关模型对 该滑坡的时间预报作反分析。根据论证结果,提出对工程地质问题综合预测预 报的见解。 一、前言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黄茨滑坡监测组依据半年(1994.8~1995.1)来获得的大量调查、监测资料,通过数次分析计算,认为体积近600万m3的黄茨大滑坡即将于年1月31日至2月7日整体下滑。 在融融1995年的“过年”气氛中,黄茨滑坡突然发出轰隆隆的巨响,孕育已久的滑动开始了,滑体整体下滑。 位于滑坡前缘的水渠于3时断流,3时15分供电线路被破坏,全村一片漆黑。在寒冷的冬夜中,村民们不得不点燃一堆堆篝火取暖。一直没有搬迁的公路以北尚存的近10户居民则忙着抢运家中的重要物资。 至凌晨4时,再也听不到土石运动的声响,滑动停止。整个滑动历时90min。 天亮以后,情况逐渐明朗: 前缘东西宽300m、后缘东西宽近500m。南北长370m、体积近600万m。的黄茨滑坡整体滑动; 后缘下错最大达10m左右,位于台缘做为滑坡后部的四级阶地的一部分——东西长200 余米,南北宽50余米——整体下错约2~6m。滑坡前缘运动距离较小,最大仅30m,但将原山坡坡脚的水渠抬高5m左右; 由于西山梁这部分滑体突然滑动时的冲击力,其前面的地裂缝及由此引起的房屋开裂一直延伸到百米外的公路边; 主要由于滑坡运动距离较近,而且滑坡和公路间60余户居民绝大部分已搬迁,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滑坡实际滑动时间较预报时间仅提前21h30min,预报成功。 二、黄茨滑坡的环境及地质条件 (一)黄茨滑坡所在地—黑方台的自然条件及地质灾害类型 在兰州市中心以西近70km处,由青海西来的湟水注入黄河的八盘峡库区。在黄河和湟水之间的黄河左岸,除黄河桥附近一短小的地段外,均为宽阔的黄河二级阶地,农业发达,人口密集。高出二级阶地面百米许,有一辽阔而平坦的台地,此即由黄河四级阶地构成的所谓黑方台。盐锅峡化工厂东侧的虎狼沟将其分为两部分,沟西边较小的那一块称之方台,沟东边较大的那一块称之黑台。黄茨滑坡即位于黑台南缘,滑坡前缘直抵黄茨村。 黑方台地区处于7度和8度震区交接地带,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 据永靖县气象台资料,1970~1994年年平均降水量为275.3mm,雨季(6~9月)降水量为205.5mm,占全年降水量的74.7%。1994年降水量为249.6mm,雨季降水量为227.Omm,占全年降水量的91%。年蒸发量达1689mm。年平均气温9℃左右,最大冻结深度92cm。 由于黄河和湟水的切割,黑方台为一向偏东方突出的半岛形台地,尤其黑台,加上虎狼沟及其北侧的磨石沟的切割,台地高出周围地形,基本上杜绝了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 四级阶地面广袤而平坦,但从湟水桥至盐锅峡大坝长逾10km的台地边缘均为陡坡和陡崖。 四级阶地上部为厚40余米的冲积黄土。黄土又分为两层:上部20~30m是上更新世(Q3)

我国滑坡降雨实验研究综述(终)

我国滑坡降雨试验研究现状综述 常晓军王德伟唐业旗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81) 摘要:滑坡降雨试验研究是人们对降雨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降雨型滑坡的关注与研究日益深入,更加注重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降雨型滑坡,无论是在工程实践应用、试验方法尝试,还是机理研究、理论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推动了降雨滑坡灾害的预警水平。本文对国内降雨型滑坡的发育情况、在该领域的试验条件、研究现状等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国内滑坡降雨试验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示码: 0.前言 降雨型滑坡是一个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斜坡破坏形式多样、灾害损失巨大的滑坡类型;也因此降雨型滑坡的研究成为国内外滑坡灾害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滑坡降雨试验研究是人们对降雨型滑坡形成机理研究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外滑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就开始通过人工降雨的的方法研究降雨型滑坡的形成机理,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借鉴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降雨型滑坡的关注与研究急剧升温,更加注重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降雨型滑坡,无论是在工程实践应用、试验方法尝试,还是机理研究、理论探索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提高了降雨滑坡灾害的预警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和参考。本文对我国降雨型滑坡的发育情况和在该领域的试验条件、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1.降雨型滑坡 所谓的降雨型滑坡,目前国内外尚无确切的定义。在我国的工程地质领域,通常把自然的大气降水为主要动力条件诱发的滑坡(岩土体斜坡失稳现象)称为降雨型滑坡。我国是地质灾害极为发育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有加剧的趋势,平均每年发生的滑坡灾害在1万起左右,其中80%以上发生在5~9月(即雨季)[1],说明至少半数以上的滑坡灾害直接或间接的与降雨有关。据统计,已经完成的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中,滑坡28738处,所占地质灾害总数比例最高达51%;已调查的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是暴雨,占滑坡总数的90%之多[2]。

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思路

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思路 魏丽1 , 单九生1 , 章毅之2 , 刘显耀1 (1.江西省环境预报中心,江西南昌330046;2.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6) 摘要: 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研究,在国内外仍是个难题和热点。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江西为研究区域,从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理论入手,通过8个滑坡灾害易发点的监测试验,系统地研究大气降水对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滑坡土体应力及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探讨植被覆盖与滑坡的关系;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滑坡风险区划和暴雨型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应用统计学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滑坡体发生滑动的临界雨量指标;开发基于Web-GIS的暴雨型滑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并进行业务试验。 关键词:暴雨滑坡形成机理预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P426.616;P6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33(2005)03-0017-06 0引言[1~29] 滑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难题,其危害已成为仅次于地震的第二大自然灾害。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主要类型,全国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结果显示,滑坡在地质灾害中所占比例最大可达51%。其主要诱发原因是暴雨,暴雨诱发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0%。 一次集中性暴雨能诱发大量滑坡。如1998年全国范围内因特大暴雨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造成死亡人数1 157人,受伤人员超过1万人。江西省1998年特大暴雨引发的地质灾害有11万处,其中主要是滑坡;损失较大的重要灾害点466处,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点51处,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前18 a的总和。1995年6月美国弗吉尼亚州Madison县,16 h降水量达775 mm,诱发了1 000多处滑坡。根据世界红十字会统计,1963~1996年,每年平均因滑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达1 550人。据估计,中国每年由于滑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200亿元。 1暴雨型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预测理论基础[30~35] 滑坡(landslide)是指斜坡(含人工边坡)岩土体依附于其内在或潜在软弱结构面(带),在重力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失去原有平衡条件而产生的水平位移为主的滑动现象。滑坡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一定损失的斜坡变形破坏乃至整体移动事件。 按动力成因分,滑坡可分为天然动力与人为动力两大类,前者分为地震型、降雨型、汇水型等。按滑动面深度分为浅层滑坡(6 m)、中层滑坡(6~20 m)、厚层滑坡(20~50 m)、巨厚层滑坡(>50 m)。大气降水是滑坡致灾的最主要外因。降水对滑坡的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大气降水注入滑体,增加岩土的含水量、增大岩土体容重、软化岩土、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降雨渗入到风化岩土体之下的基岩面或断水层面变成润滑剂,降低了接触面的抗滑性质,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滑坡预测建立在预测科学和滑坡学理论基础上。滑坡系统动态规律研究包括其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变化规律。基本受控于动态因素作用的方式、强度

综述国内外滑坡监测

国内外滑坡风险研究及进展 硕水保13-2 张嫱 3130638 摘要:人类生存的地球, 山区高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4 , 居住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 %。与山地地貌紧密相关的滑坡灾害, 其危害和影响程度仅次于地震。但因其出现的频度和广度远远大于地震事件,故成为人类社会及生活环境中广泛遭遇、受害最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人类受其危害也由来已久。本文以时间为中轴概述自滑坡研究开始至现在的国内外滑坡风险研究发展过程,并对国内外研究发展做出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滑坡风险研究滑坡预测模型山地灾害 1 滑坡灾害及其危害 1.1 国内滑坡灾害 国内, 有史为证, 近2000年来, 长江三峡地区因崩滑引起堵江断航事件达7 处9 次。其中岷江于公元前10 年、公元1437年、1449 年、1773 年曾多次为滑坡所堵断。其后1933 年四川叠溪地震, 造成岷江两岸山体崩滑形成3 座高达100 余米的堆石坝, 将岷江完全堵塞。最近30 年来, 我国发生了很多危害影响相当严重的大型崩滑事件。如1972 年6 月18 日香港2 起重大滑坡事故;1967 年6 月8日雅砻江唐古栋滑坡;同年7 月16 日巫山长江南岸鲤鱼沱滑坡; 1980年7 月3 日成昆铁路铁西车站滑坡;;1996 年6 月10 日巴东迁建县城新址二道沟滑坡及同年10 月29日三道沟滑坡;2001 年5 月1 日重庆武隆县城江北西段崩塌等。 1.2 国外滑坡灾害 在国外, 滑坡危害一样严重而广泛。1939 年加拿大Montagneuse河谷发生历史最大滑坡, 堵塞河流形成115 km 长的水库。1952 年冬天美国洛杉矶滑坡造成750 万美元的损失; 1963 年意大利Vajont双曲拱坝库区发生大滑坡, 造成的涌浪夺去坝下游2400 余人的生命; 1977 年瑞典塔维滑坡, 造成150 多间房屋破坏或重创, 9 人丧生, 直接经济损失约115亿瑞典克朗。事实上, 诸多国家和地区, 如: 日本的新泻县及其邻县、俄罗斯的高加索及黑海

GIS在滑坡灾害中的应用

GIS在滑坡灾害中的应用 摘要:地球信息科学是一种基于地图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是研究地球系统信息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的科学。地球地球信息科学将通过对地球系统内部多源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感受、响应与反馈的信息机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深入研究,揭秘复杂地球巨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与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GIS在滑坡灾害中的应用,包括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管理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滑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 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山区的国家,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发生频繁,且灾情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提高滑坡灾害的研究水平,对工程安全、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新兴的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和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 information science)在时空上为实现中尺度以上范围滑坡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和研究思路。 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cs或Geo-information Science)是用于获取、储存、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陈述彭院士认为:“地球信息科学以地球为舞台(电离层——莫霍面),以人地关系为主题,以服务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卫星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电脑辅助设计与制图、多媒体与虚拟技术、互联信息网络为主体的高速全息数字化集成的科学体系,形成对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进行时空分析与宏观调控的战略技术系统(2)”。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数据、系统操作人员四部分组成,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数据的输入与预处理,数据的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以及可视化表达输出等。 地理信息科学不仅可以用于气象次生灾害的灾情评估,而且可以辅助减灾救灾决策。由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与制图功能和可视化的特点,GIS在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研究方面的应用正得到快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GIS的应用已从数据管理、多源数据数字化输入和绘图输出,到数字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或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的使用、GIS的集成技术的应用,GIS已逐步发展成熟并深入应用。我国GIS 技术开展滑坡灾害预测起步较晚,研究程度偏低。虽然目前尚未见到较成熟应用的滑坡灾害预测预报与评价GIS系统,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和进展确实惊人的快,有大量的科研院校和从事滑坡及其他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已加大了GIS技术的应用研究(3)。 滑坡灾害的监测体系:目前,国内外滑坡监测技术方法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由过去的人工用皮尺地表量测等简易监测,发展到仪器仪表监测,现正逐步实现高精度的遥测系统。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监测方法及所采用的仪器设备也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按监测对象的不同,滑坡监测可分为四大类,即位移监测、物理场监测、地下水监测和外部诱发因素监测;按监测手段的不同,则可分为人工监测、简易监测、专业监测三大类;目前国内外在滑坡监测技术、方法、手段上并无太大差距,专业仪器已成为常规设备,只是由于价格因素得不到普及;一些新技术如InSAR、三维激光扫描等能很快应用到滑坡监测领域;监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也都实现了自动化和远程化;监测和预警系统有向Web—GIS发展的趋势(4)。 滑坡灾害的预警体系:目前,国内外崩塌利用一个地区的滑坡易发区划或危险区划,结合降雨临界值,可以设定不同的预警级别,在区内布设一定数量的雨量站,监测雨量加上预报雨量,就可进行滑坡预警预报,国内外的区域性降雨型滑坡监测预警大体都是这个思路和做法,该方法在对公众进行警示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但由于预警的范围太大,在具体的单点防治上,难以做到有效。我国在近10年开展了大量的监测预警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根据统计数据,其成功预警率却并不理想,这一方面表现在成功预警实例中专业预警所占比例过低,另

滑坡活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4卷第2期2007年4月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CHIN ESE JO U RN A L O F EN GI NEERIN G G EOP HY SICS V ol 14,N o 12Apr 1,2007 文章编号:1672)7940(2007)02)0157)07 滑坡活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展望 易顺民 (深圳市地质勘查局,广东深圳,518023) 基金项目:广东省地质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04403) 作者简介:易顺民(1964)),男,博士,研究员,工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及生产工作。 E -mail:yish umin@https://www.doczj.com/doc/882053072.html, 摘 要:滑坡活动特别是隐蔽性强的突发性滑坡活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建筑设施带来巨大的灾难。滑坡 活动时间预测预报工作是当前滑坡研究中的难题,进展缓慢。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滑坡活动时间预测预报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滑坡活动时间预测预报方法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滑坡活动时间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滑坡活动;时间预测预报;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3)26 Status and Prospect of the Temporal Prediction of Landslide Activity Yi shunmin (Geolo gical S ur v ey Bur eau of Shenz hen City ,S henz hen Guangdong 518023,China) Abstract:Landslide activity often deter io rates geolog ical enviro nm ent of human life,the unex -pected landslides w ith intense concealm ent w hich take tremendous disaster s to people's liv es and properties and building facilities.At present,the temporal prediction of landslide activity ar e difficult problems of landslide research,it develops slow ly.T 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status o f the temporal prediction of landslide activities at hom e and abroad,meanw hile,it has analysed all kinds o f advantag 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the m ethods of tem por al prediction of landslide activ ities.T he dev elo ping tr end of temporal prediction of landslide activ ity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landslide activity;temporal prediction;status;dev elo ping trend 1 引 言 滑坡是当前自然灾害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地质灾害致灾危害程度的角度看,滑坡活动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可能仅次于地震。长期以 来,国内外滑坡研究人员对滑坡活动的时间预测 预报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成功地对一些滑坡进行了临滑预报,但由于滑坡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预测预报的成功率仍然很低。因此,对滑坡活动进行时间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理论和工程实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1 滑坡研究的发展阶段 从滑坡研究的历史来看,人们对滑坡的科学描述是同地质学、工程学、自然地理学的成长分不开的。大概到了16世纪,人们才把滑坡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研究客体来描述。1512年,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毕雅斯库镇附近的布伦若(Breemo)河谷发生大滑坡的灾害记载是滑坡研究历史上发现较早的一篇专门性的文献资料。至今,被科学界公认的滑坡研究最早的经典著作,是A.Heim于1882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埃尔姆(Elm)附近的滑坡的文章。人类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源于瑞典。在1928~1945年间,世界各国对滑坡的研究是片段和零星的,且研究工作大多由单独科研人员小规模的进行,只有瑞典、前苏联、挪威国立土工研究所进行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论与著文。二战以后,对滑坡的研究工作逐渐系统而深入。 我们国家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建设中盲目挖方造成滑坡事故屡屡发生,由于对滑坡产生的作用因素、条件、运动的机理和发生以及滑坡的危害性缺乏认识,被迫对已发生的滑坡进行研究和治理,既增加了投资,又延误了工期。20世纪60年代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建设中为了减少了滑坡危害,避开了不少大的滑坡和滑坡集中分布地段,但对滑坡运动机理和发生原因的认识尚不深入。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为被动治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有效地治理和预防减轻滑坡灾害,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类滑坡的分布产生的条件、类型、作用因素,以及其运动和发生的机理。各部门都列出若干个专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滑坡的分布规律、分类和形成滑坡的地质条件、地形和主要作用因素下,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随着滑坡过程的滑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判断方法,防治滑坡的有效工程措施和原则等,特别是抗滑桩的应用使大中型滑坡也能治理。滑坡灾害治理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变被动治理为治理和主动预防。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更高,更加重视滑坡灾害的影响。在一项大的工程开发建设前,尽可能进行灾害调查、评价和预测,尽可能事先避开,或采取预防措施,一防止和减少灾害的发生。研究和治理由点发展到点、线、面的综合预测和防灾。与此同时对高速远程危害大

基于小波与灰色模型的滑坡时间预测预报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灾难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滑坡灾难往往会造成严峻的经济损失,威胁人民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有70多个都市,460多个县收到滑坡灾难的威胁及危害,每年平均至少造成15亿—23亿元的经济损失,由于近年来自然灾难增多,滑坡也相应增加。假如我们能够明白滑坡发生的时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就能够将滑坡危害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滑坡时刻进行预测预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以上目的,针对滑坡预测预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时刻预测预报研究。本文要紧通过对小波理论和灰色模型的介绍和研究,将小波降噪和灰色模型应用于滑坡时刻预测预报。要紧研究内容如下: (1)对滑坡时刻预测预报及其进展趋势做了简单的介绍。介绍了滑坡监测技术和滑坡预测模型。 (2)时刻预测预报之前需要对观测的位移时刻数据进行处理,去除噪声,以提高预测精度。本文选用小波的方法对滑坡观测的位移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在此之前介绍了小波理论,小波函数和小波阈值的选取规则。后面通过选用不同的阈值来对滑坡数

据进行降噪处理,并利用信噪比来比较降噪效果。 (3)简单介绍灰色系统模型,利用matlab编写相应的程序。并利用灰色模型对差不多降噪处理的数据进行时刻预测,并分析结果。 (4)把小波阈值降噪方法和灰色模型应用到新滩滑坡,对观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并预测时刻,并将结果与真实值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滑坡小波分析小波阈值灰色模型降噪时刻预测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most serious landslide calamity in the world。Landslide calamity can always cause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which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fe.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about 70 cities and 460 counties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threatened and damaged by the landslide hazard. As a result, the economic usually suffers from a loss between at least 1.5 billion and 2.3 billion every year. As the natural disasters increase recently, the landslides also increase accordingly.If we know that the landslide occurred at certain time and take actions, then the landslide hazard can be reduced at most, besides we can reduce unnecessary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Consequently, research of forecasting Landslide-time is significant.Based on the purpose above, in this paper,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prediction of landslide, we will make a detailed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study of wavelet theor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