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构造简介

中国区域构造简介

中国区域构造简介
中国区域构造简介

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质构造单元

1构造单元划分

我国约自早中元古代随着古陆壳的逐渐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了陆洋开合的板块运动。此次编图表明,中晚元古代时已有代表古洋壳残迹的蛇绿岩带出现,同时也有较多的碰撞造山型花岗岩带形成,故宜以此时作为古板块划分的开端。而古板块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古生代,这一时期古中国陆块裂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成为多岛洋环境,蛇绿岩带分布甚广。经先后碰撞造山形成了板块与微板块镶嵌的古构造结构。根据现有资料在程裕淇等(1994)对晋宁期以来中国板块构造所作的划分的基础上,将拼合于四堡—加里东期的华南板块,划分为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将塔里木—华北板块划分为塔里木、华北两个板块。这样包括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计有5个古板块。在古板块的陆缘地带,分布着成群出现的碎块,有的为具有板块特征,但规模较小的微板块,计有准噶尔—伊犁、佳木斯—松嫩、柴达木—祁连等微板块—地块群(图5-1)。这些古板块、微板块于三叠纪时先后拼贴,成为巨大的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

欧亚板块南面与冈底斯—印度板块(肖序常等,2000)相接,其间为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微板块、地块群,对于这两大板块的界线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据现有资料,以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为宜。欧亚板块的东侧以日本—台湾—菲律宾岛弧带与西太平洋毕鸟夫带与太平洋板块相接,东南缘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联。它们的相互作用,控制了中国现今的构造格局。

2 陆块

构成中国各古板块稳定核心的有4个陆块,规模均较小,活动性较大,其生长、发育与固结时期先后不同。最早的陆壳出现于中国北部,逐渐向南增生。

2.1 华北陆块

华北陆块的陆核部分孕育于始太古—早太古时期,形成于中太古代阜平运动。自始太古代起,该区陆壳不断增生,历经约2000±Ma的发展演化至早元古代末吕梁运动时基本固结,为中国最古老的陆块,中新元古界具过渡型盖层特征。

2.2 塔里木陆块

大部分为较新地层覆盖,基底深8~15km。在阿尔金北坡米兰岩群获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3660Ma,说明存在早中太古代陆核。该陆块至中元古代,除阿尔金、西昆仑等边缘地带地层具活动陆缘沉积特点外,大部分与华北长城系、蓟县系相似,属浅水稳定型沉积,形成过渡型盖层。

2.3 扬子陆块

一般推测其陆核在四川盆地之下,是一个长期的稳定核心,扬子陆块结晶基底主要由新太古界—古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组成,但也出现了中太古代岩石的信息,在上扬子很可能具有中太古代的陆核。扬子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形成之后,活动性较大,中元古代裂谷活动很强,形成了广厚的中晚元古代褶皱基底。块体于青白口纪晚世四堡运动时基本成陆,青白口纪中晚世,陆块周边裂陷,绝大部分于晋宁运动时最终固结,南华系为第一盖层。覆盖广厚的中下扬子地区,在其南缘的庐山元古界出露较全,北部出露张八岭群,中部安庆有董岭群等,可知其具早元古代结晶基底,中元古代褶皱基底和青白口纪细碧角斑岩系,庐山青白口系筲箕洼组细碧角斑岩系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917+36Ma、878±51Ma(谢国刚等,1997)。

扬子板块西南缘的羌北—昌都、羌南微陆块,拥有中新元古界变质基底。但近期在羌南微陆块基底变质岩系中有中二叠世蜓科等化石发现,除有1111Ma等古老年龄值外,并获有384Ma、346Ma、311Ma的同位素年龄(李才,2003)是否属混杂岩型基底有待进一步查明。

2.4 华夏陆块

华夏陆块自青白口纪晚世以来迭遭裂解,残留的地块散见于琼南、西沙等南海诸岛及东海海域,西沙群岛片麻岩及石英岩类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465Ma(程裕淇等,1994),最近发现赣东北广丰微陆块虽为扬子型盖层,但其基底是华夏陆块的残留体(杨明桂等,2003)。在浙西、闽西北、闽西南、赣东、赣南、琼中等地加里东造山带的根部,均有华夏陆块的结晶基底发现,主要为一套古元古界低角闪岩相和中元古界高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出现有晚太古代的信息。闽西北天井坪组斜长角闪岩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值2682±148Ma、麻源群变粒岩(原岩为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值2093 Ma(龚世福等,1987)、马面山群下部东岩组角闪变粒岩角闪石Ar-Ar年龄1129.4±169.4 Ma。陆块固结于四堡运动。残留的琼南地块由下古生界构成盖层。

3 造山带

造山带主要形成于陆缘地带,围绕陆块发育,往往有较多的微板块或地块嵌布其中或垫铺其下(如华南),有的块体则是从深层被推移至浅表(如大别),所以结构十分复杂。当两个板块的陆缘造山带不断演化到发生拼接,可以形成由若干造山带组成的造山系。板块间除板块结合带外,由于中间地块或微板块的存在又往往出现多条不同时期微板块结合带。这些结合带一般是一条较宽的构造变形带,包括构造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带,高压或超高压带质带。板块结合带不同段落对接时代有先后不同,多数东早西晚,而且在板块碰撞后,又经反复裂解与焊合,使早期形迹遭到改造或叠覆,故中国的四大造山系多数是复合造山系。

3.1 天山—兴蒙造山系

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华北板块的陆缘造山带组成,为加里东、华力西期复合造山系。

3.2 阿尔金造山带

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结合带为阿尔金造山带,也是塔里木板块与祁连、柴达木微板块间的转换地带。

3.3 中央造山系

中央造山带是塔里木、华北、扬子等3个古板块之间的一条复合造山系,有关论著颇多,含意也不尽一致。

3.4 青藏造山系

为扬子板块与冈底斯—印度板块之间的一个巨型造山系。其板块结合带的位置一直有不同认识。据最新的区调资料,喜马拉雅地区二叠纪冰期为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含砾砂岩,在冈底斯早二叠世拉嘎组中发现有漂砾组成的典型冈瓦纳相陆缘冰碛物,漂砾大者直径达1m以上。而班—怒带以北广泛分布的为早二叠世含砾板岩,并见少量落石,有可能是深水及冰筏沉积,为古特提斯洋所在。另据潘桂棠等(1997)研究,该区华夏、冈瓦纳混生生物群大致以班公错-怒江带为中心对称分带。北以暖水生物群化石为主,南以冷水生物群占主要地位。同时北侧主要为四堡—晋宁期基底,南侧为泛非期基底,加上又是一条重要的三叠纪至侏罗白垩纪蛇绿岩带和蓝片岩带。该带应当是冈瓦纳陆块群的北界,即板块结合带所在。塔里木-扬子陆缘有松潘-甘孜、金沙江等造山带和羌北—昌都、羌南等微板块。班公错-怒江带南侧为冈底斯微板块、雅鲁藏布江微板块结合带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并以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与印度陆块相接。在冈底斯微陆块有少量中新元古界念青唐古拉群和高黎贡群出露,盖层为奥陶纪至早中三叠世地层,其中晚古生代地层中10多个层位新发现有火山岩。据最近区调资料,仅二叠系中就发现有3个不整合面(潘桂棠,2002),表明稳定性较低。喜马拉雅逆冲构造变质岩片或核杂岩也为中新元古界,有拉轨岗日群、聂木拉群,缺少寒武系。陆壳有可能固结于寒武纪早中期的泛非运动。

3.5 华南造山系

华南造山系即扬子东南陆缘与华夏陆缘之间的造山系。二者以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相接(杨明桂,1998),该带是具有一定宽度的构造带,内部结构复杂,以浙赣段出露较好。北界在浏阳—景德镇—歙县—苏州一线,除有中晚元古代景德镇—歙县及歙县—德兴蛇绿混杂岩带外,在浏阳、萍乡交界地区也有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发现(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很可能同属华南洋的北支;南界即萍乡—绍兴断裂带,在浙江陈蔡、龙游有中晚元古代蛇绿岩发现(包超民等,2001),推测为华南洋南支残迹。二者之间为浙赣古岛弧地体残体和万年加里东推覆体(杨明桂等,2003)。该段可见强烈的构造岩片堆叠、构造混杂、蛇绿混杂、构造挤出和消减叠覆。湘桂段为新地层所掩,大致在衡阳—城步—凭祥与萍乡—郴州—北海间,即经湘东延至钦州湾晚古生代残留海槽。因此,结合带由北东向南西,经四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运动才最终焊合,现暂以绍兴—萍乡—北海断裂带为板块的最终分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主体发育于华夏陆缘,西界至扬子陆缘的邵阳-城步一线,与推定的板块结合带西界大致吻合。扬子陆缘的右江地区于晋宁期已基本固结,泥盆—石炭纪、早中三叠世先后发生北西向裂陷,褶皱于印支运动,属印支期造山带(任纪舜,1997)。

台湾造山带是一个中新生代造山带,为欧亚板块陆缘日本—菲律宾岛弧造山带的一环,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联。台东纵谷是在燕山期玉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基础上于新近纪形成的仰冲型板块结合带。

第二节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1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

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形成于燕山期发育于特提斯与华夏构造域之上的南岭构造带也是该域的新成员,以隆起—花岗岩带为特征,是陆内造山的产物。除此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构造带。

2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

特提斯构造体系域为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关闭,冈底斯—印度板块多次相对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个主体为NW向、中段为近EW 向、东南段约略向南东撒开的反S状弧形挤压地带,是总体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发生的构造畸变。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带之南,扬子陆块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区,NW向的右江造山带也属该域组成部分。主体由一系列造山带间夹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等长条状弧形微陆块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断裂带,亦呈反S状,长达1000~3000 km余,多数伴有蛇绿岩带、外来混杂岩块或蓝片岩带,他们一般具有拉张、逆冲挤压等复性特征。东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转,南段显示右行,其间的块体有向SE挤出的趋势。多数断裂活动性较大,为地震多发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全长3000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为两支:一支为羊湖—金沙江断裂,发育西金乌金蛇绿岩带,并有榴辉岩分布,在蛇形沟新发现有早二叠世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另一支为郭扎错—若拉岗日断裂,在藏北青南沿带发育二叠—三叠系复理石、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及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且有蛇绿岩残块及蓝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向,由金沙江蛇绿岩及含志留系—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岩组成宽达30~40km的强变形带,以逆冲兼有右行剪切为特征。南段经哀劳山延出国境,与越南黑水河消减带相连,以逆冲兼有左行剪切为主,是一条对接于印支期的微板块结合带。甘孜-理塘断裂带为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的NNW向分支,北段为逆冲左行剪切,南段以右行剪切为主,带内有理塘蛇绿混杂岩和蓝片岩、志留系二叠系灰岩的外来岩块。

龙木错—澜沧江断裂带:西起龙木错,过青海后转沿澜沧江南下,出境后与泰国清莱—马来西亚结合带连接。境内长2800km。西段于藏北加错见蛇绿岩;双湖地区也有蓝片岩带发育,南段有昌宁—孟连二叠纪蛇绿岩带。可能是一条二叠纪晚世微板块结合带。

班公错—怒江断裂带:前已述及,该断裂带西起班公错,经改则、丁青转怒江南下出境,中国境内长2500km。北西段分布有班公错、改则、丁青、碧土、滇西三台山等三叠纪—白垩纪蛇绿岩带和改则蓝片岩带;南段与澜沧江之间的昌宁—孟连二叠纪蛇绿混杂岩带,现归于澜沧江带,但与怒江带有何联系,还值得研究。除此,伴有木嘎岗日群(J)含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显示洋壳自北而南俯冲,冈底斯向北仰冲。结合带最终对接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初。该断裂带南侧此次新厘定的噶尔—纳木错断裂带,沿带有6处蛇绿混杂岩和放射虫硅质岩—复理石分布(K1),还可能与波密地区迫龙藏布蛇绿岩带相连。小洋盆闭合于早白垩世末,断裂带显示自南向北俯冲。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河谷展布。自萨嘎以西分为南北两支。东端在墨脱形成大拐弯出境,中国境内长1700km,宽几至几十千米。其北为冈底斯白垩纪—始新世火山弧,以南发育弧前盆地复理石楔。有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放射虫硅质岩、泥砾混杂岩和蓝片岩分布。最近在林芝玉门有三叠纪蛇绿岩带发现,说明洋盆在三叠纪已经出现,对接于白垩纪未。断裂带为自南向北俯冲。

道孚—康定、紫云—南丹、右江等NW向断裂以挤压兼有左行走滑为特征。道孚-康定断裂带也称鲜水河断裂带,自二叠纪以来长期活动,中新世后左行走滑总距达80~100km (许志琴,1997),南延有可能与小江断裂带相接,是一条地震活动频发带。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有定日—洛扎断裂、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和主边界断裂,为一组向南凸出的逆冲推覆断裂系。喜马拉雅主中央断裂向北缓倾,倾角30°左右。主边界断裂带北侧的古老地层向南逆冲于山前的西瓦里克群(N+Q)之上,显然是印度陆块向北俯冲的产物,其形成时代为10Ma~22Ma(潘桂棠面告)。同时伴有强烈的伸展作用:高低喜马拉雅之间的藏南拆离带,大规模向NE滑脱,向东至墨脱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叠接,形成时代为12Ma~21Ma(潘桂棠面告)。沿北喜马拉雅构造带由拉轨岗日群组成一条穹隆群,最近区调证实是伸展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串变质核杂岩构造。在冈底斯地区垂直造山带有多条近于等距的SN向地堑或张裂带,最近区调发现,其中当穷错—许如错地堑有中新碱性世火山岩、侵入岩(26.1Ma),申扎打个隆弄巴沟口SN向断裂,为一强地震活动带,它们也与印度陆块的嵌入、高原隆升背景下的陆内伸展有关。

3 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

任纪舜等将中国东部划归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动力体系形成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程裕淇等则分为由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古华夏构造域和燕山期以来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根据1∶250万地质图编图资料,对古太平洋构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划分基础上称为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华夏构造域地域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则扩及整个东亚地区。华夏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以及由南东向北西的挤压碰撞,自四堡运动至加里东运动完成拼合。印支、燕山运动时期两个古板块又发生强烈的陆内挤压嵌合作用。加里东造山运动时期华南造山带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冲推覆,后自东向西仰冲拼贴,奠定了该区构造轮廓。形成了总体为NE向、中段为EW向的反S状的江南地块和反S状钦—杭结合带以及反S 状罗霄—北武夷—会稽山加里东期前缘褶冲带,也可能是EW向构造带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变种。除此,还发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叠加褶皱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皱带、断裂带。该构造体系域的NE向反S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域的NW向反S构造带在中国南部围绕四川盆地,约略呈犄角之势,只是前者规模略小,不完全对称。

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陆内收缩和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东亚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主要包括辽阔的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完达山造山带和台湾造山带以及东南海域,在东部陆区叠加改造中国东部的华夏构造体系域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浆带和松辽、华北等大型盆地,其间发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断裂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嫩江—青龙河、济宁—团风、镇江—广州、丽水—海丰、长乐—南澳、台东纵谷、台湾中央山脉、台西山麓等断裂带,也卷入了狼山、弥勒—师宗、抚州—遂川等NE向断裂,重要的有30条,不少断裂的一些段落并不连续,呈左行侧列排列,其性质以逆冲兼有左行走滑为主,且以自SE向NW仰冲居多。他们在晚白垩世时大部分转化为正断层,局部发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断裂带控制的“之”字状地堑系最为特征。台湾的一束NNE向断裂在新近纪以来作叠瓦式向西逆冲,至今仍有活动。

该域著名的郯庐断裂系纵贯中国东部,它是中生代以来在一些古断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郯庐断裂带为主干,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个具有成生联系的断裂系统。居于中段的郯庐断裂带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断裂组成,断面向E陡倾,在其两侧变形特点有明显不同。东盘以长距离牵引拖曳为主,断续出露的青白口纪张八岭群、南华—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层,在庐江、张八岭一带呈NNE走向,向北逐渐向东偏转,至苏北宿迁—泗洪、响水—淮阴一带转为NE、NNE向。总体呈NE—NNE向大型弧形构造,其间可能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拉断现象,显然具牵引弧特点。至于肥东地区出露于郯庐带中的阚集岩群、肥东岩群等中深变质构造岩片,这些古老硬脆的块体,很可能是走滑错断的碎片。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郯庐断裂带的南部广济、宿松等地断裂两侧的震旦纪及早古生代地层大致呈由NWW向转为NE向的弧形,平移错动不显著,说明郯庐断裂带南部是在一个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庐江一带,向南逐渐减弱消失。郯庐断裂带的西盘构造带与构造线主要为NWW至EW向,与走滑断裂带直交,不具拖曳特点,出现巨大断距。郯庐断裂带南端达长江北岸,与扬子陆块北缘逆冲断裂带以及大别推覆体前缘断裂带同时终止广济附近,即他们具有共同终点。由此不难设想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深层俯冲和大推覆与郯庐断裂带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平移作用导致和加强了西侧华北陆块的深层俯冲和大别块体向南挤出与推覆效应。而推覆与俯冲是以郯庐断裂带为边界条件,并使走滑断裂带随推覆同步发展延伸。这种走滑与推覆的联动现象在中国东南部已有多处见到。郯庐断裂系南延部分的庐江—怀宁断裂,平移距离很小,该断裂在湖口与赣江断裂带相接后,因九岭叠瓦式逆冲推覆带沿其西侧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征得到显著加强,以后形迹断续零星,至粤西地区主要是迁就利用了较古老的四会—吴川断裂带,又有所加强。郯庐断裂系北段为舒兰—依兰断裂带和敦化—密山断裂带,断裂走向也向NE偏转,左行走滑作用明显减弱,敦化-密山断裂后期右行走滑则比较明显。根据地质依据和大量定年数据,郯庐断裂带启动于三叠纪末(2088Ma~245Ma)(王小风等,2000),强烈走滑于侏罗纪—早白垩世(100Ma~208Ma),晚白垩世至古近世为伸展期,新近纪又有一些挤压或右行走滑。断裂带西侧大约也在印支期发生了华北陆块向南俯冲,处于中下地壳的大别山“山根”受到挤压深层发生超高压变质,开始挤

出,在中部层次形成低温高压蓝片岩带。于侏罗纪时岩块大规模向南逆冲推覆,在白垩纪时大别山体开始隆升,周边断陷。东南沿海的长乐—南澳断裂带走滑剪切的时限集中于100 Ma~120Ma(舒良树,2000)。所以中国大陆东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启动时间有所不同,但均结束于100Ma前后。

除此,在东南陆缘还发育一组NW向张裂带,断裂形迹断断续续,向陆内逐渐闭合,沿带发育中新生代火山、断陷盆地和成串的火山机构及小型侵入体,沿九江-宁德、会昌-云霄断裂带有中酸性同熔型斑岩、次火山岩或晶洞花岗岩分布,具深张断裂特点。沿海的晶洞花岗岩沿九江-宁德断裂带达赣东北的灵山。

4 贺兰—康滇构造体系域

该域主体纵贯我国中部,包括贺兰山、康滇、黔中一带的褶皱带和断裂带,以及近SN 向的鄂尔多斯盆地,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以及四川盆地。该体系域居我国地质构造的中轴,而上扬子古陆块(现四川盆地),则是多体系聚合施压的稳定核心,构成中国的中心构造结。其西面是“北、西双向”挤压而成倒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褶皱区(许志琴,1997),北、东、南三面为大巴山、江南、川南等弧形褶皱带所围绕。从深部构造看我国地壳西厚东薄,西南特厚、东南特薄,而该域地壳厚度为38~45km,大致代表我国地壳的平均厚度,恰为“中性”的过渡带(程裕淇,1994)。

该域有7条重要的断裂带,均为地震活动的敏感地带。北端的鄂尔多斯断裂带,走向SN,向西陡倾,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向E逆冲,东部相对下降,最大降幅可达800m。中南段有著名的龙门山、箐河和小金河逆冲推覆断裂带,属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前陆逆冲推覆系统。南段于康滇地块发育3条近SN向断裂带,长度均为500~600km。自西向东依次为绿汁江、安宁河以及小江断裂带,同为左行逆冲推覆断裂带,都是二叠纪玄武岩的喷溢通道,地震活动由西而东依次减弱。

上述格局说明该构造体系域主要是陆内近东西向挤压和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与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还受到了古亚洲构造动力体系的复合影响。

以上四大构造体系域各具特点,同时又互相迁就、互相改造、互相干涉、互相叠加,形成我国复杂而有规律的构造面貌。

除此,近期限的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千山带内部先后的褶皱变形可以平行造山带发生叠加,但也可以近乎直交。如江南地区四堡期限第1期褶皱带为近SN向,第2期即主体褶皱为近EW向;赣中武功山区加里东期第1期褶皱带为近EW向,第2期即主体褶皱为近SN向;汤家富也报导了(2003)安徽滁州、和县、巢湖一带印支期限早期褶皱为NWW向,后期为NE向,均近直交。这也可从板内构造活动和板块碰撞两种作用得到期解释,是否如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三节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1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

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2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2.1 四堡—晋宁期

2.1.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680Ma~1775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1.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

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关于这场运动的发生演化,在华南研究较详。在四堡(晋宁Ⅰ)运动留下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的浙西双溪坞群章村组锆石SHRIMP年龄887±188Ma,该不整合面之上的青白口纪晚世的板溪群、丹洲群底部或下部SHRIMP年龄分别为8148Ma、8198Ma(王剑,2000),赣东北蓝闪片岩Ar-Ar同位素年龄866±148Ma(舒良树等,1995)。同造山期的皖南许村、赣北九岭花岗岩锆石SHRIMP8U-Pb年龄分别为823±88Ma、819±98Ma(李献华,1998)。由此推断造山时间约在850Ma前后,也可能是Ridinia超大陆聚合之时。

Ridinia 超大陆开成不久,旋即伸展解体,进入强烈的火山—裂谷期,出现了劳亚、古中华、冈瓦纳三大陆块群。中国古陆块分解成大大小小的碎块,并使陆块边缘复杂化。根据前述的青白口纪晚世板溪群等一套火山—裂谷相地层的SHRIMP年龄值,说明裂谷活动开始于820Ma前后,即古中国陆块和Ridinia 超大陆解体之时。这一时期在裂谷海盆形成了巨厚的火山—浊流沉积,在陆块边缘则形成一套厚度不一的火山—磨拉面堆积。约在810Ma 前后在陆块边缘地带有一次强度不一的地壳抬升,赣东北广丰地区有地层不整合出现。大约在800Ma或稍后陆壳又一次隆升造陆,即青白口纪末的晋宁运动(Ⅱ),导致扬子陆块增生和进一步固化。

3 南华纪—三叠纪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

这一时期为古板块活动最活跃时期,出现了多岛洋的古构造格局。根据此次汇集的我国大量蛇绿岩带的分布表明,古生代蛇绿岩主要出现于中西部,自北向南天山至康西瓦—昆中蛇绿岩带时代为加里东、华力西期,喀拉昆仑—松潘甘孜主要为华力西—印支期,班—怒带及其以南的藏南地区为三叠纪—白垩纪,而中国东部除完达山、台湾一带蛇绿岩为中新生代外,仅有的3条蛇绿岩带属四堡—兴凯期。这种时空分布特点,反映我国陆海“开”“合”的总趋势,即大陆东部古板块可能拼接较早,而西部在南华纪—三叠纪“开”“合”频繁。块、弧、盆结构复杂,秦、祁、昆阿尔金一带成为枝杈状小洋盆。历经兴凯(泛非)、加里东、华力西、印支运动用,最终镶嵌成了欧亚大陆。

3.1 兴凯/泛非期

3.1.1 南华-震旦纪裂谷期

形成不久的中国古陆块,这时解体成大大小小的陆块,并使陆块边缘复杂化。由于古亚洲洋扩张,从塔里木、华北陆块中分离出准噶尔-伊犁、佳木斯-松嫩微陆块群。华北、扬子陆块间也为海盆所隔,北秦岭-北祁连山、阿尔金一带由于强裂离散形成枝杈状小洋盆。阿尔金小洋盆北通古亚洲洋,使塔里木、华北陆块分离。这时塔里木陆块、柴达木、祁连微陆块与扬子陆块很可能相拼或相近,沉积特征相似,南华纪冰碛物主要分布于扬子、塔里木陆块,而华北陆块仅在西部的贺兰山区有少量出露,震旦纪含磷层和早寒武世黑色页岩也主要发育于上述地区。

3.1.2 兴凯/泛非运动

兴凯运动主要见于阿尔泰和蒙、吉、黑地区。阿尔泰地区的震旦—寒武系喀拉斯群与奥陶系不整合,有可能为兴凯运动的表现。额尔古纳微板块与松嫩、佳木斯微板块可能于这一时期在新林与呼玛一带对接,形成了额尔古纳断裂带震旦纪末的上库力蓝片岩带和震旦纪末或寒武纪初的新林蛇绿岩带。伊兰—牡丹江Ar-Ar年龄值为664.9Ma、599Ma的蓝片岩带,以及张广才岭、佳木斯地区年龄为638Ma、614Ma(程裕淇等,1994)的花岗岩类都可能为兴凯运动的产物。泛非运动与兴凯运动的时间相近,藏南地区的变质基底,初步认为形成于寒武纪早中世的泛非运动,但它们的构造活动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2 加里东期

早古生代地壳继续沉降,除冈底斯、喜马拉雅等地区外,寒武纪时海平面上升达于高峰,同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生物孕育时期,导致寒武纪初生物大爆炸。至奥陶-志留纪开始了加里东运动,这是我国又一场波及范围很广的造山运动,各板块又一次发生汇聚。天山—兴蒙造山系西东两端聚合造山作用相当明显。西部活动地带主要是在阿尔泰至北天山一带。北疆和内蒙额尔齐纳旗奥陶—志留系属活动陆缘沉积的碎屑岩、火山岩夹放射虫硅质岩。中、南天山则为塔里木北缘夹杂小型碳酸盐台地的深水沉积,仅局部夹火山岩。与上覆的泥盆系在阿尔泰—天山为不整合接触,在南天山则为整合接触。其间有多条下古生界蛇绿混杂岩带,中天山南缘有加里东期蓝片岩、榴辉岩带,表明北天山—中天山一带于志留纪末曾发生块体汇聚,阿尔泰—天山一带曾发生广泛的加里东期造山。在造山系东端额尔古纳与喜桂图一带发生加里东期造山,其中有伊敏河蓝片岩带。伊兰—牡丹江蓝片岩带第二次运动的变质事件时间为445~414Ma(Ar-Ar);另据赵春荆研究(1996),佳木斯微地块与华北板块也在这一时期拼合。经过这次汇聚作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与其间隔的佳木斯、松嫩等微陆块、地块群至此有可能已联为一体。

经加里东运动阿尔金、祁连—西秦岭洋已封闭,塔里木、华北、扬子板块相联。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间的华南裂谷海盆这时形成了一条重要的造山带。据地层记录,华南海盆在寒武纪早世裂陷加剧,海水突然变深,扬子陆缘台地边缘向NW大距离后退,在其东南斜坡带形成非补偿性深水黑色硅泥质沉积。奥陶纪时两个古板块开始汇聚,扬子陆块内部隆起,出现了黔中古陆,陆块边缘斜坡带都逐步向ES方扩展或迁移。这时华夏陆缘的华南造山带开始造山,造山带花岗岩的年龄值集中在410Ma~460Ma,即为早奥陶世—志留纪,上奥陶统含大量的砾岩楔。赣南鹅婆钾长花岗岩等造山后花岗岩的测年多为380Ma~410Ma,即顶志留世—早泥盆世。大部地区不复有志留纪沉积,仅在造山带前缘的赣西南地区发现有可能属上志留统的灰色磨拉石堆积。在华南加里东造山时期,处于前陆盆地的江南地区,扬子陆缘斜坡带在早志留世又转回来向NW方移动,下志留统向黔中古陆上超,约在中志留世末最终使两个板块拼为一体,华南绝大部分(钦州海槽、滇东曲靖、丽江—金平一带除外)在中晚志留世上升为陆。

3.3 华力西-印支期

3.3.1 泥盆纪-中二叠世华力西期

早期表现为古亚洲洋中西部和中国西南部古特提斯洋的强烈扩张,全国处于“西开东合”态势。约在石炭—二叠纪时昆南、金沙江、澜沧江洋盆打开,扬子陆块西南缘大范围裂解,包括与冈瓦纳古大陆间的班公错—怒江洋,中国西南部出现4个中小型洋盆。但西伯利亚板块佳木斯、松嫩微板块与华北、扬子、华夏等古板块的东部仍连为一体。全国地势总体西低东高、海水向东浸漫,但洋壳未能扩及额尔古纳、喜桂图和东秦岭、大别地区。天山—兴蒙造山带是我国华力西运动的主要场所,西部阿尔泰—天山地区的华力西运动具有多幕的特

点,大部分地区泥盆系与石炭系均为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火山岩,厚度在万米左右。二叠纪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间均为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力西Ⅰ、Ⅱ幕。在南天山运动较弱的泥盆系至二叠系下统间均以碳酸盐岩为主,二叠系中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仅泥盆系、石炭系间为不整合接触。在伊犁盆地见二叠系上统含煤地层与中统陆相碎屑岩、火山岩间为不整合。该区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有10余条之多,内部微陆块、小洋盆、岛弧演化关系甚为复杂。根据南北生物群落的差异,洋盆于中二叠世末(华力西主幕)消亡于依林哈别尔尕-西拉木伦一线,此后该区即入陆盆时期。

古特提斯洋约在中晚二叠世时已开始萎缩,昆南洋盆于中二叠世末先行消亡。根据龙木错-澜沧江结合带的晚古生代蛇绿岩、蓝片岩带推测,澜沧江古特提斯洋也可能于这时闭合造山,冈底斯—印度板块与扬子陆块靠拢,冈底斯中二叠世浅海相碳酸盐岩,含煤地层与扬子区地层特点已十分相近。华南钦州残留海槽也于中二叠世末造山,并有同期花岗岩分布。

3.3.2 晚二叠世-三叠纪印支期

扬子西南陆缘的松潘—甘孜、右江地区自晚古生代始一直是离散边缘盆地、小型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槽盆硅泥质沉积并存。中二叠世晚期扩张加剧,形成了著名的川滇玄武岩流。三叠纪时印支运动开始活动,松潘—甘孜、右江一带转变为汇聚边缘。印支陆块由SW而NE的聚合作用,在右江地区留下完整的运动记录,早三叠纪世盆地容纳空间突然加大,形成较薄的非补偿性灰泥质沉积,同时扬子陆块上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从黔南迅速撤退到黔中;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安尼期表现为盆地沉降幅度显著增大,形成了超补偿型巨厚砂泥质浊流沉积,川南—黔北出现盆缘隆起;从安尼—拉丁末期,盆地沉降中心由广西移入黔南,而盆缘隆起中心却从川南移到黔中;中三叠世末,扬子陆块碳酸盐岩台地南缘下沉,形成深水瘤状灰岩、铁锰质灰岩和泥砂质浊流沉积。至此右江盆地基本被填平。随之发生了强烈的印支造山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大陆一次“向心式”汇聚作用,地壳强烈收缩。经这场运动我国大部地区海水基本退去,盖层广泛褶皱,并完成了与欧亚大陆板块的镶合。陆内造山作用有所增强,在我国北部作近SN向收缩,天山—兴蒙造山带进一步受到挤压。中央造山带由于强烈挤压又一次形成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国南方各板块或地块主要朝上扬子方向聚合。在西南古特提斯洋渐次萎缩,金沙江洋盆消亡。据姚冬生提供的东南地区造山动力主要来自古太平洋方向,中三叠世末,主要造山范围资料,近期发现扬子板块西南缘陆相上三叠统与下伏下—中三叠统呈明显的区域超覆不整合接触,印支运动在该区有明显表现。华南地区造山动力主要来自古太平洋方向。中三叠世末主要造山范围在华夏古板块及钦—杭结合带两侧,中三叠统与上覆的晚三叠统煤系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在长江中下游以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第二幕南象运动较为明显,但不很强烈。而与之毗邻的大别造山带印支运动十分强烈,两地何以差别如此之大?推测大别造山带是在燕山运动早期才长距离地推移到现位,在印支运动时可能距长江中下游稍远。

4 晚中生代以来现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活动时期

早古生代形成的欧亚板块,东接古太平洋板块,西以班公错-怒江洋与冈底斯-印度板块相隔。根据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内三叠系—侏罗系中混有大量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和晚三叠世蛇绿岩的发现,雅鲁藏布江洋盆在晚三叠世时已经出现,即金沙江洋盆闭合之时。这时冈底斯-拉萨地区是处于班公错—怒江与雅鲁藏布江两个洋盆之间的微陆块。班公错—怒江特提斯洋自东向西由二叠纪、三叠—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依次关闭,该洋盆南面噶尔—纳木错小洋盆分支紧随其后于早白垩世末闭合,冈底斯微板块与欧亚板块拼接。

4.1 侏罗纪-早白垩世燕山运动

这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造山运动,波及范围很广。这时欧亚大陆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和冈底斯—印支板块之间强烈相互作用。同时陆内强烈收缩造山,对中国大陆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改造。

已拼贴的西伯利亚、塔里木、华北、扬子、华夏板块间近SN向的陆内压缩,使天山-兴蒙、中央造山系强烈陆内造山,同时有南岭陆内造山带形成。

根据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内三叠系—侏罗系中混有大量二叠系灰岩外来岩块和林芝玉门晚三叠世蛇绿岩的发现,雅鲁藏布江洋盆在晚三叠世时已经出现,这时冈底斯-拉萨地区是处于班公错—怒江,与雅鲁藏布江两个洋盆之间的微陆块。班公错—怒江特提斯洋自东向西由二叠纪、三叠—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依次关闭,该洋盆南面噶尔—纳木错小洋盆分支紧随其后于早白垩世末闭合,冈底斯微板块与欧亚板块拼接。

燕山运动的主要场所为包括中国东部在内的东亚地区,形成了陆域广阔的构造活化带和包括台湾在内的陆缘岛弧造山带。众所周知,这场运动除了深入内陆腹地而外,且其运动扩展方向是从陆内向大洋方向迁移,运动启动于陆内古板块或微板块结合带、地壳拼接带以及深断裂带。自北而南佳木斯—松嫩微板块、华北陆块、华夏古板块向W或NW方向强烈挤压造就了NNE向大兴安岭、大行山以及雪峰、罗霄、云开等燕山早期构造—花岗岩带。华夏古板块这时明显沿钦—杭古板块结合带向N、NW方向压缩,据台湾—黑水地学断面大地电磁资料该带岩石圈剧增厚至300km(袁学诚,1990),显示这里是一条上地幔俯冲带的残迹。其他段落如今是地壳或岩石圈显著的梯级带,也发生了强烈的深部构造作用。同时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及其与大陆间相对左行走滑导致的构造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结合地震层析资料,燕山运动中晚期古太平洋板块自台湾玉里带向陆内俯冲,前缘抵武夷山东麓,在北部可能到达松嫩微板块以东地带,时代推测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可以认为中国东部大陆造山是陆内挤压碰撞或俯冲与太平洋板块陆缘俯冲的共同结果。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炸,时空上与运动的发展聚密相关。岩浆侵入与喷出活动在早中侏罗世开始出现,且主要启动于陆内。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是钙碱系列酸性火山岩喷发与酸性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最强烈时期,也是金属成矿大爆炸的主要时期。至早白垩世中晚期碱长、碱性晶洞花岗岩与钾质超酸性花岗岩均有发育,具后造山或由造山向伸展转型的构造背景。此次编图发现,燕山期晶洞花岗岩的出现也有西早东晚的趋势,如大兴安岭晶洞花岗岩带形成于侏罗纪,嫩江及东南沿海晶洞花岗岩主要为白垩纪。大量中基性岩墙的出现标志着造山期的终结,其年龄值约100±10Ma。

4.2 晚白垩世以来喜马拉雅期

晚白垩世以来喜马拉雅山期是奠定我国现今陆、海、盆、山构造格局和岩石圈结构的重要时期。随着晚白垩世雅鲁藏布江洋盆的逐渐萎缩并于晚白垩世末消亡,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国西部造山、东部强烈向沿海伸展,形成陆缘沟弧盆和陆内盆岭景观。古近纪以来陆内曾一度收缩,但活动较弱。新近纪时,虽然菲律宾海板块在台东拼贴,使台湾强烈造山,但对全国构造格局影响不大。西部由于印度陆块向北作陆内俯冲,青藏高原开始隆升。华夏陆块南部裂解,形成了南海海盆。

进入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大湖群逐渐萎缩消亡,中国西部开始沙漠、半沙漠化。整个中国地壳活动比较活跃,是地震频度较高的国家。据叶定衡等研究成果(1996),结合此次编图资料,图5-2、表5-1所列的全国89条主要断裂带中,有45条属曾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大型活动断裂,但在这些巨大断裂带的不同段落活动强度有所差别。总体上以特提斯断裂体系域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其次为古亚洲断裂体系域。至于滨西太平洋断裂体系域一系列NNE向活动断裂,北段活动强于南段,至沿海又有所增强。台湾台东、台西山麓等断裂带则是地震最活跃的构造。惟华南陆内活动较弱,不少断裂带未破坏上更新统地层,说明该区自晚更新世以来,处于相对的构造活动休眠期。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 一名词解释 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 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 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 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中国古代建筑及构造英文

中国古代建筑及构造 宫palace,temple 殿hall 厅hall又称“堂” 室room 房house 亭pavilion 台platform 坛altar 楼storied building 阁pavilion 廊colonnade 榭pavilion on terrace 水榭waterside pavilion 轩windowed veranda 民居folk house 四合院courtyard house 寨stockaded village 舫boat house 阙que, watchtower 牌楼pailou, decorated gateway 华表huabiao, ornamental pillar 塔pagoda 硬山flush gable roof 悬山overhanging gable roof 歇山gable and hip roof 庑殿hip roof 四阿hip roof 卷棚round ridge roof 重檐double eave roof 攒尖pyramidal roof 园攒尖round pavilion roof 大木wooden structure 大式wooden frame with dougong 小式wooden frame without dougong 大木作carpentry work 小木作joinery work 抬梁式构架post and lintel construction 穿斗式构架column and tie construction 井干式构架log cabin construction 檐柱eave column 金柱hypostyle column 内槽柱hypostyle column唐代术语 内柱hypostyle column宋代术语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29.22%;海水覆盖面积70.78%;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 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 2016年 6 月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就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以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模式、构造解析方法和构造演化历史为主线(万天丰,2004): ⑴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主线,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大地构造学的确也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年的大地构造学几乎都附属在区域大地构造学之中,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和杨森楠、杨巍然(1985)编写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科书实际上都是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基础来讨论大地构造学的;程裕淇院士(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更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的认识;最近,车自成等(2002)编著的《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也是以地块的区划研究作为主线的。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主线的体系,对于了解各地区的特征比较有利,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宏观的总体特征,就可能稍嫌薄弱。 ⑵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先生创导的地质力学,在讨论中国大地构造时,就是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他称之为“构造体系”,即按构造线的组合特征和地质体所受作用力的类型不同,来建立构造模式,如山字型、多字型、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1926、1947、1962)就提出了上述构造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批从构造变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 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

三、柱的“生起”与“侧脚” (一)、生起 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二)、侧脚 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 四、柱的“收分”与“卷杀” (一)、收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中国古建筑构造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 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 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 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 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 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 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 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第9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赵剑波 第九讲 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四川期,135‐52Ma)的构造演化 ---四川构造体系形成,东部盆岭构造发育,主应力方向的顺时针转变,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全球板块普遍北移 〇、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川期的概念,知道西川构造体系概念和特征,知道四川期正逆断层和盆岭发育状况,知道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顺时针转动及其证据,知道四川期的岩浆活动情况,知道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与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知道将构造、岩浆、沉积特征与时代相结合,并能说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构造、岩浆及沉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大陆是不断离散、拼合的结果;知道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是全球构造运动的一部分。 2.重难点 1)重点:四川期,四川构造体系,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2)难点:东部盆岭构造,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3.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提问与讨论 3)学术论文查找与汇报 前言 四川运动最早由谭锡畴、李春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究四川西部的西康地质时提出来的。中国大陆的多数地区白垩系与古近系是整合接触,没有构造事件发生。四川期构造作用的高潮发生在古新世末期或早始新世末期,而四川期本身可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延续到古新世末期。 中国大陆四川期的沉积,除了塔里木西南和藏南地区还有残留海分布外,在大部分地区都以山麓、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以及火山岩系为主要

特征。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大陆沉积环境。对于中国大陆西北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四川期构造作用相当不明显,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之间均表现为连续沉积,地层之间几乎都是整合接触。 补充: 谭锡畴:河北吴桥人,1892‐1952,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他参与进行的第一件工作,是对北京西山进行全面的地形地质测量。完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这部专著的最重要部分是1:1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1929年秋,谭锡畴和李春昱一起去西南,对四川、西康作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此次考察,行程上万里,历时2年多,作1:20万路线地质图30余幅。他们是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中国地质学家,是我国最早穿过大巴山并对其地质构造进行研究的地质学家。1931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地质研究所,谭锡畴兼任该所研究员。1938年他到云南以后,一边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一边应地方政府之请,主持宣威煤矿的勘探和开采工作;1939—1940年,又兼任云南易门铁矿局局长。谭锡畴从事教学,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从不放松。 李春昱,河南汲县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 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 古近纪: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已将原来的第三系分为古近系(Paleogene)和新近系(Neogene),古近系的含义和原来的下第三系相同,包括了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古近系的顶、底界线已经确定,顶界年龄为23.03 Ma,底界年龄为(65.5±0.3)Ma。 一、板内构造变形与应力场 1、四川构造体系 四川期的构造变形以形成轴向WNW的宽缓褶皱、WNW向逆掩断层、NNE向正断层、NE或NW向的走滑断层为主要特征。它们在四川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四川构造体系。四川期轴向WNW向的宽缓褶皱分布十分广泛,这种宽缓、波状起伏的地层样式在盆地内部方向十分稳定,但在盆地边缘,地层都朝盆地中央倾斜,四川盆地南部此类褶皱最为明显。综合其它地区的褶皱轴向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四川期的褶皱是西南强烈、东北微弱。 2.构造应力值差异 据万天丰等人测定,四川期的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是目前已经测到数据中最大的,平均是107.4Mpa,同时表现为西南部较强,东北部较弱。在阿里‐雅鲁藏布江带可达183.5Mpa,秦岭大别带为145 Mpa,东北地区一般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 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 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说明:彩 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相类似的图如

下图(Huang and Zhao,2006) 常用术语: 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 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 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 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 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 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 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 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 Japan Sea 日本海 Bohai Bay 渤海湾 Yellow Sea 黄海 East China Sea 东海 South China Sea 南海 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区域大地构造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大地构造:以岩石圈和地壳上大型构造为研究对象(如造山带、地台、褶皱带、大陆裂谷、岛弧、边缘海、洋中脊等),是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以后没有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地槽:地表强烈下降并逐渐被沉积物所充填的拗陷(也称地向斜),是地壳上最活动的构造带。正地槽:出现在地台的边缘,呈线状延伸,具有比较强的活动性;准地槽:出现在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弱,发育不甚完全。优地槽:远离克拉通,以强烈的火山活动为特色,特别是以发育基性熔岩和蛇绿岩为特点。在造山运动中地槽内有岩浆活动,岩石也受到变质。冒地槽:靠近克拉通出现,没有或几乎没有火山活动。 地台结构:显著呈双层结构,下构造层呈基底岩系,由经过褶皱和变质的前寒武系组成;上构造层为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以沉积较薄、构造变形微弱和岩石未变质为特点。两构造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结晶基底:地台的双层结构中的下构造层有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称为基底;岩石受到中、深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比较普遍的基底为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只受到浅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不发育。主动大陆边缘:是指汇聚型大陆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环太平洋沿岸的大陆边缘属于这类构造环境。 俯冲型造山带:通过板块间的俯冲作用形成的板块汇聚的产物,分为西太平洋型(岛弧型,即有弧后盆地发育)和安弟斯型(无弧后盆地发育)两类。 陆内造山带:发育在大陆内部、远离同时代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带。它发育在前期已稳定的克拉通盖层基础之上,有明显的构造变形和强烈的岩浆活动,但是缺乏蛇绿岩套及其他指示洋盆存在的深水沉积,区域变质作用微弱。中国中生代的燕山造山带和新生代的天山造山带都是陆内造山的典型实例。 走滑盆地:当走滑断层旋向与斜列或弯曲向相同时,形成局部拉张作用可产生的盆地。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在冲断负荷作用下克拉通地壳因挠曲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前陆与腹陆,可分别称为前陆盆地、腹陆盆地。前陆盆地代表为喜马拉雅造山带南侧印度的恒河盆地、北阿尔卑斯盆地。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之后的挠曲盆地,如安弟斯地区、北美晚中生代—新生代落基山盆地。前陆盆地的一般特征(1)前陆盆地以克拉通边缘为基底。(2)盆地内沉积表现为向造山带前缘加厚的楔形棱柱体。(3)下伏前陆变形带或以前陆冲断带与造山带相邻。(4)向造山带不但沉积变厚,也变形加强;而向克拉通一侧沉积厚度小、变形弱,常出现前陆隆起。(5)盆地内以碎屑沉积为主,物源主要是造山带,部分来自克拉通。特征沉积组合为河流—三角洲相和浅海相,深海沉积少。(6)沉积速率大。有利于油气富集。反转构造:构造低地转变为构造高地,指的是控盆地断裂性质的转变而使盆地发生变化。由正断层活动转变为逆断层活动称为正反转,由逆冲层活动转变为正断层活动则称为负反转。转换断层:由洋中脊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是岩石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石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磨拉石建造形成:在地槽发展后期阶段(造山后阶段)形成,由于地槽的褶皱隆起,使山脉受到剧烈剥蚀,形成的补偿性拗陷,因而在山前和山间的坳陷中形成了快速堆积。 混杂岩形成:混杂堆积是俯冲板块上被仰冲板块刮下来的沉积物,多是浊流沉积和远海沉积及部分蛇绿岩套,也可混入陆壳物质,主要由岩崩、滑动、滑塌、碎屑流和重力流等沉积方式形成,是汇聚板块边界特殊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两种构造背景之下。另外还有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混杂岩称为构造混杂岩,通常基质和岩块经历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 蛇绿岩:蛇绿岩套——包括超基性岩、辉长岩、岩墙群、枕状岩流和硅质岩等一整套规则层序的复杂岩石组合。是贴附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上的洋壳碎片。形成于洋中脊﹑弧后盆地﹑弧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 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李四光的《中国地质》(1939)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两部经典著作的出版,更是这一时期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精辟总结。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1949年以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李四光和黄汲清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20世纪50-60年代:大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引进前苏联的大地构造理论,构造层的划分和深断裂的概念,使大地构造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青藏地质考察,祁连山区域地质的构造演化研究,大区域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巨大的郯庐深断裂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